初中语文教案雪(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3:54:22
初中语文教案雪(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9 03:54:22     小编:文轩

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具体操作。教案的编写还需要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一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是自己不熟练的。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二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疏通句篇:《咏雪》。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四、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

2、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

3、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扩写《咏雪》。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咏雪。

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咏雪》。

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

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四、拓展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

(1)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去日苦多。

(3)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下车引之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舍己为人。

(6)则是无信信口开河。

2、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三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四

1、走近庄子,初步了解庄子及其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明确庄子所举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结合文本探究文中人物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

浅析文章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本课。

有这样样一个人总是用颠倒的眼光看待世人,比如一棵树高大挺拔,是栋梁之才,他却认为树越高大越容易遭砍伐;比如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敲盆而歌。他在我们看来十分另类,然而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庄子。今天我们通过《惠子相梁》一文来初步认识一下庄子。(板书课题并解题)。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一学生朗读,其余从字音和节奏上进行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

三、赏读课文。

探究:围绕“宰相”写到了哪些人他们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是怎样的。

3、庄子,通过分析朗读“庄子往见之”得出“坦荡”;通过阅读探讨“鹓鶵”和“鸱”各是怎样的鸟明确庄子所举故事的用意;通过对不阅读分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得出“视相如腐鼠”。

四、拓读课文。

1、探究:庄子为何“视相如腐鼠”并初步解读庄子的思想——精神自由。

材料一: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

竿不顾。——《庄子·秋水》。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五

1、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

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课文的内容及组文主题。

2.明确本单的学习目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到第二单元。

生:齐读。

二.师:读完单元说明,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单元仍以春生为主题组织课文。选文也同样。

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但探讨人生的侧重点却不同。第一单元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这点从2、3、4、课都有反映。本单元主要是从理想和信念的角度来探讨人生。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对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中对第一次的体验。

〈〈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免和月亮〉〉一文,通过叙写白免在拥有了月亮后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感,告诉我们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道理。而〈〈落难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面变得坚强起来。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

〈〈〈论语〉十则〉〉是一篇文言文,全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三.师:那么学习这个单元要完成那些学习任务呢?,请举手回答。

四.师: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所以本单元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前两点与上单元相同:

学习目的:1。内容上:理解课文的主题,联系自已的生活,体验人生。

2.阅读方法上:提高朗读能力,做到音准,入情。

3.阅读方法上: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这点其实我们在第一单元已有涉及,比如我们在上第三课短文两篇时曾比较过〈〈蝉〉〉与〈〈贝壳〉〉写法上的不同:〈〈蝉〉〉欲扬先抑,〈〈贝壳〉〉则直入主题。

4.基础知识上: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点也与一单元相同,而且每个单元都有这一点)。

五.作业:预习第六课《理想》。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七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讨论、点拨。

多媒体。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八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二、仔细品读,深入理解(一)学习“潮米时”一部分1.(播放录像)老师范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切身体会潮来时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九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一课时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2、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

5、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静。

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交通乘电梯……按摩动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起汇拢到这儿来了!”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明确:比喻手法,如: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走进纽约。

看纽约: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如越过雪线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五彩莲花。

纽约人: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一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1、重点:

(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

(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

(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起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二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三

《马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语文教案-韩愈短文两篇。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天马!”这强烈的对比,是一个极大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韩愈在这篇赠言中,既对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对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辞,劝他到叛变未息、割据剧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让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诸君和义士高渐离等为榜样,劝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归顺唐朝。固然,这是劝告董邵南的赠言,但文中也明显的表现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

文章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劝勉,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韩愈短文两篇》。

第1段,写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赵之地,一定会有所遇合,鼓励友人努力。

第2段,写古往今来风俗移易,社会环境变化了,燕赵之行也可能没有什么结果,友人应有思想准备。

第3段,嘱托友人替自己凭吊望诸君墓,并向燕赵豪侠之士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为国效力吧!隐有劝友人不要离开京城之意。

1.多用典故,引经据典,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荆轲、高渐离之类的风尘豪侠;其次还有“望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转,作者先对友人的举动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笔峰一转,以朋友的身份规劝他去河北之后能劝说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写作意图跃然纸上。

3.韩愈写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较短的篇幅里,表达了充实而完整的思想内容。在赠序这种文体上,脱前人窠臼,颇有独到之处,劝告之意鲜明,语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笔畅快简洁。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四

1、诠释徽标的构图设计及含义。

2、概括徽标蕴含信息。

3、评价构图思想。

概括徽标蕴含信息。

评价构图思想。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1课时。

一、考点解析:

二、近三年全国各地出现的考题类型。

三、复习课——徽标。

(一)、徽标的含义。

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

(二)例子讲解。

例1、右图是中国电信企业标识,仔细观察后,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中国电信图标的创意。

解析:这个标志是以中国电信英文“chinatelecom”的首字母“ctc”组成,上半部分的“c”字也是一个牛角,代表了电信的未来上市的愿景。中间的“c”字是一个飞翔物的造型,寓意电信的腾飞。同时也组成了中国电信的一个生动的“中”字。标志流露出有速度的弧形结构代表着中国电信行业的特征与电信宽带的未来趋势,也符合中国传统特有的平衡的哲学思想。两个“c”也是电话的形象,标志着以地球圆形为背景,代表中国电信的`国际化。整个标志显得简洁大气厚重,直截了当,识别性强,便于广泛推广。

点拨:

1、把握徽标的组成部分:如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例2、右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一下标志中所包含的意义。

点拨:

1、整体观察表象,抓住徽标特征,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联想。

2、在联想的基础上,扣住行业的特点来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例3、下面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上面图形的颜色由上而下分别是红蓝绿色),请认真观察,并发挥你的想象力,写出图案的构图设计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构图设计: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图形部分,即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二是“beijing2008paralympicgames”字样;三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标志。

会徽含义:

会徽图形部分,以书法的笔触表现出一个运动的人形,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体操运动员,又如一个正在鞍马上凌空旋转的运动员,体现了运动的概念。会徽图形部分同时也可看作是中文的“之”字。“之”,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达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会徽所使用的色彩中,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三种颜色的三个笔画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现代人秉持科学的发展观,追求运动的和谐,人的自身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会徽还以色彩选择充分体现了三大理念。红色,是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体现了“人文奥运”理念;深蓝色,代表着高科技,体现了“科技奥运”理念;绿色,代表着环保,体现了“绿色奥运”理念。

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奥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点拨:分析各种色彩的寓意。

该题可作如下想像:徽标图形部分像中文的“之”字,像运动的人形;红色寓意太阳,深蓝色寓意蓝天,绿色寓意大地。

(三)小结:

1、把握徽标的组成部分:如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整体观察表象,抓住徽标特征,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联想。

4、在联想的基础上,扣住行业的特点来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5、分析各种色彩的寓意。

注意:

1、分析寓意,文字表述要简洁、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2、不能随意乱联想,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3、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

四、习题练习。

1、右图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会徽,请简明说说其构图设计及含义。

2、观察图画,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图画的特点。

中国探月标识确定暗寓龙传人的登月梦。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图案简洁明了,凸现中国特色。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3、构成: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大红底色的酷似汉字“文”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取意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最下是奥运五环标志。会徽非常完美,很有诗意,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它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之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幻灯片。

2.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试着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为话题导入。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1.讨论探究、练习二。

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六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目标1、3。

目标3。

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一教时。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1.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七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诗句朗读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3、反复吟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品析、诵读、积累诗句。

一、初读古诗,简单了解。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炭“字: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

理解题目的意思。

2、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3、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

二、理解诗意。

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补充。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八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十九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xxxxxxxxx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xxxxxxxxx(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板书设计。

《台阶》。

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雪篇二十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感受文中语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3.积累语言素材。

1.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2.难点: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1.朗读一遍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熟悉内容。

2.了解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mi4):安静。

崎岖(qi2qu1):形容山路不平。

深邃(sui4):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繁衍(yan3):逐渐增多或增广。

袒露(tan3):裸露。

憧憬(chong1)jing3):向往。

萦绕(ying2):围绕,萦回。

羁绊(ji1):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宣泄(xie4):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这里指倾泄出来。

缔造(di4):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玷污(dian4):弄脏(多用于比喻)。

不屈不挠(nao2):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忠贞不渝(yu2):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永葆青春(bao3):永远保持住青春。

3.读准下列字音。

栖落(q1)濡湿(ru2)排闼(ta4)震慑(she4)徘徊(huai2)苍穹(qiong2)啜饮(chuo4)荆榛(zhen1)汗涔涔(cen2)迷惘(wang3)惊愕(e4)黢色(qu1)悄无声息(qiao3。)白炽(chi4)蛰音(zhe2)。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这是个非常抒情的题目。作者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的更迭,表现了岁月的流逝,而流逝的岁月在作者的心中又引起了万千感慨。作者感慨什么呢?他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景色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

1.请学生朗读第一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春夜的景色:沉静(静谧)而潜伏着活力。

抒发作者希望“春天里诞生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将铺满(拥抱)整个黄土地的愿望。

2.请学生朗读第二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夏日的劳作:浩荡而又不屈(顽强)。抒发作者对我们民族顽强进取精神的颂扬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三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秋日的丰收:欢乐又沉思。表达作者丰收不忘来年春,总结经验,更上一层楼的冷静和谦逊(深思)。

4.请学生朗读第四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冬日的景色:圣洁而又忠贞。抒发作者对新春的期待和热望。

5.由以上的分段阅读理解后,请大家说说全文的大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通过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绘,讴歌了黄土地上历史的变化,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6.请同学们说说本文哪些语句富有形象美和意境美。

讨论并归纳: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我们要边读边想象,体味句子的形象和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春月是一只青春乌,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这个句子就如一幅画:背景是幽幽的夜色,地平线上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弯弯的月亮正悬挂在这座城里一家古老建筑的檐角上。多么静温、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幅画啊。又如“当最后一片残冰在荒滩上消融,当流浪的星星搜寻到春天第一声蛰音,黄土地将又重新奋起……”这个句子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冬的渐渐消融,冬夜的最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从地下隐隐传来,黄土地又重振旗鼓。这里,冬春的交替是借残冰、流星和春雷的形象来描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

1.完成课后练习。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a类。

静(mi)_崎(qu)_深(sui)___(tan)__露(ying)__绕(ji)__绊。

(二)仿造句子。b类。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秋阳是________________。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1585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