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6:27:23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9 06:27:23 小编:JQ文豪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感知和思考,还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记录和总结。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文字流畅、连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一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时,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敬父母的。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这些妈妈,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称孩子的奶奶叫“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得以传承的。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才有可能在她长大以后去爱国爱民,去尊老爱幼。

当家长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药或陪同就医,不要怕耽误他学习时间。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要从引导孩子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入手。当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敬重的言行时,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道理,不必多计较他的言行过错,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

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主持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长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不给自己过生日,这对孩子并不好。

如外出时和父母道别,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让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和父母说话应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逊。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告诉孩子不能发脾气,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家长千万不要起初不答应孩子要求,孩子发脾气了,家长让步了,这等于鼓励了孩子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带孩子去上一两次班,让他知道你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难。总之是让孩子看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二

小孩的脑部发育需要许多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铁、维他命a、b、锌、叶酸(维生素b)。吃早餐的孩子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程度也较高。早餐最好是全谷类食品,有证据证明,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和智商。

适当打打电子游戏。

许多家长提起电子游戏就色变,其实电子游戏有助于改善孩子多种技能。包括:手眼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图像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假设检验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快速思考和反应的能力、记忆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但是家长要注意帮孩子控制好游戏时间,以防过分沉溺而起了反作用。

必须让孩子自由玩耍。

对于小孩来说,自由玩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老是限制他们太多,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自由玩耍不仅能帮助孩子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还能让他们成长为快乐健康的成年人。

20分钟的体育锻炼。

瑞典一项基于100万18周岁人群的研究显示,健康和一个人的智商息息相关。人们现在还不清楚体育锻炼是怎样影响大脑发育的`,但是研究显示,如果9至10岁在接受测验前进行过20分钟的体育锻炼,测验分数有显著提高。

和孩子一起阅读。

人们很早就知道阅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商。经常阅读的孩子的写作和算术能力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早。如果父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拿着书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也会大有帮助。

鼓励孩子多尝试,不要只注重结果。

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基本差不多,但是,当父母针对孩子在完成任务时所作出的努力,而进行奖励的时候,比在孩子们获得成功时才给与鼓励,更能激励孩子们勇于尝试的欲望。注重结果会让孩子们认为这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任何错误或者失败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被父母鼓励多尝试的孩子则更多地注重学习,也不怕挑战和失败,他们会一次次的尝试,直到成功!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三

听了王老师讲的怎样提高孩子的成绩,我总结了两点,一是复习、预习,反复巩固老师讲的基础知识,多看课外阅读,有助加强理解能力。二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对自己没信心或是越想考好越害怕,成绩就越不好,心理负担重。这些都能导致不爱学习,成绩上不去,必须克服。在今后的学习中,作为家长,我相信,只要认真去做教育的有心家长,就一定能让孩子幸福地享受学习,从而爱上学习,轻松考试。

当一位家长不难,当一位合格的家长确很难。合格家长并不是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王老师说的合格家长是开启能源仓库的钥匙。如果小学时做不到,考大学时再做那就恨之已晚了。所以要从小抓起。这就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就是伤害!

让我们的孩子爱学习,会学习专题讲座讲的相当好,很全面。凡是关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讲到了。专家讲的很多道理和事例,就像在说我们自己和孩子一样。怎样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相信这是大部分家长所共同期望的,我们每一天都在耗费很大的精力去教育孩子,就是为的`这个目标。而且针对这个目标,家长应该怎么做都有具体的讲解。看了这个视频,也找到了自己一直困惑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一直觉得都做的不错,从小就注意对孩子各方面的引导,孩子也在一些方面确实不错。但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却发现孩子身上仍然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如学习习惯表面看做的还是可以的,回家能主动先完成作业再做其它事情,但做事还不够认真缺少耐心。我觉得孩子还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任务,没什么让她能感到学习中的快乐,她所要做的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完了事,如果家长再增加肯定会反抗;因为没有兴趣,遇到困难就问家长,实在不行上网查一下,总之还是处在一种应付学习的状态。

孩子学习上磨蹭的问题,专家也指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种问题的建议,

通过听讲,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也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以后一定会以更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和孩子做时间计划,家长在孩子写作业前可以先预估一下孩子写作业要花多长时间,如果一个小时可以做完,家长可以帮孩子设定时间,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不拖沓的习惯,尽早把学校的作业完成,才能学有余力地去拓展课外的知识。如果孩子磨蹭的话,家长会很辛苦,而且一个磨蹭的孩子,肯定不止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会很磨蹭。比如早上起床,妈妈叫很多次都起不来,穿衣服、吃饭也是半天都完不成。生活习惯一定会影响学习习惯。这是一个时间观念,要先抓孩子的生活习惯,比如早上起床,一定不能拖,该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然后慢慢地从生活习惯再扩展到孩子的学习习惯。

与孩子沟通需要讲究艺术和策略,以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大部分情况都是生气或者无可奈何,孩子犯了错,不问情况,先是讲一通道理,而不是坐下来询问情况,帮助找出原因,从而解决事情,现在回想一下在这发面做的太不够了。另外,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自信时,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上,我们做家长的一般总是会想办法安慰孩子、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受挫折,或者总是一味打击孩子,“看你,这一点事情都不会做、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听了宋老师的课后,知道了这都是父母教育的误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坐下来跟孩子一起探讨,倾听孩子的说话,一步步引导孩子直面困难和挫折,并且集中注意力思考,从而引导孩子挑战自己,消除不自信,战胜困难。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在孩子眼中不是一位优秀的妈妈,我的性格比较急,没有耐心,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通过今天的视频学习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会不断努力,配合老师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打算做以下改进:

1、多表扬,认可孩子取得的成绩。相信孩子,给她足够的自主权,强迫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要让孩子知道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是多么令人骄敖。

2、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是为了谁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糊弄家人和老师,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科学奥秘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时间安排,包括学习和娱乐。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开心学习,开心玩耍,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4、坚决改正过份看重学习成绩的做法,淡化处理,成绩下降时心平气和地同孩子交流,帮她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一定不要再随便发火。

总之,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四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关于教育孩子的一点个人体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每一位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成绩优秀。望子成龙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可是,孩子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对孩子管的太严,把孩子的空间缩得小而又小,往往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学习成绩无法脱颖而出,反而还会产生厌倦和松懒。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引导,与孩子一同寻找学习的乐趣,才能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看法,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的经验:一、以身作则。家长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启蒙。提供孩子的学习氛围,与孩子一起看书或学习。久而久之,渐渐地他们自然而然地感觉父母很注重学习,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懂得了不是为谁而学的道理。

二、尊重孩子。何为尊重呢?我们不妨在适当的时间坐下来和孩子相互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让我们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有时意见分歧时,做为家长,是否会去认真考虑孩子的意见比我们的更完善、更妥贴。如果这样,我们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意见,大胆采纳孩子的意见。这是给孩子一次是非认知判断能力的锻炼,既尊重了孩子,又缩短了两代人的鸿沟。

三、寻找学习兴趣。孩子不爱学习,主要原因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和老师及家长的引导是分开不的,平时应多和孩子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寻找孩子在学习生活的爱好,寻找共同话题,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多鼓励赏识自己的孩子,让他认为自己行,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只有这样长期的不断努力支持他,才能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有了兴趣,相信他一定会将学习搞上去。

四、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孩子不学习,不愿、不想学习是缺乏动力,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一种盲目性,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以及该怎样去学。能够在学习中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学习的时候,学习就不再是讨厌的、与自己人生无关的负担了。相反学习会变成一件有趣的、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最紧要的事。孩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的、自觉的、有效的,而不是被迫的、压力的和效率低下的。

五、纠正想法。我们应该纠正孩子的一种想法,孩子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只是机械地应付,一旦遇到困难就产生逃避的想法。因此我们在给孩子确立学习目标之前,首先要使学生自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学习,才能使拥有自己更美好的未来。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父母的担心是为自己好,是替自己的未来担心。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看法,希望能给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五

看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有许多总是处于模糊状态的问题,一下子分明得多了。当母亲已经数年了,自己却一直象没有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虽然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却依然没有什么耐心与方向。

孩子的个性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孩子,从他们一出生开始,就由天性的dna决定了他们的爱好、兴趣、取向是不同的。为人父母,则需要的是通过仔细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控制他们,改造他们。

当母亲是一件辛苦且吃力的工作。父亲在外工作,常常忙碌得与孩子极少有接触的.机会,而母亲,却必须事无巨细的,无微不至的去照顾孩子。所以,当你决定依靠自己去养育孩子时,便要懂得,从此必须放弃很多,牺牲很多。比如事业、比如兴趣、比如娱乐……有时,我也会因为失去的东西而痛苦,但反思了,其实从孩子身上,我们往往获得的,比我们失去的要多很多。应该感谢的是孩子,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的欢乐,使我对人生,对家庭,对情感,有了更明确的概念。

而光有热情,更是明显不够的。更要学会的,是对待孩子的态度。

心得如下:

一、给予孩子最充足的爱。使她相信,你是他最信赖、最可靠的怀抱。

二、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要使她懂得约定,使她学会自主、自制、自律。

三、信任孩子,不嘲笑他,不讽刺他,不将她与别人对比。

四、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让她他做不喜欢的事情。

五、拥有足够的耐心,永远不要对她随意发火,不要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吵架,……

六、给孩子当一个好榜样,做好自己,再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

正所谓“兵无常法,水无常势”,从独辟蹊径的郑渊洁到中国式强权的刘墉;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霸气慈爱的陈道明;从国学大师梁启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们的育儿经有的是大相径庭,有的却是相去甚远,却是殊途同归,让我深受启发。

要爱孩子:教育,是一门学问。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她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她说话时,请蹲下来,和她平视;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她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她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老师要爱学生,作父母要爱子女。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她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时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再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女儿的时候,她总是十分兴奋地向我汇报一切。当她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她的意见,与她商量着办,给了她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

要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尝试着鼓励女儿“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好佩服你啊!”她一听就美滋滋的,总是主动思考问题,还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她打气让她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她,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总以为是地以为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功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更浪费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所以说孩子不喜欢的我绝不强求,而是让女儿告诉我她的兴趣,加以引导,然后再给她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它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最佳的效果。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六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学生。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在教育学生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总觉得学生的发展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对自己教育学生的做法也有诸多困惑。《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其实教育学生,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的学生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放平心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感受,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我们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首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一种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心态,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扑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学生也将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往往会有很多的乐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抓石子、捉迷藏……说来一大串,当时玩耍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又是多么的可怜。每天除了必须的作业外,玩的内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样了。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其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可怜了,他们的'童年在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乐趣。童年的痛苦几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实,在教育学生时,许多的难题和不解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作为教师,我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更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科学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要多关注学生,要拿出爱心和耐心来,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七

案例:一个孩子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基本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贝贝形成了固执、自私、任性的性格。你要她向东她偏向西,她想要什么就得立刻给什么,如果不给就大哭大闹,甚至赖在地上撒泼。在学校里,孩子也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意见,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她就乱发脾气,又吵又闹,根本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劝说。老师、家长很为此而伤脑筋。

诊断:任性是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常见的坏习惯,主要表现为固执、不听从劝告,不接受他人意见,一意孤行。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养成这种不良品质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迁就。

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任性,是我们家长惯出来的。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心疼孩子,不忍心拒绝,就尽量满足迁就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定势。

2、管教缺乏一致性。

由于是独生子女,几乎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父母之间、奶奶爷爷之间、姥姥姥爷之间,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理方式或者意见难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一方批评孩子,就会有另一方甚至是几方护着,次数一多,孩子有了优势、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

3、教育方法欠妥。

1、不迁就。

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闹,家长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哭闹行为是无效的。等孩子冷静下来,家长再严厉地指出他任性不对,讲清道理。无论孩子如何耍赖,家长一定不能心软,对孩子无礼的要求绝不迁就。

2、管教一致。

在孩子任性时,家庭各成员教育孩子的观点应保持一致。一方批评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不要出面袒护、干涉。如果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一定要避开孩子去商量。

3、规矩在先。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规律,可以“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总结出你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孩子破坏这些规矩要承担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按照规矩做了,家长要及时表扬并适当奖励;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就要让孩子承担任性的后果。

4、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失控的怒火会影响你管教孩子的效果。因此,当孩子任性时,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受到尊重,才会愿意按照你对他的要求去做。

5、善用“激将法”

上小学的孩子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孩子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他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矫正孩子的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从矫正自己入手,耐心、细心的引导孩子。相信经过家长长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效果的。

本文由至善教育一对一资源整理小组整理,转载请注明。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八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孩子,而不是以教育者自居。把自己和孩子摆在一个平等、彼此尊重的地位。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容易消除对立情绪,容易交流、沟通,减少孩子的畏惧及逆反心理。温和教育胜过怒斥,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始终充满了爱心、宽容和温情,而且善于从被批评对象的错误中,挖掘其“闪光点”。这样,被批评者不至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产生“父母不再喜欢我”的感觉,从而疏远父母。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孤立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说的话不要前后不一,否则就会让孩子不知如何是好。

这就是我多年来教育孩子的心得。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九

父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有责任,并且任重而道远。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那么就要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关心孩子。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常鼓励孩子。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养成好性格。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十

中学阶段的亲子关系,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角色转变,从处于控制地位的教育者转变为处于辅助地位的陪伴者。父母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够从家庭教育的困惑中走出来,不再控制孩子,不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设计和期望成长。以孩子为主,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用放松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减少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

家长在调整教养角色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即尊重和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特点,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只要家长们认识到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并适时做出调整,和谐的亲子关系仍然会伴随着每一个家庭。

2、信任孩子,给孩子做决策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不信任孩子,也不给孩子独自尝试的机会。然而孩子到了中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渴望探索。所以,中学生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信任,让他们去犯错、去走弯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放手让他们去做。

特别对于总是犯错误的孩子,家长更要尝试给他们信任。因为总是犯错的孩子最渴望获得认可和赞扬,当孩子犯错时,不要下意识地否定孩子。

给孩子做决策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给孩子发言权和决策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家庭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谁的观点最合理就采纳谁的观点。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总是不希望他们受到困扰,希望帮孩子尽快解决。实际上,孩子往往并不希望父母的干预,他们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当他们无法解决时,如果他们感到父母是可以信任的,肯定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3、接纳孩子的缺点,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接纳孩子,要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如伤心、难过、痛苦、愤怒。对孩子情绪的否定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坏的,我们不接受;你的感受是错误的,我们不允许。”但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难过是没有错的。

4、学习倾听技巧,深层次倾听孩子的声音。

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的回应,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我尊重你,我关心你,我在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听你说话。

对中学生来说,家长应该倾听他们更深层次的感受。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用心去“倾听”孩子此刻的心情,“倾听”他此刻需要的是什么,是你的安慰鼓励还是独立处理的空间。

5、给孩子适度要求,避免当众批评。

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但也要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不能纵容孩子。要注意在制定要求时考虑孩子的想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这样要求的原因。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中学生的自尊心一般较强,如果在外面或者当着孩子朋友的面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样不仅不能教育孩子,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顶撞反驳,甚至“死猪不怕开水烫”,无论家长怎样强硬都不接受。如果家长忍不住当众批评了孩子,应该事后补救,跟孩子道歉,告诉孩子自己生气的原因,说明是两个人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

1、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

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

3、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4、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1、交流先要交心:所有家长要求孩子遵循自己的意愿的时候都会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你好”。久而久之,孩子不耐烦了。父母也愈发难过,认为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他自己却这么对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孩子的想法确实是错的,但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过分强求只能变成孩子的“敌人”。

2、注意交流的时间:试想一下当你在开车的时候,车里总有一个人唠唠叨叨唧唧歪歪瞎指挥,连怎么掉头怎么转弯怎么超车走哪条路线都要来插一句。请问您是什么感受。所以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父母想提醒他一下该学习了这是没错的,但不能没完没了。想和孩子交流学习、生活状况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挑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时候,毕竟他们成天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正确的交流时间应在在饭后,看新闻联播的时候。

孩子的青春期不该被称为叛逆期。孩子为什么会叛逆?是因为他们整天学习难得能玩的时候,父母还是想让他们学习。总结一下就是父母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触及了他们的“利益”。有哪个人在被别人限制自由,威胁利益的时候会表现的逆来顺受呢?孩子到了大学以后父母就再也管不到他们的,所以再无“利益冲突”了,父母就感到孩子长大了,会关心自己了,然后感叹一句孩子终于长大了?其实孩子早就长大了,父母所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时的提醒,关键时的引导。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每个孩子都是掉入人间的天使,但是如果教育不当的话,天使也会变成魔鬼。

小孩子本来是爱学习的。只不过他们的学习方式不是大人所认为的“读书、识字、计算”,而是表现为好奇、好问、好模仿。孩子爱学习的这些表现,许多大人没有注意到,没有好好珍惜,时间久了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当孩子该上学开始真正的学习的时候,家长们才发现孩子不爱看书学习了。

孩子的学习激情是被大人浇灭的。孩子实际上是爱学习的。每个孩子在幼儿期都会有一段时间特别爱提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好奇,自动的开始了学习,这段时间是孩子的学习萌动期,孩子有了学习的意愿。细心的家长会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对孩子的问题百问不厌,如果不知道,还会跟孩子一起查资料,想办法解决,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了孩子爱学习和怎样学习了。

在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一曝十寒。那样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很不利!爱心、耐心、恒心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三大法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但是怎样爱,如何爱,却是一门学问。大人不恰当的爱,比如溺爱孩子,这反而会伤害孩子。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能培养出健全的人吗?孩子的坏习惯都是大人教育失当造成的。大人对孩子的承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绝不找理由推诿、搪塞。如果你为今天的小计谋得意洋洋,那么明天你就会因为孩子学习懒散、做事拖拉而苦恼。孩子表现好,家长对孩子要多从精神上鼓励,如果家长滥用“物质刺激”,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未必是好事。如果孩子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情就要给出奖励的话,孩子很快就会学会讨价还价。

“这么简单都不会,你真??”,这是很多家长爱说的一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对孩子学习积极性伤害极大,起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笨,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话听多了,孩子还有学习的积极性吗?还有能学好的自信心吗?有这种心理的孩子还能指望他爱学习吗?家长要重视一日三餐对孩子的影响,假如大人因为早晨贪睡懒觉,不给孩子准备早餐,那么你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留下的会是什么呢?孩子会认为你不爱他,不重视他,不关心他的健康,他在学习时还有劲吗?另外,大人早晨贪睡懒觉,也会给孩子留下一个坏印像,孩子会慢慢变得懒散,颓废,甚至不求上进。家长要学会讲道理,当然不是大道理,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就行,对孩子的教育也必须讲道理,教育孩子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静下心来坚持不懈。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要尽可能的多在孩子身上下点工夫。用道理培养的孩子,才会是一个讲理的孩子。如果大人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身心受损,将来的苦果只有自己咽下去。

教育孩子时不要滥用比,孩子的心理毕竟没有成熟,小孩子最反感大人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他比,大人们最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大人眼里看见的也许是别的孩子的优点,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优点,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糟糕的孩子都是有优点的,只不过你没有发现罢了。

学习应该是愉快的事情,如果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经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就容易产生学习阴影,孩子会变得不爱学习。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要不断的激励,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如果缺乏内在激励机制,学习会感到没劲,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学习效果肯定要受影响。

大人应该与孩子经常交流,比如一起玩,做游戏,从玩和游戏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大人要抓住机会加以引导,培养学习兴趣,家长应该尽可能根据孩子的兴趣确定培养目标,而且目标要具体,大人对小孩子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后的活动就围绕兴趣开展,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还怕没有收获吗?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开发孩子的优点,扬长避短,这才是优秀的家长,也会是成功的家长。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叫子发。一次,因国家形势需要,他率领部队与秦国交战。双方打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楚方前线的军备物资吃紧。无奈之下,子发便派人向楚王告急。

特派员临行前,子发还特意嘱托他去探望一下老母亲。老人非常关心前方战事,见到来人就问:“战士们好吗?”特派员回答说:“眼下仅有一点儿豆子维持生活,没办法,只好一粒粒地分着吃了。”

不久,子发率军凯旋归来,母亲不但没有带人迎接庆贺,反而紧闭大门不让他进家。不仅如此,老母亲还派人去指责子发:“你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你自己却吃好的喝好的,这样自私地做将军,打胜了仗也不是你的`功劳。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时候,有人曾献给他一坛子酒,越王却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战士们一起去下游饮水。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大家没有品尝到美酒的醇香,可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越王一袋子干粮,勾践又把它分给了士兵们吃,分到每个人嘴里那是少得可怜啊,但士兵的士气却增长了十倍。这才叫同甘苦,共患难。”

子发的母亲还批评他说:“而你呢?在战场上只考虑自己,却不顾士兵的冷暖饥饱,你不是我的儿子,别再进我的家门了!”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十分惭愧,向母亲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坚决改正,这才得到了老人的原谅,进了家门。子发的母亲有一颗正义、博爱、善良的心。她是个严母,心中却时刻装着国家和千万个“儿子”。

她没有因为儿子的功劳儿沾沾自喜,四处炫耀;而是将自己的博爱之心、宽广的胸怀深深地“种植”、传递在儿子的思想里,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一)初中生的“弱点”

学生知识的实有水准不能与新知识的起点合榫,或教与学彼此摸不着思路。

(二)初中生的“需要”

1、爱和成人关心的需要。对于“心理上的断奶期”的初中生,要从依赖成人抚养教育为主转变为独立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师、家长)的关爱和关心,得不到成人的爱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失去成人的爱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2、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3、自主和独立的需要。进入少年期的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为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要求老师在学习上引导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4、求知和学习成就的需要。学习是初中生的主导活动,它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他活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需要。

(三)初中生的“变化”

1、更强调竞争。尤其是学习上的竞争。

2、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而出现部分学生厌学现象。

3、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对心中偶像的过分崇拜,对异性的神秘感。

4、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5、模仿心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模仿影视剧中打斗、抢劫杀人、谈恋爱等。

1、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够适当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5、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6、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书法、阅读、数学、体育和社会常识等。

7、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并努力完成它。

8、善于口头表达:能使用众多的词汇表达一件事或一个观点。

1,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的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他明确目标,为他鼓劲。

2,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3,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我的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他的爸爸妈妈为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学习时,不仅不让孩子看,自己也不看电视,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别好。

4,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

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比较。

6,多跟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但要跟孩子说明,自己只是关心他,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不是想监视他,不是不信任他。

7,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8,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劳。

9,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

孩子的成绩下降的时候,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为家长,应该表示关切,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以致今后出了问题,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十四

纵容娃的兴趣:半夜看球儿子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我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我觉得挺好,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从不刻意培养,甚至,可以说近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我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

我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身教大于言传。

讲大道理没用,要言传身教外界通常对我有一个误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国脸”,我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我举个例子,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我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我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篇十五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1910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