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12:23:07
最新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13篇)
时间:2023-03-25 12:23:0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一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的运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表达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从故事的经过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烘云托月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析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新课:

鲁迅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也就是陈涉吴广起义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离营地。

二、作家作品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前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带领学生正音、断句。(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诵读)

四、课后作业:

1、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了解刘、项斗争经过;

2、背诵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结合书下注释,快速读课文,思考:

全文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曹无伤告密,范增趁机献计,刘邦处于危险境地。项伯徇情泄密,张良临危献策,拉开了刘、项和谈序幕。

第二部分(3、4段),描述宴席斗争:刘邦谢罪,项羽息怒,起始气氛缓和;范增蓄谋,项庄舞剑,气氛骤然紧张;项伯坏事,翼蔽刘邦,双方斗争僵持;张良救急,樊哙闯帐,气氛紧张至极。

第三部分(5、6、7段),叙述宴后余事:刘邦脱身回营,张良入谢送礼,范增无可奈何,刘邦除掉内奸。刘、项双方斗争,以刘邦获胜谢幕。

二、学习1、2段:

1、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宴前写了几件事?哪件是导火线?有什么作用?

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

三、学习3、4段:

1、复习1、2段主要内容

2、诵读,学生找文言现象,教师指导补充

找一学生朗读,找另一学生评价,注意刘邦谢罪的语气。

3、三个矛盾冲突:(刘邦请罪),范增举玦,(项王默然),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项王不应),可用于写作

4、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例如:数目、翼蔽。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可用于写作

6、喜欢哪个角色,认为谁是英雄?为什么?(用文章中句子做依据,最好找出3句以上),分析人物性格。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要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能屈能伸、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范增:老谋深算、洞察敏锐、骄横浮躁

张良: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

7、拓展:《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课后作业:背诵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为写作提供借鉴

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顾:检查背诵

二、学习5、6、7段: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三、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探究):

1、人物性格对比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3、镜头组接(蒙太奇手法)

4、个性的语言描写

5、个性的动作描写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二

1、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史记》资料,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学习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含的崇高美;

(3)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切入点

刘、项二人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是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相遇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1、师生概括《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性格特点

师: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灵活善变、善于笼络人心与项羽的易怒暴躁、胸无城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为刘邦最终夺得天下、项羽最终失去天下做好了铺垫,那么,两人成功与失败的性格原因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加以补充,来全面认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2、学生交流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全面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职道旁。诸强或言诛秦王。沛公曰“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遂西入咸阳,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反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善于笼络民心,这是每一个成大事者的必备性格因素,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与刘邦相比,非常残暴,民心背离,这是他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材料三: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不仅善于笼络民心,而且对他身边每个人的才能都了如指掌,能够知人善用,而不是自尊自大,所以能够使身边的人才能够人尽其能,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也不能重用,这一点在《鸿门宴》中已经展现出来,后来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范增病发而死,在最后被灭亡的时候,项羽仍然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的特点暴露无疑。“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千古真理。

3、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缺点,司马迁却把他放在本纪部分,可见,在司马迁眼里,项羽身上还是有许多闪光点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从《史记》中读到的写项羽优点的事件,从中学习司马迁评价人物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材料一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材料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材料三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引悉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材料四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十数百人。

材料五

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生总结:

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在项羽身上,固然存在着许多缺点,但司马迁不因为其缺点而否定他的优点,他少有大志,用兵如神,英勇顽强,不苟且偷生,都是他的人格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司马迁做为史学家客观、公正评价人物的态度,这一点,

无论对我们在作文,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4、拓展延伸

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批评他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后人对项羽的看法。

交流、讨论。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三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三课时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四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时代背景;楚汉之争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

前206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解说: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兵击破淮南王英布的叛军。西归途径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宴饮,席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首句气象不凡,风起云涌,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又暗喻当时的时代风云,这句为全篇抒发豪情壮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后荣归故里,“威加海内”掩饰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激切的希望:大计初定,急需有志有识、有勇有谋之士效忠刘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气派。

这是一种楚辞体式的诗歌,节奏明晰有致,音律铿锵,适于歌唱。这正与刘邦做为一个帝王的身份暗合,也与酒酣之际脱口而出的情景相应。历史上的刘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汉,势及四方,这首歌正抒发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图伟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慨。刘邦作诗不多,这一首由于凝聚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图谋霸业的壮志,气吞山河,因而具有历传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说: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二、简介《史记》的文体知识,并简介时代背景。

1、我国古代历史散文有哪三种体例?请分别举例。

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

2、“前四史”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3、简介《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书八篇 记各种典章制度

表十篇 记大事年月

本纪十二篇 记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三十篇 记侯国兴亡

列传七十篇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

4、简介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史学世家。父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少时随父到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5、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6、与本文时代背景有关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

钜鹿之战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约法三章

破釜沉舟:打破饭锅,沉掉渡船。比喻下定决心,一拼到底。

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后多比喻从旁观望,不予帮忙。

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顺口。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

检查一:正音

2、请读标题,并围绕标题,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梳理文章结构。

检查二:整体感知

本文以为中心,以“为线索,按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构成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人物关系表

项羽争王对手刘邦

曹无伤(左司马)告密;被出卖项羽

项伯(季父)有恩,告密张良(谋士)

项庄(堂弟)刺杀刘邦

樊哙(部下)闯账,责项项羽

项伯(季父)约婚,说项,翼蔽刘邦

范增(亚父)

检查三:整体感知

一、无伤告密第1段

二、夜访张良

三、项伯说情

四、沛公赴宴

五、鸿门饮宴

六、项庄舞剑

七、樊哙闯帐

八、樊哙力斥

九、沛公逃席第5、6段

十、诛杀无伤第7段

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高潮--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逃席张良留谢诛杀无伤

作业:

1、熟读课文,做文后第三题。

2、归纳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代语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1-4自然段,把握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理解文本内容。

(一)第1自然段:

故事的开端

朗读,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有疑点的语句提问。

第1自然段重点字词

(1)、“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军,驻军;王(wàng),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沛公居山东时: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五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 目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六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

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三、背景简介

1、教师讲解: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原来,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果然,秦王朝覆灭后,刘、项之间的矛盾便逐渐趋于激化。刘邦先人咸阳后,本来“欲止宫休舍”,只是听了张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史记·留侯世家》)的劝戒,才“还军霸上”。但离咸阳之前,极力制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纳鲰生的意见“距关”,这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邦的兵力,故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因此,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鸿门宴》便是“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的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四、放录音,

1、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本文的异读字有:

读音提示

鲰(zōu) 卮(zhī) 卻(xì) 戟(jǐ)

彘(zhì) 眦(zì) 跽(jì) 芷(zhǐ)

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樊哙

刀俎 玉玦 郦山 杯杓

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与臣有郤(通“隙”)

不敢倍德也(通“背”) 不蚤自来(通“早”)

2、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或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在做这件事情,实际上另有目的。)

彘肩斗酒 ——?( 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

发指眦裂——?(激动愤怒到极点。)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劳苦功高——?(有劳苦,有功劳。)

鸿门宴——?(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清情节发展脉络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1、刘邦在这场鸿门宴中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

(1、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避免军事冲突。

2、凡事向谋臣讨计。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笼络人心,化敌为友。

4、善于伪装欺骗,收敛锋芒。

5、说话谨慎,言语得体。

6、内部团结,亲信得力。

7、当机立断,措施恰当——主动上门谢罪、逃宴、杀内奸。)

3、樊哙闯宴是如何表现的?他对项羽说的一番话和刘邦的说法有什么同和异?朗读品味其中的对话,作出你的评点。

(表现:1、毫不忧郁,决定进入。2、遇到阻挡,推倒卫士,强行闯入。3、喝酒吃肉,以示武侠个性。4、话中有话,恭维中夹着指责。)

(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同心协力。上下同心。

不同之处:

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

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

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

从措辞看,也有区别,

一称“将军”,一称“大王”;

一说“秋豪”,一说“豪毛”;

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

这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

(朗读:“此迫矣!臣请入,……樊哙从良坐。)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羽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 待

体现斗争场面有何特点,情节有何特点

惊险 情节跌宕起伏 变化多端

你喜欢哪 一个人物请分析讨论

三、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 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a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b对比烘托

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四、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

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

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

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

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主要刻画人物与前文对比项羽和蔺相如

相同点

都用细节刻画人物

都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

都有烘托和反衬的手法

五、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例文]

性格的祭奠(节选)

田诺

……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

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

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

探究一

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

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

1、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

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2、项伯、范增、项庄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

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

3、张良、樊哙称项羽为王。

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

4、刘邦六次称项羽为将军、一次称“项羽”为“项王

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

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

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

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探究二

学生可能提问: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将如何演绎?

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

设想举例:项羽击杀刘邦,俘获张良。范增本着爱才之心,劝谏项羽留张良不杀以备后用。项羽惟我独尊,刚愎自用,不听劝阻。范增无奈之下只好以“偷梁换柱”之招救出张良。范、张二人相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秘计除掉项羽。接着范增称王,张良为臣,成立“泰朝”,希望他们的政权像泰山一样长存人世。

三、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处 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 出处 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五、布置作业

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 )

①a、范增数目项五 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不可胜数

②a、则与斗厄酒 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连衡而斗诸侯

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鸿 项伯夜访

发展 刘项约婚

刘邦谢罪

门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宴 刘邦逃席

结局 张良留谢

曹无伤被诛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七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八

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的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的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略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的重点,应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以及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1、掌握文言诗词、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知识。

2、掌握名言警句,并会运用。

3、梳理文章脉络。

4、分析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1、加强熟读,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3、在熟悉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3.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经过前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仍由一定难度。

面对篇幅较长的古代记叙散文,必然有心理障碍;但本文的故事广为流传,影视作品学生也熟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经常听到,它现在成为“险恶处境”的代名词,也是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那么它到底由何而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告诉你了答案。“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二)展示学习、预习检查:

1.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曾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它记载了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当时秦末,天下百姓“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扶持楚怀王的孙字做了楚王,仍号楚怀王。当时项羽、刘邦的是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公元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去救援被秦兵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打败秦军,同时刘邦打进武关,降秦王子婴。刘邦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派兵把手函谷关。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于是就发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2.生字注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卮(zhī)酒有郤(xì)参乘(shèng)彘(zhì)肩

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沛公欲王(wàng)跽(jì)曰刀俎(zǔ)关中旦(dàn)为(wèi)击破沛

不胜(shēng)公军范增说(shu项羽曰好(hào)美姬皆为(wéi)龙虎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三)师生共同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

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2.归纳文章的主题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简要分析人物形象5归纳知识要点

(四)、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1.围绕题目“鸿门宴”给本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前

2、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中

3、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宴会后

2.每个部分共描写了哪些故事情节?是加以概括?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

第一部分:(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序幕

3、项伯夜访4、张良献计(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3、范增举玦4、项庄舞剑(高潮)

5、樊哙闯帐6、怒视项羽7、赐酒与猪腿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1、沛公出逃2、张良入谢3、项王受璧4、亚父破斗(结局)

5、沛公出奸尾声

(五)、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在鸿门宴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刘邦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同时又表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轻信别人的弱点。

(六)、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1、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2、刻画人物方法。

①运用大量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②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

③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七)知识点归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跟随老师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

点播个别重点难点的词句(通过ppt展示)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

老师总结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会鉴赏人物

六、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了:书声朗朗,音乐声声;合作讨论热热闹闹,多媒体教学缤彩纷呈。新课改引发了课堂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突变。但真正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经验主义做法,仍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提得多的就是课堂容量大,拓展得多,贪多求全,学生学习心有余力而不足;研讨环节没调控好,费时太多。通过对本次课的反思,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延展不要盲目求多,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可而止。尽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综合化程度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情和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简言之,课堂教学就要把握好一个尺度。

同时,我也听了其它成员的授课,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都不尽相同,或简洁,或繁琐,或面面俱到。反观时下一些重大的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果,老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把课堂变得臃肿了。

七、教学板书

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前

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序幕

3、项伯夜访4、张良献计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中

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3、范增举玦4、项庄舞剑高潮

5、樊哙闯帐6、怒视项羽7、赐酒与猪腿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宴会后

1、沛公出逃2、张良入谢3、项王受璧结局

4、亚父破斗5、沛公出奸尾声

八、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减负当务之急的工作。笔者以为,精减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树立三种观念:

首先,要树立一种合作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基于经验主义,加上一点文人相轻的思想,同事间不善交流、沟通,往往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教师对文本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往往借助《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凭“一桶水”也能包打天下。而新课程改革后,面对着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考模式、教材编排体系以及高考成绩评价体系等,老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等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之需求,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因此,教师在教与学中,摒弃陈见,加强合作尤为重要。

团结铸就力量,同心产生智慧。师生团结协作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老师间的通力合作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以为老师间的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备教中,要聚全组教师力量和智慧,加强集体说课和备课,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唯此才能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使老教师课堂锦上添花,新教师快速成熟,更能有效遏制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

第二,要落实听评课活动,同组成员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施教手段,建立一个动态的课堂。唯有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才能把课堂拓展的内容消化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体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的通用知识),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交叉渗透。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如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观、哲学观、发展观等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吸纳历史和政治教师参与问题的研究。各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科学整合,从而减少课堂拓展的知识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树立一种学情观。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新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备教中一定要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接受能力等等。教师一定要勤于观察和分析,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作业和测评的效果、学生的精力和心态等情况,从而在备教中科学预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安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兼顾各能力层次的学生,让优生“跳一跳,够得着”,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到。

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而非因材施教,拓展起来没完没了,更没原则。那种无视学生发展和接受状况,追求满汉全席的做法,只能让教学陷入“差、慢、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本质都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树立一种省思观。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课堂教与学就是一个在省悟和思考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并非都生而知之,在教学中必须外求合作,内求三省吾身。课备完了或讲完了,教师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容量安排学生能否接受?这次课成功亮点或失败之处是什么?下次教学本课我将怎么去设计?……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怎样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从“知识中心”到“能力素养培养”、从“智能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过渡,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探索边总结的。教学中怎样去反省思考呢?

第一,教师要勤于观察,动手写教学日志。教师一天的生活并非都是单调无味的,勤于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亮点,你也会发现师生间点滴的感人的细节,把一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端,写成教学日志或博客。这将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财富。

第二,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老师教学不能一节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坚持每节课上完后抽一点时间针课堂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工作,譬如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对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等进行总结和补充,若有可能还可以来个二次备课。写教学后记不同于写教学日志,前者针对性很强,反思程度更重些。写教学后记也不必面面俱到,要巧而精,有侧重点。

第三,教师还要倡导写教学案例分析,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当教学一个时段后,你一定会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兴趣,或对自己的某堂课有很深的感悟,此时,我们不要懈怠,要抓住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一个深度的省思。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的手段,也是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堂内容的精选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动脑筋,既要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也要防止开放无度的创新教学,把握好教学内容拓展的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九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十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家作品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检查预习,正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戮lù力目眦zì跽jì

卮zhī酒瞋chēn目彘zhì肩杯杓sháo

数shuò目项王靳jìn强

六、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全文,根据“鸿门宴”这一线索,划分文章层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会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和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也可根据故事的开端(第1自然段)、发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结局(10—11自然段)、尾声(第12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

七、探究文本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犒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现在进了函谷关,(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归纳重要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欲王关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古:函谷关以东今:山东省。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4、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无伤告密这一导火索,然后写了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范增的进言等情节,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5、学生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6、翻译重点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让项王等进来,您就可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兵遣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7、归纳2-5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急难、危急的事、紧急的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秦地可尽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关系的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译为“很、太”。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顿,不译。

状语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其)俱死也。

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7、回顾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项伯夜访张良和张良献策两件事情。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八、布置作业

巩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评解课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三、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让……为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刑、处罚。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触、沾染。

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的说。

文言句式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劳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四、快速浏览第6至9段,思考下列问题

1、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提示: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2、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形式关系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宴会上正面交锋——项羽主动刘邦被动,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这是情节“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情节“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这是情节“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斗争不可避免。但项王不应,这是情节“一落”;项伯“翼蔽沛公”,这是情节“二落”;樊哙闯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英雄相惜”,这是情节“三落”;刘邦在鸿门宴上终于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化解了被动的局面。

3、“项庄舞剑”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舞剑”事件发生,使刚刚缓和的宴会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把整个情节推向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巩固6-9段的文言知识。

2、预习10-12段。从全文找出项羽的言行及刘邦的表现,分析这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评解课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归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

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吾发属今为之虏矣!

成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3、这10-12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关项羽言行的语句,朗读体味,回答下列问题: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提示: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提示: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4、以上种种说明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寡谋轻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刘邦的表现和性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提示: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提示: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5、以上种种说明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善于用人、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临危不惧、狡诈多端。

三、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动: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后人评价各异: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有《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有《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试比较分析这几种看法,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预习《陈情表》。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十一

:分析文中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形象

:学会用现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评价人物

结合时代,结合人物,结合文本(三结合)

其中文本阅读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说服力

1、项羽大怒曰

2、项王默然不应

3、项王未有以应

1、项羽为何大怒

1)沛公欲王关中(欲和项羽争夺天下)

2)使子婴为相(秦项不两立—收买人心)

3).(占有财物

2、项王的怒,说明了什么。结合史记项羽本纪,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个人好恶而做决策

3、项王默然不应,为什么?

项王已经不想杀刘邦,为什么不想杀?

刘邦:

1、戮力攻秦——叙旧(事实:早就想争夺天下)

2、不自意先入关——奉承(蓄谋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讨好(回避刘项不两立的重点)

——刘邦以情动人,以退为进

而项羽反应如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内心惭愧,抛出曹无伤,掩饰自身的理亏(缺乏政治眼光,局限于个人情感)

4、项王未有以应,为什么?

1)秦末之乱

2)怀王之约

3)刘邦之功

——樊哙以理服人,直言进谏,杀刘则将走秦朝灭亡之路

项王无以应,不知如何应对,看重道义,但缺乏政治才能,更无政治眼光,和相应的权术

归纳:1、不理智 、重感情、重道义

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两首诗歌,分析形象

项羽

勇武过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义,但不懂政治;

刘邦

人品低劣,但精于政治,渴望人才,善于用人,终成帝业。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十二

1、设计意图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精彩的笔墨,倾注了极大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鲜明形象,项羽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本课的设计重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作为文言文,教学时又必须考虑到其文言文的一面,因此教学时对于语句的翻译,词语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特殊的词语、句式,都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这是又一个教学重点。另外,由于课文较长,课堂上不可能全文朗读,朗读应主要放在课后,课堂上主要对重点段落进行适当的朗读。对于最后的项羽形象大辩论,应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展开,切忌围绕课文原地画圈。

2、确定目标

鉴于上面的分析,本课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乃”“则”“其”“而”等用法,积累“军”“击”“刑”“活”等重要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3、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设想和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安排为:

预习、疏通字词、分析、归纳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当中出现的特殊的字词或者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应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切忌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4、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导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项羽,是一代君王,志向博大高远,“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是一位勇者,乌江兵败,拒绝登上乌江庭上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耳畔怆然响起一曲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失败的英雄。

(二)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资料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五)预习检查

1、字音辨析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

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

不胜(shēng)刀俎(zǔ)

2、课文疏通

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3、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目标: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六)归纳文言现象,夯实基础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具体归纳如下:

1、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7、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9、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10、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七)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2、梳理情节脉络,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刘邦项羽)。

二、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明确: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2、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3、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4、结合具体情节,讨论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可以谈其一点,也可面面俱到。)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项羽和刘邦共同点:

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5、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6、小结

7、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鸿门宴课堂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篇十三

1.《鸿门宴》课文复习。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一课时(45分钟)

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

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

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

(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

三、表演过程

[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

(一)科代: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

(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

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

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设计目的:提倡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有

所长的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表演开始:顺序1.古装版:2.现代版

(背景音乐)

(设计目的:“古装版”是以表演形式背诵原文,有旁白、人物对话和动作;“现代版”是以表演的形式考查现代汉语翻译,有人物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学生对背诵和翻译掌握的程度。)

(三)老师总结:背诵、翻译和人物性格表现

背诵检测:

1.课后练习二(投影:课本,讨论答案)

2.小测题(幻灯片:默写测验,讨论答案)

(设计目的:考查背诵)

四、语言知识归纳

1.归纳要求:(幻灯片:语言知识归纳要点)

2.小组讨论,推举小组最好的一本笔记。

(设计目的:课外自行整理,提高文言语言知识归纳能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老师表扬、肯定。)

3.以学生笔记为例讨论归纳要求

(设计目的:指出同学归纳中的优缺点,提供范例)

4.明确归纳内容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修改归纳,提高日后归纳文言语言知识水平。)

5.检测:

(1)小测

(2)互改

(3)表扬(幻灯片:语言知识小测验)

(设计目的:考查语言知识点,表扬鼓励)

五、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修改归纳笔记

(设计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图

音乐引入

教学目的

复习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192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