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诗读后感(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6:42:16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9 06:42:16     小编:BW笔侠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体验的一种方式,读后感是对阅读材料所产生的思考和感触的总结。写读后感时可以围绕书中的核心主题或重要情节展开,突出书中的亮点和特色。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看看不同读者对书籍的解读和感受如何吧。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一

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以往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最终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终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杯具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杯具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梦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梦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二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诗]。

[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曹植墓。

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座东朝西,依山营穴,砖土垒就。1951年夏,平原省文物管理员会清理。后墓室残破,1981、1985年先后整葺修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时期杰出诗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东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陈王(今河南淮阳),同年十一月卒,谥“思”。次年三月迁葬于此。

《三国志·魏书》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墓室为前堂后室砖室墓。前堂4.35米见方,后室长2.20米,宽1.78米。墓壁以青砖错缝平砌。前堂后室之间辟门,以砖封护(图2-5)。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玛瑙泡和云母片以及罐、盆、杯、盘、灶、案、车、禽畜俑等各式陶器132件。

墓前左侧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碑楼1座,单层硬山式建筑,内置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立曹植墓碑。碑圆首方趺,趺座半入土中,高度不详。碑冠与碑身为整石雕出。通首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首雕而不砻,起龛有三身像。碑身高1.80米,镌文22行,行42~44字不等,共935字。书杂篆隶楷三体,结体险峻,气韵高迈,笔力雄奇。此碑早年湮没在大清河中,清代捞出,还置墓前。此外尚有题咏、记事碑碣4方。

曹植七步成诗。

孙权占了荆州,杀了关羽,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者给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且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

曹操接到这封信,就随手递给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哩。”

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还不容易?可是他考虑到汉室虽然衰落,还有个正统的名义,怕自己做了皇帝,还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认为孙权劝他称帝,是成心要让他为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三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成诗”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四

《七步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三国曹植七步诗,欢迎查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7:燃:燃烧。

8:泣:小声哭。

9:本:原本,本来。

10: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11:何:何必。

《漫叟诗话》;“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辨之者”。

清·毛先舒《诗辩坻》:“子建乐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洁,似胜《怨诗》。《七步诗》四句者,词意简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此大不孝为由,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协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残的行为。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七步诗》我们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五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六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终被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曹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锺嵘在《诗品》中曾说“骨气齐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到达了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的文人同情。刘勰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七

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的诗。唐朝史青曾经上表唐玄宗,表中说曹植七步成诗,不足为奇,而且让人觉得迟涩,他说自己五步即可成诗。唐玄宗阅罢,十分惊奇,便招他进宫,当面试问,命以“除夕”为题作诗。结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唐玄宗对他大加赞赏,授他以左监门将军之职。

还有作诗更快的,当是宋朝的'寇准。他七岁时曾三步成诗。那是在一次酒宴上,宾客让寇准以“华山”为题赋诗,寇准三步内就赋成了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此诗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峭拔、气象阔大之势。

七步诗曹植全诗的诗意。

这首七步诗的典故来源:《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曹植是曹操的四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曹操1死后,哥哥曹丕做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弟弟曹熊在父亲亡时没来看望,曹丕一再追问此事,曹熊因为害而怕自杀身亡,曹植被押进朝廷。最后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成诗,否则杀无赦。曹植便念出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明白其中弟弟暗指兄弟情意,只好放了曹植。这个典故的释义:现形容人才思敏捷。

译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八

曹植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曹操以往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汝倩人耶(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言出为论,下笔成文,愿当面试,奈何倩人!”。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曹操兴建铜雀台,19岁的曹植作《铜雀台赋》,曹操大为赞赏,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认为他“可定大事”,曹操晚年,曹植晋封为临淄侯,与长兄曹丕争夺继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为曹丕所嫉。

曹丕即位后不久,曾屡欲杀曹植,被母所阻,方得免;据说当时卞太后已经把话讲绝了:“你已经杀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杀陈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他贬为安乡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拟好政略,却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壮志,一朝得尝夙愿,恐难为臣”,所以终明帝一朝,曹植犹不得志。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植被转封为陈王,是十一年内第三次被迫迁都,同年郁闷而终,年仅四十一岁。

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九

《上下五千年》中有一篇叫做《曹植七步成诗》。书中写到曹操、曹丕和曹植。由于曹植才华出众,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因为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稳,想方设法讨曹操欢喜,使曹操开始宠爱曹丕。曹植不注意小节,让曹丕钻了空子。一次,曹操派曹植带兵出征。曹丕得到消息,事先送酒去,让曹植喝得酩酊大醉。曹操只好取消曹植出征,并打消了把曹植立为太子的念头。

曹丕做了魏王后,仍忌恨曹植。后来,曹丕要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出,就免他一死。曹植随口念出:“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心里感到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看完这篇,我真心想要咒骂曹丕。他就因嫉妒想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杀了!这是多么荒唐!曹丕已经当上了魏王,为什么还要忌恨曹植呢?一个王位真的就这么重要,甚至比十几、二十年的亲情还要重要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不就诉出了曹植的心声吗?他们本是友好的亲兄弟,相互扶持,竟然为了一个王位反目成仇!

王位很重要吗?不,可对于利欲熏心的曹丕来说这很重要!

有一句歌词叫“我们穷得只剩下快乐。”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虽然穷,却不用为了一个王位争得你死我活,让十几年的兄弟情化为乌有,不会被嫉妒蒙上双眼。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

《七步诗词》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词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词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曹植《七步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词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词》。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词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词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词》。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词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词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词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词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词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词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词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词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词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座东朝西,依山营穴,砖土垒就。1951年夏, 平原省文物管理员会清理。后墓室残破,1981、1985年先后整葺修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时期杰出诗词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东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陈王(今河南淮阳),同年十一月卒,谥“思”。次年三月迁葬于此。

《三国志·魏书》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墓室为前堂后室砖室墓。前堂4.35米见方,后室长2.20米,宽1.78米。墓壁以青砖错缝平砌。前堂后室之间辟门,以砖封护(图2-5)。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玛瑙泡和云母片以及罐、盆、杯、盘、灶、案、车、禽畜俑等各式陶器132件。

墓前左侧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碑楼1座,单层硬山式建筑, 内置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立曹植墓碑。碑圆首方趺,趺座半入土中,高度不详。 碑冠与碑身为整石雕出。通首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首雕而不砻,起龛有三身像。碑身高1.80米,镌文22行,行42~44字不等,共935字。 书杂篆隶楷三体,结体险峻,气韵高迈,笔力雄奇。此碑早年湮没在大清河中,清代捞出,还置墓前。此外尚有题咏、记事碑碣4方。

孙权占了荆州,杀了关羽,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者给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且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

曹操接到这封信,就随手递给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哩。”

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还不容易?可是他考虑到汉室虽然衰落,还有个正统的名义,怕自己做了皇帝,还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认为孙权劝他称帝,是成心要让他为难。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一

豆子的煎熬是这样的,曹植的煎熬又会如何?曹植是怎样来到大殿上的?(许褚领了3000虎卫军,从临淄抓回来的)曹植周围有什么人?(文武百官、军将武士)文武百官会向着谁?(魏主曹丕)军将武士会听谁的号令?(魏主曹丕)他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生想象)再往远处想——行刑场是什么样的情景?(士兵已经准备好、行刑手已准备好刀)这些人,所有的人都听谁的?(魏主曹丕)对,是曹植的哥哥——魏主曹丕,而他的哥哥,他的亲哥哥,他要准备干什么?(将曹植置之死地!)要将曹植置之死地是谁?(他的亲哥哥,魏主曹丕)他的亲哥哥却要他的项上人头!此时此地,曹植在干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生想象)。

往事历历在目,过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现,对面坐着的哥哥熟悉而陌生,曾经为他打抱不平的哥哥、曾经让他崇拜的哥哥、情同手足的,血脉相通的,骨肉相连的哥哥……也是这位哥哥,今天此时此地,却要他死的哥哥,今天此时此地却要他的脑袋,以保自己王位的哥哥,他怎么能不陌生?怎么能不心痛?门外的士兵已经准备一拥而入,行刑场的士兵早已准备妥当,他的性命只在这一瞬间,眼前的哥哥模糊了,他再也看不清他的哥哥,他曾经最爱的哥哥,他现在最陌生的哥哥!他一边流泪一边吟诗——(一生深情地吟诗、全班深情地吟诗)。

就在曹植吟诗时,他的母亲,同样也是曹丕的母亲——卞氏就躲在暗处,当她听到她的大儿子这样煎熬小儿子时,她会如何?(生谈)是呀,她怎么能看着自己的一个儿子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杀死?谁能理解她的痛?谁能理解一个母亲的痛?一起把古诗朗读一遍,把他们母亲的痛读出来!(生读!)。

听了这首诗,曹丕也潸然泪下,他在想什么?(悔、痛)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诗诵一遍!(生读!)。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萁成灰,豆成汁两个豆痛苦,一个兄、一个弟,骨肉相连、血脉相通,是什么让他们这样?(生谈)。

王位与亲情的对峙演绎了这样的故事,千年的王位争夺有几何?你又知几何?诗就要学完了,大家表现非常好,相信大家对古诗的理解一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你能否站在赏析者的角度上评一评这首诗?(生评)千年以后,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根据《七步诗》又作了一首诗——《反七步诗》“反七步诗郭沫若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大家比较地读一读!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

2.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了解《七步诗》的由来,能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拼音认读本课4个生字“诗、煮、豆、何”,认识部首“四点底”。

2.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教具学具。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媒体。

教学过程。

一、成语引入。

1出示:才高八斗,指名读,齐读。

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极有才华,你们知道吗,这个才高八斗的人最初指的就是曹植。

曹植是三国魏杰出的诗人,是曹操第三个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他有个哥哥叫曹丕,两人是亲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华,曹操很疼爱他,一度想废曹丕的嫉恨。曹丕当上魏国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争夺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宫,要他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来就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在七步之内就作了一首诗,当场念了出来。因为这首诗要求在七步之内做成,所以叫《七步诗》。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3学习生字:诗。

齐读课题。

二、古诗诵读。

1、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学习:煮。

听录音,想象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四点底”

豆萁:豆的茎杆。

釜:相当于现代的锅。

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三、指导朗读古诗。

1、下面我们要学会读这首古诗,在读古诗时我们还要认识今天另外要学习的三个生字。

2、师范读,生跟读。

四、自由练习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指名读,思考:曹丕是被哪句话打动了而最终没有杀曹植呢?

4、全班交流读。

5、看图背诵古诗。

6、比赛背诵古诗。

五、复习巩固认读生字。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的方法。

3、读词:古诗、读篇、煮饭、黄豆、豆荚、何必、为何、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是一个成语,它出自《七步诗》,比喻兄弟间的自相残杀。

六、课外延伸。

读了《七步诗》,我们不禁为曹植的才华所折服,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吧这首诗的由来讲给家人听,也可以搜集更多他的诗读一读,背一背,然后吟诵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我先介绍了曹植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作了铺垫。低年级学古诗主要以读和背为主,借助有目的性的听和看,训练学生养成集中注意观察,认真听记的好习惯。

看过”曹植七步诗教案范例"的还看了:。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二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诗]。

[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曹植墓。

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座东朝西,依山营穴,砖土垒就。1951年夏,平原省文物管理员会清理。后墓室残破,1981、1985年先后整葺修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时期杰出诗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东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陈王(今河南淮阳),同年十一月卒,谥“思”。次年三月迁葬于此。

《三国志·魏书》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墓室为前堂后室砖室墓。前堂4.35米见方,后室长2.20米,宽1.78米。墓壁以青砖错缝平砌。前堂后室之间辟门,以砖封护(图2-5)。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玛瑙泡和云母片以及罐、盆、杯、盘、灶、案、车、禽畜俑等各式陶器132件。

墓前左侧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碑楼1座,单层硬山式建筑,内置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立曹植墓碑。碑圆首方趺,趺座半入土中,高度不详。碑冠与碑身为整石雕出。通首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首雕而不砻,起龛有三身像。碑身高1.80米,镌文22行,行42~44字不等,共935字。书杂篆隶楷三体,结体险峻,气韵高迈,笔力雄奇。此碑早年湮没在大清河中,清代捞出,还置墓前。此外尚有题咏、记事碑碣4方。

孙权占了荆州,杀了关羽,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者给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且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

曹操接到这封信,就随手递给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哩。”

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还不容易?可是他考虑到汉室虽然衰落,还有个正统的名义,怕自己做了皇帝,还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认为孙权劝他称帝,是成心要让他为难。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三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四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尝:尝试。

2、持:用来。

3、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4、漉:过滤。

5、鼓:豆。

6、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7、釜:锅。

8、燃:燃烧。

9、本:原本,本来。

10、煎:煎熬。

11、泣:小声哭泣。

12、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

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

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

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五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词语解释: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7:燃:燃烧。

8:泣:小声哭。

9:本:原本,本来。

10: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11:何:何必。

七步诗的名家点评:

《漫叟诗话》;“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辨之者”。

清·毛先舒《诗辩坻》:“子建乐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洁,似胜《怨诗》。《七步诗》四句者,词意简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

七步诗的创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此大不孝为由,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协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残的行为。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七步诗》我们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六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1、完整的豆秧一棵;。

3、了解做豆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1、关于曹植,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介绍关于曹植的资料)。

2、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谁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

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

生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3、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适当补充,(介绍《七步诗》的创作经过)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小黑板出示《七步诗》)。

二、读诗:

三、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交流学习方法:

生1: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的意思串成一句话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生2:先理解个别关键词的意思。

师与生呼应:平时我们在找不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你还可以问问同学,还可以问问父母,还可以问问老师,有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诗句的意思。(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发言。

(前两句:用豆子在锅里慢慢地煮,然后把煮熟的豆子的残渣过滤掉,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在锅里一边煮,一边哭泣,后两句的意思是,我们本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紧紧相逼。流露出曹植当时那种心情。)。

师:“我们”指谁?

生:“我们”指的是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

生:字面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紧紧相逼?

师:(板书:豆萁)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萁”吗?(教师出示豆秧实物,介绍豆子和豆萁)。

师:豆和萁什么关系?

生:是一条根生出来的。

四、体悟诗情。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诗的意思,这还不够,因为读诗不仅要弄懂意思,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请你边默读边思考,也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

(生默读思考,讨论)。

师: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

生1:从“豆在釜中泣”,我体会到作者悲伤的感情。

生2:不仅仅诗悲伤,还有愤慨,我认为应该是“悲愤”。

师:全诗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生发言。

(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曹丕难不倒他的弟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险恶居心,弄得下不了台,以致“深有愧色”。以后,他打消了杀害曹植的想法,但是又嫉妒他的才能,将曹植终身软禁)。

4、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生:我明白了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道理。

五、练习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七

大家知道这首诗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写的《七步诗》。

现在,这首诗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七步诗》的意思是:煮豆子的时候在锅下燃烧的居然是豆子树的茎,豆子在锅子里面哭泣着。最初都是从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可是豆子树的茎为什么要把它的兄弟——豆子给煮熟呢?如果说起曹植作完这首诗的时间,你一定会大吃一惊: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内就随口说出了一篇意义深刻的诗,被曹丕称为“七步诗”。虽然这首诗只有25个字,但让在场的曹丕和文武百官“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七步诗》讲的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发生了自相残杀,最终是曹植用《七步诗》才把曹丕说服了。他们兄弟俩就像豆子树上的茎和豆子。他们都是他们的父母——根养大的,可是到了后来,茎居然要把豆子煮得稀巴烂.这就像曹丕要把曹植斩首,兄弟俩为什么要变成敌人呢?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无论是朋友、兄弟、亲属,都要互帮互助,看成是一家人。

尽管闹过小矛盾,也要彼此宽容、谅解。千万不要像曹丕、曹植兄弟那样,把兄弟朋友看成仇敌似的,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永不安宁。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八

关于七步诗的最早记载是在《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作者南朝临川王宋刘义庆(403—444年)。据华东师范大学魏世民教授考证,该书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七步诗的故事发生于魏延康元年(2),相差220年左右。而在此之前陈寿(233—2)的《三国志》(280年开始著)以及其他三国史料却没有相关记载。经史家考证,《三国志》可信度远远高于《世说新语》。在先史册没有记载而在后的生活言谈、轶事小说记载了这一事实,真实性欠缺。其可疑一也。

《三国志》是正史,《世说新语》为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所记史事皆国家大事,所记之人皆为对社会有较大影响之人,而野史一般记载不为正史所重视之传闻、轶事,但野史所记之事并非完全都是传闻,许多来自民间和地方档案,同样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之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正史没有记载的史事野史中加以记载,同样具有真实性。但与刘义庆同时代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他一方面考证了陈寿史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补充了许多陈寿所没有引用的史料,其中《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轶事,在他的.注文中都得到证实,但唯独没有提及曹植七步诗的事情。是他们在思想上都认为曹植七步诗的史料价值太低不值得记载,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会事?如果确有其事,裴松之连“(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这样的小事都加以记载,而七步诗这样的大事却没有丝毫提及,难道仅仅是他的疏忽吗?其可疑二也。

《三国志》没有为曹植立传,可能是因为曹植与曹丕的关系问题,历史上被皇帝不看好的臣子一般来说很难进入正史,即使进入了,对其评价也很不公正。作为逆臣的曹植不能进入与其同时代的陈寿眼中专门列传很容易理解,不记载七步诗更容易理解,但作为与其相差了229年的裴松之在320805字的注中只字未提七步诗就很难理解(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奉宋文帝命完成对《三国志》的注释)。作为名气高于建安七子的曹植,有如此名动天下的事件和名作,在一个正直优秀的史家面前,不可能只字未提。其可疑三也。

七步诗是在“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的情势下作出的。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人人可见之事,更不是可以用文件加以记载之事。这样极少人可见又没有文字记载的事情,得以进入大众视野的途径只有言传。而在场的臣子有谁敢于将皇帝所做的不光彩之事公诸于众?除非其真正想全家找死。另外,就算有知情人将事实真相传给了其后人,其后人在晋代魏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其原始性和可靠性又有多大?其可疑四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曹丕逼曹植作了七步诗后,他们的母亲武宣卞皇后出面进行了干预,“帝深有惭色”而免了曹植的死罪。但曹丕并不因此放过他,除了对其加强监视外,还时时派人责难他,“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假如罗贯中的这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武宣卞皇后和曹植同是在场人,也是可以将此事传之于世的人之一。但作为待罪之身的曹植,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形势下,绝不可能将此事公之于众,除非其活得不耐烦了。就算他真正不想活了,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将这一大作收入其著作集中,但遍观《曹子建集》及建安诸子文集,根本找不到曹植这篇大作。另外,武宣卞皇后早不干预晚不干预,恰恰在曹植一作完诗就干预,时间点上太过牵强、太过艺术化和戏剧化。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将此事传了出去,最多也就流传在宫中,即使后来流传到了社会,也就是兄弟相煎的事实而不大可能是诗本身,因为情急之下的人对生命的关注远远大于其他,武宣卞皇后在情急之下竟然将这么深奥的诗准确无误地记了下来,这完全有悖常理。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真正将这么深奥的诗给记下来并传给了身边的人,她身边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理解并原封不动地传向了社会?其可疑五也。

从传世的七步诗的两个版本可以断定,其中一个最少是修改后形成的。从体例看,六句版本基本符合魏晋时期文化风格,从诗句意思和严谨度来看比较符合紧迫形势下的情急之作。四句版本无论从体例、文风、遣词、音韵等都具有唐宋风格。所以可以断定,四句版本应该是后人按照当时的诗体对六句版本的修改与深化,以更加突出诗的艺术性与鉴赏性,从而成为今天众所周知的七步诗基本版本。这一事实恰恰更加证明:后人既然可以将一首诗变成两种版本,刘仪庆为何就不能针对曹氏兄弟相煎的事实编造这么个艺术性的东西以丰富《世说新语》的故事内容,或者道听途说地将这一事实当成了真的事实而录入《世说新语》。同时,就算七步诗真是曹植在命悬一线的情形下现场逼出来的,从他对当时自己所处的境况,以及《世说新语》“应声便为诗”的记载可以判断,很有可能是他为了防范曹丕的陷害而在心理上早就作好的准备,到了这时特意装模作样地拿出来糊弄曹丕,以保全性命。世人只从表面现象上看到其聪明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自保和作秀的一面,最后使其史册形象更放异彩。

当然,七步诗是不是曹植的真正作品,是不是在兄弟相煎的情况下形成的作品,无法证实。以上论述也只是从现有的一些疑点加以判断,不得认真。但其无论是否真实,有这么个作品存在比没有要好得多。它即丰富了我国文化宝库,更活跃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曹植还是曹植,并不能因为这首诗的真伪而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只要我们以一个平常心去正确对待历史就是好的。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十九

相煎何太急。

这是脍炙人口的那首曹植的《七步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中:

卞氏洒泪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见。华歆问曰:“适来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两诗在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没有区别,而前者是四句,易于记忆和传诵,减掉的两句对全诗寓意的表现也基本不构成影响,这可能是它盛传的主要原因。

《七步诗》流传的两个版本,后来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因为曹植的文集是根据保存下来的类书结集而成的,难免由于传抄、记忆等人为因素产生差异。一是从诗体来看,“六句”本是“古风”;“四句”本类似“五绝”,故从成诗年代来看,应以“六句”本为正。二是《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史实性自然要打折扣;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再追究下去,按《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所述,真正的《七步诗》应是《斗牛》,而题目为《兄弟》的“煮豆”诗则是立就。

历代对《七步诗》的真伪也一直在争论。由於此事件不见於正史《三国志》,此诗亦不见於《曹植集》,有人就认为此事为后人虚构,但正史无载的事不能断言为虚构。亦有人认为确有其事,但现存的《七步诗》为后人伪托。

另外,由于版本异同等因素,诗中个别字也多有异同。如“六句”本中:漉菽(豉)以为汁,窃以为应为“豉”,因为从诗意来看,就是“将发酵的豆子(豉)漉出汁来”;“本是同根生”,《世说新语》为“本自同根生”,显然,“自”较“是”要自然、贴切,且符合诗人当时的心态。

其实,古诗在千百年来的传抄、校勘、结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谬误,掺杂了某些个人的喜好、理解,或由于种种原因,对原诗进行了删节,此例不类凡举。如全本的“离离原上草”,还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四句”本的《七步诗》也就不足为怪了。

去年,教育部要求在诗歌的出版编译过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删节。依据现当代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四句的《七步诗》属于节选,不应采用。

1、曹植的随机应变能力。既然是“漫谈”,那就再扯扯《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的描述。其实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曹植的文才,更是他睿智灵动的随机应变。曹植奉丕之命作的“七步诗”《斗牛》,满是牢骚、怨恨之情,“一牛斗败了,不是我斗不过你,而是你有权在握……”。丕当然不悦,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尔反尔,命其以《兄弟》为名应声立占一首。曹植当然知道丕怒在何处,在接下来的《兄弟》中,凄凉、委婉地诉以手足之情,使“帝深有惭色”,方得逃杀身之祸。

2、中国两大文豪的拟《七步诗》。鲁迅《华盖集·咬文嚼字(三)》(1925年)里说:“据考据家说,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替豆萁伸冤》诗文如下:“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鲁迅先生的这首拟作诗讽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及其党羽,以萁喻当时遭难受迫害的进步学生,正可谓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据《世说新语·文学》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诗,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他进一步解释说:“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正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

鲁迅先生的“活剥”,剥出了某些人的丑态;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却作出了调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欢喜。

3、比曹植更牛的诗人。唐代开元年间的史青上书给唐玄宗,自称曹植七步诗尚为迟涩,他五步之内即可成诗。唐玄宗当即下旨相召,以《除夕》为题,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诗云:

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改,

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

已入后园梅。

唐玄宗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宋朝宰相寇准,天资聪颖,写诗词有奇才。他在七岁时在众宾客酒筵前,众客以《华山》为题,命他赋诗助酒兴,小寇准刚迈出三步,脱口吟出五言绝句:

只有天在下,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数语道出西岳华山雄伟险峭,众人拍手叫绝。

曹植七步诗读后感篇二十

诗人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1944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