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13:24:43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六篇)
时间:2023-03-25 13:24:43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篇一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篇二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绝句》

2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播放课件中的“诗文赏析”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先播放课件中绝句的“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先听读,然后再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篇四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数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风 绿 密缝 恐迟

还 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每次教学古诗,基本上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逐句讲解,再由学生背诵下来便大功告成了。虽然看似知识掌握了,但是古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语言的优美、凝练,学生却并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串讲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能主动去学习古诗,主动去感悟诗中的情感,进而有效地去品味诗中独特的魅力呢?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也在网上欣赏了很多古诗的教学课例,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中他创设的那种幽深的意境,以及课堂上那浓浓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便在自己的这节课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游子吟》《别母》这两首诗都是以表现母爱为主题,其中又都饱含诗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们放到了一起来执教。由于《别母》相对来说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一首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作为主讲来学习。而《游子吟》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便放在学习《别母》这首诗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由学生来自学完成。当学习完两首诗后,我又将两首诗中最能体现母爱的诗句穿插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两首诗中所表现的母子亲情。这样,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境界高远,蕴涵哲理,每一首诗都饱含诗人的深情,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更是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母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领,并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的渲染,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比如当学生在朗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母子间情之深,思之切,我进行了三次引读指导,同时配上凄婉的乐曲,孩子们早己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浓浓的思念之中,这样,诗意不用多讲,而诗情便自然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五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前四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学习两首诗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适时地引入白居易、周寿昌和李商隐的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一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子分别时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又再次让学生们感悟到儿女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当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引出李商隐的这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又将学生的思绪落实到了如何回报母爱的思考之上,这样就使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句古诗外,还有不少现代诗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将一些现代诗也融入本课之中,学生们是否会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试着打破常规,将两首赞美母爱的现代诗引入了本节课,让学生们在读悟的过程中,感悟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这样,也将我们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贯穿在一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篇五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拴住腰。

2、指名说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宇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1

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复习生字词,写字指导

1、抽读生字、词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醉”这个字。

2、指导写“忙”字(方法同前)。

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难点: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篇六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217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