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免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点: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一节课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 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免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知识与技能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
两课时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设计意图: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
(5分钟)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师:苏轼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即以学识广博闻名。人们传说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北宋时相传,东坡出生时,家乡一座山上的叶子全部枯死。当地人觉得,山的灵气被这个男孩吸去了。那他会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吗?想来不会。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罢了。他借这个赤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激趣探秘,设疑入境)
5分钟)
思路:观景——怀古——抒怀
情感基调:豪放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42分钟)
(一)观景
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
4.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二)怀古
1.问题引导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分析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ppt展示〕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三)抒怀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人生如梦一样 ,
(短暂、虚幻、无常、飘渺…)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
〔ppt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比较思辨)
(20分钟)
1.苏轼的涅槃之路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ppt展示〕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2.苏轼“超脱”的内涵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苏轼的“超脱”给我们的启示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提升,指导人生)
(10分钟)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2.朗读传情
(设计意图:把握特点,以声传情)
(5分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拓展视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免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本课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宋词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鉴赏唐诗宋词,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两首婉约派词风的词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风格的词作,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本词的学习。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用豪迈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的特征是他们的认知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高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对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为他们营造相对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心理上看,高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和启发。
鉴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教学难点)
1、诵读感悟法
2、谈论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导入,同时多媒体将展示赤壁的图片。在课堂上渲染一种旷达豪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影像的感染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依据: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诗教学中,以图片和音乐相配合的教学导入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1、听读
先听录音范读,接着学生再齐读三遍。同时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整体感悟全文的豪迈情怀。
依据:此环节运用了诵读感悟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诗歌是需要吟诵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宋词更是需要反复诵读,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促进其会意、入境、动情。
2、质疑
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3、释疑
老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依据: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运用了讨论归纳的教学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质疑到释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自学探索,交流评议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的是景和人,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豪迈的词风,请你归纳。
依据:设置的三个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交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识积累的条件下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四、温故知新,布置作业
结合以前的学习以及课后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我心中的苏轼”,文体不限,课后写一篇随笔。
依据: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温故方能知新,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解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2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