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读后感(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11:56:11
一枚金币读后感(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1:56:11     小编:碧墨

读后感既是对书籍的回味,也是对自己思绪的整理和总结。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应该仔细阅读全文,深入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将自己对这些思想和主题的理解进行准确的表达。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中选择出一些触动自己情感的部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真实而深入的描述。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炼出一些有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观点,以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深度。最后,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尽量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使读后感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感谢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一篇精彩的读后感。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一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国产优秀影片《八十一枚金币》,主要讲的是一个留守儿童丫丫非常渴望妈妈能回到自己的身边的故事。

影片里面的小女孩丫丫的妈妈出去打工了,让丫丫和奶奶住在了一起,早上起床看到妈妈都走了,丫丫就跑出去追妈妈,非常舍不得让妈妈走。后来丫丫的奶奶给丫丫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只要你收集81枚金币(5角钱)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于是她就每天不停地在捡空饮料瓶换钱,有一次她为两个人带路,有一个人给丫丫和她的伙伴丫丫了10块,可丫丫不要钱,只要空瓶子,于是那两个人把空瓶子都给了丫丫,丫丫不要别人给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捡来的。她把捡空瓶子的钱让奶奶缝个小包装了起来,她已经有了八十枚金币,她打算到城里捡空瓶子,可她捡了几个瓶子就被一个小男孩给抢走了,后来她还把小包给弄掉了,有两个小女孩帮她找了回来。最后丫丫终于攒够了金币,就站在村口等妈妈,可是丫丫的妈妈还是没有回来。

动画片花木兰观后感动画片别惹蚂蚁观后感动画片家庭教师观后感。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二

前几天上午闲来无事,就打开电视,cctv6正在播这部叫《八十一枚金币》的电影,演的是反映农村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的事儿,里面的小女孩非常可爱,就看进去了。电影非常感人,看的我和媳妇儿几度落泪。导演拍的非常好,编剧也写的很感人,最后片尾曲一出来,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啊。真是太感人了,这才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感人的片子啊。片中的两个小朋友演的非常好,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穿插的悠扬动人的笛子曲也很能打动人心。真是近年来少见的真诚的感人的片子,记得上次被感动的落泪还是看电影《我们俩》和《暖春》的时候呢......

然后马上就到豆瓣上找这部片子,居然没有,百度了一下,资料也很少,最后通过剧本作者的博客终于找到了一些资料,于是赶紧为豆瓣添加新电影条目。无奈提交了两次,等了4天,豆瓣就是不通过。直到今天,才发现别人已经添加成功了。于是就来写评论了。

那天是1月7号上午,正好是这部片子在cctv6上首映。剧本是大庆晚报的记者王智君先生根据真人真事采访手记写的,后来被导演选中拍了电影。难怪好此感人呢,来源生活,反映生活,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孩丫丫的原型在电影中扮演另外那个叫梅梅的小女孩呢。

影片结尾导演经过艺术的处理,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丫丫的魔法实现了,妈妈真的回来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确需要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

最后,我必须再说一句,这真是一部值5星的好电影,淳朴、真诚、深沉,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请允许我向剧本作者王智君先生致敬,向导演韩赤飞先生致敬!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三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穷苦的家庭里,有一个好吃懒做的孩子,父亲就逼他赚钱的故事。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文中的父亲其实当儿子拿来金币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儿子的金币到底是别人给的`,还是他自己挣得,他只要一个小小的实验就知道了: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只是笑笑就走开了,因为他不珍惜,所以这枚金币不是他挣来的。

这还是第一次,第二次,妈妈为了更加掩人耳目,就叫儿子到到山里逛逛,回来再给他一枚金币,可是父亲还是看穿了他的把戏,又把金币放到了火炉里,妈妈这才知道不能在欺骗爸爸了,就真的让儿子出去干活,儿子干了一个星期后,终于赚够了一枚金币,给了父亲,可父亲还是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这次,儿子可不是在笑,他立马从大火里抓出金币,并愤怒的说:“我辛辛苦苦挣的钱,你却拿去烧。”父亲这才承认这是他自己挣得。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四

《一枚金币》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另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要把金币扔到火炉里?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第三次为什么要从熊熊大火中去抓金币?妈妈的表现前后有什么变化?等等。通过质疑和阅读,突破文本的难点。

对比阅读是我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我利用学生在阅读中的角色认同,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情,可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教学中我还抓住母亲,孩子和父亲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猜测人物的内心独白,并通过课堂小练笔对孩子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受到语言熏陶的同时,建立起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种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五

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六

2、懂得以诚实的劳动换来金钱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明白老人的用意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由歌曲《一分钱》引出话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由此引出“课文中的父亲眼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

二、研读课文。

(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这样的儿子,老人实在是板书(受不了)。

他说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2、于是,老人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

3、读这句话时,我们用怎样的语气?

4、默读课文填表。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怎样做。

儿子怎样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针对这个表格,你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

2、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

3、想象儿子在劳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是呀,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指导朗读。

三、延伸,导行。

1、文章结尾父亲还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母亲呢?

2、这节课让你明白了什么?

你打算写下一句什么样的警言呢?

四、课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长辈又要给你们压岁钱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压岁钱?你们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布置学生课后分组调查访问,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

原来怎么使用。

学这一课后有什么改变。

改变原因(或不改变原因)。

五、布置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儿子通过这次自己挣钱,以后会怎样?这一家三口会怎样?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七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八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三次扔金币的故事以及儿子不同的反应,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同时对比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里,儿子的反应时,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跑”和“走”,“抓“和”“拿”两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不失时机的做了习作指导,为学生理解“金钱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这一主题奠定基础。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我充分引导孩子想象父亲心里是怎样想的,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引导孩子们联系了生活实际,想象他会受那些苦,这样以来,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了课文及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在学文后,又让学生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但是,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语言及问题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评价语言单一,未充分调动积极性;再者,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课堂出现拖堂现象。希望今后可以不断改进,做到越来越好。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

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

2.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

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

b.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受不了”原因。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

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

(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

(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2.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

《一枚金币》是四年级语课文,语言通俗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今天聆听了朱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让我对本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本节课可以用一个巧字来概括。巧抓课题,巧设朗读,巧妙补白,巧谈感悟,巧解内容,巧悟道理。下面结合教学环节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巧设质疑,突破文本的难点。

教学中朱老师首先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儿子和父亲为什么受不了?怎么受不了?等等。通过质疑和阅读,突破文本的难点。于老师的设计巧妙。

二、巧设感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学时教师仍以“一枚金币”为线索,围绕儿子三次把一枚金币交给父亲的情节进行教学,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再一次整体回归课文,欣赏文章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交流讨论:而后又通过谈感悟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教师出示了:“一枚金币虽——-,可是它——”的'句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情表达。

三、巧设朗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结合本文对话多的语言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螺旋上升的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特别是这个环节设计精巧: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儿子受不了,用手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抓出来。”为让学生深入地走进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巧妙地出示了三个句子,把抓换成“拿”与抓字对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读,很快地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词语巧运用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学生带着这份情感,带着对一枚金币的再认识,自然流畅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一枚金币的认识。还有一个环节的朗读也让我们眼前一亮,那就是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丰富文本内容的环节:想像儿子在一星期内干了哪些活才挣上了一枚金币?由此引入到当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的表现,由伤心到生气再到愤怒的情感变化,让学生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再次体会到“一枚金币”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了珍惜的道理。

在收尾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精彩补白,以“我想对————说”的句式,让学生再次真情流露,给每一个学生表达的机会。把领会的道理与语言文字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效果较好。

总之,朱老师的课是那么有激情,富于感染力,那么有语文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亮点频出。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一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认识多音字:

b指导书写。

c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二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一枚金币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三

教学本课,我抓住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通过读、讲故事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期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3思想感情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回家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首先抬头看大屏幕,看同学们生字都会读了没有?开火车方式朗读。

大家读的都很正确能看出大家都经过预习了,而且还不错,。

2、现在找同学来朗读课文,(找三位同学朗读,1——13,14——20,21—28)。

在朗读时,其他同学考虑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

三、学习新课。

1、大家先根据刚才说的,把稳重三次扔金币的过程都划出来,第一次扔是哪几段;第二次又是哪几段;第三次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来,(指名回答)。

画出后,找同学回答。

a、谈父亲的心情。

b、母亲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c、哪儿自找母亲的话做了吗?那我找同学回答一下父亲相信了吗?他是怎样做的?(把爸爸金币扔进了火炉里)那儿子呢?(儿子笑着走开了)。

同学们注意,一定要先读再找问题。

a、父亲说的话,(与前面的一样)。

d、父亲那么生气,为什么儿子却笑着走开了呢?

a、妈妈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矛盾)好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一下妈妈说的话。

b、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样做的?(指名读)。

那大家猜一下,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还会笑着走开吗?为什么?

大家回答的不错,大家看大屏幕,找出在这一过程中那个次最能体现儿子当时的心情的词语。

a、他为什么受不了了?

b、儿子受不了了这时他是怎样做的?

大家体会一下“雄雄大火”如果有这么大的火你们敢伸手吗?(不敢)那为什么儿子敢呢?“齐读26段”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时他相信了什么?齐读28段。

儿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儿子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挣钱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并懂得只有通过亲手劳动得到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下面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读出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体会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回家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

一次扔笑。

二次又扔又笑。

三次扔抓。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四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今天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像文中的儿子一样,大手大脚地享用父母的钱,并且形成了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他们去谈“珍惜金钱”,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创设情景,让孩子们去感悟、体会儿子的所作所为;并且,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思儿子所思,想儿子所想,就成了这堂课所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叫做《一枚金币》。齐读。

二、学习课文。

(一)、孩子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汇报。

(二)、父亲为什么会受不了?

生:因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老人一辈子辛勤------”

师:我们认识了这位儿子,他是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人。圈出这两个词,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些重点词语要进行勾画,这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读)那,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板书:(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同样把这两个次圈出来。

师:儿子不但小时侯这样,而且直到老人已经把他养大成人了,他仍然这样不争气。这自然让老人再也受不了了,于是,忍无可忍的老人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就是:

生:“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师:面对不成器的儿子,父亲一定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这番话的?(伤心、)伤心应该怎样读?练练。

师:除了伤心,父亲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生气)生气应该怎样读?练练。

(三)、师:儿子为什么会受不了?

生:因为父亲把他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扔进了火炉里。

师:父亲一共扔了几次金币?

生:三次。

师:那么,每一次金币被扔掉后,儿子都受不了吗?浏览课文,勾画出前两次金币被扔掉后,描写儿子反应的句子。

师:看到(9——20自然段),现在,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引读:“母亲到儿子跟前------”。前两次金币被扔掉,儿子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笑了笑),看来儿子觉得金币被扔了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无所谓、满不在乎、无动于衷、毫不在意)。

师:为什么金币前两次被扔掉,儿子受得了?

生:因为金币是母亲给他的。

师:第三枚金币又是怎么来的呢?

生:儿子挣来的。

师:儿子怎样挣来的?

生: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帮着那个盖房子。

师:他除了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帮着那个盖房子,请你想象一下,他还会帮着这个(   ),又帮着那个(   )。

师:也许,第一天收割庄稼下来,他的双手就打起了血泡,却才挣到一文钱;也许,第二天盖完房子下来,他的肩膀就被磨破了,也才挣到两文钱。可是他,没有放弃,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继续帮着别人干活,终于挣来这枚来之不易的金币。

捧着这枚金币往家走,他会想些什么?

生:从前懒惰的惭愧,(后悔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工作多么艰辛呀,(应该珍惜这枚金币)。

师:可是,当他喜滋滋地把金币交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时,父亲却仍然把这枚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当然受不了了。

看到25段,反复地读这段话,并且拿出笔,圈出表现儿子已经受不了的词语。

学生汇报:他(忙)没有丝毫的犹豫,(跑)多着急呀,(抓)抓什么?从哪里抓?火炉里燃着的是熊熊大火,挨一下,都是钻心的疼痛,儿子却奋不顾身地去把它抓出来,他是真的已经(受不了了)。(叫)什么也顾不上了。

看,儿子因为受不了了,所以“忙跑到炉前,------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盛怒之下的儿子骂父亲疯了,父亲是真的疯了吗?不是,那是在考验儿子。到底是谁疯了?这里的“疯”,是说儿子已经精神错乱了吗?是什么也顾不上了,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凭什么说儿子已经疯狂了?敢奋不顾身地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抓出来的儿子,敢不顾父亲的威严,大声地对他叫道的儿子,已经疯狂了。

听,疯狂的儿子大声叫道,(引读)“爸爸,你疯啦!------”学生练读。

金币抓出来了,儿子握着滚烫的金币,想到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金币扔进火炉里,他气愤的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儿子握着滚烫的金币,想到自己为了挣够这枚金币,所经历的千辛万苦,一股委屈涌上心头,他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儿子握着滚烫的金币,想到父亲仍像以前一样不信任自己,他伤心地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握着这枚滚烫的金币,儿子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他对着父亲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面对儿子的声声责问,父亲却露出欣慰的笑脸,因为这时,他已经相信了儿子,认可了儿子。他对儿子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三、文章学到这儿,谁能告诉我,老人逼着儿子亲手去挣金币,是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将你的感受写在书上。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把这句话送给同桌。

四、无论是父亲扔掉金币,还是母亲给儿子金币,都来源于他们对儿子的爱。请你评价一下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五、现在,我们对文章的人物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你能或者是自己的语言来评价一下文中的三位人物吗?如果在评价的时候能用上一些名言警句会更好。

《一枚金币》是四年级上册“金钱”这个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想的:

1、简简单单教语文: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首先,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因为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的心情做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感到伤心与气愤时的“受不了”。为了深入地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这一周中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进行角色转换:你就是儿子,面对父亲的质疑,你会怎样进行辩解,使孩子全身心地融入到儿子这个角色中来,喜儿子所喜,怒儿子所怒。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们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深情并茂。

最后,揭示出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旨: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懂得去珍惜。

2、扎扎实实促发展。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主阵地。这堂课以“读”为主线,在自读课文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进行圈画,思考;然后,创设了大量的环节,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共鸣,用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读中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另外,教学中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用一个词语概括前两枚金币被扔掉后儿子的反应;还有补充想象“儿子帮着这个(    ),帮着那个(    )”,都是在扎扎实实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在课堂中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五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t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痹诮萄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

然后,多媒体展示几位富豪父亲对待儿子和金钱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老人和着几位父亲一样,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扔、又扔、仍然扔。

儿子——笑、又笑、受不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2615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