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4:02:21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0 04:02:21     小编:笔舞

读后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更是思考和启迪。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字的流畅和节奏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下面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思考,值得一读。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

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

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二

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撰写一篇三千字的读书报告,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唏嘘不已,什么读后感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千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开始认认真真的翻看时,才发现,原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领悟,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liliangkatz)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三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著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四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五

定价:25元。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

内容介绍:

丽莲凯兹博士根据自身的幼教经验,围绕幼儿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独到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游刃有余地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两者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豁然开朗;避免了以往常出现的弄得人一头雾水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以及味同嚼蜡的肤浅的就事论事等现象。行文中,处处显现出幼教大师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此书不仅适合于幼儿教师阅读,而且对其他从事幼教工作、关注幼儿发展和教育的人士均有助益。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六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著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七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有点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vs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记得我班中有一个小朋友,在一次使用浆糊的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浆糊,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麟麟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浆糊,当我要教他时,只见他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他很能干,时常表扬他,然而当他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她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用棒打她,以至于她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尽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八

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凯兹博士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是我渎过的所有专著中最精辟的一本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讲述的是“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粗读该书,发现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作者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悟着作者对幼教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恋。

举例1: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时发现孩子自制的“我的书”,里面装满一页页复印的成绩单。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西。

评价:鼓励幼儿专注于自我的满足,却未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制作的幼儿个人档案,我们往往会在档案的第一页例举该幼儿的一些信息,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却蕴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见作者对幼教工作的细心。

二、慎用行为改变艺术。

举例:假设在幼儿园里有3到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和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3个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作者将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种: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继而又将这3种类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反思:对于3到4岁的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既然已经将之定性化,当然也不会去研究造成该行为的原因。但是作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显行为差不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不同的个性,要纠正其行为必须先研究不同幼儿的个性,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三、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九

欣闻凯兹教授的专著《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即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凯兹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独到的认识。凯兹教授还是我的导师,1986到1988年间我有幸师从于她,受益良多。她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她的人格和学术品质更是常常让我感动。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能将凯兹教授的专著,进而将其学术观点、思想介绍到中国,与更多的幼教同仁分享她的精辟见解,使更多的人获益。此次《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在我国出版,可谓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好事!作为学生,本不敢为导师专著作序,但是,将凯兹教授的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是我多年的愿望,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欣然应允,将自己对本书的一些体会,结合自己师从导师的感受与广大幼教界同仁分享。

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也已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凯兹教授的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是众多著作中的一本,却又是与众不同的一本。我体会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在本书中,凯兹教授深刻地阐释了其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共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把握。

关于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

凯兹教授对儿童教育、教帅成长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精辟独到、精辟的阐述与分析,而这种分析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她对儿童发展的深入思考。这是本书的一个基调,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每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发现,她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儿童发展着眼,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出发,探讨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看法。正是基于其多年对儿童发展的深入研究,凯兹教授对儿童发展诸多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探讨了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的原则、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对幼儿发展的评价等等。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她还结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儿童发展需要不符的现象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偏差,对儿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凯兹教授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凯兹教授还提出了评价幼儿发展的11项观察指标,特别是就儿童的好奇、情绪状态、同伴友谊、对成人权威的态度、爱的表达以及能否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凯兹教授强调要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内部原因,谨慎而不盲目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这些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对于我们审慎地正视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是富于启迪意义的。

关于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独特观点。

凯兹教授对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托幼机构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她强凋为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适宜性的幼儿教育目标就不仅应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应注重儿童良好性向、情感态度、社交能力和行为的形成。她强调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性”,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的“适宜性”。她指出,教育的目标要指向促进幼儿适宜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具有促进儿童适宜发展的价值;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应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规律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应能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特别是性向、情感等的适宜的最佳的发展:她还从幼儿发展的常模层面和动态层面出发,细致地阐述了幼儿学习的适宜目标、学习的时机以及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教育教学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释。

在本书中,凯兹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着教帅的角色、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教师的行为以及专业教师的成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独到的阐释。她明确指出,尽管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是两者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具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家长的爱是专门、特定性的,偏爱自己的子女;而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将自己的爱给予全体儿童而不只是个别儿童,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同时,教师在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以客观、中性地观察分析儿童,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凯兹教授尤其强调作为幼儿教师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认为这是幼教人员专业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体现着幼教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她还密切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并且,她从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出教师的发展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尤应注重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增进家长的支持合作与加强社会对幼教工作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今天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教育工作均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墓于理论的实践反思。在本书中,凯兹教授将理论阐释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亲切的阅读中深得感悟,豁然开朗。幼儿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教师的角色及其专业发展、幼教机构的评价等等,都是幼教实践中存有争议、亟待解决、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立足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凯兹教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深入的阐述:与分析。这种阐述与分析既不是单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阐述,也不局限于技术性的概括,而使读者能够时时感受到现实的要求和涌动,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既不晦涩,也不空洞、肤浅。例如,在探讨幼儿发展时,她不仅有理论的分析,更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建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在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时,她并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的具体事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非每个研究者都能够做到,它彰显了凯兹教授独特的学术风格与丰富的研究阅历。因此,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儿童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譬如,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她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既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再如,凯兹教授提醒人们,尽管儿童自尊的发展足教师与家长共同关心的一件事情,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明确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虽然儿童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行为与努力给予正向的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非过量)、明确且充分(而非泛泛的赞美)”,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教授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着她对儿童、对教师、对幼教事业健康积极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彰显着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这是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精神和境界,实际上也是从事教育研究的灵魂,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在凯兹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畅快和惊喜的情绪!我们会时刻感受到凯兹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我们会了解到丰富的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我们会时刻看到儿童和教师的影子,会不停地联想到教育实践和现实,会感受她的反思、审视、辨证和理性:我们也不仅分享着她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并且分享着感悟着她的学术气质和精神!

以上是我对凯兹教授著作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也算作序。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更多的启迪。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线的老师,有关教育的书籍和电影我看得不少,比如:书籍《给班主任100条新建议》、《班主任兵法》、《做最好的老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死亡诗社》,还有魏书生的书等等。但这些书籍和电影基本上都是讲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案例,涉及到幼师这一行业的书籍相对来说很少,我确实没接触过。应该说《与幼儿教师对话》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第一本涉及幼儿教师的书籍。

如果能够有机会多读一些教育书籍,我们肯定或多或少能够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能够使自己在教育上更加得心应手。

而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你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

确实,一线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如果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至关重要。

一、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文中谈到,老师应该尊重家长,当老师能主动对家长产生一种尊敬而接纳的态度时,家长对老师自然就会报以正向的态度。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但老师要尊重家长,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彼此尊重才有利于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说一句:“家长一定要尊重我们老师,因为,如果你都不尊重我,你还指望你的孩子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老师不是圣人,可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家长可以私下跟我们老师沟通,但是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老师的不是。”

我觉得,虽然说好的家长可以做朋友,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师和家长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二、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文中谈到幼儿需要有安全感。从幼儿早期的发展来看,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关系才会产生,因为关心,这些人会抱他、安慰他,或者生气,甚至骂他,打他。安全感来自于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老师虽然平时对孩子很温和很和蔼可亲,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她,因为,无论孩子做什么,她永远是那样的态度:和蔼可亲。他表现好时,她没有表现出欣喜高兴,而当他做错事时,她也没有因此生气批评他,她的和蔼可亲对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没有一丝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这里的尊重,其实就是千万不要把小孩子当傻子。你别看他小,其实他什么都懂。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胎儿在注视》,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妇产科教授报告中的真实例子。一般婴儿出生后不用教就知道马上喝妈妈的奶,但有一个刚生下的女婴,身体十分健康,可是妈妈喂她喝奶,她不但不去喝,还把脸转开。而且,只要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而其他人一抱她,她马上就安静下来。很明显这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因为当给她装着冲好奶粉的奶瓶时,她马上就开始使劲地喝奶了。几天后,这个一直拒绝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别的妈妈抱在怀里时拼命地喝奶,可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为了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教授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许多事情,才知道,原来她妈妈刚开始知道怀她时,曾想过打胎,后来因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强把她生下来。

也就是说,这个女婴知道母亲对自己没有爱,所以出生后也拒绝与母亲建立联系。

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傻子,你对他好还是不好,他能够感受得到的。

如果,你跟孩子之间没有感情,没有沟通,又如何谈教育呢?

当然,这里的感情也要有一个度。

作者在书中谈到,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应维持适度的疏离关系。因为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如果太强烈,一年一次的换班会变得痛苦异常。这个我体会是比较深的,因为我最近几年都是带毕业班,一年带一届,每次刚有感情孩子们就毕业了,每次都很难受,总觉得是别人把自己的孩子给带走了。

所以作者认为,即使老师在教学时付出了爱,但是他同时也应该踩着刹车。而且,只有保持疏离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平的态度,才能客观的评价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如果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孩子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感触也很深。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也特别宠爱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后来,有个孩子就跟他妈妈说,我们老师最喜欢___,再后来,这句话经过他妈妈又传到了我耳朵里。我特别去问那个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最喜欢那个小朋友?”

他说:“我看的呗,我看着就知道。”

当时我听了这一句话,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从那以后,不管带哪一届孩子,我都会想起这件事,不偏宠任何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因为,一旦班上的孩子发现你喜欢哪个孩子,其他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你,但是他心里是逆反的,因为他再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宠爱。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确实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和顿悟,但是我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很全面,也可能不够深刻,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一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托我园买了两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本在家看看,初读张雪门老师的教育文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我的文学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雪门其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北张”即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

1、立志。

2、省察。

3、力行。

4、选择环境。

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幼儿教师的职业很伟大,幼儿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丝,日东则东倾,日西则西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阳一样,我们的工作又如自己种的一丛花,看着它发芽,看着它长叶,看着它含苞,看着它开花结实,天天生态不同,多用一分培养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验现出来。指导幼儿园的儿童,正是这样。儿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么样,自然会怎么样。只有指给他一条路,他自然会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们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情分给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给你,只有加多,绝无减少。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肩上的责任也重大,幼儿园里的一颗颗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使他们开得更加茂盛。

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虽感到重要而自己没有兴趣,应该放下幼儿教育的担子,另找有兴趣及重要的职业去干,不要勉强再走这一条路。如果感到,你诚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和自己个性合宜,就当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进。

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张雪门对孩子的热爱而感动着。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他才有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和观点。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爱岗敬业,在工作重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幼儿教育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平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自己具有健全的学识,担当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来,从而无愧于“教师”这一荣誉称号。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二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期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平石头的棱棱角角。

作者马丽娟教师:中国第一批理解国际华德福史坦纳幼儿教育协会培训的幼儿教师李跃儿芭学园资深教师,擅长教育管理,培养、提升教师团队以及对教育感悟的总结。在10年不间断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超多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构成本书。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

在书中马教师给出了答案:

马教师的答案:

我的理解: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就应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就应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梦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教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忙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二: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可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忙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务必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一样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忙,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忙,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忙一个孩子,不仅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能够帮忙你吗,实际上,帮忙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成人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忙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忙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忙,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应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忙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忙他的人给他带给能够学习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习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群众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搞笑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教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能够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通过马教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就应像她学习,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教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必须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梦想幼儿园教师。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三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提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可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欢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教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仅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可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可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本事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可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教师喂,即便教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教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教师也总是给予他特别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本事的发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饭仍需要教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教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教师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师主动笑眯眯的叫教师好,园里的教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提高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可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教师的称赞,还是对教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教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教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所以,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教师,今日午时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研究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教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教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称赞,他们每一点提高、每一点好都期望教师看见,而教师的称赞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景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教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所以,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教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提高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当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当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教师有一点困难,可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四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便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最初的新鲜过后,应对工作,总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理论知识怎样也不够用。我们的工作应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教育对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师也务必“活”起来,怎样才能使我在应对幼儿时如鱼得水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胜任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些疑问尝尝萦绕心头。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每当我疑惑时,除了向同事、领导请教,我还从书中寻找答案。

工作后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是《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经别人推荐便买了一本回来看,看后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资料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特别是书的第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其中就怎样做好家访怎样进行有效的家长约谈怎样组织召开家长会怎样与家长一起处理幼儿在园的意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事例分析与理论的概述,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中举了超多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所以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样在想的,怎样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依扬又笑了》,主要的资料是这样的:依扬是大班的一个女孩子,平时十分开朗,可是在国庆节之后教师便发现她的情绪十分低落,并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会出现的行为,比如在和小朋友闹矛盾时打了小朋友,教师也所以批评了她,依扬的情绪所以更低落了,之后在一次无意间教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起因是家长之间闹矛盾,教师就顿感自己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关心,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让依扬的脸上再次绽放笑容。这样的事例再寻常可是了,很多教师也都会碰到,忽然发现班上的某个孩子有了一些异样的行为和表现,我们也许也会关注,给孩子一些安抚,过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对孩子这一表现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导,暂时的安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欢乐,但仅有深入沟通和引导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现状。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资料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教师能够怎样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忙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比如就这个《依扬又笑了》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是:

1、要善于接纳和识别幼儿的各种情绪;。

2、帮忙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

3、帮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4、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看了这些推荐后茅塞顿开,明白自己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了。

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她就像我的一个教师,在我耳畔娓娓道来,使我在不断有共鸣的状况下看完这本书,它也成了我的一个“智囊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问它。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前方的路还很长,要打开的门还很多,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近。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其在我们这个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快速增长,因此来园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不大断增加,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家长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素质,家长工作非常难做,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另外,在我们本地区往往是六一现象严重,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较放任的,家长们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什么委屈,所有,一旦老师对他们不够热情,他们就会误会老师。记得前两年,在一天的放学后,我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说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不好,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对他们家长也爱理不理,而我们的老师则觉得这个家长无理取闹,误会就变得越来越深。可以说吴放老师的经历,与我们老师碰到的是何等相似,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吴放老师一样,在与家长的解释中,尊重家长、能从家长的心理出发,关注到家长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家长接受你,配合你。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长。比如,孩子刚来小班,家长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事件偷偷来观察孩子和老师,假如他总是看见老师板着脸,对孩子的态度不够温柔或者亲切的话,产生误会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必须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是需要严肃的,老师的严肃并不能代表老师就不喜欢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准备,沟通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吴放老师的一个比喻打的好,他说:我们不是总要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想想看,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流无阻,关键就是要保证它各部分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平等关系。没有这个基本条件,“水”就会窝在低洼的地方,弄不好还会造成“洪水灾害”呢!不错,我们是老师,其实家长也是老师,我们在对家长表达你的教育意见的时候,不妨也耐心听听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意见,有时候或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教师对家长要报喜也报忧。正像吴放老师说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有了问题,我们的老师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家长”。其实,如果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或者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我们的老师马上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告诉家长,或者孩子的什么有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们会非常乐意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信息,那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也就简单了,相反,经常告状,家长就会怕看到信息,配合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真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它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六

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一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思考中获得快乐、在创造中体验快乐、在表达中感受快乐。

从第一天的阅读中,我的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幼儿教师要享受快乐、体验快乐。“经常看到不同幼儿园的教师碰到一起,先互相倾诉苦衷,象工作如何紧张、家长如何难对付等……”看到这里,我也想到了自己,在幼教工作的这16个年头了,也有不少的埋怨、唠叨,感叹工作过于烦琐。但一味的抱怨只会使生活更加的黯然失色,更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享受快乐人生是每个人的权利,难道幼儿教师却要被拒之门外,不!”是啊,正如著名学者戴尔所说: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布莱希特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成为会思考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有对事业的热诚、积极思考的态度和自信心。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事例,把幼儿教师的思考和智慧充分的挖掘了出来。其中有一个“玩积塑”的例子,她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以一名幼儿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区角游戏中,和孩子一起开心的玩积木,老师和孩子一起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一起分享游戏的成功和快乐。是啊,在平时工作中,也会碰到不愿合作的孩子,这时如果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孩子一起操作、一起玩,孩子就会把你当成朋友一般,向你敞开自己的心扉。

做为幼儿教师要怎样“创造”呢?“创造”离我们远吗?书中从以下三大点告诉我们如何创造:立志做会创造的幼儿教师、培养创造人格、提高创新能力。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有创造力的幼儿教师,有的老师有音乐和美术方面的创造力,有的会创编故事、儿歌,有的还会出很多的“好点子”,仔细的观察,创造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去体验创造的快乐吧!

书中所说的表达指的是写作表达,指如何在写作中感受快乐。其实,看到“写作”两字大部分老师和我一样的感受:头疼。一篇论文、随笔都要花好几个夜晚才能“熬”出来,如何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呢?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教会我不少的写作方法,如:贴切、简洁、新颖。著名的作家冰心说过:“很好的思想内容,象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象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烛光很亮,这盏纱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常读、常看、常思,这本书将一直陪伴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们一起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七

初次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一书名时,第一感觉内容可能是条条框框枯燥无味,读后才知该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该书的作者们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书中的内容。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并且在书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的――-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是教师的形象塑造问题。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幼儿教师不仅要仪表美,还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当你睁大双眼寻求美的时候,请相信那些简单做事,认真做人,并享受着充实而美丽的日子的幼儿教师是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其实,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辛福感呢?我认为在工作中,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不要把幼儿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应该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没有感情的,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幼儿教师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都能够挤出一点时间去阅读、去反思、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关爱、学会对话、学会合作,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无穷的乐趣。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八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艺术99例》,我利用空闲时间看完了。本书以“幼儿教育的起点是成全每一个儿童”为基本理念,通过具体案例的阐述呈现了教师在案例中的角色定位、行为及思考。读着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由衷地感到亲切,因为书中的许多故事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些发自内心的感悟,一次次引发了我心灵上的共鸣,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位老师的行为背后都投射着真实的、自然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读罢此书,让我明白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幼儿做好小事、关注细节开始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能树立“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家;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的观念,用心关注每个幼儿,关注他们的一切——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等,从各方面去发现、挖掘、引导和培养,那么,教育的成功就在眼前。

本书共六辑99例,通过99个例子讲述幼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从而得出良好的经验。我认为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每个案例后面都附有教育小语和小贴士,通俗易懂地分析了每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从而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注意。

书中的老师们一个个满怀“爱”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善良和乐观;使孩子们的成长是那样的欢乐、健康和积极向上!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好榜样,做到为人师表。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将爱心平分,耐心地、恒心地去教导、灌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比的开心,无限的关爱。

这辑中的17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教师不是天生的,任何优秀的教师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师的有心和自己钻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做个有心人,多动笔记录,多思考解惑。正是自己平时并未局限于开展完活动就抛在一边,而是勤于动笔,对每日活动坚持总结、反思,逐渐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自己的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反思教育教学只是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祖师与开展过程是否合理,对于偶发事件,我的处理方法如何?此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又是哪里。通过反思,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我们知道,学习是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幼儿的学习无处不在,作为教师不应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让孩子拥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第36个小故事中的许老师允许孩子失败,鼓励孩子努力去尝试,就是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直接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之球抛给孩子,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天生具有自己学习、自己认知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幼儿、关注幼儿、热爱幼儿,善于发现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教育。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在这一辑中的老师们为孩子创造宽松、愉快、温馨的环境,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待给小椅子作记号的小“调皮”闹闹,施以合适的方法,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老师通过愉快地谈话让尿湿别人鞋子的小雨放下心理负担,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巧妙应对了有着分离焦虑的依依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苦肉计”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正如主题阐述中所言:教学与研究分不开。要想教学质量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要开展幼儿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一日生活中。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搜集整理,提出困惑且探讨,尝试刊物上提出的某一策略研究等等,都是通过教促进研,通过研提高教,形成教研一体,共同提高。告诉自己:做反思性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边反思,边进步。

本辑中的15个小故事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家园公寓的重要性。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巧妙地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不仅能够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通过沟通,老师可以找到幼儿个性上出现问题的症结,给予家长教育孩子的相应建议,形成有效的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

书中的精彩小故事还有数之不完道之不尽的情节与内容。99例教育艺术并不是99种教育的解决之道,而是99次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朴素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日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从这本书中,我受到很多启发: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3179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