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声音教学设计(专业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4:43:21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专业13篇)
时间:2023-12-10 04:43:21 小编:雅蕊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经验,我想我们需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分享。这里整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自我总结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升个人能力。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一

(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别离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景遇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1、进行游戏。

教学重难点:

(生:从他的声音。)。

2、同学们真厉害,听声音就晓得这是谁。本日我们就来“听听声音”。

1、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认真地听过我们四周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在教室里倾听四周的声音,比一比看看谁听到的声音多。

(生演示报告请示)。

(生报告请示)。

1、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巨细、高低、远近、圆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生:我们人类发出的。

生:大自然发出的。

3、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你们能用我们四周的物体发出声音来吗?

(要求:降低声音,有节奏)。

2、报告请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4、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都是什么体?

5、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6、(出示半烧杯水,和一个空杯)你能用这些材料使水发出声音吗?

7、本日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8、固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你能让看不见不到的气体出发出声音吗?

(吹笔帽,口哨)。

9、声音的发生取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来的,声音离不开物体,没有物体不能有声音)。

(学生认真的倾听)。

2、(出示音叉)它叫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腔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听听声音)。

3、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心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摆布四个圆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圆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

4、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取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做拍手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巨细)。

(高低)。

1、通过听听声音,你有什么支获吗?

2、不晓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强弱。

板书: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爱好,发明乐音,增加生活乐趣。

高低。

物体——声音远近。

圆向。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三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线、纸杯、勺子﹑筷子。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四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6出示]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11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1、学生每组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师:铝片琴、八个装有不同位置水的试管、长短不同的铝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等。

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的声音,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声音强振动快(大、重、响)弱振动慢(小、轻)。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

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唱出1-7这里很重要,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3、学生跟着教师唱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轻、小和响、重;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1、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观看。敲击(不让学生看到)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猜测:它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测。

2、教师将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拿出来,再次敲击,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观察发现相同材质的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发橡皮筋,让学生研究音高与发生部分的关系,并用简图和文字进行记录。如果学生不会画简图,则示范画图方法。(皮筋拉长变细声音高,皮筋收缩变粗声音低)。

4、汇报交流:

低振动物体大、长、粗。

5、辨别应用:

提问:没有这么多的试管,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出示吸管,推荐一种制作吸管乐器的方法。出示ppt图片,制作过程图,让学生来试试,能否吹出乐音。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前,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这课录像,于是就借鉴了喻的教学思路,引用了喻老师的“拍手”游戏,让学生搞清楚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由于学校仪器室只有一个示范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只能做演示实验。于是我就先做简单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的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结论猜测七根试管里装有不同位置的水,吹不同的试管发出不同的高低音,敲打水位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敲和吹发声体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

虽然借鉴了喻老师的部分设计,使得课堂较为饱满,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想要上一节好课,必须要精心准备,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六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七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经过两位专家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成长的更快。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八

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多媒体、图片。(教师)。

1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下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大家觉得呢?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分别说说他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在干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

(图一是在图书馆询问座位。图二是在办公室向老师说明问题。图三是上课举手发言。)。

1、让学生分组讨论,图上的哪种情景要大声说话,哪种情景要小声说话。

2、小组推荐代表起来回答。

3、老师点评。

图一在图书馆,大家都在认真读书,应该小声讲话,不能打扰大家。

图二在跟老师交流时,应大胆地向老师说明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图三上课举手发言时,声音要大,要照顾坐在后排的同学,让大家都听清楚。

教师再举出其他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1、小组派同学上台表演几种说话的情景,注意吐词清晰,表演生动形象。

2、师生共同评价大家的表演,选出最佳小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并讨论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九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虽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成功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教学案都提早一天发给学生预习。然后收上讲学稿进行批改,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其次是注重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课堂上,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向他们介绍探究的思路。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同桌合作,在实验中体会实验的魅力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让他们体验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在上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在于教师平时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3、课堂效率不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讲,练习量不够。

4、教师语言不太简洁,不具引导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1、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读教材、研究教案,精选习题。

2、收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充分相信学生,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老师还是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指导和组织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把学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总之,为了上好每堂课,教师应该努力向其他教师吸取经验,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十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从而促进学生用这种形式来进行创作。

2、边朗读诗歌边想象美好的意境。

3、识记本课的5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课文。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字卡片、歌曲mp3、黑色字卡板。

2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鸽子象征着什么吗?——对,鸽子象征着和平。(指导学生说完整话。)。

人们都希望世界和平,我们今天要来学习一篇小诗歌,名字叫《小小的声音》,小作者也希望世界和平、友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6、107页,立好书。

1、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2、师领读。一行一行读。

3、请同学们试着自己练习读一读,感受一下。

4、为了更好地读这首诗,我们先来学习几个生字,好吗?请大家找一找本课要学习的五个生字,在书中找到画圆圈。找到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1、游戏导入:为了轻松学字,我们做个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说一说反义词:大——小,好——坏,假呢?——引出真字。

2、谁能分析字形:直加上八字底。真的中间有三条横。3、扩词。真诚:引出“诚”字。

1、谁能分析字形:言字旁加上成。2、区别“诚”和“城”。3、扩词。

4、回文,读句子,讲意思,之后再读。

你知道真诚的意思吗?——真心诚意,不虚伪。一般指人和人之间都能真心相处,真诚相待。

1、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的面部表情(微笑状)谁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个字?引出“微”字。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恭喜你,你猜对了!从“微笑”这个词语当中你能知道“微”字的意思吗?“微”字指程度浅,稍。微笑指不明显的笑,不出声的笑。

2、说字形:左中右结构。强调完字型后,同桌互相在桌面上写一写,相互检查。(边写边说笔顺)。

3、扩词。4、指导书写:“微”字中“几”的第二笔是横折提。

1、黑板上画舞的字理图,边画边说:老师画一幅画,谁能猜一猜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甲骨文象一个人双手拿着树枝或飘带在翩翩起舞。这就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小篆时加了双脚形)。

2、出示字理:我们看看它的演变过程: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楷体字“舞”。

3、书空笔顺。生互相检查一下。

4、扩词。

5、指导书写:“舞”字的笔画比较多,注意书写。

1、我们要学习五个字,还有一个字没学,谁能说说是哪个字?出示“着”字。

读轻声是用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你在课文里找到它了吗?

扩词:对着看着听着说着。

2、你还知道它的哪个音?(关于这个字音,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还有一个字音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查字典。)。

3、分析字型:羊字头加上目字。

1、学生自由练读,思考:这首诗一共有几个小节。

2、指导第一节。

3、齐读第一节。

“我”指什么?(小小的声音)“小小的声音”指谁?(指“我”,看书左下角,本文是菲律宾儿童巴特娜格的作品。)我的梦想是什么?(在清新的'空气里,充满了花香。)什么是梦想?(渴望的事,理想)“清新”是什么意思?(清爽新鲜)读这句话。再读整个一节。

4、指导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这一节与第一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桌讨论。(前两行相同)。

这一小节我的梦想是什么?(对着太阳微笑,自由地跳舞歌唱。)。

这两行中有一个词谁能给大家讲一讲,猜一猜是哪个词?(自由——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不受拘束。无拘无束)喜欢这个梦想吗?读一读这个小节。

5、指导第三节。

自由读第三节。思考:1、这节说的是谁的梦想?(全世界小朋友的梦想)2、这个梦想是什么?(尽情地放声歌唱)什么是“尽情”?(最大限度地由着自己的感情去做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地)。

读第三小节。

6、指导第四节。

同桌齐读,思考:全世界的小朋友歌唱什么?填空。

和平就是没有什么?——战争。幸福这个词在《鹅妈妈的故事》里学过,鹅妈妈看到小鹅们没有被冰雹砸伤,自己感到最大的幸福。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未来是什么?——明天,今后的时间。

小作者的梦想很美好,希望他的梦想成真吗?让我们读一读。齐读第四小节。

7、随音乐读一读。

8、指名读,一个人读一个小节,同学们注意听,然后评一评。

1、回家熟练地读课文,争取把它背下来。(下节课再有感情地读)。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

-->

-->

-->

-->

-->

-->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篇十三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类标准。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种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课程导学】先通读教材了解概况,再依指导精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形成的,依据振动________可以将声音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1。

二、学习目标2之响度:学习教材p40—p41响度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叫响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

3、响度的单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环境下的声音响度是________db。

三、学习目标2之音调:学习教材p41—p42音调内容。

(一)知识小结:

2、振动的快慢叫__________,单位______(符号____)。

4、音调的单位___________。

四、学习目标2之音色:学习教材p42——p43音色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_______,人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发声体的种类。

五、学习目标3:学习教材p43—p45噪声的防治内容。

(一)知识小结:

3、正常环境的噪声标准为___________db。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5;课堂练习9;课后巩固8;

教材p46作业:5、6。

【知识网络】重新完整阅读教材,整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拓展】音调和音色。

1、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发声体振动发声时,产生一个较强的基础频率的基音,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频率是基音频率整数倍的泛音,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振动发声时产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声、不同的人说话音色均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是听音辨人。

管乐器发声时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空气柱越短、越细,振动时音调越高。

面发声体发声时是面振动发声,音调与面的面积、厚度、松紧有关,面越小、越薄、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学后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3273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