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7:18:12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大全(13篇)
时间:2023-12-10 07:18:12 小编:JQ文豪

旅游是人们放松身心,体验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写总结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一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二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三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团队老大说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老大又看过了,还和我说有电视剧,但是和书不太一样。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电视剧。

对于剧中开头年轻女士毫不客气地买走小女孩极度想要的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的行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德和一个小孩抢东西”这样的想法。

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yes!”而面对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胆说“no!”,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并不存在谁应该因为年龄差距、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让着谁,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奥义。

而我自己正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才会出现有人和我借了钱长时间不还,而我担心提醒对方还钱这个动作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而迟迟不说,导致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有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大胆的说出来自己需要用钱了,请他把欠的钱还一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不会因为自己不说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猜忌,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因为猜忌而慢慢疏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需要并且一定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生涩难懂的心理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四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六

20_年,应该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之中决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走多远。

其实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我羡慕着周围的人、我也希望我能变成其他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背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大龄女性还没结婚、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人生何其失败,想要的都没有...想争取的从来不会到我手上....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越长大越发现“万事如意”太难了…申博士失败、国考失败、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惨痛经历、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绝望....也许我的一个借口吧。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走到这里是实力还是运气,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会在运气“用光”的时候这样颓然不振,对过去、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失望。

也许是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实道理很简单,天生的因素和过去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生活(我其实...真的宁愿我从未来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我们都有重新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所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独终老,那么我也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孤独终老。

人生贵在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这本书,仿佛让我自己复习了一下20_年的痛苦与释怀,有很多时候,这些道理,不经历,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应该进行比较,做自己就好。活在当下,认真活着。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七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在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很讨厌自己,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改变时,他会告诉你一堆理由,什么没时间,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只会看到改变之后的好处,梦想着自己活成另一个人,可是一旦到实行,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书中跟哲人辩论的青年。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古人说,知行合一,但显然,他们并不在此列,他们上一秒在说自己浑身没有一个优点,下一秒还是该游戏游戏,该玩乐玩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本质思想上想改变,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也只是给自己一个“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这么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没时间啊,我忙啊,我还要去干嘛啊,从因果上来说,这所谓的“一无是处”倒正是他们不改变的内在理由,给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书中有脸红恐惧症的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自己就能像心爱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实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我没办法向心爱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来就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就能一起顺利”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还是这个人,困难依然没有消除,只是给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远记住,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未来,当你正视自己,从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变,你的改变才能有效、真实。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八

接照阿德勒的课题应该分离理论,此时的父母老师都不该干涉,任由孩子自行发展,告诉他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你告诉我,我会伸出援手。我不认为是这样,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实话还没有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理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他们还没有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娃还没有从幼儿园那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清醒过来,还没有“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概念,没有我要“学习”的意识,如果此时老师和父母任由他发展,不进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毁掉,难道家长、老师这时候不该及时主动参与孩子的课题,与他进行有效沟通,帮助他树立学习的'意识吗?我所谓的干涉不是要打要骂,只是因为孩子还不懂甚至不清楚“学习“这一行为的重要性,作为成人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其了解。

书中还有许多现点让人读来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人的心理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时此刻,获得人生之自由与幸福。(朱小记)。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九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十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十一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明确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因此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因此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导致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身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因此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身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阿德勒明确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身的手来选择自身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身的手来选择自身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身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身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含“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身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从中感到“自身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身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但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不错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感觉到自身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身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身”,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身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身的优越性。

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身。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十二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但是一直都没有读,因为不喜欢书名。在当今社会当中,人人都渴望能够在群体当中被认同,被肯定,有谁会愿意自己被讨厌呢?题目如此不可爱,怎么能够吸引读者?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这本书的音频。当时正好接了20xx级2班,这个班级里面的个别学生和家长都挺奇葩,发生的很多事情与书中的某些事例有所吻合,于是被吸引了,就买了这本书开始阅读。其实听书要比看书更容易,看书需要动更多的脑筋,将文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带给自己更多思考,然后指导自己的行动。近期,认真读完第二遍,所以才开始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主题,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自我的解放。

我们时常感觉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幻想着换一种活法。可是一旦真的要改变又只能长叹一口气说,我又能怎么办呢?生活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束缚,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束缚来自时间上的,金钱上的,人际关系上的,而实际上这些束缚只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阿德勒就是试图把我们从这种束缚中给解救出来,让我们重拾心灵的自由。

第一个束缚来自于我们的过去。从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就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的产物,甚至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过去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这非常容易理解。我们过去的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是阿德勒却说,重要的根本就不是过去,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于过去的看法,是可以被我们的主观所改变的。他所推崇的是摒弃决定论和原因论,相信目的论。

第二个束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你感到疑惑吗?在这个人人都与你说要讨好他人,要掌握说话的艺术,要让周围的人都认可你的社会当中,阿德勒却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被别人讨厌,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自由。

其实我们许多的心理困扰都来源于社会或者是他人的评价。而正是这样的评价体系才造成了人们的骄傲或者自卑。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课题都是独立并且是分离开的,我怎么爱你,是我的课题,而你接不接受我的爱,是你的课题,与我无关。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课题,过自己的人生,那人际关系中就没有这么多的纠结与烦恼。

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这个观点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内心当中。

小a同学,没有同龄小朋友身上的活泼开朗。因为老人包办代替太多,自理能力非常差;由于原生态家庭的一些影响,导致他的内心当中缺少正能量,他也不接受老师的指导,只服从他妈妈对他的强制性管理。小a妈妈的情绪也非常不稳定,允许自己对孩子呵斥、打骂;但是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之后,护犊子现象特别严重。作为班主任老师,不仅要管孩子的问题,还要时刻关注到这个心理极不成熟的家长。我在小a的身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哪怕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我当时真的特别郁闷。

所以当时读到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的观点的时候,我突然之间就释然了。不管小a同学的父母怎么对待他?我会一如既往关爱他,尽可能不去伤害他,跟家长的交流就顺其自然。作为一名老师,我尽心尽力,问心无愧足够了,这是我的课题。关于家长怎么跟老师交往?那是她的课题。我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真的很奇怪,当你把这个关系理顺之后,突然之间,我的心灵就变得轻松、自由了。

第三个束缚来自于未来。这一点倒不难理解。很多人的目标远大,觉得有朝一日我出人头地,当上ceo,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了。那么我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开始。而现在的生活不能称之为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其实,现在才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正所谓“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人生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在舞蹈当中,跳舞就是本身的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常常会惊讶,已经到这里了吗?但其实,我们不停舞动的每一个瞬间就已经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我们自己从过去,从人际关系和未来当中解放出来。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我们获得了自由也就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任何的借口,所有的责任全部都在我们自己的肩上。而拥有自由,承担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即便我们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但我们仍然可以去拥抱幸福,去热爱生活,去享受平凡的人生。我们依然可以学会关心与善待他人,依然可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我们可以去学习,并且把我们学到的知识传递开来。去爱身边的人,去为他们做些事情。去热爱、去感恩、去追寻、去拥抱,跳跃、奔跑、欢笑、哭泣,去享受我们仅有的短暂的生命。

初中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篇十三

这其实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悦纳自己的工具书!

但这本书与市面上那些浅薄的心灵鸡汤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论逻辑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经把我们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为其解答了。当所有可能的质疑都通过理论本身解决之后,读者自然会觉得:“好像只要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就能获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长的可能……”

书中的青年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他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见的问题——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现实,总被过去的原因蒙蔽双眼。渴望摆脱过去,但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牢牢盯着过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们只能困于过去,一再重复过去。就像书中的青年,一再坚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无形之中强化了“自己是无法改变的”这一错误信念,所以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只能一再重复过去的使我们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们成长的劝诫——如同书中智者的言论,我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也是如同刚开始的青年的反应一样——觉得荒谬、可笑,于是反驳、质疑。

也许现实中大多数人没什么机会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智者(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可以算是间接认识了哈哈),但是现实中不乏一点一滴可能促使我们成长的机会,它们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辩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灵鸡汤文章中只会用演绎的方式给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们像青年一样只信奉那些所谓“坚不可摧的原因”,我们也会觉得这些故事荒谬、可笑,然后质疑,置之不理。我们是这样错失了能使我们成长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只能受困于我们信奉的原因论,在不可改变的过去的事实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论只能让我们受苦,那不如换一个视角看待世界,改为信奉目的论。

人类是可以改变的,那些过去的痛苦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也不能决定什么——如果能相信这一点,也许就能寻找到幸福的钥匙——不纠缠于不可改变的事实,着眼于此时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标,冲着自己想实现的未来而努力。

但我在亲身实践的时候,总觉得这有一定的难度,人类好像总是习惯于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给自己下一个结论,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旁人做自我介绍时,我们总会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举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评价某一个人时,也是从他/她做过什么来评价的。

这好像是人类思维的惰性,总想快速给某人某事贴上标签来进行简单易懂的思考,从而忽视了对方不确定的未来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我会评价这一本书为“工具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具有指导意义和可行性的,还因为如果要想亲身实践其中的理论,必须要反复翻阅这本书,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变都是困难的,尤其是彻底的“破茧成蝶”。当自己亲身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也成了书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当初看了一遍便翻阅过去的自以为了然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是切切实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而当自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再回去翻阅这本书时,对已经看过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学能有这般足够强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够支撑起人们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检阅。

所以,亲身实践后我才明白:阅读这本书时,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辩白,应该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听智者给我们的教诲,就像我们自己在聆听一位智者给我们的教诲一样。并且每当我们生活中遇见类似青年的困境时,都要提醒自己回到书中去重温智者的教诲,就像智者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生活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3642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