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撰写及要求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4:14:11
论文撰写及要求大全(13篇)
时间:2023-12-10 14:14:11     小编:文轩

总结创作经历,挖掘创意的来源和成长的点滴。总结要包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不应只是简单罗列事实和经验。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总结写作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一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语言精炼、明确,字数在400字以内。

3.关键词:从本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或术语作为关键词。

4.目录:目录作为毕业论文提纲,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目录按论文(设计说明)顺序分章、节二级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不要求)。

5.引言: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引言要写得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6.正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实验结果、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7.结论: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

8.注释:是对文中个别名词、代码或情况的解释和说明。

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指作者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所参考的文献,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比较等,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毕业论文(设计)的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并按顺序编号。引用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

10.附录:附录是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调查阅卷、公式推演、编写程序、原始数据附表等等。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全球商业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现代传播手段,一直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应用型人才对于英语语言的需求要更偏向于实际应用环节,也就是说,在四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之中,其综合应用要更加重要。同样,以应用为目的的英语语言教学与日常口语英语不同,因为它针对特定的商业活动,这需要更加清晰,合乎逻辑和准确的沟通。故而在此条件下研究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策略显示出了特别的价值。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

高等教育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实,由于国际间经贸交流的繁荣发展,高等英语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应用的过程中,针对性的英语语言学教育不可或缺,但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来看,目前大学英语语言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先入为主性。盲目性是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侧重点不明,特别是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虽然明确了应用为主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不可避免的出现书本理论教学的传统方法,对应用型人才的拓展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下降。先入为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以应用为主题的英语语言教育中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教学体系固化,兴趣程度大打折扣,导致较多的学生厌恶英语,讨厌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沉疴和痼疾,而这将会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策略研究。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未来的教学策略应该从包括教学体系、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这也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教学策略。

1.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体系都是侧重于英语语言的知识性教学而对于实践以及任务型的教学安排较少,这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显然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应用型人才使用英语的频率要远远超过普通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其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凡此种种都需要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深刻变革,比如加大任务型教学的比重,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与普通英语教育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教学阶段与使用过程的结合。它主张学习者参与课堂学习,重点关注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使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的环节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模式:任务前阶段,任务阶段,职前阶段来进行。

2.教材编排改革。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英语知识的媒介,好的教材要兼顾应用与知识体系的结合,而纵观现在的英语教材还没有突出应用这一主题,而普遍表现为基础语言知识和深层次语言技能的罗列,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水平較差。这就要求相应的教材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教研室能够深谙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学习需要,采取任务型、应用型的教材编排机制,强化知识的实践和强大的语言环境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

3.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讲授而学生听讲并记录知识要点,并配合习题巩固强化语言知识,这样虽然可以强化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照顾到实际应用的需要。因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比如改为师生互动课堂或者小组式子学习课堂,促进彼此之间应用英语的能力,提升交流表达意识和欲望,为走上专业的英语应用岗位打下基础。

4.师资配备改革。师资力量是困扰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在英语修养方面的领路人,起到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大学英语专业教育中教师团队的素质整体不高,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和实际的教学研究能力,因而积极的改革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对应用型英语教学的意识是强化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重点之一。

三、结语。

随着高等英语教育的推进与普及,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看重,大学英语教学是关乎学生现实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领悟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阶段,本文综合了其教学现状,对于如何系统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探讨,最终得出了可以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改革教材编排体例、改变教学方法等方式进行对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升的可行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子娟.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7(04):195.

[2]袁晖,郑书燕.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7(08):410.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三

1、思想内容健康,观点明确。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也可有专题调查、读书报告等体例。

2、论据充实,数据可靠,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归纳总结,有分析批评,有个人观点和见解。

3、行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简练、流畅,字迹工整。

4、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正文以6千字左右为宜。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应用外语撰写,正文不少于16000个字符。

5、论文要求用a4纸张、宋体小4号字、单面打印,并将纸质材料装订成册。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四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要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问题:

1、概念:毕业论文是有特定的审定标准的论文,对选题、中心论点、资料论据、框架结构、语言表述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对象:毕业论文是和专家的对话。不要写大段的作家生平、作品介绍,在最后答辩时同样要注意,陈述时不要介绍论文内容,而应该注重在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自己的创新点、局限性、不足这些地方。

3、标准和要求:

1)论点明确,要在3-5分钟之内能陈述清楚自己的论点。论点新颖论文可以达到优秀的水平。

2)中心突出,无论分几个方面说明,都要始终围绕中心主题。

3)论据充分,扎实。所找的材料要贴切论题,别人的评论、作家的自述、各家的论争、以前和现在的对这个论题所研究的结果都可以做论据。

4)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层次。没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过多,3-5段。

5)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华丽,少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要质朴、清楚,语言要干净利落。

6)写作要规范。注释、引文要高度的严格,论点的提出要有依据,要做到学术规范。

7)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4、态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尽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要高度的重视、思考一切相关的问题,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广度。

二、写作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随便选一个题目的问题。选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是对自己以往学习的一个完整清理的过程。要认真回顾对哪些内容印象更深、更感兴趣,哪些是有可能写的比较好的,可能会接触哪些材料。题目本身的大小难易不是问题,是并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怎么写。怎么写永远比写什么重要,任何半点突破都是有价值的,和别人的差异就是价值。论题举例:

古典中的现代和现代中的古典(有着哲学思辨的意味)。

论钱钟书知识的围城。

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神。

徐志摩诗歌的文体特征。

日记(书信)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

鲁迅作品中的民俗现象。

以上都是论题独到、论点新颖的例子。下面举反例:

论艺术美与生活美(论题过大)。

论朱自请的散文(论题过大)。

论骆驼祥子和小福子的死(论题过小)。

要从某一部作品顺带谈一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入的讨论。

2、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带着问题进行,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两个问题:

大: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完成文献综述的过程。跟自己论题相关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观点、已经运用过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观点,这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放在论文的第一段来写。

小:要准确的记录材料的出处、出版社、时间、页数。

3、提提纲:提纲的逻辑关系、层次感对论文的步骤有直接关系。

4、初稿:初稿尽早尽快的写,要连贯,一气呵成,然后再进行修订。

5、修订:最后的修改和确定要放慢速度,仔细的斟酌、严谨的推敲,反复的打磨。

三、特别需要主要的几个问题。

1、论文的看法和观点要尽可能的客观、公允。持之有据,论之有理。有材料来支持,有逻辑性认同,避免随意性,不要轻易说一些过头、过大的话,更不要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而贬低其他的观点。涉及到对应关系的时候更要客观公允。

2、引文一定要规范。如果打了引号就要注明出处。要注明原出处,不要用时间差异太大的版本(比如引用五四时期的材料就要用五四时期出版的,不要用现代的),用正规的版本,尽可能的避免转引。

3、要写自己的感受、体会、感想,写自己的东西,不要七拼八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五

一、题目、摘要、关键词格式要求:题目、摘要、关键词格式要求:

木糖醇生物合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玉米芯水解液为基质,通过对木糖醇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来选取适合木糖醇转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关键词:木糖醇;玉米芯水解;生物合成;转化率(4-6个)。

英文题目(二号,timesnewroman,另起一页)abstract:……………………………………………..四号,timesnewromankeyword:……………………………………………..

2、论文(设计)摘要和关键词除标明外,均用四号宋体;。

3、页边距:上3cm,下3cm,左侧3cm,右侧2.5cm;。

4、段落格式:1.5倍行间距;。

5、纸张大小:a4。

二、目录格式要求:目录格式要求:

目录(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目录内容要求自动生成,中文小四号宋体,数字与英文timesnewroman,1.5倍行距。

三、正文格式要求:正文格式要求:

引言(或绪论)(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三号宋体,1.51引言(或绪论)倍行距,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1.1××××××(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四号宋体,1.5倍行距,加粗)。

1.1.1××××(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

2文献综述引言)(格式参照1引言)3研究方法与实验手段引言)(格式参照1引言)。

4结果与讨论引言)(格式参照1引言)。

5结论与建议引言)(格式参照1引言)。

注:

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五号宋体;。

2.正文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页眉中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四、致谢格式要求:致谢格式要求:格式要求。

(空1行)致谢(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小四号宋体,

1.5倍行距)×××××××××××××××××××××…………。

五、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要求。

(空1行)参考文献(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附:参考文献应按科技部规定的格式书写(可参照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具体格式如下:

1、期刊或杂志:[序号]作者名.文章名[j].杂志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2、书或专著:[序号]著者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4、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年月日。

5、报纸:[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年月日。

6、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引方法。

[1][1]。

附件。

1:届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封面格式。

题目:

(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专班。

业级。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附件。

2:

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含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学专号:业: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附件。

3:

届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封面格式。

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设计(论文)题目:设计(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学专号:业:

外文出处:外文出处: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附件4:。

届毕业论文(设计)单独装订所需中文摘要格式。

木糖醇生物合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姓四号黑体班名:张三级:生工。

02(。

2)班。

中文二号黑体,英文“abstrat”arialblack二号。

二号黑体。

四号楷体。

指导教师:李四本文以玉米芯水解液为基质,通过对木糖醇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来选取适合木糖醇转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关键词:木糖醇;玉米芯水解;生物合成;转化率四号黑体摘要格式说明:

7、论文(设计)摘要和关键词除标明外,均用四号宋体;。

8、页边距:,下3cm,左侧3cm,右侧2.5cm;。

9、段落格式:1.5倍行间距;。

10、纸张大小:a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六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要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问题:

1、概念:毕业论文是有特定的审定标准的论文,对选题、中心论点、资料论据、框架结构、语言表述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对象:毕业论文是和专家的对话。不要写大段的作家生平、作品介绍,在最后答辩时同样要注意,陈述时不要介绍论文内容,而应该注重在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自己的创新点、局限性、不足这些地方。

3、标准和要求:

1)论点明确,要在3-5分钟之内能陈述清楚自己的论点。论点新颖论文可以达到优秀的水平。

2)中心突出,无论分几个方面说明,都要始终围绕中心主题。

3)论据充分,扎实。所找的材料要贴切论题,别人的评论、作家的自述、各家的论争、以前和现在的对这个论题所研究的结果都可以做论据。

4)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层次。没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过多,3-5段。

5)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华丽,少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要质朴、清楚,语言要干净利落。

6)写作要规范。注释、引文要高度的严格,论点的提出要有依据,要做到学术规范。

7)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4、态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尽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要高度的重视、思考一切相关的问题,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广度。

二、写作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随便选一个题目的问题。选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是对自己以往学习的一个完整清理的过程。要认真回顾对哪些内容印象更深、更感兴趣,哪些是有可能写的比较好的,可能会接触哪些材料。题目本身的大小难易不是问题,是并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怎么写。怎么写永远比写什么重要,任何半点突破都是有价值的,和别人的差异就是价值。论题举例:

古典中的现代和现代中的古典(有着哲学思辨的意味)。

论钱钟书知识的围城。

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神。

徐志摩诗歌的文体特征。

日记(书信)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

鲁迅作品中的民俗现象。

以上都是论题独到、论点新颖的例子。下面举反例:

论艺术美与生活美(论题过大)。

论朱自请的散文(论题过大)。

论骆驼祥子和小福子的死(论题过小)。

要从某一部作品顺带谈一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入的讨论。

2、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带着问题进行,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两个问题:

大: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完成文献综述的过程。跟自己论题相关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观点、已经运用过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观点,这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放在论文的第一段来写。

小:要准确的记录材料的出处、出版社、时间、页数。

3、提提纲:提纲的逻辑关系、层次感对论文的步骤有直接关系。

4、初稿:初稿尽早尽快的写,要连贯,一气呵成,然后再进行修订。

5、修订:最后的修改和确定要放慢速度,仔细的斟酌、严谨的推敲,反复的打磨。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七

1.1心理语言学角度下的英语听力习得障碍分析。

造成英语听力习得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母语的负迁移,心理障碍因素,语言的基础知识等。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以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英语听力习得的主要障碍产生的原因。

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是其中一项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语音语调障碍。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接触到真正的英语环境,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受到了汉语拼音的影响。而根据工作记忆模型理论(thebaddeley-hitchmodel),语音回路中的实验表明工作记忆中犯得错误偏向与目标音的发音相似,因此对于英语习得者而言,相对于比较陌生的英语语音语调,他们的工作记忆还不足以让他们很好的区分。而通过语音语调来辨别单词就是属于自下而上的加工,要求学生能够辨别语音语调,弄清楚单词、词组的意义,理解句型和语法结构等。因此如果对于初级的英语学习者,语音语调是首要障碍,只有克服了这一障碍才能进入更深的理解。

第二是语法知识障碍。很多学生对英语词性、语序和句子结构不理解,听音时很容易造成误解。而这一过程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高层级信息会对底层加工产生影响,因此语法知识的障碍也会同时影响到发音和字词本身的辨别。

其次就是母语的负迁移干扰。许多学生在听英语材料的时候,常受母语的干扰,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总是习惯转换成母语,结果多出了中间环节,从而影响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安野风,2008)。这主要和汉语的拼音和文字是分开的这一特点相关,而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的语言中语言和文字是相连的。西欧国家的语言因为语音和文字合体,所以导致了它们在发音上许多的连诵现象。而汉字的发音基本上没有连诵,而是一个个独立的语音不断地向外输出,因此(吴剑,2011)认为汉语拼音有很强的干扰性。而这一现象也和语言的工作记忆模型相关,当英语学习者聆听英语听力材料时,会把听到的内容转换成母语的形式,然后才进一步理解,而这个过程就如同视觉空间画板(thevisuospatialsketchpad)的作用,学习者把听到的词语内容在大脑中形成母语词语,然后才做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这会使原有的工作记忆工作量加大,中央执行器(centralexecutive)也会因此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而这对于拥有较大的工作记忆的人较容易,拥有较小的工作记忆的人较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记忆力好的人在听力训练方面会强于记忆力相对较差的人。

根据以上对于英语听力学习者主要障碍问题的分析,从心理语言的角度,对今后的对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语音语调和语法知识障碍产生的听力困难问题,根据心理语言学中的自上而下(bottom-up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top-downprocessing)的加工过程,由于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听力模式的灵活掌握和熟练运用。在加强以句法结构为单位的、自上而下的听力训练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音的方式来听辨单词、词组(余雪芳,2010)。因此在训练英语听力的初级阶段,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的辨析,重点放在语音、语调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模仿,并逐渐训练听后可以准确地辨析。而到了中高级除了必要的语法知识,也可以配合一些英美文化方面的渗透,这一阶段,学生应具备一般的记音、猜词、复述、听写的能力(姜美子,2010)。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下而上辨析词语以及自上而下,通过上下文含义来准确辨析句子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对于由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尚未熟悉英语的特点,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仍不习惯的原因造成的。初级阶段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训练的时候仍属于控制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记忆。而控制任务也可以通过练习变得自动化。因此可以采用精讲多练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反复听,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当控制任务变得自动化时,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时就可以避免转换母语的中间环节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语句的特点,并逐渐在永久记忆(long-termmemory)中将这些特点储存下来,可以采用视听说结合的方式,在训练听力的同时,也可以观看一些图像信息,以听力为主,以说、看为辅。因为在永久记忆(long-termmemory)中,学生不仅只有语义记忆,还包括情景记忆,因此形式更为生动的记忆方式,会更容易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从而在听力进行的提取过程中,减少对于母语转换的依赖性,而是试着从长期记忆中提出所需要的知识。

此外,对英语教学者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的安排听力训练。根据(thebaddeley-hitchmodel)中,中央执行器(centralexecutive)的功能来看,对于拥有较大的工作记忆的人来说习得较容易,但对于拥有较小的工作记忆的人较难。因此在听力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然而毕竟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容量是有限的,研究表明,只能存储7(+/-2)信息单元(l,2008)。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在听力课堂上,当遇到篇幅比较长的信息量大的语篇时,“旧的语料加工尚未完成,新的语料接踵而来,当信息量超出记忆承载时,未经加工的旧信息被挤出工作记忆,从而被遗忘(热玛扎,2010)。因此应该培养学生记下重要的,对听力理解有帮助的信息,从而提高理解的效率和准确性。

英语听力是英语习得中的重难点,而听力的习得过程则和心理语言的加工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学生英语听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不难发现,大都集中在语言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障碍,以及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上,而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也可以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释。因此在今后的英语听力教学上,教学者也可以针对这些原因,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语言习得模式的科学教学策略,这样就能够减轻英语听力习得的难度,让学生更好更快的习得。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八

认知语言学主张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提倡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学习英语,从而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趋同化的问题,这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建立在認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普遍缺少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使得学生对英语课程失去兴趣,无法实现学生对英语的积淀及建立系统的英语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其语言运用能力。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的一门学科,它认为概念、语义和认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意义不仅反映事物的表象,它还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及方式等。在词汇教学中,认知语言学强调词汇的认知依据,主张用简单的概念指代复杂的概念。它认为人总是从自身行为经验出发,然后延伸到外界事物,这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过程。例如教师在讲解词义时,要让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词的认知理据,这样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与所学词汇相关的认知联系,从而能够更容易更长久地记忆单词。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陈旧并且单一。教师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讲授式,缺少分析互动,使学生不能参与进来,这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教师通常追求形式化的教学,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同时单一的教学的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加之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自学能力低,因此要求教师要运用新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第二、教学目标不合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普遍过于陈旧,这势必使得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因此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有所忽视,并且不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评价方式过于陈旧。落后的评价体系也会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效果。

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也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高职院校应更偏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更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建立学生认知体系。

高职英语教育要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办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英语的实用性,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创建宽松愉悦的英语教学氛围,使学生不断产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初步建立认知体系,从而使其更加容易地学习英语知识,并将各部分知识融合形成体系,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建设特色英语课程。

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建立系统完善的认知学教学模式,挖掘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从认知理念及教学目标来开发特色英语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职业需求,有目的地制订教学计划。要重视英语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英语运用能力融入英语教学中去。教师结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其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精益求精,积极建设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合学生专业的特色化课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教师水平的高低及职业素养对英语教学水平有重要影响。高素质的英语教师能够选择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懂得因材施教,善于运用认知理论来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引进高素质英语教师并开展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来建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定期聘请英语教学专家来校给教师进行培训。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参加各种英语教学的培训,也可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实践,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4、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阅读时要让学生注重发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锻炼英语口语。还要让学生理解篇章的含义,通过文章中的意境对字词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英语词汇,并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英语认知体系。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如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也可组织活动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使学生能顺利地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不断寻求改革,英语教师也逐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但是,高职英语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仍然滞后,教学目标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阻碍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入手,将其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认知理论强调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使学生先理解词汇及句法然后再去记忆和应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英语认知体系,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和英语运用能力。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九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陆续开设语言学课程(潘之欣2002[1])。但是,整体而言,语言学课程开设效果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师课堂讲授太多,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讲解过于抽象,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方面(潘之欣2002,鞠玉梅2007[2],江晓红2010[3])。因此,切实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极为关键。全人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它重视人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思潮(文旭2014:12-13)[5]。换句话说,全人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理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本文认为全人教育思想对于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清英语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采用全人教育的理念,合理调整语言学课程设置,注重语言学的跨学科视野,能有效促进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切实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我国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整体而言,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态度比较端正,他们普遍认为语言学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有助于英语学习。但是,在授课的效果方面,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太满意的态度。主要认为教学方法差,内容枯燥,理论性太强等等(潘之欣2002)。不少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教师应该适当使用汉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补充汉语语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还普遍认为课堂教学应加强理论联系语言学习、语言使用实际,增加课堂趣味性(江晓红2010)。在教材使用方面,李克、李淑康(2008)[6]的调研指出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比较枯燥乏味、深奥费解、学术性太强,也不乏有术语解释不清、难度过大的情况。他们认为语言学教材应尽量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启发性、自足性和时代性。教师应该有一种宏观的教材观,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教材,并且要及时补充大量教材之外的材料,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综上所述,当前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在教学中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

“全人教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思想家ronmiller率先提出的(文旭2014:12-13)。全人教育凸显人的整体发展理念,近年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重视(谢安邦、张东海2007,2009[7][8];文旭2014;文旭、夏云2014[9]等)。文旭(2014:13-14)总结出全人教育的几个方面理论主张:一是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二是强调联系、关系概念,寻求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三是关注人生经验,而不是狭隘的“基本技能”;四是促使学生养成对所处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不仅仅是现有文化的复制;五是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融合;六是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全人教育的理论主张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启示。首先,在思想的高度上,全人教育要求我們在英语教育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不是拘囿于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注重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共性有较为深刻的掌握,养成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语专业实质上语言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一些有关语言的一般学科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规律。善于从英语学习和母语的对比中了解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积极学习和吸收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学与文化,提升汉语文学与文化素养。这种理念既要体现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也要体现在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在确保英语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凸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地位,重点开设英语文化,英语文学,英语史,英汉语言对比,英汉文化对比,英汉文学对比,中西方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的课程。在单科课程来说,应该有跨学科意识,注重知识与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应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下节我们重点谈一谈如何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的语言学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置解决知识“博”和“专”的张力问题,为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创设基本条件。

(一)“多位一体”的语言学课程设置。

全人教育一方面追求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性,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个体潜能。这种理念给语言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语言学课程一方面要保持课程的共性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课程的个性拓展,构建一种“多位一体”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为必修课,开课时间为1个学期,周课时为2学时,系统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开设语言学门类下的专业选修课,如句法学、音系学、语义学、词汇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课程。各门选修课程的开课周数至少是8周,周课时为2学时。有些课程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不拘泥于传统的开课方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修订2016年英语本科培养方案的时候贯彻了这种课程理念,目前先后开出了句法学、音系学、词汇学、二语习得等专业选修课。开课效果非常理想,很受学生欢迎。

向健极(2014)[10]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当前学生只有专业选择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选择权。如果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他们将以一条自我选择的课程路径代替现有的强加于他的专业课程。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多位一体”的语言学课程设置能给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有效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完全符合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

(二)全人教育语言学教学。

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语言学课程主要选用英语撰写的教材,教材主要讨论英语语言现象。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语言学理论就是研究英语语言的理论。其实不然,英语语言学课程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课程,英语只是语言学理论的一种主要载体,不是语言学理论唯一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研究面对的是全人类的语言。因此,在语言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学理论普遍性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语言。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结合汉语的语言事实,采取英汉对比的方式讨论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在讲解粘附词缀和自由词素这一组概念后,学生毫不费力就掌握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能指出什么是粘附词素(如-ness),什么是自由词素(如boy)。但是,当问及学生汉语中是否有粘附词素,以及有哪些粘附词素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脸茫然,哑口无言。毋庸置疑,汉语也有比较丰富的粘附词素,如下例中的“老”,“头”,“儿”:

(1)a.老二去哪里了?

b.让他尝尝甜头。

c.给我留点儿吃的。

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三个粘附词素有较为丰富的含义,“老”表示家里孩子的排行;“头”粘附在“甜”之后表示一种抽象的名词意义;“儿”表示量比较少。以上三个粘附词素的意义完全不同于作为独立成词的自由词素“老”,“头”,“儿”,如下例所示:

(2)a.父亲老了。

b.他低下了头。

c.养儿防老是一种旧观念。

上例中的“老”作为形容词,表示年龄大的意义,“头”指“脑袋”,“儿”指儿子,都有具体的词汇意义。(1)例中作为粘附词素的“老”,“头”,“儿”所具有的是语法意义。经过分析汉语的语言事实,让学生觉得语言学理论并不“遥远”,而是“近在眼前”,显得格外亲切。语言学不是“舶来品”,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自己的母语中。在语言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引用方言例子,拓宽语言事实的广度,让语言学研究更贴近生活。笔者在教授句法学这一章的时候,讲到语言结构的多样性,给学生介绍了海南话以及海南黎语的例子,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列举一例作为说明。

海南话(特别是万宁闽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结构,这种结构对形容词修饰的程度进行了强调,类似于副词修饰。例如,在万宁闽语中,若要形容一女子非常漂亮,可以用下面的结构表示:

(3)这个姑娘靓,靓,靓。

很特别的是三个“靓”无论是调值还是节奏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二个“靓”的调值接近普通话中的阳平的调值,第三个“靓”的调值接近普通话中的去声的调值。第一个“靓”的节奏拉得最长,其次是第二个“靓”,第三个“靓”为最短。形容词“靓”的叠加表示修饰的强度,是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当然,无论是汉语普通话还是英语都存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叠加表示强调的现象。如普通话中的“好好看”,英语中的“veryverygood”。但是,仔细分析万宁闽语的形容词叠现象加不难发现,它和普通话和英语极为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万宁闽语中类似的结构还比较多产,如“臭,臭,臭”,“坏,坏,坏”等等结构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甚至也存在动词重叠表示强调的情况,如“我想、想去”(我非常想去)等等。

总而言之,这种教学凸显了语言学教学的跨语言性以及语言学理论的普遍性,拓宽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视野,这与全人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英语教学中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缺失一直以来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曾洪伟2006[11],肖龙福等2010[12],张珊2017等[13]),笔者认为,忽略母语语言事实的语言学课程教学是一种“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全人教育理念视野下的语言学教学实践还应该体现在语言学教学的跨学科性上面。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人类几乎所有的事务都离不开语言的干预。因此,语言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联系。例如,研究社会問题的专家离不开语言的讨论,研究心理问题的学者,也一定绕不开语言的理解和产出。钱冠连先生曾说过:“语言学家睡在哲学家编制的摇篮里,还不知道这摇篮是谁编的。”(钱冠连2012:115)[14],此语道破了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转向,即是语言的转向,哲学家们从原来的认识论转为关注语言问题。语言学研究中很多问题若要追问其源头,就会走向语言哲学那里去。此外,语言学与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因此,在教授语言学的理论时,不能不涉及相关学科的讨论。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这么多的学科门类,而是要适当、有选择性地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让他们学会系统地看待问题,对待一门课程。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真正做到“博雅”和“专精”相结合,做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单科,育全人”(文旭2014:18)。

本文从全人教育的思想出发,结合英语本科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品质。英语教育不应该只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应该要回归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人的理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上,我们应该吸收全人教育的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改善教学。本文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选择“多位一体”的理念,即以语言学概论课为主,分别开设语言学下面的各门具体子课程,关照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教师切勿忽略语言学理论的普遍性和母语语言事实的参与,切勿割裂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授课要有跨学科意识,切实有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系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切实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

[2]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3]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文旭.教单科,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2014(3).

[6]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外语界,2008(6).

[7]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8]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2014(5).

[10]向健极.“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职探析,2014(6).

[11]曾洪伟.文化“失语”、民族认同缺失与教育偏误[j].教育评论,2006(4).

[12]肖龍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13]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2).

[14]钱冠连.眼光与定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十

隐喻的常规释义即以一种物象暗喻另外一种物象的修辞手法。而如今由于文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经一种事物的暗示而联想、认知、讨论另一种事物的多层次行为。同样的,隐喻也是在对已知事物认知的基础上来理解和认知其他事物,并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过程。事实上喻体与本体一般鲜有直接联系,然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想象二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或存在某些联系。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隐喻认知机制的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包括语境、认知主体以及本体与喻体的联系等。对于串联创作者与受众双方的认知主体,要求双方都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底蕴,从而保证隐喻达到预期效果。本体与喻体通过信息的筛选与重组,摒弃二者之间不相似的信息,剩下少量相似信息即焦点信息的信息互动便是映射过程。隐喻的最终目的是将喻底展示给人看,也就是将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信息显示出来。譬如这样一个概念:“时间就是金钱”。我们通过“金钱”的概念来认知“时间”的概念,二者的相似性是“宝贵”,使得受众认识到时间是可以创造金钱的,喻底自然明了。

在运用隐喻时,创作者需要掌握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信息。由于语义冲突是运用隐喻的前提,因此哪怕二者的相似信息非常少甚至相似性不明显,也仍然可以创作出成功的广告语。只有把握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才能真正理解隐喻,因此隐喻的运用需要根据实际语境来充分调动受众的知识储备。而隐喻中的语义冲突也不是绝对的冲突,只是让人们在面对这种新颖的冲突时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被吸引。

相似性即两种或多种事物从性状、特点、功用等方面给人以相似之感。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似点不同,出现这种相似点的原因也不同,譬如物体本身形状的不同或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相似性。

隐喻在广告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恰当的隐喻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迅速拓展语言的表意范围,让人过目不忘。下面通过几个广告语成功范例,来证明隐喻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本体、喻体、喻底共存于一个隐喻中。

优乐美奶茶范例:“你是我的优乐美。”这是一个将本体、喻体、喻底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成功范例,本体即为优乐美奶茶。将奶茶的温暖与情侣之间的亲密联系起来,给人以想到优乐美就联想到爱情的甜蜜感觉,优乐美自然就成了象征爱情温暖甜蜜的事物。

(二)喻体式隐喻。

喻体式隐喻是仅看得到喻体的一种隐喻类型,这种“若有若无”的飘渺感更能抓住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们去深入挖掘其内在涵义。

德芙巧克力范例:德芙有一句广告语“牛奶香浓,丝般顺滑”。语句中仅有喻体,但牛奶的香浓与丝绸的顺滑让人不由联想到巧克力融化在嘴里的惬意,这种感官刺激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够瞬间勾起受众的购买欲望。

京华茶叶范例:在“北方的味,熟悉的香”这句广告语中,同样未出现茶叶这个本体。北方的味道代表家乡的味道,而家乡则有你熟悉的香味。这句广告语让人觉得京华茶叶可以帮你遇见熟悉的香味,同时更融入所有人都逃不开的故乡情。除去味与香这两种高官刺激,更有一张“感情王牌”,让人不想买都难。

诗玛表范例:这句“未曾经历,如何懂得?表面越是简单,里面越有学问!”一下子就抓住了受众的心。同样未见本体,但喻体即佩戴这种表便能马上拥有的品味与内涵,显然已将本体的优越性能展示得淋漓尽致。你不戴这块表就永远体会不到它的优越性能,而越是成功的人往往越低调内敛。这令人向往的品味生活与深刻内涵,处处彰显着这块表的高贵气质。

(三)一个本体对应多重喻体。

西门子洗衣机范例:“丝绸期待温柔,牛仔布追求奔放,棉布向往舒畅——西门子智能超薄洗衣机满足每一件衣服的心情。”这句广告语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不仅运用了隐喻,更将喻体拟人化,是一个本体与多个喻体的共同展现。且对喻体的刻画十分生动形象。同时,这句广告语的创作也非常人性化,它给人一种新颖的认知,洗衣机不是传统认知中人们做家务的好帮手,而是能够满足不同种类衣物各种需求的“善解人意”的角色。

从这些例中不难看出,在运用隐喻来创作广告语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有时越是难以挖掘的相似性被创作者挖掘出来时,反而会带给受众一种陌生感,让受众眼前一亮。

在厘清隐喻的创作机制后,为了运用隐喻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广告语,需要依靠有关理论知识作支撑。我们可以利用融合空间理论,即fauconnier&turner(1997:168)的概念融合理论。通过本体和喻体两种不同概念的相互映射而形成全新的相似信息,便是受众完成认知的过程。此外,在本体和喻体中提炼出相似信息并投入二者的共同空间也同样可以生成新的信息。有鉴于此,我们对广告语的隐喻创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共同投射,创立相似。

将本体与喻体的特点投入二者的共同空间,相互融合之后产生相似信息的过程即为共同投射。而广告语中的隐喻实则就是对这一过程的促进和催化。共同投射的前提是必须通过一定的语境来完成这一过程。雪碧范例:“透心凉,心飞扬。”在炎炎夏日中,我们都渴望能得到一股清凉的滋润,雪碧恰好能在夏日里满足我们对清凉的渴望。因此共同投射需要适宜的环境基础。

(二)捕捉短暂相似,创造新奇隐喻广告。

新颖奇特、稍纵即逝的概念化现象往往可以为广告语注入新鲜活力。即使本体与喻体二者本身相似性很小,创作者只要善于抓住这些平常人难以发现或极易忽略的信息,营造出短暂的概念化的相似,也能以强烈的陌生感吸引受众眼球。鹿牌威士忌范例:“自在,则无所不在。”一眼看上去这句广告语很难让人同酒联系起来,而恰好是这种难以联系却带给受众以强烈的陌生感。受众仅能从品牌logo上,鹿的悠然自得的神情来联想到这是其喝了威士忌之后的表现,从而对鹿产生一种羡慕心理,也想去体验一把鹿牌威士忌。

(三)结合目标人群,创造新奇隐喻广告。

有些广告语,即使并未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也能让受众因为喻体展现出来的内涵、精神等而联想到本体。同时,喻体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也恰恰是受众自身所期待拥有的,这就自然而然促成了受众与本体精神的契合。耐克范例:“justdoit.”将产品受众这一青年群体自身追求的想做就做的自由精神赋予产品,有利于产品找到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

(四)结合文化,创造适于接受的隐喻广告。

隐喻具有文化与语言的双重特质,在广告语的思维中展现文化,也让我们认识到创作广告语时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种隐喻,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认知。譬如水闸,在国人看来像“龙头”,而在日本,则被看作像蛇嘴,德国人却认为更像羊头。因而运用隐喻进行广告语创作时一定要结合受众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在创作广告语时,适当运用合适的隐喻能够增强表达效果,迅速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受众的想象力,甚至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深入了解隐喻的有关理论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部分抽象的广告语,也能为我们今后创作广告语开阔思路。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十一

在今年的暑假,县组织教师培训,我听了思源学校胡传亮老师关于《如何撰写论文》的讲座,受益匪浅,浅谈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如下:

一、要在学习和积累上动脑筋。

学术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既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因此,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奠基工程”来抓,在学习和积累上多动脑筋。

1、资料的积累。

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

2、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

二、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

3、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作者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十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全球商业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现代传播手段,一直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应用型人才对于英语语言的需求要更偏向于实际应用环节,也就是说,在四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之中,其综合应用要更加重要。同样,以应用为目的的英语语言教学与日常口语英语不同,因为它针对特定的商业活动,这需要更加清晰,合乎逻辑和准确的沟通。故而在此条件下研究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策略显示出了特别的价值。

高等教育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实,由于国际间经贸交流的繁荣发展,高等英语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应用的过程中,针对性的英语语言学教育不可或缺,但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来看,目前大学英语语言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先入为主性。盲目性是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侧重点不明,特别是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虽然明确了应用为主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不可避免的出现书本理论教学的传统方法,对应用型人才的拓展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下降。先入为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以应用为主题的英语语言教育中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教学体系固化,兴趣程度大打折扣,导致较多的学生厌恶英语,讨厌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沉疴和痼疾,而这将会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未来的教学策略应该从包括教学体系、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这也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教学策略。

1.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体系都是侧重于英语语言的知识性教学而对于实践以及任务型的教学安排较少,这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显然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应用型人才使用英语的频率要远远超过普通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其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凡此种种都需要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深刻变革,比如加大任务型教学的比重,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与普通英语教育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教学阶段与使用过程的结合。它主张学习者参与课堂学习,重点关注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使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的环节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模式:任务前阶段,任务阶段,职前阶段来进行。

2.教材编排改革。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英语知识的媒介,好的教材要兼顾应用与知识体系的结合,而纵观现在的英语教材还没有突出应用这一主题,而普遍表现为基础语言知识和深层次语言技能的罗列,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水平較差。这就要求相应的教材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教研室能够深谙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学习需要,采取任务型、应用型的教材编排机制,强化知识的实践和强大的语言环境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

3.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讲授而学生听讲并记录知识要点,并配合习题巩固强化语言知识,这样虽然可以强化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照顾到实际应用的需要。因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比如改为师生互动课堂或者小组式子学习课堂,促进彼此之间应用英语的能力,提升交流表达意识和欲望,为走上专业的英语应用岗位打下基础。

4.师资配备改革。师资力量是困扰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在英语修养方面的领路人,起到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大学英语专业教育中教师团队的素质整体不高,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和实际的教学研究能力,因而积极的改革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对应用型英语教学的意识是强化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重点之一。

随着高等英语教育的推进与普及,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看重,大学英语教学是关乎学生现实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领悟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阶段,本文综合了其教学现状,对于如何系统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探讨,最终得出了可以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改革教材编排体例、改变教学方法等方式进行对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升的可行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子娟.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5,27(04):195.

[2]袁晖,郑书燕.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6,27(08):410.

论文撰写及要求篇十三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整合的综合过程中,语言现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多元。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正是为了研究这种新现象而出现的新理论。语言景观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里语言情况的描述与分析,也可以指某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内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情况。

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在这些为公众所共享的空间中,标牌语言所构建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或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其实,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等。

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从很多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主题上。

(一)多语言的使用。

gorter把语言景观看作是研究多语言使用一种新路径,语言景观研究中最多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方面。在多语言使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中,ben-rafael等对以色列的犹太人社区、巴勒斯坦人社区、东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区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语言景观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族群社区的语言使用具有不同的语言景观模式。

语言景观实际上就是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政策都会规定在公共空间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地方自治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或者语言法案,以规定公共空间里的语言使用。

许多从事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尝试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这里着重介绍scollon&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及huebner提出的speaking模型。

(一)场所符号学理论。

scollon&scollon采用kress&vanleeuwen的视觉符号框架来研究“场所中的话语”,并称之为“地理符号学”,看话语如何在具体场所中表达意义。地理符号学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比较成型的分析框架之一。不过,他们的研究着重质化分析,对如何量化处理阐述不多。

(二)语言景观分析的speaking模型。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hymes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出发研究人类言语活动的交际效率,认为言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用speaking中的八个首字母来表示,从而形成了speaking交际模型。其中s代表背景与场合;p代表参与者;e代表交际的目标及期待的结果;a代表交际中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k代表交际中的语气、表情、姿态等;i代表交际的传播形式和风格;n代表交际时需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g代表言语行为或事件的类型。huebner认为,这种speaking分析模型可以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语言景观的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创设人的动机、读者的反应等。

(一)语料收集方法。

语言景观研究最主要的语料收集方法是拍照。研究者只需携带一部数码相机,拍下现实环境中的各类标牌,便基本完成了语料搜集的田野工作。除照片作为数据外,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来了解景观制作者的动机、读者的态度和感受等。

(二)语料处理和分析方法。

语料分析可以采用量化或质化的方法。从量化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统计各类标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以此来看各种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情况。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采用或结合质化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辨来分析标牌上的语言使用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依靠观察进行判断,不做数量上的统计和评价。

全球化带给我們一个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契机,也展示给我们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语言空间。语言景观研究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在全球化和多语共存的现实语境下,语言景观中可供考察的层面非常多,虽然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的。

参考文献:

[4]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1-7.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46425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