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5:04:04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0 15:04:04     小编:文轩

描写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来展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动态等。写总结时要求明确目标,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进行总结。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那就不妨看看以下几篇精选的总结范文,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一

时光荏苒,忙碌中20_--20_年年度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远。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的学年即将开始,我们在制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顾上一年的苦辣酸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就把本年度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参加教育活动,认真记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深刻剖析,所写材料受到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学校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师德方面。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认为,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我认为:“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然后才是教书。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照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关心、热爱,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记得有一位老教师曾经对我说过:“虽然你面对的是四、五十个孩子,他们的能力水平高低不等,但在家长的眼中他们却是唯一的,是完美的,我们不要在心里就给划分出等级,那样做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说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神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完全是良心活,没有办法去准确地衡量!”我认她的话,所以我用爱心浇灌稚嫩的花朵,课堂上严格要求,课下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朋友,一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经常听孩子们说:“老师,如果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是你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呀!”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三教育教学方面。

音乐知识也需要增加内容。在教学中我尽量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其音乐兴趣,我曾以节奏为主题让们来到操场上开展--节奏接龙的音乐活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鼓励下用不同的节奏表达,敢于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每堂课安排5分钟的时间进行节奏问好及练习,这个项目非常喜欢。我总在出示节奏类型后,请尝试拍打节奏,亲身感受节奏带来的美感,再由互相启发评价,最后由教师讲解,授以正确的做法。这个看似简单的节奏练习一旦融入思维的过程,就变得其乐无穷了。介绍乐理小常识。在歌曲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标记,如:反复记号、升降记号、上滑音、下滑音、休止符、倚音等,它们的作用对于小来说比较深,我常用漂亮的小卡片写上符号与同学交朋友,以形象的富有童趣的语言来表达符号的用法,学起来就不会如食鸡肋一般索然无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整体感知乐曲,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个乐句?找出相同的乐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唱、视唱、哼唱,以及歌曲的教学,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兴趣更浓厚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又要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

四教科研继续教育。

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适当地接触一下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参加市里的音乐教研活动;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英特网里上的教育工作站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我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学习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利用间隙时间练习声乐技巧,为教学工作做好充实准备。克服困难学习计算机二级半,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二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

这些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

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

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三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四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音乐理论的书,看看蛮有意思的。

很多概念是民乐的乐理中没有系统研究或记录的。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与比较苹果与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

绝对音高鉴别就与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

经过观察,我发现,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以学西洋乐器的为主,尤其是学钢琴的。而相对音高的鉴别,就是可以通过耳朵,听出音程关系,也就是说,具有相对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听出一个和弦里的每个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弦的类型,比如说“大三和弦”一类。

通常我们在调音的时候,调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标准音对,第二根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与第一根弦的音程关系来做调整,这就是相对音高鉴别的一个很常见的应用。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

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

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与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

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这两种能力,听起来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五

这个暑假利用假期时间好好拜读了由秦德祥、杜磊先生编著的《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小学最为常用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卡拉博·科恩教学法、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六种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

在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中提及十条规律,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当学生盲目地回答问题时,你不要马上接受,而要表示惊讶地反问:“是吗?……你能肯定吗?……为什么你这么回答?……是这样?”这些提问的背后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问题和答案,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陷入一个怪圈,喜欢站在传授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掌控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能贴近答案的时候,作为年轻老师总是显得着急,容易打断学生,或者刻意去引导学生。虽然这样能把一节课的内容上完,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应对这个难题的方法。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尊重学生的“狂想”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多给学生鼓励的话,一些信任的拍肩以及一些带有安慰的微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学法和教材,否则就会僵化等等。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六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着、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指间下的音乐》这本书籍。

《指间下的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着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着。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指间下的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指间下的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指间下的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

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指间下的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指间下的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七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对自己课堂教学很有帮助的书。这本书是张娟著的《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整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融入游戏的音乐课堂;第二章:创设情境的音乐课堂;第三章:多元组合的音乐课堂;第四章:操作实践的音乐课堂;第五章:有章可循的音乐课堂。

读完了整本书,给我内心带来震撼的'同时也把我引入深思,为什么张娟老师能够让学生如此喜欢上音乐课,我想那是因为张老师一直秉循着“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老师。怎样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老师,那就要取决于我们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认真的去钻研教材,要懂得“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用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这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教学态度。我这个学期主要教的是二年级低学段的学生,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在音乐课堂上融入游戏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节课有四十分钟的时间,小孩子真正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到十分钟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在一节课中总是唱歌,而是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去创编一些游戏或舞蹈等,利用多媒体的手段,结合说唱、表演、游戏、欣赏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音乐课当中找到趣味,让他们活跃起来,去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罗杰·诺斯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对于学生,我们需要拥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渗透德育和美育,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美。

只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心理去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让音乐潜移默化地走进孩子内心,从而促进其素质教育的全面展。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八

《音乐教学新视角》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系列丛书,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可见其后面强大的师资阵容队伍,这套系列从书。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多年来许多特级教师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或撰写成专著发表,出版,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本书的作者吴文漪,系江苏吴江人,1994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课程标准课题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小学)的副主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赏中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和“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教学特色,在我翻看了几页后立即意识到这位特级教师这个称号绝不是“水”的,含金量极高。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各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生动详实地讲解,给人以意犹未尽的畅快。

这个问题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另一个含义是,只有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才能实现音乐的全部意义”的确如些,很多人说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不来电,那是因为在音乐中,人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人去接受她,音乐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与价值,这需要欣赏者具备必须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将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作者尤其提到了,听觉表象积累,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音乐思维的基础,音乐思维对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让我们意识到音乐对人自身的更深层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在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了此书不同其它以往的音乐类书籍:他摆脱了以往纯粹的案例教学,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来充实书的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更深层次地文化思索,对于那些喜爱文学的音乐教师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往的著作基本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技术到综合地编写,过于抽象,平庸;那些以案例为主的教材则缺乏理论性,经验大于与科学,无法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而《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则更多地从音乐与文学方面来阐述,对于喜爱文学的教师来说更能激起共鸣,同时给重视音乐技能忽视审美教学的老师来说有给予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音乐人文类书籍。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九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除了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还曾差点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他对网球运动的理解是如此深刻,连专业运动员都为之着迷,《纽约时报》评论他是“有史以来写网球运动最棒的作家”。

那么,华莱士在网球方面到底有何天赋呢?

他在《旋风谷的衍生运动》一文中谈到,自己首先具有身体“优势”——不是强壮或者爆发力,而竟然是“很会出汗”,这使他能在充分补水和营养的前提下持续运动很长时间,体力经久不衰,并且不会出现呕吐、昏厥等疲劳反应,从而也能更持久地观察比赛情况。

他的另一天赋正是他超强的观察、分析能力,这也可称作的脑力“优势”。他能细致地分析对手、场地、风向、阳光……总之,利用一切与比赛相关(甚至看似不相关的)因素来完善对比赛的认识,在大脑中模拟推衍即将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和设计球的运行方式。当看到他把对手的袜子颜色都列为变量,计入脑中关于风力的函数公式时,我想,绝大多数读者同我一样都会瞠目结舌。

出生和成长在以风著名的伊利诺伊州,华莱士对风有刻骨的认识,就和当地人有无数关于风的笑话一样,他也总结出风在球赛中的各种作用,并通过这些总结利用风来帮助得分。他在描述自己对风的熟稔时写道:“我对风如何对球起作用养成了自觉的反应,就好像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司机懂得如何转弯一样。”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

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从19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柯达伊创作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练习教材和有关音乐教育的文章、评论、讲话,以及同众多优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创造的教学方法,被国际教育界统称为“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这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最有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音乐教育:从幼儿开始。

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这是因为对儿童而言,音乐最符合他们的天性,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最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柯达伊说:“音乐必定是学校课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

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早期训练,唤起其对音乐的兴趣,使其获得音乐的体验,形成好的音乐品质和趣味。当孩子们对音乐形成了好的趣味,将一生都不会被轻易地改变。同样的道理,那些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早期训练的人,就不会获得实际体验音乐的机会,渐渐地,对音乐的感觉就会变得麻木。正如柯达伊所说:“对成人采取任何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人坏的品味是无法被改进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个从早期就被发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轻易地被破坏的。”

二、关注音乐教材选择:通过民歌培养民族情感。

柯达伊认为儿童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一切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但儿童的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就要谨慎,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儿童音乐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好的作品,才能用来教育儿童。而民歌正是这种最适合于学校教学的音乐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杰作。”柯达伊这样说道。因为民间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在流传的过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们接受的就逐渐消失,而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同时,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歌曲朴实、有趣,易于孩子接受,通过民间歌曲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找到民族的根基,唤醒儿童“我是谁”的民族情感。

当然,仅仅学习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够的,对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也十分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熟悉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进行比较,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什么是好的音乐,那么说再多的反对坏音乐的话都是徒劳无功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加强听觉和节奏训练。

1.实践。柯达伊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实践是获得真切体验的重要途径。正如柯达伊所说:“只有实践能够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赏音乐。仅仅靠听音乐是不够的。”儿童只有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

2.歌唱。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为音乐教育手段。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所以说普及音乐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同时,歌唱能给人最直接、真实的音乐体验;歌唱训练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音准、节奏、速度、音乐表现形式、曲式分析、和声功能等等,都能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儿童在学习器乐前先学习了歌唱,这对他的器乐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柯达伊歌唱教学尤为重视合唱。在合唱中,学生学会彼此倾听,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合唱课还使他们习惯于注意指挥,这对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纪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柯达伊歌唱教学中,强调尽量少用器乐伴奏。歌唱时如果有器乐持续地做伴奏,学生会因为有器乐的引导,而依赖器乐,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音准,长此以往,学生在无伴奏歌唱时,音准就会出现问题,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减弱,而歌唱就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运动。

3.听觉训练。要让儿童进入到音乐中去,就要培养他们的音乐读写能力,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果不对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学习,就不能够理解音乐。而读写的教学,需要通过听觉和歌唱训练来进行。具有良好的听觉是音乐记忆的基础,它会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因为所有的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都需要听觉的引导。

4.相对关系唱名法,也称首调唱名法。在首调唱名法中,do是可以移动改变的,但调式音级却有着固定不变的唱名,简单地说就是移动的do。

教学中使用首调唱名法有以下三点益处:首先,锻炼了固定音程。比如在c大调中,1级和3级的do、mi两音的音程关系是大3度,在g大调中,1级和3级的sol、ti因为固定了调式音级的关系,就要唱do、mi,那么它们的音程关系也就是大3度。其次,锻炼了固定功能。同样是因为调式音级的固定关系,所以不论在那个调,看到1级就是主,看到4级就是下属,看到5级就是属,如此等等。第三,易于看谱(识谱),提高视唱的准确性。对于专业音乐学习者而言,首调唱名法可以让调号多的乐谱变简易,加快视唱速度,提高准确性。对于非专业者和儿童来说,它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学会读谱。

5.节奏训练。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单独形成句式和结构。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节奏名的使用,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训练时通过口读、手拍强化学生对节奏的印象。教学中配合单声部、多声部的训练形式,使学生不会觉得节奏训练枯燥乏味。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一

很多概念是民乐的乐理中没有系统研究或记录的。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和比较苹果和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davidlucasburge说过,绝对音高鉴别就和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442,443,444……)。

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和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这两种能力,听起来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二

只因为《弦理论》这本书放在家里,颇显饱学之士之风范,故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来一本。可谁知放在家中忘记看,一直到今天才想起。为把这本书看完,我决定每天看一个章节,每次写一篇读书笔记。

《弦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玄之又玄的维度、量子涨落以及黑洞复杂的问题。弦论声称所有物质的基本对象不是粒子而是弦。弦小到用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都无法探测到。

第一章主要讲了静能量这个概念。要了解静能量,我们需要先了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公式,用文字表达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如果将一磅的重物可以为一百万美国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连一根头发都可以转化成无穷的能量,甚至可以毁灭地球。当然,前提条件是将物体完全转化成能量。这恰恰说明了再小的物体都拥有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好好利用各种事物,就没有所谓的无用之物。有些东西会在我们一向不到的时候发挥它的用处,那将是我们难以相信的力量。即使我们人生的行囊再重,也不要任意抛弃那些暂时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

时间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四个维度中的额外维度。我们总是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其实是一个谬论。时间虽然对每个人基本上公平,但并不是完全公平。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膨胀。假设得慢你站在原地不动,而另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他的时间就会过地比你的时间慢。但是慢得微乎其微,慢到无法察觉。除非他的速度达到了光速。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任何物体都不能达到光速。所以,时间对每个人是基本上公平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了自己错失的一点点时间而叹息。我们可以用秒做自己的时间单位,来获得那些那些用分做自己时间单位的人的五十九倍时间。

《弦理论》像是一片寂寞的沙漠,只有用心向下不断地去挖掘,才有可能在这片沙漠上得到一小汪清泉,正是江山有待,待我慢慢行来。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三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几乎同人类发展的历史同行,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蕴涵着悠久与美妙的历史之音。特别是在西方的文化长河中,音乐更是其中一朵灿烂异美的浪花,它历史悠久,光彩夺目。西方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中,其结果造就了许多的音乐史巨著,而本书正是其中之一。

《西方音乐史》立足于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阐述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概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种种音乐艺术风格,介绍各种音乐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使读者在认识到一众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之余,更能了解到产生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社会背景和该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审美特征,从而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书是一堂深入浅出的音乐历史课,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也甚具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直至今天,在人们陆续发掘出的约40件古希腊乐谱中,大多还都是些残缺的片段。因此有人认为,把中世纪作为西方音乐的开端更为合适,因为这时才有较多的音乐作品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直接传演影响后人。然而,从古至今大多数的音乐家们都要把西方音乐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技艺。古希腊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音乐的文化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四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过的。这对于他后来能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与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他开始跨入仕途。元和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当时,唐王朝日趋衰落,一班权贵掌握了朝政。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又不断横征暴敛,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面对当时的现实,白居易曾几次上策,力图改革弊政,结果反而得罪了当权者,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两家影响的消极思想渐渐抬头,不过他后来在杭州、苏州刺史任上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很爱音乐,也很懂得音乐,而且还会弹琴。他对音乐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和《论礼乐》等几篇策问里。

首先,他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凡人之感干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就是说,歌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事”就是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政治的具体表现。这种“事”如果与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知道他是主张歌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的弊病的。这种见解,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是很可贵的。

由此出发,他大声疾呼关键在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这样说道:“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专复“古器古曲”的极端复古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所表现的形象,所以它们之为“今古”,与音乐的好坏无关。他警告那些极端复古派说:“言将此乐(雅乐)感神抵,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就是说,走这条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同时,他也不赞成以唐玄宗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不管人民的疾苦拼命地搞民间音乐。他说:“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懽其心,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也”。在《策林》六十二中又说:“国家承齐、梁、陈、隋之弊,遗风未弭,故礼稍失于杀,乐稍失于奢”。所以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而不流矣”。在这个问题上,就其强调改善政治,反对极端复古派的谬论,反对统治阶级过分的音乐享受在当时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

白居易还承认“声”对人有根强的感染力,他在《与元九书》里就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认为能起“和人心、厚风俗”的教育作用才是“作乐”的根本目的。所以他很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思想感情,他认为“乐者,以易直子谅为心,以中和孝友为德,以律度铿锵为饰,以缀兆舒疾为文。饰与文可损益之,心与德不可斯须失也”。在这个问题上,他继承了儒家重视音乐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阶级标准的观点。所以他在评歌唱艺术的《问杨琼》一诗里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就明确提出了歌唱艺术的“声”(声音美)“情”(思想感情)兼备的原则。他的这种看法就其反对当时流行的脱离作品的具体内容孤立地去追求声音美的形式主义观点来说,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必须看到白居易的一切见解都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的。他认为,统治的巩固程度与能否了解民情有很大关系。他说:“圣人致理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行为政,顺为教者也”所以他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惟歌生民病”的口号,其目的无非是帮助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所谓“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然后臻于“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的升平世界。所以他一面反对极端复古派的谬论;一面又极力推崇古乐,要求“少抑郑声”限制民间音乐的发展,反对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等等。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五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有,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

5、读谱记谱。

6、听赏中、分析并描述音乐。

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

8、理解音乐和其分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他向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提出两个与其它国家音乐工作者一样的问题:

1、这九方面的内容有没有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不相关的?

2、对这九方面是否应当有所补充,以便特别切合中国的音乐教育?而所得到的答案与其它所有国家音乐工作者一致的答案“没有”、“不用”。若如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者面临的即是如何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雷默还提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者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学习并保留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六

读《音乐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刻。

音乐是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享受的一种艺术,它作为一门走进堂后,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要想让学生享受音乐堂,老师要在遵循音乐程标准的'前提下,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重视常态,关注学生在堂上的常态表现,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

谈到艺术,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都离不开"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想使音乐堂有魅力,必须在声音上狠下功夫。首先要感受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音响表达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要想听得懂,学生要投入,要用心,即使细小的声音也要能明辨。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情,让他们听,让他们说,让他们演。

老师不妨把音乐堂看成一个特定的舞台,让学生们带着充分的自信表现自己!

这里说到了"托"而不是凸,是因为我感觉在情感上要真正地爱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用心地陪他们成长。堂上应该加强人关怀,重视情感,否则单调的教学模式,机械的教学过程,陈旧的教学手段,苍白的教学语言,会导致了不少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教学时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设计多种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聆听、体验、表演、创编,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有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堂生成的。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描述中,重点描述了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全身心热爱音乐,引领学生用心触摸音乐。堂没有规定模式,我们可以任意探究,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打造一个魅力舞台。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七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随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书的介绍不仅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并且同时构成了本书不同于其他图书只介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什么是原本的呢?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通过音乐去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培养健全人格。

1、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

2、以节奏为基础。

3、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剧结合进行综合教学。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适于开端。(适于孩子)。

5、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文化教育。

6、为全体学生的。

1、不要求每个孩子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引导孩子和老师共同创造。

2、不注重结果,注重过程。

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十八

《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读后感《音乐教育读后感》。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4733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