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9:09:04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0 19:09:04     小编:翰墨

总结是对过去时光的回顾,是对经历的提炼与总结。写总结应该注重实际效果,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实事求是。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一

1、在主管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科的业务及行政领导工作。

2、制定全院及本科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并负责贯彻落实、总结考评。

3、组织贯彻实施有关医院感染政策及法规。

4、制定全院及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制度、控制措施、实施方案并提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定,主持日常的监督实施工作。

5、定期向主管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控情况。

6、掌握全院医院感染相关信息,定期分析、总结和汇总,每季度通过《医院感染管理通讯》向全院公示。

7、指导和参与检查医院各病区和特殊部门的消毒与隔离措施,负责环境卫生的细菌学监测管理。

8、负责医院内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导和管理。

9、负责组织医院有关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消毒、隔离知识、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等的培训。

10、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协调各科室和部门的医院感染监控工作。

11、对发生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如出现或高度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要立即亲临现场,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及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提请启动医院感染管理应急预案,并及时向主管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情况。

12、追踪国、内外医院感染管理理论水平的进展,结合临床实际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做好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3、负责医院感染发病的监测工作。经常深入科室了解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督促落实监控措施。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应及时调查、上报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制止感染蔓延。

4、负责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5、负责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收集、登记、统计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整理与保管。

6、每季度做好手术病人抗生素使用专项检查,每半年对各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7、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8、经常深入科室,宣传控制感染知识,督导检查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工作;督促重点管理部位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监控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9、掌握院内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动态。

10、定期向科主任报告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和控制效果。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筹备工作。

11、负责对医院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购入、储存保管、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12、努力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二

1.1限制区(清洁区)包括治疗准备室、水处理室、配液室、办公室、储存室。

1.2半限制区(半清洁区)包括普通病人血液净化间、隔离病人血液净化间、更衣室、待诊室。

1.3非限制区(污染区)包括厕所及污物处理场所。设污物专用设施。

2.1工作人员不能在透析室内吃、喝或抽烟,不与病人共餐。

2.2进行透析前后,严格进行手消毒。每监护一名患者,应更换一次手套,接触每一位病人后应洗手或消毒手。进行透析的各项操作,应戴一次性手套。

2.3透析室工作人员备有专用工作服和鞋,进出本室应更换。工作服若被血液污染,及时更换。为避免被血液污染,必要时穿隔离衣,带护目镜。

2.4工作人员被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意外感染,报告院感办登记备案,必要时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肌肉注射(按说明书)。

2.5清洗、消毒循环使用的物品时,穿戴好防水围裙、手套、圆帽、护目镜或面罩或头罩,必要时穿防水隔离衣等,发生职业暴露时按要求紧急处理、报告、监测追踪。

3.1透析用水经过严格的软化、反渗等处理,整个消毒、制备、输入过程应在密闭系统内完成。透析机每次透析完后,用专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3.2透析器及管路、穿刺针用后装入塑料袋内封口当日转运。

3.3预防隔离。

3.3.1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人的隔离。

3.3.2乙型肝炎及病毒携带者、丙型肝炎病人,应在隔离室透析,无条件时应进行区域性隔离,使用专用透析机。

3.3.3每次透析末,所有用过的用品应置于防渗漏黄色胶袋内,外加一黄色胶袋后送出;一般诊疗物品应专室专用,物品消毒按《一般诊疗用品和卫生洁具的.消毒规程》执行。

3.3.4所有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应置于耐刺容器内。

3.3.5实验室标本,用透明袋包装,便于看清其内容物而妥善装卸。袋上应有污染标志。

3.3.6室内污染物品应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4动-静脉分流的监护。

3.4.1用消毒剂洗手后,全部患者在穿刺內瘘之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皮肤,待干后铺无菌布。

3.4.2內瘘侧禁止测血压、静脉穿刺,定期检查內瘘通畅情况。

3.5透析用水、空气、物体表面等每月细菌监测一次;透析用水每季度。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三

一、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人物流向符合要求。

二、分设生理、隔离待产室、产房;急诊产房按感染产妇对待。

三、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及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

四、一次性用品与高压蒸汽灭菌物品按有效期长短分别从里到外分柜放置。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五、产前应做hbsag、抗-hcv、抗-hiv等检测。阳性者及急诊产妇在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产房接生。

六、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诊疗器械必须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供应,科室不得有自备包。

七、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八、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到感染控制科进行登记。

九、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检测不合格要有追溯记录。

十、医疗废物规范放置,专人收集处理。一般胎盘应归产妇所有,特殊感染的或产妇不要的双包双扎按医疗废物处理。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四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参加。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五

按照《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69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507号)等文件要求,医院设置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对于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做到不推诿、不拒收、坚持生命至上原则,在科学论证、充分做好防控防护基础上,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抢救生命。

为规范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保障医患安全,特制定该管理制度。

适用于需要急诊入院、待排查新冠肺炎可能的患者收治在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该病区工作人员以及到该病区会诊、抢救、保洁或转运等工作人员均应执行该制度。

(一)对于急诊患者且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时,可按照接诊疑似患者做好防护,先抢救治疗。

(二)新收入院患者,单人单间收治,固定陪护人员,在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排除新冠肺炎可能后再转入普通病区进一步住院治疗,降低潜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

(三)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内设置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分区明确。配足必要的防护用品(详见附件)。

(四)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前,在清洁区穿防护用品;离开污染区时,通过缓冲间脱去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五)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应有明显标识,并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六)患者的诊疗、护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动必须在病室内完成,直到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排除新冠肺炎后再转至普通病区。

(七)医护要及时对患者及陪护进行健康教育:严禁探视,不串病房,自觉规范佩戴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和手卫生。

(八)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观念,在抢救或处置不同患者时医护人员应相对固定。如人员紧张无法固定专人时,在处置不同患者之间应立即进行手卫生,更换防护用品,紧急情况下可更换外层隔离衣、外层口罩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九)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应符合隔离要求,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进出隔离病房,应当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正确实施手卫生及穿脱防护用品,防止污染。

(十)个人防护标准应依据国家及省相关要求做好防护。

1、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按照相关防护标准严格执行穿脱防护用品流程,正确穿脱个人防护用品。

2、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隔离衣、防护服、手套、鞋套和胶靴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穿防护用品前、戴手套前、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4、下班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

5、严格执行新冠职业暴露及锐器伤防范措施。

(十一)消毒要求:

1、空气消毒: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病区走廊和病室通风换气,每日至少4次;治疗室等每日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2次。

2、地面、墙壁消毒:

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至少4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地面若有明显的血渍等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的喷壶对准血渍等沿四周方向向中心喷洒;作用30分钟后用一次性毛巾清洁,用后此毛巾作医疗废物处理。

3、物体表面消毒:

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家具、门把手、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门把手、计算机等物体表面、转运车辆、担架等运输工具等(使用完之后立即消毒),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有血渍体液污染时处理同前。

4、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应采用专门容器收集,使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2h后处理污染物。

(十二)应当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和护理物品实行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做好标识,密闭运送至洗衣房或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处理。

(十三)患者外出检查应戴外科口罩,检查完成后检查室应立即消毒;运送车辆应更换一次性床单或座椅套,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十四)确诊患者使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盛装,袋外贴上“新冠”字样,一次性使用,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

(十五)患者排除新冠可能转入普通病区后,对其病室应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消毒。

(十六)患者未排除新冠或已确诊新冠的患者死亡,对尸体应当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用3000mg/l的含氯制剂棉球或纱布填塞尸体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纱布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通知殡仪馆专用车辆及时火化处理。

(十七)应急隔离区/过渡(缓冲)病房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要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单独交接。

(十八)每日对病区医务人员的体温和症状进行监测,如有发热或出现呼吸道症状则应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

1、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建立健全业务副院长领导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及时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配备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并认真履行职责。

3、加强对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采取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综合性调查方法,定期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全面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常见感染部位、危险因素、高危科室等情况,从而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积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遏制医院感染的流行与爆发。

4、加强消毒管理工作,按要求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5、加强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严禁一次性医疗用品重复使用。

6、切实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7、抓住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重点部门(如内窥镜、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等)的医院感染管理监控。

8、加强对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的监督管理,使医疗废物处置规范化,污水排放符合要求。

9、定期对医院医务人员、后勤行政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10、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纳入医院综合目标分类管理体系中,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与考核细则。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六

1、医务人员治疗时应衣帽整齐,戴口罩,防护眼罩,对每一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净双手,经常保持操作台、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口腔科所用医疗器械如镊子、拔牙器械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器械应按:消毒液浸泡——清洗——高压蒸气灭菌程序处理。

4、流水痰盂应每天消毒液刷洗,室内空气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消毒时间大于30分钟,并做记录诊疗室地面,工作台面,椅子,墙面等每日用高效消毒剂拖洗一次,每周彻底清洁消毒。

5、洁牙机头,牙用扩大针、拔髓针、牙钻等经初步消毒浸泡清洗后,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处理,消毒液一周更换一次。

6、搪瓷用具、敷料、棉球器械盒、镊子罐等容器每周一次高压蒸气灭菌。

7、治疗用的棉球等污染物切忌乱扔放,一律倒入医用垃圾桶,作无害化处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倒。

8、口腔科专用药液,注意保护,防止污染,用后盖好瓶。

9、下班前洗净双手自然晾干,禁用工作服,公用毛巾擦手。

10、口腔一次性检查专用器械及一次性注射器,先毁形后作无害化处理。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七

1、负责医疗所需之仪器设备和卫生材料的采购、调配、供应、管理和器械设备的维修。

2、根据各种请购计划和储备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大型器械报院长批准后执行。

3、一般医疗器械,按计划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进行采购,贵重仪器应会同有关科室人员进行采购。

4、凡购入的器械、卫生材料等,必须履行严格的出入库手续,作到票物相符,验收入库,出库时先开出库单,按出库单付货。

5、购入或调入贵重仪器,应由院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验收,然后入库上帐立卡,建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并与使用科室共同制定使用和管理制度。

6、器械库要按照器械的性质分类保管,要求帐物相符,保持清洁,防止损坏丢失。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八

1、诊室开诊前半小时开窗、开门,保持空气自然流通,开诊后严格控制人员流动,诊室结诊后中午、晚上定时用紫外线动态灭菌机进行空气消毒一小时。

2、治疗工作结束后,用含氯的消毒剂擦抹工作台和地面,每周对诊室内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处理,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窗、墙面、桌椅等。

3、牙科综合治疗台及附属设施(包括头托、扶手、各种开关、医师座椅等)用一次性垫巾覆盖并及时更换,不能覆盖者用含氯消毒液每天擦拭消毒,有污染时及时擦拭消毒。吐盆应在治疗每一病人后及时冲洗,每日下班前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

4、每名病人治疗后均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彻底清洗负压吸唾装置,必要时采用含氯消毒剂清洗。

5、医院感染质控科定期对我科诊疗器械敷料的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采样监测,我科工作人员必须积极配合,送回的监测报告护士长、科主任要过目知晓,有异常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与医院感染质控科沟通达成共识。

6、我科压力蒸汽灭菌锅每周进行生物监测,并留存记录以备用,新的'压力蒸汽灭菌锅及维修后的压力蒸汽灭菌锅应进行b-d实验后才能使用。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九

1、室内整齐无尘,湿式清扫,设器械清洗间和消毒间,专室进行清洗消毒。

2、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每个病人必须更换手套、洗手。

3、手术器械必须灭菌处理,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对不耐热的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达到灭菌,所用戊二醛每周更换,并监测使用中的浓度,留存备查..

4、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高危器材,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根管器械等每人用后均采用高压灭菌。灭菌后定位放置、专人保管,有效期内使用。

5、治疗盘、口镜、牙垫、混汞机、x光机、印模、蜡块等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消毒;汽、水枪、高速涡轮机钻应进行常规预防性消毒。

6、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防止霉变及过期使用,口检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置入黄色垃圾袋中,封扎集中焚烧处理。

7、如反复使用的器械消毒、灭菌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8、麻-醉-药应注明启用时间,启封后使用不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9、正确使用消毒剂。2%戊二醛浸泡器械时10小时达到灭菌、20分钟达到消毒,戊二醛每周更换一次,并监测使用中戊二醛浓度;含氯制剂“84、健之素”24小时更换,配制时监测浓度(常用浓度:500—1000mg/l),监测结果留存备查。

10、每日工作完毕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洗各种物表和地面,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机空气消毒1—2次,时间为1小时。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物),监测不合格项重新复查,并对本月院感控制情况进行质控分析。

一、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帽子、口罩。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二、诊疗及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漱口杯及镶复膜具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或免菌。

三、一次性口腔诊疗器械用后须毁型,消毒液浸泡后集中处理。诊疗用的棉球、敷料等医用垃圾用后必须集中处理。

四、牙钻应采用有效的消毒措施,如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

五、诊疗室必须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并登记。

六、各种消毒过的治疗盘,包括口镜、镊子、探针等,均只能使用一次,再次使用时,须重新清洗消毒。

七、污染物品和消毒物品应分开放置。可疑污染物品应停止使用,重新消毒。

八、可疑有传染病的患者,应立即隔离或转科治疗。

九、每年对口腔科医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凡患有传染病者不得在口腔科工作。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

1、进修人员在进修期间,认真学习并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着装,佩戴胸卡上岗,凡不符合医院要求的,一次罚款100元。

2、进修人员按要求完成进修学习任务,无特殊情况,不得提前结束。

3、进修人员应廉洁行医,依法行医,以德行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我院、我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医疗活动中不利用职务之便接受病人财物,不收受“红包”和回扣,违者除责令当事人退还钱物外,并取消在本院的进修资格。

4、不得以医谋私,不得开人情方、大处方,不得开人情假,不得出具假证明或假报告单,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责令检讨或取消在本科的进修资格情节严重者得向原工作单位通报。

5、进修人员必须做到服务热情、态度和蔼、语言文明、举止规范,耐心解答病人疑问。对病人态度粗暴者,视情节轻重,责令做出检讨或取消在本科的进修资格情节严重者得向原工作单位通报。

6、被病人或其家属设诉,经查实者,第一次给予严肃警告并作出书面检讨,第二次则取消在本科的进修资格。

7、在医疗过程中,要坚守岗位,严守医责,发生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者,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或取消在本院的进修资格,并向原工作单位通报。

8、对于在进修期间发生的与进修员相关的医疗纠纷,进修员必须保证在进行医疗事故的鉴定及处理时,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能与我院、我科配合。

9、因进修员个人原因在进修期间发生的器械物品损坏,将按本院、我科有关规定酌情赔偿。

为加强口腔科管理,规范口腔科操作流程,特制订本管理制度,口腔科所有人员应遵守本制度相关规定,并以此做为日常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言行,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一、    本口腔科室实行经理负责制,科室所有工作人员接受经理的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必须服从科室经理、业务主任的安排。

二、    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医院作息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不得迟到、早退,有事、有病必须事先请假。如遇加班,应认真负责对待,直到客人离开方可下班,护士长应据实登记护士加班时间,如实填写《加班登记表》,主诊咨询医生应陪同医护人员加班完毕直至送走客人才能下班。

三、    工作人员必须维护科室的形象和利益,不得有任何有损于科室形象和利益的言行。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必须穿着工作服,配戴工作牌。

四、    对待病员及家属要和蔼、耐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决不与病人发生争吵,对待特殊病人应适当予以照顾。

五、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向其它单位介绍和转诊病人,违者将严肃处理。

六、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室人员不得以医谋私,坚决杜绝任何自行向患者或家属收受或索取钱物的行为。

七、    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治疗室。工作时间不得到其它人的工作间聊天,以免影响他人工作。

八、    工作人员有责任保持科室的清洁卫生及安静的工作环境,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不得大声喧哗。

九、    爱护科室设备和设施,定期保养,遵守操作规程,如违反规程或人为造成设备和设施损坏者,依损失情况酌情赔偿。

十、    医生、护士的班前准备及班后检查工作要细致、及时。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及各项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各种器械严格进行消毒灭菌,按照执行《消毒管理制度》(附件1)。

十一、  节约水电以及各种材料,避免浪费材料。下班后检查各处气路、水路以及电源是否处于关闭状态方可离去。

消毒管理制度

口腔科布局合理,治疗室、消毒室、器械清洗室、操作室单独设立,口腔科应每日派专人进行器械消毒、清洗,并随时进行检查和监测,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不安全隐患及时排除解决,做到让客人百分百放心、满意。所有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制度之相关规定开展工作,科主任应随时进行监督检查。

1、 保持诊室空气流通、环境整洁,每天操作前后及时对工作台面、诊椅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室内地面每天湿式拖地两次,有污染时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时间为一小时,负责消毒人员填写《紫外线消毒记录表》。

2、 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橡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手套一人一用一换,每个病人必须更换手套、洗手。

3、 手术器械必须灭菌处理,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对不耐热的器械(如开口器)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达到灭菌,所用戊二醛每周更换,并监测使用中的浓度。

4、 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高危器材,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托盘、三用枪、根管器械等每人用后均打包采用高压消毒。消毒同时配合高压消毒指示纸测试消毒效果,如指示纸未达到理想效果,应重新消毒,直至指示纸显示正常后方可上架储存。消毒后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并填写《压力蒸汽灭菌生物和化学指示剂监测结果表》,标明有效期,并且有效期内使用。

5、 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防止霉变及过期使用,口检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置入黄色垃圾袋中,与生活垃圾区分,并统一做无害化处理。

6、 棉球、敷料等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麻-醉-药应注明启用时间,启封后使用不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注射麻醉剂前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并按常规要求作过敏实验。

7、 正确使用消毒剂。2%戊二醛浸泡器械时10小时达到灭菌、20分钟达到消毒,戊二醛每周更换一次,并监测使用中戊二醛浓度;含氯制剂“84、健之素”24小时更换,配制时监测浓度(常用浓度:500—1000mg/l)。

8、 污染、清洁、无菌物品分开存放,严禁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一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内,送定点站处理。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有关规定。

2、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由回收站统一回收。

3、病人用的所有用物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4、压舌板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用后统一由供应室回收。

5、建立日常清洁制度。

6、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

7、门诊各治疗室均应有紫外线灯管,每天照射一次。

8、各科室桌、椅、床、地面、窗台用清水擦拭每日一次,有污染时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

9、抢救室环境整洁,尽量控制陪客,减少室内污染,定时通风。

10、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消毒剂用500mg/l含氯制剂。

11、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12、病人离开抢救室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以便应急。

13、门急诊治疗室、换药室参照相应制度,观察室参照病房的。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二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内,送定点站处理。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有关规定。

3、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由回收站统一回收。

4、门诊体温计由服务中心统一消毒发放,回收。

5、压舌板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用后统一由供应室回收。

6、建立日常清洁制度。

7、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

8、门诊各治疗室均应有紫外线灯管,每天照射一次。

9、各科室桌、椅、床、地面、窗台用清水擦拭每日一次,有污染时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

10、抢救室环境整洁,尽量控制陪客,减少室内污染,定时通风。

11、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消毒剂用500mg/l含氯制剂。

12、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13、病人离开抢救室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以便应急。

14、门急诊治疗室、换药室参照相应制度,观察室参照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强行通过方式,路线不逆行。

二、污染、清洁、无菌物品分窗收发,分室存放,设单独窗口发放,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内。

三、严格掌握各种医疗器材的洗涤、包装、消毒技术规程。

四、包布容器保持清洁、干燥、完整、一用一洗。

五、各种消毒包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如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责任人、消毒者。标志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

六、严格掌握高压灭菌操作技能,每包放化学指标剂,每日做b-d试验,每锅有物理监测记录,每月一次生物检测。

七、进入无菌室必须更衣、换鞋、洗手,无菌物品每月一次细菌培养,每月一次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培养。

八、每天一次紫外线照射,灯管二周一次95%酒精擦拭。

九、一次性用品及医疗废物管理。

1、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由供应室统一领取并进行质量验收,未拆除外包装放入专室内,已拆除外包装可放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2、使用后由供应室一对一以旧换新,统一毁型,浸泡消毒(1000mg/l康威达浸泡1小时)实行登记签名。

3、医疗废物由专人负责分类、装箱,每1—2天由废物处置中心专用车回收,做好登记签名工作。

4、回收点保持环境卫生,堆放整齐,门窗加固防盗。

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2、设诊疗区和清洁消毒区,保持室内清洁。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应当分室进行。

4、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5、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xx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6、进行内窥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过筛检查,必要时进行抗-hbv、hcv、hiv过筛检查。对hbsag阳性者或特殊感染和非特异结肠炎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诊疗工作的最后。

7、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洁消毒。

8、每日诊疗工作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

9、做好内镜诊疗、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10、储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11、每日监测使用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每日室内紫外线消毒。

12、每月一次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戊二醛培养。

1、手术室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2、手术室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室有醒目标志,并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3、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高压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4、使用后手术用器具及物品应先除污染,彻底清洁干净,再消毒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洁干净,再消毒灭菌。

5、麻醉用品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6、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洗手开关采用感应式。采用消毒液体皂,擦手毛巾一用一灭菌。

7、手术人员入室必须更换衣裤、鞋帽,去除首饰、项链,头发不得外露,有严重呼吸道感染不宜上手术台,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衣服、鞋。

8、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9、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必须湿式清洁,每周五下午为固定卫生日。

10、严格参观制度,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手术期间避免频繁开门。

11、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12、手术废弃物品应装入黄色塑料袋内,锐利刀片、缝针等物品装入锐器盒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13、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有关管理。

2、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3、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区、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三

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污染后随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

1.医务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2.每日医生查房应先查新生儿室患儿再查普通患儿。

3.每日各项操作应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诊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4.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应尽快转分院治疗院,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收住隔离室,与正常新生儿隔离,病室或床边应悬挂隔离标识,物品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1.配奶间、奶具清洗间分开设置,保持环境清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压灭菌;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

3.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液和爽身粉等,取用时应采用非接触式。

4.新生儿使用的眼药水、药膏均一婴一用。

5.与早产儿和体重1000g的新生儿和须保护性隔离的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毛衫、被套等布类应清洗、灭菌后方可使用,普通新生儿被服类高温清洗。

按要求对新生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暴发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四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和《手术室》有关管理。

2、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3、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区、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4、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5、工作人员进入分娩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是载手套。

6、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每周卫生日制度,物体表面、地面、鞋底每日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分娩后进行常规擦拭消毒和紫外线照射。

7、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应不少于5.5-6.5平方米,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平方米。

8、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9、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奶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10、婴儿用眼药水、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对母亲hbsag阳性及其它传染病的婴儿最后沐浴,并做好相关消毒处置。

1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12、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女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13、母婴出院后,其床单、保温箱等应彻底终末消毒。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五

(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八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四)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五)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六)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八)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

(九)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十)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十一)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

(十二)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卫生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成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疾病控制、传染病学、临床检验、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起草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诊断的`技术性标准和规范;。

(二)对全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三)对全国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四)对全国重大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业务指导;。

(五)完成卫生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负责指导本地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性工作。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应当根据情况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和控制工作,并可以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四章人员培训。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医院感染专业技术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六条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第二十七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二)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

(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

(四)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

(五)现场检查。

第三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一)未建立或者未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

(三)违反对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四)违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和隔离技术规范;。

(五)未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六)未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职业卫生防护。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者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四)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五)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第三十七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部门归口管理。

第三十八条采供血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参照本办法。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9月1日起施行,原11月30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同时废止。

关注易感人群防止交叉感染。

密切监测血像,若白细胞3×109/l或发现血像聚降,须暂停治疗,密切监测体温及一般情况的变化,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治疗前常规检查病原微生物,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感染指标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分室治疗。

减少侵入性操作。

如治疗前列腺增生时,尽量不留置尿管,指导患者采用自然憋尿法合理充盈膀胱,治疗胰腺肿瘤时,不插胃管。对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及插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并缩短置管时间。

保持医院环境清洁。

治疗室内空气消毒,以开窗通风换气为主。每天紫外线照射1次,病室温度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45%-65%。治疗室地面消毒,用医院常用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雾消毒。

设备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对于上发生器胶囊的消毒,每完成一次治疗后,先用蘸有含0、05%次氯酸钠的消毒溶液的毛巾擦净表面的耦合剂,再用清水润湿的布擦拭干净;对于下发射器的消毒,由于水腔为开放式,直接接触人体,故每做一次治疗应当换一次治疗用水。

口腔科院感管理制度篇十六

去年,医院院感科在院长和分管院长的领导及指导下,根据今年院感科的工作目标及计划,开展了以下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及反馈,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立即按规定程序上报,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出院病例,院感科进行不定期抽查,上半年医院感染病例13例。

严格遵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院感科每月对灭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使无菌物品灭菌率达100%。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通知精神,院感科每月对全院住院病人及出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汇总、上报、反馈,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对病房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医务人员手定期进行监测并抽查,对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等尽量采取使用一次性,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院感科每月对各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及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考核,各科护士长负责检查指导,真正切断经医务人员手传播疾病之途径。

规范各科室的布局,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标志清楚,分界明确,对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不定期督查,加强无菌观念意识,提高无菌操作技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将医院感染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从1月起在外科开展i类切口(甲状腺、疝气)的目标性监测,每月汇总分析,无1例i类切口感染。八、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在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检查督导,实行严格交接,各坏节登记、交接、签名明确,各科室均有弹簧称,每科交接时称重、登记,医疗垃圾专管人最后统计,各个环节专人负责,出现问题,追查责任,院感科不定期对垃圾暂贮地进行检查,保证了医用垃圾不流失。

院感科每月对灭菌剂进行采样,每季度对消毒剂采样,合格率在100%十、上半年进行了全院性的院感知识培训一次,开院感质量分析会议一次,较圆满的完成了上半年的院感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5345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