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一
摘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2、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二
摘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2、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三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四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请参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声势进行着革新。作为浸染在这场改革中的一名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教改当中。通过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使我对这场音乐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而且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顽固地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年级,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等一系列不良的教学现实。本次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展开的,和以往相比,新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呈现了崭新的要求:
一、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作为一门技艺课,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声练习、识读乐谱以及歌唱和器乐训练,教学方法多数为机械模仿和重复操练,教学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不但窄化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情感、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且也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课渐生反感,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针对现状,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教学“革”什么、“兴”什么,音乐课程标准中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视唱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删去了原教材中“和弦”、“调式”等一些过难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两个课程标准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都做了重点的表述,都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以音乐要素、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改为以人文为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看似简单的调整,实质蕴涵着音乐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也不例外。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淡化知识并非不要知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降低质量;相反,“淡化”和“降低”是为了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因此,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产生浓厚音乐兴趣的条件下去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和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着进行,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
二、改变原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这种转变呢?首先,要研究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富有探究性特征的学习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其次,要掌握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音乐背景资料,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改变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尊重为理念,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国际潮流。但在深受“师道尊严”影响的中国课堂上,这种理念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师生关系普遍是教师中心主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仆”式的师生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新的理念都不会有用武之地,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生关系的重塑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从另一层意义去理解,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唯一的,因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必须予以尊重。由此可见,音乐课堂更迫切地呼唤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音乐的快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两朵并蒂的莲花,科学教育注重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擅长情感奔放,最好的科学教育加上最好的艺术教育就会使理智和情感求得和谐平衡,这样的教育才会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新音乐课程理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更是整个社会!
总结: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学习课程标准展望音乐教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五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作者:刘璐单位: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六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七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作者:刘璐单位: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八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请参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声势进行着革新。作为浸染在这场改革中的一名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教改当中。通过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使我对这场音乐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而且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顽固地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年级,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等一系列不良的教学现实。本次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展开的,和以往相比,新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呈现了崭新的要求:
一、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作为一门技艺课,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声练习、识读乐谱以及歌唱和器乐训练,教学方法多数为机械模仿和重复操练,教学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不但窄化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情感、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且也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课渐生反感,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针对现状,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教学“革”什么、“兴”什么,音乐课程标准中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视唱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删去了原教材中“和弦”、“调式”等一些过难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两个课程标准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都做了重点的表述,都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以音乐要素、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改为以人文为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看似简单的调整,实质蕴涵着音乐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也不例外。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淡化知识并非不要知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降低质量;相反,“淡化”和“降低”是为了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因此,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产生浓厚音乐兴趣的条件下去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和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着进行,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
二、改变原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这种转变呢?首先,要研究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富有探究性特征的学习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其次,要掌握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音乐背景资料,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改变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尊重为理念,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国际潮流。但在深受“师道尊严”影响的中国课堂上,这种理念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师生关系普遍是教师中心主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仆”式的师生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新的理念都不会有用武之地,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生关系的重塑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从另一层意义去理解,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唯一的,因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必须予以尊重。由此可见,音乐课堂更迫切地呼唤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音乐的快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两朵并蒂的莲花,科学教育注重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擅长情感奔放,最好的科学教育加上最好的艺术教育就会使理智和情感求得和谐平衡,这样的教育才会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新音乐课程理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更是整个社会!
总结: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学习课程标准 展望音乐教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音乐成为帮助人们舒缓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让人们通过音乐得到更有效和舒缓的放松,可以在教育阶段,就将音乐教育生活化。音乐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音乐教师教会学生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或通过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的赏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层次;生活化
一、音乐教育的三个层次
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教育生活化,则需要音乐教师首先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中的三个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打好音乐基本功
音乐教师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音乐,那么就需要学会抛弃音乐中华而不实的地方,寻找其最根本的特点,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将音乐的基本功做扎实,为以后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是节拍、旋律、歌词和演唱者对音乐本身理解的综合体现。我们将音乐中的旋律和音准作为音乐的本质表达,但是这往往被音乐教师所忽略。我们看到很多音乐演奏大师能够毫无压力的将音乐及其自身的思想完全的表达出来,这也依靠其本身扎实的基本功。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达到好的上课效果,就需要其练好音乐的基本功,做到上课游刃有余。
(二)了解音乐创作背景,掌握音乐思想
每一首音乐都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其背后都存在着故事。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水平,让音乐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和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想要表达思想,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对音乐要表达的思想都不能完全的掌握,怎么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工作呢。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之前,应该对本节课要教授的音乐曲目提前有全面的了解,如提前掌握其创作背景和其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对音乐曲目做到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思想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理解和表现。只有扎实的打好音乐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展示音乐的意。能够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音乐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称的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在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角度,向学生做好音乐的展示和授课,是这一个层次的重点。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音乐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够做好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那么音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想必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一百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但是最主要的是,人们能够抛弃音乐的一些外界因素,展现出音乐的本质,从而引发来自于心底的共鸣。这也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时,能够抛除来自于外界对于音乐本身的干扰,展现出音乐最原本的声音,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即使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但总会存在相同的情感。即使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但是对于父母的爱和对国家的爱一定都是相同的。音乐教师如果能够进行音乐授课的过程中,将学生内心最本质的情感激发出来,便可称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
二、实施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好的音乐对于音乐的聆听者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毫无疑问,在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背景下,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的目的,应该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声音的习惯,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生活中的聆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来自于自然的声音,第二种声音就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声音,第三种声音,就是真正音乐的声音。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活用学生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
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要选择适应该阶段学生性格特点的`音乐教材,能够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情景当中,达到更好的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幼儿园阶段,音乐教师就要尽量选择活泼有插图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应该选择一些爱国或民族的歌曲,加强学生对国史和民族特色的理解。总而言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对于音乐教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创造合适的精神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好的音乐有正确引导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坏的音乐则有腐蚀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因为学生喜欢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音乐来培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一方面满足学生放松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缓解他们因学习造成的精神压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生活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其中主要有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学校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专业等因素。所以要顺利开展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不仅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应该注意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哈罗德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120
[3]张卫民,陈金平.刍议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35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20年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在进行教学唱歌之前,我们要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让让学生养成喝唱时候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歌唱的良好姿势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做到适宜的发生练习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四、让学生注意歌唱时候的声音处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五、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歌曲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文档为doc格式
-->
-->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一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下面是大学音乐教育论文,请参考!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以人的歌声来抒发、交流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艺术方式,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普及性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中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学习声乐,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声乐艺术教育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启示
1声乐艺术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具有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于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而致力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向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国内音乐学术期刊的查询,主要论文有《歌唱教学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在文中作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和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主要不同点,提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要与音乐欣赏、艺术实践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在理工科大学中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问题,提出以声乐演唱技巧为辅、注重声乐欣赏,着力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的观点。《浅谈普通高师声乐选修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声乐技巧训练、声乐教材的选用及考核办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上述论文多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阐述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些理论,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在普通高校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重要性,从性质与特征、功能与意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力求为广大高校一线声乐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为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发展、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2声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已具有庞大的规模,纳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渠道,音乐学科的细分是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单一的理论课扩展到理论、实践、欣赏多种类型并存的课程,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了基础类与提高类课程。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力提倡教育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也融入了改革的大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这一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声乐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教育改革为音乐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所以当前的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情感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人声的歌唱是最真实自然、最完美、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这也是任何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都无法比拟的。难怪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人声的歌唱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声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声乐艺术给人带来的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得到升华,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力的人生态度。从普通音乐教育的整体上看,声乐艺术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自然基础,声乐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器乐、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音乐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歌唱。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无须进行机械操作,技术负担最少,因而简便易行、易于收效。在学习歌唱的进程中同时指导学生音乐欣赏、锻炼听觉,运用乐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正确的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技能训练中,包含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歌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觉、感受能力,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歌唱本身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歌唱教学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集体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声乐鉴赏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能力。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发挥声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综合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优越性的声乐作品鉴赏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声乐文化传承能力,这是十分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雷默把对音乐(包括声乐)的鉴赏和文化理解放到了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教授艺术的内容和过程不仅来自许多重要的学科,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价值是等同的……从美学上讲,艺术作品体验与艺术作品创作同样有意义”。梅里亚姆在《艺术与人类学》(1964)中也讨论了艺术(包括声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包含四重组织模式:观念、观念导致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声乐作品)、结果对观念的反馈。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声乐作品这一结果做各种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作品源起的观念与对当代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然而,日常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人们认为西欧古典的音乐实践本质上是超过摇滚、流行音乐或先锋音乐的,是高雅的、经典的,而民间音乐的本质是自然的、简单的,说唱(rap)的本质是坏的。再如,把流行音乐做好和坏的简单区分等。事实上,每一种声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声乐艺术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文化之间是不同的,而正确评价一种声乐艺术则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的某些知识。只有当声乐艺术置于社会的和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4结语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多元的文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在观念上和措施上都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而不是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
[2]郭建民,赵世兰.三个“链接”——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教育,2014(6).
[3]曹广壮.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访学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4(1).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二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提起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听、说、唱、做、想,把幼儿的简单情趣表现引向求知的乐趣之上,教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接着,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究竟如何形成幼儿对于音乐的学习参与兴趣呢?”或者,换一种方式说“怎样才能开展好音乐教育活动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音乐题材的选择
幼儿音乐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发展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这就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
二、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角色转换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最容易走的误区就是太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于是在实施活动时,拼命地按照计划操控活动的发展,希望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幼儿,让幼儿的情感没能得到释放。其实,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完全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给幼儿一首歌曲,或是一个小律动时,老师总是花尽心思,事先编出一些舞蹈动作等,然后在活动中灌输给幼儿。
这样做到底是利是弊呢?从比较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后果是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弊大于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到相关方面的一些书籍,才发现到自己也是多次走进这样的误区。于是,我努力尝试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在学习歌曲《蝴蝶找花》这首歌曲时,我改变以往自己编动作教给幼儿的方式,而是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现蝴蝶飞舞、玩耍的情景。为了让幼儿能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并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蝴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换动作。结果,孩子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少有的兴趣,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更让我感到惊奇不已!所以,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实施音乐教育将能事半功倍。
四、赋予音乐以色彩
孩子天生就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笔、一张白纸,让孩子尽兴涂画,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学会了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滞。给孩子连续的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音乐以色彩。在学习歌曲《彩色的世界真奇妙》后,我让孩子们描述歌曲中表现的画面,孩子们兴致勃勃,讨论越来越激烈,看孩子们的情绪上来了,我赶紧抓住机会,提出“把它们画下来”的建议,马上得到孩子们的赞同。他们一边唱着“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边挥动手中的彩色笔,用心地一笔一笔勾画着,几个小脑袋还在不停地议论着该用什么样的颜色……二十分钟左右,孩子们的作品完成了,我看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红红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彩虹高高架在天上……他们的画面虽然不是很精美,甚至有些还显得有点乱,但是却将歌曲的内容出色地表现了出来。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画,用手点着画面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以后,他们常常会翻出这些画来,对着画面猛唱“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更有孩子在看一些图画书的时候,居然也会跟着画面自编自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我们并不需要将每个音乐作品都去让孩子画一通,这是不实际的。但是,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施行者,我们应该了解到这些,而且不仅仅是只了解到这些。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突破点,创新教育,让孩子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音乐,通过音乐的学习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教育类的论文篇十三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艺术、是反映人类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对事物的思想情感。音乐不但可以感染人,同样也会影响人,一直以来,音乐在人类的生活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元素。中国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民族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应当树立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真正地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的作用,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的关系
学校音乐教育是继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方法,学习音乐,应以传统的民族音乐为基础的教学资源,想要继承传统的民族音乐,就要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美的乐章。注重学生的培养,掌握民族音乐特点的准确性,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可以领悟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背景,重视民族音乐,并继承民族音乐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时刻关注民族音乐中包含的.文化渊源,文化底蕴,使学生能体会其中包含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
二、优化学校对于民族音乐继承建议
(一)以学校为载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音乐
近几年,人们通过学习对民族音乐进行认识和了解,加强了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并在传承民族音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想要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那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和历史,感受正能量的传播。只要做到这些,学生就会对民族音乐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起着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改编,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西方的民族和流行音乐加进去,将学习中华民族音乐为重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当中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伟大和魅力,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1]。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和突出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打造一个健康和稳定的学习环境
学校在对民族音乐教授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在编制教材时,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音乐教材,比如,民族乐器、地方戏曲、民族舞蹈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懂得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责任感。但是,在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将传承包含在所有教科书的音乐中,应选择与编入教材,浓郁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而且还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加入时代气息,民族音乐教材才能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发展环境,使之能爱上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2]。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焦虑心理,这也给学校发展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想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以避免商业化和利益化的事物走进教室,引导学生好的学习发展方向。在学习民族音乐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有趣的音乐学习氛围,和相应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比赛,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等手段,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氛围,展示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有良好的音乐交流互动,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环境,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加强民族音乐凝聚力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代音乐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载体,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让其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传承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音乐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文化的一种热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树立对民族音乐的意识,增强归属感及民族认同意识。随着音乐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语言。来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态,这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3]。
三、结语
接受知识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最广泛的群体就是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使命,学校是传播文化最初的基地,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欣赏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大的促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的学习积极地去探索、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以掌握各种民族音乐知识,推动世界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相互促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音乐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54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