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共同富裕论文(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4:33:34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1 04:33:34     小编:薇儿

这段时间的学习总结表明,我们还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呢?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语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一

如果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社会是一艘巨轮,党和政府就是指引方向的风帆。作为一个入职未满两年的“新晋水手”,我开始思考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如何为征服“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个时代的浪潮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

首先,要提升我们的精神力。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杜绝“躺平”。当年,战火纷飞、内忧外患,黄埔军校校门上刻着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虽然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再是革命,而是建设,但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赓续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主动从小处、从细处、从眼前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要拒绝emo。古人谪贬尚且“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些年轻的干部却愁苦地认为自己的岗位限制了自己的作为。其实,“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心有目标,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其次,要锻炼我们的战斗力。人的战斗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我们身体里固有的吗?都不是。人的战斗力,是从千百次“知行合一”后的实践中锤炼而来。浙江为什么能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除了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好,具备开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浙江人民的改革创新意识较为浓烈。浙江探索创造了“最多跑一次”等多项改革先进经验,创造和持续发展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各地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便于大胆探索和及时总结提炼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制度模式。这又启示了我,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的能力,要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在看似一成不变的方法渠道上寻求突破。前辈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注重多思多想,探索创新。

最后,要凝聚我们的向心力。过去一年对于镇海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了历史长河上的一个滔天巨浪。但是我区仅用20天时间,就实现了从发生疫情、全域停摆,到社区清零、复工复产的工作目标,取得了疫情歼灭的阶段性胜利。这一成就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位置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一样,我们要把各方面的资源统筹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你是一名城市建设人,你可以去聆听群众的需求,多听几句,“未来社区”的模样便更贴近群众的心声几分;如果你是一名交通规划人,你可以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多跑几次,便更早实现一个个“天堑变通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伟大目标的实现,都不可能轻而易举、一帆风顺。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应当明确自身定位,以“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乘风破浪,唱响新时代“强音”!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二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核心理念,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更加公平的现代化社会。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社会进步的红利,实现了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权利。因此,探究共同富裕的实践和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显得极为必要。

第二段:探讨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践。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全面的社会进步,涵盖了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企业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文化建设等。这三方面的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第三段:谈谈个人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感悟。

作为普通市民,共同富裕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身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微薄之力。比如,我们可以少乱扔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我们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只有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共同富裕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第四段:分析共同富裕的现状和困难。

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局限和困难。比如,收入差距的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都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制定科学的政策,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协调。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使命,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推进。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强国之林。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共同富裕这一理念,不断激发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三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它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讲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等富裕,不是齐头并进式富裕,人的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要社会中的个体步调一致并排向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两个人约定共同去赚钱时,本站显然是不能在没有其它约定的情况下就草率理解为赚到的钱两人需要平分,所以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内涵应该是“共同”中包含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己财富的增加,既然是共同的物质增加,那么就为共同富裕设定了一个底线: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

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安定的因数。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范文参考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就只能是口头话题了。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两级分化还很严重,现在共同富裕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在当前难以实现,它的实现跨时极长。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是先国富后民富,还是先民富然后国富.一般意义上看,“国富优先”的主张符合标准的“滴流经济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实现国家富裕的过程之中,财富会自上而下地流向普通百姓。也因此,“精明的****会优先追求经济整体上的快速增长,为持续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福利创造条件。”

用最通俗话讲,只有蛋糕做大了,人们才可能吃得到更多蛋糕。所以,这一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做大蛋糕”论。按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后来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的总结,“滴流经济学”原理一开始在主流经济学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包括阿瑟刘易斯、华尔特罗斯托以及肯尼思阿罗等经济学大家都为这一理论的论证与完善做出了贡献。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以“滴流理论”为基础的“先国强后民富”路径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是,本站锦后发国家为了能够追赶先发国家,一般被迫采用“赶超战略”。“赶超战略”的核心,就是以****强大的动员与控制力量作为后盾,进行快速资本积累与投资,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掌控全社会更多资源,另一方面施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

等到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再反过来着力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即解决“民富”。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以及经济全球化后的南北失衡,使得“滴流原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看,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实现了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部分实现了“本站站国富”,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却很少“滴流”到人民身上,而是被****的****官员和买办性质的资本所截留。

最终,贫富分化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与****稳定,而且也反过来连累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与发展停滞。

经济全球化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商品与资本的流动,的确也因其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而增进了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但全球化成果却也大多被发达国家以及少数跨国公司所支配并把持,以至于曾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充当过急先锋的斯蒂格利兹这样的着名经济学家都成了全球化的反对者。

正因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滴流理论”,认为“滴流”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即使国家富了但其成果分配无法惠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此时,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百姓,可能不再愿意进行“生产性努力”即去努力做大蛋糕,转而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分配性即分蛋糕上,国家经济增长最终也因“范文参考网生产性努力”减少与“分配性冲突”增加而陷入停滞。此时,“国强民不富”,并进而妨碍国家进一步走向富裕。

“先国富后民富”这一思路,除了“滴流”的渠道可能不畅,有可能陷入“国富民贫”这一缺陷之外,从理论上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使“向下滴流”畅通,也会因为国家生产能力增长先于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能靠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其后果除了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高企,还可能因为强调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不得不压低本国劳动力相对成本。此时,即使经济增长了,国家富了,老百姓却仍然富不起来,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先发国家,不得不实施“先国富后民富”的政策,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也都必须进行政策调整。

民富优先。

此时政策调整的方向就应该是由“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或者说,用民富来进一步推进国富。具体路径是这样:人民富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

而后一种“国富”则将预期在一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起飞之后发挥作用,而且将真正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之上,这种以“民富”为前提的“国富”没有实施时限。

新中国成立60年,在我看来,在追求“国富优先”上,改革前与改革后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都取得了公认的成绩。

前30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充分利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有限的资本集中到中央计划当局手中,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最为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更注重通过“分配激励”,调动海外资本以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经济成功实现了起飞。

总之,利用国家与****的力量完成资本积累与深化,优先追求“国富”,使得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泥淖的时候,中国成为20世纪以来少有的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

更难得的是,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即“国富”目标的同时,的确也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于民。新中国前30年,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做出了牺牲,但****仍然通过建立起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网,使得中国人文指数至1978年就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特别是中国近30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更是成就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减少贫困运动。正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这可能才是我们今天客观看待“国富”还是“民富”应该有的态度。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四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家祖孙三代都是党员,心里更是充满了对党的感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听一听我们对党的心里话。

爷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爷爷是一名老八路,他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咱这个家。旧社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老百姓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给老百姓带来了光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贫苦大众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爷爷总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能忘本,共产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

我说,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我从小沐浴着党的阳光和雨露长大。在爷爷和父亲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加入党组织的决心。于是,我勇敢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我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接受党组织的考验。联系服务群众、扶贫走访、爱心捐助、疫情防控……冲在前,打胜仗,这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同时,在业务上勤学苦练、勇争标兵,以优秀业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020年9月22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终于正式加入了党组织。举起右拳面向党旗宣誓的时候,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我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而自豪,我告诉自己: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我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擦亮胸前的党徽!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昨天,我听着党的歌曲长大;今天,我以党员的身份奋斗拼搏;明天,我愿自己能为百年大党做出更大贡献。党啊,我亲爱的母亲,生日快乐!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社会也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徐奏响的时候,每当看到那漂亮的国徽的时候,一种振奋,一种激昂,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一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20世纪也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才竞争日趋激烈,那科教兴国该是治国兴邦的重大决策。新的世纪,我国要加入世界中等国家的列行,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也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原子能、现代航天、分子生物、微电脑、电子信息的技术发展,都在期待着我。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感慨万千。面临科技发展的第五次浪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说明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它是国家的财富,是振兴的希望。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世经重托,我们要跨越世纪的一代,是21世经的真正主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将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党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之路必然有各种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弘扬不怕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正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来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已近不惑之年,但真正有印象的中秋却并不是很多。因为生活圈子的单一和对农活的天然畏惧,能亲身感受的老家的秋天的时日也就更少了,但有一些日子还是留在了脑海中。今天外出串门,放眼望去,心中竟忽而有了一些回忆和感触,趁着那一点热乎劲,试着写一写,文笔是顾不上了。让思维暂时流淌一下吧,看它能到哪里。

印像中的第一个中秋节是一个双八月的年份,具体是哪一年已经记不清了。那年我很小,哥哥们各自约好自己的小伙伴在我们家里喝酒玩耍。我一个小孩子家,上不得圈子,只能在一边玩,有时也凑上去要点好吃的。这是我印象中很美好的日子,父母很开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未成年的孩子们也可以畅所欲言,随心所欲。之所以现在想起这些,直接的原因是前几天我和妻子管教孩子的不妥方式导致孩子很强烈的反对。由此就感觉我们虽然都经过了多年的学校教育,还念了大学,但是想想教育孩子的方式还远不及没有念过多少书的父母,真是羞愧难当。

印象中的第二个是我结婚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我骑自行车回家看望父母。那时候妻子已经怀上了我们的孩子,身体已经很有些不方便了。但是因为父母对她很好,也特愿意跟随前往。一路上我们沐浴着明亮的月光,说说笑笑,累了就歇会儿。五十里路一个多小时也还是到了家。那时候父母都还健康,母亲做好了饭等着我们,父亲烧好水,下好了茶,笑呵呵地望着门口。现在想来一切都充满着温馨和幸福。今日倘想回家,让我再跑上多远才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啊。今年中秋我没有回家,虽然哥嫂也还都不错,但物是人非,再也无法找到那时的感觉了。

印象中的第三个中秋节之夜大约是一九九九年吧。那时候我们孩子还很小。因我们工作忙,无力也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父母也离不开家,孩子就被迫寄放在老家,由父母照看。那一天单位碰巧放了一天假,我下班后用摩托车载着妻子往家里赶,一路走得匆忙,也没顾上看时间,走到半路,天已经大黑。那晚是个阴天,路上的车辆很多,我们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安全有了保证,担心的是对面来的车的大灯太亮,我根本看不清楚前行的路。就这样一路行来倒也没什么。但就是到了离家七八里路的地方却出了点儿意外。为了躲避对面来的和后面上来的车辆,不经意间,我竟然把车骑上了桥的最边沿。过桥之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真是两世为人!回家怕父母担心竟也忍住不述说路上的情景。之所以想起这些,诱因还是孩子。那时孩子在家呆得很快乐,但现在跟着我们,面对我们给她的种种要求,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只有反抗了。但看看现在,父母与我们阴阳相隔。再要回家,和父母最近的距离也就是跪在坟前默默地磕上几个头,大哭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已近年老的哥嫂们受不了。孩子大了,已经不是我们仅仅给她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了。父母已经不在,可我们还没有学会做父母。想想真是悲从心来。

父母应该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吧?可想想,我们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人,每每想到这里,就常常痛苦不已。在这个有些特殊的日子里写下上面的话。聊以慰藉自己还不成熟的心,却不能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决定,各级党委(党组)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在精心谋划,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起好步、开好局、有成效。

各党委(党组)抓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好学习计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学习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学先一步、示范带动,常学常新、不断领悟,要坚持集体学习研讨为主,以专家报告、参观红色阵地为重要辅助,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学、贯通学、深入学,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不断在思想上有新感悟、在政治上有新升华,深入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始终铭记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传承红色基因,恪守人民情怀。要避免“以听代学”“只学不讲”,要通过深入学习,不断增强历史意识,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史学习教育视为必修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各级党组织要突出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抓在日常,融入“三会一课”,以开展主题党课、主题党日、政治生日、邀请专家讲座、读书会学习交流、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多样融会贯通学,加强红色教育洗礼,开展“行走党课”,重温党的历史,以深情的瞻仰、深邃的思考,引领党员干部以史为鉴,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上的“钙”,将其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真正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使党员干部心刻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奉献。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线,将党史学习教育内生为党员干部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强劲的前行动力,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做到知史爱党,知史明责,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带头深入到支部开展学习,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分类指导,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抓党史学习教育,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习,要注重与“工作推进”相结合,以学促干激发新动力,要以学笃行,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各级党组织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到改革攻坚创新全过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做到内化于心、内化于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全过程中,从党史中汲取感恩人民的深切情怀和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定为民情怀,坚定担当本色,牢牢植根人民,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解决群众问题上,作为服务群众的攻坚之力,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积极主动为身边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实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培育党员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一步一个脚印,不折不扣推动“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赶考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学习党史要从党的成功经验中启迪智慧,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牢记使命担当,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发扬奋斗精神,用忠诚和实干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字是每个人都重视的,俗话说得好,看人要看你字练得怎么样。书法是当今社会流传的一种文化,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一张好的书法需要耐心和仔细去练出来的,还需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每当到了星期六,我就会准时在八点以前起来,刷好牙,洗好脸,吃好早饭准备出家门。在前往老师家的路上,我边哼着小曲边拿着毛笔袋散步,悠闲的很。到了老师家里我总会看到几个勤奋的孩子在那专心致志地写书法。我找了个空位子,把家里写的书法拿出来给老师看,老师过来点评一下我就可以进入“暴走状态”。

当我写完最后的一笔时,松了口气,我整个人感觉轻松了很多,感觉到了心中的石头碎了。老师也像有了瞬间功能一样,一下子走到了我的身边,老师检查了我的书法,一般老师检查的话有几大要求:1先把纸拿起来,看看有没有写歪。2检查我写字的时候有没有写的的不到位的地方。3最后再看一遍我的整体情况。说到这里,我早就已经不合格了,谁叫我写错字了,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写书法讲究的是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每一个字和写字时的笔画。还有最重要的是:要心平气和,心稳了,写出来的字也能保持平稳。我们每个写书法的人都要具备这样的品质。“老师的话都是重点,它就像无价之宝,无比的宝贵。我点了点头,然后说了句:”恩,知道了”我把纸折好,然后拿了一张新的宣纸开始写。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了一声,写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这是我才懂得书法写得好是要靠自己的心态,心态平稳了,字自然也很稳。

书法是有趣的,它给人带来了自信心和快乐,给人一种无比的快乐。

由于生物是初中阶段开始学习的科目,到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每个学生呈现出的生物认知水平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如果以“一刀切”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常常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吃不了”。因此,为了使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使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够为学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提高[1-2]。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分层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分层教学遵循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受教育的不同,同一年龄的学生所表现的心理发展速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实施分层教学能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以此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分层教学符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巴班斯基强调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以此制订出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而分层教学恰恰顺应这一教学原理,进而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除此之外,分层教学还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由于素质教育面向的为全体学生,是发展性的教育,因此,教师作为素质教育观落实的主力军,应真正将分层教学落实到位,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

为了使分层教学不流于形式,而真正凸显其本身的价值,教师应深入探究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而教师作为分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需要做好对学生分层、对教学分层以及对作业分层工作,进而使分层教学实现有效性。

(一)学生分层。

根据一个班的学习基础水平,教师应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其中a层为基础层,主要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为求知层,主要为学习中等的学生;c层为探索层,主要是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与生物认知水平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照相对应的规则要求自我。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分层为动态的,以此激发学生的进步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教学分层。

在学生分层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首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在“细胞分裂”教学中,教师可对a层次的学生制订“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的规律”这一学习目标,对于b层次的学生而言,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变化规律,能够解答相关的图、表”,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收集细胞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不同学习目标的制订,既能够使目标和学生个人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有效联结,还能够使他们学有所获。此外,教师也需要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堂问题,如:“蛋白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不同的问题,即: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空腹喝牛奶营养价值低?人的红细胞与心肌细胞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但功能完全不同,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将这三个问题分别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能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还能够使他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一定的进步,以致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对问题进行探究。

(三)作业分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将作业设置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难度适中的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能够完成的问题。另外一种是自选题,要求a、b层次可以任意选择问题,并且这类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深度,对于c层次的学生而言需要全部完成。此外,还有一种则为思考题,是c层次的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后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作业模式既能面对全体学生,又能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综上所述,将分层教学作用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课堂中,既能使班级的整体性生物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还是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此外,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也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应对“学生、教学过程、作业”等不同方面实施分层,进而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并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

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規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人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人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该在了解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进而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五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共同富裕论文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13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

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要综合的措施配套。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到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2300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000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时富裕、共享富裕,而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

共同富裕并不是空想的天方夜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就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

好比乡下农村,经济不发达,却胜在自然风光,民风淳朴。若是发展旅游业,开展农家乐,一切大有可为。

当今时代,科技发达,网络也是推销的好渠道。自https:///己成功富起来了,拉身边的人一把,先富带动后富,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一起富裕,这便是共同富裕。当一个人抓住机会,成功富起来,他人便会争相效仿,这也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一点也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繁多,市场庞大,多的是机会,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没有真正的穷人,只有不会利用资源的人。不说远的,单说身边的,定然有人比你富足。也许那称不上富裕,但你尽可以向他学习,吸取经验,把自己的经济水平拉上来,这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并没有准确的方法,但想要富起来,必定有一条准则:互帮互助,合作共享。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

分享,是一笔财富。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分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分享,创造机会,善于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创造美好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分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量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分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一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胜利曼联。

分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一直每个球员的梦想,无兄弟不篮球。分享是一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梦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第二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分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分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因为他们分享成功是必然的。

分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分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断,所以古有“大同”,今有“共同富裕”。然而,不管是“大同”,还是“共同富裕”,都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只能从汗水中浇灌出来。换言之,美好生活,要靠双手争取;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共同奋斗,基于我们对当下国情的清醒认知。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巨变:经济腾飞,产业崛起,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或有人言,既然中国已经富起来、强起来了,还需要我们像前人一样奋斗吗?当然需要!因为中国发展不平衡,各地差异较大。我们不能只看到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也应该看到老少边穷的低矮平房;不能只看到大中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整洁的公园,舒适的地铁,也应该看到偏远乡村残破的建筑,落后的交通,失落的老人、儿童。当我们对中国发展不平衡有了清醒的认识,就会意识到当下的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当下的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先富带后富,共享美好生活。

共同奋斗,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

众所周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可靠的支撑是自己的奋斗。奋斗从来不是喊口号,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更是如此,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各尽其力。我们不能“打酱油”浑水摸鱼,更不能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相反,我们应该挽起裤脚,像袁老一样,走在水稻田里,扎扎实实做“老农”,努力践行“禾下乘凉梦”;也应该撸起袖子,像黄文秀一样,穿行在乡村的小路上,做百色大山里的最美朝霞,也做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然而,揆诸当下,不少青年没有“大同”的目标,更没有“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的意识。他们追求“佛系”,只想“躺平”。这种“丧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令人遗憾。真正的时代青年,不应该这样,而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奋斗。要知道,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青年向上,则国家向上未来可期;青年奋斗,则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则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奋斗,是深入一线了解国情,脚踏实地好好奋斗。身为时代青年,应该把“共同富裕,共同奋斗”绘入人生蓝图中,也绘入时代的底色上。惟其如此,才能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也才能鸿志薄云无愧怍,百年饮冰血不凉!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六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振奋人心的讲话激励着每一个人,习总书记的每句话都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致敬历风雨而安如山的伟大祖国,致敬迎难而上步履坚定的抗疫英雄,致敬千难万险下始终跟党走的伟大人民!作为组织工作者,我们要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汲取力量,获得启发和感悟,为干部工作的开展谋求新方向,争取新作为。

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培养干部“担当心”“公义心”“绸缪心”。疫情就是命令,多少抗疫英雄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他们不是不知道疫情凶险,不是不知道生死攸关,但是,他们在危险面前没有丝毫犹豫,与疫魔展开了生死较量。这种无私无畏的抗疫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在干部培养中,我们也要选拔那些有担当心、公义心的党员,为组织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在日常教育中,则要有舍我其谁的绸缪之心,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培养干部“无畏心”“克己心”“敬畏心”。抗疫精神是大无畏精神的重要体现,抗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在干部工作中,我们同样要注重“无畏心”的培养,道路虽然艰险,但不能阻止我们无畏前行。“克己心”则是跳出一己之利,以大局为重的觉悟之心,这也是党员干部“内修”的基础。而“敬畏心”则是时刻反思“我要怎么做?我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经得起考验?是不是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和嘱托?”抗疫英雄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写满了忠诚和勇敢,而这正是我们未来干部工作的参考和榜样。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培养干部“家国心”“天下心”“人民心”。疫情就像一场大考,考出了国之大道与党之大爱。疫情中的“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激励着我们战胜疫情、守护家园。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大道不孤,大爱无疆”,疫情战胜的是“疫”,留下的是“情”,这其中的大爱之情也让我们的干部工作更有温度。培养党员干部的家国之心,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怀天下、心怀人民,这样的干部必然能体民情、得民心,将自己的大爱融汇到党的事业中,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疫情已远,抗疫精神却将流传。在抗疫精神激励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九心”干部,他们将是这个新时代的真心英雄!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七

近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在抗疫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英雄,进一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疫情防控人民战役,胜利之花最终在古老而又神秘的神州大地灿烂绽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逆行翱翔在寒冷的荆州大地之上,舍小家为大家,不分昼夜地忘我战斗,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斗志昂扬的人民子弟兵、胸前党徽闪耀的干部职工、高举鲜艳党旗的社区工作者……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家园防线”。他们用双手划破寒冷黑夜的苍穹,在双手奋斗之中,真正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英模是抗疫精神塑造的重要载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铸就有血有肉的“抗疫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党员干部冲锋陷阵,五十六个民族同心同德,14亿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共同凝聚起了坚不可摧的“抗疫精神”。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华民族负重前行的轨迹与方向;这场伟大的战役,也淬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忠诚与担当、初心和使命;这场伟大的战役,内在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掩埋在内心深处炽热的爱国情,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有力地确保了战役的顺利结束,这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全民奋斗、全民胜利的人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广大战斗英雄的双手在不分昼夜之中筑牢维护人民生命健康“防火墙”,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在危难关头,初心不改,迎难而上,使党旗飘扬在战斗最前线。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奔赴战役第一线,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强大的力量,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正内涵,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精神”。病毒无国界,真情传千里,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始终关心世界各地其他各族同胞,一支支医疗救急队奔赴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同疫情做斗争,这份“中国方案”迅速在世界各地运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担当”。正是这样一群心怀初心,肩担使命的共产党员,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党旗增添色彩,用自己的奋斗让党徽闪耀,才使得“抗疫精神”更加生动形象而又富有载体,让我们能够在传承精神载体的党员干部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向着远方砥砺前行。

英模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抗疫精神将会激起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翻阅党的诞生、发展、壮大的波澜壮阔奋斗史,其中无不折射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当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一群群佩戴党徽的战士扛着鲜艳的党旗迎难而上,冲破狂风席卷的黎明前的黑暗,带领各族人民迎来光彩夺目的新生活。而在年初的疫情防控战役中,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的“急先锋”忘我战斗在最前线;一群群身着“迷彩炫”的军人构建疫情防控坚不可摧的“桥头堡”;一群群白衣天使不分昼夜,持续攻坚,俨然成为这场伟大民生战役的“排头兵”。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彰显,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为此,我们要用英模精神克服前进路上的重重关隘和险阻,积极投身于党的每一项民生战役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奋斗不止。

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来路,我们一路从苦难辉煌中走来:在战争年代,淬炼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锻造出“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迸发出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不断发展丰富。而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上将会留下浓墨的色彩。在新时代的奋斗历程中,它将会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民生福祉,为了时代进步,为了中国明日之繁荣昌盛不断贡献精神价值。

抗疫精神将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崇尚功勋英雄人物,重视精神激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快步向前迈进,但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各级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奋斗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顽强斗志书写“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豪情壮志;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与笃行,构建人民幸福安康的和谐画卷。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八

踏上新征程,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以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做保障。今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困难多、挑战大,迫切呼唤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练就高超本领,鲁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奋进冲锋号,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劳动者正当其时。

展现新作为,以冲天干劲激发埋头苦干的奋进精神。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不过时,是事业成功的“捷径”。翻开劳动模范的故事,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比如从零基础开始干铆工、一路铆成了传奇高铁工匠的李学忠,再如迄今攀爬总高度超过200多座珠峰的老电工周红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行当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来自长期摸索的笨功夫。“樱桃好吃树难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走好的,我们需要的是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干劲儿。

不负新期待,以执着钻劲焕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果说其他劳动要素还可能引进,唯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法引进。尽管当下我们能开展火箭、卫星等超级工程,但特种钢铁还依赖进口,消费者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抢购。拥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心血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一同行动起来,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大国工匠”一定会越来越多。

建立新功勋,以争先闯劲迸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创新追逐的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近来,“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激发广大劳动者立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绝不会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九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

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古都西安胜利闭幕。几天来,出席今年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依法履职、积极建言,充分展现了为民担当意识和务实奋进状态,大会圆满实现了预定目标。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团结鼓劲的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了全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明确了下一步目标任务和举措要求,必将激励全省人民勠力同心打赢本轮疫情防控歼灭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开创陕西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梦想唯奋斗可得,成绩唯实干可获。20xx年是党和国家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为我们擘画了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宏伟蓝图;这一年,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屡创佳绩,留下了新时代画卷上的陕西光彩;这一年,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力提速,脱贫攻坚战胜利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年末岁尾,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三秦大地上,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众志成城、英勇奋战,用1个多月时间实现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个位数,展示了三秦儿女无畏艰险、不惧风浪,敢打硬仗、勇毅前行的可贵品质和强大力量。

走过这砥砺奋进、风雨兼程的一年,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前景更加期待,对战胜新征程上的各种坎坷困难更有信心!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省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上下同心、协同发力,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时间不等人,我们要快马加鞭往前赶,全力以赴落实好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在新的一年展现陕西的新气象新作为,扎实迈出陕西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快马加鞭往前赶,扎实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我们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快马加鞭往前赶,扎实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稳住全省经济的基本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推进高质量项目,确保实现全年发展目标。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秦创原平台聚合力和辐射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外空间。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快马加鞭往前赶,扎实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要坚决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把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牢牢抓好,在扩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更多有质量的就业岗位,在落实富民惠民政策的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群众的劳动所得。要把千家万户的事办好,群众关心什么就着力解决什么,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精准发力,努力使群众生活更舒心更幸福。

快马加鞭往前赶,扎实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进一步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有效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等领域风险,进一步做好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当前特别要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摆,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切实把各类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重任在肩唯有踔厉奋发,风雨无阻更须笃行不怠!让我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一

论文的写作就会促进专业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我们谈论任何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必须先了解共同富裕是什么?习大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以我愚见,共同富裕这个提法有两个含义,富裕代表着发展、共同代表着分配,二者互为辩证关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们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先弄懂为什么贫富差距会扩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会问,关心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啊,也不会让我多挣钱,这样想就不对了,兄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大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读中央文件,多思考其中的含义,自己在投资、买房等人生大事的决断上也不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说白了,一个能够看懂这些的人,对于普通人,就是降维打击。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就像你我,从小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我们就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从小身边都是好的医生,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也就容易学习医学专业。

我们党的第一批领导人大多从小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国家走到如今,我们站了起来,强了起来,从历史来看,在可见的几十年内,会更加的强盛。但我们党是有着宏大目标,我们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实现永久的繁荣昌盛,我们信仰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也就必须要解决我旧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阶层流动性,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断,所以古有“大同”,今有“共同富裕”。然而,不管是“大同”,还是“共同富裕”,都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只能从汗水中浇灌出来。换言之,美好生活,要靠双手争取;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共同奋斗,基于我们对当下国情的清醒认知。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巨变:经济腾飞,产业崛起,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或有人言,既然中国已经富起来、强起来了,还需要我们像前人一样奋斗吗?当然需要!因为中国发展不平衡,各地差异较大。我们不能只看到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也应该看到老少边穷的低矮平房;不能只看到大中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整洁的公园,舒适的地铁,也应该看到偏远乡村残破的建筑,落后的交通,失落的老人、儿童。当我们对中国发展不平衡有了清醒的认识,就会意识到当下的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当下的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先富带后富,共享美好生活。

共同奋斗,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

众所周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可靠的支撑是自己的奋斗。奋斗从来不是喊口号,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更是如此,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各尽其力。我们不能“打酱油”浑水摸鱼,更不能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相反,我们应该挽起裤脚,像袁老一样,走在水稻田里,扎扎实实做“老农”,努力践行“禾下乘凉梦”;也应该撸起袖子,像黄文秀一样,穿行在乡村的小路上,做百色大山里的最美朝霞,也做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然而,揆诸当下,不少青年没有“大同”的目标,更没有“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的意识。他们追求“佛系”,只想“躺平”。这种“丧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令人遗憾。真正的时代青年,不应该这样,而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奋斗。要知道,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青年向上,则国家向上未来可期;青年奋斗,则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则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奋斗,是深入一线了解国情,脚踏实地好好奋斗。身为时代青年,应该把“共同富裕,共同奋斗”绘入人生蓝图中,也绘入时代的底色上。惟其如此,才能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也才能鸿志薄云无愧怍,百年饮冰血不凉!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

分享,是一笔财富。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分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分享,创造机会,善于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创造美好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分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量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分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一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胜利曼联。

分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一直每个球员的梦想,无兄弟不篮球。分享是一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梦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第二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分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分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因为他们分享成功是必然的。

分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分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二零二一年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周年。为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弱小党派发展为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执政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前无古人的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面对病毒肆虐的寒冬,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果断做出正确决策,为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坚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战斗在疫情前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的抗疫方案,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凸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知识的了解,提高思想觉悟,在行动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摘要: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后,小康社会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完成以后,此时经济发展和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了当下的發展目标,此时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才是此时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小康社会和绿色经济内涵的界定,利用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方向的描述继而展开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后这一新阶段的目标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实小康社会是关于中国社会至于经济发展阶段及目标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伟大的创造想的探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只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相对应的阶段目标,一步步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进而达到全面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是1979年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设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小康社会作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目标,实质上表现为现代化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此时,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和生活环境方面的提高和改善.为此,个人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主要会朝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不再过多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创造,因为已经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此时要做的主要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环境,将以往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因此,在这个阶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才是首选之道.

绿色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门关于生态经济的学问,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并且大幅度降低环境和生态风险.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题,明确了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由此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广泛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和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相互协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必须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碳经济:首先它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次它是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要实现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幸福感的持续增长,首要目标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下图是关于人类发展需要和生态承载量之间的关系图,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必要.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其主要包括观念上的转变、政策上的创新以及技术上的改进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才有可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走上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

首先在观念上,我们需要打破长期来阻碍绿色经济发展的两个思想,也就是关于环境和经济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通过环境库茨尼茨曲线得以印证以及关于绿色经济只有富裕国家才做得到这两个思想.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可以共生,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绿色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也不会被破坏,或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此外,绿色经济并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的专享名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是在资源快要消耗殆尽环境严重破坏的时候才会想起保护环境,例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就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是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借鉴外国先进技术或者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战略方针.

其次在政策上要需要转变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投资政策以及其他激励机制.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包括逐渐淘汰不恰当的补贴体,例如对石油生产上的补贴;采取新的激励机制,为更绿色产品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机遇,加强绿色经济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化机制,让政府能够实现绿色采购.对于企业而言,要把握各个经济领域向绿色经济过度的机遇,提高融资水平能力.

最后在技术上实现以绿色创新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例如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运用和推广,形成绿色能源技术体系和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以保证实现中国现代经济的低碳化和无碳化发展.

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的要坚持其主导地位,引领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观念意识,社会公众需要广泛的参和,积极的配合.绿色经济的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究其根本仍旧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只有走上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为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社会财富在强弱阶层中急剧断裂已是既成事实。学者估算,中国当前基尼系数已超过0.5。瑞典等高税收高福利的北欧国家不用说,即便对二次分配非常警惕的美国,基尼系数也只在0.4左右。中国收入分配天悬地殊,堪称世界之最。早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告诫,“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今天听来,这声音振聋发聩。

把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归咎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归因。为什么在一些奉行自由市场的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也没有中国这么大?追问两极分化的祸源,就不得不追溯到中国作为转型国家这一“特殊国情”。

学者对此有扎实研究。在《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报告里,王小鲁推算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的住户可支配收入高5.4万亿。这5.4万亿,约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15%,俗称灰色与黑色收入。工农大众没什么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更不沾边。这笔藏在权贵阶层的壁橱里的巨款,主要围绕权力产生,极大地恶化了强弱群体之间的财富落差。

毋庸讳言,在三十多年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权力变现的潜流存在。通过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强势支配,设置各种准入障碍来垄断重要行业,不受限的权力以此获得了巨额腐败租金,这才是中国贫富差距畸高的核心原因。权利缺失者,随之以物质贫乏,权力强大者,要积蓄财富则易如反掌,这已是社会共识,并成为很多人进退取舍的内在标准。

其实,不谈灰黑色收入,只看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比例,也能发现贫富日益悬殊的秘密所在。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46%,而且这几年继续下降,而政府与企业收入占比则一路上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万亿有余,继续保持近30%的增速。如此快速的财政增速,配之以极不相称的公共服务,使二次分配的矫正作用基本沦为空谈。

国强民弱,使追求共富不得不靠政府的自省与善心。但仅靠政府善心,显然并不足以实现共富。改革前,权力全面配置资源,无法形成灵敏的价格体系,中国人只好共同贫穷。现在虽然加入市场要素,权力改革却依然任重道远,国民财富分配还是得屈从于权力逻辑。主政者施仁政,则民众得实惠。运气不好时,遇上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官,一方百姓就只能艰难度日。

政府也有利害计算,这本是常识。缺乏社会的异体监督,政府不可能做到利益完全中立。“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走向共同富裕,初次分配要按市场规则,再分配则必须要由纳税人说了算。

所以对民众来说,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一定要告别对父爱主义的幻想。惟有权利明确无误,并有法律保障,农民土地才会真正值钱,市民才不会连房带地被“无偿收回”。

为达成可持续的良治,政府则要深化改革,让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共富是财富分配向正义原则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权利的落地,是民众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之扩展,非如此不能真正避免国民分裂为对立阶层的悲剧。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二

我们谈论任何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必须先了解共同富裕是什么?***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以我愚见,共同富裕这个提法有两个含义,富裕代表着发展、共同代表着分配,二者互为辩证关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们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先弄懂为什么贫富差距会扩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会问,关心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啊,也不会让我多挣钱,这样想就不对了,兄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大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读中央文件,多思考其中的含义,自己在投资、买房等人生大事的决断上也不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说白了,一个能够看懂这些的人,对于普通人,就是降维打击。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就像你我,从小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我们就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从小身边都是好的医生,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也就容易学习医学专业。

我们党的第一批领导人大多从小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国家走到如今,我们站了起来,强了起来,从历史来看,在可见的几十年内,会更加的强盛。但我们党是有着宏大目标,我们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实现永久的繁荣昌盛,我们信仰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也就必须要解决我旧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阶层流动性,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三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

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四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

分享,是一笔财富。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分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分享,创造机会,善于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创造美好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分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量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分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一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胜利曼联。

分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一直每个球员的梦想,无兄弟不篮球。分享是一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梦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第二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分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分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因为他们分享成功是必然的。

分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分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分享,往往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摘要]共同富裕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战略选择。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出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为我国其他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赋能、公平分配等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韩文龙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袁艺清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0%。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厘清内涵、彰显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王一鸣(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质量追赶、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1”。高培勇等(2020)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出高度现代性,报酬递增、可持续是其重要特征,强调构建技术竞争优势2)。张军扩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续,需警惕发展质量不高引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3)。曾宪奎(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高速增长方式的转换升级,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也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满足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也助推我国加快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5),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创新引领在供给侧发力,人民向往在需求侧翘首6)。在共同富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倡导并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财富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此,学者们提出应推动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于政治层面,共同富裕代表了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奋斗旗帜。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表明了由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接多维幸福生活。于社会层面,共同富裕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应积极致力于“提低、扩中、调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8)。刘洋(2019)认为实现共享需要牢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蛋糕”,二是以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好蛋糕9)。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成果还需进一步筑牢。对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也仍有较长的距离。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探讨共同富裕也不能脱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经济运行这三个方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链条,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据此,本文提出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还应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持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现实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与惊险,需要各方长久努力。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包含两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二是精神层面的丰裕。人民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以安稳生活,也希冀收获精神财富以充实自我,这是人民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内涵,环境质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都是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的生活特质。因此,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社会产品的供给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数量层面来评判,这一类型的产品供给在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挑战,而精神层面、质量层面的产品供给则存在一定的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数量和质量并行、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意欲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加持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得愈发高昂。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三高”发展模式难再有立足之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淘汰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中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因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涌现扩大了有效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我们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凸显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和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既不断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在时间上不可能同时,在空间上不可能同步,我们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只有一步一步走、一件事一件事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牢,共同富裕的成色才能更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从时间上看,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从空间上看,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4亿左右,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一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农民逐步上楼进社区,但是城市应有的相关服务又不能完全进入,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20xx年开始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时富裕、共享富裕,而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

共同富裕并不是空想的天方夜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就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

好比乡下农村,经济不发达,却胜在自然风光,民风淳朴。若是发展旅游业,开展农家乐,一切大有可为。

当今时代,科技发达,网络也是推销的好渠道。自https:///己成功富起来了,拉身边的人一把,先富带动后富,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一起富裕,这便是共同富裕。当一个人抓住机会,成功富起来,他人便会争相效仿,这也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一点也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繁多,市场庞大,多的是机会,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没有真正的穷人,只有不会利用资源的人。不说远的,单说身边的,定然有人比你富足。也许那称不上富裕,但你尽可以向他学习,吸取经验,把自己的经济水平拉上来,这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并没有准确的方法,但想要富起来,必定有一条准则:互帮互助,合作共享。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零二一年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周年。为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回望一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弱小党派发展为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执政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前无古人的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面对病毒肆虐的寒冬,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果断做出正确决策,为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坚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战斗在疫情前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的抗疫方案,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凸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知识的了解,提高思想觉悟,在行动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xx年到20xx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xx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到20xx年,7000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2300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000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五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断,所以古有“大同”,今有“共同富裕”。然而,不管是“大同”,还是“共同富裕”,都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只能从汗水中浇灌出来。换言之,美好生活,要靠双手争取;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共同奋斗,基于我们对当下国情的清醒认知。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巨变:经济腾飞,产业崛起,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或有人言,既然中国已经富起来、强起来了,还需要我们像前人一样奋斗吗?当然需要!因为中国发展不平衡,各地差异较大。我们不能只看到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也应该看到老少边穷的低矮平房;不能只看到大中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整洁的公园,舒适的地铁,也应该看到偏远乡村残破的建筑,落后的交通,失落的老人、儿童。当我们对中国发展不平衡有了清醒的认识,就会意识到当下的中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当下的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先富带后富,共享美好生活。

共同奋斗,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

众所周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可靠的支撑是自己的奋斗。奋斗从来不是喊口号,需要我们务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更是如此,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各尽其力。我们不能“打酱油”浑水摸鱼,更不能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相反,我们应该挽起裤脚,像袁老一样,走在水稻田里,扎扎实实做“老农”,努力践行“禾下乘凉梦”;也应该撸起袖子,像黄文秀一样,穿行在乡村的小路上,做百色大山里的最美朝霞,也做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然而,揆诸当下,不少青年没有“大同”的目标,更没有“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的意识。他们追求“佛系”,只想“躺平”。这种“丧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令人遗憾。真正的时代青年,不应该这样,而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奋斗。要知道,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青年向上,则国家向上未来可期;青年奋斗,则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则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奋斗,是深入一线了解国情,脚踏实地好好奋斗。身为时代青年,应该把“共同富裕,共同奋斗”绘入人生蓝图中,也绘入时代的底色上。惟其如此,才能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也才能鸿志薄云无愧怍,百年饮冰血不凉!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六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13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

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要综合的措施配套。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到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2300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000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多年前小平同志警告性的提醒言犹在耳。

这种提醒当时就非空穴来风,现在来看也非危言耸听。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6,即使不算精确,但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已无甚争议,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即贫富差距过大。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处于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世界经验证明,如果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持续扩大,社会就比较稳定,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的“均”并非“平均”,实质上仍是“公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主要是“不公平的差距”,尤其是“起点的不公平”,这是招致社会不满的直接原因,从长远来看,也是阻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根源之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冠以“社会主义”前缀的“中国特色”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目标。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大锅饭”造成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先富论”,是相对于当时“平均主义”导致的不公平的进步,因此在一段时期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但在实践中,因为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政策上,强调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就愈加显得迫切而重要。

但需要防止的误区是,共同富裕决不是过去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进行财富分配。一次分配中,可以效率为重,但同时要重视起点的公平;再分配中,须以公平为重,尤其要重视对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社会保障;最终使目前的分配结构从“哑铃型”转化为“纺锤型”,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两极分化。

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到来,现在更需要强调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社会普遍并不仇公平的富,而是仇不公平的富,重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失误造成的不公财富,尤其是靠权力寻租、腐败、甚至是违法犯罪而攫取的财富。

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中,既要反对非理性的“劫富济贫”式的“仇富”,也要反对平均主义空想。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上,而把“效率”还给市场和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以政治议程高度呼应社会议题,被舆论普遍评价为“直面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无疑为“共同富裕”从理论口号到现实实践推进了一大步,“共同富裕”的时代有望全面来临。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时富裕、共享富裕,而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

共同富裕并不是空想的天方夜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就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

好比乡下农村,经济不发达,却胜在自然风光,民风淳朴。若是发展旅游业,开展农家乐,一切大有可为。

当今时代,科技发达,网络也是推销的好渠道。自https:///己成功富起来了,拉身边的人一把,先富带动后富,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一起富裕,这便是共同富裕。当一个人抓住机会,成功富起来,他人便会争相效仿,这也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一点也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繁多,市场庞大,多的是机会,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没有真正的穷人,只有不会利用资源的人。不说远的,单说身边的,定然有人比你富足。也许那称不上富裕,但你尽可以向他学习,吸取经验,把自己的经济水平拉上来,这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并没有准确的方法,但想要富起来,必定有一条准则:互帮互助,合作共享。

家乡共同富裕论文篇十七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不怕曲折,克服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她勤劳为民主,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这首歌就是我的太外婆和外婆常唱给我听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嘹亮的歌曲。太外婆和外婆都没有读过书,但是这首歌她们却唱得好熟练,我以前都觉得她们好神奇哦!直到妈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解放前,太外婆家里是很穷的,外婆出生时刚是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时,那时日本鬼子侵虐我们中国人,对我们中国人民惨不忍睹的屠杀,太外婆一家为了生存,带着外婆四处逃难,根本谈不上温饱二字,更不用说学文化了。是中国共产党誓死的奉献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把日本鬼子赶跑,又把内战抚平,让人们终于在令人无法忘怀的黑暗中看见了曙光,统一全中国,让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外婆家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丰收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也日渐好了起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如:王进喜、时传祥、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钱三强、陈双田、邓稼先、华罗庚……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新中国的天空。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能力大小不同,但他们都以“我是共产党”而自豪,都以人民服务为无上光荣。他们胸怀祖国,一马当先,发奋图强,为改变祖国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这些年来,在共产党明智的领导下,外婆家的农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农村,新政策,从党和政府按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养老金政策实施,按年龄高低的不同层次发放,外婆70岁就能领到70元一个月的养老金,太外婆就高一点,快90岁的太外婆就可以领到100元一个月的养老金,外婆老说:“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才过得这样甜蜜蜜啊!”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虽然没有经过贫穷的困惑;没有经过战乱的恐慌;没有经过生死的考验,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当中,有父母亲人的呵护,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在优良的环境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5687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