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作为一种反思和思考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知识和经验。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结构的搭建,有一个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最重要的是,读后感是一个个人的心灵感悟和理解的体现,要保持真实、诚实和独立的态度。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一
阅读《美的人》一书,发现与以往以“美”为主题的书籍很不一样,以往看的关于“美”的书,都是很具象的,比如,美容、美发、心灵成长、美德培养,诸如此类,五花八门,但从未遇见如《美的人》这类的,以统观宇宙,凌驾一切以上的美学研究,让我对“美”字又有了另一番的认知。
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一下,可以比较肯定的是,90%以上的`人,都没有这么做。
因此,《美的人》教会我们,把眼光收回来,内观自己,修炼自己。如书中所说:珍珠,是痛苦围绕着沙粒所建造的庙宇。“美”是需要修炼的,需要蜕变的,化个妆,换件美衣,并不代表你就是美的,如何让自己成长,从内而外,修炼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本来之美,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对美的最高境界。
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质,但又不是完美的个体,所以要让自己不断成长,去实现自己的品质,去修缮短缺平衡不足与过度。承接第1点所说的,基于美与本来美的区别,我们已经知道追求美不仅仅是停留在表层上,需要去内观和修炼。而在内观和修炼之前,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个能力,就是认知美。认知什么算作美,这个能力也是需要培养和修炼的,相当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眼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评判标准,有些人互不理解,为什么对方认为美的,自己觉得丑,这就是对美的认知不同所造成的。因此,这就需要自我成长,自我修炼,提升自己对美的认知和评判标准,进而实现自我升华。
本来美需要如何修缮呢?
修炼本来美,一分本钱,三分装饰,六分渲染,才能十分美丽。
首先是内观,静下心来,摒弃多余,安静地与自己和平共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和自己谈恋爱。发现自己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自己正视自己,愿意改变,才是修炼的开始。书中提及:“当我们懂得内观根性,发现本来美的不足,观念开始改变,就会想到技法了,所以观念大于技法的”,这里也同样教导了我们,首先内观,发现不足,欲求改变,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去寻找改变的技法。
第二步就是开观念,只有当自己的观念提升到一定的段位才能摆脱低俗,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的技法是互相运用的,当自己观念提上去下一步要提升技法,之前一直没有掌握观念与技法两者的关系,看了这本手册才了解到美是有观念引导技法,所以要修炼自己必须两者都有提升。
修炼的过程中,要常怀悲悯之心,人因为常怀悲悯之心而可爱,而更加高尚。己心达天心,己心如人心,这就是所谓的情商吧,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理解并认同别人的做法,不以高强度的目标去要求别人,相互扶持,理解,与包容,才能度己度人。
学习美的意义,在于美的修炼是通向心灵完善的途径。美是内外兼修的美,不可否认,外在美能给人第一印象,外在的美丽可以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但是真正能让人永久记在心里的,还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美。所以在我们注重外在美的同时也要修炼我们的内在,提升自己的观念。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二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和明清文艺思潮。
研究方法。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十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是什么?
李泽厚说:“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青铜饕餮。
从我知道世上有饕餮以来,一直都认为饕餮的形象是凶狠残暴的。
但是,读了《美的历程》后,在李泽厚德笔下,才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其实饕餮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和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这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这种美是需要条件才能发掘出来的。因为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旧时有谓钟鼎为祟而毁器之事,盖即缘于此等形象之可骇怪而致。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成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佛陀世容。
众所周知,儒道是对立的。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前者是功利、实用主义的框架与束缚,后者正是要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与自然浪漫,两种对立的观念变幻融合,终于渗透到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另一方面,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共同将中国文化引向世俗的、理性的范围内,与超越现实的、神灵的、神秘主义的心灵感受分道扬镳。
总结。
《美的历程》一改传统,并没有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行文,这是令我惊讶不已的。但同时也增加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给我带来了不少新鲜感。
十分赞同李泽厚先生写的一段话:“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本书第一章讲原始艺术时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先生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不光生活中、艺术中有美的存在,人性中也有!所谓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三
一直以来,在我理解中美的人有如张曼玉—魅力之美,姚明—运动之美,电视上我们看到做公益的人,那是心灵之美。
入职几个月以来,有幸拜读邱总写的书《美的人》,使我对美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美有了新的认知,而不是肤浅的停留在事物表面。
《美的人》一书如提纲中提到—“本来美”,以十二月花形式阐述了美的原始状态,成长方式,美的呈现和实践,引古博今,娓娓道来。
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深刻。佛经中讲这样一个故事:那时维摩诘的住处有一个天女,每次看见有人说法时就现出其身,将天花撒向诸位菩萨和大弟子身上。花落到菩萨身上就坠落不沾身,花落到大弟子身上却沾着不去。弟子们即便使出神力,也难以去掉身上的花朵。那些沾着大弟子身上不去的花,是因为弟子的心还存在分别心。
这是六月莲花章节里的一段话,阐述的核心点是分别心,主要去掉分别心的时候,我们才能抵达零度和净度美的精神。在现在颜值判别分明、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是没有很多时间来评定一个人的内在的,除非你能在稍纵即逝的机会中很好的展现你自己的内涵。
接触一个人,不管是第一感觉还是什么,首先会看!然后记在脑海里,才能有进一步的接触。这个看,非常重要,所以颜值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但是,我觉得更很重要的是能力,或者说内在。颜值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内养。这种内养的过程,也是去掉分别心的过程,即:美是一种命运,终究由浅薄而深厚,单调而丰富,单调而多面,只要走完这些步骤,自然就会丰满到无缺。
同时这也呼应了邱总整书提出的一个观点:本来美。美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不会固态于一个形态或形状。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们往往执迷于外境,被复杂的社会状况迷惑,却不识真心本性,无法领悟心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有些人苦苦地为外界事物而苦恼,那就永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对于初入社会的人,不为外物所左右,从烦躁修炼成淡定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无数次挫败后,经过不断总结和重新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提升自己,才能养成最美的自己。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五
很荣幸可以读到人生贵人,恩师的这本书籍,让我感到无比幸福也无比骄傲。邱总的成长是我学习的标杆,他对人性,对成长,对美学及事业,对合作伙伴,对社会的这份贡献,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赤子之心,一份仁爱,一份大德大善。
我看到了作为领袖,企业家的格局与胸怀,更感受到的是真正企业家的品质与品格。邱总提出本来美这个观念,对美的修缮,对美的认知,让我一下之间备受鼓舞,因为美是无国界,无种族,它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穿越宗教信仰。这让我看到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也让我们真正离梦想越来越近,我们真的会成为为社会提供需要价值的平台与公司,我们真的有机会可以做百年企业,这些都让我感到兴奋与骄傲。
“美的人,你本来就是美的,你的美还需要成长”书籍封面的这句话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书中用12月花的形式论述了美,即美的种性,又提出了每种美的修炼成长路径。每一种花,每一种美都让我无比心动,无比震撼,更突然间豁然开朗。因为终于找到的一个修缮自身,修炼自己本来美的导航图,让自己可以蜕变新生。
每一种花,都能发现他的美与众不同,对照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却也能发现我们都有他的影子,就像第一章——梅,没有完美的梅花,都有残缺。这就像我们的每个家人,每个团队,包括我自己,我们都是天生就被赋予我们美的本质,也自带本来美,也有自己的长短缺溢。可是我们没有真正意识到,也没有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认可对方,没有发现对方的本来美,让自己的短板没有及时补上,也没有把自己过溢的地方控制一下,让自己成为团队组织中的一个发光体。所以,团队问题重重,矛盾多多,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意识到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去欣赏团队。
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把这本书分为人生修炼美的`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发现美,找到符合自己根性修炼的美的方向。
2、中级阶段种下美,修炼美,让自己的长短缺溢不断修缮。
3、高级阶段成为美,让自己成为美的名片,活出风情万种绽放的极致美。
初级阶段的我们就如梅、初樱、桃花这般,有各种特质也有各种任性,也对自己没有过多的认知,也不知道何为美,怎么才是美,更不懂如何做,如何修炼,如何完善自己,去找到自己的长短缺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多的否定,可以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的完善。美的养育,美的呈现,美的布局,美的智慧,都是我们需要去客观面对的。
在中级阶段,我们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中,看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在菊花,合欢,愧花这几种花的品质中,可以找到我们需要完善的方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团队中的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磨合,相互摩擦,又怎么遇到更好的自己以及战友。
我更期待自己能在这一生中,不断的修炼完善自己的根性及心性,能助人找到更美的自己。因为人活着需要有价值感,人活着最终的追求目标就是幸福,自由,活的精彩,活出万种风情。这本书我会一直认真看,每天认真朗读,也带着部门的同事们,每天读书分享,也在思考如何将其传递给市场,通过何种方式,途径,通路,让伙伴们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运用,更好的修炼,让我们整个市场通过学习《美的人》,上下通透,共同修炼,共同成长。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六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的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在我理解中美的人有如张曼玉-魅力之美,姚明-运动之美,电视上我们看到做公益的人,那是心灵之美。
入职几个月以来,有幸拜读邱总写的书《美的人》,使我对美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美有了新的认知,而不是肤浅的停留在事物表面。
《美的人》一书如提纲中提到-“本来美”,以十二月花形式阐述了美的原始状态,成长方式,美的呈现和实践,引古博今,娓娓道来。
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深刻。佛经中讲这样一个故事:那时维摩诘的住处有一个天女,每次看见有人说法时就现出其身,将天花撒向诸位菩萨和大弟子身上。花落到菩萨身上就坠落不沾身,花落到大弟子身上却沾着不去。弟子们即便使出神力,也难以去掉身上的花朵。那些沾着大弟子身上不去的花,是因为弟子的心还存在分别心。
这是六月莲花章节里的一段话,阐述的核心点是分别心,主要去掉分别心的时候,我们才能抵达零度和净度美的精神。在现在颜值判别分明、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是没有很多时间来评定一个人的内在的,除非你能在稍纵即逝的.机会中很好的展现你自己的内涵。
接触一个人,不管是第一感觉还是什么,首先会看!然后记在脑海里,才能有进一步的接触。这个看,非常重要,所以颜值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但是,我觉得更很重要的是能力,或者说内在。颜值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内养。这种内养的过程,也是去掉分别心的过程,即:美是一种命运,终究由浅薄而深厚,单调而丰富,单调而多面,只要走完这些步骤,自然就会丰满到无缺。
同时这也呼应了邱总整书提出的一个观点:本来美。美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不会固态于一个形态或形状。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们往往执迷于外境,被复杂的社会状况迷惑,却不识真心本性,无法领悟心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有些人苦苦地为外界事物而苦恼,那就永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对于初入社会的人,不为外物所左右,从烦躁修炼成淡定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无数次挫败后,经过不断总结和重新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提升自己,才能养成最美的自己。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七
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
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
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八
美是什么,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世间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这样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艺术中的陶器、书画的美又显现在哪呢?看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没有达到蒋勋老师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认识。
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蒋勋老师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学、佛学、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一份岁月的沉重感。他有着多重的身份: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身份角色如此复杂,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乐。蒋勋老师生于西安,长于台湾。197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的主编,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艺术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岩石与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态,而在于这是人类物质特性辨别和利用的意义。“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性”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类能从四肢着地演变到站起来,从而用手抓东西。从偶然抓到物质的特性发现了必须性,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岩石与泥土造出来的工具虽然很粗糙且笨重,却是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这让我好奇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龙、蛟、夔、螭这种物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个时代真的有这种大型动物吗?回到那个时代,人从一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了部落,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最初的青铜器作为典礼祭祀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古代对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们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王权通过这不常见的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一方面延续了动物的图腾符号,一方面也把其统治控制通过器物的价值传遍每个接触它的人。你凝视着青铜器时,厚重华丽或简朴端庄的风格只说明了所处的时代不同展现出的艺术之美。通过它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历史及时代从它的身上走过的痕迹。从商走到周,青铜器走过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造型观念的突破,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这种造型上对稳定、秩序、庄重的破坏,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会讲求比例上的严谨。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不单单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是某个个体的身上,它追求观察视点的移动,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画与书法。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九
书中对于青铜饕餮的美的欣赏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
创造和欣赏美都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审美艺术的创造就同文学一样,“一代也有一代之审美”,读者应该抱着一种真诚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欣赏各种不一样的美,不应该以当代的标准去苛求前人,每一个时代独特的美都能够被了解被欣赏,这才是时代文明进步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阅读美学经典著作,需要读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对美学相关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之前对其它的美学大家的观点也有宏观的把握,不然就无法领略本书的精妙独特所在,在比较、融汇、思考之中不仅欣赏到作者的观点,也锻炼了自己的审美死亡能力。
阅读《美的历程》,读者往往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就像在别人的引导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问题。细细回味《美的历程》,确实如书名所说,阅读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引领,作者在书中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宏观把握,为读者梳理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场中国古代的“美的历程”。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十
《谈美》全书共有一五个话题,也便是一五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政府者迷,观看者清”。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过这第一三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一五个话题,也便是一五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十一
教育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美丽和质朴又一次打动了我的心,而且较上一本书作者的研究和写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感性描写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但风格依然是雅俗共赏的,每篇文章的切入口和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大家都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可见作者一直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读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相见恨晚,还有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多学习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很多无法弥补的错误。同时也认识到做个好家长,必须得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
书中每一篇文章对我们的启发都是深刻的。“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告诉我们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想,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我对他的限制是否太多了些?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做的,导致他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告诉我们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可是我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和很多家长一样把孩子放在各种兴趣班培养,早早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削弱了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破坏了他的'合作能力。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还他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我也会做一个淡定的妈妈。我非常认可尹建莉的观点:“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里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十二
一本书是否受欢迎,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处。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
这个寒假,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叫做《美的历程》。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李泽厚先生写的。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图片在我的历史书上也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是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这个寒假,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从盘古开天辟地,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阅读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词已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艺术之美,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的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读书时,为中国艺术而感到震撼,同时,也无奈于自己的才疏学浅,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吃力。自以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的理论,应更深层次地研读。认真、仔细地阅读,感受心灵的震撼。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插图多的书,我们往往读得很快,大多数看的都是图片,很少去看文字。但,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却有一种想要在琳琅满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觉。书中的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感受着图画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的物质劳动力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叫我读懂文化心理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十三
隐者在人们眼中似乎是独居山林,远离尘嚣之人,然而一个真正的影视不应该只是避开门前的车马喧嚣,而应该在心里修篱种菊。
在政治动荡的魏晋时期,这天人合一的“理想”在社会矛盾冲击中,早已被许多人忘记了这个时代涌现出:二王,竹林七贤,王谢等等名士。这类名士都在探究生命的意义,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陶潜。
寒山诗云;:“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山的洒脱是看清了尘世喧嚣,而后选择在心里修篱种菊,他大概早已把环境和佛道融于内心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选择皈依佛门,隐居天台,和高僧畅谈,隐修于世。在大唐盛世,他为何要做隐者?因为他无法在尘世中求得荣耀,在三十岁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条与流俗文人不同的道路。这期间,他要经历多少折磨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独自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依托。
寒山之道不仅美在冰未释雾朦胧的山林幽景,而且还美在与促进了佛学、哲学与自然的合一。他用他通俗易懂,机趣昂然的诗作,陈述自己的境遇为世人指点迷津。他以超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在唐朝这样的盛世年华才能孕育。
不同的时代背景却成了美学发展的催化剂,每个时代的隐者都有着自己的风范,他们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路上留下艺术,缔造了美,描绘了历史。他们交给自己的这张答卷,也带给了后世的人们丰富的宝藏。
美的人的读后感篇十四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浪漫主义,汉代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本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书中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怀,以及独特的叙述语言,侃侃而谈,带领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美的历程",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结语: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参考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57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