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类包括了一些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相关但不容忽视的话题。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概括。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一
他孤单一人来到世上,一辈子未离开一个地方,不谙世事,离群索居,然后孤生终老。他从未为世界和谐作出贡献,他的唯一属性仅仅是存在而已。世上多么繁华,他仅仅是一个过客,平凡一生。
孤独的最高境界是繁华,是人类精神美丽的原因。许多人觉得斗琴那场戏是高潮也是全片最出彩部分,我却不以为意,我喜欢暴风雨中孤独的自娱自乐,我喜欢他第一次看到窗口心仪姑娘时手指下微妙的变调,我喜欢他挣扎久久依然选择依恋始终没有下这艘船。
梦想太渺小,载不动名利乡里无尽的欲望。他不像艺术家那样去巡演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抚慰了空有一身疲倦的过客。这艘船是他全部的世界,是他的灵魂孤岛,离开意味着沦亡,他不愿意做一个名利场里的佼佼者,只是写一首曲子,送给大海一首情诗。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二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__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三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可他并不羡慕。这是一部关于自由与理想、友情与爱情的完美作品,托纳多雷用最娴熟的视听技法塑造了一个思特里克兰德式的人物,海洋和音乐不仅为1900这个角色提供了生存背景,而且从始至终都参与了电影的叙事。影片将时代背景设置在人类社会最为混乱的50年(1900-1950),既通过1900这个“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角色审视、质疑20世纪以来的现代陆地文明,又以1900的叛逆者身份和永不下船的人生选择向观众传达出自由、真实、纯洁的自然精神。莫里康内的音乐真的是能穿透时间的,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也是此片的作者。
这部电影,如今在我心中依然是我看这么多年的电影排名前几的神作。这部电影的浪漫情怀真是爆棚,艺术造诣突破天际,细细品味1900的一生真是充满传奇和故事性的。1900生于船而死于船,一生都捆绑在这艘巨轮之上,给这艘大船增添着无数光彩。当它是豪华游轮时,1900是钢琴家为大家演奏。当战争时期巨轮被改为医用船时,1900的演奏从未停过,他用琴声和天籁安抚着战士们的伤痛,亦用旋律和音符慰藉着濒死的士兵,让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在音乐的伴送下离去。即便在枪林弹雨漫天炮弹之下,他亦从未离开过钢琴和音乐。艺术的顽强和韧性从未输给这个真实世界的黑暗,1900仿佛通过钢琴和音乐,演绎着世界万物。
“这就是人生啊”。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四
1990年,海上颠簸了许久的乘客,在浓雾中,看到了若隐若现的自由女神像,船上的游客情不自禁高声欢呼,一扫长途跋涉的疲累,家,就在女神像的后面,那个有着无限可能、无限希望的地方。
维吉尼亚号是往返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一艘轮船,无数的移民搭乘这艘轮船,漂洋过海,来到纽约。
1920__年,锅炉工丹尼,捡到一个弃婴。丹尼给孩子取名叫:1900,从此,他就生活在这艘轮船上,丹尼,就是他的父母,大海,就是他的故土,而他的国际,则是:世界。
8岁时,丹尼离开了他,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展现了对钢琴有着惊人的天赋。27岁时,他的名声就已经传播开来,海上有一个超棒的钢琴家。
所以踏上维吉尼亚游轮的乘客,都会听到1900和他美妙的琴声。他日常工作,是为头等舱的贵族豪客们服务,钢琴演奏,本就不是穷苦大众所能负担得起的娱乐。
但他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溜到三等舱,为大家演奏,尽管这里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但这里却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旅途中的慰藉,享受难得的轻松惬意。
轮船靠岸,所有乘人急急忙忙,一拥而散,就连水手船员,也要回家短聚,到最后,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1900.
游轮仿佛是世界的缩影,虽然他从未踏足陆地,但每天都有无数人与他擦肩而过,他能感觉到人们的欢笑、悲伤、有人抱怨世道坎坷、也有人对未来充满期待……1900已经看到了世间的人生百态。
他也曾眺望着高楼林立的都市,也曾想过,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个小窝。
他也曾为了一个心爱的女孩,拎着行李箱,走下船梯。可就在他即将踏足陆地的一瞬间,还是改变了初衷,转身回去了。
陆地就那么可怕吗?并不是。看起来无限延伸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那纵横交错的街道,该往哪儿走?哪座房子是我的?哪个地方属于我?那里会有怎样的风景?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控,都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但对于钢琴,彼此就相当了解,钢琴上有88个有限的琴键,却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而城市在他的面前,仿佛是看不到尽头的琴键,对于他掌控不了的“琴键”,他只能选择放弃。
荣获22个国际奖项,时隔20__年的这部经典之作,再次复映,其魅力依旧不减当年。
1900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此刻他就是这里的主宰,暴风雨中,轮船摇摆颠簸,行走在这里都要踉踉跄跄,1900却可以在这里畅游滑行,弹奏出最美的旋律。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争取更多的可选项,才会有选择更多幸福的话语权,但本片告诉我们,太多的选择,反而会让你迷失方向,就如同城市里没有尽头的街道,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影片的最后1900跟唯一的朋友道别,他们脸上带着微笑,但他们心里明白,再见已不可能。
今天是《海上钢琴师》在国内复映第三天,目前累计票房5600万,被《大约在冬季》给打压两天之后,今天第一次成为票房冠军,相信这部经典,会在未来几天,有领跑票房的趋势。
这么好的电影不看,你还想看啥?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五
可能由于从小被遗弃的关系,他没有安全感,后来他自己说“有限的钢琴键盘和邮轮才让我安心”,哪怕是他钟意的女人也没有让他有足够安全感的勇气走出去。也许1900说得对,高楼大厦的世界太复杂,更有挑战没错,但也会附加烦恼,为了不烦恼,他选择不挑战。所以只有下船的人觉得他与船共死太可惜,他自己却觉得挺好。另外,电影所处的正是欧洲各种危机下移民美国的移民潮时代,唱片取代现场表演,爵士乐取代古典曲目,是否电影从侧面表达了不要盲目顺应社会趋势,要保留住欧洲文明那种优雅的风范,少一点世俗,多一点纯粹!就像画家如果为了卖钱而画画,那么他的画就不再有他自己的灵魂了一样,20__年全国重新上映,观后突然感觉1900与程蝶衣很像,都在乱世中坚守着一份忠贞。
1900说,你看陆地上,有那么多条街道,横纵交错着,太可怕了,我看不到哪里是尽头。可是明明,在一个游动着的岛国一般的船上生活以此为家才更孤独更可怕。我想,这大概是我穷极一生也不会懂得的宇宙级的浪漫和孤独。他的灵魂和船融为了一体,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了。
有些人从陆地到海上寻找更广阔的世界,有些人在陆地聆听海的声音,而海上的人却对无限延伸的坚实土地有着对未知的恐惧。船就是他的琴键,他不必下船,世界自然从他身边经过,世界不必知道他,他却可以从船上从琴键中读懂这个世界。琴键是有限的,音乐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可能却是无限的。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六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七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八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爱她,更不知道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这里,请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九
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00为什么不下船?whywhy?其实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还小,对于孤独和自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是知道里面有一个场景拍摄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见小号手的时候,那场在飞奔的钢琴下面弹奏的场景,比如1900和布鲁斯之父比赛的场景……。
这次再看一遍,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爱情和价值。因为我知道结局,他没有走下去,他会被炸死。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结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我甚至想站起来为他呐喊鼓劲。但他还是没有走下去。
2、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3、冬天想着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是的,钢琴师不羡慕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么世界肯定会因为他而在此沸腾。因为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觉得是恐惧,是的,这是1900给我们的答案,但我却不满足这些答案,因为我始终认为1900是因为恐惧。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耸的大楼、无尽的街道、看不见的温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样子,他恐惧了。
恐惧是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的情绪,恐惧意味着不可能。过去,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源头;未来,则是继续使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理由。但未来是恐惧的。只有当1900在底舱的房间内独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时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他才是自由的。正如我们有些人不喜欢离开家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离开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没有那种清晰的洞察力,我们我们恐惧对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还有一点,我知道1900是骄傲的。因为太骄傲;不愿妥协,于是只有孤独一途。有人说1900是懦夫,因为一个男人面对心爱的人畏畏缩缩不敢表白,仅仅因为害怕岸上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这是懦夫啊!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不愿接触社会的附庸风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这种行为当成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能妥协。因为骄傲,所以只有孤独一途。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
清新欢脱的乐音挣脱出唱片的裂纹,消散于寒冬的萧条之中,小号手缓缓讲述着1900的故事。
1900,一个被发现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上的婴儿,从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最终殉船于海底。
当他与小号手并肩躺在煤堆上,讲他曾经趴在舷窗边,望着下船的人们渐渐消失在新奥尔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雾中,那些身影变得朦胧,直到消失在街巷。他那如痴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辉与痴迷,我想,他向往那片稳定的陆地,至少,曾经向往过。
他也曾收拾行装,为了心心念念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陆地,星罗棋布的街道小巷,工业化散发出的滚滚浓烟,遥远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伫立于舷梯之上,凝视着这块陆地,良久,他转过身,摘下礼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头顶,无边无际的蓝色中,有海鸥掠过。
一开始,我将他的行为理解为害怕,他在逃避他内心的恐惧,他不敢踏足陆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说:“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意识到他或许是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于身处之地有多么宽广,而在于心灵是否有地方安放,让自己真正安宁,而大海与音乐就是他的容身之所。陆地虽大,却不是他的归宿。
后来,小号手在废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谈及为什么不下船,他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也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在弗吉尼亚号即将爆炸之时,他坐在水沟旁,手指摆动,弹着无形的钢琴,他嘴角扬起了笑,扬起了他的倔强。
1900涵盖了太多的浪漫与情怀,对内心的执着,远离尘世的安宁,单纯的人性,自由而孤独的灵魂,这些乌托邦式的情怀,在置身于现实之中的我们看来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及。而这些东西,恰恰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内心渴望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1900。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在锁链之中。”而1900正是挣脱了枷锁,勇敢奔赴大海,他坚守了一种普通人或许能够理解,却只能远观的自由。是的,有些自由不是有来实现,而是用来铭记的,它让我们的生活还留有一个朝上的方向,在低头赶路之余,给自己保存一些仰头的可能。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一
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后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择他的生活,怎样选择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对生活不积极的看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己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我们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想划定自己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己所谓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快乐。1900把自己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己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快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可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弃。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二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列子·天瑞篇》。
大海,钢琴,音乐,爱情,生命,这样的语词意象也许本身就携带了最浪漫最激荡的情感共鸣。1998年,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拍摄《海上钢琴师》,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并称为其经典三部曲。“横看成岭侧成峰”让我们在此仅以文艺学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读这一艺术文本。
叙事——回忆录、高度抽象与其带来的审美冲击。
在叙事上,影片首先选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即以第三人称回忆的方式启动故事。那是多年后,在一段钢琴曲的牵引下,一位朋友执拗的记忆。导演以全知的视角为观众解析主角的一生。毕竟是电影,所以讲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镜头的剪接完成其叙事成分的取舍:一个被遗弃于海船的婴儿,在孩提时代接触船上的钢琴并无师自通。对音乐近乎疯狂的迷恋与传奇的背景经历所带来的的独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过一生并最终拒绝上岸与船同沉。以“事件”的角度来说,这算不得复杂的逻辑命题,但要上升为“故事”层面的叙事,作者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情节性的内在关系的主观解释和填充。影片似乎有一条关于友情的隐线,也正是从这个线头出发,抽引出故事的整体脉络:唱片音乐海船耳闻以及目睹的个体情节由此引出的“回忆”—“转述”构成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这必然会引起一种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冲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叙事时间的错位能更好的把观众一起引进故事中,搬把椅子,和乐器行的老头一道托腮聆听。
鉴于电影形式的独特性,我们看到:作者应用了一种类似戏剧中的“三一律”来处理叙事。导演对故事的人物,时间,和发生地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抽象,虽然该剧对地点的绝对统一出于主题内容的需要,但在整个故事背景的概括处理,以及对相关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而这种高度抽象浓缩最后也终于带来了主题的鲜明化。他给了观众很强烈的审美冲击力:主人公首先在电影中就抽象为一个最基础最原始的“个人”。这里强调的是“个人”,作者让他尽可能少的与现实社会发生关系。这样一个生于船长于船的人,背景极其简单。而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一种象征性概念。船上的人告诉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经历,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间接获取的方式聆听理解感悟。而后又用一种更加虚幻飘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整合后的自己——音乐。这时的音乐,演奏者和聆听者,就基于共同的叙述话语而终于能“心有戚戚焉”。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也一定同样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动。因为此时作品里所有的故事,经历,风景,都已被作者具体化,符号化了。载体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钢琴曲。这时,所有用心良苦的叙事,终于达到其终极目的,即形成属于观众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
形象——行人与归人必然的归结。
电影主人公1900的形象塑造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诚然,艺术形象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但他来自生活,让人无不联想共鸣。从一开始作者就把他定位在一个“遗弃者”的基底上。即便后来1900在船上用音乐度过其黄金时代,但是这个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悲剧成分却是作者早就埋好的伏笔。作为个人,在他被抛弃在船上的一刻起,他就脱离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他没有出生证明,没有像样的姓名,不懂得最起码的物质文明规则。这种特殊的生世背景让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几乎没有收到任何现实社会对个人带来的磨损和改变。于是他身上集中了很多人类最本能,最原始的美好和纯洁。加上他的生活被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填补覆盖。他本人也就几乎演化为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艺术家。他与世无争,在他看来,音乐只用来崇敬和表达自我。所以有人找他来斗琴,他只想敷衍。钢琴,音乐,成了构筑这一特殊形象的重要元素,它们早就隐隐的流入主人公的血脉,息息的化为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个眼神。
作者曾给了1900一次上岸的机会,他收拾好了行李,带上礼帽,站在旋梯上,却终于没能踏出那一步。有人会扼腕的想象:如果他上了岸会怎么样呢?会像他的朋友说的那样:找到心爱的女子,成家立业,安详天年,总不至于最后落得与船同归。
事实上在这里,作者是绝对不会让1900上岸的。他就是一定会从旋梯上退回来。这里不存在任何“如果”。这一个看起来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包含了无数的必然。“悲剧是一定要有必然性的”既然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零余者”的形象,那么,他的结局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归结。在这里悲剧通过一种意志的力量出现。人被陷在自然的既定的客观的运转中无法自拔,如果我们用一种“好人自有好报”的道德因果去臆想这一形象,这算不得悲剧。作者想要的额1900,正是像列子所说的,他是累于世的“行人”,既然人死为归,那么,最后的碧涛也就是这位归人的“家”。艺术形象也因此完成了一种从相对的虚无到现实的点化。
大海钢琴话语别致的审美意象。
这样的画面,声音,和语言,几乎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加工,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美。
海子曾这样形容他与海的不可剥离:世界很大,不管有多大,必定有一片海在等我靠近。对于海以外的世界,1900也有自己的底线,于他而言: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程,一瓶太浓烈的香水,一曲无从着手的音乐。最终不敌指下简单的黑白搭配。爆发于感情中的麻木是一种过于残忍的优雅。故事的最后,1900把自己放生回到海里,那是整个世界对他所有的宽容;作为一部文艺片的落幕,多少带点不可言状的美丽而又不惊波澜。
可不可以说?行人累于世已久,终得归。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三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那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主角。
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主角到一位大人物,不就应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向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完美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简单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取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取。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己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一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样去应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思考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好处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取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取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四
他是个自幼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上的婴儿,是那个无数人都在做着“美国梦”的年代中的钢琴奇才。他的名字叫1900――纪念他在这一年出生。他的一生都在大海上漂泊,从未踏上陆地,直到与弗吉尼亚号一起沉落大海。他精湛的钢琴技艺,演奏出潜藏在这艘船上每一个过客的故事,跳跃的音符,宛若他们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复杂矛盾的思想。后来,他遇到了一生中唯一的知音――一个吹小号的max。max未能永远地陪1900在那艘大船上,他是陆地上的人,终究要回到红尘中忙忙碌碌。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度过年年岁岁却是1900一生的宿命。
直到有一天,碧蓝的大海上,清新的海风吹起甲板上那个少女淡金色的长发,少女站在风里,他透过玻璃窗看见了她,他们的目光相遇,轻柔的音乐从他的指尖滑过。这是他看到她,为她写的曲子,娓娓道来,他与她相遇的故事――是一场充满宿命味道的相遇,是上帝不小心的安排。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到陆地上寻找这个与他擦身而过的女孩。他穿着max送给他的新大衣,戴着黑色的礼帽,一步步缓缓走下舷梯。
然而――他停住了――在舷梯的正中停住了。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间仿佛只有他一个孤单的身影。他双眼迷茫地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世界――雾霭笼罩的城市,离群的鸟在高楼间盘旋,交错纵横的街道,永无止境地延伸,远远望不到城市的边缘……他像一个孩子一样无助,始终不能再下一个阶梯。他的脑海中做着复杂的斗争,何去何从,彷徨无措。最后他把头上的礼貌摘下,奋力扔出――他似乎在玩一个决定命运的游戏――帽子稳稳地落在了海面上――他最终要留在海上。生于海,死于海。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五
今天在家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
19,一艘豪华的游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最后这个孤儿被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并把他取名为1900。后来等他慢慢长大之后,人们本来想把他送到孤儿院去,但是她却忽然间消失了,等再一次找到的时候,他却无师自通地显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了这艘豪华游轮的演奏家。他不仅在那些头等舱里面,给那些贵人弹奏钢琴,他也给那些穷人弹奏钢琴,他的音乐真的是绝无仅有的,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全部都被他深深地打动,但是他永远只在船上演奏,他从来都不曾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仍旧是没有为了爱情而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他曾就在那艘船上演奏,就有他自己的音乐,最后船毁了的那一天,他也陪着船一起葬身海底了。
1900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那艘船,他在船上过完了他的一生。很多人都在说900肯定很孤独,但是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孤独。我认为孤独其实是一种主观的心态,并不是说有人陪伴,就一定不孤独。我很喜欢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所谓孤独是在于你的内心是不是拒绝于别人产生交集,如果你跟一群人在一块玩,但是你内心要更感觉不到任何社交的快乐,你不想跟大家一起嬉笑打闹,而是自顾自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就算不是一个人也是一种孤独。
1900在电影中说过一句话,他说钢琴有有限的88个键,而城市里有无数个间,但那是上帝的钢琴,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弹奏。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我认为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非常的有限的。早晚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能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就像1900一样弹钢琴,那么,这一生就是值得的。如果踏足陆地的话,1900可能会害怕自己会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迷惑,有了这个东西就会想要另外一个东西去,到了这个城市又想要跑到那个城市,这样的话只有无穷无尽的欲望都在折磨着他,这样的话他还不如在船上这一方小天地做着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1900他就好像把生死置之度外,它有着自己的想法,并按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诱惑,勇敢地做他自己,勇敢的走他自己的路。就算他只是在这条船上,就算最后听众只剩下自己,但是他这样子就满足了。其实这样子的他才是不孤独的,只要他内心足够坚定足够丰富,那么他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独。反而是那些内心没有目标,毫无目的的人才是感到最迷茫,最惆怅,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andbillionsofkeysthatnever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
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入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六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片段,是影片最后1900跟马克斯·托尼表达自己不愿意离开弗吉尼亚号那段话。
在没说这段话之前,我其实特别希望故事的走向是马克斯成功劝说即将被炸死的1900下船,然后一起组一个小乐队,演奏音乐,然后认识今生挚爱,过上再平凡不过的幸福生活。
因为这是我认知里“幸福”该有的样子。
可是当他说完这段话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心目中所谓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这篇影评会把这段话拆解分析。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从小出生在船上的1900,他的世界就是这艘船的大小。他了解船舱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结构,知道它从哪开往哪里,多长时间,他要弹奏多久的钢琴……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了然于胸。他不是没动过下船的心思,他被太多的人劝说,希望他改变。
有人跟他形容过某个契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是如何令人顿悟,是如何想要改变,他感到好奇,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那种声音,即便他一直生活在海上;也有人令他一见钟情,巨大的引力拉拽着他,他魂牵梦绕无心演奏,只想与她相识,想要过有她的生活。
在那个他钟情的女孩离开船后,他陷入迷茫,后来他终于他决定要下船了,可却在直面纽约城的时候凝固在了舷梯上。望着纽约那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大厦,他才突然醒了过来——对于“无限世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他对于爱情的向往。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1900的这段话浇熄了我所有的优越感,为他感到惋惜的“陆地人”是多么的可笑。他知道自己如何生如何死,可我们不知道如何生也看不到如何死,又有什么资格为他感到可惜。
听他说到这里,我就已经开始为自己深深地感到难过了。是啊,我们“陆地人”要在无限的键盘上演奏音乐,我们不知道“do”在哪里,也不知道“si”在哪里,让我们演奏一段音乐?这太难了。我们每天每天面对的,是“难”,我们,真的,太难了。
工作中会被要求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但你做不到就好像低人一等了一般,你不得不去克服。我们被焦虑笼罩着怎么也逃不出去,只能硬着头皮在这无尽的键盘上吃力地弹奏。极少数的人摸索到了门路,弹出了一首曲子,可大多数人只能团簇在地铁里,马路上,办公大楼里,不知尽头地前行,没有音调地演奏。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人们认为1900不愿意下船,是“孤独”囚禁了他。在成长的过程里,我想他早已跟孤独和解了。当第一次经历上一秒还被人们围着称赞他的演奏,下一秒却因为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后而迅速散了的时候,他一定也会落寞。这样的情况数百次数千次发生之后,也早已不会有任何感觉了。有的人看似是被“孤独”囚禁,其实却是与孤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孤独的人是知道如何取悦自己的人,他们看似活成一座孤岛,可你永远不知道那座岛上到底有如何精彩纷呈的世界。看完电影后,我开始羡慕那些有孤岛的人,那种不会与任何人分享的“世界”,对我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觉得我们得承认,那些说要“活出自己”的言论,都是弱不惊风的,立不住脚的。当选择一种迎合世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已经无法“活出自己”了,而说出这种话的人,谁又能真正地做到不迎合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呢?我们应该佩服那些活成孤岛的人,而不是试图把他们拽向我们,也不该抨击他们不像我们,我们得收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优越感”。
马克斯最后选择尊重1900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才真正成为了1900唯一的“朋友”——理解他,尊重他,成就他。
我想过如果是我的朋友坐在那艘装满炸药即将爆炸的船里跟我说,他不会下船的,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选择。我想我应该会泣不成声请求他跟着我走,无论如何请随我下船吧,我希望他活着。就算我不知道下船后的他该如何活着,但活着总归是件好事。
但我忘了,1900就像是这艘船的灵魂一样,又或者这艘船是1900的灵魂。船不在了,1900就不存在了。所以就算把他劝下船,他也不会活着了。
1900当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存在过,恰恰是,他深刻存在于每个欣赏他音乐的人的心目中,那个跟他battle自惭形秽的“爵士乐之父”会永远记得他。
我想起《奇葩说第六季》关于名画的讨论。烧掉的名画不是这样就不存在了,只要被人记得,它就是不朽。葬身于爆炸火焰里的1900,就像是火灾里烧掉的一幅名画,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会记得他的才华与人格,而他,永远活在了弗吉尼亚号那架钢琴所弹奏的旋律里——永垂,不朽。
《海上钢琴师》“逆袭”,重映片市场空间有多大?
赋予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赋予我的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一封感谢信,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而令他如此感慨的原因,正是其1998年旧作《海上钢琴师》在内地上映时,所受到的热捧。
周末三天,在排片不占优的情况下(平均不足15%),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累计取得了超过6500万票房,逆袭《霹雳娇娃》、位列同期第二。考虑到《海上钢琴师》单日票房和《大约在冬季》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本周工作日内《海上钢琴师》甚至有望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而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海上钢琴师》的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3亿元。
1.3亿的票房,放在今天的中国影市来看并不算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但对于一部已经上映了21年、在互联网上有大量高清资源的文艺剧情片来说,这一成绩完全称得上是优秀了。作为对比,1999年《海上钢琴师》在北美上映时,仅仅只收获了16万美元(约150万人民币)。
《海上钢琴师》能够“逆袭”,和其知名度有着莫大联系。截至虹膜影人发稿前夕,豆瓣评分9.2分的《海上钢琴师》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5位,累计有超过142万豆瓣用户标记了“看过”、超过29万用户标记了“想看”,是中国电影爱好者中知名度最高的剧情片之一。此次影片经过4k修复后,在大银幕上放映,对于很多从来没在电影院里欣赏过该片的影迷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机会。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上映前夕,《海上钢琴师》仅仅只发布了8款物料,落后于《霹雳娇娃》的28款和《大约在冬季》的23款。但是该片在猫眼和淘票票上的映前累计想看指数却接近50万,要远远优于很多同档期电影;而灯塔专业版提供的爆米花指数(全网总和热度)趋势也显示,《海上钢琴师》映前的总体热度表现,也和马思纯、霍建华等多位明星坐镇的《大约在冬季》难分伯仲。
有了热度的铺陈,影片卓越的质量和差异化的特点,便成了其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票务平台评分(猫眼9.5、淘票票9.4),《海上钢琴师》都要优于同档期所有电影,对于越来越看重质量的用户而言,这样的口碑自然会有不小的吸引力;而灯塔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则指出,同期几部电影的用户都有着明显区隔,因此并未出现相互分流的情况。
《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老片重映在中国市场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包括《大话西游》《英雄本色》《千与千寻》《龙猫》在内,有不少经典老片都选择在内地重映,并且纷纷斩获了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票房成绩。
由于很多老片的重映成本,仅仅只包括了修复转制、拷贝和宣发等,加之不少影片都像《海上钢琴师》一样更多是依赖影迷的“自来水”,所以整体成本常常能控制在几百万元。因此除了极少数特殊影片外(如《泰坦尼克号》3d版),大多数老片重映都称得上是“一本万利”,卖到千万就基本能实现盈利了。
但低风险与高回报,并不意味着老片重映就是一门零门槛的生意。
有参与过类似项目推广的业内人士告诉虹膜,一般情况下重映影片可分为几类:特殊时间节点上(例如纪念张国荣等),主打情怀的电影;高质量的、未在内地上映过的经典影片,如此次的《海上钢琴师》和此前的《千与千寻》;热门影片的新版本,例如3d版《泰坦尼克号》等。
后两种影片,因为高质量和扎实的用户基础,往往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理想或者远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而前一种影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情怀而没质量为依托,则很可能在收割完第一波票房后就被市场所淘汰——2017年重映的张国荣影片《失业生》(豆瓣7.1分),就只收获了610万票房。所以如今在做老片重映工作的企业,往往会对影片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会从豆瓣评分8.5及更高的影片中选择合适的对象。
此外,虽然老片重映的利润空间巨大,但是天花板也非常有限。抛开《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特殊电影,大多数老片的受众规模也相对较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此次《海上钢琴师》超过7成的用户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想要进一步下沉、打开增量市场,如今来看还有不低的门槛。受此影响,目前老片重映更多只能作为影市淡季的一种补充,或者是激烈档期里一种差异化、圈层化的选择。
不过即使限制颇多,还是有很多从业者相信,老片重映的市场会越来越火。毕竟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在没有合适新片的情况下,与其花钱去看一部不确定的电影,不如选择一部优质的老片。因此在此轮《海上钢琴师》大卖后,便有从业者向虹膜感慨:“豆瓣top250里的很多电影,或许都有机会在华亮相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七
一部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在1920xx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应该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后才表现出来,最终达到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在1900准备下船但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返回,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现在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后他选择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通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情况正好使他在保持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己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择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可以是欲望,有限,可以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知道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后说一句,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择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选择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八
其实,在一个月前我就已经把电影下载到电脑里了,一直是没机会看,所谓没机会不是没时间,因为看这种电影,必须一气呵成地看完,还得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这边厢满脑子都是明天该买那只股票抄底,那边厢还要跟着伟大的钢琴师在海上颠沛流离,如此的私心杂念绝对是对一部好电影的大不敬。所以等来等去,我决定今晚观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艺电影的片长都不短,几乎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这让我很是受用,谁叫我是文艺片的粉丝呢。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电影的最后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将被销毁的大船上,海上钢琴师1900万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摇动手指对着空气弹琴,看到这里我唏嘘不已。
这真的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电影了。
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宿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一样事物决定了的时候,这个人也许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爱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来决定,也许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满这样的荒.唐。
生命被决定,在这部电影看来是美丽的。
也许,我是无法评判剧中人的幸或不幸。不过,我倒宁愿看到电影这样的结尾:海上钢琴师1900跟随着他的钢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于最后的生与死,不在我关心的范畴之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九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下面小编整理20xx观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心得,欢迎阅读。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heykid,giveusatarantells."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you,showmehowtarantellsgoes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确是在1900心上又划了道寂寞的伤疤,他的单纯就像游走在琴键上的旋律,给一批批暂局的行人共飨.音乐的萦绕下,人们都浸浴的欣喜的纯粹的音符中,随之徜徉随之跃动.
然而时间的步伐却不允许时人停歇,一但到达目的地,余音未止,人去楼已空.
这样一个对比,仅留下1900苦涩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颤动,这是他的寂寞.纵使寂寞,1900并未去寻找他那份冲蚀寂寞的快乐——上岸。这是为什么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们,他们,“chasingsomeplacefaraway,wherethereisalwayssummer",快乐并不在岸上,它只是欲望的一张封面,这个一颗单纯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仅没有快乐可言,连唯一的钢琴天赋都要付之东流。
还有,他与那女孩邂逅时的心动,他一系列举措想刻意接近那个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来时,他正踌躇着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过,这也是暗示着这份感情的羸弱,一个爱人,当没有相遇,或者没有相识时,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于另一方是虚邈的,这点又是何等可悲,爱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远达不到的。
恩,这就是我的感悟。
一部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在1920xx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应该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后才表现出来,最终达到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在1900准备下船但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返回,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现在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后他选择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通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情况正好使他在保持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己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择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可以是欲望,有限,可以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知道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后说一句,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择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选择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很少有时间沉浸在电影中,更没有写过影评,也不知道写影评有那些要素,重新学习只怕来不及了,还是随心所欲凑一篇观后感,权作交差。
纳兰向我推荐的《海上钢琴师》,如果单从影名来看,我是绝对不会对他感兴趣的,我根本听不懂音乐的,也没有共鸣的天赋,更不会有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可能。但我想,能让一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毫不吝啬地说好,极力介绍给大家,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昨天我花了四个小时连看了两遍,感慨颇多,但是要把他表述出来,真的怕词不达意。
还是老调重弹,从故事说起吧。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我想,遗弃他的人一定不会是个穷人,但她一定是个胆小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所以1900遗传了她的这个性格缺憾。一片大海,一艘巨大的邮轮,一架钢琴,一个人的人生,禁锢的世界。虽然船外是狂风咆吼,波涛翻腾,雨雪更替,但对于他来说是习以为常了,所以他害怕陆地的原因并不是这些自然现象。他对陆地的害怕起源应该是来船上的形形式式的人,每一次能承载二千个人,每一次又是不同的人,他的音乐灵感都来自于对这些不同人的释译,可见他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非常强。他当然能明白这船里的一切只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里他都要极尽其能来唯护自已的尊严,那场爵士乐的比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对未来感到恐惧,迷茫,未知,陆地太大,他害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单纯美好的少女让他的音乐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也让他对陆地产生了无限的遐思,也许陆地上的一切并不是象他想象的那样恐怖和恶促。他也挣扎过,努力过,但爱带来的是无穷的痛苦和颓废,终于他选择了对音乐的执着,他需要的是一种纯粹的音乐,不为名利,不受控制的自由之音。当一个人有了牵绊,有了责任,有了世俗中的种种繁杂,无序,纷乱,也许他的音乐灵感就会结束了,他是为音乐而生的,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他突然就想通了,于是重新快乐起来了。可是生活总是不能事事由自已作主,那条他赖以生存的船也结束了它的使命,按常规,他可以换一条船,继续他的音乐之旅。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说他缺乏挑战生活的勇气,一个跳板几个台阶的距离,他都跨不过去。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自已不是也这样吗?习惯了某种生活,形成了某种圈子,虽然渴望看另一种世界,但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象马哥经常说的: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呵呵,那只是一种自我解嘲而已。就1900而言,他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他绝对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也许有人会说他懦弱,但是我认为不是,1900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在船上没有世俗的打扰,没有名利的侵蚀,他所演奏出来的音乐,打动了每一个听到它的人。当1900与维珍尼亚号一同葬身海底,他传奇的人生便在人们的心头划上了一个永恒的烙印。一艘船,一个弃婴,一架钢琴,命运之手将他们永远的联结在一起,即使是死亡也无法将他们拆开。我想,这结局,又说明他是勇敢者。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这艘船,就是1900生命的载体,船毁人亡,轮回之所。忽然想起林黛玉的两句绝命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
一个人能从容地面对死亡,一个人能对他衷爱的事不离不弃,一个人能选择自已要的生活,一个人能留下一段让人回味的故事,我想,他就不算枉来这世上一走。希望1900在天堂依旧能有一架他能操纵自如的钢琴,演驿他与众不同的天堂人生。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二十
他生命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我的性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因此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正因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取,他的潜质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因此他选取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那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生命,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生命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取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取了自已的路,为自已而活,而咱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完美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二十一
可能由于从小被遗弃的关系,他没有安全感,后来他自己说“有限的钢琴键盘和邮轮才让我安心”,哪怕是他钟意的女人也没有让他有足够安全感的勇气走出去。也许1900说得对,高楼大厦的世界太复杂,更有挑战没错,但也会附加烦恼,为了不烦恼,他选择不挑战。所以只有下船的人觉得他与船共死太可惜,他自己却觉得挺好。另外,电影所处的正是欧洲各种危机下移民美国的移民潮时代,唱片取代现场表演,爵士乐取代古典曲目,是否电影从侧面表达了不要盲目顺应社会趋势,要保留住欧洲文明那种优雅的风范,少一点世俗,多一点纯粹!就像画家如果为了卖钱而画画,那么他的画就不再有他自己的灵魂了一样,20__年全国重新上映,观后突然感觉1900与程蝶衣很像,都在乱世中坚守着一份忠贞。
1900说,你看陆地上,有那么多条街道,横纵交错着,太可怕了,我看不到哪里是尽头。可是明明,在一个游动着的岛国一般的船上生活以此为家才更孤独更可怕。我想,这大概是我穷极一生也不会懂得的宇宙级的浪漫和孤独。他的灵魂和船融为了一体,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了。
有些人从陆地到海上寻找更广阔的世界,有些人在陆地聆听海的声音,而海上的人却对无限延伸的坚实土地有着对未知的恐惧。船就是他的琴键,他不必下船,世界自然从他身边经过,世界不必知道他,他却可以从船上从琴键中读懂这个世界。琴键是有限的,音乐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可能却是无限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57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