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是指分配给某人或某组织的特定工作或职责。需要反思过去的经验和教训;4、通过看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写出人物精神篇一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四.反馈。
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阿荣。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谢奕韬。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容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五.提高。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六.激活。
要求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最好能加以表演,可用综艺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七.创新。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1.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
2.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
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
写出人物精神篇二
在别人眼中,老师或许只是一个“矗立”于讲台之上高大威武的身影,举手投足间透着昂然的浩气,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我的生物老师却“别具一格”。
我的生物老师,姓李,名金耿。
金耿老师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随着“小中考”的结束,他的身影在我们的讲台上就消失了。但在校期间,只要看见那夹克衫、牛仔裤的“标准配置”,我们就会欣喜地追上去喊一声:“金耿!”老师总会笑呵呵地说:“是你呀!”然后就是热切地问询和贴心地叮嘱:
“学习顺利吗?”“一定要珍惜时间啊,不过也不要熬夜!”……。
而我们也会报以朋友般的回应:
“金耿老师,初一小孩有我们听话吗?”“你教得辛不辛苦?”……。
金耿老师能将枯燥无味的生物课教得多姿多彩。
他语言幽默,还时不时插几个小笑话,让我们在哄堂大笑之余增加了学生物的乐趣,将知识点牢牢记在心里。在同学们苦于植物细胞壁的记忆顺序时,老师就拿鸡蛋来比喻:“哎呀,真是的!你看早餐吃的鸡蛋,剥的一层壳不就是细胞壁吗?那层膜不就是细胞膜吗?……”末了,再加上一句:“没下过蛋还没吃过蛋吗?”于是,全教室人都记住了这一个要点。
金耿老师是学生的知己。
我有一位同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迷”。他在家里养了一条三十厘米的绿鬣蜥,十几只蜘蛛。他妈妈在床上发现了一只“越狱”的蜘蛛后,果断下了“斩草除根”的最后通牒。没办法,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耿。两人“一拍即合”。金耿把绿鬣蜥和蜘蛛安放在办公室的角落。于是,金耿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就更高大了,全班学生无不以金耿老师为知己;课间,他的办公桌前围满了提问题的学生,其他老师不无“嫉妒”。
现在金耿老师已经不教我们半年多了,但是我却感觉他一直在我身边,在我心中。在烦恼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的幽默与平和———金耿老师,我会永远记得您给予我们的亲切与温暖。
写出人物精神篇三
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精神》的教学做准备。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写人手法的回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写作方法。
对校园里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描写,既要写出外在特征,又要突出内在精神。
1、取材:还原情境。你选择的人物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同时要思考他的这个个性在哪个环境或事件中表现得最突出。
3、填写下表:
环境或事件。
外在表现(语言、外貌、行为等)。
性格或气质。
4、根据表格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写作的思路和角度,指导作文的选材、构思和起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的生物老师。
在别人眼中,老师或许只是一个“矗立”于讲台之上高大威武的身影,举手投足间透着昂然的浩气,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我的生物老师却“别具一格”。
我的生物老师,姓李,名金耿。
金耿老师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随着“小中考”的结束,他的身影在我们的讲台上就消失了。但在校期间,只要看见那夹克衫、牛仔裤的“标准配置”,我们就会欣喜地追上去喊一声:“金耿!”老师总会笑呵呵地说:“是你呀!”然后就是热切地问询和贴心地叮嘱:
“学习顺利吗?”“一定要珍惜时间啊,不过也不要熬夜!”……。
而我们也会报以朋友般的回应:
“金耿老师,初一小孩有我们听话吗?”“你教得辛不辛苦?”……。
金耿老师能将枯燥无味的生物课教得多姿多彩。
他语言幽默,还时不时插几个小笑话,让我们在哄堂大笑之余增加了学生物的乐趣,将知识点牢牢记在心里。在同学们苦于植物细胞壁的`记忆顺序时,老师就拿鸡蛋来比喻:“哎呀,真是的!你看早餐吃的鸡蛋,剥的一层壳不就是细胞壁吗?那层膜不就是细胞膜吗?……”末了,再加上一句:“没下过蛋还没吃过蛋吗?”于是,全教室人都记住了这一个要点。
金耿老师是学生的知己。
我有一位同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迷”。他在家里养了一条三十厘米的绿鬣蜥,十几只蜘蛛。他妈妈在床上发现了一只“越狱”的蜘蛛后,果断下了“斩草除根”的最后通牒。没办法,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耿。两人“一拍即合”。金耿把绿鬣蜥和蜘蛛安放在办公室的角落。于是,金耿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就更高大了,全班学生无不以金耿老师为知己;课间,他的办公桌前围满了提问题的学生,其他老师不无“嫉妒”。
现在金耿老师已经不教我们半年多了,但是我却感觉他一直在我身边,在我心中。在烦恼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的幽默与平和———金耿老师,我会永远记得您给予我们的亲切与温暖。
读了这篇文章,一个年轻洒脱又跟学生能“玩”到一块、课堂还生动幽默的新式老师就来到了我们眼前,呼应了开头的“别具一格”。这个形象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一是抓人物标志性的外在特征,如金耿老师“夹克衫、牛仔裤”的“标准配置”,就表现了其青春洒脱的气质;二是抓能体现人物性情的细节,“笑呵呵”的神情,热切的问询,就可以看出老师的平易,以及与学生心理距离之近;三是抓住典型场景,课堂即为老师活动的典型场景,一个精彩的比喻增加了课堂的无限趣味,老师的幽默风趣也跃然纸上;四是把人物置于事件中,帮学生处理宠物一事,凸显了老师跟学生的平等亲密。
吴梦珂整天眯缝着眼,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什么亮点,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实在是让人看不惯。
每当上课铃响起,他才慌慌忙忙地跑进来,老师进来以后,低着头,嘴里像蚊子哼哼似的说了句:“老师好”!上英语课时,大家都在齐读单词,他却在那里转着手中的笔,眼神呆滞,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知他是不想读还是不想玩。我想他应该有自己的无奈———由于基础不太好,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他不得不放弃学习。
他上课时的动作特别懒散,通常是一动不动地趴着,如果可以的话,他恨不得买张床躺着听课。他只有回答问题时才偶尔抬抬眼,直直腰,但他缩着脖子,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他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吾吾,说半天也不和正确答案搭半点儿边,大家当然会哄堂大笑,他自己也会憨憨地笑,但从他笑的背后,我能看到他的无奈。
单单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知道梦珂是个懒散、学习差的人,但这只是表面。从他那天对我说过的一段话(也许他这辈子都不会说第二遍的话)之后,我就对他有了另外的看法。那天,英语测试后,他握住我的手涨红了脸说:“组长,你有什么学英语的好方法吗?教教我好吗?其实……我不是不想学,只是……我觉得我越落越远,越来越跟不上了。曾经我很爱学习,但小学那个老师总认为我什么都是错的,我便不想学习了。但我真的很想学习,也想凭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优秀起来。”一番话后的梦珂,眼睛竟然亮亮的,湿湿的。
我不知道他为何要跟我说这些话,只觉得我当时内心就被震撼了。那是他最掏心窝的一段话呀!他是有一颗上进的、爱学习的心,只不过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原来,平时我看到的懒散的吴梦珂,只是他的表象。我不禁为平日对他的误解而自责了,也懊悔没多给他一些学习的鼓励和帮助。
梦珂,他是一个有目标的人,今后,我会努力帮他,让他在学习之路上追赶上大部队。梦珂,我相信你!
这篇习作读来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这个“真”字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对象来自于生活,真实自然;二是小作者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写,少年视角凸显“真”味。写作对象的“真实”,是指吴梦珂表面的懒散和隐藏的上进心;作者感受的“真切”,是指“我”对吴梦珂认识的变化。吴梦珂,“‘吊儿郎当’的样子”,“实在是让人看不惯”,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人物“懒散”的特点更加饱满;而听了吴梦珂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后,“只觉得我当时内心就被震撼了”,前后构成对比,使得行文充满了张力。
写出人物精神篇四
以“单位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讲授本组教材时,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涵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讲授环节,都有意识地凸起本组专题。在《同步阅读》5篇课文的处理上,调动学生课外自立阅读的积极性,发挥这些个故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讲堂上给学生搭设展览阅读收获的平台,重点指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探讨自立阅读历程中的困惑。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重点】。
1.从本单元的科学故事中体会相关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感受科学精神的鼓舞,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2.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群文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是一股清泉,洗去人们心中的愚昧;它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给人们带来光明;它是人们新鲜的血液,不断地求实创新;它是人们力量的源泉,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今天,让我们一起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感悟这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吧!(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科学精神”几个字)相信孩子们会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长出茂盛的枝叶,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主题回顾。
在第五单元的`四个科学故事中,什么样的科学精神打动了你的心?
《跨越百年的美丽》:献身科学;
《千年梦圆在今朝》:勇于挑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追根求源;
《我最好的老师》:敢于质疑。
三、阅读概览。
在第五单元中我们从这四篇科学故事中了解了献身科学、勇于挑战、追根求源、敢于怀疑等科学精神,其实这样的科学故事还很多。
2.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且填写了《群文略读记录表》。请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
写出人物精神篇五
1、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
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3、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恰当运用一种或几种描写手法,揭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什么“弯弯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地鼻梁,能说会道的小嘴,一笑两个小酒窝。”这样的作文,了无新意,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也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观察与思考。
1、最成功的漫画【投影2】。
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认真观察,回答右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发言,叙说画面中人物的年龄、职业、性格特点。
2、猜猜他是谁【投影3】。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做个小游戏,需要一位同学和老师配合,哪位同学愿意帮帮老师?谢谢你!下面老师介绍游戏名称和规则。这个游戏叫做“猜猜他是谁?“我出谜,由这位同学来猜。其他同学做什么呢?认真观察这位同学的反应,包括语言、神态、动作等,并记录下来。
猜谜材料:“猜猜他是谁?”
被指名的同学边听边想,根据老师提示说出自己猜测的人名。
三、指点迷津【投影4、5、6】。
看来咱们大家的观察力不错,善于发现和观察只是写好人物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方法正确、得当,才能描写出鲜活、生动的形象来。
不过,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似珍珠般熠熠生辉呢?别急,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指点迷津”!只要用心听,我们一定能共同淘到许多亮闪闪的大珍珠!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物描写可以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另外两种描写方法我们在下节作文课再给大家介绍。
关于外貌描写:
那么,外貌描写可以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自由谈,老师补充)。
强调: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选择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方面来写。
指导: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在年龄身份、面目长相、着装打扮、体型体态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进行筛选,选取外貌上最有特点的一方面或几方面细细描摹,要善于将笔触停留在某一点上精雕细琢,做细节描写。
提醒:不要忽略眼睛的描写。
语言描写:
指导:把握语言个性,言谈要符合人物身份,避免众口同腔。
俗话说:“言为心声”,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留心观察,人物语言务必符合人物身份。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的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描写劳动人民,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样一定不能揭示出人物性格特征,所以说必须要坚决避免。
为了让人物的语言更能闪耀个性的光芒,我们除了在“说”的内容上做文章,还要在“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方面下功夫,做好细节描写。
四、小结归纳【投影7】。
生自由发言,做个性总结。
五、引以为戒【投影8】。
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几个学生的习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师出示病例句,生自由发言说例句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师总结,明确。
病例1:“我爸爸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大大的”。
诊断:词汇贫乏。(呆板式)。
医治:多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病例2:“我爸爸四十多岁,明眸、皓齿,精神矍铄,身体丰满,力大如牛。”
诊断:盲目追求华丽词藻,常会弄得词不达意。(拼凑式)。
医治:除了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词语外,还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病例3:“我的表弟真可爱,明亮的大眼睛,像苹果一样红的圆脸蛋。他一笑时,脸上还有两上小酒窝呢。”
诊断: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脸谱式)。
医治:应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出“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
病例4:“哥哥长得很胖,四肢粗大,肚子圆圆。”
诊断: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描绘。(干瘪式)。
医治:可以选择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或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形象起来。
病例5:“她,长头发,柳叶眉,高高的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底白花的衬衣,发亮的皮鞋,黑色的裤子,她就是我的老师。”
诊断:生怕会漏掉什么没写上,以致从头写到脚。
(罗列式)医治:写外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而不是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因此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刻画。
写出人物精神篇六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200字。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鲁迅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思路点拨。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写出人物精神篇七
昨天上午,天气晴朗。表姨来我家了,她把小可可也带了过来。小可可才1岁,长得肥肥胖胖的,有一点点头发,还穿了一条小裙子,手一节一节的像莲藕,嘴巴小小的,眼睛也小小的,样子真可爱!中午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在睡觉。
她睡觉的时候像一条死虫,睡醒的时候像一只蝴蝶很精神!我很喜欢小可可来我家玩!
写出人物精神篇八
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平时必须多观察,积累素材。课本上的三个练习其实就是通过片断练习帮助你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同时积累大量的素材。通过多观察,多练笔,会逐步悟出道理,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技巧的。当然心理描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可以使读者真切地理解人物的神情、讲话和动作是受什么思想支配的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心理描写的训练也不可忽视。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写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甚至外貌,既要写出其不同,又要写出其相同,而这个同就是抓住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这样的训练可以使你观察得更细,而且有助于你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譬如,有一篇文章叫《心绪》,其中写了自己的母亲,感叹母亲空有一肚子诗文,却为自己六个兄弟姐妹和父亲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对母亲文中既有外貌描写,亦有语言行为的描写,但都突出有了丈夫孩子之后母亲由一个大家闺秀到家庭妇女的蜕变。
先看一段外貌描写及作者的感叹:
“我眼中的母亲比过去更焦枯更瘦小了,背部变得像一张弓,脊椎则如同刀削一般,头发全白了,满脸挤紧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呵,母亲,我幼时在上海见到的那一位穿旗袍着高跟鞋的漂亮少妇哪里去了?那位抱着弟弟妹妹口中轻轻唱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母亲哪里去了?”
外貌上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母亲的“变化”。
“现在的母亲老态龙钟,走路也走不稳,她每天操心的只是鸡窝关好了没有,煤炉封好了没有,后门上锁了没有。每天晚上等褓姆都睡了,她一定要拄一支拐杖一步一步慢慢地洗脸、洗脚,一边口中唠叨着诸如明天菜场可有白鱼卖,或者明天酸菜肉汤之类的话,母亲总是回忆她年轻时的故事,总是说:‘我做姑娘时’和‘我到周家时’如何如何,而且总是一个故事说好几遍。”
行为描写具体写出了母亲的“变化”,但其后的语言描写似乎又有些因这种“变化”而产生的惆怅与无奈。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练习练练笔(要求每一个片断有细节描写)。
1.给你的每一位任课教师画像。
2.冲刺的瞬间(可以写冲刺时运动员各异的动作、神情、姿态等)。
3.你的每一位新的课任老师,上第一节课时都会有个开场白,选择几位老师的开场白进行描写。
写出人物精神篇九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
回想起我住在农村的那些日子,那一幕幕故事全都围绕奶奶展开。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外地,我跟着爷爷奶奶居住在农村,从小就感受到了老人家浓浓的爱。
一到冬天,奶奶会不停的叮嘱我要多穿衣服,多晒太阳。秋衣、毛线、羽绒背心、棉袄,这一件件衣服把我裹得像球一样,走起路来缓慢而又笨拙。这时候,奶奶会走过来牵着我的手,慢慢前进,从来不会嫌弃我走路慢,一直在等待。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在镇子上的学校,每天要骑半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奶奶之前并不会骑车,但是为了能每天接送我一直在练习。可是因为奶奶骑车技术不好,我没有让奶奶送过我上学。
以前的时候,除了在幼儿园就是在村上乱晃,跟小伙伴们一起到处玩。我一直记得,有几个大一点的姐姐经常带着我一起玩,因此我每天都挺开心的。后来,她们因为上学去了其他地方,陪我玩的人就变少了。奶奶大概是发现了这一点,努力挤出空余时间多陪我玩。奶奶在一家毛竹场上班,每天可以说是早出晚归,为了让我晚上不至于一个人待在家里,奶奶每天干活都特别卖力,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家里,为我做好晚餐,再做一些家务。我每次回到家都能在门口看见奶奶,她每一天都会在门口等我放学,第一个欢迎我回家。
虽然后来因为上学的原因我没有待在老家了,但我一直记挂着奶奶。再到后来接触变得越来越少,等爷爷奶奶再搬来和我们一起住的时候,我觉得她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或许是因为我的缘故,我觉得她特别唠叨,我无论做什么都要管,但我也知道,她是因为关心我才事事都要插手的,这是她爱我的方式。
这就是我的奶奶,和蔼而又慈祥。她用自己的臂膀撑起来我的童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一
他叫老陈,我是打心眼的讨厌他。
他总是以他七星学霸的身份来“欺负”我。走起路来十分神气。迎面见到我就努力把头抬高,向我投来不屑的目光。有一阵子,我的腿受伤了,拄拐走路,他边模仿我走路姿势,嘴上还叫着:“李大爷,李大爷!”。
他叫老陈,我也打心眼儿里的喜欢他。
他的脸上布满红肿的青春痘,粗黑的眉毛下有着一双清澈的丹凤眼,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个银白色六边形眼镜,鼻子下有一撮小胡子,嘴巴上面还有一颗黑痣,这相貌十分古怪。可我抵挡不住他帮助别人的那鼓热心劲儿。他也是个“戏精”,记得一次我拿着数学卷子去问他题,他看见题后,先是把眼睛瞪的老大,接着头部微微颤抖,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呈现在我眼前,读完题后,他露出了一个死亡微笑后,头微微上扬,故意把鼻孔撑大,大声的呼气、吸气、呼气、吸气,紧接着举起卷子在我的背上胡乱拍打,“这么简单的题你还要问我?”,凶神恶煞注视我的样子令我忐忑不安。
虽说长相有些“古怪”,可是他待人诚心实意,也十分善良。不久前,我和他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我乘扶梯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迟迟不敢上扶梯,可那小男孩儿的妈妈已经乘扶梯上了二层,小男孩儿急的哇哇大哭。站在他身后的我不知所措,老陈也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喊那小男孩儿的父母也听不见,只得领着小男孩儿往上走,一步、两步、三步,等到了二层以后那小男孩儿特别兴奋的说了一句:“谢谢叔叔!”,便转身奔向了到处寻找他的父母。我忍俊不禁,他看着那小男孩儿的背影笑逐颜开。
他,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开朗的人。
他叫老陈!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二
1、心潮澎湃: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2、倚门倚闾: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3、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4、挖耳当招: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5、望云之情: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6、赏心乐事: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7、灭此朝食: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8、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9、娱心悦目: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10、抑郁寡欢: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
11、人琴俱亡: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12、百感交集: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13、襟怀洒落:襟怀:胸怀;洒落:洒脱。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14、迫不及待:近: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15、陶情适性: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16、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17、惘然若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18、朽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19、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20、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21、捏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非常紧张的心情。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三
我们班有一个“看书小达人”,他叫张崇彬,他看的书非常多,知识也非常渊博。
他写作业非常快,我才写了一半他就写完了,并且正确率非常的高,写完之后他就开始看书了,看得也非常认真。
有一次我看到他双眼目不转睛的盯着书本,仿佛思绪早已飞到了书里了,跟着书的内容升腾跌宕,表情时而皱眉,时而欣喜,时而伤心。
张崇彬是我们班的“读书小能人”他的阅读量可是我的好几倍呢!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四
我爸爸爱吃各种各样的水果,但他最爱吃的还是葡萄。每当葡萄上市的季节,他就会买许多葡萄吃。
我记得有一回,爸爸买了四大串葡萄回家。他一进门,马上就把葡萄洗干净。葡萄摆了满满一盘。他看着晶莹剔透的葡萄,自言自语地说:“这葡萄真诱人啊!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于是,他就拿起一串葡萄,坐了下来,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我只见他先把葡萄皮慢慢地撕开,然后用力一吸,葡萄肉就整个滑进了他的嘴里。爸爸一边吃一边说:“优优,这葡萄真甜啊!你快来吃吧。”他嘴上这么说,可吃葡萄的速度一点儿都没有放慢。不一会儿盘子里的两串葡萄,就剩下葡萄皮了。
我看着快要被爸爸“消灭”完的葡萄,着急地说:“爸爸,你给我留点葡萄吧,我可是一颗都还没吃呢!”爸爸听了,不好意思地说;“哎,这葡萄实在太美味了。我一吃起来就刹不车了。”说着,他又开始吃第三串葡萄。
瞧!我爸爸就是这么爱吃葡萄。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五
他是我最尊重的同学。
他每一次帮忙做事情都要做他的标志性动作拉伸一下自己的肩膀,仿佛在告诉我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过来找我。嘴上也总是挂着”没有我办不到的事情,已经随时准备为“人民”服务了!
跟他一起聊天也十分的有趣。若要是说了什么的话,他的眼睛瞪的比谁都要大,嘴巴又说又笑,仿佛时刻也停不下来,但谁让他肚子忍不住了痛的他直说:“都快要把腹肌给笑掉了。
有时,他在安静的教室突然大笑,我们随之也大笑起来。弄得教室的气氛一下子又活了起来。可是,他干起活来比闲聊要严肃的多。
在扫地的时候,用眼睛往地上仔细的看,看看是否有什么蛛丝马迹或是落网之鱼。他的动作像极了在雷区工作的扫雷战士。不愿意放过任何一颗地雷。清扫完“战场”他站在讲台上欣赏着自己的硕果。
当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他又自己主动留下来帮我们把桌子摆整齐,讲台桌也理干净。我想过去帮他做事情。
可是,他说这些事情太累了,就不让我做。
一个扫把,一个背影。我看着他可是自己却不知道自己能帮上什么事情。我不由都对他有了尊重感,我在想,要是没有他在我们班级,我们的卫生等一些事情就不可能完成。
虽然在四年级的时候,他因为他爸妈去别的地方工作,所以就转到了其它学校。这短暂的四年生活中,他是我最喜欢的同学,也是我最尊重的同学。
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能帮忙做很多事情。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六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四.反馈。
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谢奕韬。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容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五.提高。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六.激活。
要求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最好能加以表演,可用综艺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七.创新。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1.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2.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七
嗨,大家好!我叫闻妍懿,是首南一小206班的学生。每个女孩儿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我也不例外,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穿梦幻的公主裙。
我现在正在学古筝,我的梦想是将来能成为一名美丽温柔的古筝老师,我还喜欢写作,上学期我的作文《让爱传递》发表在《宁波晚报》上。周围的人都说我很孝顺,每次家人生日或其他重要节日,我都会用心为他们准备礼物。妈妈身体不舒服时,我还会照顾她。我希望自己在首南一小206班这个大家庭中能交到很多好朋友!
写出人物精神篇十八
我叫黄星烨,今年七岁,毕业于上海市总工会幼儿园。
总工会幼儿园是寄宿制的幼儿园,所以,我的自理能力很强哦!平时,我都自己洗脸、刷牙、穿衣服,自己整理房间,因为爸爸和妈妈上班都很忙、很辛苦,所以,我想尽量不要给他们添麻烦。在幼儿园,我喜欢画画、跳舞、做游戏,听音乐、唱歌,每次学校的汇报演出我可都是主角,我会跳爵士舞和印度舞!我还会协助幼儿圆老师发东西和打扫卫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58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