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案(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12:38:04
诗经两首教案(热门15篇)
时间:2023-12-11 12:38:04     小编:字海

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经验,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案的设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序和连贯。教案的范文可以帮助你了解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步骤。

诗经两首教案篇一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4古诗两首课时1课时设计人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            导入揭题。1、激趣导入。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            学习《春晓》。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作者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四、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生:齐读诗题。师: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生:自由读诗。师:谁能起来背诵一下?生:……师:你能用组词或猜一猜的方法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生:交流。师: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读。师: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生:鸟、风雨、花。

师: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生:“处处”“闻”“啼”

师: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生:知多少。

诗经两首教案篇二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诗经两首教案篇三

生:我认为母爱、亲情、友情等都是。

师:很好,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请看大屏,关注学习目标。(打开大屏,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关注目标。

生:(齐声)有。

师:昨天同学们预习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师:现在可以抢答问题么?

生:可以。

回答问题: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地位崇高。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

生:(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间的诗歌)。

师:时间久远。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师:大家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诗歌的学习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让我们领会诵读之美。

(大屏打出读诗指导)诗经属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先民用最自然的,没有修饰的语言把生活唱出来的,呈现四言的特点,因此,我们用最自然的呼吸,最自然的节奏,22拍,即可成诵。

咱们先在四人小组中选几句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推荐读的最棒的给我们范读。

(学生小组内诵读诗歌)。

(生举手)。

师:请问你是推荐别人还是自己读?

生:我自己读。

师:很勇敢,掌声鼓励一下。

(生读蒹葭)。

师:咱们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好不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的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总体来说读得很好。

师:哦,你评价的这么好,读的也一定很不错,不如你给我们读读另一首吧。我们给她配个乐。

诗经两首教案篇四

《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

1、诗歌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

2、理解“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氓》,第二课时学习《采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检查预习。

1、完成下列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__部的诗歌总集,又称《  》或《》,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__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开创了我国                  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注音。

将(  )子无怒   乘彼垝(  )垣(  )  尔卜尔筮(  )。

隰(   )则有岸   言笑晏晏(   )。

3、指名朗读或全体齐读。

(说明:一是强化字音识记,二是明确朗读节奏,三是进一步熟悉课文。这可以根据具体班级而定。)。

三、阅读文本,初步感知。

再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共六章,请概括每章内容。

2、请结合具体词句,概括每个阶段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心情。

明确:

1、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温言相劝,善解人意。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天真痴情,甜蜜温馨。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沉痛告白,告诫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忠于爱情,却遭变心。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勤劳辛苦,无怨无悔,却遭虐待。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亲人误解,独自伤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认清现实,清醒刚烈。

四、探究与实践。

1、讨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2、找出课文中运用了赋和比兴(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为比兴,这也可以降低学生训练的难度)的例子,请学生借鉴该手法,仿写三个句子。

(教师可以给一个话题,如“感动”“等待”等,学生也可以自拟话题写一段话,写完后交流。)。

五、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并预习《采薇》,要求能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采薇》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检查诵读与疏通。

1、诵读。

(先指名学生读,教师可适当指点引导;再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2、疏通文意。

(教师可以找几个句子让学生疏通,并强调容易出错的字词。)。

三、感知与探究。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4、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5、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7、背诵全诗。

四、交流与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并在课堂上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巩固背诵;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诗经两首教案篇五

1、掌握《诗经》的基本情况。

2、分析《关雎》的内涵。

3、掌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5分钟】。

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

1、《诗经》的基本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诗经》的形成与修订,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形成;汉代学者认为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如司马迁就采取这种说法)。

2、《诗经》的影响。

民歌中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作为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如: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1)、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2)、同学全体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解读诗歌。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3.品味,欣赏诗歌,赏析美点。

(1)、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

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4)、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诵,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雎鸠鸟在沙洲鸣叫,我们仿佛又看见了采荇女在河边忙碌,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无尽的思念„„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或一处细节,将其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或几行意韵悠远的小诗,拟个题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1、后妃之德。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我们又似乎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条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关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还有许多扇窗等着我们去开启,我们当寤寐求之,我们当琴瑟友之!虔诚的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执著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我们当永不止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背诵本诗。

诗经两首教案篇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色。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2.诗配画。

诗经两首教案篇七

课型:讲读      主备人:施分明   审核:

课时:两课时   上课时间:

补充材料: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

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2、给加点字注音。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3.学生试读。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也可以让学生描述)。

三、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诗经两首教案篇八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

诗经两首教案篇九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两课时。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未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      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      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 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吴永峰。

诗经两首教案篇十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2课时。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一、导入  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一、检查作业 。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

1、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诗经》中的诗歌,这些诗歌与以往学生学习过的古诗有较大的不同。一方面,诗歌的年代比较久远,缺乏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也要求教师做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字音的变化,这些诗歌押韵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有些拗口,因此,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 中都必须加强朗读的练习,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直至成诵。

2、诗歌是意象完整而优美的一个整体,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给以必要的提示和点拨,但不能逐字逐句翻译,使诗歌意象支离破碎。应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得到美的享受。

3、这两首诗歌所涉及的“爱情”主题是学生既好奇又有所回避的话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健康爱情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诗经两首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烧 荣菜 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诗经两首教案篇十二

诵读提示。

学习《诗经》三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一教《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三课时内背诵全篇。文学鉴赏起始,教育学生要养成诵读的习惯。

教《氓》,按“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背诵全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然后背诵。

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议议:如果删去“兴”的诗句,效果怎样?然后背诵。

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

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诗的特点,重章叠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

二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三布置课内练习时,说明课文出题意图,要求学生先诵读课文再解题。

有关资料。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一)《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诗经两首教案篇十三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诗经》中的作品,应以调动起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同学们在诵读中大胆想象文章的内容,以自己的智慧认同诗歌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自我品悟的成功,拉近与古代文化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比兴手法。

四、教学过程 。

《诗经》是产生在二千五百余年以前,我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开端,对研究我国古文学史、古代历史,尤其研究古代诗歌史,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从我国诗歌发展史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搜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经”的名字是战国时加上的。

根据《史记》记载,编定之前原有古诗三千多首,经过孔子删定留下“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孔子删诗之说虽不一定可信,但保存在《诗经》里的诗歌,可以肯定是经过统治者的选择和删改的。

《诗经》都是合乐的唱词,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现存三百零五篇。

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儿子孔鲤:“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不能开口说话!孔子如此推崇的“诗”就是《诗经》。孔子曾用它来教育学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大夫常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增加了语言的分量,由此可见它在那时的重要地位。

《关雎》。

这首诗语言优美,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一首描写表现热烈追求恋爱的诗歌。

全诗共三章。

第一章四句,写男子因见洲上一对对雎鸠而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进而表现男子爱慕追求那个贤惠而美丽的姑娘,想和她结成伴侣,为统领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章共八句,写男子日夜追求和想念淑女。描写求之不得的忧思苦闷,以行动代心里,惟妙惟肖,“哀而不伤”。

第三章最末八句,写男子求而得之的喜悦,形神必现,声情并茂。

全诗通篇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渴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诗中兴与比的结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本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诗的发端——“兴”,而关雎和鸣又可比男女求偶,因此可说这是“兴而比”。

对本诗的一些理解:

一种认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的,把君子说成是周成王,将淑女说成太妃。另一种认为是讽刺周康王好色,贪图享乐的作品,这两种说话基本被研究者否定,人民比较赞同的是,这首诗是一首上层青年男女的恋歌。“君子”在诗经时代是对贵族青年男子的泛称,而此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一定是很有地位的。而就诗歌描写的恋爱过程,及喜气洋洋的气氛,“风天下而正夫妇”的作用看,孔子把它列为《诗经》的首章来看,它更应该为一首婚礼歌曲。

本诗作为写夫妇之德的典范具备以下条件:

明确的婚姻目的、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男女双方,是君子与淑女,是一种德行之美与体貌之美的结合,代表了人们心目中的婚姻理想。再次表现了对恋爱行为的节制性,体现了社会所需求的美德。

《蒹葭》。

导入  ,可由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水一方》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以为在她身旁,无奈前有远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切入《蒹葭》一诗。琼瑶的这首歌正是通过对《蒹葭》一诗的消化理解创作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通读此诗,看一看你又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这样激发学生兴奋点,让学生判断伊人是男是女,从文中找依据。其结果是无根据的只是可知所叙是对仰慕者追求的艰难。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联想到爱情以外的生活,这样学生视野就会打开了。

教学中对本诗内容的把握: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所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诗中的主人公是男是女不能确定。诗人对他(她)所爱慕的人,虽然日夜思慕,又在大河上下寻求,但最后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而诗人含情失望、心情惆怅。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点明章节,后六句写寻求遇到的阻力,不可亲近的情况。这首诗我们也不妨理解为探索人生的深刻体验。

这首诗写得极其幽美,有情有景,委婉动人;读之琅琅上口,非常动听。

诗经两首教案篇十四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诗经两首教案篇十五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的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采薇解读。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采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7102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