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14:02:12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精选15篇)
时间:2023-12-11 14:02:12     小编:温柔雨

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它既要有逻辑严密的论证,又要有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和练习题,供大家进行写作训练和提高。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一

可能由于从小被遗弃的关系,他没有安全感,后来他自己说“有限的钢琴键盘和邮轮才让我安心”,哪怕是他钟意的女人也没有让他有足够安全感的勇气走出去。也许1900说得对,高楼大厦的世界太复杂,更有挑战没错,但也会附加烦恼,为了不烦恼,他选择不挑战。所以只有下船的人觉得他与船共死太可惜,他自己却觉得挺好。另外,电影所处的正是欧洲各种危机下移民美国的移民潮时代,唱片取代现场表演,爵士乐取代古典曲目,是否电影从侧面表达了不要盲目顺应社会趋势,要保留住欧洲文明那种优雅的风范,少一点世俗,多一点纯粹!就像画家如果为了卖钱而画画,那么他的画就不再有他自己的灵魂了一样,20__年全国重新上映,观后突然感觉1900与程蝶衣很像,都在乱世中坚守着一份忠贞。

1900说,你看陆地上,有那么多条街道,横纵交错着,太可怕了,我看不到哪里是尽头。可是明明,在一个游动着的岛国一般的船上生活以此为家才更孤独更可怕。我想,这大概是我穷极一生也不会懂得的宇宙级的浪漫和孤独。他的灵魂和船融为了一体,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了。

有些人从陆地到海上寻找更广阔的世界,有些人在陆地聆听海的声音,而海上的人却对无限延伸的坚实土地有着对未知的恐惧。船就是他的琴键,他不必下船,世界自然从他身边经过,世界不必知道他,他却可以从船上从琴键中读懂这个世界。琴键是有限的,音乐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可能却是无限的。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二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列子·天瑞篇》。

大海,钢琴,音乐,爱情,生命,这样的语词意象也许本身就携带了最浪漫最激荡的情感共鸣。1998年,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拍摄《海上钢琴师》,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并称为其经典三部曲。“横看成岭侧成峰”让我们在此仅以文艺学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读这一艺术文本。

叙事——回忆录、高度抽象与其带来的审美冲击。

在叙事上,影片首先选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即以第三人称回忆的方式启动故事。那是多年后,在一段钢琴曲的牵引下,一位朋友执拗的记忆。导演以全知的视角为观众解析主角的一生。毕竟是电影,所以讲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镜头的剪接完成其叙事成分的取舍:一个被遗弃于海船的婴儿,在孩提时代接触船上的钢琴并无师自通。对音乐近乎疯狂的迷恋与传奇的背景经历所带来的的独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过一生并最终拒绝上岸与船同沉。以“事件”的角度来说,这算不得复杂的逻辑命题,但要上升为“故事”层面的叙事,作者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情节性的内在关系的主观解释和填充。影片似乎有一条关于友情的隐线,也正是从这个线头出发,抽引出故事的整体脉络:唱片音乐海船耳闻以及目睹的个体情节由此引出的“回忆”—“转述”构成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这必然会引起一种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冲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叙事时间的错位能更好的把观众一起引进故事中,搬把椅子,和乐器行的老头一道托腮聆听。

鉴于电影形式的独特性,我们看到:作者应用了一种类似戏剧中的“三一律”来处理叙事。导演对故事的人物,时间,和发生地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抽象,虽然该剧对地点的绝对统一出于主题内容的需要,但在整个故事背景的概括处理,以及对相关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而这种高度抽象浓缩最后也终于带来了主题的鲜明化。他给了观众很强烈的审美冲击力:主人公首先在电影中就抽象为一个最基础最原始的“个人”。这里强调的是“个人”,作者让他尽可能少的与现实社会发生关系。这样一个生于船长于船的人,背景极其简单。而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一种象征性概念。船上的人告诉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经历,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间接获取的方式聆听理解感悟。而后又用一种更加虚幻飘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整合后的自己——音乐。这时的音乐,演奏者和聆听者,就基于共同的叙述话语而终于能“心有戚戚焉”。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也一定同样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动。因为此时作品里所有的故事,经历,风景,都已被作者具体化,符号化了。载体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钢琴曲。这时,所有用心良苦的叙事,终于达到其终极目的,即形成属于观众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

形象——行人与归人必然的归结。

电影主人公1900的形象塑造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诚然,艺术形象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但他来自生活,让人无不联想共鸣。从一开始作者就把他定位在一个“遗弃者”的基底上。即便后来1900在船上用音乐度过其黄金时代,但是这个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悲剧成分却是作者早就埋好的伏笔。作为个人,在他被抛弃在船上的一刻起,他就脱离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他没有出生证明,没有像样的姓名,不懂得最起码的物质文明规则。这种特殊的生世背景让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几乎没有收到任何现实社会对个人带来的磨损和改变。于是他身上集中了很多人类最本能,最原始的美好和纯洁。加上他的生活被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填补覆盖。他本人也就几乎演化为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艺术家。他与世无争,在他看来,音乐只用来崇敬和表达自我。所以有人找他来斗琴,他只想敷衍。钢琴,音乐,成了构筑这一特殊形象的重要元素,它们早就隐隐的流入主人公的血脉,息息的化为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个眼神。

作者曾给了1900一次上岸的机会,他收拾好了行李,带上礼帽,站在旋梯上,却终于没能踏出那一步。有人会扼腕的想象:如果他上了岸会怎么样呢?会像他的朋友说的那样:找到心爱的女子,成家立业,安详天年,总不至于最后落得与船同归。

事实上在这里,作者是绝对不会让1900上岸的。他就是一定会从旋梯上退回来。这里不存在任何“如果”。这一个看起来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包含了无数的必然。“悲剧是一定要有必然性的”既然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零余者”的形象,那么,他的结局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归结。在这里悲剧通过一种意志的力量出现。人被陷在自然的既定的客观的运转中无法自拔,如果我们用一种“好人自有好报”的道德因果去臆想这一形象,这算不得悲剧。作者想要的额1900,正是像列子所说的,他是累于世的“行人”,既然人死为归,那么,最后的碧涛也就是这位归人的“家”。艺术形象也因此完成了一种从相对的虚无到现实的点化。

大海钢琴话语别致的审美意象。

这样的画面,声音,和语言,几乎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加工,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美。

海子曾这样形容他与海的不可剥离:世界很大,不管有多大,必定有一片海在等我靠近。对于海以外的世界,1900也有自己的底线,于他而言: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程,一瓶太浓烈的香水,一曲无从着手的音乐。最终不敌指下简单的黑白搭配。爆发于感情中的麻木是一种过于残忍的优雅。故事的最后,1900把自己放生回到海里,那是整个世界对他所有的宽容;作为一部文艺片的落幕,多少带点不可言状的美丽而又不惊波澜。

可不可以说?行人累于世已久,终得归。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三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四

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00为什么不下船?whywhy?其实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还小,对于孤独和自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是知道里面有一个场景拍摄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见小号手的时候,那场在飞奔的钢琴下面弹奏的场景,比如1900和布鲁斯之父比赛的场景……。

这次再看一遍,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爱情和价值。因为我知道结局,他没有走下去,他会被炸死。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结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我甚至想站起来为他呐喊鼓劲。但他还是没有走下去。

2、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3、冬天想着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是的,钢琴师不羡慕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么世界肯定会因为他而在此沸腾。因为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觉得是恐惧,是的,这是1900给我们的答案,但我却不满足这些答案,因为我始终认为1900是因为恐惧。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耸的大楼、无尽的街道、看不见的温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样子,他恐惧了。

恐惧是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的情绪,恐惧意味着不可能。过去,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源头;未来,则是继续使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理由。但未来是恐惧的。只有当1900在底舱的房间内独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时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他才是自由的。正如我们有些人不喜欢离开家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离开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没有那种清晰的洞察力,我们我们恐惧对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还有一点,我知道1900是骄傲的。因为太骄傲;不愿妥协,于是只有孤独一途。有人说1900是懦夫,因为一个男人面对心爱的人畏畏缩缩不敢表白,仅仅因为害怕岸上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这是懦夫啊!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不愿接触社会的附庸风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这种行为当成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能妥协。因为骄傲,所以只有孤独一途。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五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六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__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七

清新欢脱的乐音挣脱出唱片的裂纹,消散于寒冬的萧条之中,小号手缓缓讲述着1900的故事。

1900,一个被发现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上的婴儿,从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最终殉船于海底。

当他与小号手并肩躺在煤堆上,讲他曾经趴在舷窗边,望着下船的人们渐渐消失在新奥尔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雾中,那些身影变得朦胧,直到消失在街巷。他那如痴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辉与痴迷,我想,他向往那片稳定的陆地,至少,曾经向往过。

他也曾收拾行装,为了心心念念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陆地,星罗棋布的街道小巷,工业化散发出的滚滚浓烟,遥远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伫立于舷梯之上,凝视着这块陆地,良久,他转过身,摘下礼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头顶,无边无际的蓝色中,有海鸥掠过。

一开始,我将他的行为理解为害怕,他在逃避他内心的恐惧,他不敢踏足陆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说:“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意识到他或许是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于身处之地有多么宽广,而在于心灵是否有地方安放,让自己真正安宁,而大海与音乐就是他的容身之所。陆地虽大,却不是他的归宿。

后来,小号手在废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谈及为什么不下船,他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也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在弗吉尼亚号即将爆炸之时,他坐在水沟旁,手指摆动,弹着无形的钢琴,他嘴角扬起了笑,扬起了他的倔强。

1900涵盖了太多的浪漫与情怀,对内心的执着,远离尘世的安宁,单纯的人性,自由而孤独的灵魂,这些乌托邦式的情怀,在置身于现实之中的我们看来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及。而这些东西,恰恰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内心渴望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1900。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在锁链之中。”而1900正是挣脱了枷锁,勇敢奔赴大海,他坚守了一种普通人或许能够理解,却只能远观的自由。是的,有些自由不是有来实现,而是用来铭记的,它让我们的生活还留有一个朝上的方向,在低头赶路之余,给自己保存一些仰头的可能。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八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爱她,更不知道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这里,请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九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

今天在家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

19,一艘豪华的游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最后这个孤儿被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并把他取名为1900。后来等他慢慢长大之后,人们本来想把他送到孤儿院去,但是她却忽然间消失了,等再一次找到的时候,他却无师自通地显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了这艘豪华游轮的演奏家。他不仅在那些头等舱里面,给那些贵人弹奏钢琴,他也给那些穷人弹奏钢琴,他的音乐真的是绝无仅有的,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全部都被他深深地打动,但是他永远只在船上演奏,他从来都不曾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仍旧是没有为了爱情而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他曾就在那艘船上演奏,就有他自己的音乐,最后船毁了的那一天,他也陪着船一起葬身海底了。

1900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那艘船,他在船上过完了他的一生。很多人都在说900肯定很孤独,但是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孤独。我认为孤独其实是一种主观的心态,并不是说有人陪伴,就一定不孤独。我很喜欢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所谓孤独是在于你的内心是不是拒绝于别人产生交集,如果你跟一群人在一块玩,但是你内心要更感觉不到任何社交的快乐,你不想跟大家一起嬉笑打闹,而是自顾自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就算不是一个人也是一种孤独。

1900在电影中说过一句话,他说钢琴有有限的88个键,而城市里有无数个间,但那是上帝的钢琴,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弹奏。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我认为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非常的有限的。早晚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能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就像1900一样弹钢琴,那么,这一生就是值得的。如果踏足陆地的话,1900可能会害怕自己会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迷惑,有了这个东西就会想要另外一个东西去,到了这个城市又想要跑到那个城市,这样的话只有无穷无尽的欲望都在折磨着他,这样的话他还不如在船上这一方小天地做着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1900他就好像把生死置之度外,它有着自己的想法,并按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诱惑,勇敢地做他自己,勇敢的走他自己的路。就算他只是在这条船上,就算最后听众只剩下自己,但是他这样子就满足了。其实这样子的他才是不孤独的,只要他内心足够坚定足够丰富,那么他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独。反而是那些内心没有目标,毫无目的的人才是感到最迷茫,最惆怅,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andbillionsofkeysthatnever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

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入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一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那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主角。

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主角到一位大人物,不就应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向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完美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简单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取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取。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己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一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样去应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思考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好处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取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取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二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片段,是影片最后1900跟马克斯·托尼表达自己不愿意离开弗吉尼亚号那段话。

在没说这段话之前,我其实特别希望故事的走向是马克斯成功劝说即将被炸死的1900下船,然后一起组一个小乐队,演奏音乐,然后认识今生挚爱,过上再平凡不过的幸福生活。

因为这是我认知里“幸福”该有的样子。

可是当他说完这段话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心目中所谓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这篇影评会把这段话拆解分析。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从小出生在船上的1900,他的世界就是这艘船的大小。他了解船舱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结构,知道它从哪开往哪里,多长时间,他要弹奏多久的钢琴……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了然于胸。他不是没动过下船的心思,他被太多的人劝说,希望他改变。

有人跟他形容过某个契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是如何令人顿悟,是如何想要改变,他感到好奇,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那种声音,即便他一直生活在海上;也有人令他一见钟情,巨大的引力拉拽着他,他魂牵梦绕无心演奏,只想与她相识,想要过有她的生活。

在那个他钟情的女孩离开船后,他陷入迷茫,后来他终于他决定要下船了,可却在直面纽约城的时候凝固在了舷梯上。望着纽约那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大厦,他才突然醒了过来——对于“无限世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他对于爱情的向往。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1900的这段话浇熄了我所有的优越感,为他感到惋惜的“陆地人”是多么的可笑。他知道自己如何生如何死,可我们不知道如何生也看不到如何死,又有什么资格为他感到可惜。

听他说到这里,我就已经开始为自己深深地感到难过了。是啊,我们“陆地人”要在无限的键盘上演奏音乐,我们不知道“do”在哪里,也不知道“si”在哪里,让我们演奏一段音乐?这太难了。我们每天每天面对的,是“难”,我们,真的,太难了。

工作中会被要求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但你做不到就好像低人一等了一般,你不得不去克服。我们被焦虑笼罩着怎么也逃不出去,只能硬着头皮在这无尽的键盘上吃力地弹奏。极少数的人摸索到了门路,弹出了一首曲子,可大多数人只能团簇在地铁里,马路上,办公大楼里,不知尽头地前行,没有音调地演奏。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人们认为1900不愿意下船,是“孤独”囚禁了他。在成长的过程里,我想他早已跟孤独和解了。当第一次经历上一秒还被人们围着称赞他的演奏,下一秒却因为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后而迅速散了的时候,他一定也会落寞。这样的情况数百次数千次发生之后,也早已不会有任何感觉了。有的人看似是被“孤独”囚禁,其实却是与孤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孤独的人是知道如何取悦自己的人,他们看似活成一座孤岛,可你永远不知道那座岛上到底有如何精彩纷呈的世界。看完电影后,我开始羡慕那些有孤岛的人,那种不会与任何人分享的“世界”,对我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觉得我们得承认,那些说要“活出自己”的言论,都是弱不惊风的,立不住脚的。当选择一种迎合世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已经无法“活出自己”了,而说出这种话的人,谁又能真正地做到不迎合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呢?我们应该佩服那些活成孤岛的人,而不是试图把他们拽向我们,也不该抨击他们不像我们,我们得收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优越感”。

马克斯最后选择尊重1900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才真正成为了1900唯一的“朋友”——理解他,尊重他,成就他。

我想过如果是我的朋友坐在那艘装满炸药即将爆炸的船里跟我说,他不会下船的,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选择。我想我应该会泣不成声请求他跟着我走,无论如何请随我下船吧,我希望他活着。就算我不知道下船后的他该如何活着,但活着总归是件好事。

但我忘了,1900就像是这艘船的灵魂一样,又或者这艘船是1900的灵魂。船不在了,1900就不存在了。所以就算把他劝下船,他也不会活着了。

1900当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存在过,恰恰是,他深刻存在于每个欣赏他音乐的人的心目中,那个跟他battle自惭形秽的“爵士乐之父”会永远记得他。

我想起《奇葩说第六季》关于名画的讨论。烧掉的名画不是这样就不存在了,只要被人记得,它就是不朽。葬身于爆炸火焰里的1900,就像是火灾里烧掉的一幅名画,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会记得他的才华与人格,而他,永远活在了弗吉尼亚号那架钢琴所弹奏的旋律里——永垂,不朽。

《海上钢琴师》“逆袭”,重映片市场空间有多大?

赋予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赋予我的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一封感谢信,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而令他如此感慨的原因,正是其1998年旧作《海上钢琴师》在内地上映时,所受到的热捧。

周末三天,在排片不占优的情况下(平均不足15%),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累计取得了超过6500万票房,逆袭《霹雳娇娃》、位列同期第二。考虑到《海上钢琴师》单日票房和《大约在冬季》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本周工作日内《海上钢琴师》甚至有望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而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海上钢琴师》的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3亿元。

1.3亿的票房,放在今天的中国影市来看并不算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但对于一部已经上映了21年、在互联网上有大量高清资源的文艺剧情片来说,这一成绩完全称得上是优秀了。作为对比,1999年《海上钢琴师》在北美上映时,仅仅只收获了16万美元(约150万人民币)。

《海上钢琴师》能够“逆袭”,和其知名度有着莫大联系。截至虹膜影人发稿前夕,豆瓣评分9.2分的《海上钢琴师》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5位,累计有超过142万豆瓣用户标记了“看过”、超过29万用户标记了“想看”,是中国电影爱好者中知名度最高的剧情片之一。此次影片经过4k修复后,在大银幕上放映,对于很多从来没在电影院里欣赏过该片的影迷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机会。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上映前夕,《海上钢琴师》仅仅只发布了8款物料,落后于《霹雳娇娃》的28款和《大约在冬季》的23款。但是该片在猫眼和淘票票上的映前累计想看指数却接近50万,要远远优于很多同档期电影;而灯塔专业版提供的爆米花指数(全网总和热度)趋势也显示,《海上钢琴师》映前的总体热度表现,也和马思纯、霍建华等多位明星坐镇的《大约在冬季》难分伯仲。

有了热度的铺陈,影片卓越的质量和差异化的特点,便成了其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票务平台评分(猫眼9.5、淘票票9.4),《海上钢琴师》都要优于同档期所有电影,对于越来越看重质量的用户而言,这样的口碑自然会有不小的吸引力;而灯塔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则指出,同期几部电影的用户都有着明显区隔,因此并未出现相互分流的情况。

《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老片重映在中国市场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包括《大话西游》《英雄本色》《千与千寻》《龙猫》在内,有不少经典老片都选择在内地重映,并且纷纷斩获了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票房成绩。

由于很多老片的重映成本,仅仅只包括了修复转制、拷贝和宣发等,加之不少影片都像《海上钢琴师》一样更多是依赖影迷的“自来水”,所以整体成本常常能控制在几百万元。因此除了极少数特殊影片外(如《泰坦尼克号》3d版),大多数老片重映都称得上是“一本万利”,卖到千万就基本能实现盈利了。

但低风险与高回报,并不意味着老片重映就是一门零门槛的生意。

有参与过类似项目推广的业内人士告诉虹膜,一般情况下重映影片可分为几类:特殊时间节点上(例如纪念张国荣等),主打情怀的电影;高质量的、未在内地上映过的经典影片,如此次的《海上钢琴师》和此前的《千与千寻》;热门影片的新版本,例如3d版《泰坦尼克号》等。

后两种影片,因为高质量和扎实的用户基础,往往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理想或者远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而前一种影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情怀而没质量为依托,则很可能在收割完第一波票房后就被市场所淘汰——2017年重映的张国荣影片《失业生》(豆瓣7.1分),就只收获了610万票房。所以如今在做老片重映工作的企业,往往会对影片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会从豆瓣评分8.5及更高的影片中选择合适的对象。

此外,虽然老片重映的利润空间巨大,但是天花板也非常有限。抛开《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特殊电影,大多数老片的受众规模也相对较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此次《海上钢琴师》超过7成的用户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想要进一步下沉、打开增量市场,如今来看还有不低的门槛。受此影响,目前老片重映更多只能作为影市淡季的一种补充,或者是激烈档期里一种差异化、圈层化的选择。

不过即使限制颇多,还是有很多从业者相信,老片重映的市场会越来越火。毕竟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在没有合适新片的情况下,与其花钱去看一部不确定的电影,不如选择一部优质的老片。因此在此轮《海上钢琴师》大卖后,便有从业者向虹膜感慨:“豆瓣top250里的很多电影,或许都有机会在华亮相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三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取,怎样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回到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取!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取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下,不要离开,留在那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四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有那么多感触了,它就仿佛是个持续发酵的面包,不断填充着我疑惑的思绪。对于这部传闻中被誉为经典的影片,我在看它前并未查看相关的简介和影评,因为没有比带着几分好奇走入一个故事更有趣了。

我想这部片子每个人看时都会有许多不同感触,不得不说在故事开端的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它是略带黑色幽默的喜剧,虽然讲述故事的max看起来有些落魄,但从他的描述中,无论是那些第一个在船上看到自由女神大喊“america!”的人,还是收养1900的善良黑人船工danny,都展现出了一种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幼年的1900也着实是个让人喜爱而心疼的孩子,船上的人们微笑着去包容爱护他,给了他如同家人的温暖,但随着1900慢慢长大,故事在他的养父danny遭遇意外后,渐渐透露出其中深藏的阴云,我想1900那幼小的心一定觉得上帝给他开了个很大的玩笑,同时也赐予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

当他在寂静深夜弹奏出动人的曲子时,我和故事中的人们一样感动,而那说话古板刻薄的船长,也让人渐渐感到他其实是个内心温柔却不善表达的人,因为故事虽然没说接下来1900到成年这十几年中的事,但不难推测,船长一定也给予了他许多帮助。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喜爱的一段就是max和1900的相遇,导演的镜头在展现max为了应聘入乐队卖力表演时,扫到那高高站在船的围栏边,合着max的曲子用手指敲击节奏的修长背影,相信此时所有观者一定和我一样期待他是否就是成年后的1900。

于是,故事仿佛突然又充满了快乐的元素,带我走入了max上船后遭遇的第一个暴风雨夜,那时的max就像喜剧演员一般可爱,当他感觉自己就像只快死的老鼠时,1900淡定的出现在他面前,说能治好他的晕船病,就这样max在纠结和怀疑中,随着1900的音乐,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虽然我很质疑他们坐着的椅子没和钢琴固定,如何能随着钢琴同步游走而不跑偏,但导演此刻展现给观众的无疑是最优美的视听感受,所以还是不要想太多了,单纯的享受吧,就像max在回忆中的自述,他感觉当时的自己像在和大海跳华尔兹,多么奇妙!

观看海上钢琴师体会篇十五

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一位船员在船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能证明他是存在的证据。故事情节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船。他小时候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他能用音乐去描述他见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离开了那条船,立刻就会拥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因为他是音乐奇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1900和他的朋友关于他为什么放弃下船的想法的对白可谓经典。大概意思如下:“这艘船不只是载人,它也载着梦想。我在有限的琴键上能演奏出无限的美好乐章,自得其乐。如果离开了这艘船,就如同面对着无限大的键盘,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会无所适从,我会思前想后,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的。那个世界太大了,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的。反正世间无人记得我,我永远也下不了船了。”最后那艘船报废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终也没有被朋友说服离船而去,而是选择了被6吨半的炸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领域都有船和陆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属于你自己生活档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陆地。但世人很少会有1900的想法,世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那条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能让自己拥有想拥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陆地,就会宏图大展,大有作为。所以太多的人会迷失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终生在寻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时还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来活。这样的人生自然没有满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没有快乐可言。

大多数人都有离开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头,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是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说你在飞机正飞过一座城市,从高处看,下面到处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无反顾的直奔它而去。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灯和窗口透出的灯光而已,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与你充满的热情想象毫不相关。

向往大城市的人会找出千百个他现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环境不好,人们观念落后……,可滑稽的是当人们到大城市以后,他们会找工作,买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几条街道,会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实际上他们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块小城市来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会和他嘲笑观念落后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个电视频道,同一部电视剧。

但愿人们都能有所见有所不见,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出无限的乐章来,这也许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入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夜深人静,一抹月光倾泻于枝头,伊人的脸庞也沾上了月色,这份静谧,亦是否还给予人释怀之感?本影片是根据钢琴家罗曼?波兰斯基的视线而展开的。

——题记。

“呯呯”的枪响,残酷的屠杀,一张张无情的面容,对于屠杀者而言,这些被屠杀者的生命是否就犹如飘在空气中的尘埃那样微不足道呢?尸满街巷,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隐约中似乎还能嗅出战火硝烟。一个残疾人因不能站立而被从窗户中扔出去,猛然落地,血液从脑门上奔涌而出,又是一朵生命之花凋零。揪心之感随之而起,其中包含着是对犹太人的同情,亦或更多的是对德国人残暴行为的愤怒与鄙夷。

愤心。痛心。空心。

泪水在眼眶内打转,视野内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原本对德国这个国家平淡的感情立即被扭转成了憎恶。此刻的我,看见的即是一群穿军装的恶魔!恶魔!看着欲哭无泪的罗曼?波兰斯基,我感觉,他的内心比我的更无奈,更悲痛。对于自己在乎的事却爱莫能助,此毕是这个钢琴师最无奈的地方吧!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况且他自己都自身难保。

二战仍然继续着,随着战事的紧张,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更加得凶残。心比原来更痛,如刀割。

一系列的问答后,军官让钢琴师弹奏钢琴。一开始,波兰斯基似乎还没有甩掉恐惧的阴霾,显得战战兢兢,但当他的手碰触琴键,音符滑入耳畔,他便沉浸在了他的音乐中,不再自拨。一抹月光透过木窗,铺洒在钢琴师的脸上,银白的色彩从心尖绽开,多么美好的颜色,白色,一种包容了所有色彩的颜色,却因此变得更纯净、清新。镜头推换,此时在德国军官的脸上,一点月光渐渐渲染开来,紧锁的眉头,也因此舒展。我想,这位德国军官也被感化了吧。果然,德国军官开始处处保护帮助着罗曼?波兰斯基。直到战争结束,他坦诚地说着自己的失败,并为波兰斯基送上了最后的一份温暖。内心的愤怒渐融化在了军官的真诚中,直至消逝,不见,就像最后的小提琴家对德国军官的原谅一样。

影片的最后,诠释着包容与原谅。《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中,西德作家的忏悔搏取了所有人的谅解,当对方承认了错误,有时,原谅比报复更重要。

从那个婴儿开始,世界上多了一位没有国籍,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三无”孩子。没有人了解过他,可能爱她的“爸爸”老danny也没有,但从第一滴音乐流泻出的却是无限的美好,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这个孩子的眼中看这条船,没有风浪,或常有风浪都是那一般怡人,从命名“1900”的那一天是否就是给了这孩子天赋的一刹那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听一些他抚出的音乐才能了解。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麦士。

可以说,这孩子没有什么朋友,从小到大,从来到去,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个朝夕相伴的船和这位永远无法分开的朋友麦士,一个好朋友,一生的友谊,没人了解过1900,但麦士可以,麦士“喜欢”这个和蔼的孩子。其实,友谊来的总是让我们不知所措,这一切,美而幽,有着一股心的味道。麦士最能体会他的音乐,麦士也是他最愿意为其奉献出它音乐的味道的人,一对朋友,小号与钢琴一样,一样和谐的搭配,因为有了这个世界的音乐,才有了这世界上的这一段真挚的友谊。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钢琴大师。

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人了,自己可能很卑微,但人生是不允许这种卑微的。比赛,在1900眼中对“它”总是很陌生,让爵士乐的始祖对自己进行次次的“侮辱”,可能在最终他才能展现出它的才华:一只手,两只手的天才到三只手,四只手的怪才,我们渐渐承让了这个孩子的能力,这个不会为人和感情束缚的能力,我们的语言中有对万物的挚爱,而他能把这种感情弹奏出来,一曲又一曲,激烈而强劲的音乐,每一滴音乐都伴着每一滴汗水滑过。这就是音乐的真谛:学无止境,乐无极限,要胜利只有更棒,1900就做到了:每一滴音乐的味道,就是他从小到大的味道,一个伟大的力量,一个好似曲名的“1900”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女孩。

“人生的幸事就是有了你,见了你。才知道心带来的感情,每一滴音乐都是为你而来,为你而去,没有你怎会有这‘柔情似水’。我1900,是无法表达爱的孩子,船是我的家,也会是我的监狱,禁锢着自由……把包含对你的爱带入一点一滴的的音乐,我唯一的礼物,可能你不会喜欢,但这的确是我的心情,一张刻录着我音乐的模版,我的心的模版,希望带来快乐。我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向往陆地;为了你,我向往未来。但我没有胆量,总还是迷失了,我想在愚蠢一次,做你的海上钢琴师,但我知道,爱你是个错误……”1900就又远离了即将看到的美景!“船儿,就让你禁锢我吧!船儿……”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死亡。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麦士与他的故事。

后记:没有人能把一生过的这么完美,友谊,对抗,爱情,死亡,流传,我知道的,他弹奏的,一个那样的孩子——海上钢琴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7333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