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若想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一
“工匠精神”卓越的内涵在于卓越、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奉献。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于双立——从事电工工作15年,创新设计制作、研制了三角高空作业平台、电工巡检工具车等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使卖场灯具更换和检修巡查便捷化。2010年研制的消防喷淋头专用“堵漏钳”,能迅速将消防喷淋意外喷发堵住,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提出的“配电室变压器合理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商装照明和普通照明分时分段控制,年节约电量万余度。曾荣获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存斌——从事复合材料胶接成型工作24年,在缩短型号研制周期、提高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实现太阳翼基板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攻克高模量碳纤维缠绕成型操作中纤维起毛、断线和含胶量控制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并形成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型薄壁碳纤维管件成型和kelvar纤维绳绷弦操作难题;独创桁架结构装配胶接新技术,使得大型绷弦式刚性太阳翼基板各项性能满足大平台太阳翼技术要求,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乔文革——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6年,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弹上产品“伺服机构”、“天馈系统”和地面设备“汇流环”、“随动机构”为代表的高精密结构件加工与总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精密微波器件装配及调试的生产工艺中,创新了某型号天线一体化装配方法,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二等奖。制作发明的专用抛光定位工装,较好地解决了和差器盖板平面抛光质量难题。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海花——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29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大堂经理,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总结编写了《餐饮员工上岗技能知识培训教案》,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加强业务培训,先后培养了高级以上服务员50名、中级服务员500余名;完成各种大型宴会接待任务100余次,并多次参加企业委派的新店餐饮输出管理培训任务,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50余万元,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胡双钱:精益求精匠心筑梦。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从**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就职,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生产、检验、研发及基层管理工作近20年。
**年,公司成立研发中心,**首批入选,成为一名研发工作者。**年-**年,**负责口蹄疫种毒选育项目,并筛选出免疫原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质口蹄疫o型种毒。**年,“牛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研制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年,**在口蹄疫灭活疫苗研发关键技术领域再次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他主要负责完成的“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研制项目”
于**年分别荣获**市、****两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个新产品的研制成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在疫情防控形势缺乏相应疫苗的关键时刻及时提供了有力防控武器。
**年,公司从基层管理者中公开选拔口蹄疫灭活疫苗工艺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小组成员。**以理论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并参与细胞悬浮培养和抗原浓缩纯化新工艺研究与开发工作,促使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年前后,口蹄疫流行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凭借在口蹄疫领域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主动担当国产化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研发小组组长职务。该项目属于国内首创,在关键工艺技术方面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报道也甚少,更没有产业化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可参考。面对压力和挑战,**带领团队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对比和分析,最终成功攻克各项技术瓶颈和工艺难题,开创公司独有、有效实用的抗原纯化与浓缩系统化工艺集成,并在国内率先推出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疫苗使用后对疫病防控效果极其显著,受免动物几乎达到100%的保护,该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销售额逐年上涨,**年至**年,累计销售额高达近40亿元,创造了行业奇迹。
国内最大的5000l悬浮反应器的投产使用,促使公司口蹄疫抗原年产能达到国内第一、全球领先水平,再次谱写了公司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伟大篇章。
**年-**年,针对国内最新流行的猪塞内卡病毒病疫情,**带领创新团队及时反应,快速出击,仅用2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保护性强的悬浮培养工艺灭活疫苗。目前,该产品正在申请新兽药证书,为及时、有效防控该疫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宁允展:高铁上的中国精度。
宁允展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高铁首席研磨师。他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他和他的团队研磨的转向架安装在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转向架上有个“定位臂”,是关键中的关键。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宁允展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个间隙小于0.05毫米。他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他执着于创新研究,主持了多项课题攻关,发明了多种工装,其中有2项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一心一意做手艺,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4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二
20xx年,xx参加了杭黄铁路工程中的水沟电缆槽自动行走台车的设计和加工工作,过程中,他根据多年设备安装经验,积极献策献计,亲自动手实验,给工程师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一手实验数据,配合工程师完成了水沟电缆槽台车的设计制作。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安装调试工作很快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施工单位节约了人力物力,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隧道水沟电缆槽传统施工方法采用小块模板进行拼装,整体性差,模板安装及加固支撑、模板拆除耗时较长,循环施工模板采用人工倒运,施工效率低,每个循环施工周期约3天。而通过轨行式液压水沟电缆槽台车进行施工,台车拼装完成后,每次施工作业只需要安装钢轨,台车就位后,全自动操作进行模板的就位,不需拼装和拆除模板,施工快捷,每个循环施工周期为1天。
20xx年,xx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成为了“刘顺成创新工作室”的一员,他和工作室的技术员们一起钻研技术,摸索实践,研发制作出了自行式仰拱移动栈桥,其中有4项新技术,申请了专利,目前已经有一项获得了专利证书。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在邯郸西城立交工地,由于工程任务要求工期短,时间紧,他总是最晚收工,留下来亲自检查现场是否存在问题。很多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有老胃病,会经常复发,痛起来满头大汗,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吃上几颗备用药,就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说:“轻伤不下火线,我们就是做事的人,抓紧把任务完成才是当务之急”。
多年来,他像父辈一样转战大江南北,续写着铁兵精神,在新时代阔步向前,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都留下了他瘦小却坚毅的身影,他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他本人也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三
xx——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四
xx,1974年出生,自19xx年在四公司钢结构公司参加工作以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能独当一面的过硬技术,成为了新一代有知识、有技术的铁建员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于奉献,在施工生产中,他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铁兵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生动地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和超强的实干精神。
刻苦钻研,敢于挑战。
20xx年,钢结构公司承揽了包西铁路二衬台车的改装调试工作,这是四公司首次接触二衬台车,更没有改装过。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xx主动挑起了担子,迅速带领班组成员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并向项目部技术人员请教,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终于掌握了技术要领,顺利完成了4台二衬台车的`修改、拼装、调试工作,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按期交付使用,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xx带领班组成员,奔波在各大工程施工现场,进行了40多台二衬台车的安装调试,获得了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作为一线的工班长,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任务多么困难,xx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一次次圆满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五
根据公司“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品牌专业化既定目标,2017年9月我公司中标了洛阳地铁1号线施工监测项目,此项目是我公司一项新兴的业务,也是公司打入洛阳地铁市场和外部市场的开端。2017年11月,我受公司领导委派负责此项目,由于公司以前没做过这方面的业务,也没施工监测方面的人才,项目进场后,我带领团队人员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加班加点学习规范、方案等技术性文件,并自己摸索创新了监测点保护标志,现场埋设的监测点一次通过验收。我们从2018年3月6日开始进行第一个车站的施工监测工作,为后续工作创造了条件。
在监测开始前,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元器件的焊接和地表监测点打孔,由于现场施工瞬息万变,元器件焊接时间不固定,找外部人员焊接和钻孔价格昂贵且时间不能及时把握,可能会影响现场进度。为了节约成本且能及时满足现场需要,我带领项目技术人员自给自足,低价购买了电焊机和水钻,自己来整元器件焊接和地表点钻孔。我们通过合理利用时间,共焊接元器件110余个,地表点钻孔2000余个。今年春节,施工单位已经停工放假了,但盾构机刚好处于十字路口处,且地面车流量较大。为了确保地表道路安全,防止地面发生沉陷、坍塌,春节期间,我坚守岗位,每天对各作业工点进行巡视,对地表进行全方位监测,认真分析监测数据,确保了春节停工期间地面道路安全。目前,此盾构区间已顺利、安全贯通。
洛阳地铁施工监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带领团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现场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能及时准确向施工单位发布预警,指导现场施工,为现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监测期间及时发布预警16次,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现场处理和消警,现场工作得到了监理和业主的一致认可与肯定。目前,此项目正进行监测的工点均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守人生格言:“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造就自身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带领团队锲而不舍的创新、钻研,为“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专业化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六
xx——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七
xx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xx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xx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xx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xx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xx,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八
xx,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xx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xx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xx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九
xx,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在工作时,xx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xx就是其中的一个。
xx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xx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xx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xx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xx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现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对接工程已经完成近半,全部工期结束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五年深海钳工的职业生涯,也让xx成为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xx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这一切,是xx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xx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
我叫xx,来自xx中铁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测量自动化负责人。我于2004年毕业进入xx工作,步入工作岗位后,一直以严谨、细心、认真的态度在施工生产一线从事施工测量工作。先后参与了孙口黄河公路大桥、武广客运专线、广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段、大西铁路客运专线和成贵铁路等大型施工项目。
学习、创新开拓自动化监测业务。
2016年我被调入xx检测公司工作,负责测量自动化业务,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很清楚,传统的监测手段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受现场施工条件影响,监测数据严重失真、不连续、追溯性不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让监测数据真实有效、正确指导现场施工,为安全保驾护航,进入公司后,我加强学习自动化业务知识,并成功的将自动化监测手段运用到施工监测上,监测过程中大大减少了测量人员和测量设备,且监测数据真实、连续,能有效的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目前我带领的团队已完成了长沙地铁4号线下穿2号线自动化监测、徐盐铁路深基坑自动化监测和地方道路下穿成贵铁路自动化监测项目,为公司自动化监测业务开拓了市场,目前正进行玉磨铁路曼勒一号隧道下穿小磨高速公路勐远特大桥自动化监测项目。
长沙地铁4号线溁湾镇至湖南师范大学区间始发后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4号线区间隧道与既有2号线区间隧道轮廓最小竖向净距为2.96m。由于2号线属运营线,需要点作业,传统监测极为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带领技术人员运用2台测量机器人和180个l型监测棱镜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对既有2号线进行自动化监测,保证了4号线施工期间2号线的运营安全。
2017年6月初,我接公司领导安排,开始负责杭黄铁路无砟轨道精调项目,杭黄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时处于项目赶工期间,无砟轨道精调施工任务量大、工期紧,现场开13个作业面。我带领技术人员和7台轨检小车立即赶赴工地,作业前对轨检小车进行全面检校,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和安全培训。
由于精调线路长、作业面多,放样数据量大,为了避免测量过程中出现差错,我常常加班至深夜进行轨排粗调线的计算、复核和轨检小车线参的计算、输入,并建立了测量数据复核制度,所有数据必须经过复核、互检方可上道精调,保证了精调作业数据的高度准确性。
为了更好的服务现场,我带领的`精调团队在无砟轨道施工期间24小时待命,与工人吃住一起,随叫随到,使每个作业面精调环节占用时间最短。面临轨检小车少而现场作业面多的问题,为不影响现场无砟轨道施工,我每天泡在施工现场,合理掌控各作业面精调时间,对轨检小车进行合理调配,使轨检小车利用率达到最高,仅用时3个月就顺利完成了20.8公里轨排粗调放线和37.4公里的无砟轨道精调任务。精调后的轨道扣件调整量均最小,使铺轨车从xx管段顺利通过,铁路建设质量现场会在我公司精调施工的三阳站顺利召开,为集团公司在杭黄铁路下好了关键一步棋,为项目在长轨精调扣件更换节省了费用。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一
xx是xxxx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他用创新与匠心为企业增效,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效果好。实践证明,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可使粗铜综合能耗达到110kgce/t,比ps转炉吹炼工艺降低30kgce/t。不但可以彻底解决铜冶炼吹炼生产过程中含硫烟气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而且由于该工艺技术使吹炼烟气量减少了40%多,大大减少了环境集烟气量从而能使其汇入制酸系统,使铜冶炼硫的回收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3%,硫的总捕集率达到99.8%。以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为例,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560吨;如果国内所有使用ps转炉的铜冶炼企业约400万吨的产能都采用该项技术,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多达22400吨。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如采用该连续吹炼技术对老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转炉,不但可以产生很大的环保效果,而且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产能提高20%。按10万吨生产规模计算,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3588万元。三是对科技进步的贡献。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代替使用了100多年的ps转炉吹炼工艺,从此将改变中国超过20万吨生产规模的铜冶炼项目必须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还标志着中国的铜冶炼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四是为企业培养锤炼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xx年,此项目被列入xxxx科技重大专项,并于同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xx年4月24日,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通过由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工艺技术投资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同时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xx年“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xxxx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术”减少项目投资500万元。xx年5月20日和10月2日xx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两条生产线都是一次投产成功且达产达标。
xx用他的赤诚和才智在推进重大产业建设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xxxx和铜冶炼行业的科技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二
**从**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就职,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生产、检验、研发及基层管理工作近20年。
**年,公司成立研发中心,**首批入选,成为一名研发工作者。**年-**年,**负责口蹄疫种毒选育项目,并筛选出免疫原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质口蹄疫o型种毒。**年,“牛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研制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年,**在口蹄疫灭活疫苗研发关键技术领域再次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他主要负责完成的“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研制项目”
于**年分别荣获**市、****两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个新产品的研制成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在疫情防控形势缺乏相应疫苗的关键时刻及时提供了有力防控武器。
**年,公司从基层管理者中公开选拔口蹄疫灭活疫苗工艺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小组成员。**以理论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并参与细胞悬浮培养和抗原浓缩纯化新工艺研究与开发工作,促使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年前后,口蹄疫流行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凭借在口蹄疫领域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主动担当国产化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研发小组组长职务。该项目属于国内首创,在关键工艺技术方面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报道也甚少,更没有产业化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可参考。面对压力和挑战,**带领团队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对比和分析,最终成功攻克各项技术瓶颈和工艺难题,开创公司独有、有效实用的抗原纯化与浓缩系统化工艺集成,并在国内率先推出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疫苗使用后对疫病防控效果极其显著,受免动物几乎达到100%的保护,该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销售额逐年上涨,**年至**年,累计销售额高达近40亿元,创造了行业奇迹。
国内最大的5000l悬浮反应器的投产使用,促使公司口蹄疫抗原年产能达到国内第一、全球领先水平,再次谱写了公司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伟大篇章。
**年-**年,针对国内最新流行的猪塞内卡病毒病疫情,**带领创新团队及时反应,快速出击,仅用2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保护性强的悬浮培养工艺灭活疫苗。目前,该产品正在申请新兽药证书,为及时、有效防控该疫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三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家具设计师xx认为,好的设计师就应该是匠人。
作为一名家具设计师,xx认为,设计意味着将手中的物品经过精雕细琢创造出来,给人们提供美好舒适的体验。正是由于对设计有一种天生的敏锐,xx一开始就选择跨入了设计师这个行业。
从进入家具设计行业开始,xx就很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创意的培养。创新和创意,是设计行业的生命,有好的想法和创意,怎么实现成为产品,这是最难的。xx认为,首先个人要有一个好的想法,有一个创新的思路,怎么把它实现出来,就要脚踏实地做出来,把想象的产品,要一步步实现,对很多设计师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设计这条路上,xx遇到过许多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更强烈的声音在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而这一坚持,就是xxx年。xx沉下心来,钻研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xx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知名设计比赛大奖,被授权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同时,他还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承给行业内更多的新人。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四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
方案。
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五
月,谢海华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11月,谢芳夫妇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谢海华也在敬老院当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抱着感恩的心,谢海华利用当兵时学会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还热心地做一些水暖、电工、勤杂、园艺等杂务。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六
2016年,默默无闻的张琪成为了在总装分厂人尽皆知的明星。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他在分厂举办的“工匠精神”打螺钉技能大赛上一鸣惊人,创造了xxx的记录。辉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从不懈怠的勤勉。
刚到岗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师傅教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慢慢他发现如果仅仅是进行这种流水账一样的工作,自己并不能得到进步和提高。于是他开始主动出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师傅和同事。稳重的性格让他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也有毅力坚持。中隔板的固定没有一定的岗位技能使不能胜任的,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钣金件划伤的危险。技能不熟练,跟不上生产节奏,频繁出问题,这对于每一个位新员工来说都会不可避免的,而对于张琪来讲,将这个不适合时间缩减到最短,是他急需解决的难题。于是他就下班跟对班学习,去培训基地练习,每天要达到什么样的进步,都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在自我追赶的过程中,张琪在操作技能上慢慢的更加得心应手,他坚信:适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张琪认真观察,实地研究,对于岗位操作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使自己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一件件优质的产品,无不凝聚着张琪的心血和汗水。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在张琪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张琪依旧在自己的岗位时刻坚守着,看似平凡朴素,实则不平凡。
一个有品质的精细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时代必将呼唤“工匠精神”。张琪凭着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以及产品负责的理念,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告诫我们,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已经在一线坚守了四年的张琪,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属于他的“工匠精神”。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七
推动科技创新:“抓住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机遇”
科技战线上,巾帼力量举足轻重。她们潜心研究、刻苦攻关,以专业和实力诠释不平凡的“她”力量。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卢宇彤践行科技强国目标,亲历了中国超算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是五代银河、两代天河超算系统研制骨干。她长期致力于国产超算技术攻关,坚持自主创新,突破高速通信系统、并行程序应用环境、大规模资源管理等超算核心技术,担任副总设计师的天河二号夺得世界超算500强六连冠。同时,她也是国际超算iscfellow和isc19大会主席,是担任此职务的首位中国学者、世界首位女性学者。
“在工作过程中挑苦活、挑累活,在科研过程中选难题、选前沿。”卢宇彤说,“希望每名女性都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抓住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机遇,与祖国共同成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海岚20xx年放弃美国教职回国,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在系统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揭示了抑郁症发生及抗抑郁药物快速作用的分子、细胞及环路机制,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20xx年,胡海岚获得第二十四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为中国智慧走向世界舞台作出积极贡献。
海军航空大学某实验室教授关欣投身国防事业23年,长期从事信息对抗、信息融合和指挥控制信息系统领域的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国防教育、舰载航空兵战斗力生成和海军信息对抗装备转型作出突出贡献。关欣先后主持完成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创新实现了理论模型的工程化应用,解决了1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军在海上战场装上了先机制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未来我们将继续瞄准国家科技前沿和海军转型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注重实战能力引领带动。”关欣说。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八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小周,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小周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小周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小周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小周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小周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小周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xx年,小周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小周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九
小奇,新查庄公司维修工区大班班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是集团公司“岗位带头人”,本岗位的技术能手。
电气设备的特点是更新换代特别快,特别是20xx年35kv变电所原来用过的过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为淘汰产品,改为微机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接线与原来设备接线相对应,厂家来的设计图纸与实际不相符,小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认真研究,攻克难关,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得到领导一致好评。
公司先后对井下-500泵房、-350泵房、-550泵房和-250泵房进行水泵自动化排水改造,自动化排水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能实现无人值守、节省人力,水泵自动化改造是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新设备与原来的控制设备实现对接,小奇同志对厂家提供图纸仔细研究,与图纸不符的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改造,确保自动化排水系统施工正常进行。
由于北风机开采煤柱面,北风机不能正常使用,中央风机原来2x110kw轴流式风机改为2x500kw两台轴流式风机,风机对矿井意义非同一般,本次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本次施工机械部分由外包工程队施工,供电部分由供电组施工。接到任务后,小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研究施工方案,敷设电缆,研究图纸接线,经过共同努力,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通过矿组织验收,为矿节约资金5万余元。20xx年以来,他大修kjz-400开关11台,节约资金5.5万元。对35kv变电所串电阻选线装置,解决了6kv线路接地故障难查找的问题。对矿内充填站进行供电改造,确保了充电站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
自集团公司开展“大学习大提升”活动后,小奇同志把研究问题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环节,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根据全矿产量高,供电负荷大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对主提升、供电设备的检查检修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不让设备带病运行,确保全矿提升、供电、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行。
小奇同志不但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徒弟和其他同志,他的徒弟吴永锋现任供电组组长,熟悉全矿供电系统,不仅能独立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团结带领供电组全体员工完成各项任务,提前考虑采区供电,为生产接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努力提高现有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把学习培训作为提升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努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岗位工种带头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小奇同志只是公司无数机电维修工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体现了机电维修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的意志品质和扎实务实、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相信在他这种精神带动下,公司的机电维修工作会开展地更好。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二十
小刘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小刘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二十一
小李——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85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