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5:03:17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2-12 05:03:17 小编:琴心月

在生活中时不时总结一下,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一

权变管理理论就是把科技期刊的社会环境和管理方法演变成自变量和应变量这样一种权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管理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一)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

环境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一般外部环境变量,是指对科技期刊都产生共同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产等的方针和政策。特定外部环境变量,是指一般不具有普遍影响力而仅对特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或学科)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对该刊的态度等。对于某一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更应重视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变量,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要素,可分为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和出版要素两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全体工作者;出版要素包括科技期刊的经费、稿件、设备条件等。

管理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技巧等因素。它们的选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以适用性为前提,并且必须依据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和运用。

(二)自变量和应变量。

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控变量,属于自变量范畴。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则是可控变量,属于应变量范畴。

自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应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自变量与应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同类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的态度等。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的管理因素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对于任何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寻找一种能适用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虽然是在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众多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升华而成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把这些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到特定科技期刊的管理实践中去,各种可变因素和条件又会明显地制约着这些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二

高校修缮工程的种类繁多,有修缮改造、装饰装修、管网维修等。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的修缮与改造,以及给水管网、绿化中水管网的铺设改造维修等。我国高校一般在学校独立设置有独立行政级别的基建部门和后勤部门,有的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由基建部门负责,有的高校由后勤部门负责,有的高校两个部门共同负责,存在管理混乱、出现三不管等现象。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人员不足、工人工资偏低等现象。并且多数大型维修改造项目无专业人员完成,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聘请校外施工单位进行维修,因此基建修缮工程的管理、施工单位的管理问题随之而来。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多、分布零散。多数为修缮改造,涉及的工种多、工期短,多则上月,少则半天,单个工程金额不大。虽然单个金额不大,但管理目标涉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对其预算、规划、质量、施工等进行全方位跟踪式管理,因工程量不大,不能由监理单位完全替代,这就要求我们基建修缮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

1.基建修缮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不确定。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涉及面广,种类多,大多数高校没有具体的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或措施,但是可操作性不强。高校一般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修缮工程规模又达不到公开招标所规定额度,所以高校基建修缮部门在选择施工单位时很困难,既要满足修缮的需要,也要满足学校审计部门的要求,有资质的实力雄厚的公司又不愿意来从事学校的小型修缮,如果邀请个体施工,又不能开具有效发票和公对公入账。这就给后勤修缮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而也会增加施工成本。

2.修缮工作量大、项目多、发生时间不确定。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设施不断老化,以及房屋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大,大量修缮问题不断涌现。加之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在保证主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为缩短工期,不断赶工。新建筑只要过了保修期,维修问题就不断显现出来,且发生时间不确定,这就给基建修缮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压力。修缮项目涉及面广,种类多,在选择修缮项目时,修缮管理部门不可能有求必应。

3.缺乏管理人员、工程质量、工期无法保证。

高校修缮工程数量多,修缮管理程序不规范,管理人员匮乏,缺乏计划管理意识。有些领导只关心新建项目,对小型修缮工程不够重视,后勤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仅凭现实急需和个人意志办事或领导意见办事,且修缮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修缮不彻底,达不到修缮或改造的预期目的.,修缮质量与工期无法保证,造成资金浪费。

4.审计不够合理、经费难以控制。

高校的审计过程非常严格,每一项达到一定金额的修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修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审计的重点往往放在新建大型项目上,小型修缮项目的审计仅放在程序上,缺少修缮工程的过程跟踪,这个审计结果带来不尽合理的地方。高校修缮工程存在工程量小,位置不同等问题,往往会出现人工费远远大于材料费的情况。修缮工程一般使用的材料较少,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采购,造成采购成本较高,从而增加修缮费用,这也给学校审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5.资料收集不全。

由于高校大型的基建项目都由学校基建处负责建设,许多施工图纸、竣工资料都留存于学校档案室,后勤没有相应的竣工图纸,出现跑水、连阀门都找不到的现象和施工中造成地下光缆、电缆、管线挖断破坏的事件时常发生。因维修项目小、数量多,基建修缮管理部门在维修结束后,忽略了对维修资料的收集整理。

1.建立完善的修缮制度措施,加强高校修缮工程的计划管理。

加强高校修缮管理的制度建设,是控制好高校修缮工程管理程序和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只有建立一套符合自身高校实际的修缮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修缮工程的监督管理。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才能使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基于修缮资金的限制,高校应加强可预见的修缮任务的计划。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在满足使用单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轻重缓急,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确定年度修缮资金使用计划,并为突发的临时抢修工程项目留出一定预备费用,减少进而杜绝修缮工作中的盲目性。

2.严格规范招标行为,明确施工队伍。

在修缮工程招标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杜绝暗箱操作,纪检部门要全程监督。如果修缮工程规模达不到公开招标所规定额度,高校又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由后勤部门牵头、使用单位、纪检相关部门参与,邀请3-5家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询价比对。达到公开招标所规定额度的修缮项目,由招标办公室组织公开招标。对于高校自己有能力完成施工的小型修缮工程、抢修项目应由学校维修部门组织施工,这样可以确保工程质量,节约资金。

3.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

修缮工程涉及强电、弱电、给排水等专业,需要运用工程管理、电力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而大部分高校修缮管理部门在此方面人才匮乏,仅有的人除了对修缮工程项目的管理外还要处理一些日常的突发事件。并且学校修缮管理部门的岗位参与学校的其他岗位聘任,没有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职称评定。所以,高校应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晋升平台。在修缮项目施工工程中应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保证修缮质量,施工完成后要对成套资料进行收集归档。

五、结语。

高校后勤修缮的管理应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持续提高高校基建修缮改造工程的管理水平,大胆尝试制度创新。调动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时刻把学校的利益放在首位,探索高水平地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管理工作的方法,有效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成均玉.高校修缮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12):135.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项目管理理论的内涵和发展历史过程,其次,对项目管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针对当前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对项目工程管理实际的操作流程做了十分详细的阐述,在项目管理操作流程中,借鉴国际通用的模式,把项目管理的操作流程分为项目启动,计划和实施控制四个阶段,对其中每一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做了详细的描述。正是因为项目管理各个阶段都有着明确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这对于项目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应用。

自从有人类开始,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利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来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长城、金字塔,这些浩大的工程中都蕴含着项目管理的内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对项目管理理论化、系统化的归纳,直到近现代,原来才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加以概括升华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从古代到近现代,项目管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人们真正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因为战争的紧迫性,人员和技术的复杂性都促使人们意识到,是否能够有一种理论指导工程实践,获得最大效率。从此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来对项目管理进行研究,以便能够促使项目目标的实现。

一、项目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公司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实际应用于工程实施,由于对项目管理进行了优化,因此给美国公司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逐渐推广到全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项目管理应用开始标准化,美国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项目管理工会,他是现在项目管理最权威最大的世界性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在于深入研究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

二、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经济建设形势和发展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就需要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按照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方法进行变革。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工程管理建设中,采用的是国家行政直接管理的方法,投资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为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标准是按照国家行政命令?m行,只需按照要求达到目标即可,而忽略了建设的质量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工程管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以行政为主体的项目工程管理,不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会导致项目管理分权不明确,责任机制不到位。由于项目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界限不够明确,因此不能够提高项目管理过程实施中的效率,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质量低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要跟国际上接轨,改革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是我们国家工程项目管理做强做大的的必经之路,是必然的趋势。

三、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项目管理,严格来说,属于工程管理的一个学科。而现在学术界对于项目管理的定义的内容是,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论,而对实际项目进行指导,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而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项目规划、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控制。接下来本文将会对项目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四、项目管理实际应用。

(一)项目管理启动。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最初从项目计划开始,而项目管理启动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但是项目管理启动却有着对项目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项目管理启动,是一个制定项目管理战略的准备性过程,它主要决定你要达成怎样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启动包括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和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两个主要方面。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就是在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之前对项目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以及条件作出评估。其主要过程为,对项目成果的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制定清晰的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收集整理。

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可能是一种短暂的过程。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对实现项目管理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首先,制定好项目管理计划可以极大的规避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其实,进行项目管理计划,能够加强项目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群体之间的团结。最后,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有助于缩短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制定完善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项目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切忌偏离主题,好高骛远。避免不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对项目管理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三)项目管理的实施。

项目管理的实施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项目执行和项目辅助两个过程。首先是根据项目管理的综合计划,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其次是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规避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而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采取的主要到手段是运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巧,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标准来进行。因此想要达成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就必须确保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才能保障工程质量达成项目管理目标。

(四)项目管理的控制。

项目管理的控制,主要是在项目管理到过程中进行的,是对项目管理实施的质量保障,项目管理的控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灵活的应变机制,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是依据项目管理的计划来进行的,是由于企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偏离原来的既定目标。因此需要项目管理对其进行控制,不断的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对最初的项目管理计划和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之间的偏差进行合理的预估和控制。一旦二者之间的偏差超出控制范围,就需要建立紧急机制,来确保项目实施的过程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控制会对既定的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表现为,项目管理实施中对人员进行调整,通过调解项目实施的进度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既定的项目管理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化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日趋激烈。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变革,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壮大。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更为简约和科学,更具效率的项目管理形式,才能适应这个日趋变化激烈的经济环境。而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工程,单凭个人是无法完成,只有在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降低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来保障项目管理能够成功。因此,掌握项目管理理论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已经把项目管理科学作为维持自己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只有按照科学标准的项目管理标准,并根据自己的项目工程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的最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健.基于集成理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群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

[3]黄德春.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

[4]高云莉.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5]刘芬.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的复杂,组织该如何面对这种迅速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许多企业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基于此,重新审视权变理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效益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权变管理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兴起的原因。

虽然说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形成,到80年代达到顶峰,但是并不意味着权变理论的原则在这个时候才有的。事实上关于权变理论的管理实践,自古就有之。例如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主张:“因材施教”,并且这一思想对我国现在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在军事上对于权变原则的应用也很多,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在《孙子虚实篇》写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特别强调将领指挥战争要“因势利导,因变制胜”。在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应用权变原则的鲜活的例子,甚至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圣诞老人”也有一句名言——为了让每个人都高兴,我会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帽子。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权变理论中权变的原则自古就有之,也许人们在应用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或者是不自觉地,但毕竟给现在的权变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权变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石油危机、经济动荡和政治的骚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对西方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如何加强组织的内部的管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注则很少。这些理论在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给权变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也起了促进的的作用。

2、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的学者发现要找到一个万能的适合任何组织的领导风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

3、领导风格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表明,不同的风格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在一种条件下有效的领导方式,在另一种条件下不见得有效,也就是说领导的有效性有赖于情景因素。

4、行为理论是在世界发展相对平缓且可预测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很难反应当今世界变化极快的现实,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表现出发展导向的行为。

5、近年来的跨文化研究发现,文化是影响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领导行为。

正是在以上原因的作用下,美国的管理学家卢桑斯(fredluthans)于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一文,三年后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这标志着权变理论的形成。这种理论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管理的.方式和技术要随着企业或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其主要特点: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考虑问题时不但要了解组织内部的机制,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这就是通过管理实践检验理论,同时把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以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不同变量的组合也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对不同的管理理论加以灵活应用。权变理论力图将各种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并将各个管理学派的优点加以综合,构筑通向实践的桥梁。

二、权变理论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成果。

在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理论,如:坦南鲍姆的领带行为联系带模式;菲德勒的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还有赫塞赫布兰查德所提出的情景领导理论,在此值得特别提一下:这种理论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下属接纳或者拒绝领导者,直接影响领导的有效性,因为领导者无论做什么其效果都取决于下属的活动,因此领导的风格,领导的行为应当适应下属的“成熟”程度。“成熟”程度主要是指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领导的行为应当随着下属的“成熟”程度作相应的调整。当下属的成熟度较低时易采取集权的领导方式;当下属的成熟度较高时宜采用分权的领导方式来提高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

另外通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两个概念贯穿于大多数理论之中,这就是“任务”和“人员”。这两个概念常常被表达为不同的形式,但其实质意义是相同的。另外人们还经常使用一些中间变量,如工作的结果化程度,群体规范,下属的士气等等。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应用权变理论很重要。

三、各种领导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导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借鉴吸收、批判继承的结果,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领导内涵深入认识的结果。由于行为理论同特质理论一样都没有考虑情景的因素,也就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领导应该表现发展导向的行为,因此权变理论营运而生。这种理论对前两种理论进行了批判地吸收,认为有效的领导不仅取决于领导的特性及其行为,而且取决于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理论的发展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关系上螺旋式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个企业和组织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领导理论的,很多时候是好几种理论并存的,几种理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领导理论,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权变管理理论对以前传统的管理理论的认识存在误解:权变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往往寻求“所有条件下惟一最好的方法”,对此,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作出了解释,他指出: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在实践中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的道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最好的方法。具体看一下权变理论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权变管理理论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但却更多的是强调人对外部环境的被动的适应和顺从。忽视了组织中的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毕竟是具有高级智慧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变化作出一定的预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在权变理论的分析中,设定了“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等参数,也就是说如果同样的某种环境条件,那么采用某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其他方法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但这种分析对现实的分析过于简单,现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尽管该理论存在不足,但作为一种后起的理论,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1、使人们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

以往的理论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而权变的理论则把人们的视角转到了组织的外边,使领导者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改变领导模式和策略,从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2、权变理论使管理更加规范化。

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述权变理论的历史渊源的时候所述,关于权变的原则自古就不缺乏,但人们在应用的时候大都是无意识的。但权变理论的出现使这种权变的原则变成可以被传播、理解和接受的管理理论,也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更加有效率。

当然权变理论最大的意义就是它适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环境变化日益复杂的大背景,要求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灵活决策。

五、权变理论在现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权变理论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权变管理理论明确要求管理者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去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的企业不顾本企业自身的特点,盲目地追赶潮流,大搞企业的流程再造,匆匆忙忙的建立什么学习型组织,甚至有的企业生硬地“造文化”,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当初的初衷相去甚远。

2、权变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不足现象。

同上面的现象形成一定对比的是,很多的企业面对外面瞬息万变的环境,却关起门来搞发展,全然不领会外面的世界如何的发展变化,其结果很可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还因为对管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目的,希望同过对权变理论的重新审视能引起更多的组织和学者对该理论的重视。

(二)领导者要在领导活动中锻炼权变能力。

权变行为是一种具体的领导实践活动,权变艺术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锻炼,才可能被掌握并逐步提高其运用水平。正如詹姆斯库泽斯(jamesm..kouzes)与巴里波斯纳(barry2ner)在《未来领导者七堂课》中所说:“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不断锻炼与实践,最终才能将愿景和价值观实现”。掌握权变艺术,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想一蹴而就只会欲速则不达。总之,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确立权变的观点,权衡选择自己的领导方式,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任浩.公共组织行为学.同济大学出版社,版.

[2]邹文娜、胡晶晶.权变管理理论初探.科技与经济,第19期.

[3]魏延军.权变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版.

[4]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5]〔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五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他的管理思想包含着引发一切管理思想的萌芽,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下面,我就针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谈谈自己看法。

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他在另一本着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

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

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麽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调科学用人。

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唿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

括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要给员工制订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计划,要为每个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泰罗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是适用的。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六

在现实环境中权变关系是复杂的、不明显的,由此决定了权变管理的复杂性。高校运用权变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情况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权变管理。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动态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着差异与联系,因此要采用多维分析的方法,实现合作高效的集体管理。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高校管理正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一方面,高校管理受到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活动也在影响着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学科建设处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是一个内外开放的系统,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高校学科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子系统。高校的学科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权变理论的思想,时刻关注组织和环境的变化,通过改变管理手段、调整政策,决定高校管理活动的持续或终止。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特殊性,需要关注环境的全局变化,注重培育学科,研究教师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权变理论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运用要求高校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学科,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权变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计。权变理论强调因地制宜,在高校的专业课程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定弹性的培养方案,推行更加自由的选课制度,推行分类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二是教学奖惩制度的设计。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是刚性模式,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了横向的沟通和协调。通过设置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奖惩制度,激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在未来的工作中是侧重科学研究或者教学研究。

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具有特殊性的层次机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标准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层次之一。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实践比表明,随着多元化思维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活动,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手段,要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运用权变管理实现高校的班级活动管理。具体来讲,权变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打破了统一的管理标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高校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权变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沟通中运用权变理论;二是不同特点学生的权变运用;三是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权变运用。通过灵活运用权变理论,促进班级管理的长效性与多元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体系。

三、结语。

高校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实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与统一。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的管理方法,工作目标与组织结构,动态调整高校管理工作。高校管理与权变理论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权变理论的作用,系统全面的分析内外部环境特点,利用实证性和多维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多方面因素,实现高校管理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七

据,追求设备生产综合效率为目标,通过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选型、制造、购置、安装、使用、保养与维护、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的管理。设备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形态:物资运动形态和资本运动形态。物资运动型态的管理称为设备技术管理;设备资本运动形态管理称为设备经济管理。设备管理统筹这两方面的管理,使设备技术管理与设备经济管理相结合,科学统筹管理,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

科学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是每个企业单位的设备管理宗旨,而设备管理的真正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设备管理是企业单位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物质基础,它保证了设备生产的稳步提高、新产品研发的质量、降低了设备生产和研发的成本。完善的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市场竞争能力,使设备相关的费用(能源消耗、维修、税金等)在产品成本中比重减低,提高企业的效益。

(2)搞好设备管理能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大部分企业单位中,设备占固定总资产的70%以上,只有搞好设备管理才能管住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值。

(3)购置或者开发先进设备,必须建立在企业单位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在购置或引进设备时,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论证,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设备管理部门不仅要负责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更需要发挥设备投资的最大效益。

高校中由于设备可流动性强、种类繁多、易损坏程度不一等因素导致设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高校设备管理存在报废频繁、设备“私有化”、设备重复购买、维护维修不及时等现象严重,总结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使用率低下。

许多设备在采购计划论证时缺乏科学论证,有的只为一时所需甚至盲目采购而毫无利用率可言。许多高校的一些学院为了争投资、争设备,大量采购设备而不去使用,造成大量设备的长期闲置。有些大型仪器的购买只为某个老师教授的科研课题,一旦课题结题造成设备的荒废。

(2)设备共享率低。

由于高校各个学院间的相对独立,学院采购的设备使用权限仅限制在学院内部,不能够进行全校间的共享,存在重复采购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相对于的设备开放渠道,许多贵重设备有专人管理,变成“私人化”设备,一般很少能开放共享。

(3)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高校内部员工存在流动性,新的设备管理员不愿意主动学习,设备日常维护不能及时高效,设备损坏率提高。

二、采取的措施。

1.由设备处统一组织定期设备使用率检查,建立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每台设备设定专门的责任人,规定设备责任人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定期向设备处上报,方便设备使用率检查。设备处建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每年进行设备使用状况和使用率的`评分评比,通过校园网公布评比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奖罚制度。

2.在高校中建立中心机房,管理权在学校,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在教务处统一排课,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个实验大楼,建立一套相应的对内开放、对外收费的体系,将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

3.高校各个院系选择设备管理员时,首先要求具有爱岗敬业、公正无私、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事业心,这样能保证设备管理维护公正及时。其次,设备管理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是管理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包括各个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使用注意点、适用范围等。

高校设备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方式、提高设备管理员的素质及能力,才能使高校教育研究事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勇。高校设备管理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工学院)。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论述,作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知识的科普宣传,希望能为早日全面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作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对增加档案存储量,提高传播速度,提升档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概念和意义。

1.概念: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再以微型计算机对数字编码进行压缩、调制与解调的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档案的收集、编制、存储、查找、检索、传输、开发利用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纸质、影像、实物档案管理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集成化,传递网络化,开发利用共享化,管理现代化。2.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一是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搭上电子科技发展现代化快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二是增大档案信息存储量,提高了查找检索速度,全面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三是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共享和极大的提高档案行业的社会效益创造了条件。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内容。

1.档案信息数字化。所谓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纸质、文字、图像、电子文件、非数码影像等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号和数字编码,生成数字化档案。这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一般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馆藏传统的纸质文字、图像等档案资源有选择性的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运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等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从而实现档案的数字化。有选择性,就是对于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源不能全部转化,而是进行科学性选择,体现系统性和特色性原则。二是对现实中新生成的纸质、电子、非数码图像,依靠以上技术直接转化为数字档案。两者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2.数字化档案存储、传输安全防护技术。档案存储、传输安全是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解决好存储和传输安全问题,克服数字化存储和网络传输中的泄密现象。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采取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设置档案信息存储和网络传输安全保护屏障,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化。

3.档案信息网络化传输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数字化管理为提升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了条件,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档案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档案自身网络平台,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并极大的提高信息转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各地区档案馆或企事业的档案各具特色,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不能满足全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通过网络升级就能实现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极大的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档案馆或知名高校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多数地方专业档案馆和基层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还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但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方向是发展趋势,全国档案部门都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目前而言,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应该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条件。1.具备系列数字模拟整合、数字编码、存储、传播设备。具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器、多媒体传输设备等。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要对于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给予重视,增加投入,升级现有设备,改善现有工作条件,以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2.国家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包括运行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规定统一使用的硬、软件系统、电子文件格式。以消除档案信息网络传输、接受使用、共享档案信息中的技术障碍和区域壁垒。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快速准确传输和充分共享。3.配备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新型管理人员队伍,由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用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包含: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网络技术、文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等。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是具备以上知识专业和政治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配备复合型管理人员要通过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和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逐步配备到位。对于符合条件的在岗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增强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企业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及内容[j].城建档案,2013(2).

[3]张桂云.试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3(7):222.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九

摘要: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应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能有效的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推动整个高校的良好发展。

前言。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只有切实的转变行政管理的目标、创新行政管理理念,才能够确保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也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行政保障,从而提高高校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积极的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针对于具体的创新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由于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水平。首先,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利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1]。举例来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多多学习现代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对于这些自媒体进行充分的运用,进而实现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应注重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经验的积累,积极的发现工作中的新问题,并且以独特的视角对新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而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再次,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多增加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对工作深入研究的能力和兴趣。在积极的.氛围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积极的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2]。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创新行政管理目标。由于行政管理目标是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目标,才能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也才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促进高校良好发展。由于高校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办学特色,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目标创新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的发展特点以及办学特点进行[3]。此外,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结合外部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见,进行行政管理目标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前提。

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也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而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实际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容。例如,在高校设置新的学院之时,应及时的对行政管理内容进行补充和创新,确保新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确保行政管理的质量。此外,在进行高校行政组织调整的过程中也应该及时的创新行政管理内容,从而通过科学的创新行政管理内容,全面的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以实现最佳的行政管理效果,实现高校的良好发展。举例来讲,高校行政管理而不是仅仅的由高校行政管理单独来实行,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在于高校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与沟通中,不断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内容,尤其是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灰色区域,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高校行政管理内容进一步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做的高效化。

四、结论。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积极的创新,全面的提高了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同时推动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提高了高校的社会竞争力。此外,在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结合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创新与改革,进而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以促进高校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炯.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s1).

[2]王光明,李兆辉.高校行政管理建设及发展探究[j].现代交际.2010(04).

[3]刘多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07).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

1.1部门分工与工作界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在高校的实际工作开展中,一般工作,部门之间可以明确地进行划分,但是涉及具体的工作就难以明确划分;很多工作可以划分到这个部门,但是也可以划分到另外的部门,其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的缝隙,如果工作不认真,就很容易出现工作空挡,导致扯皮等情况出现,这样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办公成本耗费,降低了行政办公效率。

1.2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集中。

为了确保高校工作能够平稳运行,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各个部门以及院系单位,根据岗位与管理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职位级别,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分层;由于上级的行政命令与权利被认定具备权威性,这样就很容易让下级存在一种崇拜上级的情况,很容易将原本对工作任务的重视、负责转移到对于人的负责以及疏通人际关系之上,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盛行官本位的思想,加之部分人员对于人际关系过于注重,就很容易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情况。

1.3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

绝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中都采取定编定岗的方式,因事设职、以事定岗,以此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如此,在岗位的设置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岗位,其所负责的范围与工作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甚至是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工作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导致超负荷与人浮于事并存,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4行政管理过于依赖制度与责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规则制度和岗位职责来进行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单调、机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成员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这样也会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整体的工作目标。

2.1制订绩效计划,明确绩效目标。

对于岗位,应该做出具体的分析,并且对岗位加以说明,明确岗位职责之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就应该提出具体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提出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上下之间的相互沟通,尤其是从下到上的沟通,应该让具体的员工参与进去。待绩效目标确定之后,再根据实际工作,由领导和成员一起制订绩效计划。就静态方面来看,绩效计划是关系到工作标准和目标的契约。就动态方面来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对于工作目标达成思想方面共识的过程。在一个周期内的.绩效计划,行政管理工作还应该明确完成的时间、完成的任务,需要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都应该做到周密与详尽,进而确保绩效计划与目标的明确,满足高校的需求。

2.2做好绩效指导与绩效沟通。

待绩效计划制订之后,行政人员就需要根据计划的内容,努力去完成组织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人应该对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对于成绩不达标的成员,应该第一时间做好沟通,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绩效。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达到绩效管理的目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一个环节。

(1)建立沟通制度,做好绩效沟通。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白在整个绩效管理当中绩效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绩效沟通作为一项重大的工作来抓,建立与之匹配的机制与制度,逐渐地培养出良好的沟通习惯。

(2)开放式绩效沟通网络的建立健全。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但是,就行政管理来说,由于其工作环节较多,涉及面较广,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同一个部门当中,只有通过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将部门的工作质量加以改善。所以,在高校范围内,应该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来支撑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2.3开展绩效考核。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绩效考核是就是绩效目标的程度考核。一般来说,考核分为两个方面: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工作结果指的是对于绩效计划,行政人员具体的的执行情况,也是对工作业绩本身的一种评价;行为评价指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以及态度等。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综合进行评价,尽可能多角度、多方向地评价行政人员,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4应用绩效考核结果。

就高校行政的绩效管理来说,考核并非是其终点站,只能称之为对于一个绩效周期绩效效果的一种评价,如何将考核的结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就高校来说,考核结果应该同教职工的报酬、晋升等实际的奖励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绩效管理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能将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高校本身的办学目标。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的结果,应该在晋升、奖惩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加以应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就绩效考核,还应该建立一个正向与负向、近期与远期、物质与精神等相互结合的激励体系:第一,通过福利待遇和物质待遇通道激励员工,坚持优绩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第二,通过畅通的事业发展来激励员工,考虑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需求,给出一定的薪酬与晋升空间;第三,利用培训激励人,通过终身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行政人员档案。对于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建立档案,并且与其劳动报酬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也可以让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去考核结果,从而提醒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具体的结果考虑中,还应该联系到所在部门的整体考核结果,才能将其公平性、公正性完美地体现出来。

三、结论。

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高校应该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规律做好相应的绩效管理,对于绩效的不同阶段管理进行科学的定位与实施,将高校本身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通过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式的绩效管理,确保高校行政管理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进而推动高校全面、稳定发展。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一

我国高校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也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财务运转过程中增加了对银联支付、校园卡等工具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多数职工在进行财务报销的过程中,结算的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而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规定的背景下,高校运行过程中开始强制实施公务卡结算方式,在对这一公务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彻底实现了非现金报销结算,实现了财务结算模式的创新。现阶段,公务开支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公务卡,严禁对现金进行应用,财务报销开始以发票和刷卡底单为依据。

1.2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监督能力。

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将事后监督应用于预算管理监督中,预算单位运行过程中,会在初期阶段对预算进行制定,并在期末对决算进行上报。这种预算管理模式,导致部分院校在年底会产生会中消费的现象,甚至还存在虚列费用的行为,财务管理部门应用事后评价的方式对公务支出进行总结。由此可见,这种预算监督管理模式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公务卡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预算管理监督模式中的缺陷,它通过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实现了对高校财务资金支出的实时掌控,能够通过动态监管的方式对公务支出信息进行掌控,并通过硬件平台,实现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减少了违法使用财务资金的现象。

2.1公务卡使用管理中的缺陷。

现阶段,高校在应用公务卡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降低了公务卡应用效率,更不利于全面施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一现象不利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典型的公务卡使用管理缺陷包括不合理发放公务卡、不完善的公务卡使用报告制度、不健全的信息维护系统以及不及时传递公务卡消费信息等。

2.2风险防范措施。

2.2.1明确公务卡发放对象。

同信用卡相比,公务卡拥有更多的优势,如使用者终身不需要缴纳年费、在同部分联网商家进行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者可以利用公务卡购买打折力度较大的商品。然而,我国高校教职工人员数量较多,部分银行在运行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信用卡销售量,大肆发放高校公务卡,而此时,高校部分财务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公务卡同学校具有紧密的联系,以为公务卡同信用卡一样,教职人员如果无法及时偿还公务卡中的欠款,是同学校毫无关系的。因此,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无条件为教职人员办理公务卡进行盖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鉴于此,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对高校预算、国家财政规定等进行充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自身教职人员发展的公务卡发放制度,并同银行及时进行公务卡发放相关协议,对双方在运行过程中应当程度的责任进行明确,严禁一人多卡现象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银行方面,对教职人员的办卡资格以及资质条件进行明确,预防随意、无序使用公务卡现象的产生。

2.2.2确保实现结算有据。

高校公务开支拥有独特之处,要想实现有依据有秩序的开支和报销,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公务卡使用制度和规定,并从高校自身公务卡使用情况入手,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进行制定,并将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大对这一制度的宣传力度,将相关目录内容进行张贴,并综合应用微信、智能手机等多种多媒体,加大对公务卡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同时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能够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高校的发展而得到更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全面落实了公务卡结算制度,通过对公务卡的有效应用,高校传统落后的报销模式发生了转变,同时提升了高校财务预算监督管理的力度,对于高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对公务卡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这将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财务风险预防能力,实现对公务卡的合理利用。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二

虽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时期,但是由于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仍呈现出统制划一的特征,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等,统一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另外僵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使下级管理部门或者学校层面深受权力的影响,使其或是依附于权力部门,或是屈服于行政压力而敢怒不敢言。诸如此类,造成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长期效率低下。当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僵化与行政工作本身的性质(例如办事要遵守一定的程序)是有关系的,但是与高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安排、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办事程序的设置等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完全是由政府垄断提供,就高校行政管理而言,不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从事公共教育物品的生产时,高等教育行政官员花的是纳税人和学生(家长)的钱,也就是说花别人的钱,去为别人办事,自己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利益,所以就使得失去追求利润为动机的高校教育行政官员不会把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也就是缺乏一种使他们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使得不计成本的教育行政行为不断发生,从而使得高校行政的效率低下。

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行政工作人员自身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他们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此外,高校行政机构必须要接受教师监督、学生监督、家长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及社会公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有效地监督高校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活动,因此,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监督没有什么作用,也起不到什么实效。

(四)忽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高校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教育的跨越发展,高度重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纷纷加大了师资的引进力度,出台各种奖励性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作为高校全面健康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轻视甚至忽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致使行政管理队伍良莠不齐、服务理念缺失,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改善现行高校政管理体制僵化局面。

现行高校行政管体制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彻底的产物,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呈现统制划一的特征,这种局面如不改变的话,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就无法明显的提高。众所周知,现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基本上与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一致,其实高校内部很多的.机构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职能重叠的很厉害,由此造成诸多不必须的浪费,同时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要改变当前这种局面只能改革校内机构设置的方式,根据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不是迎合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与之对口的相应机构。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管理机制大致由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风险机制、更新机制、监控机制等部分组成,其中激励机制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对于国家行政机关至关重要,同样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对高校行政管理有三个作用:一是调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的需要;二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需要。只有激励才能产生高效率,只有激励才能产生凝聚力,高校行政管理才能获得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故意刁难办事职工或是推诿不及时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等。要充分发内部监督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监督作用,以促进持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着行政工作人员自身既是球员又是裁判的特殊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发挥教职工、学生及不同处室的监督作用。制定监督标准并告之相关人员(包括教职工、学生等)非常重要,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监督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也没有什么实效。

(四)建立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断突出。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也在进行逐渐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人员构成中数量上的优势群体。因此,通过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并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更趋细致到位。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适当参与高校的某些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的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作为高校管理者参与高校行政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制度。例如:在法国,新大学法提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学生和学校各层次成员一样都有权选出代表参加大学的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该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的部分大学已在进行允许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有利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同时也是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这项制度,需要从学校管理共同目标的设定、权限分配、权力制衡、激励制度、管理成效的评估几个方面着手,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管理民主化、实现最优管理效果。

(五)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选拔,选择综合素质优秀、专业对口、能力强的人才进入行政管理队伍。在人才引进时,要通盘考虑,综合衡量。其次,建立在岗人员的制度化培训机制,在培训中,注重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以及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等服务理念建设。

三、结语。

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保证高校健康有效运转、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的大背景下,改革高校行政管理的诸种弊端,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进程中,改善现行高校政管理体制僵化局面;建立高校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行政管理队伍应成为改革的重点工作。总之,未来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只有向高度透明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高校的发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三

摘要:新会计制度在传统会计制度的基础与改进上产生,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上、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上,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上。因此,笔者以《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为题,从新会计制度与高校财务管理相关概念解析入手,对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概念解析。

新会计制度,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的传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其中,针对传统会计制度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进而对预算、绩效以及财务资产等方面财务管理环节能够做到全面兼顾。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而言,新会计制度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资薪酬、国库收支等相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需要核算的财务内容;(2)对某些固有的财产进行处理时遵循不浪费的原则;(3)基建会计在新会计制度中被列为重点行列;(4)对收支科目进行部分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反映其具体的收支情况;(5)平衡财务的预算与收支;(6)改进了传统的财务报表,取缔了一些不完善不健全的体系,确保各项收支预算的正确性。新会计制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新的变化,它更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它不仅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还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与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高校财务管理,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党的方针、政策与路线下,参照国家财政与财务制度,根据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财务活动规律与事业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财务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从而合理且有效地对高校的资金进行筹集、分配以及使用,正确处理高校财务相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对高校资金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监督,确保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改善、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法治校的实现、办学效益的提升以及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学校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正常作业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

自古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充分地说明了资金的重要性。与古人打仗道理相同,高校的财务状况是一个学校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正常作业的保障。而高校的财务管理是由各大高校的会计制度所决定的。没有一套良好的会计计算方案,高校的财政管理可能就会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新会计政策的影响下,高校的财政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弥补了先前会计政策下的一些不足,但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存在着一些有待优化的方面。可以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以资金使用预算方法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合理等为主要问题。在出现问题时,各个负责人相互推诿责任,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的源头,而这则可能使得问题进一步扩大。国家财政作为高校财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一般只负责资金的投入,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措施,这进一步弱化了在现有会计政策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二)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为了符合新会计政策对业务员的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体制要求下,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应该进一步的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的财务应用范围进一步的扩大,财务的活动内容日益增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应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硬件设施的装配以及更新等。自古以来,高校都在时刻的突出强调以教学、科研、发展为主线,这一行为不可避免地忽视了财政管理在高校发展、正常运转方面的巨大作用。而部分高校在选用财政人员时没有把好人才引进的关口,使得一些不擅长财务管理或者缺乏必要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进入财务部门。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财务使用和管理情况,严重阻碍了高校财务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高校财务能够被高效地利用,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缺乏比较系统的财务考核机制。

在现有的新会计制度中,没有具体的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划。在高校的财务考核方面一些高校仍然属于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财务人员养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习惯。考核,永远是鞭策人们前进的有效手段。同样的进行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当采用不同的预算方案时会产生不同的资金使用结果。那么,在此过程中就会存在“最优解”的方案。选择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个长期受益的过程,尤其对于国家资金投入不多的高校来说,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财政做支撑,发展起来会很难。这就更需要一个优秀的财政管理“团队”来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一)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管理的体制具有其不完善性,因此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的风险。为此,国家不断地改进教育制度,使其教育管理方法与筹集教育资金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国与外国在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上具有很大的差别性,我国的教育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国外则不同,他们的教育资金来源具有很多渠道,不仅仅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由此可知,我国的教育经费对财政拨款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入,高校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新的会计制度是在原有的传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其中,针对传统会计制度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进而对预算、绩效以及财务资产等方面财务管理环节能够做到全面兼顾,它有利于促进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对高校资金来源的有效开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高校的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占有较大的分量,传统的会计制度只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给高校固定资产提取很小一部分的维修资金,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在折旧固定资产时,由于没有将其进行妥善处理,或是处理不及时、不到位,这些都会造成高校实际的资产与财务账面不相符的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现有的资产。因此,高校传统的会计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创建出新的会计制度,在新会计制度下,它具体的规定了每月按时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从而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整体估算,将其成本进行分摊。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会计制度下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准确无误的计算,进而准确反映出高校资产。由此便知,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新会计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式转向大众式,高等教育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这就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踏进大学进行学习,而高校的收费标准将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要想让人们对高校的收费方式与收费标准予以认可,就必须拿出一套完整且准确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当前,高校具有不同的类别与不同的专业,如专科、本科,本科又可以分为本一、本二,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等。培养的成本都不尽相同,传统的会计制度是无法将这些准确无误的计算出来的,新会计制度将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运用到会计制度之中,并将不同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分类,从而清晰地将其人才培养的成本准确的计算出来。由此可知,新会计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我国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借鉴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j].教育财会研究,20xx.5.

[2]吴力佳.基于经营理念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

[3]毛建青,宣勇.构建现代大学经费分配和预算管理的新机制――基于学科发展的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xx.4.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四

当前高校承担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备行政管理及相关的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组织进行行政管理领域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在专业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吸纳丰富的管理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套用,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学识与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水平。为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对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将企业人才管理模式引入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培养或引入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行政管理人才,从企业的角度来审视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梳理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经费的支持是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有研究中将经费视作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命脉。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力度,可通过设置专项经费的方式,将下拨经费直接作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经费使用;另一方面则需要重视对经费的利用管理,即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每年度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预算情况,对经费的使用及其比例进行合理安排,例如需要按照图书馆图书资源的采集原则,结合以往年度的订购数据以及需求数据,对本年度的图书资源采购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对本图书馆现有藏书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评估各个院系读者的需求,确定采购目标,减少采购中间环节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将运行经费更多地投入到读者服务、信息推送、信息挖掘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兼顾服务水平的发展。

3.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管理依据。

建立系统、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完善行政管理工作、推动业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制度源于广泛的参与,管理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广泛征询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力使工作流程符合工作实际,人员管理符合工作需要和人性诉求,这有利于规章制度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我国当前高校所处的基本体制环境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计划调节为手段的模式,指导性、计划性的管理模式对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与基础,将会直接受到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素养及其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而且,即使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高,也不代表能够提供非常满意的读者服务。因此,需要积极转变行政管理的工作模式,参照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改变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将主动权下放至基层,基层管理者作为服务对象,管理层则为政策层面的服务者,通过这种方式,使基层管理人员在业务工作上更具主动性,同时促进管理流程的优化。

二、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理想与广阔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为创新性人才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就需要积极展开对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优化。在理论基础之上丰富实践,以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完善,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本文分析指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提高专业性,加强经济支持,健全制度,同时转变工作模式,方能够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五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档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具备了大量的、可靠的教育教学材料,并继承已有的教学成果,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够有节奏、有秩序、高效率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源自学校的教学档案。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注重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建立并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教学规划的制定与改进、教材的选取与运用、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的依据也是源自教学档案,这些依据将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成败造成直接影响。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高校教学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高校档案室必须要广大师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教学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高校的综合档案室要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督与指导。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迈出档案室,深入分析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工作规律,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把握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并根据分析、了解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档案的收集计划,力争做到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实效。同时,档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立档部门的工作动态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教学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精选出一些收集齐全,工作规范,立卷质量较高的部门,组织其它部门参观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各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学科领域的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学档案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收集、利用等运转过程中,应当以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法规为依据,有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范化;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对于教学档案相关的支撑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另外,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高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信息材料,进而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教学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引进新鲜血液,聘请那些具备良好的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进高校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丰富、改善。

要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并尽可能的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使得档案数量更加充足、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的合理。从档案室来说,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对单位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档案馆来说则需要坚持馆藏教学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合理扩大接收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接收的教学档案的质量进行甄别、控制。

需要对档案补充机制进行完善,要广泛地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对散存在社会和个人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对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占主体的单一局面进行改变,并加强与各个专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积极拓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服务的理念、市场理念以及协同合作的观念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关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教学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要打破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规范围,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扩大档案室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开发档案室的新的社会功能,以扩大和提升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馆(室)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它同时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一层的加工与组合后所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的'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组合。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可以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进而方便用户,同时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网络化。

随着不断推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教学档案有了新的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逐渐减少,而以光盘、磁盘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档案在整个教学档案材料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手段、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时代管理的特点和需要,不仅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发或购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综合性、积累性等优势,使我们所得到的相关信息重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利用效益。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致力于掌握最新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有效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信息,使教务工作切实为高校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使教学档案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六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和有效利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结合国家民委直属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民委直属单位立足于加快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国家民委“十一五”规划》和各单位“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使用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

第三条国家民委直属单位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原则上采用独立借款模式进行。

第四条国家民委直属单位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立项、规模适度、积极稳妥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五条国家民委成立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国家民委直属单位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与国家开发银行商定双方信用合作的重要事项;。

(二)研究落实《合作协议》的措施办法;。

(三)组织审定申贷项目;。

(四)推荐申贷项目;。

(五)协调和处理贷款借人、使用、偿还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六)指导和监督申贷单位开展工作。

(七)其他需要领导小组决定的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规划财务司,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申贷单位负责本单位使用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有关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单位信贷项目申请;。

(三)负责本办理单位信贷资金偿还事宜;。

(四)负责本单位信贷活动其他相关事项。

第三章项目申报与审核。

第七条申贷单位向国家民委提出项目贷款请示,原则上每年在国家民委规定时间内集中申报一次。

第八条申贷单位贷款请示应包括以下基本材料:

(一)借款申请书;。

(二)项目立项批复文件;。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查结果;。

(五)财务状况报告、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及来源;。

(六)项目进度安排、资金使用计划;。

(七)项目申贷种类、规模、期限、放贷起始时间、偿贷资金来源、贷款金额期限;。

(八)其他能够说明项目情况的资料。

第九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对申贷项目进行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一)申贷文件的完整性;。

(二)项目申贷的必要性;。

(三)申贷规模的适度性;。

(四)申贷期限的合理性;。

(五)偿贷方案的可靠性;。

(六)用款计划的科学性。

第十条经领导小组审定的申贷项目纳入《国家民委直属单位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申贷项目目录》,以国家民委名义向国家开发银行推荐。

第十一条经国家开发银行审定的项目,国家民委将正式通知申贷单位,由申贷单位向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办理贷款手续。

第十二条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应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第十三条申贷单位应接受国家开发银行监督,按照国家开发银行的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相关资料。

第十四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贷单位贷款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实施监督。申贷单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借款建设项目季报和年报。申贷单位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贷款项目实施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五条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的项目应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方面进行中期评估,对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六条贷款规模控制。申贷单位应根据单位资产规模、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取得收益能力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并报领导小组核准。领导小组应在申贷单位贷款规模内审定贷款项目,对于超出偿债能力的贷款申请不予核准。

第十七条预算控制。申贷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本付息计划,并将年度偿贷资金纳入年度支出预算。偿贷资金未落实的,国家民委不予批复年度预算。

第十八条贷款期限控制。申贷单位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时应综合考虑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申贷单位期限安排不合理的贷款申请,领导小组不予核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民委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信贷资金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七

第一,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推向前进的,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受制于旧的教育管理体制,正是由于当前的管理体制处在新旧转换过程中,所以一些管理条规、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就很难兼顾到众人的利益和意愿,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也考虑不全面,致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这种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往往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的产生:如挫伤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扭曲员工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等。事实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为学校教育、科研等逐项工作服务的“教辅人员”,然而现实是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者以领导的身份来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性在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上完全缺失,并且大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利用职权严重干扰学校的科研、学术和教学权利,这一现象在目前的中国高校中不仅没有缓和的迹象,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高校理论上是以学术、科研为重的育人基地,如果行政职权被滥用,必然会导致教学、科研和学术权利的萎缩,教师的合理诉求和建议被边缘化,行政职权替代了学术权威。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行政管理人员的普遍素质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愿积极改革创新。

第二,目前的高校管理者把管理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干部和工作的管理都缺乏应有的认识,有些管理者完全依靠现有的制度和模式放任自流,自身在管理岗位不作为,导致管理虚拟化,被管理者人浮于事。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产生主要通过一下几方面的途径:一是从本校现有的管理者或教师中选拔;二是从外单位调入;三是通过考试选拔。除以上第一种途径外选拔的管理者对教育管理有些许经验外,其他两种途径任用的管理者大多数没有高校行政管理的经验,管理工作虽然没有缺失,但工作头绪理不清、管理目标盲目、对教学科研与行政事务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都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把管理者岗位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专门留给那些在科研、学术上有所成就的教学科研人员,致使这些人员既不能潜心于学术科研,也不能有效进行行政事务的管理,导致管理涣散。

第三,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一些社会腐蚀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移,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组织纪律性不强,没有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把工作上的便利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途径,想方设法钻空子、挖空心思搞个人经济建设。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导致高校管理秩序混乱,人心涣散。久而久之使整体环境恶化,从管理者到教师、辅导员、乃至学生都受其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者的行为不在是个人行为,他的作为和行为影响的是一批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观点。如果管理人员自由涣散就,唯利是图,就会使传统的职业道德流失,每个人都会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观念,使本该有理想追求的人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盲目的滑入社会低俗群体。

第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以领导者的姿态看待学校的其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听不得与己不同的言论,带头在学校内部搞帮派。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者的决策很少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走群众路线,不实事求是,使“民主”成为口号,从而导致很多决策失误或不能很好的落实。同时,这种决策的失误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财力的浪费、人才的流失、高校知名度的下滑等等。

针对以上提到的这些现象,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究竟该如何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素养、如何使高校的管理更加有效合理。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一个国家、一个集体没有一个好的、系统的管理理念,那它的管理肯定是不到位的。高校管理理念要做到根本转变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从政府的办学束缚中走出来,本着教育教学的特性和规律实现行政、教学的科学管理。传统的管理理念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上从在很多弊端,已不适合新形势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高校行政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建立面向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解放思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搞好管理服务工作,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分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管理者要在管理过程中摒弃个人主义和主管判断,发扬民主商议和科学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要敢于承担责任。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积极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实情,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管理目标方案,优化管理秩序。把一些踏实肯干、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学管理挖掘出来,针对其特长和优势分派到不同的岗位。要严格奖罚制度,对一些业绩突出的优秀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游走于政策边缘,不尽心尽职,不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的人员要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管理者不能当老好人,好不怕得罪人才能搞好管理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奉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理念,怕得罪人,致使管理不见成效,管理效能低下。

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被管理的主体,不尊重人的合理需求,就会是管理工作陷入僵局。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把“人性化”作为改革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推己及人,了解广大教职工最关心的事,关心广大教职员工的疾苦;要在工作中做到关心教职员工、尊重教职员工、爱护教职员工,要愿意平等的跟教职员工交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才能创建真正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才能是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因为“人”是管理理念的载体,如果管理者忽视“人本位”的理念,也就失去了管理的载体,一切管理制度、措施都会落空。

在做好以上两点的同时,要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队伍素质。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如果没有一支好的人员队伍来做铺垫也不能发挥起应有的效能。当今高校因其组织、功能和机构的扩充,其承担的社会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才队伍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校师资队伍发展的总体目标。要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科研带头人的发掘和培训力度,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的评选、培养和考核体系。要改变单纯的数量评估模式,逐步建立综合质量评估的体系,重点扶持一些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职员工,根据各专业、部门和领域的需要,选定一批管理者和带头人。当然在这些人才的任用中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不能厚此薄彼,不感情用事,让广大教职员工心服口服。总之,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有待不断完善的工程,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搞好管理工作。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八

摘要:班组在地市供电局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班组绩效管理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业绩提升以及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南宁班组绩效管理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适合地市供电局基层班组应用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经过在供电企业近十年的实践证明,绩效管理在企业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其应用好坏对企业业绩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生产经营各项任务层层落实之后都必须通过基层班组实施完成。班组绩效的好坏对企业整体绩效有着重大影响。绩效管理虽然在供电局推广已有时间较长,但是更多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管理所开展。但是,对于供电局基层管理所下属的班组来说,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近年来基层班组的绩效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绩效管理未能结合员工岗位职责明确绩效目标,员工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导致员工工作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力。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无法客观评价班组员工业绩,导致一些班组绩效考核经常出现“轮流坐庄”、“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绩效管理粗放和流于形式,既未能充分体现员工在组织目标实现中所做的贡献。三是绩效管理没有形成闭环。部分班组绩效结果没有反馈,班组员工无法指导自身绩效的好坏,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体现价值、发现不足。特别是在绩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由于没有反馈,没有能够及时改正,问题反复出现,不利于员工自身进步与成长。为解决基层班组现行绩效存在的问题,提高班组工作执行力,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客观评价员工履职能力,体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员工积极进取。

主要分为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与反馈四个环节,主要以绩效合约为载体,以月度为周期开展班组绩效管理。绩效计划制定。班组员工绩效合约内容设计主要承接供电局内部管理要求,涉及指标、任务、基础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为激励员工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避免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分别设置了加分项和扣分项。员工岗位指标、任务来源上级分解下达,合约除了明确具体的指标目标值、任务完成标志和时间之外,同时明确了相应的指标、任务加扣分标准,指标考核设置。班组员工绩效合约中的指标主要来源于上级分解下达,根据指标重要程度设置权重。对于重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相应加分,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的按标准扣分,扣分不设下限,破除“保底”思维。每月进行考核,激励员工做好指标管控。为体现指标中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对有上下衔接或左右协同责任关系的指标,实施对直接责任人、技术管理人员直至分局领导的连责考核,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分别设定联责标准,实现责任“共担”。任务考核设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任务评价主要考虑重要程度、难度系数、角色作用、完成效果等。每月进行汇总统计,通过重点考核工作任务完成数量、质量等解决原绩效存在的过多注重结果而较少考虑工作过程,不能体现员工工作质量与工作数量及员工的勤劳度与考核结果不相对应的问题,突出“员工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同时引导员工多做工作。基础类考核设置。主要设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占权重10%,是为了调动各级岗位人员重学习、重技能提升而设置,考评其一个周期内受教育(包括作为培训师授课)、培训、参加岗位胜任力评价或技能竞赛等相关技术、技能、管理提升的效果。理论部分主要考察员工对岗位业务基础知识、新规章制度、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每月通过理论测试考核。实操部分主要针对员工实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相应实操培训,并每季度组织一次内部技能考核,促进员工实操能力提升。加扣分类设置。鼓励员工多学、多做、多方面发展,同时鼓励岗位间相互协助,对协助其他班组做自己职责之外工作的员工给予加分。对明令禁止的违规违纪行为实施提醒性惩处,但对安全、廉洁方面等触及企业管理底线的行为则实行“零容忍”惩处,增强各级员工的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绩效辅导。对于绩效管理来说绩效辅导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绩效辅导有助于帮助、支持员工达成所需实现的目标。班组长通过开展绩效辅导,强调重点,帮助员工改进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员工行为与目标的可行性偏离,推动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绩效辅导提出实现目标需要的资源和支持绩效考核。每月初,各岗位员工按照绩效合约格式,自行准确、真实、完整地统计本人的上月工作绩效,并在每月3日前经本人签字后,上报绩效合约表至班长或科长审核,班组、科室在每月6号前上报绩效到分局员工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进行核算,拟定最终得a人员名单及二次分配受奖人、受奖金额,报分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分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在每月10号前审批确定后,在分局门户网站公示一天,接受员工的申诉和监督,确保绩效结果的公平、公正。为了确保考核评价公平性,考核结果全部公开,接受所有员工监督。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出申诉意见。根据员工绩效评价结果高低进行月度绩效评级。绩效激励与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月度评级从高到底,分为a、b+、b、c、d五个等级,每个班组评a、b+的员工比例分别不超过15%、25%,其他三个等级员工比例不做限制。对于a、b+等级在月度绩效奖励中分别基于1.2、1.1的系数倾斜,对于c、d等级在月度绩效中实行0.5、0系数,相当于扣减50%、100%的月度奖金。对于绩效优秀的员工在培训、休假等方面也给予相应倾斜。绩效结果反馈。班组长负责开展绩效结果反馈工作,每月将绩效结果公示,公布至部门信息发布平台,加大透明度,及时的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人,对绩效较差的,由班长、科长或分局领导实施对口面谈辅导机制,指出他的不足、帮助他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培训计划等,并加以鼓励,从而增强改进、提高的信心和动力。

三、绩效管理在班组推广应用。

1.绩效管理在班组推广条件。

绩效管理在班组应用涉及每一位班组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能够顺利推广应用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管理方案的公开。必须得让每一位员工充分了解管理的思路、导向、内容、操作方式,特别是绩效管理方案在起草阶段,就应该让员工参与,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建议,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接地气,而且容易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工作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操作性、持续性。二是操作过程的公开。方案通过后,绩效管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照既定的方案要求执行,而且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过程、结果都必须公开、透明,接收广大员工的监督。三是结果公开。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必须公开,不仅仅是为了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这既是对业绩好的员工的一种褒扬的方式,也是对业绩落后员工的一种鞭策。

2.绩效方案的应用成效。

近两年来,这一套绩效管理体系在南宁局班组广泛应用推广,从应用前后效果来看,确实对班组员工的执行力、班组文化等方面有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员工执行力明显增强。绩效量化考核,绩效评定结果差异化应用,客观的反映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既给员工带来了紧迫感,员工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组员工对学习技能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二是员工自我实操技能提升的积极性显著增强。通过绩效以导向,引导员工加强理论与实操能力提升,更好的提升履职能力,在20xx年全局基层班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比例同比提升了10%、12%。三是强化岗位间的相互帮助与相互监督。为提高个人绩效,班组员工除了积极履行岗位职责之外,不少班组员工还积极协助其他岗位员工开展工作,或者主动制止并上报身边的一些违章行为,促进了各班组间相互协作、互相监督。四是形成了追求卓越绩效成绩的文化氛围。在推行新的绩效管理改革中严格按方案计划、按制度规范操作进行,使得绩效规则深入人心,让每个员工的头脑中都有了一个绩效的概念,树立为绩效的提高而努力的意识,在团队当中形成一种人人谈绩效人人追求绩效的良好氛围。

四、小结。

本文从供电局班组管理的现状,论述绩效管理在班组的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基层管理需求设计出一套班组绩效管理框架,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推广条件,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各单位情况,才能更好的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2]杜映梅.绩效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

[3]谢康.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m].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篇十九

成本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耗用或放弃的资源,通常用取得货物或劳务必须付出的货币数量来衡量。但成本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词汇,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高校财务成本管理指高校在成本方面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协调活动,是对高校各项成本费用消耗进行的核算、预测、决策、控制、考核和分析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在培养人才、产生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承认并取得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教学效益,必须支付教学成本,教学成本效益比的大小,既与教学主体(学校及其成员教师)的能力、工作状况、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投入状况相关,也与学校机构,包括教学机构的设置相关。

1.财务成本核实为高校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很多工作都进入市场化操作,一所高校要想有效利用资金,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就必须树立很强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创新,创新需要投资,如何使投资收益最大化无疑是关键性的问题。学校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也会给教育事业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投资之前必须做好调查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成本核实。学校通过财务成本核实可以发现学校建设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财务成本核实为高校内部资源有效配置提供帮助。

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加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范围,实现了对学校收入、支出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节约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工作作风,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建立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可以发现高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那些地方还需要加强重视等,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财务成本核实可以规范高校基本建设工作。

目前,高校基本建设是贪腐现象的重灾区,许多高校校长都是在基建过程中堕落的。这固然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但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存在漏洞。按照规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招标、投标,签订价款合同的形式来进行。但是由于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许多学校招投标工作大多只是走走过场,存在许多暗箱操作,从而导致建设成本加大或者工期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建立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可以使财务参与市场及投标方进行考察,从而掌握市场价格及投标方的实力,一方面可以达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把好合同签订关口,合理安排建设资金,防止资金流失。

4.保护高校财产安全。

成本核实制度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安全,通过成本核实可以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止诸如铺张浪费以及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国家资产流失。

5.优化学校资源的配置。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本来就有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精打细算,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建立成本核实制度,可以及时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优化,并且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潜力,从而为学校的稳定运行、完善管理和收益提升创造良好基础。

三、高校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不合理,增加了成本核实的难度。

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教学机构设置过于细密,当前,教学院是高校的基本教学、科研和管理单位。但是由于我国分科较细,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独立,因此教学院的设置缺少综合性,往往一个专业就设一个教学院,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不仅增加了学校运行的成本,而且还增加了成本核实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外在教育机构的设置上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地方院校千方百计地争取升级为高校,因此许多地方高校带有明显的历史遗留痕迹,一些学院往往是由原来的系演变而成的。一些新设置的教学院又缺少相关的完整配套管理措施,这也为成本核实带来了难题。

2.高校行政化现象突出,不利于成本核实。

目前,虽然社会各界广泛要求学校去行政化,但是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进展十分缓慢,行政化现象依然非常盛行。这种行政化现象容易导致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关系的混乱,正常来说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无疑是一个业务单位,而不是行政组织,因此行政管理理应服从业务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导致高校教育机构以及相关领导岗位的设置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行政管理的要求,而忽视了教学业务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设置的,而很少体现教学业务活动的规律。

3.会计核算无法适应高校成本核算要求。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由于体制原因,我国高校会计核算较长时期内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影响,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不核算教学成本,不计提折旧,不遵循配比原则等,这样得出的会计信息无法对高校主体的财务状况、资金情况等进行准确把脉,不利于高校管理和发展,更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趁势。首先,会计核算难以反映高校真实经济状况。由于会计是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当期的实际收支情况,与权责无法匹配,也不能准确反映高校财务运营状况;会计核算与与预算决算口径不一致,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高校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内容合并或拆分,重新计算后得出预算科目;资金支出的明细科目设置较少,特别是科研项目经费,只是笼统入在支出类的教育项目下,经费来源、使用、结余等情况都合计在一起,无法快速区分单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这些核算情况都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形成,不利于反映真实经济状况。

四、提高高校财务成本核实的措施。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学校预算制度,根据学校长期发展的目标,编制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时要全口径、细致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另外,要强化预算执行的监察,严格按照预算规定执行,如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就必须按照严格程序进行审查、研究予以确定,并做好记录工作,明确责任人。

2.健全学院财务管理制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办理办法、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部门经费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这些现有制度还是存在漏洞,例如,资金风险管理、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制约、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制度空白的问题。这些制度漏洞影响了高校财务成本核实工作的进行。例如针对资金风险管理问题,应该制定现金及存款内部管理制度;针对预算管理的问题,应该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约束,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监督考核。

3.改进会计核算内容。

首先要明确收支分类,加强收支管理。收入与支出是高校财务成本核实的主要内容。高校要想做好成本核实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收入管理,在年初就应该明确学校全年收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其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财务支出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尽量减少变动。另外还需要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优先保障。

4.压缩学校行政开支。

我国高校行政化程度较深,因此日常行政开支比较大,挤占有限的资源。因此加强高校财政财务成本核实必须压缩学校行政支出费用,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支差旅费、培训费、接待费等。

五、结语。

总之,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搞好高校的管理工作事关重大。财务成本核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财务成本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松弛、成本控制不严格等。从而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推动高校建立健全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做好财务成本核算工作,从而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使高校管理规范化和高效化。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8630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