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会看病》教案(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55:37
最新《学会看病》教案(5篇)
时间:2023-06-06 13:55:37     小编:zdfb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学会看病教案篇一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一课时。

1、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

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⑴ 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⑵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⑴ 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⑵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⑴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作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学会看病教案篇二

1、会认读生字词,并理解词义;

2、从母亲的心理变化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

3、从结比中体验心理描写的作用;

4、试着运用心理描写表达感情。

一、谈话揭示主题

母字趣谈

......其实母的肚子那么大,不仅是因为这是孕育着新生命,更是因为这里蕴含着对孩子的慈爱、耐心、关心、细心、关心、牵挂等等。

二、对比体验母爱

1、自由读师发的材料(见附件1)

2、交流,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狠心、不懂得照顾孩子、不怎么爱孩子......

3、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随机指导理解:喋喋不休甘情愿、怔住、拖踏(怎样的脚步声称之为拖踏,你读出了什么?)

随机板书:关心逼问心软后悔谴责勇气

随机理解:按图索骥 艰涩 像沙漏坠入 忐忑不安

磨练:换词 这是一般的磨练吗?

出示: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的 ,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使自己人。

4、孩子,这就是母亲,出示最后一段话,指名读

孩子,你明白吗?女生读

孩子,你读懂了吗?男生读

孩子,这就是母亲啊!齐读

5、这个大肚子的母字,不仅装了关爱,牵挂、关心、细心、耐心、更装了什么呢?(板书:良苦用心)

(指着板书)这些都是母亲在磨练孩子时的心理路程,我们叫他心理描写。作者毕淑敏就是这样用细腻的笔触对心理展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爱。

6、作者毕淑敏通过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看似平凡但无比伟大的一位母亲和她结孩子的爱。

齐读心理描写的句子

三、拓展阅读

1、其实不仅是这位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自由阅读《剥豆》,划出文3 句心理描写的句子。

2、交流、朗读

四、练笔

1、给下面这篇文章加上心理描写。(附件2)

2、自由练笔交流

学会看病教案篇三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学会看病教案篇四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1课时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 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1课时

课前准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 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文章当中母亲有一句话“我想我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 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是文中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20*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学会看病教案篇五

双重价值指的是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我们作为教师,不要仅仅停留在原生价值的开发和挖掘上,更要善于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的原生价值就是每一个人以读者的身份,掌握文本所传播的信息,感受内容,体会情感。简言之就是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即可。而教材的教学价值,却是我们作为教者要积极面对的,要在文本细读时善于发现与把握,把目光投向文本语言,引领学生既要感受内容意义,也要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揣摩表达。也就是什么字要教,什么词语要理解,哪里要细细品读,哪里要积累,哪里要运用等等问题,就是摆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面前首要的思考与选择。这教学价值的发现,既是教者的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学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

二、语文老师务必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

三、教师务必注重文本的细读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当我们拿到文本之后,先不要急于备课,而是静下心来沉入到言语中逐字逐句解读,寻找文本中的点。关注关键字词、重复出现的句子、标点符号、各种表现手法、关注关联语、顺序、结构等等。就《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抓母亲“到底狠不狠心”这一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也可抓“儿子如何看待母亲的这一行为”这一点进行课堂练笔,还可以抓文中精彩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等等。在有限的课堂里,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那么就要有所取舍,注重一课一得。像本课中,我们到底要把目光放在“体会母亲的爱”上,还是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表达方式”上呢?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求:“爱”的思想情感,学生都知道,所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不是难事,我们应该关注的则是作者如何将这份爱化为无痕的、有形的、可见得心理?落脚点就在母亲心理上的变化上。作者通过具体的语言样式、独特的语言现象——多次、反复使用“关联词”,把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具体、形象,可谓是淋漓尽致。这样的点往往隐藏于文本,很难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认真细读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研读透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994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