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8:57:07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23篇)
时间:2023-12-12 18:57:07 小编:紫衣梦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总结不应该简单复述已有的信息,而应该进行思考和概括。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思维,启发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一

读书给我们人生添加光彩,阅读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同时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学到很多通过课本学习不到的知识。我们在平时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我们一起来写写关于读书的心得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当我收到云舒写的奖励《给教师的建议》实体书时,我就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原来云舒写的导读给了我思维的框架与整体的感知,并激发了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而打开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时,更像是走入了生动鲜活的课堂。

1、不间断地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让阅读成为自己学习生活职业和工作的底色。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为某次备课而读,要为知识的渴求而独让教师的背景更加宽广,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学习他人的经验,移植他人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表现发现教师的长处,拒绝照搬别人的操作模式。比如老师的精彩设计,要关注其精彩设计背后的学情,这个老师的背景以及这种背景折射出的先进理念,多观关注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他人学习可以加快接近教育本质的步伐。

3、做好工作计划,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统一。避免碎片化方式的备课,授课要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4、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减少问题反复出现,从而提高效率。适时的总结,发现规律,更可以提高效率。不间断的反思可以让我们走向成熟。

5、培养自律:要将碎片花的时间用于阅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时间的主次矛盾,按照脑力劳动的难度进行工作安排,提高效率。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养成严格的自律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学生及他人负责。

读“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相关知识,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不是静止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既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知识转化的过程!

知识源自何处:从阅读中来,从知识的运用中来,从对你有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来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即教是为了不教!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罢此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水平。

给教师建议》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理论专著,他让我爱不释手,让我不断地反思和重建自我,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二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三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四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有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了解和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同时也为我解答了一些长久存在于我内心深处的关于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为我今后教育教学提供了帮助。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体会,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体会:

在每一个假期中,我都认真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材,并且挖空心思寻找大量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素材,运用于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在学习中他们的兴趣很高,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能够举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练习却不尽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课时,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会出现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有些模糊,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课时,学生们并没有出现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时也没有困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是新课改理念出现了问题?还是我的教学有问题?这个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时我甚至想干脆用老教法-----直接给学生讲知识,别让他们自己发现算了,这样最其码他们能死记更背住。

但自从读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一章节后,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再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马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比如说:上小数乘小数时,学生们能够运用将两个因数扩大为整数,用整数乘法计算,再将积缩小回去,解决小数乘法的问题。这样好像是学生们已经理解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老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内容。打开练习本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过程。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老师刚才讲的过程,不能把方法重复一遍。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会去与同伴交流,但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生会自然的把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

在读了这一章节后,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师。记得我刚上班时,我和一位老教师一起教六年级,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听同学说,这位老教师每节课都要留出15分钟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一节课40分钟,除去引入、学生探索、进行一定的练习后没有空余的时间,哪有时间来进行15分钟的当堂练习。看来她一定没有好好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一章节,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位老教师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尽量缩减自己的教学时间,留出一些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检查的时间,这样会缩减学生间的差距。

我相信这些时间不会白白浪费,它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了。

随着学生进入四年级的学习,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学生已经跟不上了,看看别的学校的成绩,人家是那么的好,难道是我自己的教学有问题吗?不是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吗?不是说学生的差异是没有多少的吗?今天我看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让我释然了,原来每一个班级内的学生脑力是有差异的,并且差异是很大的。

为什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如何解决这样的差异呢?《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都为我们讲解的很清楚。

书中进行了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就更长久、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成就。这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学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学习成就上来说,不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就都是一样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关于因材施教,关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发展不同学生的智力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进行了分组教学。他们将学生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给这些学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的脑力工作。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序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也就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在布置作业时,老师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布置就行了。

第三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住的习题,但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解答时,老师千万不可催促他们,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第五组是外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就会中等难度的习题。老师要为他们专门另先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看了这些我释然了,我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学生。今天在教学中我了也要试着进行分组教学,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教学中能够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五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你想好怎么写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六

享受读书,岁月静好。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我们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阅读“教师的专业阅读”这个章节的内容,让我懂得:做语文教师不仅要读专业的文学方面的书,还要多读、广读、深度进行有计划、有涵养的阅读。

首先要读马列政治方面的书,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现在教育的立德树人是一致的,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并且阅读要有广度,要读3本新书:专业学科的书,榜样成长的书,人的心理的书。读书的兴趣要深厚,面要广,并且要有孜孜以求的态度。

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专业阅读还不够,文学类的多,而教育类的少。自己的阅读也是有趣随意的多,专业深刻有难度的少。王蒙说:我主张读一点费劲的书,读一点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作为教师,除了读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读爆料的奇迹的发泄的书,更要读科学逻辑分析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除了读顺流而下的书,更需要读攀援而上,须掂量掂量的书;除了读大白话朗诵体、讲座体的书,还要读有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除了读驾轻就熟的书,还要读一些过去读的少,不是还读不上十分钟就哈哈大笑或击节叹赏,而是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准感觉的书。

总之,在碎片化的时间,更要进行有涵养性的专业阅读,比如要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的书,积累教学方法的书,能升华文化底蕴的经典的书,还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提高教学技能,读名师成长的书,读出教学的艺术,读名家教育的专著,读出教师的智慧,作为语文老师,还要读现当代的文学经典,读出教师的诗意人生。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自己成为一名阅读者,更要做阅读的代言人,引领学生阅读的推广者,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做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条件与氛围,教会学生阅读,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帮主学生做好长远和近期的阅读计划,于是在我们班还成立了“思辨读写工作坊”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总之,我要身体力行,从阅读整本书开始让书籍点亮自己的教育人生的同时,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学生年轻的心灵,占据学生青年的时代。

以上就是我读《教师的建议》最深切的感受,当然读书的最大意义在于改变丰富自己,所以我会把阅读当成我每日的必修课,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且读且教,且教且读。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现在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己,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己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七

×,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张、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剧性成为“另类校长”。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最近到到书店转了转,看到了×老师的给《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他在书的代序中很谦虚的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大体看了一下书目,感觉不错,就读了读。

×校长在文中提到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下面几条对我的启发更大。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不仅是教师,人——作为人都应该享受生活。看到这一条我不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则报告,现在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六十几岁,远远低于人口的平均年龄。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的比我们幸福快乐,尽管我们已远离了饥荒,先人们没有,在我们今人看来祖先们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分析原因,我们现在人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适应现在的生活,享受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与孩子接触,班上不乏优秀的学生,聪明好学,讨老师喜欢,但也有调皮,不爱学习,经常跟别的同学打架,让老师头疼上火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只凭自己一己之力去捍卫学校这一块自由而悠闲的天地,我们甚至根本就没有权利阻碍质朴、而天真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应过早的参与角斗,他们太过弱小,他们正处于做梦的年龄,请勿打扰。我们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用心去爱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老师的威信,以诚相待,,尊重学生的选择,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当学生犯错时,耐心的批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老师在书中指出,“对教师而言,享受胜过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我们每天与最快乐的人打交道,享受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童年常在。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此书指导下,我们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宽容的精神,享受我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八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九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

在看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读完以后有几点收获:

1、教师要注重语言素养。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2、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最直接地表现在课堂上。当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时,或准确而全面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时,老师当然会报以欣赏的目光、满意的微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以往的老师一般会有以下三种态度:一是严厉地训斥、责备;二是冷冰冰地说:“坐下,再想想”;三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直至答出正确的答案。前两种态度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下次再也不敢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或者是在下次回答问题之前,反复在心中打好腹稿,在头脑中苦苦寻找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老师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学生“说真话”呢?第三种态度看似没有不妥之处,但一定会延误教学时间,老师的心中必定是急急如焚。看来,尊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呐!

但是,恰恰是这些课上课下常出错的学生,他们对爱的渴望比优点突出的学生更为迫切。如果老师经常用上述的前两种态度对待他们,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因此,尊重学生,讲究师生平等对话,首先要从课堂上做起。

提起后进学生,老师们都会觉得他们是班级总体水平提高的包袱,是“最难啃的骨头”,不良习惯相当多。老师往往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是见缝插针,课堂上加强关注,课余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成绩难有大的起色。如此三番五次,老师、学生身心俱疲,伤心,失望,难过,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袭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就忘。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反思自己平时的辅差工作,总是停留在“治标”阶段。学生不懂的地方,我会给他多讲几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四遍,有时自己都佩服自己的耐心。“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这种做法,没有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说到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学生能否完成当天的作业,能否在学校检查时拿出一套整洁、规范的作业,能否让他在考试中取得令我满意、令家长满意的成绩。很少去想一想,后进生的成绩为什么会差,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于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导致解决问题总是浮光掠影,效果也就不够理想。由于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比较单一的,优秀率、合格率等指标像大山般压在老师们身上,试想,假若学生在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捧起课外书阅读,老师肯定会要求他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考试,考试,作业,这类学生如同掉入了了一个怪圈,怎一个累字了得!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这种补差的方法是比较理想化的,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试行是有一定困难的。

再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给后进生阅读的书籍吧!“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小册子。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费佳是苏霍姆林斯基班上的后进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为费佳专门准备的这些书本,如同雨露滋润着干枯的小草,如同阳光照耀着学生的心灵,阅读这些书,本身就是一种智力训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智得到启发,思维得到训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生的可能性,如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暂时收回某种奖励等。不过,主张运用惩罚,并不等于提倡体罚与变相体罚。因为体罚与变相体罚容易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为了正确使用惩罚,书中介绍了正确运用惩罚的的七条原则:第一,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施以体罚或罚款是不适当的。第二,惩罚应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对应。批评学生在课堂里随便讲话,不应同时又指责其过去曾在上课时吃零食。第三,至少需要有一种不相容的逃避反应。学生在教室里乱扔纸片的不相容反应是打扫教室,不认真做广播操的不相容反应是同学自由活动时留下来重做一套广播操。第四,惩罚应尽可能及时。若惩罚延后,不良行为不容易消除。第五,在施行惩罚时,应力求使受罚者想到原先的过失情境。第六,力戒惩罚后又立即出现奖励。第七,向学生指出合适的行为以代替被惩罚的行为。又如,第三章阐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相应的教育,我很受启发。在学校教育中,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学习困难学生。美国的柯克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障碍的儿童,这种障碍可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书写、拼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不完善,但不包括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能力障碍,也不包括在经济、文化等环境方面处境不良的学生。

通过学习,总结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

一,对学习困难学生作测试调查分析,确定其学习困难不是因智力低下造成的。

二,详尽地分析说明其学习障碍的性质。

三,探究其生理、环境、心理方面的成因。

四,根据学习障碍的性质和成因作出诊断推论。

五,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矫正教育课程计划,对他们主要进行补偿教育,包括任务训练、能力训练。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为我们的后进生工作指点了方向,我们不妨在今后的工作中试一试。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类似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

这篇短文是针对学生差异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p1:“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真实,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儿童的道德水平,他们不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现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应该那样做,更应该知道他自身怎样才能达到那个水平。他目前在哪个水平上,要发展到更高的一个水平,它需要转换怎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并且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教师对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每个学生发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来促发的,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我们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哪些学生的?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有没有哪些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支撑点?需要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态度来对待他们?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地、具体地了解和调研。没有对于学生的充分地了解和调研,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老师规定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易于达到的,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阶梯状的。要让儿童一步一步去实现,并能从中得到收获与乐趣。”

是的,以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再指定统一的目标让不同的孩子去达到。我们应该动脑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哪怕他们的进步是微小的。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一

这部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畅销书,里面记载了他的很多比较有名的教育观点,共分成五辑,分别是智慧教师养成记、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技巧、对待“特殊学生”有妙招、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每一辑里都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教育观点,下面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最打动我的一些教育观点以及看法。

1.针对抵触生。有的时候教师想急于走进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会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类似的“你们不要……”“你们应该……”的情况就会出现,但殊不知这种苦口婆心却会制造学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比如拿我来说,到现在我都在抵触我爸妈,我会想为什么非要我按照你们说的方式去做,你们确实有着丰富的阅历经验,但在我没有违背伦理纲常的情况下,我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其实我们面对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的时候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也并不愿意接受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所谓的引导。可是教师得教育、引导、感化学生,以求他们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秉持着这一种教育观点: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认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并且不知不觉地受着对方的影响。我想这种教育比强加来的更会让人感到幸福。

2.针对后进生。实事求是,每个班都会有后进生,不得不承认以前有时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但在看完李镇西老师的剖析后,我会觉得他们可怜并且可敬。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他们一年四季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每天总是准时(当然,有时也迟到旷课)到学校来做一件事,就是听他们听不懂的课。想一想,换做你,你会做到吗?我想我不会。不止如此,他们还要面对老师的呵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打骂。想想这种恶性的循环,能进步吗。对他们我们更应该有耐心、有爱心,适度的降低要求、表扬鼓励,并配合他们自我的教育和集体的影响,激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只有当这种上进的愿望强烈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我们要允许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并且要尽量把这个犯错误的周期拉长,使之渐渐克服。

1.减少“刻意教育”。教育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的自然教育,并非一种大张旗鼓,带有鲜明目的性的刻意教育。写到这里,让我不禁想到前段时间在各个学校所做的感恩教育,让全校学生在那个所谓教育家的感化鼓动下去拥抱自己的父母、老师,还有甚者,让孩子们给父母磕头,洗脚,感恩教育不能缺少,但这种带有色彩的,目的性的教育,总觉得很别扭。孩子们可能会一时半会的感恩,但是这种感恩的意识能在他们的脑袋里呆多久,恐怕有的学生第二天就会又开始说老师的坏话了。虽然诸如此类的刻意教育看起来很新颖,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有限的,教育更多的是应平时一点一滴对孩子们的渗透。有意识的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2.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本身就在成长,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会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做出一些不洽淡的判断,造成教育失误。有时我们会误解一名好学生,会说错一些话,会写出错误的评语,会讲错一道题,但是我们一定要诚实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唯有这种真诚才能让我们坦然去面对自己的失误,我们不也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吗。“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出”,每一个错误,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而且在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之后,我们会茁壮的成长。

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采用这些方式使自己的学生在教育中养成一些好习惯,同时也让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有所提升,最后很感谢这本书,给正处在教育混沌懵懂的我一些很宝贵的建议,提醒自己勿忘教育初心。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二

我认识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老教师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学生,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虽然过的平凡,但也充实,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三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的确是这样,“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下面就书中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一些感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

拜读了这篇文章,我检讨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揪心,有时候就不喜欢这位学生。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我却要求学生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这不但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我的这种做法,就象强迫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每人提够20桶水,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对儿童的催残,对孩子的严重伤害,更挫伤了孩子本身对本门学科的热爱。试想孩子对此学科没有了兴趣,那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差的只能是越来越差。

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上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既稳定了课堂纪律又扶植了学生的自信。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也采取分层方法。我出了难度不一的10个题目,根据平时学生的水平分给不同的试题。其效果正在观察中。我想应该是比较可行的。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四

其中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时,书中写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让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与要教给儿童的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学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点主要不是放在知识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观察每一个孩子怎样学习,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关注教书,更关注在教书过程中给孩子以能力上的锻炼,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读书,作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能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们随处可以取水丰富我们的教育,滋养孩子的成长。

用一生备好每一节课,让读书成为自身的需要。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五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在他的

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六

近期,我认真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它犹如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犹如一本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在书中他用生动的教育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为教师们开拓了眼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他所提的教育建议也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使我受益无穷。接下来,我将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来具体谈一谈我的读书体会。

第一,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落伍、不及格,到了二、三年级更甚,一直到最后可能都无可救药,直至老师都放弃。那么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是老师没有学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对待。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都是不相同的,我们既不能拿好学生的标准去要求差学生,也不能让好学生去迁就差学生,那么这就要求老师学会培养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尊心从何而来呢?最主要的是他们自己的学习和老师对他们个人成绩的看法。

我今年带的是一年级,我们班一共45名同学,每个孩子的水平都参差不齐,其中也有让我头疼的后进生,他们的听课效率不高,作业完成不好,成绩一直下降。而且我还发现,他们渐渐地不爱说话了,因为他们怕自己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被同学们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每次上课之前,我们除了要认真地备课外,还要备学生,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应该做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反映。其次,我会把上课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个划分,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不同的学生提问不同等级的问题,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方面检查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另一方面也树立了他们的自尊心。最后,在作业布置上,我们也要下一些功夫。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将班级分为三个大组,每个组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让他们独立完成。完成作业后就会获得相应的评分,让他们从评分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感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满足,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心。我相信这样久而久之,好学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后进生也会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哪怕只是一小步,我相信我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活动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活动,大量实践证明,广泛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是一项发展智力的活动,更是一项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一个自己从未听说过,从未见到过的世界,并且将从中得到的知识用于学习、写作。因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以下活动。

首先是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诵读一直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段为我们发放了不同的书,并且利用每周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们进行大声的诵读。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诵读的兴趣,我在班里举办了一个"背一背,赛一赛"的活动。顾名思义,就是看看小组内哪位同学背得又多又好,然后在组里排出名次,老师酌情在积分表上进行加分。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诵读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亲子读书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去读一本书简直太困难了。所以,我在班里举办了"亲子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然后我会定期找一些课外阅读做得好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做一个小小的汇报展示,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阅读时最喜欢的小故事或印象深刻的小片段,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好的、精彩的课外读物,大家一起来学习。通过这些鼓励的方式,让不爱阅读的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熏陶,会让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益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内在修养,还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书籍就犹如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在教学中的不足。而我们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七

今日重温前苏联功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倍感亲切。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个富有创见的观点、每一处生动的教育细节和鲜活的教育案例,都仿佛跨越了时空,在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部创作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教育经典,之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来自于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这期间,他不断的实践并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他给我们总结的这一百条建议,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沿着大师的思索轨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于教育教学规律本身,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在娓娓的讲述中,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从阅读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个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1、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二条建议就是每位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那么,究竟怎么样来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而回顾自己工作后的读书经历,却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读的教学参考书外,自己好像没有认真地,系统地读过一本教育类专著。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时间绝不是不读书的借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也就是说,时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每个月要买三种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因为你读书,你的教科书在你眼里年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现在我们顺义区教委正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彩虹读书”计划,倡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读书,创建书香校园。我们正应该以此为契机,多读一些教育类、学科类的专业书籍,也可以读一些非专业书籍,从教育的范畴(专业研读)和非教育的范畴(跳出教育看教育)两个视角,去把握教育的规律,认请学科的本质,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读书,我们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读适合他的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第18、19条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教育从尊重人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学”。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里所说的尊重,不仅仅包括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尊重学生”,还包括尊重我们自己。

1、尊重学生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等,激发出潜能,为人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作为学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于自己的差异,得到最优化、最大化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不同学生需要、发展的差异,还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维护学生的自尊,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评价学生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一点各种论述很多,在这就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结合这本书中的观点重点谈一谈第二点,让学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遗憾的是,我们给了学生学习足够的关注,却忽略了他们年龄段应有的精神生活。作为一个年轻人,甚至是儿童的天性,被扼杀在无休止的学业和训诫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也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为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说,要让学校生活变得有趣,并由此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2、反对伪圣化和假崇高(韩军语):把教师当“人”看。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饱含着他对教师成长,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关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把教师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首先把教师看成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普通职业,把教师看成一个人,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比如他关注教师的时间问题,关注教师的待遇和人格尊严问题,他认为,教师,这门职业的从业者只有在各种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被要求不断进步和最终升华,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说要在满足教师最基本的物质笔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师从内心地去热爱这门职业,去追求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扪心自问,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也是客观的。

但是,我们虽然不愿意被动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却清贫无助的神坛,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塑造灵魂的人,是影响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多、最大的人,这就使得我们的工作不同公司企业。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我们更渴望被承认,被理解。所以我们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用更严格的社会规则约束自己——用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学生,同样是我们的专业责任,这同时也是对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没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规律和本质,但是却为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打开了一道门,开启了一扇窗。尤其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如何促进教育的专业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做一名合格、然后优秀的教师,或许这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21世纪教师的价值所在。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八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号召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多篇文章,每一条 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 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平。 感受颇深, 启发非浅,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十九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要付出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上课备课,晚上还有晚自习,哪有精力读书?”从书中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二十

在其他老师已经看了此书并把读书心得写好放在blog的时候,我还在忙镇文艺汇演的排练而耽误了对此书的阅读。第一次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在今年教师节当天教师会议,校长作为教师节送给每个老师的礼物。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所执教的学科--音乐,很多歌曲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在上网、看电视的同时,留心倾听,那么很多歌曲就会哼唱,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乐于观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天赋、才能、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学习。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我们要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不管理解不理解,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平。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作为一名年青教师应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如何通过向老教师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二十二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涉及很多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下面谈谈给我触动很深的几个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而这些广博的知识从何而来?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举了一位讲课非常精彩的历史老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更需要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拥有广博知识、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我们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要学会研究教学,在上课之前我们就要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这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上课之初在学生面前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学中灵活应变,仔细观察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堂应该在一种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中进行,给学生最大的学习、思考、创造的空间。

“在致未来的教师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儿童的学习脑力劳动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的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对待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和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能毁掉一个学生,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老师,我们一定要谨记,孩子们的学习之路刚刚开始,孩子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用学习来树立自尊和自信,教会学生进行脑力劳动,从中感觉自己的精神力量,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第二,给“后进生”多一点爱。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当面对差学生出问题时,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惩罚,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

第三,教给学生阅读。书中的第十九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到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在小学里,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前两天看到网上一则消息,谈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其中就有一条是突出语文尤其是阅读在高考中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考察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即使是数学试卷,阅读量也会增加。由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伴随学生的一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我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科学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二十三

当了老师才知道所谓的轻松,所谓的假期只是别人看起来的轻松与悠闲,平时工作很紧凑,上完课就没事儿都是假象,除了上课最多的就是管理学生。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反问自己: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就像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在给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信中说过: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会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打算写课堂记录的也被这节课深深吸引,忘记做记录。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我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每节课都用终生来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使教科书中包含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自己的学科知识海洋中,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看那些优秀教师,无一例外是爱好阅读者,而他们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提高个人魅力。时间每过去一年,教科书这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教师将数量转化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师在讲课时思路主要不是在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碍。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更能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我们进行劳动与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0675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