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07:56:09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3 07:56:09 小编:文锋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案设计的重点是要明确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5、数量关系式。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练习知识点。

一、填空。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小数乘以小数的方法是,先把小数看成()。再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几位,点上(),并去掉小数点后末尾的零。

3、3.8扩大()倍是38.78缩小()倍是0.078.90缩小1000倍是(),()缩小10倍是4.6.13个0.25是(),0.25的8倍是()。

4、0.24×15运算时先把0.24看作,第一个因数就扩大了(),运算结果必须缩小(),才能得到0.24×15的积。

5、0.8平方米=()平方分米。

2.4分钟=()秒。

2.5升=()亳升。

0.37公顷=()平方米。

6、根据56×125=7000,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0.56×125=()5.6×1.25=()。

560×12.5=()5600×0.125=()。

7、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1,比宽长0.5米,周长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8、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7.3,这个数可能是(),最小可能是()。

9、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圃,底3.5米,高2.6米。如果每平方米能培植鲜花20枝,这个花圃一共大约可培植鲜花()枝。

10、南京地铁一期工程分高架线和地下线两部分,其中高架线大约长8.5千米,地下线的长度是高架线的1.6倍,第一期工程全线大约长()千米。

11、甲、乙、丙三名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8米,已知甲、乙两人的平均身高1.51米,则丙的身高为()厘米。

12、148×23=3404。

那么:

14.8×23=148×0.23=。

148×2.3=1.48×23=。

13、(1)3个1.7列式是()。

(2)15个0.18的和是()。

(3)已知32×9=288,那么3.2×9=(),32×0.9=()。

(4)0.7的32倍列式是(),结果是()位小数。

二、不计算,把乘积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570×165.7×160。

0.057×160057×1600。

57×165.7×16。

0.57×1600005.7×1600。

三、列竖式计算。

0.26×73.105×1863.08×25。

11.4×193.8×50.59×4。

4.3×280.08×12525×0.125。

4.87×10028×1.50.82×2。

3.95×422.073×15。

第一,树立自信,培养毅力。小学数学特别是高年级小学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比较难懂和不易推理的证明,学生对此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做到善始善终。

第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后练习的重要性。不论是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复习练习,告知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找到解题方法,或是简单的得到答案就好,而不动手具体练习一练,学生应避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课后实际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往往常在练习中出现,这样既能巩固知识要点,而且对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最有效地检验。

第三,养成勤思考、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例如遇到一个题,特别是拿起来还没有具体解题思路的题目,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和解答,无效计算只是徒劳无功,特别是在考试中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首先应深入领会题意,分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思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最后再作解答。要切记的是,题目解答完毕后,必须进行反复的检查与验算。

第四,善观察,用技巧。对于一些创新性的题目,学生应该大胆联想,灵活运用公式,寻找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转具体为抽象,则可得巧解,似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3、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板书:分数除法(二)。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4、综合计算法。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每个五年级数学老师要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所有的五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五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

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

学生。

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示(4,_)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_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__)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_、_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_=1、2、3、4、5时,看来(__)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

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

汇报。

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

设计。

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设计思路: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我看到了电视上“挑战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及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自制4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在比赛之前先来进行热身运动。

二、复习导入。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的数;的分数单位是()。

2、里有()个,里有()个。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新课。

1、小组研究: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1)小组操作探究。

师:你想研究哪一组?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不同意见?你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

(设计意图:把教材上的例7和例8综合在一起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比较,也体现了“用活教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效果颇佳。)。

(2)小组汇报总结。

师:你研究的是哪一组?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知道那个分数大小的?

生1:我们这组研究的是第一组,我们用的是折纸法,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取这样2份,当然要比取这样3份少,所以。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3)观察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情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师:通过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2:我还看出分子相同的,分母小的反而大。

师: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多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小结。

(适当多让几名学生回答。)。

3、练习。

完成第83页练一练第一题。

4、教学例9。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要求学生将分数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一定顺序什么意思?

生: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

师:那你能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

(2)出示例9:、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巩固练习。

1、基本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第二题。

2、小结。

师:今天的比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3、发展题练习。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和你会比较大小吗?

(老师要给回答好的学生加星,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固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五、全课梳理。

师:你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选出的优胜小组。整堂课结束了,往往很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则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因为要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这样学生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点:个位是5或0.

2的倍数的特点:个位上是2,4,6,8,0.

3的倍数的特点: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2,4,6,8,0的数叫偶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叫奇数。

4、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像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像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100以内的素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6、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7、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可以表示为(12,18)=6,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8、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表示,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可以表示为[12,18]=6,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9、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1,[3,7]=21。

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5,8)=1,[5,8]=40。

特殊关系的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但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公因数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教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任务:

任务一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24-----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4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4和8。

3和5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谈谈收获和不足。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深化巩固。

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x人。大部分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充足,具有观察、分析、自学的能力,不过探讨力还需要提升,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帮助学生们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现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假发和减法,统计。

教学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旋转。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方法学-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方法,这些学-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十七2、3、4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过程。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1.齐读课文。

2.作业:(1)抄写生字词。(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1193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