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优秀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1:17:09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优秀21篇)
时间:2023-12-13 11:17:09     小编:灵魂曲

在学习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点并形成系统性的学习成果。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未来的展望,该如何平衡?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总结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二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和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笋芽儿》教学反思。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1、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2、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4、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

《泉水》教学反思。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应孩子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添画,学生的印象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现在很多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很早就给孩子买书,有的孩子没上学就能背好几首古诗,会讲好多故事。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于是课前我让学生买《成语故事》搜集有关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成语,还学到了其他的成语故事,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的内容丰富而又新颖,它与过去的单元训练和基础训练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单元识字、阅读、积累、交际的延伸,是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既是学生合作竞争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活动型教学更为适合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型教学以游戏活动代替单一的讲解和枯燥的练习,它是开放的,是快乐的,整个活动过程集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学生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此不疲。

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手段新颖、独特,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愉悦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他们在语文园地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与学生的关系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日月潭》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一篇描写细致,语句优美的课文,易调动人的情感。在这节课中,我努力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同时努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赞赏之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同时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但由于让学生的品读的句子较多,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句子的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是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留下这美的烙印。我想课文美的地方较多,如果重点抓住一两处美景深入体会,更能让学生形象的感悟美景,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美,从而得到一定的语言积累。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种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会交流表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在学习日月潭在“雾中、雨中、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不仅注重让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还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详细描写的阳光下的日月潭,然后进行片段训练。我想,这样做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读完课文,学生有一种去葡萄沟看看的愿望。于是,我指导同学们练习做导游给大家介绍葡萄沟。然后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介绍的最好。比赛过程很精彩,大家把葡萄沟的美景展现出来了。有的说“新疆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有的说“新疆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有的说“新疆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你们到了那里,他们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有的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葡萄,还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人们。”从同学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读中已经产生了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对小学生而言有难度,我想:“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北京离他们太远了,如果仅仅只限于对文本的解读,我想孩子们是很难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线,条理清晰。

在教学中,我抓住“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展开教学,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和课件游北京的长安街、环行路、西单商业街和故宫,整个教学有条理。

二、品词品句,注重积累。

《北京亮起来了》的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词佳句像华灯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教学本文时,我借助图片和结合生活,帮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词语,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说临海的夜景,引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词语。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设计表演,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好动,爱表现,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想象力丰富,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特征。“演一演”这一内容正好适合儿童的天性。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演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坚定了进步的信心,认识了自我。在演的实践中,我发现,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大胆、活泼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且越演兴致越浓。在表演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图画的理解敞开自己的心扉,互相交流,大胆对话,把课文有些书面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话。学生表演的过程,既是学生思维不断跳跃创新的过程,又是想象的过程,更是个性张扬的过程,上面的设计案例就能说明这一点。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试验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块橡皮,谁愿意来估量一下它们的重量,学生回答一块稍轻,一块稍重,我又问如果老师站在高处,同时往下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同学说,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学说,轻的先落地,还有的同学说同时落地。那么到底怎样呢,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

二、拓展阅读,搭桥铺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学的惯例,我通常是先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再拓展同步阅读上的文章。但是今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阅读了阅读书上的《伽利略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学会伽利略那遇到疑问时敢于动手实践,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的精神,为学生理解朗志万的良苦用心和动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桥铺路。

三、学习课文,升华主题。

有了以上的基础,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为了升华课文的主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时此刻你会对郎志万说些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设计了此环节,“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疑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自己会先思考,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而大部分学生都称自己以前害怕困难,懒于思考,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产生疑问时要多动手做做看,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一个平时思维特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却说:“如果我是阿切尔,我就不发明什么打孔机,我用缝纫机走一遍,就裁好邮票了。”显然,这学生很善于动脑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说,而往往这样的发言总会搅得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觉得两难。一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怕打击学生积极性。为阻止转移话题,我只好抢过话头,我只好说:“听你的发言,老师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办法。看来阿切尔是不足以让你喜欢的啦?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就这样,我看到这孩子扫兴地坐下了,俨然没有了发言时的兴奋劲了。说真的,我真的很欣赏这学生的发言。

《画风》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的流程还是挺顺畅的,教学目标都得到实现,学生的学习显得轻松、快乐。

主要存在几点值得商榷:

1、在指导学生正确写字时,较粗略了一些,没有引导学生观察“艺”、“丹”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丹”字的指导中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学生书写后应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点上,老师还是忽略了。

2、在把四个“把”字句变成一首小诗的基础上,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后面画风方法汇报中,也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朗诵,就更能显现学习的成效了。

3、在学生写完我想怎样画风的话之后,可增加在小组内交流的环节,看看有没有写错字,读得是否通顺,也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

4、一节课结束后,老师少了总结。

5、老师表扬性的语言和指导性的语言再多样化些就更好了。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筋,动手做做看。

本文较长,重点抓住“小林遇到几个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默读和快速阅读。由于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在朗读展示时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直到“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才活跃起来。我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朗读,旨在通过朗读感悟“小林爱思考”的道德品质和“勤实践”的人文素养,从“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这一环节上有了体现,虽然学生在朗读时不是激情饱满,但感悟还是很深刻的。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制作》口语交际是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提前让学生在家中做自己的小制作,并说道:“要认真做自己的小制作,记住每一步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们要进行评比,评出班级内的优秀奖,并进行奖励。”这样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上课时,学生都拿来了自己的作品,并且露出了欣喜的表情。看到同学们那兴奋的表情,我及时进行了表扬,从而更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课上,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听的学生要听清楚,并可以针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要求后,每一组的学生都认真地进行交流,我巡视、指导。然后让每一组评出最好的小制作,全班交流,说清自己制作的过程,评比,要说出为什么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最后我又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但学生遇到了难题,这时我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进行分类指导,并要求学生运用我们积累的成语,为三年级的作文打基础。当看到学生完成的小作文时,我的心情格外地高兴。为人师是快乐的!

这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名家名作。第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留下的。作者通过对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的景色描绘,寄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热爱祖国壮美河山。

此诗首句通过对香炉峰的云雾在丽日的照射下呈现壮美图景的描写,仿佛如耸入云端的香炉正冉冉升起缕缕紫烟。一个“生”字使景象更为出神入化,活画了静态的景物。也为下文描写瀑布的雄奇作了很好的铺垫。

次句“遥看”照应了诗题的“望”,一个“挂”字,把瀑布比喻成一条白练逼真地映入读者的眼帘。【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文章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出自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三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生:“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想!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两个黄鹤……”

师: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

生: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四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大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大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大全】古诗词鉴赏。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五

1感觉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廛说诗意思。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化》。

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听录音,袼内容。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句子。

“将欲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天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

“千尺”是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

第3句用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听录音,初知内容。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略)。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1、2、4、5题。

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读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与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片,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迎凉有感》。

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听录音,初知内容。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主。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虎虎有生气)。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民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六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送别诗。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时,结识了汪伦并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前来送行,不但没有伤感的情绪,反而是欢欢喜喜唱歌相送。只有最了解李白豪放性格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李白把汪伦看作最好的.朋友,写下了此诗,以表达两人之间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板书课题。(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读课题。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6、谈对题目的理解。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四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前两行:

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从中你感觉到些什么?

c、自由读后两句,读出两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6、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同学们也找了许多。交流送别诗。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水深、情更深。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八

古诗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二年级下册古诗读书,大家一起阅读朗诵吧!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九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醉春烟儿童学。

拂堤杨柳早春竟放纸莺。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

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二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nb。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四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五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字、词卡、教学挂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2课时。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

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合作交流、质疑法、表演法。

字、词卡、教学挂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2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赠汪伦》诗句、字、词卡、教学挂图。

1、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教学过程: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25、赠汪伦。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朋友情深义重。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六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一、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实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二、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解决“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中“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练习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

不足之处:在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忘记了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

识字五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给人的启示却很深刻。谚语句式虽长短不一,但读起来琅琅上口,适于朗读,便于积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对谚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读(读3遍课文)。

圈(圈生字)。

写(生字头上写拼音,为生字组2、个词语)。

勾(勾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标(标出段落序号,用“?”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乘坐“快乐列车”进入“谚语城”,开心吗?(借助课件)。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八

课时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认知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3、能力目标: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小朋友们,我们暑假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古诗。(板书:古诗)。

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你可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你会背《赠汪伦》吗?作者是谁?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要懂得古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补充完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4.读课题。

5.要求认真听,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解决发现。

1.听录音范读。

2.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课文是谁和谁在对话?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形式其实我们已经在练习一的学用字词句当中见过了,老师和新新就是通过对话来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a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对话。

b提示语。【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5.c】。

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3.像录音示范一样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比一比,谁读得最认真。

5.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三)诗文整合。

1.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学的是《静夜思》。

(1)读好诗题。

(2)引导读好。

(3)夜晚的安静读出来了!你还读出了一种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诗:(点出红字,诗里藏着这些生字宝宝,谁来读读)。

(1)读准字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这首古诗有几句?(2句)指名分句读。指名2人朗读,学生评价。

指读整个诗。指读,评议。*读通诗句。

恩,小朋友读得真好,你们像英英一样都读准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十九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二年级古诗村居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1465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