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总结自己的沟通方式来改进和提升。突出亮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总结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每个人的总结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一
《线条的魅力》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对不同类型线条的观察、比较,体会线条不同的美感,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线条线条的韵律、节奏。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组合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
2、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观察,认识不同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1、说教法。
(1)“启发引导法”,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中采用“课前随意画-画画身边的线-运用各种方法画画有韵味的线-课后用线进行创作”进行启发和引导。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初步了解线的种类我先请学生舞动丝带,其他同学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再让同学们毛线,能摆出像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线的形态变化,使学生有了着手表现的冲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进一步感受线的美感。
我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线,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运动中的线。如花地、保险大厦、梯田、长城、波光、爆炸等。
接着请学生重点观察印象最深的图片中的线,提醒学生用上合适的工具来画这些线。然后再次展示学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如表现挂面、梯田的弧线给人柔和的感觉,表现建筑物的直线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
表现瀑布、绸带的曲线给人带来舞蹈的动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视觉上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线的魅力,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不同形态给人的不同的感觉,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线条的组合方式,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联想描绘(听一听,舞一舞),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先用课件播放节奏变化的乐曲,让学生听一听,感受线的变化。请学生用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方式画线。接着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互评、生评、师评。在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学生的进一步创作中,发现线的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四个环节: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风范。
课件出示姜宝林《山水》、吴冠中《梯田》、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学生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课件出示几幅同龄人的线描作品,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得最有变化?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的组合的运用应该是有度的,如何画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在对比欣赏中,去进行探究,如线的密、重叠、加粗可以产生黑块面的效果,是难点得以突破。
第六个环节: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基于以上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线的组合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并注意线的粗细、虚实、曲线的变化及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学生在痛快自由的线条排列组合中体会了线条变化的魅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会绘画技巧。
第七个环节:课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毕,我告诉学生,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让学生听一段节。
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的钢琴曲,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线条形态:学生作品展示区。
线条组合:长、短、粗、细、疏、
板书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二
1、教材分析: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三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课本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与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飘逸连绵,纤细雅拙。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线并不陌生,在平时绘画中是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对各种线的理解和组织能力并不是很好,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线条的神奇魅力,用发现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体会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的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绘画,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疏、密、粗、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形态组成的纹理。
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对画面进行合理组织。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讨论探究——乐中体验——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二、线条的变化;三、学生创作;四、作品展示、评价。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体会线条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
(一)认识线条;
(二)线条的变化;
(三)学生创作;
(四)作品展示、评价。
1、导入。出示充满线条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线条?引出课题“线条的魅力”。
2、讲授新课。
(1)认识线条——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
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
让学生思考,寻找线条。
得出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
(2)欣赏图片。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千变万化的线条!感受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3)说一说,画一画。
画线条,让学生体验乐趣。从短线变成长线,过度到线的变化。
(4)体验、尝试线的变化。
3、欣赏作品。
从欣赏中外美术家的作品到欣赏身边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线的魅力。
a:吴冠中:运用简单的线条,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现的紫藤,非常有韵律的一幅画。
b:荷兰有位画家凡高,他善于用线描绘身边的事物,右边这张用曲线表现的树看上去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表现出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c:欣赏完了中外大师的作品,我们再看一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欣赏学生作品)。
4、教师示范。
师:那如何对各种线进行组合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魅力呢?接下来看一看老师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花瓶的。
5、学生创作。
师:看了老师画之后,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动手画画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也来尝试下,用有粗细、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线条为下面的图形穿上花衣裳。
(1)提供学生一些简单花瓶图形,让学生用线来装饰。(可以用色彩笔、黑色水笔来创作)。
(2)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评价、小结。
(1)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在小组的展板上,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每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并让一两位学生说说理由,好在哪。教师总结,给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奖励一张教师课前画好的线描作品一张。
(2)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线条的各种魅力。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
就像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千变万化的线条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增添乐趣!)。
7、知识拓展。
要求学生可在课余多做有关线条的练习,用各种各样不同的线条描绘我们缤纷的世界。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七课《线条的魅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打开《线条的魅力》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线条所带来的情韵,所带来的魅力。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给我带来了韵律美和装饰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给人飘逸连绵纤细雅拙的韵味。让不得不惊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走进《线条的魅力》世界,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它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0课我们已学习了《跳舞的点和线》,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这一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因为在本节课后面又安排了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风儿吹过》、《生长的植物》等课,这几节课主要也是通过线条这一造型语言来表现画面,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能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难点确定为: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线条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合作学习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块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应在课前准备好铅笔、彩色笔。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大胆地画线,初步了解线的种类。
我先发给学生三张纸,请学生用其中一张,大胆地画线。比比谁的画的线又多又有变化,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手中的工具,使学生有了着手表现的冲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接着展示学生作品,总结线的形态变化:线有粗细、长短、曲直的变化。
然后出示“十八描”介绍:古代十八描中运用十八种形态不同的线来描绘衣服的褶皱,紧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的世界。
第二个环节: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进一步感受线的美感。
我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线,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运动中的线。如蜘蛛网、挂面、梯田、烟花、贝壳、斑马、绸带、瀑布等。
接着请学生重点观察印象最深的图片中的线,提醒学生用上合适的工具来画这些线。然后再次展示学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如表现挂面、梯田的弧线给人柔和的感觉,表现建筑物的直线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
表现瀑布、绸带的曲线给人带来舞蹈的动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视觉上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线的魅力,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不同形态给人的不同的感觉,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线条的组合方式,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欣赏线描作品,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先用课件出示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让学生猜猜它是由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线来进行装饰的,探究线条的不同组合方法,学生在明确不同的方法之后,请学生用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方式画线。接着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互评、生评、师评。在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学生的进一步创作中,发现线的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四个环节: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风范。
课件出示克利的《奔流》、毕加索的《牛》、卡门系列、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学生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课件出示几幅同龄人的线描作品,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得最有变化?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的组合的运用应该是有度的,如何画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在对比欣赏中,去进行探究,如线的密、重叠、加粗可以产生黑块面的效果,是难点得以突破。
第六个环节: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基于以上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线的组合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并注意线的粗细、虚实、曲线的变化及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学生在痛快自由的线条排列组合中体会了线条变化的魅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会绘画技巧。
第七个环节:课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毕,我告诉学生,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让学生听一段节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的钢琴曲,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线条形态:学生作品展示区。
线条组合:长、短、粗、细、疏、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四
生:想。
师:好,看,他们来了。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1、2、3、4、5、6。
师:我的数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他们吗?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师:可是今天呀,我的数字宝宝有点不听话,他们没有排好队,你们谁能帮帮忙?
小朋友踊跃上台。
……。
师:你们做的真棒,谢谢你们的帮助。
师:你们的数字宝宝在哪呀?(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数字卡片。)。
师:你们的数字宝宝听话吗?生:听话。
……。
师:我的数字宝宝6想和他相邻的数字宝宝做朋友。(拿着数字5的小朋友争着和老师握手做朋友。)。
……。
师:好了。我们的数字宝宝累了,我们把他放在画报下面让他们睡一觉好吗?(小朋友都很认真的把数字卡片整齐的放在了画册下。)……在教学过程中用到5的时候,师说:“我们来把数字宝宝5叫醒好吗?”
……小朋友们也累了,我们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好吗?(结束)。
评析:整节课小朋友们学习兴趣很高,秩序很好,老师没有一句生硬的话语,课堂气氛很轻松。
反思: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容易为兴趣所左右。所以,对幼儿教师来说,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教学实践也表明,用儿童化语言上课,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易于幼儿接受。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具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都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巧妙地处理好轻重、停顿、儿化、变调,做到抑扬顿挫,同时还可采用形容词叠用、摹声等修辞手段,以求达到娓娓动听的效果。还可适当用些“呀、啊、呢、啦”等语气助词。
我们在去各园听课的过程中,刘老师的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现摘出其中的一段课堂实录,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下雨喽能力。
3、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下雨喽。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雨中的视频、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音乐声中,播放下雨的场景。
让学生回忆下雨时情景。
2、引导学生用手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雨。
3、学生讨论。
二、教学新课。
1、可以用哪些细小的形状来表现不同的雨?
2、用语言或动作来表演人或动物在雨中的不同的感受、表现和情绪。
三、情感互动。
1、分小组表演雨中的即景。
2、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对作品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3、作业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五、作业讲评。
自评、互评、师点评相结合。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六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2课《塔》。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塔》这一课,我就被书上那些别致、美观的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塔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课学生已学习了《家乡的桥》,学生已能用线描或其他形式为家乡设计一座理想的桥。这一课与《家乡的桥》很类似,有这个基础,加上我校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塔文化的喜爱,我想本课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堂课。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解塔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用线描来表现书本上的塔或家乡的塔,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第二课时是用粘土或其他材料对塔进行立体的造型表现。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难点确定为: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塔的建筑特点与构造。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塔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最后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合作学习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是:说说教学准备:
块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应在课前准备好铅笔、彩色笔等美术常规用具。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7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这个环节可以用“悬念”来表达。我给学生讲一个《千年不倒翁》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山西应县木塔),这个不倒翁是一座塔。我可以大致的给学生讲这座塔是因为什么原因建造的,在没有用一根钉子的情况下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强烈地震和战乱之下仍然巍巍耸立、屹立不倒的奇迹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当中产生好奇心,想知道这个不倒翁是谁,它长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不用一根钉子……为下一环节学习作铺垫。我给学生出示四幅图片(山西应县木塔、香山琉璃塔、大雁塔、飞龙白塔),请学生们猜猜这个不倒翁是四幅图片中的哪一个。引出课题--塔。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了解名塔。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七
《语言的魅力》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从而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与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从故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文本,朗读与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与发展,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木牌上语言的变化,体会“我什么也看不见!”与“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话形成的强烈对比,感悟盲老人的不幸与心酸。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应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点拨、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课文,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盲老人与诗人不同话语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提示:从第二句话加上“春天到了”这几个字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由此设疑直奔重点段落第六自然段,通过读、引导学生谈感受来感悟魅力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设计拓展题:春天到了,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万紫千红以及盲老人的漆黑一片,以此强烈的反差感受诗人语言的魅力。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抓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朗读训练来感悟文本内容,同时抓准训练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语言的训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魅力语言无处不在,课文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旨在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生活的语言。我们对本课的教学也不应该仅限于文本之中,而应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生活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寻找令人心动的魅力语言。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遇到的妙词佳句:在街道社区碰到的公益广告、生意招牌及学校校园里的警示牌;在电视中看到的广告词等这些东西不乏精美的创意,魅力的语言。因此,在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老师先创设情境,随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或自己创造认为有魅力的语言。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丰富语言材料展现出来,全班共同交流、共同体味。
阅读是吸收内化的过程,通过文本的研读及课外语言资料的积累收集,学生对语言的魅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体味与理解,但总在探讨别人的语言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为此,我进一步将本课的学习向写作延伸,因为写作是输出与表达的过程,是阅读活动的提高与升华。因此,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书写校园中的标语提示。
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的语言在人们的心目中将会产生多大的区别。如果我们能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学习后会新的感受。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
2、大家思考一下:一开始牌子上写着什么?出示两句话: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什么也看不见!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学生初步阅读时的理解,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三、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魅力的语句。)。
1、师:是的,第二句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出示春天文字:(生读)。
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七课《线条的魅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线条的魅力》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线条所带来的情韵,所带来的魅力。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给我带来了韵律美和装饰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给人飘逸连绵纤细雅拙的韵味。让不得不惊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走进《线条的魅力》世界,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它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0课我们已学习了《跳舞的点和线》,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这一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因为在本节课后面又安排了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风儿吹过》、《生长的植物》等课,这几节课主要也是通过线条这一造型语言来表现画面,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能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难点确定为: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线条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合作学习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是说说教学准备:
块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应在课前准备好铅笔、彩色笔。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7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大胆地画线,初步了解线的种类。
我先发给学生三张纸,请学生用其中一张,大胆地画线。比比谁的画的线又多又有变化,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手中的工具,使学生有了着手表现的冲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接着展示学生作品,总结线的形态变化:线有粗细、长短、曲直的变化。
然后出示“十八描”介绍:古代十八描中运用十八种形态不同的线来描绘衣服的褶皱,紧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的世界。
第二个环节: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进一步感受线的美感。
我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线,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运动中的线。如蜘蛛网、挂面、梯田、烟花、贝壳、斑马、绸带、瀑布等。
接着请学生重点观察印象最深的图片中的线,提醒学生用上合适的工具来画这些线。然后再次展示学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如表现挂面、梯田的弧线给人柔和的感觉,表现建筑物的直线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
表现瀑布、绸带的曲线给人带来舞蹈的动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视觉上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线的魅力,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不同形态给人的不同的感觉,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线条的组合方式,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欣赏线描作品,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先用课件出示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让学生猜猜它是由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线来进行装饰的,探究线条的不同组合方法,学生在明确不同的方法之后,请学生用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方式画线。接着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互评、生评、师评。在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学生的进一步创作中,发现线的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四个环节: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风范。
课件出示克利的《奔流》、毕加索的《牛》、卡门系列、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学生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第五个环节:分析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
课件出示几幅同龄人的线描作品,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得最有变化?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的组合的运用应该是有度的,如何画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在对比欣赏中,去进行探究,如线的密、重叠、加粗可以产生黑块面的效果,是难点得以突破。
第六个环节: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基于以上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线的组合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并注意线的粗细、虚实、曲线的变化及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学生在痛快自由的线条排列组合中体会了线条变化的魅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会绘画技巧。
第七个环节:课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毕,我告诉学生,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让学生听一段节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的钢琴曲,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及教学评价。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
线条形态:学生作品展示区。
线条组合:长、短、粗、细、疏、密。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九
《语言的魅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语言》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一切发生了改变,人们从开始对老人无动于衷,到后来热情相助,老人也从心底里高兴。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文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并不难,可是,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反复阅读反思,使自己的情感和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理解和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理解“春天到了,可是。”一句的魅力所在。
3.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情怀,所以我采用“读—思—议—悟”的教学方法以及创设情境法,力求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先和同学讲一个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小时候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是什么使全县最坏的男孩最后走上成功之路?通过学习简要发表言论后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的感知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字词句读准读通顺,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做标注。
2.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请同学概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春天到了,可是——得到的钱多极了,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三)细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1、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引导学生找出答案: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春天到了,可是(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文章,拓展延伸。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语言的魅力之大。2.拓展延伸,学习运用语言的魅力过渡: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出示:
1、不要踩草坪!
2、浪费水罚款!)请同学改写这些话,展现语言的魅力,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我的板书是抓住两句关键句来比较它们的魅力来设计的,力求突出重点,简洁精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产生同情得到的钱多极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
小学美术说课稿,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七课《线条的魅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线条的魅力》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线条所带来的情韵,所带来的魅力。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给我带来了韵律美和装饰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给人飘逸连绵纤细雅拙的韵味。让不得不惊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走进《线条的魅力》世界,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它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0课我们已学习了《跳舞的点和线》,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这一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因为在本节课后面又安排了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风儿吹过》、《生长的植物》等课,这几节课主要也是通过线条这一造型语言来表现画面,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能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难点确定为: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线条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合作学习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是说说教学准备:
块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应在课前准备好铅笔、彩色笔。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7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大胆地画线,初步了解线的种类。
我先发给学生三张纸,请学生用其中一张,大胆地画线。比比谁的画的线又多又有变化,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手中的工具,使学生有了着手表现的冲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接着展示学生作品,总结线的形态变化:线有粗细、长短、曲直的变化。
然后出示“十八描”介绍:古代十八描中运用十八种形态不同的线来描绘衣服的褶皱,紧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的世界。
第二个环节: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进一步感受线的美感。
我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线,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运动中的线。如蜘蛛网、挂面、梯田、烟花、贝壳、斑马、绸带、瀑布等。
接着请学生重点观察印象最深的图片中的线,提醒学生用上合适的工具来画这些线。然后再次展示学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如表现挂面、梯田的弧线给人柔和的感觉,表现建筑物的直线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
表现瀑布、绸带的曲线给人带来舞蹈的动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视觉上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线的魅力,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不同形态给人的不同的感觉,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线条的组合方式,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欣赏线描作品,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先用课件出示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让学生猜猜它是由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线来进行装饰的,探究线条的不同组合方法,学生在明确不同的方法之后,请学生用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方式画线。接着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互评、生评、师评。在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学生的进一步创作中,发现线的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四个环节: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风范。
课件出示克利的《奔流》、毕加索的《牛》、卡门系列、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学生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课件出示几幅同龄人的线描作品,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得最有变化?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的组合的运用应该是有度的,如何画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在对比欣赏中,去进行探究,如线的密、重叠、加粗可以产生黑块面的效果,是难点得以突破。
第六个环节: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基于以上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线的组合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并注意线的粗细、虚实、曲线的变化及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学生在痛快自由的线条排列组合中体会了线条变化的魅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会绘画技巧。
第七个环节:课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毕,我告诉学生,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让学生听一段节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的钢琴曲,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及教学评价。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
线条形态:学生作品展示区。
线条组合:长、短、粗、细、疏、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行们!
今天我执教的《语言的魅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结合我们的研究专题,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流程:
一、引言激趣,导入新课。
二、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以问题为引,进入文本。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在写前与写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变化。
3、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并进行想象与动笔训练。
4、指导背诵。
四、迁移阅读,联系生活,延伸体会语言的魅力。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围绕中心句,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解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谈体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见解,不强求统一。
在课堂中,我力图通过以下方法来体现我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激趣,渗透课文内容。
开课伊始,师以一段夸赞学生的语言引入,生谈感受,由生到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语言的魅力,渗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开课时做这样的铺垫,为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抓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在进行新课时,我采用了读课文,画出重点句的办法。以重点句为切入点,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探究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使学生进入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情境。
三、以重点句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学生画出重点句后,我以问题“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上这句话的?”为引,直接将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达到体验文本的目的。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媒体资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学生体验春天来了是什么样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在春天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去干什么等,学生谈完感受后再来阅读文本,播放动画感受春天,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感悟文本。
3、抓住文本留白,发挥想象,进一步体验文本。在学生已激发了对盲老人的同情之后,我接着提出:除了给钱,人们还会怎么做呢?利用文本的留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达到一定高度,真正体会到语言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话的训练,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将共同参与学习,有启发、有针对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二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七课《线条的魅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线条的魅力》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线条所带来的情韵,所带来的魅力。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给我带来了韵律美和装饰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给人飘逸连绵纤细雅拙的韵味。让不得不惊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走进《线条的魅力》世界,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它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0课我们已学习了《跳舞的点和线》,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这一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因为在本节课后面又安排了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风儿吹过》、《生长的植物》等课,这几节课主要也是通过线条这一造型语言来表现画面,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能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难点确定为: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线条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合作学习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应在课前准备好铅笔、彩色笔。
四、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大胆地画线,初步了解线的种类。
我先发给学生三张纸,请学生用其中一张,大胆地画线。比比谁的画的线又多又有变化,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手中的工具,使学生有了着手表现的冲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接着展示学生作品,总结线的形态变化:线有粗细、长短、曲直的变化。
然后出示“十八描”介绍:古代十八描中运用十八种形态不同的线来描绘衣服的褶皱,紧接着揭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的世界。
第二个环节: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进一步感受线的美感。
我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线,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运动中的线。如蜘蛛网、挂面、梯田、烟花、贝壳、斑马、绸带、瀑布等。
接着请学生重点观察印象最深的图片中的线,提醒学生用上合适的工具来画这些线。然后再次展示学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如表现挂面、梯田的弧线给人柔和的感觉,表现建筑物的直线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
表现瀑布、绸带的曲线给人带来舞蹈的动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视觉上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线的魅力,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不同形态给人的不同的感觉,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线条的组合方式,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欣赏线描作品,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先用课件出示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让学生猜猜它是由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线来进行装饰的,探究线条的不同组合方法,学生在明确不同的方法之后,请学生用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方式画线。接着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互评、生评、师评。在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学生的进一步创作中,发现线的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四个环节: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风范。
课件出示克利的《奔流》、毕加索的《牛》、卡门系列、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学生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课件出示几幅同龄人的线描作品,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得最有变化?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的组合的运用应该是有度的,如何画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在对比欣赏中,去进行探究,如线的密、重叠、加粗可以产生黑块面的效果,是难点得以突破。
第六个环节: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基于以上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线的组合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并注意线的粗细、虚实、曲线的变化及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学生在痛快自由的线条排列组合中体会了线条变化的魅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会绘画技巧。
第七个环节:课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毕,我告诉学生,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让学生听一段节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的钢琴曲,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五、板书及教学评价。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三
教材简解:
《桃柳春燕图》是陆抑非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抽象表现的杰作,画中那流动的线条和彩墨点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让人浮想联翩!整个画面色彩鲜明,他老人家的画妙处在于“无形有影牵动万物。”此名画表现的内容形式简洁,寓意深刻,画幅采用方形画幅构图,他把江南早春的气息,表现得那么缠绵动人,诗意盎然,表现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情景。此欣赏活动符合中班幼儿年龄实际,在春季组织此教学,幼儿能在经验、想象、表达、体验活动获得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到来,感受传统水墨文化的艺术魅力。
目标预设:
1、欣赏中国画表现的春天,感受中国花鸟画的特点。
2、大胆想象,能用语言、动作等表达对桃柳春燕图的感受与理解。
3、运用国画点的技法初步尝试绘画蝌蚪桃花,体验毛笔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
幼儿与家长有踏春的经验,感受春天的美景;
物质准备:
1、陆抑非的《桃柳春燕图》和电脑图片;作者图片,中国花鸟画ppt欣赏。
2、电脑录音“燕子的叫声”,音乐《小燕子》,轻音乐,照相机。
3、幼儿课前学过用勾线笔画柳条、桃花和燕子。
4、毛笔和宣纸若干(幼儿数),国画颜料红、绿、黑每组一份,宣纸铺在报纸上。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画家陆抑非笔下的《桃柳春燕图》,感受春天的美。
难点:大胆想象,尝试中国中用点的方法来创作,体验毛笔画画的乐趣。
设计理念:
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当孩子对春天有一定的经验之后,一定很想用多样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选用名画欣赏,能引导孩子走进名画,与大师对话,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无限美好。题材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幼儿很好地服务运用于生活。
设计思路:
听叫声——出示名画——教师范画——幼儿绘画,在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播放“燕子的叫声”,激发兴趣。
教师:听,这是谁在叫呀?好听吗?你猜它们在干什么?
(二)欣赏《桃柳春燕图》,感受意境。
1、出示名画图片,初步观察。
教师:原来是小燕子来了,这是什么季节?我们一起看看图上有什么?请用好听的话完整的说一说。
2、播放电脑图片,深入观察。
3、重点观察图片,猜测模仿。
教师:你们猜猜小燕子在说什么呢?我们来模仿模仿。
4、感受图片意境,联系歌曲。
教师: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们记得有一首歌曲《小燕子》吗?我们一起表演吧!
5、介绍作品名称,熟悉作品。
教师:这幅画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这幅画作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桃柳春燕图》。他把画中的事物都概括在里面了,有桃花、柳树和春天的燕子,我们一起说一遍。
(三)认识作者及中国花鸟画,感受特点。
1、出示图片,认识作者。
教师:你们知道这幅《桃柳春燕图》是谁画的吗?就是这位——他叫陆抑非(1908-1997),是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师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是我们江苏常熟人。
2、简单认识,感受特点。
教师:你们知道这幅画是用什么来画的吗?原来这幅画是用毛笔、宣纸和国画颜料画的,称之为中国画。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3、欣赏ppt,拓展经验。
教师: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花鸟画作品。
(四)探索毛笔点画,体验快乐。
1、简单示范讲解。
看看老师用颜料是怎么画的。(毛笔先喝水,然后先蘸颜色用点的方法画桃花。)。
教师:好看吗?你们想不想也来用毛笔画一画花?这种画有点难,我们今天自己感受一下。落笔先想好;提笔快一点,换色要洗笔或者换笔哦。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教师简单小结,快乐表演。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陆抑非的中国花鸟画《桃柳春燕图》,我们还自己用毛笔画了画,你们喜欢吗?那我们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一起快乐得唱一唱吧。
(六)延伸活动。
1、表演活动:用唱一唱、演一演的方式表达创作的快乐。
2、区域活动:利用美术区域欣赏陆柳非爷爷的其它画,感受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内容,激发创作的愿望。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化表现手法。
2、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的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创造独特的新形象。
教具准备:
课件、凸面镜、不锈钢勺子。画好变形后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
学具准备:
彩色作业纸、2b铅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
生:想!
师: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你们,你们仔细地观察我,我们彼此永远地记住对方。(师走下讲台,摸学生,并说出多个学生的特点:你的眼睛真大!你的小鼻梁真高!你的眉毛真浓!……)。
师(总结):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彼此;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世界,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同学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用心观察的能力。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与观察密不可分。好,上课!
(二)课堂探究。
1、猜图激趣,观察发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一幅图片(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
师:先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
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房子变得弯曲了。
生:房子变得模糊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二幅图片(玻璃幕墙里建筑物的变形图)。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又会是倒映在哪里的图像呢?
生:是映在玻璃上的。
生:是在窗子上的。
师:孩子们,这不是玻璃。当我们透过窗子看窗外的景物时,它有变化吗?没有!这是玻璃幕墙。在玻璃幕墙上,每一块玻璃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景物倒映在上面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变形的现象。
2、自主学习,观察现象。
课件出示:我思考,我快乐: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变形现象?
生:哈哈镜前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汽车后视镜里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透过盛水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筷子像折断了一样。
生:透过鱼缸看见鱼好像变大了。
……。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形现象。
师总结导出课题:是呀!这些变化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想象和创造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大胆地进行创造,体会变化的魅力。
3、合作探究,感受变形带来的趣味,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利用凸面镜和不锈钢勺子做游戏,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利用已知的变形方法,进行创作尝试。
生:脸变得鼓起来了。
生:眼睛和嘴巴变大了。
师:大家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凸面镜,我们的哈哈镜就是照这个原理制作的。
生:脸变长了。
生:鼻子、嘴巴变得特别大。
生:鼻子、嘴巴都变长了。
生回答的同时,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板画。让同学们评价观察到的和老师画的是否一样。让学生感受作业纸内人物的大小及构图和线条的使用。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白色的作业纸上,添画上你变形后的眼睛、嘴巴和鼻子。
4、精讲点拨,评价反馈。
师:选择画的效果好的同学的作品,让孩子说一下自己抓住哪些特点来画的。
生:我的眼睛变得特别大,所以,我突出了这个特点。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变化时我们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
师:对,变形时,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脸上或者是体型上最突出的那一点,进行夸张。(完成板书)。
5、巩固训练:提出作业要求,完成作业。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表现方法,抓住你好朋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完成今天的作业。
作业要求:观察小组内好朋友的脸,捕捉他的特征,用变形的方法画出他的脸。
6、展示作业,多元评价。
让被画的同学提意见,做哪些改正会更好。
7、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五
师:我今天很高兴和xx班的同学共同学习,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让我相信今天同学们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我提议我们全班同学用掌声为自己的精彩表现提前喝彩,同时也欢迎听课的老师。
学生鼓掌。
由1―2名学生去采访听课的老师。
二、讲授新课。
师:众所周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生接:礼仪之邦),崇尚待人有礼,留下不少有“礼”的词语和典故。我们来个“有‘礼’比拼”(点击课件:“有‘礼’比拼”,说要求:在30秒时间内两大组依次说出与“礼”有关的词语和典故,请一学生计时)。
生进行比赛。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能说“礼”的,我们同学又会不会做呢?上星期五大扫除时发生了一件小事,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因为声音不是很清晰,所以请同学们待会儿认真看,仔细听,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品品“礼”
点击课件,播放视频片段。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在这件小事中你认为在礼貌方面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学生找出视频中在礼貌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
师:看来是存在着不礼貌的现象。对人不礼貌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礼貌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在书上将相关的知识点划下来。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刚才的情景中在礼貌方面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呢?
学生找出视频中在礼貌方面做得好的地方。
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你更喜欢哪个同学的处理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会选择有礼貌的学生的处理方式。
学生会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出待人有礼的三方面表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板书以上三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三方面表现在此环节设计以下活动:。
1、礼貌用语我知道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四种不同情景说出自己知道的礼貌用语,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2、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借东西,让学生自己体验出语言文明还要求多用商量的语气与人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亲和的态度更容易被人接受,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3、在讲举止端庄的要求后让学生查找自己这节课上在这方面有无要改进的地方,如衣着、答问题时的站姿等。
生答可以后让学生根据待人有礼的表现重新演绎。分男生、女生两组,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做得更好,表演完后学生互相再评价。
师:这两组同学表现得都很有礼貌,老师很喜欢。我们的同龄人小亮也很喜欢我们的同学,觉得我们同学们都很有礼貌,很有魅力。他就烦恼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点击课件:设身处地。
师:如果你是小亮,你会愉快地帮助小明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自己不愿意帮助小明的原因。
师:不礼貌让人觉得得不到尊重,会让人不受欢迎,连这么一个小忙别人都不愿意帮,可见,真正的礼貌不仅仅是要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人尊重。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真正的礼貌必然源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
点击课件:礼貌是尊重要求学生把这作为第二个知识点划下来。
三、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学生活动:我思考我进步(放音乐,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语言、态度、衣着和动作在礼貌方面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填好后交流。)。
四、结束语。
师:这几个同学很勇敢,敢于反思自己,而人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同学们能反思自己的表现,提出改进的'方法,就是朝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中学生迈出一小步。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自己成为一名有礼貌的中学生,有魅力的中国人。
清风实验学校覃伟芳。
《礼貌显魅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题,是以学会交往为主题。作为初二的学生对礼貌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情境、体验、对话,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
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突破学生认识误区。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礼貌是个浅显而熟悉的内容。浅显的内容如何上出新意与深意?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挖。我在教材处理上做了一些调整,让学生在了解待人有礼的表现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对人有礼是源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诚于中而形于外”也只有内心尊重他人才会外化为自觉做到对人有礼。这使学生对礼貌这一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有学生认为用了礼貌用语就是待人有礼。针对这一认识误区,我在教学上专门设计一个体验环节,让学生从不同语境的体验上亲身感受出用商量的语气、亲和的态度与他人交流是对他人有礼貌的表现,突破学生认识的误区。
(二)教学设计贴近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一些学生中常见而又容易忽略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创设问题,组织学生判断、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有礼貌带给人的好处,发现自己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在礼貌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理解误区,进而解决学生在礼貌方面忽视问题,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落实我们思想品德课以知导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目的,体现课标“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中,关注、走近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和走近学生。从整节课看,我的教态亲和,与学生的交流自然,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调动下积极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活动。再如,针对初二的学生好胜心较强,我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小比赛,如“有‘礼’比拼”、“礼貌用语我知道”,这既可了解学生对礼貌的掌握情况,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教学时间的分配没有控制好,在“礼貌用语我知道”环节学生发言较积极,我让学生在这个环节里充分发言而没有及时收回,致使后面的“礼貌是尊重”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讲透,而“我思考我进步”环节虽然我应急处理成学生的课后作业,但与在课堂落实的效果相比还是有差距,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纠错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十分遗憾。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将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把握教学节奏,突出教学实效。
再上这节课,我将合理把握教学节奏,在“礼貌是尊重”和“我思考我进步”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以便对这两环节进一步深挖,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自觉做到对人有礼,充分反思自己在礼貌方面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升华。
(二)进一步联系学生实际,注重课堂生成的利用。
再上这节课,我将进一步联系学生实际,扎实地落实新课标要求,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关注学生表现,抓住课堂新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及时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六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十课课题为《风的魅力》,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本教学内容以儿童绘画为题材,引导学生认识风能,并进行创作。本课在制作风能玩具的乐趣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已经进行了四、五年的美术课堂训练,体验了简单的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个时候安排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加工出风力玩具,对儿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创作能力奠定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风能的`有关知识。
2、过程方法目标: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利用风能的玩具。
3、情感态度目标: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探究、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认识风能了解风能。
难点是:运用各种收集的材料制作各种有关风力的玩具。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属于高年级阶段,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已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了,也有了一些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将运用欣赏教学法、示范观察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上采用了欣赏法、观察法、操作法、体验法的指导方法,全面的使“眼、手、脑、”等感官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样不但能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一下成功的乐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老师的风筝作品。
学具:制作风筝的各种材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会飞的玩具——风筝,让同学们观察这些玩具为什么会飞呢?分组讨论,请小组汇报得出是风能的作用。引出本课课题《风的魅力》。
(二)、讲授新知,理解知识。
风能是空气中水平流动的气流,由于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因而流动时必然有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风能。
引导学生说说风技能带给人类好处又能给人类带来的哪些灾难。如风能够为我们发电,农民利用风车浇灌庄稼,海上的帆船也是靠风掌握方向等等,风能在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还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的灾难,如:龙卷风,暴风雨等,希望我们能合理利用风能,为我们人类造福。
(三)、全面欣赏,尝试材料环节。
1、首先播放山东潍坊风筝节视频,让学生置身风筝节,感受风筝节盛况和放飞风筝的乐趣。
教师在学生欣赏放飞风筝时对风筝节进行解说:
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潍坊风筝的主题多种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月20——25日在潍坊举行国际风筝节,每年都有来自许多国家的代表团前来参赛。
参赛的作品在潍坊的风筝博物馆陈列展出,其中的风筝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技术精湛,各种造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技法点击:(板书步骤)。
多媒体演示制作风筝的步骤:
a、将竹条或木条扎绑成十字形。
b、用两根竹条或木条做斜杆,用薄纸或薄布蒙在骨架上。
c、用一根线拴在横杆和竖杆的交叉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
d、美化的风筝(可以小组随意点缀,装饰)。
(四)、创作体验,知识深化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活动。时间安排虽然很短,但作用只是让学生在欣赏后再进行绘画创作的亲身体验,让课堂不仅仅结束在40分钟内,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今后的每一次美术学习中去。
五、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基于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所贯彻的基本理念是:从讲授中明确知识,在欣赏中开启智慧,于评述中形成素养。即让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学到风能基本理论,在欣赏作品时在创作中亲自感受风的魅力。这个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制作风筝,创作风筝当中去。从开始画到创作作品,进而表达了学习方式产生了转变,在知识的掌握上也自然产生了深化。
以上是我对《风的魅力》一课的理解和把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和指正。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七
来到文具店门口,边看见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既担忧又高兴。我担忧的是怕我想要买的文具被别人抢先买了,因为一连几天都有人买好多、各式各样的文具;我高兴的是店里只要人一多,等他们把一些种类的文具买万,文具店的老板就会马上进更多、更精美的新货。
――――――。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这一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等。在读中体会感情,明白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从小学会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三、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1、采用创造性地阅读感悟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故在教学时,我力求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线,通过评读,演读,听读,默读等多元形式的读,充分挖掘和运用文本中的文字资源和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说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注重课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灵活运用及驾驭文字资源的能力。
3、直观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多种感官齐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化其情感体验。
说学法:
1、质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学伊始便引领学生循序锁定教学目标,即“究竟怎样礼貌待人?礼貌待人又有哪些好处呢?”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且激发了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的兴趣。
2、多元创造性阅读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课文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展开想象,并有机会渗透说话训练,击活学生的思维,使孩子们从内心强烈感受到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意义。
3、小组合作,模拟表演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采取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提出问题,文明礼貌有什么好处?接着板书课题,走进文本。
(二)复述回顾。
通过复述回顾,让学生明确本课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问路、踩裙、理发。
(三)设问导读。
在本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三、四自然段,按以下学习步骤,自学“踩裙”和“理发”两个事例。对于踩裙和理发这两个事例,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只需要予以指导、点拨。对于学生的表演,通过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问题:知识源于不断的积累。打开你的知识库,展示一下自己吧!请你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并写出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或成语。
学生畅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小故事,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和成语,让他们养成积累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拓展练习。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拓展练习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五)课后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反思。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近,结构严谨。面对这样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该如何处理,才能把这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上出语文的味道来呢?经过反复的研读,我找到了教学的方向。
一、让文体知识穿行在问题情境中。
二、让理解道理贯穿在故事对白中本文作者精心选取了三个事例:当自己有求于别人时,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别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时候。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来说明问题,再加上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伟人又有普通人,所以说服力特别强。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这三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让理解道理贯穿在故事对白中。
例如:在理解“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结合第三个故事说说“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指的是哪一句(周总理安慰的话),再说说朱师傅听了以后心情有了什么变化,来理解“沟通了人们的心灵”,最后让学生结合周总理说的话来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理解“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于是讲道理就不再是讲空洞的道理,读故事也不再仅仅是读有趣的故事,二者在相互印证中让语文课上成了“读书”课,读中理解,体会中再读。
三、让礼貌待人渗透到学生心灵中。
“礼貌”一词在课文中出现在五句里,共八次,就象乐曲中的悠扬旋律贯穿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田。所以,我想,何不让“礼貌”一词也贯穿在我的教学始终,成为我教学的主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在学生的心间里回荡。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让他们读读古训、俗语“礼到人心暖,无力讨人嫌”;在回答三个问题、划分段落时,也让他们找找课文中同时出现两个“礼貌”的句子,读一读;在理解三个事例时,也让学生反复读那些含有“礼貌待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到了最后,仍是不舍,还是让学生又配乐再次回顾读这五句。努力让“礼”成为这堂课的种子,让“读”促成它生长,长在学生的心里。
在教学最终,由于仓促,没有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让板书成了摆设,实为一大遗憾。在教学第一个故事时,只让学生扮角色有感情读,没有尽兴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实为第二大遗憾。
让教学从容,学有所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希望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八
1、教材的地位及特点。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本文紧紧围绕本组“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2、教学重点难点及学习目标。
大纲对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上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结合本文内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词句的理解,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的道理。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所以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和依据。
本节课的结构主要有三大版块:(一)授之以法;(二)半扶半放;(三)放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如果只注重学生的学,忽略老师的教,如果把学法看成一种知识,以为把“法”教给学生,学生就有了能力,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全面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法知道应通过教师的教渗透方法,然后将学法学到手。
1.教学环节安排。
(1)凭借教材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初步感知本段内容。看图,听动画朗读,读文思考:
a.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打三角符号)看到了什么?(画横线)。
b.风娃娃是怎么做的?(画波浪线)结果怎样?(打圈)。
c.表演,总结学法。
(2)运用学法,引导学生按老师提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约8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点拨指导。
b.汇报学习情况。
c.过渡:帮助人们做事是不是光有力气就行了呢?
(3)放手自学后面四个自然段。
a.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b.交流汇报问题。
c.思考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设计及依据。
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采用了勾、思、议,表演,读的方法来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大纲指出,二年级学生要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怎样让学生能通俗易懂地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这个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拟采用以下步骤来进行:(1)引导学生说出风娃娃的想法。(2)引导学生通过板书说出风娃娃干的几件事情,说说那几件是好事,那几件是坏事,从而明白光有好的愿望行吗还是不行的道理。
四、板书设计。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篇十九
上一堂课其实就是做一桌菜,现在菜做完了,味道怎么样,我们听课的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不管是否合口味,我还得把做菜的配料和工序向大家说明一下。
今天的课如果要提教学的难点,其实是无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调控好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孩子至始至终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孩子们只有二年级,连着上两节高容量的语文课,这在我第二节课堂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这几年自己一直在中高年级上课,无论是说话语调和表达方式都和二年级孩子有一定的差距,课堂最怕的就是这种疏离感。所以今天在课堂调控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比如刚一上课的跳操游戏和用娃娃引入夸一夸自己都是为了解除孩子的疲劳,激发他的参与热情。其次是课中的两次15秒钟律动也是想起到调节的作用。当然用的最多的是随机的表扬。但从效果来看,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比如两次动笔后怎样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还得向低年级的老师好好学学。
但是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思路相同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所不同。比如第一课时的两段指导的比较细致,那么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进行了放手。在学习第五第六两小节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进行概括复述,再此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改进。比较大胆的做法是让学生把第七段的两件只有结果的事情,也学着用这种方式分三步进行写具体。一是让学生尝试自己用这三部曲的方式说具体一件事,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在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只会帮倒忙。这点的难度是很大的,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孩子不仅会写通顺,还会用上刚刚积累的几个词,比如使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
这样结合故事内容的循环回扣,故事的哲理孩子自己也能发现。
当然,这样的写话和说话也许带有高年级的味道,设计的难度也显得稍大了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我对材料和工序的设计,至于火候是否掌握好了,还请大家多提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19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