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质量提升论文(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6:36:16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3 16:36:16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经验的积累,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我们的经验与智慧。个人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需要总结自己的成果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总结的佳作,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大学扩招而导致的生师比矛盾日益突出,硕士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呈现逐年下滑态势。结合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经历和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数学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过程的特点,提出对提升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改革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数学类;培养;质量。

毕业论文是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硕士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1][2]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起,我国开始进入大学全面扩招阶段,各个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师资的增长速度却没有跟上。这一方面导致生师比矛盾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下降,这对维持原有硕士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4][5]以上两个客观外部因素均导致了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厅[]14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选题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难度在不断下降,题目越来越贴近课本基础知识而远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往年相比,有新意的题目越来越少,重复率很高。这也导致了越来越难评选出真正的优秀毕业论文,多人一题的现象很普遍。

(二)完成度问题。

从论文的完成度来看,出现的问题更多。以往教师还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少许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体现自己的工作。现在教师只要求学生把问题弄懂、写清楚就行,只要把别人做过的事情重复一遍就行,只要格式上没有问题就行,只要不明显抄袭就行。就算标准降低到如此,许多学生的论文还是惨不忍睹:格式极不规范,字体字号错乱,前后不统一;图表没有图题、表题,缺少序号,图表采用截图,清晰度不够;摘要不像摘要,写不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解决,有何收获;英文摘要全靠软件翻译,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正文结构不合理,缺少引言和背景介绍,直接进入正题;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在正文中没有标记引用。更有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或者网络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连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都讲不清楚。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由于学生素质下降、找工作难分散了精力、论文准备时间短、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没有重视毕业论文。首先,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招導致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学校行政部门最关心的事情。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并且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就业的关系不大,所以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提出高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学生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其次,由于生师比不断上升,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任务加重,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得不到教师的充分地指导和有效监督。最后,由于缺少对指导毕业论文的奖励机制,教师的辛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出优秀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任何考评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回报,这样教师自然越来越不重视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数学类硕士主要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专业。其中统计学虽然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放在数学系下面招生,和数学专业的培养方式类似。与理工科其他专业相比,数学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具有理论性强、工具性强和实践性弱三个特点。

首先,数学专业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偏重科研基础训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的人才。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比较理论化,很少有课程涉及具体的应用环节。这就导致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类研究生化,大多是简单的数学理论科研问题。而对于当前的数学专业硕士生来说,由于专业功底差,基础不扎实,或者从事数学研究的兴趣不高,要想把数学理论问题做好的难度很大。前些年,数学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大多数都是和数学理论相关的题目。最近几年,数学理论类毕业论文题目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即使有学生选择也只是些科普综述性的题目。

其次,数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随着硕士生培养方案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学类专业都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了很多工具性课程。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化数学建模、金融建模等课程,统计学专业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类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化编程类、计算机应用和数据挖掘等课程。这也使得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逐渐和某一工具性课程相结合,研究或实现某一工具算法的使用过程。这类毕业论文既能体现专业背景,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最后,数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弱,缺少对口的一线工作岗位,适合做间接开发和二手数据处理。不同于建筑、机械、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实践型专业,数学属于研究型基础专业,所学知识更适合做一些间接研究型的工作,如教师、研究员、数据分析师和开发工程师等。换句话说,数学专业属于万金油专业,没有具体的对口职业限制,学生掌握的只是工具,用来做什么要看学生的兴趣。因此,数学类专业在毕业论文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制定相关的题目。在我们指导过的毕业论文中,有做金融证券建模分析的,有做农业数据分析的,有做数据挖掘的,有做社会调查问卷分析的,只要是能用到数学工具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我们都认为是符合专业定位的好论文。

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和数学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思考,目的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三点分别是上层的政策保障,中层的经济刺激和底层的过程优化。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拿出政策强化硕士毕业论文的地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其次,要有相应的考评激励和经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改进原有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

(一)制订政策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厅[2004]14号)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是在硕士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虽然高校的主管部门要求高校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但是没有给出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详细指标体系,只是含糊地要求毕业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要求达到选题和专业相关、格式正确、一人一题这样的简单指标即可,这导致参与者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愿不强烈。对于这一问题,学校管理部门一定要带头立好规矩,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中的比重,要制订详细的制度,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随机抽查、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定,对毕业论文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把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不能放松要求。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要有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选题难度、个人工作所占比例、创新性工作所占比例、完成度等。只有对院系和学生两头严格规定,才能引起双方的共同重视。

除了设定外部压力,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外,还要有一定的内在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不然,再严格的规定也只会使大家表面附和,心底抗拒,应付了事。随着学生的增加,学院为了鼓励教师多带毕业论文,提高了带毕业论文的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多带毕业论文的热情。但是这种激励的效果仅限于选题阶段,导师为了多带学生,会想办法出一些好题目吸引学生。然而,在招到学生后,后续的指导过程没有任何奖励,即使带出了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和教师也不能获得任何额外奖励。因此,不仅教师无心栽培优秀毕业论文,学生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争优。同上课相比,如果评教成绩高,教师在评职称和评先进时会得到加分,而带毕业论文,带多少和带的质量高低对评职称评先进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很多教师宁愿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也不愿花在指导毕业论文上。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拿出相应的政策奖励和经济奖励,对获优秀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要予以表彰,大力宣传表扬,对院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給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评职称条例中增加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条款,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作为年度评优的首推对象,以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作用。

(三)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

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都具备后,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鼓励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优秀硕士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很早就和指导教师建立了联系,有的是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有的是进入导师课题组、旁听讨论班和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建议在大学第二年开展硕士生研究计划,通过数学建模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前为学生分配导师,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学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的准备过程和写作方法,保证格式正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错。3.引入研究生的送审制和预答辩制,如果论文达不到要求,要限期整改,不然不允许答辩。4.使用防抄袭工具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者不允许送审,坚决杜绝抄袭等违背学术道德的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经历和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硕士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毕业论文的地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其次,出台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最后,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前和导师建立联系。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硕士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书博,王秀哲,谷文辉,平凡.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5).

[2]许信刚,童德文.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10).

[3]王颖,尹勤,王晨,陆凯霞,万振东,唐虹.硕士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教育,(12).

[5]王晓波.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流程和质量研究[j].大学教育,(5).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对生活化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授课。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奠基阶段。在这个关键性的学习阶段,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使他们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农村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本身软硬件的不足,更要求教师能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智力,挖掘潜力,将数学这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这来回往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堂上原本抽象的东西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改变生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将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沿袭的只根据课本内容一丝不漏地讲给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案例场景,变抽象为形象;二是将学到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程的重要步骤。做好预习功课,事先接触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对新课程的理解情况,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形成有缓有急、有主有次的听课节奏。对于数学课而言,因其自身与别的学科相比,需要有较为缜密的思维贯穿整个过程。因此,没有预习直接听讲,便极有可能因某一处的理解失误或思维停滞导致不能与随后的内容有效链接,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

课前预习往往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经常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由此教师便很难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不知道他们是否进行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前预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吃饭用的碗与妈妈洗菜用的盆哪个装水更多,然后动手试一下,要用几碗水才能装满一盆;坐在同样的沙发上看电视,如果只坐小朋友,能坐几个人?如果大人能同时坐几个等。通过这样的体会,使他们形成体积与容积的初步认识,上课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很容易将新知识在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引入。

大部分家中有果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问题,耳濡目染,很容易理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了利润的含义和折扣的实质。这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提炼出来,上升为数学定义后的,只有将其还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在通过通俗化的生活案例引导理解后,很容易将日积月累的数学经验转化为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切感,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课堂知识教授完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过课后的实践操作体验来巩固强化课堂知识。比如,学习了“浓度”之后,要求学生回家根据家人的喜好程度亲手给他们泡一杯糖水,喜欢甜东西的放两勺糖,不太喜欢的放一勺糖,爷爷奶奶身体不允许吃大量糖的.放一点点或者不放,分别尝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据自己所放糖的多少与水的比例算一下浓度。类似的课后作业十分受学生喜爱,甚至不用监督都能圆满完成。

总之,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达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实际意义且非常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生活化教学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不断革新完善。

[1]王明华.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j].考试周刊,2011(38)。

[2]王娟萍.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实效课堂[j].新西部,2010(10)。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三

初中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且涉及的知识点繁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之农村学生基础不牢,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久而久之产生抵触的心理[1]。因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事物,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轴对称》教学时,我首先说到:“相信同学们都有乡间捕蝶的经历,你们看,这是老师捕捉的蝴蝶,漂亮吗?”“老师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吗?如果老师将蝴蝶的翅膀对着起来,你们看两边是不是都重合了?”学生们感到非常神奇,都纷纷表示:“对啊,好神奇,蝴蝶的翅膀重合在一起了”。我继续说到:“这样的图形就称之为轴对称图形,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门、黑板”,还有的学生说:“书本、桌子”......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可见,借助生活化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枯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困难,再加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很难能够有效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倒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多动手、勤思考、多总结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七年级下《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学会用坐标方法来表示具体的位置,我就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在操场上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坐标的具体含义,掌握坐标的应用方法。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重视知识和实际的深度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彻底破除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探寻全新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而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七年级上《负数》教学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入“负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我就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用什么来表示温度吗?”“数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到。“对,当温度在零度以上时,我们通常都会直接说出今天是几度,但是当温度处于零下呢?我们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都非常困惑的看着我充满了好奇,于是我顺势进入到了负数的概念学习中。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知识点不那么陌生,从而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总而言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重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单调重复,缺乏创新;教师讲解过程说理性较强,枯燥乏味;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讲解,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际,从增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展开分析。

趣味源于生活。教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做到随时可取、随时可用。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利息》一课时,许多教师都会联想到银行存款时的存单,但真正要用时,身边并不一定就有,这时不免会感叹“要是上次到银行存款时保留存单就好了”。而要做到“随时可取、随时可用”,教师只要心里想着教学,多动手、善积累,这些积累的东西总会有用上的时候。例如善于保留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收据、发票和购物清单等,为日后的教学“可取”“可用”打好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个例子都适用于农村学生。城里学生认识的东西,农村学生未必都懂,反之亦然。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使用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例子,而不是生搬硬套,使用远离农村生活实际的例子。事实上,农村生活的例子也十分广泛,包含着许多可用来作为教学辅助的资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梯形》时,笔者并不满足于用手上的教具让学生认识这一个图形,而是带着学生来到学校边的稻田里,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这一图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后来教学图形的面积时,笔者还找来了足够长的皮卷尺,带领学生实地丈量某块田的长与宽,然后算出面积,让学生真切感知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知识,进而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如在教学“减法”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李大娘有3只大约3~4千克的鸡,想拿到村里的商店里出售,可是商店的小秤坏了,只有一台5千克以上的大秤,我们应该怎样称出每只鸡的重量呢?”题目一出,很多学生摇头说:“不可能知道的。”笔者没有发言,而是让学生自己继续探讨。学生们的兴致十分高涨,通过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称量全部鸡的重量之后,再拿出一只来称量,最后求差”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检测同伴的学习成效。学生有了学习的参与感,真正变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放手让学生对本小组的课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做,其中的刺激来自“评价他人”,小学生的好奇心、参与欲望就在这种“评价”中较好地被激发了出来。当然,教师在其间必须做好引导和把控,要让学生认识到重在参与而不是重在给他人挑错。在评价他人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缺点,从而让学生在这种认知氛围中不断成长。

诙谐幽默的话语,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师融入学生中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从而开启智慧,激发想学、要学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区别时,学生往往容易出现“8厘米的大树”和“22米的直尺”这样的错例,没有把厘米和米区分清楚。于是在复习课教学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把厘米看做一只小蚂蚁,那么米就是一头小牛,你见过8只小蚂蚁高的大树和22头小牛排成一排那么长的直尺吗?”学生听后,觉得好玩又记得牢。此时,有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把厘米看成小手指头那么宽,米就是张开双手的长度,那直尺就可以用手指头去量,大树就要用双手去量。”由此可见,幽默的言语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够让枯燥的数学变成学生身边的数学,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变成一段段有趣的情景或故事,最后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爱上数学。

通过较长时间的课堂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发掘新知的能力,能营造愉快、欢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精彩。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五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因此,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生发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2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广泛采取激励措施。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进行科学有效的因材施教措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留心观察和善于发现,对于同一年级同一年龄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个人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习惯和性格,这就表明他们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接受知识的兴奋点。教师如果很准确地掌握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奋点,然后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特别要提倡的是因材施教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和科学运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下苦功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在学习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律时,我没让学生探索,讨论,而是直接出示学具纸让学生自学这些规定性的知识。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我从中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奋点,以便进一步作好有效的辅导教学工作。

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教学质量。

更新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模式。

目前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模式都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数学教育迫切地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想出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转换身份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交换身份,小学学生自己制定上课讲述的内容,自山地进行发挥,教师变成学生认真地听讲,这种模式有助于数学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胆量。再比如说,进行小组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数学学习小组,有的小组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有的进行各种图形面积的学习等等,不同的小组最终进行比拼,看哪一组的学习成果更加牢固。像这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小学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规律,数学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更好。当然学习方法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的,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们仔细地观察,其实部分数学题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只要将某个知识点了解清楚、仔细观察题目,那么这一种类型的题目也就都不是问题了。然后教会学生们总结、归纳,在学习完一个阶段的内容之后,定期地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其实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整个小学学习质量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质量都是有好处的,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

适当地做一些数学习题,有选择地做题。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做大量的习题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用做练习题。小学数学教师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选出的这些题目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这样才能起到做习题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初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心算之类的基础习题,让学生们打好心算的基础;在学生们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习题的难度与质量;最终选择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们适应多变的题目类型。不要盲目地大量地做题,只有数学教师对于习题进行一定的筛选、考虑,有选择地让学生们做题,学生们才能真正地从习题中学到知识,这才是做数学习题的真正意义。

4怎样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和谐教学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老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在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的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在学生比较普遍,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乎为零。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

减少机械化教学程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六

摘要:在我国教育当中,农村的小学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学却并不乐观,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对我国未来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农村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城市教育相比,由于经济水平以及地理环境上的限制,因此导致农村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教学资源匮乏、教师素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农村学生的发展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这不仅为了能够让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之一。而在农村小学的教育当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低效、耗时、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所导致的。

1.1脱离现实生活。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成绩,那么就需要将数学课程的教学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以此来提高数学课程学习的质量。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以及实践活动的应用教授较少。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过于的理论与抽象,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无法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与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影响了数学课程学习的质量。

1.2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

从当前农村数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教学方法的错误理解,导致即便应用了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只是停留在“形”上,而没有学会“神”。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1.3教学模式过于生硬。

从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于生硬。虽然按照新型教学模式理论上的做法去进行备课,然后却没有贴合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自然而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一定要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然而大部分教师虽然应用了新型教学模式,骨子里却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无法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1.4教学方法较为枯燥。

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学生很容易就被外界事物吸引,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对学习都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手段有限,往往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进行教学,使得课堂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5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出,其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从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笔者发现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这样一来,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很容易就会丧失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比兴趣更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成果。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就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学习。

2.2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这是因为,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升学,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则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到教育之中,渴望未来能够通过教育实现自身的梦想,因此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农村地区,先进的教学思想尚未广泛普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比较缺乏等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农村地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尤其是数学课堂,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首先指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和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1.1教学模式传统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仍然只是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尚没有认识到“学”的重要性。这里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的“学”,即培养出学生会学、爱学、想学的学习心理和习惯;二是指老师的“学”,指要与学生沟通在一起,和学生共同学习。但是我国农村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农村地区先进的教育思想没有广泛普及和学习,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相对较少,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略有不足。

1.2课堂沦为“一言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纵观我国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会引发如下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有较大提升,课本内容会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习题练习和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沟通的时间大大缩减;二是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角色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真正的魅力和吸引力,这种教学下班级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三是因为课堂沦为“一言堂”,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机会较少,无形中拉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继续保持着传统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的良性的、可循环的现代性师生关系难以建立起来。

1.3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内容不够丰富。

不同地区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各不相同,而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教育教学的思想越先进,教学手段也越加丰富。在农村地区,一方面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虽然有引进,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和日常化运用的程度,这便导致数学老师只能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授,无法利用更为形象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拓展和帮助学习;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也仅仅是让学生们以理解和运用公式为主,最终取得好的数学成绩,这种目的性较强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习题,内容上不够丰富,无法有效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1.4长期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下降。

教师的工作固然神圣,但也有其弊端,即存在工作的模式化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化,而且教师并非“圣人”,在长期的、循环式的重复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纰漏或者教学耐心不如以往的情况。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材只有一本,从业时间长的教师围绕该教材进行内容教学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内容重复的问题,因此很难保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热情的下降,除了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之外,还会引发许多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负面情绪产生。

2.1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核心改进和革新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数学科任老师应该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来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怎么高效地学习。现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内容上也没有趣味性。任课老师要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要弄清楚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科任老师要制定课堂目标,教学内容与教案相结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的过程灵活应变,适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数学是一门思维要灵活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老师也可以用启发式的教学和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动手操作,针对问题可以及时指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摆脱思维依赖的被动状态。

2.2小学数学课堂应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提升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的“一言堂”,全程以“老师传授+学生倾听”的过程进行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提问的简单层面上,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无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为此,小学数学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或利用日常生活中蕴含数学思想或原理的实物进行互动,或让学生们产畅所欲言对于数学的感想,让传统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和有趣起来。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除了公式的讲解与背诵外,还应该充分发散思维,让学生们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借此加深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此外,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公式的逆推,即了解为何通过此种方法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也借此制造话题让学生进行踊跃讨论。

2.3教师应增强教案备课能力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老师是推动新课改的主体,首先要学习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作为学生的传授者、引导者,要做好桥梁的角色,认真做好新课改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数学的科任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要读懂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多样化教学。老师要在课前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放到自己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又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又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还要设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同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问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正。

2.4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祖国未来人才的缔造者,因此需要老师以高度的热情和饱满的活力投入到这份伟大的事业当中。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思想境界再高的老师也会因为常年重复的教学工作而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教学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下降,因此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增强自身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道德素养以能够始终保持教学工作的热情,为培养国家需要、社会认可的人才而奋斗终生。此外,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方面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后勤工作,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让老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创新工作和质量提升研究当中,不被生活上的困扰所负累,如此,教学质量定然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达到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期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最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养等方法,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新焕发教育的活力与生机,对于学生成长、教师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而本文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建议,研究内容和主体上都具有局限性,因此仍需要更多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具体实践进行深入挖掘和钻研,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八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多年来我感觉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而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和效率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谈谈我的看法。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可能在压抑的环境中产生,有资料证明,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思维更为活跃,接受事物也更快。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顾自己高高在上地讲解,而应用心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语言方面。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是教学工具的基本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的语调、干巴巴的语言使课堂显得枯燥、贫乏、无味,只会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有趣的内容加上生动的语言则会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采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学生;可以引用当下流行、新鲜、时尚的词语给课堂带来一抹生机;可以采用修辞、谐音或风趣的语言等给课堂增添一缕幽默。

2、内容方面。

(1)把涉及的内容问题情境化。

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把涉及的内容生活化。

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

3、教学手段方面。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精彩,教学更有效。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能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大胆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九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呈现者,但更要重视学生本身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学生的想法,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调整自己对初中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以问拓思和以学定教,形成高效互动的有效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度,而参与度则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师生应积极互动交往,使课堂成为师生智能展示与能力发展、共同学习与研究知识的殿堂。认真阅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目标要求,使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教学任务,防止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严重脱节。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部分过程,教师要把课堂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生“学的课堂”.教师要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者,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形成师生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和体验成功的共同体。

2搞好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培养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民主学习的权利,对学生既要讲究民主,并且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要热心的指导学生,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性以及创新精神,还要发挥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出师生彼此尊重、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对有问题的学生,要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自觉地接受数学知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多种教学手法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1教师的态度和蔼亲切,语言生动幽默。

教师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与学生交谈,就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他们才会把你当作朋友式的教师,会向你倾诉心里的想法或者思想上的困惑,如果对教师有好感,也就会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期待这样的老师的到来,因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给大家也带来了快乐。

3.2授课应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

数学这门学科的连贯性强,新的知识往往建立在以前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总要把与此课有关联的旧知识温习导入再逐步加深,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将相近的知识进行类比学习,必要时还需建立知识框架图。

3.3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学模具,实施趣味教学。

要求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多看教学参考用书,把握教学目标,吃透重点、难点,并及时归纳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仅要丰富教师内在的学识,而且要想办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是说勤动脑、想办法,不但要让学生听懂,还要增加趣味性,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4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只针对少数的优等生,否则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数学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就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使每一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一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可能。所以,要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二是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富于启发性。只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体现数学内涵,体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价值。三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生活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数学知识理论化、概念化,其实,数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内容最能贴近实际生活,也最能解决生活、生产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大胆引入生活数学理念,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因此,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生发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广泛采取激励措施。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进行科学有效的因材施教措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留心观察和善于发现,对于同一年级同一年龄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个人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习惯和性格,这就表明他们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接受知识的兴奋点。教师如果很准确地掌握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奋点,然后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特别要提倡的是因材施教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和科学运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下苦功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在学习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律时,我没让学生探索,讨论,而是直接出示学具纸让学生自学这些规定性的知识。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我从中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奋点,以便进一步作好有效的辅导教学工作。

目前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模式都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数学教育迫切地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想出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转换身份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交换身份,小学学生自己制定上课讲述的内容,自山地进行发挥,教师变成学生认真地听讲,这种模式有助于数学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胆量。再比如说,进行小组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数学学习小组,有的小组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有的进行各种图形面积的学习等等,不同的小组最终进行比拼,看哪一组的学习成果更加牢固。像这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小学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规律,数学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更好。当然学习方法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的,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们仔细地观察,其实部分数学题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只要将某个知识点了解清楚、仔细观察题目,那么这一种类型的题目也就都不是问题了。然后教会学生们总结、归纳,在学习完一个阶段的内容之后,定期地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其实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整个小学学习质量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质量都是有好处的,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

适当地做一些数学习题,有选择地做题。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做大量的习题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用做练习题。小学数学教师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选出的这些题目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这样才能起到做习题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初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心算之类的基础习题,让学生们打好心算的基础;在学生们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习题的难度与质量;最终选择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们适应多变的题目类型。不要盲目地大量地做题,只有数学教师对于习题进行一定的筛选、考虑,有选择地让学生们做题,学生们才能真正地从习题中学到知识,这才是做数学习题的真正意义。

在和谐教学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老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在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的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在学生比较普遍,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乎为零。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

减少机械化教学程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小学。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一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读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能够了解各个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有可能顺利解答出来,而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帮助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习题,所以一般都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反复做题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他们能很快采用已知的方法完成解题。这种教学方式环节固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阻碍了他们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不当,教学手段“形式主义”

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应用题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过度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却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质是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虽能让学生更易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但过度追求情境教学会脱离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甚至只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忽略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入必要的“引导”“梳理”与“整合”,仅是把每一次教学活动当作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三)完全否地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多以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为主,不太重视将数学题目“生活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枯燥无味。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有一定的优势,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强调认真审题,注重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有的教师却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概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审题就是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明确其中有哪些已知条件,以及所求问题等。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但是,不少学生忽略了这一步骤,没有认真审题就急着做题,导致他们的解答出现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要引导他们根据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数量关系,迅速准确地确定思维方向,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应用题包括情节、已知条件和问题三个要素,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数据,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一定要读完整题目,尤其是题中关键性的词句,一定要仔细留意,深入领会,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明确解题的方向和思路,之后,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仔细审读,将解题算式、解出的答案与题目进行对照,确定解题思路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总之,强化审题训练提高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对学生判断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弄清楚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才可能把数学问题转换为数学计算式,才能利用四则运算法则正确地解答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判断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首先,加强分析与说理教学。解答应用题,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得出解答的步骤和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理念,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除此之外,教师对每一道应用题的算法都要认真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避免他们仅通过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例如,在教学“学校买来粉笔54盒,每天用去6盒,几天用完?”个别学生抓住了“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导致解答出现差错。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能用减法解答。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其次,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补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做好准备。

(三)加强一题多解训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对题目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和处理,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分和运算过程来解析应用题。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应用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帮助他们拓展解题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二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遵循认知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一要课前充分备课。教师要上一堂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就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二要认真组织实施好课堂教学,上课以前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讲课时,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一是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二是思维质量的训练。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三是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三

以43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为例。第一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原来的教学安排不适应比赛规则。竞赛主办方按照国际大赛的要求,制定了用于指导比赛的竞赛方案。对于第一次参加比赛训练指导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对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挑战。教师需要尽快研究比赛要求,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场地,调整训练节奏。

2.2各队的水平帮助检验我校的教学质量。

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地区选拔赛,参赛的高校数量多,各校选派的参赛队伍多来自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通过参加领队会,高校之间进行了交流,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用于判断选手的水平,教师指导的水平和训练质量。在10余个队参加的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毫无疑问,我们的训练质量是满足竞赛要求的。同时也说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学已经练就的职业技能专业方向正确,也是符合国际技能水准的。教学质量得到认定。

2.3行业企业的要求助力调整教学重点。

在参加各项由非教育主管单位主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重视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情况,按照行业企业的比赛要求调整训练方案,并在跟踪竞赛的过程中,掌握主流技术,将行业企业的标准用来对照检查教学和实训工作。通过多次参与相关赛项,保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脱离企业的实际应用。以年全国第二十三届发型化妆美甲美睫大赛为例,获得的创意化妆银奖,证实通过训练和参赛,学生的技术与行业企业水平相符合,教学质量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3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世界技能大赛在全球已经举办43届,已经成为相关职业技能的.世界标准,教师的技能水平如何,是否能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世界技能大赛是块试金石。

3.1广告艺术学院成立训练团队。

在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比赛中,广告艺术学院一改过去单打一方式,为团队作战。针对学生比赛成立训练小组,由一位教师承担主责,并配合其他相关职业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指导参赛学生。针对教师比赛,成立了由教学院长带队的班子,邀请参加过相关大赛的教师做集体指导,同教研室的教师承担参谋的职责。大家群策群力,保证参赛标准的解读无误,训练计划科学有效,教师参赛或者指导学生比赛准备充分。

3.2校际交流是关键。

注重校校交流与合作,通过这样的平台,掌握横向训练信息和比赛信息,更获得比赛经验,使指导教师、参赛教师和参赛同学短时间迅速提高职业技能,贴近比赛要求,达到竞赛方案要求的水准。

3.3校企合作提高技能。

在训练过程中,遇到了校内指导教师不能完全指导的印刷问题。学校及时联系了有实战经验的印刷企业一线人员,他们对于大赛给出的训练任务,迅速做出多种可能性判断。企业人员的意见,反馈给指导教师,教师们迅速查找理论依据,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试验。成功后将具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过程,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岗位最新技术,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

4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

学生受益在集训中,教育形式和方法都和日常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此次集训采用了集中讲授、分段训练、即时解惑的授课方式,大家受益匪浅。由于课程安排非常集中,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具备良好的掌控能力,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要处理得当。有针对性的围绕大赛考核内容设计教学指导环节,指导过程要非常细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具有很强的接收能力。系统性、连贯性和衔接性较平时课程安排有明显的成效。大赛期间教师成长,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职业教育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上好每一节课,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心收拢到课堂上来,然后用心去上好课,用知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训练中采用四点四性一注意方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讲究逻辑性、注重启发性、富有节奏性、力呈形象性,注意指导语言表达艺术。

4.2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素质拓展了专业知识。

培训开阔了学生的设计视野,增长了知识。在以往的学习过程所接触到的都是印前的设计工作,并未涉及印刷和印后的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大赛,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促使学生站在学习者角度上反思以前的学习,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学习和反思并重。学生要多读书,学科的专业书,引进名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做好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对话,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通过对软件的学习,让专业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充电。设计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更趋于细化;设计人才要求标准更严格;好的标志设计作品要“好懂、好记、好看、好用”,设计要表现内涵本质,不是表面现象、传递信息,不能简单追求新奇怪异。有些设计中,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广泛的涉猎范围,融汇中西文化的能力来创新,设计师比赛中要有一个主导的观念,并把这些要素组合成符合比赛需要的设计表达方式。能与教师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交流,是极其难得的体验机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宝贵之余,也深体会到珍惜两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活在当下,才不会有遗憾!师生交流探讨,结下深厚友谊。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平台。多天的集训过程,已经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和讨论活动,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也获得了很多好的成功经验和深厚的友谊。

4.3大赛获得技能也获得信心。

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的技能短时间能迅速提升。一方面,具备了在人前展示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多次训练,多次模拟赛,多次现场比赛已经让同学练就了丰富的比赛经验,增长了信心和应变能力。这些经验对于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通过一定的舞台展现自己的实力,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5职业技能大赛提高系部的管理能力。

参加一个赛项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对于系部日常工作来说既不能打乱,也不能按部就班。

5.1需要协调适训的教师。

学期初,所有教师都安排了学院规定的授课任务,大赛团队的组建,需要部分教师暂时放下正在进行的教学工作,重新准备训练课程,重新安排工作进度,重新购买训练书籍、材料。同时,原有教学工作需要落实,不能耽误正常教学任务。

5.2需要选拔适合参赛的选手。

选拔参加比赛的选手是提高竞赛成绩的必要前提。针对不同的赛项要求,通过条件筛选,比如年龄、专业等;教师推荐,比如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等;系部商议,比如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等流程来选拔适合参加比赛的选手。有些比赛,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也采取大面积参加初赛,按照赛项要求,逐级淘汰的方式,确定最终的种子选手。

5.3需要协调适合集训的场所。

根据比赛要求,有些比赛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场地进行,原来的教室、机房和实训室,不能完全满足训练。为了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保证训练设备到位,保证训练场所能全天候开放,先后选择了不同的企业作为训练场所。

5.4需要落实比赛经费。

学院对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等赛项给予高度关注。主管领导一起参与研究比赛方案,并对预算费用给予支持,这样保证了大赛所需要的各项开支。材料费、工具费、专家费、报名费、住宿费、餐费等一一落实,全部经费及时到位,是保证训练和参赛的必要条件。

5.5需要成立组织机构。

教学单位成立专门的竞赛工作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副职任副组长,全面分管各项工作,办公室负责落实经费。参赛教师、学生遇到具体任务时有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6结束语。

通过连续多年参加各种专业、职业竞赛,锻炼了教学单位的行政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在比赛中越来越接近世界技能标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得到检验;部门间的协作精神和管理服务水平越来越符合比赛运作要求;学校的影响力全面提高。参加各项比赛真正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四

所谓创建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况与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机关联,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般创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创建教学情境,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学习的过程,简单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例如,在进行“24时计时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大家都知道1~12点,我们的表盘上也只有12个数字,那么过了中午的12点应该是几点呢?我们生活中常常说下午1点对不对,那么12之后应该是什么呢?”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下午的1点实际上就是13点。

另一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近年来,网络技术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呢?我们拿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举例,如果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用黑板画出来,可能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那么要想求图形的周长肯定更容易一些,它可以把图形的四个边展开成一条线,让学生通过测量线的长度来计算周长。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利用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已经普遍运用到小学各科的教学中,三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利用它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保证教学的质量。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来对待学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的学生十分钟就能实现教学目标,而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设置普通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帮扶政策,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他们,同时,教师也要重点对他们进行关注和引导,保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有的教师认为分层教学是对学生的歧视,其实不然,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瞧不起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而是让他们从小的目标做起,一点点进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五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一套知识的学习肯定会有难度,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的话又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总结,既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所有成员发言完毕大家再进行总结,筛选出好的教学方法、摒弃错误的计算思路,这样一节课下来,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收获。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每个小组内都要确保有一位能够带领大家进行学习、总结的领头羊,同时也要参考学生的意愿,看看学生更愿意在哪个组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然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处于一个培养的阶段,如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习的话肯定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采取灵活方式进行课堂复习。

“温故而知新”是对知识保持熟悉的重要一环,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限的,如果没有一遍又一遍的重温很难让所学的知识保持所有权。并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透彻地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就需要不断地训练。虽然小学数学内容并不难,三年级的小学数学内容更是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贪玩”的阶段,如果老师不注重之前知识的回顾,那么,所学的东西对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是会生疏。当然,复习很重要,可是复习的方式却不能模式化地进行当时的“课堂再现”,这样很难达到复习的效果,因此,在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时,老师不妨采取一些灵活生动的方式进行,一来可以保持新鲜感,不让复习时间变得无聊而枯燥,二来可以巩固所学内容。

比如,在学习一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可能比较注重计算方法和技巧的传达,然后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不同的计算手段和方式。那么,如果对这堂课进行复习的话,老师不妨采用教科书里面的情景模拟,让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同学模拟公交车上、下车的情景,一组同学则根据老师的要求计算人员变化,然后再换角色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数学课的复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可以再一次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六

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在工作中永无休止地学习,增长知识,改变观念,才能储备一桶新鲜的“活水”,服务于学生,浇开每一朵小花。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老师的我首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勤思考,常总结,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精巧设计课堂环节。

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和情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导入语是开启新课,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的钥匙;是承前启后的桥梁,能使学生“循”故而知新;精彩的导入语能“激活”课堂,使教学氛围更加优化,教学活动更加顺畅。第二要抓过程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情感,积极点拨,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转化为理性思考,使学生在激情中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激情,从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是抓住结束环节。

三、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我认为要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第一步先要自己明白;第二步我觉得要讲得清楚;第三步要学生听懂;第四步要让学生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习兴趣。

在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会发现学生产生讨厌、纪律散乱、不注意听讲等不良行为。我也曾采用种种措施,有时甚至使用强制性手段,力求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利用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语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目标;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生的成功增加困难。因此,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比如说: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经过重复或练习形成自动的行为动作,要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学会学习,懂得怎样合理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会受益终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参考学校教职员工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各级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措施。

要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决不随意加课减课。把教师在课程计划执行中有无违规现象,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并与奖惩挂钩。

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校长、教导主任、行政值班人员每天从早读、晨会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随意上自习进行或未按规定时间放学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针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

(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教导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

(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

(2)组织中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把补困加在课后。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

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常规检查,随堂听课外,加强对个别青年教师、不安心教学教师的管理。采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转变其思想,提高其业务能力。

方法为: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三座谈问卷(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四总结提高(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指导其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全面解决"教"和"学"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培养全体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后进生是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进生的转换方面再作具体安排。

第一、建立档案。根据考试分数和任课教师平时观察,确定后进生名单,建立档案。

第二、抓两头保中间。一年级和六年级任课教师要高度负责,不能从一年级起,就出现学困生。不能使学困生在毕业时还没有脱困。中间年级教师要避免产生新的学困生。如果学困生档案中有新名单出现,该任课教师要承担责任。

第三、分层转化。

转化后进生共分四个层次:

1、学校监控:教导处制定将制定《后进生转化制度》。现规定:后进生成绩每提高5分,过程考核奖励任课教师10分;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还可以进行物质奖励,优先评优评先等。对学生而言,学校每学期期末在后进生中开展评选“学习进步奖活动”,凡学习进步较大的后进生均可参评,在开学或结业典礼上隆重表彰。通过建立制度,使后进生转化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重点监控。

确立五个重点:重点年级、重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重点教师、重点学生(自己不学、家长不管,成绩特差的学生)。

3、加强检查。

教导处按规定对后进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

第四、教师操作。

教师要耐心细致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后进生树立信心。坚持日常转化。任课教师每周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进行谈话,补习至少一次并有记录,在课堂上教师对差生要多启发诱导,多提问差生,多检查他们的课堂作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动力。最后一名差生进步了,整体质量就自然会水涨船高。

第五、自我提升。

开展“一帮一、齐进步”结对子活动,后进生主动找“先进生”,取得他们的帮助,提高自身的成绩。

第六、家庭协助。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号召家长每日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弄懂学习内容,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各位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执行本措施,由于个人不执行此项措施和执行教学常规不力,导致教学质量滑坡或不达标按学校相关规定,当事人承担责任,接受处罚。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优秀率下降5个百分点、合格率下降10个百分点)或抽考与其他学校比较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不得评优并接受相关处罚。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八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精选作业,狠抓落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的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一定要控制好,这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欠。所谓独立完成并不是不能讨论,而是不能照抄照搬,如果拖欠了,要及时补上,不能形成练习的空当。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一般来讲,普遍错误在课堂上集中纠正,个别的简单错误只需批改,带根本性的错误要当面纠正,必要时,要补充练习。

题组训练,强化技能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每组2~3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情况可作必要的提示,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难度大的题目,也可先讲后做。在我们做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功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单元检测,及时补救单元检测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找一套现存的试卷一做了事,这样最多只能起到一次综合练习的作用。单元检测题要在全面疏理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试卷和习题,精选题目,精心编排。每次检测都要求独立完成,批改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找出有问题的学生,并做好记载,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普遍问题在纠正后,要安排再次练习,及时进行强化。个别问题布置针对性的个别作业,确保章章清,以求人人过关。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十九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在蜜糖里长大的,他们要么粗心要么不思进取,不知道父母的辛劳,不懂得坐在教室学习有多幸福。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每当我看到班里的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好好完成作业,数学成绩不好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看父母是怎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让学生观看电影,看看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能够坐在教室学习是多么幸福,以后他自然会珍惜学习的机会,成绩自然也就好起来。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现在的学生不是称赞两句就能把学习搞好的人,他们已经不轻信吹捧。把他们投入生活实践中,亲自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珍惜学习的机会。

五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

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落后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那么也容易形成竞争力,同学彼此之间积极竞争,老师抓住这个势头引导成为学习的动力,那么这个班的成绩也自然会提高。

如我在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感觉有点不活跃。于是我先请一位男同学回答正确后,就说:“男同学果然聪明啊!女同学呢?怎么你们不积极回答,是因为男同学比你们聪明吗?”刚一说完,女同学就用她们特有的尖嗓子大喊:“不是……”“不是的话就积极回答问题,看看是男同学厉害还是女同学厉害。”接下来的课就上得相当顺利,学生也很活跃了,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当然,要适当控制竞争的度,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这样就不利于班里的团结了。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数学本有的价值。所以,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贯彻这一目标,让学生认知到数学学习是为了实际应用的,在数学课堂教学围绕实际应用来展开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如何使用比例计算”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一棵树的高度,这时学生就会提出如何测量,多数学生会因为树的高度,会提出无法测量,除非爬上树,这时教师要引出比与比例的计算,充分说明计算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比与比例的计算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不错的导引情境。

再比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植树,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情境的创设要巧妙一些,难易程度适中,便于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植树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设定植树问题,让学生从种植小树来解决问题,得出答案。学生在100m的小路上种植小树,每隔5m栽一棵树(两端要栽),问:学生一共可以种多少棵小树?其中,教师可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加强学生集体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步骤进行,在20m需要几棵小树,以此类推30m、40m、50m等等,这时,就会有学生很好解答出答案,完成教学的目标。

注重教学策略上的变化。

在新课改下,教师成为主导,并非主宰。教师虽然仍要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安排“话题”,富有艺术地控制着教学过程,统治学生的权利在理论上被剥夺了。这样有利于教学,参与互动式教学在技术难度上远远超过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更为重大。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不赋予教师法定的威严,但不排斥教师因可爱、可敬而自然赢得的爱戴与尊敬。有效教学,遵循新的教学原则,主张新的教学理念,要通过互动,生成个性,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话者,而是与教师完全平等的对话者。有效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以人为本,教学思维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让学生在做题中死板硬套。学生运用公式非常吃力,忽视了公式的推理过程,以致造成学生不能理解其蕴含的意义。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就蕴含着两种数列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如果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也有的教师草草地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思维水平较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教学方案中着手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

如何提升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按照传统习惯,我们都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是被迫接受知识的。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会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把学生放到教学课堂的主要位置,从而强化学习质量。

就拿数学中的因数、倍数知识点来说,我们不能采用之前的灌输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述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之后就是让学生来自主分析学习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问题,当然也可以适当设置组队讨论等环节。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而且可以培训他们自主思考分析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应用情境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常见的东西的引用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掌握,当然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抽象思维不完善的小学生的。通过这种引用类比,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数学中的知识点,进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改善。

就拿“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来说,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和平移旋转有关的事例,诸如车在直路上行进就是相当于平移,我们玩的风车工作起来就是在进行旋转等来引出相关的概念。这样既简单又直观有趣的例子就是情境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数学知识点,而不是只是单纯地记忆概念,这样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创造和谐气氛,合理设置情景。

如何提升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融洽、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另类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之中,不断融入课堂之中,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进行有关知识的教授时,应该多多设置一些合理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的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有关知识,掌握好有关的定理和概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顺利进行某一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加速器。所以,一旦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对待该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学习该门课程的效率也会获得提高。但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较之前的低年级的教学难度有所增加,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对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也有一种逃避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不断减少。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个关键时期,保持住甚至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难度的循序渐进,甚至在刚接触到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多以简单的题目为主,探究性的综合题型为辅,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数学质量提升论文篇二十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1、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及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及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及整理方法。

2、迁移导课。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共同整理和复习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数的搜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数呢?

学生回忆搜集学过的数(随着学生回忆屏幕上显示:整数、小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2、分类整理。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数的意义吗?咱们看着大屏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各小组在班上交流,然后独立完成书38页第1题,集体证正。

3、数的读写和改写。

小组探究,共同参与。

学生自己举例,出示多位数,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三、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填空:

(1)在0、8、-15、10、3.15、-3.7、0.43中()是自然数,( )是小数,()是整数,()是正数,()是负数。

(2)九亿六千万四百三十写作(),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3)二百零七零零四写作()。

(4)53005300读作()。

(5)3.92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四、作业。

教科书3940页3、4、5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217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