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一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学生所带的选举学具模型表不太够用,有的学生没有,在操作的时候只能坐在那看别人拨。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二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想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在钟表的滴答声中猜谜语。接着分步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钟面模型让学生,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其次,在整时的练习中,最后放了一道大约几时的钟面,目的是: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2、教学大约几时。
这个教学设计,很多学生一口说出“7时”,通过再次观察,发现是7时还没有到,应该读作“大约7时”,同时出示7时过一点的钟面,让学生明白“7时不到一点或者7时过一点,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在大约几时的练习中,穿插了一个9时的钟面,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习。所以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钟面的学具,在他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以后,让他们动手拨拨时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形象直观地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区别。
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针的环节,虽然我给学生做了师范,但是在动手操作时,有些学生短短的分针画得不是很明显,所以要适时提醒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同时我故意将画错的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不同时刻时针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三
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安排的认识钟表主要有以下内容:(1)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2根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2)学会了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3)学习了认大约几时了,也就是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4)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1小时前是几时或再过1小时是几时。(5)在钟面上画指针,能区分出分针长,时针短。
本单元内容整理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同位合作,边翻看课本边想一想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特别好,基本上这些知识点都想到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注重通过让学生动手拨时间,来加深印象,巩固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班的家长统一用班费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钟表模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都是借助钟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学生认识了整时后,我让学生同位合作,反复的在钟面上拨整时,一人说一人拨或是一人拨一人认读。认识大约几时的时候,我说一个时间,也是反复的让学生拨,播完后同位再比较有什么不同,例如9时过一点儿,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2和1之间,总之,我给学生总结:几时过一点儿,分针一般是过了12,在12和1之间,指到了1也可以,但是一般最多不超过1,超过了1就不是过一点儿了。快几时了,分针一般也是差一个大格到12。我还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拨钟表认时间,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通过反复的拨钟表练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
《认识钟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四
《认识钟表》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
钟表在学生生活中就应是随处可见,十分熟悉的东西。因此,抓住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从一开始的谜语导入,到你明白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逐渐规范数学用语,比如学生交流的长针、短针,生活中常说的几点钟等。在认识几时后,请学生根据画面及所示的时间用完整的话说说“在什么时候的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学生掌握比较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逐渐提升学生的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个性是学习大约几时时,透过小明和妈妈看电影这一事情,明白“快到7时”和“7时刚过”都能够说成是“大约7时”。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学生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学得也个性认真和投入。最后的“钟表修理匠”练习,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并能根据相应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来。因此,在教学时个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说学生拨,老说拨学生说,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拨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能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在新课结束时,我把整课的资料概括提炼成了一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是喜欢。
叮铃铃,叮铃铃,时钟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时钟催我上学去。
分针指在十二上,时针指几读几时。
快到几时刚过几时,都可说成大约几时。
认识时钟真搞笑,珍惜时间寸光阴。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五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六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究新知
课始,我没有急于出示钟表模型,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说自己对钟表的了解,学生汇报说到:钟面上有12个数,钟面上有的是2个针,有的是3个针,3个针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针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钟表模型,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钟表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到钟面上12个数的排列顺序,以及3个针的区别。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谁知道这3个针分别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强调或订正。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获取了新知,并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2、注重动手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课上,我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时间用自己手中的钟表动手拨出相应的时间;还让学生以同桌为一组,一人说整时,一人拨时间。把已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中,我出示钟表,让学生根据钟面说出时间,并说明怎样判断的。如:2:00,当时针指着2,分针指着12时就是2:00,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3、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师生完成游戏活动:如教师说时针指着5,分针指着12。学生判断出:5时。让学生不看钟面直接说出时间。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书写应加以指正,特别是时间的数字表示法,有些学生把“:”写在中间,教师应强调“:”应靠下,如8时的正确数字表示法为8:00。
一年级《认识钟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七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合作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开展小组活动,是比较困扰低段教师的一个问题。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在小组活动的`组织上不是很得力,需要课后继续钻研。
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
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要多训练,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会分工合作。
2、在课堂任务的设置上下功夫。在学习提示上要更加地具体,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去合作解决。
3、在课堂生成时要随机应变,不要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学设计走,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尽量地适应学情。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八
《认识时钟》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以及认识整时。也是为之后“时”、“分”、“秒”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地学习数学。采用情境教学将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拨整时,画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时钟的内容,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他们认知杂乱无序、缺乏条理,尚未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想让学生接受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后续教学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整节课堂分为3大板块:认识钟表、认识整时、整时的两种书写方式,其中认识整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分配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记一记,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整时的概念。
整时的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是要让部分会说的学生带动大部分不会说的学生,这的确比较困难,且反复的说也使得这一环节有些单调。但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保持着一致的步调。“付出总有回报”,有了前面三个时间的反复陈述,孩子们不仅能很快地找出整时时钟面的规律,而且在“老师拨时间,学生说几时”这一环节中表现出色。
整堂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兴趣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始终保持着一股新鲜好奇的学习乐趣,自主探索的学习劲头。在多媒体教学中,“认识钟表”这堂课选择的教师还是比较多的,相比较而言,本堂课虽然在情景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分针和时针的认识,只停留在分针和时针的外观上面:粗粗短短、细细长长。
针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转圈的快慢程度没有点到,正因为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才是它们更加本质的区别。对于时钟的教学,要突出最关键的部分:分针指向谁,时针指向谁,这句话要让学生反复不断地练习。对于电子计时的方法,虽然学生能够书写电子计时的格式,但是对于其中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比如冒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整时,冒号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分钟,这一点未清晰明了地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于整时的书写仍停留在最表面的仿写阶段,对于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九
在新课结束时,我把整课的资料概括提炼成了一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是喜欢。
叮铃铃,叮铃铃,时钟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时钟催我上学去。
分针指在十二上,时针指几读几时。
快到几时刚过几时,都可说成大约几时。
认识时钟真搞笑,珍惜时间寸光阴。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十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最后的公开课,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触,总结如下:
首先,是对于教学常规方面的觉悟。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激情是整个课堂的总动力,因为激情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上课”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状态去迎接和面对。但是再好的观点也都有其适用范围,不是绝对正确的,我只看到了它闪闪发光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光亮背后的阴影。没错,激情却是能够不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但当习惯慢慢养成后,教师如果不适当的降低自己的“态数”,便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当有一天没有了教师的激情,学生可能就无法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听课,甚至就对学习失去兴趣。适当的激情刺激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连续作用下的刺激,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抑制学生学习动力的可持续生成,同时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可以适时地调动自己的激情,让课堂变得更活泼。同理可得教师音量的教学效果。适当的高声调可以抓住学生的耳朵和思想,连续的高音调作用,会让彼此都觉得疲惫。我以后会学要慢慢的调度自己的音量,脱掉小蜜蜂。另外,要继续加强板书的练习。
其次,是教学语言艺术方面。可能是生活中的习惯,让我的话语总是不精简:一句话可以说的事情,我总是得说三五句。以至于把这个坏习惯也带入了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无疑在拖泥带水的同时还很浪费时间(怪不得,我的课总是上不完)。所以应该要从生活入手,学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尽量少说废话。同时,我还发现,在教学知识方面,教师的话越多,越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如说此次教学中“认识钟面”的时候,我的“多嘴”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没有让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式的发展,课是上得顺利了,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变“笨”,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越来越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明方向,但切不可把路变得太小,影响了孩子们对沿途风景的观赏。
再者,关于教学设计方面。
师生问答互动形式的教学比较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却是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认识整时”教学中,“3时”的钟面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这是几时”“分针时针的指向如何”,然后再请几组代表汇报。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诉说和倾听“3时”的情况,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认识整时”花费的力气过大。在7时这个整时讲透以后,可以适当的加快8时和3时的节奏,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时间;在课间操强化3时、6时、9时、12时这四个常见的时刻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速度,逐渐减少中间停顿的时间;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口头上说时间怎么宝贵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关键还是将其赋予到具体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关于“时间宝贵”的说辞可适当减少,将之渗入“小明的一天”中。
本节课不仅要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还要初步触及“一小时之前”、“再过一小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这样的知识点。对于前两者,本节课有所涉猎;但对于后两点却是丝毫没有提及。对于有些非重点的知识点,不一定要拎出来单独讲,这不仅会让知识点脱节,也会让教学显得零散。教师可以将之穿插在合适的位置,顺手带过,给学生留下印象后,等遇到具体的问题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比如将上面提及的后两个知识点放入学生拨钟环节,教师可收集不是整时的钟面质疑,比如“这是3时吗”,学生马上就会说“还不到3时”或“3时过了一点点”,此时教师就可顺手规范说辞“快3时了”或“3时过一点儿”。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学“两个9时”的时候,可以结合钟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钟表转了一圈后晚上的9时,此时随即抛出“你知道钟表一天转几圈吗”这样的问题,可以马上在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钟表一天转2圈。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本质,在完成教学时针分针以后,可变化针的非本质特征,如针的颜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时针分针。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十一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并能根据相应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来。因此,在教学时个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说学生拨,老说拨学生说,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拨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能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十二
“认识钟表”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该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感受新知,做到“在动中学,在玩中练”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如,在学生认识钟面时,先自己独立的观察钟面上有什么,然后再把自己发现的告诉组里的同学;又如,认识整时和半时也是这样,每人挑一个时间认一认,再把自己认识时间的方法和同学说说,因为每个人选的时间不同,所以在交流时不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使每个孩子都能真正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来。 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标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把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相结合,本节课中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得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同时培养了学生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因为学生之间评价时认可了别人的优点(比方说:谁的回答声音宏亮,谁的说话完整)既是他虚心的表现,又能促进全体同学共同进步,被评的人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树立了自信心和成功感,而指出别人缺点的同学,自己可能就要想到要比他好,接受评价的人,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也是一种美德。长期培养下去,学生们会养成真诚待人,公正,公平合理客观地评价一件事,一个人。这其实也是一种素质。教学中,只有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把单调的书后练习转化为与动物学校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生活中。
周玉仁教授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在本课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了解一名新朋友的生活为背景,挖掘数学因素,设置学习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学生间的评价,在为动物朋友当裁判的情境中,对参赛小动物的评价,以此激励学生,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十三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的,通过家长开放日两堂数学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
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认识钟表》时,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采取猜谜语导入,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同时各种各样的钟表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出来,拓宽了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3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