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二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1.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2.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初读全文;研读第一部分。
(早读时间:听录音;概括五部分段意。)
[讲读过程]
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_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_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_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_的黑暗统治。
_ 国民党_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_的罪行。国民党_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_ 当年5月,鲁迅又写出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_的滔天罪行,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译成英文,寄到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可是鲁迅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
_ 9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杂志创刊,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_ 1932年7月11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_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题。
1 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_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四、读读想想。
1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五个部分的内容,并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教师巡视课堂,适当点拨,并注意发现学生概括的正误典型。
2 学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教师注意让正误两种概括的典型发表意见,以便引发学生以准确、简明为标准评价议论。
3 教师归纳、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五、学生研读第一部分,议论并回答下述问题:
1 第一段中,将"悲愤"改为"悲哀"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作者对几位青年作家被残暴杀害,不仅仅感到悲哀,还对统治者这一暴行表示无比的愤怒。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我很想借此"中的"此"指什么?
提示:指"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2 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
提示: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杂志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说明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_,但怕惹祸,所以"不敢载";"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场上。而《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_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总之,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_,揭露了它不仅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
3 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六、研读第二部分
1、第一、二部分是怎样连结起来的?
照应--邀见;敢于托付--柔石(承上启下)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评价柔石的性格特点的?
硬气;迂。
3、作者由柔石的性格联想到方孝孺,有何深意?
突出柔石的性格;暗示国民党_滥杀无辜的罪行同朱棣没什么区别。
4、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
参与设立朝花社,从事文学宣传
借钱做印刷资本,承担一切杂务 损己利人的
设法还借款 高尚品德 "硬气"
扶我走路
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圆睁""_""叹息"
(不信骗人、卖友) 天真善良 "迂"
5、作者写了三位作家,除优点之外,还写了缺点没有?
殷夫 故意曲译 --憎恶国民党,热爱人民
柔石:迂-不信卖友、视官场太高--单纯善良;敌人狡诈
不敢与女子一同走路 --关心鲁迅
冯铿:体质弱,不美 --心灵美;敌人恶;意志坚强
(反衬作用)
(写出发展:柔石-怀疑减少;对官场认识改变;敢于同女子走路)
[小结]
写人要讲求真实,在充分展现人物优点的同时也不回避人物的某些缺点,写出人物不断克服自己缺点的过程,描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使读者受到感染教育。
7、研读第二部分,质疑问难。(略)
讨论。
1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提示:
_ 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_ 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_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_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三、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关系(密切)。
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被捕前的情况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作业]
背诵七律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三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_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_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_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_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_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_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_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_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四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_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_,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词以造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七、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八、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五
《呐喊》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板书)
鲁迅生平(照片)
1、 照片简介
2、 鲁迅年表
年 份 ::::事 件::::
1881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
1893 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 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 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 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 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六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1.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2.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初读全文;研读第一部分。
(早读时间:听录音;概括五部分段意。)
[讲读过程]
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_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_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_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_的黑暗统治。
_ 国民党_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_的罪行。国民党_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_ 当年5月,鲁迅又写出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_的滔天罪行,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译成英文,寄到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可是鲁迅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
_ 9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杂志创刊,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_ 1932年7月11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_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题。
1 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_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四、读读想想。
1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五个部分的内容,并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教师巡视课堂,适当点拨,并注意发现学生概括的正误典型。
2 学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教师注意让正误两种概括的典型发表意见,以便引发学生以准确、简明为标准评价议论。
3 教师归纳、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五、学生研读第一部分,议论并回答下述问题:
1 第一段中,将"悲愤"改为"悲哀"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作者对几位青年作家被残暴杀害,不仅仅感到悲哀,还对统治者这一暴行表示无比的愤怒。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我很想借此"中的"此"指什么?
提示:指"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2 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
提示: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杂志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说明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_,但怕惹祸,所以"不敢载";"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场上。而《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_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总之,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_,揭露了它不仅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
3 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六、研读第二部分
1、第一、二部分是怎样连结起来的?
照应--邀见;敢于托付--柔石(承上启下)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评价柔石的性格特点的?
硬气;迂。
3、作者由柔石的性格联想到方孝孺,有何深意?
突出柔石的性格;暗示国民党_滥杀无辜的罪行同朱棣没什么区别。
4、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
参与设立朝花社,从事文学宣传
借钱做印刷资本,承担一切杂务 损己利人的
设法还借款 高尚品德 "硬气"
扶我走路
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圆睁""_""叹息"
(不信骗人、卖友) 天真善良 "迂"
5、作者写了三位作家,除优点之外,还写了缺点没有?
殷夫 故意曲译 --憎恶国民党,热爱人民
柔石:迂-不信卖友、视官场太高--单纯善良;敌人狡诈
不敢与女子一同走路 --关心鲁迅
冯铿:体质弱,不美 --心灵美;敌人恶;意志坚强
(反衬作用)
(写出发展:柔石-怀疑减少;对官场认识改变;敢于同女子走路)
[小结]
写人要讲求真实,在充分展现人物优点的同时也不回避人物的某些缺点,写出人物不断克服自己缺点的过程,描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使读者受到感染教育。
7、研读第二部分,质疑问难。(略)
讨论。
1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提示:
_ 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_ 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_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_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三、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关系(密切)。
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被捕前的情况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作业]
背诵七律
沪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电子版篇七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