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8:43:09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通用20篇)
时间:2023-12-13 18:43:09     小编:MJ笔神

当我们面临复杂的情况时,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以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帮助。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一

毛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适当,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既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掌握了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标准,又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能力,较好的总结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合理的选择了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复习总结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二、教学内容方面。

1.始终以复习课教学方法整理所学知识,让知识结构化。

在知识处理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把握住了比、比值、比例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在知识的复习检查这一环节中就强调了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抓住比和比值的特点,进行对比,比较。抓住了学生的弱项,有利的进行了教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注意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还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精心设计练习。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这组题起点低、题型简单,通过练习增强对比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后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基础知识特征没变,而练习形式多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发现规律。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小学的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基本设想: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3、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已学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得以延伸。

2、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态度。

2、通过游戏锻炼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并培养其合作精神。

3、通过分组竞技的方式,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5、教学准备: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阅读自学”

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容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整体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通过实例探究新知。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环节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为了新课程更好的导入,教学前,首先复习比的知识,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为以下情境作铺垫。

(1)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相除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打开课本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在这我会提示比可用两种方式表示,比的形式和分数形式。

(2)学生已经写出了四个比,选取其中两个比,如2.4:1.6和60:40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设问题情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自由回答。

(3)顺势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也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通过实例、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为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第三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观察这两组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会引导学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然后直接给出定义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然后请学生自由总结比例的意义。之后我总结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接下来设计了练习。

下列两个比之间的哪些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1.5:3()15:3通过这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先试着从具体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入手,从而引导其归纳出比例判定的一般方法,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组成比例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这时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我会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板书80∶2=200∶5,80/2=200/5)。

观察80:2=200:5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做总结。探讨写分数形式,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结果。我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小结:我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检验组成的比例对不对?学生会回答对。我及时提问那么:4:9=5:10成立吗?学生会可能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值相等的不同方法去回答。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计算几个比例式的内项积和外项积,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性质。同时也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在这我安排了三道题,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我会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一环节我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小组总结,并派代表发言,之后小组互相评价,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我予以鼓励。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什么叫比例?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布置作业36页2、3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猜数游戏16:4=8:()(2)发展性练习。

a.能否把3×40=8×15改成比例?b.如果5a=3b,那么a:b=():()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考虑,学生持续听课较长时间后,他们的注意力由集中到分散,因此我设计了猜数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又让学生初步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作用,为下一节课学习解比例做一些渗透,后面两道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说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三

3月1日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冯老师给我们做了一节精彩的课——《比例的基本性质》,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运用”,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练习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问题导学开始,冯老师就利用比的意义引入,然后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复习中导入新课;接着老师在新课教学后及时的训练,在合作交流中将练习设计成“试手气,展才气”,将易混、易错的题集中展示给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本节课的练习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整节课高密度高容量的练习,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懈怠,这也是冯老师长期训练的结果。

3、冯老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关注了所有的学生,真正让所有学生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总而言之,冯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建议:如果能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比例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就更好了。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四

本年级共有51名学生,常住户口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但是由于这些学生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比较粗心,马虎,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二、本册教材: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本册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比例,圆柱、圆锥,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4、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5、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图柱体的特征。

6、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7、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8、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9、使学生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制表步骤。

10、使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和指出这个表所说明的问僵,掌握制作带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11、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12、学会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3、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14、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看条形统计图,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15、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指出单式折线统计图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6、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17、使学生了解扇形统汁图的意义和用途,会看扇形统计图,掌握它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18、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9、.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0、掌握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1、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22、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3、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4、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5、通过复习、整理已学过的——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自编简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6、掌握相邻两个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时间等单位之间进率的规律,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27、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直线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8、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年级期末学科检测笔上学期有较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

2、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4、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5、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对学生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12、正考风,严肃考纪,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五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及练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通过例题(1)、例题(2)的学习,要抓住以下三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

x×y=k(一定),接着通过“想一想”来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最后通过“练一练”与习题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得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是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进渡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前进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尺的意义》,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此课的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猜谜激趣,创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

生1:地图。

生2:中国地图。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课件出示)。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a、一幅图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c、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d、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判断。

a、数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写成。()。

b、比例尺是一个比。()。

c、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长。()。

d、把20厘米100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1:5。()。

e、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运用。

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400平方米,把它画在图纸上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操作练习。

请你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教室实际长是8米、宽6米)。

4、总结全课:

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七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八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m24681012。

体积/m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m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m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九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讲解思考题。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布置作业。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新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掌握得还比较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因此需要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知识的反复练习,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一

一、填空题: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3、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与深圳之间的距离是26厘米。北京与深圳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千米。

4、a、b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600千米,把它们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是()厘米。

5.一种精密的机器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6.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7.上海到延安的实际距离是125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37000000的地图上应是()厘米。

8.04080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9.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8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0.比例尺是1:3000,它表示()。

11.在一幅比例尺是30:1的图纸上,一个零件的图上长度是1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

二、选择题: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比例尺是一种尺子。b.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相比,叫做比例尺。c.由于图纸上的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所以比例尺小于1。

8.在一张图纸上,用6厘米的线段表示3毫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a.1:2b.1:20c.20:1d.2:1。

6.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a.5000(1)b.50000(1)c.5000000。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二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求实际距离。这是比例尺应用最常见的问题。因为北师大版不再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所以必须让学生运用比例尺意义,进行解答。

我分步出示题目,边出示边引导:“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求图上距离问题。有前面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解答。所以这里教师出示相关条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评价。题:“深圳到上海的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1)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没有背景,纯人像),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解答这两个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总结全课: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板书反应出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点,便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5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三

一、判断题。

1.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直径,宽等于圆柱的高2.底面半径为2米的圆柱体,它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相等.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比圆锥体的体积大16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

二、填空题。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用字母()表示.

3.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倍.。

4.一个圆柱体,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

三、应用题。

2.有一个圆柱形储粮桶,容积是3.14立方米,桶深2米,把这个桶装满稻谷后再在上面把稻谷堆成一个高0.3米的圆锥.这个储粮桶装的稻谷体积是多少立方米?(保留两位小数)。

3.用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互动导学】。

【知识梳理】。

1、比例和比例的性质2、比例尺。

3、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4、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导学】一比例和比例的性质【知识点】。

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

a::d内项外项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比与比例的区别。

2、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3、解比例的方法: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外项乘积和内项乘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项的值。(注:在转化过程中比例的内项、外项要严格区分)。

比例尺?

【例题】1:已知a?d?b?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例题】2:解比例:?1:x。

1132079。

【我爱展示】。

1.下面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a.10:12和35:42b.20:10和60:20c.4:3和60:45d.35:7和15:32.下面四组数中,可以组成比例的是()。

a.2、5、3、4b.2、4、6、8c.2、9、3、6d.3、2、1、73.如果6x=5y,那么()。

a.x与y的比是5:6b.x与y的比是6:5c.y与x的比是6:5d.无法却定。

4、判断10:12和1:

5、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3.6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

6

能否组成比例。5。

【导学】二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知识点】。

1(于:博文学习网:数学比例)、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异同点: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判断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1.先判断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再判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还是商一定,如果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

关系;如果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例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路的长度一定,已经修好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成反比例关系()(2)表示x和y成正比例的关系式是xy=k(一定)()(3)圆周率和圆的周长成正比例关系()。

【我爱展示】。

1.下面各题中成正比例的是()。

4.54。

那么x和y()xy。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

c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份数与总价的关系。

d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的关系。

5.饼干的总块数一定,每人分得的块数与人数成。

6.甲数是乙数的80%,甲数和乙数成比例.

7.a与b成反比例,b与c成正比例,那么a与c成比例.

【能力展示】。

【知识技巧回顾】。

1、复述比例的相关概念及知识点.2、解比例的方法技巧.

【强化拓展训练】。

2组成比例的比是()1.能与453。

a.6:5b.8:15c.15:8d.5:6。

2.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3.按糖和水的比为1:19配制一种糖水,这种糖水的含糖率是%,现有糖50克,可配制这种糖水克.

5.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21与2(1)1.2与一个数的比等于的比,求这个数35。

(2)x与5.4的比值等于2.5除以0.6的商,求x。

(3)甲数的3等于乙数的2,求甲与乙的比。(甲、乙均不等于0)。

5

111。

23614。

3

(4)乙的2等于甲的3,求乙是甲的百分之几?

3

8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四

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解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二导入:

如果把3:8=15:()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六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七

1、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幼儿园接小朋友,看见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分饼干,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表中的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师:小明的妈妈要去银行换一些零钱,请你帮忙算一算,各换多少张:

二、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1、独立思考: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虚心求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合作过程。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4、教师小结,明确概念,呈现课题。

5、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增加记忆。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给车棚的地面铺上水泥砖,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如下:

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

2、下表中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全班的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4)、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5)、六(1)班学生的出席人数与缺席人数。

4、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订阅《小学生天地》的份数和总钱数。

(2)、小新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正方行的边长与它的周长。

(5)、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5、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这节课你与小组同学合作的怎么样?以后应该怎么做?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八

1、()叫做比例。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外项是。

7、在总价、单价和数量三种量中,

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

8、配置一种淡盐水,盐占盐水的1。

19,盐与水的比是()。

二、判断对错。

1、如果甲数是乙数的1。

5(甲、乙均不为0),甲与乙的比是1:5。()。

2、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地面积与方砖块数成反比例。()。

3、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0小时,乙独做要8小时,甲、乙工作效率的之比是。

()。

4、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成正比例关系。()。

5、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6、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m。()。

2、出粉率一定,面粉质量与小麦质量成()。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3、在一副平面图上,用图上距离2cm表示实际距离200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100b、1:1000c1:10000。

5:41。

4、按1:5将长方形缩小,就是将长方形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

a、111b、c、52510。

5、用3、4、16、12四个数组成比例,正确的是()。

a、3:16=4:12b、3:4=12:16c、16:12=4:3。

四、算一算,解比例x:10=11123:0.4:x=1.2:2=432.4x。

1、六年级学生外出活动,每6人一组,可分为56组,如果每8人一组,可分为多少组?

2、一辆汽车2小时行90km,照这样计算,行驶315km要多少小时?

3、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18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上的足球场面积是多少?

4、一根木料,锯3段需要4分钟,如果钜5段,需要多少分钟?

21的图纸上,画在图。

答案: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52。

3、2.4。

4、3:2。

5、1:6=2:12(答案不唯一)。

6、521。

7、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8、1:18。

二、判断对错1、√2、×3、×4、×5、√6、×。

三、选一选1、c2、a3、c4、c5、bc。

四、算一算1、x=7.52、x=。

六、解决问题。

31590=90x=315×2x=7答:行驶315千米要7小时。x2。

面积是40.5cm2。

4、3-1=2(次)5-1=4(次)。

解:设需要x分钟。

4x=24。

2x=4×4。

x=8答:需要8分钟。

3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十九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说教学理念。

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利用比例尺可以把一些实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把实际距离按一定得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的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得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比例尺的含义。

(1)师: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他起一个名字叫“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实际距离分之图上距离等于比例尺)。

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指出:图上距离实际上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2)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图纸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弄清求比例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要一致。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出示例1:把教材第48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说一说方法。

改写。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3、教学例2.

出示例2.

(1)怎样求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小结: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2)学生尝试解决,指生板演。

解:设地铁1号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0:x=1:500000。

强调:求出的实际距离要换算成以千米为单位。

教学例3.

出示例3,提问: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首先确定比例尺,然后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操场的长和宽。最后根据求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画出平面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设计:

1、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种精密零件实际长度5毫米,画在图上长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3、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2)比例尺可以带单位。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则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

(4)将一个2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

六年级解比例的说课稿篇二十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90。

2:180。

3:270。

4:360。

5:450。

6:540。

7:630。

8: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535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