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和归纳,是我们自我成长的一个必要步骤。总结应该具备客观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个人观点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生活技巧和小窍门,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一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化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功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功能比由70%下降到61%。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女性平均低。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未,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下降到;城市女性由下降到;农村男性由下降至;农村女性由下降至。
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xx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优质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44g,脂肪功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仍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为和,贫困农村分别高达和。生长迟缓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贫困农村则高达,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为和。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农村为;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其中城市为,农村为。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未,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治疗率未,控制率为;与1991年的,和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率由上升到、中小城市由上升到。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估计人数分别为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现患率分别高达和,儿童肥胖率已达,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为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布为:高胆固醇症,高甘油脂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另有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果冻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二
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并将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纳入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身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深人研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课程及教学的关系,关注其内涵及其维度,理解理论的精髓,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需求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生物课程中的体现。
“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与一体;素养是立足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概念,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发展和维持;它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可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就生物学科的体系和特点来看,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从众多的生物学科素养中筛选和提炼出核心的部分,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同时还会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地说,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观念是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结论为基础描述生命现象,从获得生物学概念知识形成生命观念,以达到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理性思维崇尚科学思维精神,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观察发现生物学现象,科学提出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倾向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和能力,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能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服务与回报社会,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生物课程,生物课程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研究生物课程体系与生物核心素养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与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促使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成为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主,凸显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将跨学科通用概念融入生物学课程,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物学课程始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设计导向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学生从学到的核心概念中外延,可以知其然道得明,也就培养了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本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爱艾滋病携带者和患病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动承担向社会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3.整合生物实践教学资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做好课本中探究实验,还要亲自然接地气走进自然、走近社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让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生物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植物的识别,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去农田调查群落的演替,调查街区的环境污染,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撑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点。
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科普小论文撰写、调查活动报告等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素养是人们基本生活之需,而核心素养则是优质生活之需。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思想,是学生在生物课程中获得的终身收益的学习成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三
在新医学模式下,对人才的培养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对教学方式、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对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进行提高,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在基础医学中生物化学的发展是最为快速的且最有活力的。根据医学生物化学在教学发展中和新医学模式存在的不符合问题,我们必须对生物化学的一些教学进行改革。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有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
医学和医学教育中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新医学模式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探索,正确掌握和了解个人心理,处理好医生和患者、家属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国医学系统中写作精神比较差,团体意识不足,并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观念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要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意识,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提高。通过对生物化学教学的不断实践,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1、抓好教学环节,注重三基培养。所谓的医学三基包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可以通过三基的高低来进行展现。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这么学科的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其它学科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有效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基础。在生物化学实践课中,需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掌控,教师可以选择集体备课,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辅导,加强学生考试纪律。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校园网、qq群、微信群、邮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学信息和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发布和提醒,同时对学生的课后习题情况进行及时的批阅和理解,并对教学的节奏和重点进行掌握,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中遗漏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充。
2、搞好课堂设计。生物化学作为生命学科中的领先科目,因此生物化学具有三个特点:理论性、实验性和交叉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和信息较多,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点就比较大。想要在固定的课时和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设计,保证课堂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善。例如,对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引用,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对学科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调整,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课堂学习气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之间的链接进行加强,由于生命学科的各个学科都和生物化学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且生物化学本身就比较复杂。所以,课程之间的链接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顺利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明确,保证学习的鲜明性。学生在后期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的对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
3、开展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保证对学科的最新进展进行及时的掌握。
(1)教师可以在轻松的范围内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补充;
(2)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課件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学习;
(5)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和课题研究中,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
1、开展双语教学。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共同进步,让生物化学领域对新知识和技术有了更及时的掌握和学习。其中,语言是作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对新知识掌握的前提。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就变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才能更好的与国际同行进行交际,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新时期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的竞争能力。只有对语言困难进行克服,才能真正的对医学生化专业中的新理论和技术进行及时的了解。生物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面对其高速发展,学生想要更快的进行接受,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学生更需要主动的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提高。保证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对生物化学核心内容进行掌握,同时更客观的对知识和信息进行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更充分的利用,并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展现,改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并对知识进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充,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此外,多媒体技术还真正实现了教学共享、资源共享,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让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通过不断实践发现,学生对教学的改革是支持的。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需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务必实事求是,并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2]林心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学生国际化培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xx.
[3]汤颖.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xx,09:198.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四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它对于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化的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将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将深奥难懂的新陈代谢机理和复杂的代谢反应等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且形象具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每一位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事情,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将两者平衡。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所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关系复杂、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生物化学知识的抽象化。所以为了让学生跨越这个心理障碍,要对抽象化的概念进行感性材料方面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所以在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进而对整体的理论系统进行认识和掌握。生物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中有许多的概念可以直接凭直接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比如结晶和分解反应等比较简单的概念。其次,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不仅保证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结合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不会对感念产生混淆。
1存在的问题。
1.1概念模糊,反应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生化教材,以由卫生部规划的本科第六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知识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联创生化。对于医学生来说,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需要接触的新的理论、新的化学反应丰富多样,有的物质在生成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之间相互联系,且在同一种物质内进行分解代谢。比如脂肪酸的分解代谢的实现就需要经过很多步骤,代谢反应完成后又继续进行多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副反应,使得反应变得更加复杂,对反应的可调节性造成阻碍。在这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物质及新的生化概念,基数庞大,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许多困难。通常,医学生物化学教材对概念的描述没有太多的文字,造成概念的抽象和模糊,相关知识点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之中,比较分散,只能在教师讲解之后进行归纳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可以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结构的。
1.2酶种类多,名称相似,易混淆。
在人体内存在和很多酶,他们之间构成了不同酶体系。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由于酶的数量及种类众多,有的名称也比较接近,学生很难以进行准确的记忆,在应用过程中容易搞混。这种情况是医学的大忌,不同酶的功能不同,存在的部位也不一样,催化的底物也不一样,所参与的反应过程也不一样,如果在实践中进行错误的操作,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机体的生化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代谢过程,其中代谢机制复杂,在反应过程中,经常出现代谢机制的循环使用,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长期下来,受反应机制和反应循环的影响,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逐渐会产生出厌学的情绪,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生物化学的学习是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概念理论及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
2优化课堂教学措施。
2.1善于质疑问难。
无论是何种课堂,只要是课堂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以构建高效课堂也是需要这两大主体共同努力,教师上课无外乎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学到知识。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最直接互动就是进行提问,提高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问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提问的时机,在比较合适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质疑问难对教师的要求水平较高,从提问的质量可以反应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对学生的了解,当教师真正做到这些时,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对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和易混淆的点,在设计提问时应该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提问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问题更加新颖,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2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生物化学这种理论和实践向结合的课程,可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讲述实践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对求知的欲望。
2.3注重问题的梳理和归纳。
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物质结构、代谢机理等知识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简化,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点。其实,生物化学相关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经过梳理、归纳之后,整个结构就会显得完整、立体,根据这个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加强理解。当然,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无论是教室还是学生都在摸索学习的道路上,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双方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周鑫,刘福,牛利,郭建红,刘清华,王锋,张杨,李夏青.病理生理学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xx(08).
[2]尚明霞.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12).
[3]章有章,查锡良,李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xx.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五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它不仅研究生物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作用和变化(物质代谢),还要研究能量变化(能量代谢),乃至信息变化。旨在探索生长、发育、遗传、学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以期改造自然、改善自己、增强生命力、造福于子孙万代。因此,新时期生物化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向着专业化、深入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实际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实现理想。以生物化学专业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目,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课程。所以,其逻辑性和抽象性是非常强的,知识的应用性也是很强的。因此,教学的重点自然就要放在原理探索和问题探究上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教学中必须达到的效果。所以,要想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兴趣激发、能力积累和经验总结三个方面入手,笔者围绕主题进行以下详细的介绍。
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自愿、自主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教学手段中也要注意凸显这一点。生物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科目。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给学生设置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解决。如,在“维生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00多年前,远洋航海的很多船员都得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多数人牙龈经常出血,疲惫无力,有些人牙龈溃烂,出鼻血,严重者甚至出现发热、痢疾、水肿甚至肠坏疽而导致死亡。这种病的诱因是什么呢,船员们为什么会得这种怪病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听课,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理解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更多类似的例子和问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未知,更加有动力地学习和进步。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性的操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强调他们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粗中有细、细中有精,让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秉着科学探究的态度,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不断前行。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如何达到高效性的探究学习,这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步骤中的关键一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比如,鼓励“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试讲”一遍,老师的.责任就是挑出学生的不足,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人多力量大,一个人不能够考虑全面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另外,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代表性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例如,关于“酶的概念”的讲解,老师除了让学生思考之外,更要用一些有意思的实验来证明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是常见的实验,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生物酶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人的唾液,然后,滴加碘液时就不呈蓝色了,这就是酶的分解作用,由此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和演练,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更多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当然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全部精神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不可否认,生物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讲,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然而,生物化学又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去开启这扇大门,根据教学实情精心地设计,那么,就会使这门学科大放异彩。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生活性案例进行导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使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最大化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胆色素代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个15岁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案例引入教学,结合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融入病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以胆色素代谢的相关知识探究发病的原因以及病理机理,从而使单调乏味的生物化学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以利于学生的临床实践分析学习。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应该在生物化学教学上更为广泛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陈旧观念,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
问题探究结束之后,老师还要给学生总结的机会,具体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总结,一部分是思维总结。知识性总结不需要强调,思维总结部分需要说明一二。其内容必须包括本次探究过程的心得,自己在探究方面的思维优势以及思维劣势,在此次探究过程中自己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有哪些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的课堂笔记的要求,除了在上课将内容整理完整之外,还要附加上课下的思考。从老师的思维方式中得到的收获,或者是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的启发,又或者是反思自己的分析过程和实验过程而得到的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学习财富,学生需要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上,或者是单独的笔记本。然后定期进行整理,每一周都要给自己提一个要求,周末时进行总结,哪里做到了,哪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可以做一下评价,给学生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给学生更加中肯的意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过这样高质量的反思,才能让每次探究过程都为自己的探究能力提升助力。在兴趣激发的教学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过度教学,一旦学生出现思维疲劳就要及时休息,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者是生物化学小笑话等来活跃一下课堂的氛围。否则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造成学生的对生物化学的厌恶心理,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总之,渴望了解自然、了解生物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老师在教学时最本质的理由。因此要注意在教学中展示生物化学的魅力,通过生活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发现求知的美好,发现探究的快乐。在玩耍和休息中亦能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有更多的启发。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以探究为根本,从精神和内容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1:罗辉,周三牛,郭红英,等.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
3:高凤丽,罗辉,周三牛.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1(26):119-120.
4:郭红英,王毓平,刘文演.中专生物教学中环境和健康教育的研究: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j:.学科教学(生物),20xx,11(42):190-191.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六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外围。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七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看了这篇文章有利于我们现在学习的教学设计,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新知识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对重点的新概念要重点的与之前学生可能接触过的错误的前概念区分,这也是我们这是以后真正去给学生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我们避免不了,学生在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时候,已经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接触、学习到了许多生物学科的知识,而且学生也会从互联网,平时生活学习到相关的生物知识,这些知识数量很多,有部分学过的知识是因为当时知识水平不够而没有深入学习,只学习浅表,而有一些信息是错误的,这就使学生在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生物的时候会有这些前概念的干扰。作为老师应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及发现学生是否有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到干扰、误导,影响学习效果。
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与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文章作者举例说明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在其中涉及的化学键在化学学科中有学习到,而在政治学科中也有对“通货”的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辨析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在学习专业的知识外,也要相应的了解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广,利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课堂的教学。
虽然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会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但只要正确处理,前概念也能为生物教学服务。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一个概念时能为后面概念的学习作铺垫,学习后面概念时能以先前学过的概念为例,巩固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通常会举例,打比方等,这时要特别注意自己举的例子是否合适,要避免因为教师不经意的失误也可能成为干扰学生以后学习的前概念。
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看这些相关的杂志报刊书籍能使我了解到更多的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汲取其中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八
摘要:牙齿是许多脊椎动物上都存在的结构,牙齿的萌发需要许多细胞与组织的参与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在牙齿保护与牙齿再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几方面做简单的阐述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牙齿;萌出;调控;再生。
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从颌骨内向口腔方向运动,穿破颌骨与口腔黏膜,进而与对颌牙相接处而到达功能位置的复杂过程。此过程有多种细胞参与,是一个复杂且被严密调控的生理现象。
1牙齿的萌发机制。
1.1牙囊的作用。
牙囊是发育中牙齿周围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后来会发育成牙齿的支撑组织。牙囊在牙根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能引导牙根向正常方向生长,牙根开始形成后不久,牙囊会形成牙齿萌发的通道,发育中的牙齿通过这条通道向口腔黏膜移动,有人做了实验,将犬牙冠形成后门牙前四周去除牙囊,牙齿便不能萌出;将剥离的牙囊重新放回,牙齿即能萌出,由此看出牙囊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牙槽骨吸收的发生。
牙齿萌出的通道是由骨腔内的牙胚发育引起骨吸收而形成的。在换牙齿的期间,骨吸收使该通道加宽,允许牙冠通过从牙槽骨中萌出。cahill等通过越过牙的金属线隔离此通道,发现狗牙萌出手足,去除金属线牙齿便可以萌出,故可以看出,对于埋藏在牙槽骨中未萌出的牙齿,萌出的关键是骨吸收形成萌出通道。
1.3细胞的作用。
在牙齿萌出之前,单核细胞大量涌入牙囊,牙槽骨的破骨细胞数量迅速增加,然后,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又迅速的下降。破骨细胞可以吸收钙化组织,而单核细胞具有破骨细胞前提的特征,这些细胞通常在破骨细胞周围,单核细胞大量涌入有助于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又促进骨吸收形成牙齿萌出通道。
1.4分子的作用。
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单核细胞进入牙囊形成破骨细胞,然后形成牙齿萌出通道。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参与单核细胞进入牙囊并聚集的过程。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一定程度生替代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当小鼠缺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时,牙齿不能萌出,若给其体内注射该因子,可以增加牙囊内单核细胞的数目,引发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使小鼠的牙萌出。
2牙齿萌发的调控。
牙囊在牙齿萌出开始是形成牙周膜,其中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纤维,成纤维细胞收缩带动牙周膜纤维收缩,牵引牙齿向萌出方向移动,这也形成了牙齿萌出的主要力量。还有上述说破骨细胞的形成,进一步形成萌出通道的过程都是牙囊的调控。
2.1护骨素与破骨细胞核因子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的调控。
opg是simonen通过分子克隆得到的一种新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受体(tnrf),破骨细胞核因子受体配基(rankl)是ynf配体的一种,对破骨细胞的发育功能有重要的作用。rank是一种肿瘤坏死受体蛋白,可以被rankl识别,opg可与rankl之间竞争性结合。各种刺激骨吸收的因子诱导膜上表达的rankl,rank与rankl结合,将信号导入细胞,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且rankl与破骨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以增加骨吸收和血钙。opg会竞争性的抑制两者之间的信号传递,opg与rankl在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是破骨细胞终末分化期及发挥功能的调节因子。opg异常表达会抑制破骨细胞的的形成,增加局部骨质密度,导致牙齿萌出困难或错位萌出。
2.2钙,磷与牙齿发育的影响。
若牙釉质被损坏,牙本质会暴露,其中有本质小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牙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引起疼痛。
3保护和牙齿再生的展望。
3.1龋齿的预防。
唾液中的钙磷盐相对牙齿是过饱和状态,可以防止牙釉质脱矿,并且促进新萌出牙齿的矿化,奶酪作为一餐的最后一道食物有助于减少龋齿,因为奶酪中有高钙和高磷酸盐含量。
含氟牙膏的使用可减少龋齿,氟是牙齿不可缺少的部分,少量的氟可以促进牙釉质对细菌酸性腐蚀的抵抗能力,促进矿化,高浓度的氟离子海鸥抑制酶的作用,从而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产生酸性物质。但是氟摄入过多会引起氟中毒,出现掉牙,氟骨症等。
3.2牙齿再生的展望。
我们都知道6岁左右的小孩可以换牙齿,但是成年人若牙齿脱落后就不会再重新长出。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成年人也能长出新牙齿呢?直到现在,已经有通过干细胞技术让牙齿再生的技术,但是仅在老鼠等动物上实验成功,这种方法是利用成年鼠的牙齿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然后把它移至口腔,使之得以再生。牙齿干细胞就是种子植入牙床,但对于人体是否能成功,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如何把干细胞与周围的牙组织逐渐融合,并且是新生的牙齿牢固的固定仍是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更多的,或者我们可以从牙囊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入手,寻找牙齿再生的新方法。能否通过某种因子在此使破骨细胞进入到牙囊中,形成萌发通道再生牙齿。
也许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我们如果从基因水平上认识了牙齿的脱落与再生,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的方法来使牙齿再生,也可以避免干细胞的培养和植入等复杂的过程,但是对于牙齿萌发脱落的基因水平的研究仍需要很大的努力。
4总结。
通过本次的作业,我对自己一直不太清楚的牙齿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牙齿的萌发至少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物质的参与,也有很多因素调控,本文只是阐述的了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过程都研究清楚,那么对于与牙齿有关的疾病治疗也会也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保护好牙齿,更重要的是让牙齿再生能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宋代辉,刘少华,牙齿萌出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口腔医学3月。
【2】苏吉梅,国家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月。
【3】刘光峰,张庆元,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5月256603。
【4】李锐,李振钢,牙体牙髓牙周病力学杂志3月710032。
【5】华西医学院口腔医学课件。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九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必须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生物科学将成为21世纪带头科学,进行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把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有效实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1.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师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新重点、新难点、新目标、新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延续以往实验的操作程序,只是在部分环节上安排少量的讨论,大部分的探究实验都存在“表面化”“走过场”的现象。农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比城市教师更多一些,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性教学量过大,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不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没有细化,实验条件不完善。学生学习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交流表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知如何是好等等。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的尝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的过程。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题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对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是相通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和途径。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和亮点。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求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只是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探究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励学生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累积才能获得。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生物课上,成功的探究性学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智慧。学生在生物课的探究中不仅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深入的了解,生物课上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探究过程有独立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根据事实进行批判的思考的态度。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真实自然和生命宝贵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真实的与动植物接触,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物的同时,也拉近了与生物的距离。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既重视知识获得又重视能力培养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3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3.1内容。
(一)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品质培养的指导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问题的探究价值。
3.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4.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分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
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调查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分析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3.2目标。
(一)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困难,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得出相应对策。
3.3论文完成的方法。
深入中学调查,真正的走近生物课堂,去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真切的感受探究性学习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反馈给教师,找到合适的策略,从而有效恰当地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调查访谈法:主要针对学生,其内容包括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当前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进行问卷。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2.课堂观察: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合适的场所,通过对课堂中的相关要素的研究,从一线课堂实践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发展、升华为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3.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4进度安排。
完成调查过程、撰写毕业论文20xx.4.8-20xx.5.17(ii学期:第7-12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传版社,.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吴诗光.探究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天中学刊,,(10):14。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
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与职高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也与职高生物学科特点十分贴近。通过教学实例,阐述职高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职高生物;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应用。
职高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希望学有所用,为将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被生物学科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把握职高生这种学习心理,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目前,职高生物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两种方法既有关联又有不同,其中任务驱动法虽然也经常以问题来作为任务的主要构建框架,但它更注重任务中教学内容的隐性内涵,更强调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互动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职高生物重于应用与实践的学科特点十分契合,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如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阐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知识以单个或者多个任务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任务中隐含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巩固旧知,发现新知。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中,教师始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如何最快地完成任务,最终让学生通过任务完成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构建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目的和动机,然后让学生再对任务进行分析,尝试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制订可行的任务计划,最后通过运用自己选择的方法、制订的计划获取各种任务中所需的信息,从而能够使任务顺利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会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属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致分为四个步骤:()任务提出、自主探究、互动合作、总结评价。本文以“遗传与变异”一课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学习“遗传与变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现实中的生物问题,学会如何培育新品种作物。因此,教师要将比较分散的与生物性状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生物原理,来进行优良品种的培育。
1.情境创设,提出任务。
对于大部分职高生来说,他们对育种方面的内容都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将任务引出。利用多媒体呈现两种不同性状的小麦图片,然后问题引出任务“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哪种小表更能够符合农业生产需求?怎样运用现有小麦品种培育出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品种优良的小麦?”
2.分析任务,自主探究。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目标,这时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任务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的分析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新品种培育,首先是生物变异,而可遗传变异来源包括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应用于生物实际中,可以进行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等,那么如果想完成这些任务,该选择哪种育种手段?学生可以根据下表从几方面进行思考:
3.互动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结组,也可以根据座位关系自由结组,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应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
4.作品展示,总结评价。
任务完成后,如何对每个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合理的总结与评价,是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每组的组长对小组任务设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给出客观评价。例如,a组运用生物知识培育出了“ddtt(矮秆抗病小麦)”的新品种,采取的是“杂交育种”的育种方法,运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选择“杂交―自交―选优―自交”的方法与途径,其优势在于新品种中集各个个体优良性状于一体,而其缺陷在于育种时间较长,优良性状必须做到及时发现,并用“矮秆抗锈病的小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对a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给出了好评,认为他们计划合理,组织严密,结论科学。同时对照a组任务,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了及时的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职高生物教学中最具教育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学生夯实生物知识基础、强化生物学习意识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在广泛应用此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因人而异、因教材具体内容而异,构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牢固框架,为职高生建立完整而全面的生物知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玉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探究性实验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12,28(1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一
主题的写法。
生物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生物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2
题目的写法。
生物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
3
摘要的写法。
生物论文的摘要,是对生物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通过阅读生物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论文摘要切忌写成全文的提纲,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这样的或类似的陈述方式。
4
引言的写法。
一篇生物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5.“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
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逻辑顺序。
5
结论的写法。
结论是对生物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注意事项。
注意理论需要联系实际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
根据学校的要求来写!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带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为医疗药品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当生物制药注射液研发成功后,人们对于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国家提出了加强生物制药注射液安全检验的措施,对生物制药注射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高要求,确保生物制药注射液的质量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健康。
1检验生物制药注射剂的基本方法。
1.1薄膜过滤检验法。
薄膜过滤检验法是最常用的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方法。在采用薄膜过滤检验法时,要注意控制好生物制药注射液的使用量,避免在冲洗液中放入过多或是过少的生物制药注射液,以免检验的效果受到影响[1].然后,在使用薄膜过滤的方法检验生物制药时,还要按照规定的温度培养4d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试验的结果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直接接种检验法。
在检验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方法中,直接接种检验法是选择符合规定的培养基而直接进行接种的一种检验方法。生物制药注射液的直接接种检验法,就是接种的生物制药注射液在性能上达到了规定中的基本要求,而这对于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来言,是极为重要的一点。通过对生物制药注射液进行阳性对照比较后,如果经过生物制药注射液直接接种后,检验的含供试品的各个容器中试验菌生长情况都良好的话,那么生物制药注射液直接接种的供试品的检验量,应该在检验条件下没有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2].所以,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的供试品进行无菌检查。如果生物制药注射液直接接种检验的供试品中任意容器内的微生物生长微弱,或者是生长缓慢,甚至出现了不生长的情况,那么生物制药注射液直接接种检验的供试品的检验量,在该检验条件下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可以采用增加冲洗量和培养基用量的方法,对生物制药注射液进行重新检验。
2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建议。
不论是采用直接接种检验法,还是薄膜过滤检验法,都必须按照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的'相关规定和操作步骤进行,而具体的检验步骤包括样品取样、试验操作和处理样品等。但在采用这些检验方法时,必须要保证检验的精准度和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了确保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质量,检验人员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重视样品取样工作。
目前,我国对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取样过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甚至在一些规定上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生物注射液检验的局限性增大,给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工作带来了难度[3].但是,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对样品的取样数量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大多数时候在实际的取样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数量进行取样,导致检验的结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所以,在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取样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规定控制样品取样的数量。首先,要根据相关的规定,按照选用的检验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其次,要重视样品选取比例问题(样品量和药剂总量之间的比例),如果取样的比例控制不好,也会直接影响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2.2重视基本操作问题。
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的基本操作过程是确保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把握好基本操作环节,才能达到更好的检验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效果。所以,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基本操作必须精准。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时,通常使用的是机器检测,而操作检测机器的正确方法是保证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顺利完成的前提[4-6].如果在进行机器操作检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操作失误的情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会对抽取的样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甚至需要检验人员对样品重新进行抽取。第二,要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生物制药注射液属于化学制剂,而化学药物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时,首先要保证操作时的安全性。第三,要保证检验基本操作的完整性。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检验人员在对生物制药注射液进行检验时,还要做到有条不紊。另外,检验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标准流程,确保生物制药注射液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的质量和水平。
2.3重视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是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样品进行处理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1同的型号,在抽取样品做好检验之后,开始进行样品1方式。因为每种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的处理方式,都与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的检验结果有直接联系。而且,一般对于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的样品处理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7,8].所以,检验人员只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样品处理即可。二是要减少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的浪费。近几年,有很多检验生物制药注射液安全性的工作人员,在检验生物制药注射液安全性的过程中,不重视检验样品的浪费问题。因为检验人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认为浪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不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任何影响。但实际上是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的处理方式,对检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浪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成本。所以,相关的检验人员对此要重视起来,在工作过程中要杜绝浪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的情况出现。
2.4注意其他问题。
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中要重视的问题除了检验样品的取样、基本操作和样品处理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要引起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人员的注意。比如,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时的冲洗工作,以及生物制药注射液的存储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结果。因此,在对生物制药注射液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还要控制所有影响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效果的因素,按照相关规定标准进行操作。
3提高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准确性的方法。
3.1严格按照操作规定执行操作内容。
从我国目前的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情况看,我国对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安全性要求并不高,而且相关的规定也不明确。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想要提高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效果的准确性,还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9].第一,医疗单位应端正对待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工作的态度。因为很多医院都存在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进行抽样时,不按照随机抽样原则进行的情况。虽然这种不按规定进行抽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抽样操作的工作量,但是却给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二,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时,一些检验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对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医院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人员,只能从实习生中抽取一部分人来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样品检验工作,而这些人员因为缺乏样品检验方面的工作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操作不当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医疗单位想要改善当前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要从根本上做起,严格要求检验人员端正工作态度,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的基本操作时,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重视检验仪器操作的正确性;第二,重视检验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在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进行基本操作前,要对主要检验的注射液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检验工作的严谨性和安全性。
3.2适当处理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样品。
在确保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操作符合规定的基础上,检验人员还要在进行样品检验的过程中,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首先,确定生物制药注射液的取样量。比如对于不同类别的生物制药注射液,抽取的样品量是不同的,这是检验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检验人员首先要对每种生物制药注射液有详细的了解,在进行检验时能够明确各种药物的性质,在检验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10].但是,如果检验人员在进行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之前对各种药剂都不了解的话,结果不仅会影响工作进度,甚至会引发药剂检验的安全问题。其次,检验人员还要做好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后的处理工作,按照规定对检验现场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因为检验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样品安全性而对环境造成污染。
4结语。
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工作性质比较复杂,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首先要明确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的具体步骤,以便按照规定内容进行严格操作。同时,检验人员还要对生物制药注射液的检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对生物制药注射液样品进行检验,减少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减少对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样品的浪费。同时,还能保证生物制药注射液检验结果的质量,最终提高生物制药注射检验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2]闫石,王翔宇.生物制药注射剂检验方法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xx,8(6):101.
[3]张翠翠,段久文.生物制药注射剂检验方法的探究与建议[j].黑龙江科学,20xx,4(11):215.
[4]闫秀红.注射剂检验方法的探究与建议[j].黑龙江科学,20xx,6(3):40,43.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三
在中学生物学特长生培养方面,弄清生物学知识的涉及范围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搞清楚生物学特长生的发展和培养方向。
1.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中学生物学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卫生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学。实施新教材后,初中教材统编为生物,分为第一册(上)、第一册(下)和第二册3册。中学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演化、遗传和变异、生态等方面。这些生物学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基本途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数量和质量。丰富的课堂内容、良好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场面能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持之以恒,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由一时的兴趣转化为志趣,从而树立从事生物学事业的远大理想。这些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上,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并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
2.选修课是发展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重要阵地教师应结合生物科技发展的状况及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地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事例,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宽知识视野。要努力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前景,看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学生通过参加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辅导学习,自学能力、实验技能、心理素质大为提高。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表现更为突出,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都比较强,能成为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好苗子,再通过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使之成为21世纪的生物科技后备人才。
3.活动课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又一重要阵地鄙物学活动课的开设要注意体现全面性、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联系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实际,寻找存在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课的开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的生物学技能,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及实验中的生物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取得课题研究项目的成果,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课,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制作研究,通过创造技能学习,研制一些生物技术产品,进行小创造、小发明活动。这样,使学生产生进行生物学研究和创造的萌芽。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全面的,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不屈的研究探索精神。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使之具有生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生物科学价值观。
4.劳动技术教育课是发展学生生物学特长的又一领地崩投技术教育课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内容;况且,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广泛。生物学既是实验科学,又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开设生物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栽花种树、草木管理、动物饲养等都涉及普通的生物学应用知识。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组织培养、菌种制作、无土栽培等实验室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生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了,生物学科的实验、实践性日益突出。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生物学劳动技术教育培训,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课进行一些操作、实践,掌握生物学劳动技术,能够积极进行技术管理活动,逐步培养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树立科学技术立国的基本观念。
总之,生物学特长生的培养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这是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四
本专业为2014年新增本科专业,立足北京,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应用性。使学生掌握制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具备将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具有独立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的能力,具有现代生物制药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制品、制药等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毕业生有较宽的就业机会和较强的竞争力。
二、就业前景1.具有将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人才前景看好。
生物制药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这类人才需具备两方面技能:其一是新品研发,其二是仪器操作。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领域、医疗卫生部门等相关单位对该类人才都有强大的需求。
2.生物生化制品市场调研得知,化工制药由于他偏重于化工,可以到化工厂,可以到制药厂,可以到于医药有关的单位,就业前景更好。
有问题,但是最近几年,由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中成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就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生物制药应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限于专用设备,以及相应产品开发不够,就业可能比较困难,可以说国家的政策关于生物方面的正在和国际靠拢,但发展还很不完善,你如果选择学生物就的做好读研的准备,工作不好在找,也需要深造,只要你英语好,出国深造还是很有前途的。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五
水处理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新课程体系中10门主干课之一,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是水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基础,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学好该门课程后才能更好地应用生物法来设计污水和自来水水处理工艺。微生物个体极小,种类繁多,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和结构,这就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觉微生物知识杂乱,学习难度比较大,学习效果也不好,因此,如何提高水处理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如下探索。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是给排水专业的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包括给水和排水)的前导课程,和其他专业生物教学不同的是要紧密围绕“水处理和水质控制”为核心实施教学。所以重点介绍水中存在的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以及在水质净化中有重要作用的古细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特性。在介绍微生物生理和营养时,要密切结合在水处理工艺的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介绍呼吸类型和代谢途径。在介绍生物对碳元素、氮元素、磷元素等的转化原理时结合具体的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要求讲解,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意义,为后续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用实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水处理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工业应用有密切联系的应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讲授应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原理部分内容时,应该带领学生参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观察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性状,在参观中给学生讲授污水处理工艺及微生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讲授大型水生植物治理水环境时,引入一些工程实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带着兴趣深入地理解微生物在处理中的作用。除了教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更要引进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南京林业大学校内有一条有防洪和排污功能的河流,由于河流里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比重较大,水质表观性质很差,学校为美化校园环境,引入了微孔曝气、喷泉曝气、添加微生物载体与菌种、种植水生植物等生物处理工艺对该河流进行污染整治,该河流中就存在各种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在讲解生物处理水原理时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教学效果良好。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形体极微小,看不见,摸不着,为了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讲微生物大小时,病毒、细菌、酵母、霉菌等通过色彩鲜明的图片展现给他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述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时,配以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等的图片,使学生对微生物的巨大威力和处理效率大为佩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比较强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得他们认识到掌握微生物知识在给排水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
《水处理生物学》教学注重学生不仅要对对水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独特的研究学习的技能。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藻类这一章节时,正好是春末夏初,学校里的河流断面中流速缓慢的区域有大量红色的物质出现,学生很好奇这是什么现象形成的,这时候就引导学生取样观察,了解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藻类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加深了学生对水体中藻类的知识的掌握。本学科也是发展中的学科,在生物学领域不断有新技术、新手段产生,比如说新型的微生物菌种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微生物检测的新方法pcr―dgge,在讲解到相关章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了解新技术,新方法。
5强化实验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应长期持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识,还要经过足够的能力训练,使其具备适应特定岗位要的综合工作能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需要通过4个课时的实验课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操作与使用方法,掌握水体中主要微生物的检验技能,掌握控制水体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以确定水和废水的生物学性质,了解主要的水处理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和结构特征,掌握从水体中分离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和技能。按照这个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制定了完整的实验计划,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酵母菌、霉菌、放线菌、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菌胶团等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操作,还能完成对各种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在完成观察任务后,继续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接种,培养(任选稀释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在培养36小时后观察培养出来的菌体、菌落,进一步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课时少,但是实验内容比较多,所以实验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酵母菌,霉菌样本的纯培养工作,取曝气池新鲜活性污泥样本工作。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经验,对历届学生实验操作时不太注意或易出错的环节,讲解时着重提出来,并且在他们实验操作过程中时监督检查,如“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的实中的操作步骤、“无菌操作”实验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提高他们的效率。
以上几点便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当然关于水处理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探讨,也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总的来说,希望经过不断的教改反思,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文博。优化微生物学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3)。
[2]李远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六
各中小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年5月20日是第24个“全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是“营养均衡,健康加分”。按照省市相关部门精神要求,为认真做好我区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健康饮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强化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教育,推动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优化膳食结构,现决定在全区范围开展“合理膳食指导”暨“5.20全国学生营养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一次“健康与营养”主题黑板报比赛。
1、比赛范围:高段组:小学5-6年级,
中学组:初中各年级。
2、比赛主题:内容围绕“健康与营养”。如“我爱绿色食品”、“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铁酱油是我的好朋友”等。
3、比赛要求:各校最多选送5幅优秀黑板报作品参赛。作品拍成照片上交(同时交电子照片,k12发教育局教育科吴)。上交时间为20**年5月24日下午5点前,作品背后注明学校、年级、班级。电子照片也要在每张照片下方注明学校、年级和班级。作者不明的.,不予评奖。逾期者作放弃论。
4、比赛奖励:由教育局和卫生局邀请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二、发放一批营养知识宣传资料,在学校校园展出膳食营养宣传板报及主题绘画优秀作品。
三、开展一次专题讲座。邀请省市营养学专家给各中小学(幼儿园)分管领导、食堂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老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科长和分管学校卫生人员、疾控中心分管主任等进行“合理膳食”营养知识讲座。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七
随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竞赛特长的学生,学科辅导教师也在着力研究和培养这样的特长学生。自我国开展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学生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摘金夺银,成绩辉煌。生物学奥林匹克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学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学,有志于发展生物学。特别在高考取消生物学科,生物教学步入低谷的时候,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培养了一批生物学科特长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发展。面对21世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生物学特长生如果仅限于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摘取奖牌的学生,特长生的意义就显得过于狭隘,就会使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发生偏差。因此对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加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随着一年一度的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及优异的竞赛成绩的取得,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也在逐步得到强化,牢牢地限定在生物学竞赛这一活动上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生物学难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就是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见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很大,内容十分丰富。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人才。21世纪是生物学领先的世纪,生物学知识将应用于21世纪的方方面面,各种生物学人才在21世纪将发挥各自的巨大作用,创造出较多的成果。如果仅把参加生物学竞赛的学生作为生物学特长生来培养,这是远远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培养的生物学特长生,应当是能够在将来应用各种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能够在促进人类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可以看到,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生物学知识涉及的范围,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应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从而使生物学特长生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生命科学事业,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参加生物学科技活动,具备一定能力,并有突出表现,这应当就是中学生物学特长生。
生物营养健康论文篇十八
冯小雨。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院生物科学071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冯自立。
[摘要]简要评述了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药用蛋白种类和表达系统,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基本方法、应用研究等。尽管目前植物作为药用蛋白的生物反应器受到诸多因素限制,优点与问题并存,但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药用蛋白;生物反应器。
引言。
传统的生物医药基因工程常利用动物病毒、细菌、酵母等为生物反应器进行药用蛋白的生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细菌细胞不能进行许多病毒蛋白质的转录后的修饰作用,不利于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导致其免疫性通常较弱;酵母菌对有些蛋白质的过分糖基化可能影响针对特定蛋白质的免疫反应,妨碍着酵母菌在一些疫苗生产中的应用;多数动物培养系统表达水平低,需要昂贵的生长培养基,且培养基需要特殊处理,因此疫苗成本很高,限制了其商品化应用。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核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中可以生产出在医学上有生物活性的药用蛋白,且可以克服其他反应系统的缺陷,成为药用蛋白生产的又一新途径。
1问题的提出。
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最初是建立在结构简单的微生物,尤其是大肠杆菌的基础之上的,最初都以大肠杆菌为受体表达外源蛋白,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思路出自偶然。八十年代末,比利时pgs公司的科学家将一个神经肽(enkephalin,脑啡肽)编码基因转入烟草中表达,用意在于让瘾君子们不用抽烟,只需拿烟叶闻一闻或放在口中嚼一嚼即可过烟瘾,以此减少尼古丁对人体的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他们把这个小肽基因两端设计了两个蛋白酶的酶切位点,将改造后的基因串联导入烟草细胞并成功获得再生植株,结果小肽以多聚体的形式表达存在,用胰蛋白酶和羧肽酶作用后获得了神经肽,每粒种子在200nmol,然而,他们的目的最终没能达到,因为神经肽要经血液运输而起作用,在口腔及消化道内会被降解掉,但他们却意外地找到了一条转基植物生产神经肽的途径,引起人们对此领域的关注。运用相同的思路,美国scripps研究所分别克隆了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基因并转入烟草中,然后使两种转基因烟草杂交,在子代烟草叶片中产生了大量的抗体蛋白,表达水平占叶片总蛋白含量的1.3%,从而开创了用植物生产人、畜用疫苗的新时代,用此法生产抗体可大大降低成本,生产规模大,可缓解目前疫苗紧缺的局面[1]。
2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药用蛋白种类的研究进展。
迄今为止,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开发的药用蛋白、酶等已达100种以上,其中在植物中成功表达的药用蛋白质和多肽有:人的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等。
2.1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药用蛋白种类。
2.1.1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动物口服疫苗。
第1页共5页。
动物口服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的抗原编码基因进行克隆重组,导入植物受体细胞进行表达,其表达产物无需纯化,连同植物组织一起口服后可激发动物粘膜免疫,机体产生对该重组蛋白的保护性中和抗体。1992年masonhs等首次报道了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转入烟草中获得0.01%表达。1995年masonhs又将hbsag基因转入马铃薯中,并使其在块茎中专一性表达,用薯块饲喂小鼠,在小鼠体内检测到保护性抗体[2]。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等在马铃薯和番茄中成功地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将转基因马铃薯饲喂小鼠后,在小鼠血液中检测到乙肝病毒保护型抗体,滴度达10mv以上,该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到目前为止,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成功的动物口服疫苗有:人的乙肝病毒疫苗、霍乱弧菌疫苗、肺结核疫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norwalk病毒疫苗、狂犬病毒疫苗、涎腺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麻疹病毒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和牙龋疫苗等。
2.1.2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动物保护性抗体。
近几年,在植物中表达人和动物的抗体又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焦点,并出现了“植物抗体”这一新概念。它是指动物抗体基因或基因片段在植物中表达的免疫性产物。目前,已有几种转基因植物抗体具备潜在的商业价值:(1)在烟草中表达的抗链球菌表面抗原的分泌型igg-iga抗体(预防龋齿),临床实验证明该抗体预防链球菌腐蚀牙齿的效果与鼠淋巴瘤产生的单抗igg类似。(2)在小麦和水稻中表达的抗癌胚抗原的抗体。癌胚抗原是细胞表面糖蛋白,也是肿瘤相关的特征抗原之一,该抗体在体内造像及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3)治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在大豆中表达的抗体anti-hsv-2能有效的防止单纯疱疹病毒hsv-2在鼠阴道的存活,其活性与细胞培养得到的抗体相仿。(4)利用植物病毒载体表达的治疗淋巴瘤的抗体(scfv),抗体基因来源于鼠b淋巴细胞瘤,利用该抗体免疫小鼠能使小鼠抵抗淋巴瘤的侵染。
2.1.3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和多肽。
药用蛋白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如纯化的血清白蛋白(has),全世界的年需求量为550t,传统的生产方法是从人的血液中分离提取,这样提取不仅价格较高而且还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危险。而今人们可以利用转基因植物进行生产。类似的植物性来源的药用蛋白质还有人的白介素、干扰素、脑啡肽、以及两种价格十分昂贵的药物: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葡糖脑苷脂酶等。另外在近期的系列研究中,植物悬浮培养细胞也被用作药用蛋白的表达载体,如人白介素if-2和if-4、核糖体抑活蛋白以及人抗胰蛋白酶等的表达生产。在上述研究中,烟草的悬浮细胞是人们的首选培养细胞,水稻细胞也曾被试验过。
3转基因植物疫苗和药用蛋白的表达系统。
3.1农杆菌介导的核转化系统。
目前,研究成功的转基因植物药用蛋白中,有80%是由农杆菌介导形成的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生产。**、1990年hi-att等巧妙地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分别表达重链和轻链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再通过杂交的方法解决了重链和轻链同时表达并组装成抗体。从杂交植物中产生的抗体占整个可溶性蛋白的1%。可以引起流行性急性肠胃炎的诺沃克病毒,抗原诺沃克病毒衣壳蛋白(nvcp)在转基因烟草叶片和马铃薯块茎中表达,其病毒抗原产率分别为总可溶性蛋白的0.23%和0.37%,饲喂小鼠均引起免疫反应[2]。
3.2植物病毒瞬时高效表达载体。
中得到表达。
3.3植物叶绿体高效表达系统。
表达量占可溶性蛋白的5.1%[5]。
4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药蛋白的优点。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具有常规的微生物发酵、动物细胞和转基因动物等生产系统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微生物系统缺乏真核生物的加工修饰系统,在发酵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不溶性聚合物,发酵常需要庞大的设备投资;动物细胞培养存在成本高、产量低以及对动物细胞生长干扰等缺点;以转基因动物作为生产系统较之利用植物将会成为更多公众或伦理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有可能含有潜在的人类病原。而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植株再生较容易,且植物基因工程疫苗不需严格的纯化程序。利用转基因植物大规模生产治疗和诊断用的医用抗体,生产成本比任何来源的抗体都要低;转基因植物能对真核蛋白质疫苗进行准确的翻译后加工修饰,保持了自然状态的免疫原性;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使用方便,植物抗体易保藏,不需提取便可直接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且可直接口服免疫,易于生产、运输、推广和普及。利用植物表达系统已成功地表达了多种药用蛋白,在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方面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6]。
5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药蛋白的缺点及改进措施。
虽然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廉价、高效、大规模的成熟的生物反应系统,还需解决一系列问题,同时植物生物反应器引起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需要认真对待。
5.1蛋白表达量低。
蛋白表达量低,一方面无法达到商业化生产剂量。这可以考虑使用强启动子、前导序列和增强子,优化选择密码子,mrna去稳定序列的去除,整合性表达,通过协同表达二硫键异构酶或伴侣蛋白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使外源基因在叶绿体中实现稳定高效表达,将外源蛋白定位于植物某一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内来提高表达水平,这也可简化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过程;蛋白表达量低,另一方面转基因植物疫苗的有效成份含量转低,口服这种疫苗不但会诱发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相反会引起免疫耐受性,这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反面效果。
5.2选择合适的目标植物。
目前烟草被广泛用于转基因疫苗的研制,主要是因为烟草的遗传背景研究得较清楚,而且易于操作,但烟草含有尼古丁等生物碱或毒素,需纯化后才能食用。对于某些必须加工方可食用的植物,烹调过程会使疫苗蛋白变性,降低或消除诱导免疫能力。目前正在通过研制转基因香蕉和番茄等可直接生食的植物来克服这一困难。研究发现采用口感较好的香蕉和西红柿来表达任一口服疫苗、用苜蓿、大豆和谷类植物来表达动物用口服疫苗效果较好。另外,玉米作为体中主要的饲料来源,在其中表达抗原基因以后,成本低,使用方便.
5.3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植物引起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转基因后引发植物致病的可能性,基因漂流至相关物种的可能性,演变成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非靶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编码蛋白是否含有过敏源,是否会发生转移,非目的基因如启动子,载体骨架序列和基因标记等方面引起的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8]。
5.4用植物系统生产疫苗及功能蛋白,[7]。
从生产上来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转基因植物“种子库”的建立(种子繁殖或种苗无性繁殖)或重组病毒“种库”的建立;(2)转基因植物或重组病毒的大规模生产;(3)功能蛋白的分离、提取、鉴定及制成人用制品。究竟是由一家单位包揽所有的生产阶段,还是由几家单位协作,共同完成其全过程,又将面临管理上的问。
5.5其他方面。
从植物细胞中提纯特定大蛋白质比较困难,可能混杂的植物碱和植物毒素难以清除,相应的纯化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
口服的转基因植物疫苗必须有酶的耐受性,足以通过粘膜进入内脏而不被酶消化,并能在那里激发免疫反应。这可采取在抗原基因附近加上一些修饰或吸附基因序列,保护口服疫苗不易被迅速消化,促进其进入机体内。尽管目前在植物医药蛋白的研制和开发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利用转基因植物开发新型医药蛋白必将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途径,它将控制甚至彻底根除人类和动物某些疾病,造福人类。
[9]。
6国内外该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植物作为生产药用蛋白的生物反应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和廉价的生产体系。与微生物发酵、动物细胞和转基因动物等生产系统相比,它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如微生物系统不能对真核生物蛋白进行准确的翻译后加工和蛋白糖基化;细菌在发酵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不溶性聚合物,而将这些聚合物重新溶解并折叠成天然蛋白质,则需要很高的成本,此外,发酵常需要庞大的设备投资;而动物细胞培养所需生长培养基相当昂贵;以转基因动物作为生产系统较之利用植物将会成为更多公众或伦理关注的焦点,况且更重要的是,植物中绝对不会含有潜在的人类病原。
尽管植物生产体系具有许多优点,植物上游生产成本也比其它系统都低,但勿用置疑,植物生物产品的下游加工通常被认为是极其困难而又非常昂贵的,原因就在于重组蛋白质占植物总生物量的比值很低。鉴于上述情况,该领域生物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侧重于以下3个方面:1.提高植物中外源蛋白表达量;2.改变表达策略,降低下游生产成本;3.减少或避免纯化过程。
虽然外源蛋白质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现在还比较低,但却存在很多改进的可能性。为了在植物中获得蛋白质的高水平表达,一般应考虑以下几点:1.适当的启动子、增强子和前导序列的选择;2.密码子的优化;不稳定序列的去除;4.选用其它植物种(大多数工作都在烟草中进行);5.整合非依赖性表达;6.通过修饰外源蛋白基因将其定靶于细胞的不同空间(如叶绿体、液胞或内质网);7.以及通过协同表达二硫键异构酶或伴侣蛋白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然而,一些单一的方法虽然已有介绍,但旨在提高具有商业价值的蛋白质在整个生物量中表达水平的综合方法尚未见报道,而这些是为降低下游加工成本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可避免或至少减免部分纯化过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负担不起目前流行疫苗的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人口来说,植物口服疫苗便宜的就象“食品添加剂”。而且,口服疫苗又是极其安全的。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植物将在未来的疫苗市场具有一席之地[10]。
7利用植物生产药用蛋白前景展望。
用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有医疗价值的抗体、疫苗及一些重要药用蛋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渐深入,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医疗作用的蛋白质,进而需要生产和使用这些重要的重组产物。转基因植物将会成为主要的生产系统之一,不断为人类健康提供充足的药物来源,大片的“分子药田”将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6]高书颖,郭蔼光,金伟波,范三红.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研究进展[a].西北植物学报2014,23(6):1044—1048.
[10]刘德虎.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j].生物技术通报.1999(4).
producingmedicalprotein。
fengxiaoyu。
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0,shaanxi)”
tutor:fengzili。
abstract:itsummarizesthepresentstudysituation,developmenttendencywiththetransgenicplantspro-ducingmedicalproteinandthebasicmethodandapplicationresearchhomeandghtherearealotoffactsthatlimitedtheplantsactingasbioreactorofthemedicalprotein,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coexistatpresent,itisanewdevelopmenttendencyinusingtransgenicplantstoproducemedicalproteininplantgeneengineeringstudy.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5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