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一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 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比较好的地方: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
3、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4、通过“父亲会是猎人吗?——我会是猎人吗?——你会是猎人吗?”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老师的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可谓是水到渠成。
5、最后引导学生给课文改题,提炼出本课的主题“父亲爱鸟”,使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更进一步。
在这堂课的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学时准备得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离不开讲稿的现象。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父亲爱鸟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从而解决重点、难点:父亲“知鸟—爱鸟—惜鸟”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体味父亲与鸟的深厚情感。这样课堂的思路会更清晰,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会更自然、对课堂的参与可能会更积极。但这种设计开放性较大,对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我有点不敢如此尝试。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二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基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连接语的提示下初步体会课文内容以后,再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交流讨论也就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正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解决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围绕这些句子谈出感受,读出味道。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孩子们在交流小战士把昆虫带回宝石岛的原因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战士那爱海岛、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此时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学生牵到谈读后感上来,未免有环节迂回、降低学习效率之嫌。我灵机一动,顺势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同学都谈到小战士爱海岛、爱祖国,那肯定有你们特别充足的理由,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孩子们马上在书上勾画起相关句子来。尤其在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让我感触颇深,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但愿不会漏下孩子们那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课文内容】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学片断】
生1:(读完第二自然段,尤其把那个“紧紧”突出了一番)我感受到纸箱里的昆虫在小高(小战士)心目中特别重要,小高才紧紧地抱着它。
──嗯,能通过关键词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他在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生2:船在海浪中颠簸,他怕一不留神把纸盒子给簸掉了。
──也不错呀,他还能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我已经有点扬扬自得了。
生3:他把纸箱子里的昆虫看得跟宝贝似的,生怕它跑了。
──她的回答可以说是情真意切,我也很满意。
……
一下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交流纸箱子里的昆虫在小高心目当中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得非常精彩,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刚才还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又趋于平静了,有人在跃跃欲试,但更多的是在沉思。这班的孩子们在读书的深度上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
师:没关系,如果你暂时还没有什么发现,我建议可以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我不想让真理老是掌握在少数人身上,我一直期盼、尝试让更多的孩子去发现那埋在更深一层的美,这样汲取起来才会更有滋味、更有营养。
不久,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生4:我发现小高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是晕船了,在晕船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去保护这纸箱子里的昆虫,我很佩服他。
──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我会永远记住他──刘钦──一个看问题总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孩子。
生4继续:老师,我就晕过船,那滋味真不好受,翻胃,想吐。
──他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似乎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我喜欢。
经他这么一更形象的解释,发言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还从后面的段落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作支撑,教室里又活跃起来,一个边防战士爱岛爱国的深情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带头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鼓起掌来,可以想象他们对这一段的感情朗读一定更为精彩。
时间在流逝、课堂在继续,精彩在继续上演。这堂课,我一直感动着,为课文里小战士的高尚品德而感动,更为班上孩子们那特有的灵气、那美丽的可爱而感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拘泥于教案,我也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不拘泥于教案原来会如此精彩。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三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 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5、板书设计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并以生动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四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五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个学期。这学期所教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声》、《东方之珠》。《石榴》是校内阳光杯赛课时所教的课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就仅回顾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一、课堂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教学。
1、课堂上出示各种石榴的图片:石榴子的图,玛瑙图,石榴园的图,夏天石榴开花的图,秋天石榴果实的图,其中秋天的图片共有3张,一张是“青绿色”的,一张是“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一张是“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其中图片“青绿色”和“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网上搜不到,于是还请教了别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实物,让孩子们现场品尝。孩子们虽然吃过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遗忘。在课堂上,让他们品尝,就再次勾起他们对石榴味道的回忆。于是让他们说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学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几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同时,这一做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时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孩子们以前几乎没有老师听课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当我让他们品尝石榴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积极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轻而易举的调节的很轻松愉快。
二、教学设计精心。
1、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再反复的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浏览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案,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
2、打破一般常规,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文章先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孩子们观察石榴,再品尝石榴,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样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学春天、夏天石榴树的样子。
3、过渡语优美自然。开头的导入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到了枣庄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让大家看个过瘾,赏个尽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现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随手摘了一个石榴,剥开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导入语言很动听,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学生的心。中间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实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的,“是啊,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想把它留住,可美丽的花是为孕育丰收的果实而开的,终于,当秋风吹起的时候,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的过渡既自然又优美,语言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实的教学完成之后,要过渡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我是这样说的,“秋天的石榴园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赏不够也看不厌,让我们驻足回首,把这丰收的石榴园永远印在脑中,铭记于心。”这样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他是一种前奏,他是一种铺垫。最后,总结课文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春、夏、秋石榴园的迷人风光,还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枣庄的石榴园真是“驰名中外”、名副其实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对本堂课最好的总结。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堂课的教学,突出了石榴园的驰名中外,使整篇文章两课时的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了一个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六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 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比较好的地方: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
3、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4、通过“父亲会是猎人吗?——我会是猎人吗?——你会是猎人吗?”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老师的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可谓是水到渠成。
5、最后引导学生给课文改题,提炼出本课的主题“父亲爱鸟”,使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更进一步。
在这堂课的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学时准备得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离不开讲稿的现象。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父亲爱鸟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从而解决重点、难点:父亲“知鸟—爱鸟—惜鸟”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体味父亲与鸟的深厚情感。这样课堂的思路会更清晰,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会更自然、对课堂的参与可能会更积极。但这种设计开放性较大,对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我有点不敢如此尝试。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七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则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 是“情”。语文课堂应该音乐流淌、诗情飞扬的。我们语文教师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课堂上,当我们“四处留情”,到处“抒情”、“煽 情”,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语文课堂难道不就是一曲动人的乐曲吗?有感动、有向往。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浸润其中,何愁语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
在《父亲和鸟》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用导语营造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如,教学伊始,一曲《鸟叫》后,我对学生说:“孩子们,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鸟的天堂,此时,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的小脑瓜中会出现哪些描写鸟的词语或诗句呢?”孩子们“旧情复燃”,小嘴中迸出了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诗文,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在领会“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时,在欣赏了群鸟图后,我说:“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学生 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毋庸多言,清晨树林里燕穿雀跃、百鸟争鸣的景象立刻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在本课将近结束时,我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并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出示了一首小诗《告诉你》,此时,孩子们情感激荡,千言万语化为了动情的朗诵。
教学伊始,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尽情地欣赏清晨林中小鸟的鸣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中,在理解小鸟和树林的快乐时,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多幅群鸟图,并配上乐曲《百鸟朝风》,孩子们激发感情。接着,让他们自由地说说,清晨的树林,快活的小鸟,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林中那快乐的小鸟,时而低旋,时而高飞;本课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又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小诗《告诉你》,孩子们的情绪更加激动,动情地朗读着。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读、品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学着提问题,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引导学生读悟结合,谈感受。自然引出课文结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让学生体会“我”也是一个爱鸟护鸟的人,这样设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个性得到张扬,课堂诗情飞扬,美丽流淌!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八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基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连接语的提示下初步体会课文内容以后,再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交流讨论也就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正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解决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围绕这些句子谈出感受,读出味道。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孩子们在交流小战士把昆虫带回宝石岛的原因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战士那爱海岛、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此时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学生牵到谈读后感上来,未免有环节迂回、降低学习效率之嫌。我灵机一动,顺势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同学都谈到小战士爱海岛、爱祖国,那肯定有你们特别充足的理由,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孩子们马上在书上勾画起相关句子来。尤其在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让我感触颇深,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但愿不会漏下孩子们那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课文内容】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学片断】
生1:(读完第二自然段,尤其把那个“紧紧”突出了一番)我感受到纸箱里的昆虫在小高(小战士)心目中特别重要,小高才紧紧地抱着它。
──嗯,能通过关键词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他在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生2:船在海浪中颠簸,他怕一不留神把纸盒子给簸掉了。
──也不错呀,他还能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我已经有点扬扬自得了。
生3:他把纸箱子里的昆虫看得跟宝贝似的,生怕它跑了。
──她的回答可以说是情真意切,我也很满意。
……
一下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交流纸箱子里的昆虫在小高心目当中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得非常精彩,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刚才还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又趋于平静了,有人在跃跃欲试,但更多的是在沉思。这班的孩子们在读书的深度上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
师:没关系,如果你暂时还没有什么发现,我建议可以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我不想让真理老是掌握在少数人身上,我一直期盼、尝试让更多的孩子去发现那埋在更深一层的美,这样汲取起来才会更有滋味、更有营养。
不久,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生4:我发现小高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是晕船了,在晕船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去保护这纸箱子里的昆虫,我很佩服他。
──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我会永远记住他──刘钦──一个看问题总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孩子。
生4继续:老师,我就晕过船,那滋味真不好受,翻胃,想吐。
──他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似乎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我喜欢。
经他这么一更形象的解释,发言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还从后面的段落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作支撑,教室里又活跃起来,一个边防战士爱岛爱国的深情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带头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鼓起掌来,可以想象他们对这一段的感情朗读一定更为精彩。
时间在流逝、课堂在继续,精彩在继续上演。这堂课,我一直感动着,为课文里小战士的高尚品德而感动,更为班上孩子们那特有的灵气、那美丽的可爱而感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拘泥于教案,我也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不拘泥于教案原来会如此精彩。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九
因课题研究结题的需要,今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第29课《父亲和鸟》。课,上完了,这心里总有一咱沉甸甸的感觉。
临时加上的“焐”字。
因一段时间来生字的学习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而且完成的情况不错,每次检查,绝大部分学生顺利过关。所以,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没在生字的学习上想得太多。一个没留神,这就出乱子了。_小精灵 儿童网孩子们自读后,我让他们齐读课文,读了三个自然段后,我开始急了起来,怎么感觉他们读得那样慢呢?临时改变注意,由齐读变成指名读,叫到见博的时候,他把“焐”字读成了第三声。读完课文后,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重点指导了读音。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与往常一样,孩子们的合作应该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解决组内成员认读有困难的生字,二是总结生字的记忆方法。合作学习后,我让孩子们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交流后,我开始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情况。当我把“焐”字举起来的时候,第一个孩子读出了读音,但没能组词,叫起第二个,仍是这样;又叫起第三个,结果还是这样。此时,心里很是奇怪,为什么今天的合作会这样不成功呢?虽说在检查完小组合作后,我再一次重点指导了“ 焐”字字义的理解和组词,但为这个字我却耽误了不少时间(本来因机器问题,上课就晚了近五分钟,现在又……)。
一直在为今天孩子们合作的反常感到奇怪,一直合作都没有问题,怎么今天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刚才突然想到,这个“焐”字本不是要掌握的生字,昨天在制作字卡时,发现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是9个,为了凑成双数,一张纸打两个字,我临时加上了“焐”。字,孩子们在合作时并没有就这个字进行研究,现在突然检查,问题当然就来了。这分析到最后,问题的根源在我这里。一个不经意,一个心血来潮竟惹出这么大的 “乱子”。孩子们的合作还是非常有效的,这也说明:合作学习,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缺少有效的朗读指导
一节课下了,学生们自读一遍课文,齐读、指名读一遍课文,只读两遍课文,显然不足以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虽说我设计中第一课时只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这两遍,是不能让孩子做到正确的。一直以来,就因为孩子朗读时间不够而苦恼,但一直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不读课文,孩子们的理解,也就变成了老师的理解。孩子们自主的内容没有了,有效又从何谈起呢?自主有效课堂,可是眼下最最时髦的东西了,赶不上这时髦,自然也就是不什么好课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在朗读上再下功夫。
就这节课来看,孩子们的分组合作,应该是成功的;就我的整体评价上,也是到位的。一节课下来,就孩子们合作学习生字情况,课上发言情况,作业书写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是及时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业。有得有失的一节课,仍是让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十
本课我要反思的内容非常多,《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原本的设计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想通过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想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想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但由于自己课堂出现错误,心里自信不够,压力不由而生,导致课堂没能按预定的设计完成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是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设计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可惜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很多:
1、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原来预定的内容都不能完成,是有生以来上得最失败的一堂课。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的太繁琐,甚至是很罗嗦自己却全然不觉,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没能把握住教学内容。
3、对自己教案不够熟,对文本也没揣摩透,今后一定努力改正。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十一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上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反思篇十二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个学期。这学期所教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声》、《东方之珠》。《石榴》是校内阳光杯赛课时所教的课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就仅回顾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一、课堂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教学。
1、课堂上出示各种石榴的图片:石榴子的图,玛瑙图,石榴园的图,夏天石榴开花的图,秋天石榴果实的图,其中秋天的图片共有3张,一张是“青绿色”的,一张是“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一张是“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其中图片“青绿色”和“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网上搜不到,于是还请教了别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实物,让孩子们现场品尝。孩子们虽然吃过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遗忘。在课堂上,让他们品尝,就再次勾起他们对石榴味道的回忆。于是让他们说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学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几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同时,这一做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时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孩子们以前几乎没有老师听课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当我让他们品尝石榴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积极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轻而易举的调节的很轻松愉快。
二、教学设计精心。
1、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再反复的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浏览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案,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
2、打破一般常规,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文章先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孩子们观察石榴,再品尝石榴,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样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学春天、夏天石榴树的样子。
3、过渡语优美自然。开头的导入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到了枣庄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让大家看个过瘾,赏个尽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现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随手摘了一个石榴,剥开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导入语言很动听,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学生的心。中间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实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的,“是啊,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想把它留住,可美丽的花是为孕育丰收的果实而开的,终于,当秋风吹起的时候,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的过渡既自然又优美,语言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实的教学完成之后,要过渡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我是这样说的,“秋天的石榴园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赏不够也看不厌,让我们驻足回首,把这丰收的石榴园永远印在脑中,铭记于心。”这样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他是一种前奏,他是一种铺垫。最后,总结课文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春、夏、秋石榴园的迷人风光,还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枣庄的石榴园真是“驰名中外”、名副其实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对本堂课最好的总结。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堂课的教学,突出了石榴园的驰名中外,使整篇文章两课时的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了一个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