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4:00:58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4 04:00:58     小编:飞雪

教案要尽量避免繁琐和冗长,突出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编写教案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样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冯骥才()平庸()纯粹()嵌入()载体()。

了无痕迹()倒行逆施()黯淡无光()刻骨铭心()。

了无:侥幸:

倒行逆施:

个案:致力: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二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三

【作者】:章楶——《水龙吟》。

【内容】: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作者】:

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朝,历集贤殿修撰,知渭州,进端明殿学士。徽宗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注释】:

雪沾琼缀:落满了柳絮。

章台路杳:汉代长安有章台街。后人常以章台为歌妓聚居所。这三句是说,闺中人看不见丈夫游荡的章台路,独居寂寞,只有暗自流泪。

【赏析】。

这首咏絮词,上片写暮春季节,风吹柳絮的情景,下片写杨花四处飘落。通过拟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了离情。作者准确地把握物象,着意刻画,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词写得婉丽工巧,新颖别致,把杨花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绝唱。

徐釚《词苑丛谈》:东坡与质夫帖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辞。

黄花庵《花庵词选》:傍珠帘散漫数语,形容尽矣。

薛砺若《宋词通论》:《水龙吟》为吟柳花绝唱,最为东坡所称赏。

词中如“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刻画柳絮,可谓工细委婉之至。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诗人玉屑》: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必能及。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四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文章。大家想想看,一般登山的游记是怎么写的,从什么地方写起?明确:都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从山下写起一直写到登上山顶为止。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明确自己的游踪,理清游览的线路。

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毛泽东曾说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举自己登山的例子。)最险峻的地方往往风景最美。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人对山的征服。表现人对山的征服。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这是中虚构的写法。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6.正因为黄山是如此的伟大,所以自然会想到有没有人登临它。(引导《过万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写景色的奇丽伟大,在联想到人的活动。)。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仍然没有写到登山的经过,而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这些登山记载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以上都是侧面写黄山的“险”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五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3)及花之既谢。

(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1.(1)详细,完备(2)借指时候(3)已经(4)整年,全年。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六

(根据作者手迹抄录)。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歌词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课文版(2014年)。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囚歌》课文原文。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15.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b项没有比喻,且“呼”并非描摹小鸟呼朋引伴的情态,“呼晴”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将由雨转晴。d项“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错,应为揣测语气,作者猜想朋友是否在想念自己。)(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满分5分;答三项及以上记0分。)。

15.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2分)。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此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1分)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五月家乡荷花开得正艳。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八

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清风,也不如船行得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增、删、替、补、留”的翻译原则,同时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对语序进行调整。注意对句中关键词“自非”“亭午”“夜分”“曦”以及“虽”“奔”“御风”“以”的翻译。

9.每当春冬之季,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所呈现的意境的理解与表达。首先要明白该句所呈现的意境,“清荣峻茂”课文中一般翻译为“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答题时围绕这四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扩展呈现即可,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或运用一定的修辞,使描述更生动形象。注意描述的完整。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九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自己查字典解决。

2、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有关文学常识。

课程标准:1、比较学习,理解两篇文章内容。

2、认真阅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作者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4、学会多角度体验和感悟事物。

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任务:1、能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借助工具书,感知文章内容。

3、分析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写法。

4、通过阅读,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课件:黄土高原图片)同学们,看完图片你对黄土高原有怎样的感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养育了炎黄子孙,有人认为她是刚毅不屈精神的化身,学完此课,也许你会感同身受,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积累生字词。

北麓峁墚塬长髯逶迤褶皱飒然喑哑粗犷商贾。

甲胄玉辇剽悍膂力贫瘠锉刀曝热器械侃动辄。

呛纵横捭阖折煞窒息谛听豁谷高亢牵强逻辑。

嘶哑所向披靡荒冢影影绰绰缱绻。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一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蓑笠翁”就是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

师: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生:是用来遮雨遮雪的。

师:见过蓑笠吗?

生:(齐)没有。

师:蓑衣斗笠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了,但在诗歌中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却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那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渔翁在哪里?请结合诗中语句加以解说。

生1:在船上。

生2:在孤单的船上(孤舟)。

生3:在江面上,从。“寒江雪”三个字中看出的。

生4:在乌飞不到的地方,在人的脚印消失的地方。

生5:不是鸟飞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鸟都躲在巢里不出来了;“万径人踪灭”也是说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来,因此,雪地里就没有了脚印。(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不错。那么这么冷的天,连鸟儿都不出来,这个老翁跑出来干什么呀?

生1:钓鱼。

生2:能钓到吗?

生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生笑)。

生3:钓雪。因为诗歌的原句就这样写——“独钓寒江雪”。

生4:不对!这句话应该是说“在大雪纷飞的寒冷的江上独自钓鱼”。

师:不管钓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钓”(板书),而且是——。

生:“独”钓(齐声)。

师:大家对这个“独”字怎么理解?

生1:应该是孤独,因为没有人钓,只有他一个人在钓。

生2:不仅孤独,还有一股傲气与清高。这么大冷天,谁都不愿意钓,但他却独自来钓。

生3:应该是特立独行,因为他一个人来钓很独特,他是故意要来钓的。

生4:我觉得应该是孤苦,因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在这样的天气来钓鱼。他可能是为了生计而钓,或者是为了逃离别人而来到这个安静的地方。

生5:我觉得是孤芳自赏,因为读诗歌时,没觉得钓鱼翁很苦或孤独,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来钓,而是觉得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无人理解,但他自己却好像很愿意在那里钓,而且好像不需要别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样子。

师: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师也有刚才这位同学的感受,诗歌中的老翁也许由于什么原因,他觉得别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别人来理解了。

生1: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

生2: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图。连绵的群山连个鸟也没有,千万条的路没人走,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有一个披蓑衣戴笠帽的老头,独自在钓鱼,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飘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赏图。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鸟不飞,人不行。在这宁静幽独的环境里,穿蓑戴笠的渔翁独坐舟中,垂着鱼竿悠闲地钓鱼,忘记了尘世中的一切忧伤和悲痛。

二、诗人心境图。

师:假如把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文字画成一幅画,画面的中心应该画什么?

生:(杂声)蓑笠翁。垂钓者。

师:蓑笠翁到底是指谁呢?在文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人。

生:这首诗歌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生1:有可能指政治环境。仕途的落寞与改革之路的绝灭。

生2:还可以指身世环境。文中说是作者身世坎坷、命运多舛、晚年生活凄惨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当时社会混乱,朝廷腐败,他不但不被别人理解,还遭到诽谤。

生1:作者有一种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独。这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败与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与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单,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决不向现实低头。

生2:结合材料可知,作者与外面世界隔绝的自我孤闭,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顺利造成的。

生3:诗歌写出了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闲专心地垂钓。从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没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现实社会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独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形体虽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赏。

生4:这里作者的孤苦是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因为政治斗争太黑暗,改革失败后他既逃避又抗争,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完全脱离社会。

生1:也是社会环境、政治改革的失败令他心灰意冷。

生2:他命运多舛,身世凄冷。

生3:他的人生抱负与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种彻骨的寒心之冷。

三、寄语柳宗元。

师:最后让我们对柳宗元或者对自己说几句话吧,或劝慰或自嘲或激励,或知音般的嘘寒问暖,都行。

生1: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读出了你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般的人生幻灭感,读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怜无数山的无奈。

生2: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读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与孤傲,读出了在“高处不胜寒”的江面上你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我也知道了怎样不让自己在困难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还读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独钓,你在绝望中垂钓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处的幸运时代。

师:(结语)也许我们从《江雪》中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柳宗元的《江雪》,还是让我们随着阅历的丰富永远走在理解这首诗歌的路途中吧!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二

这篇文章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开始笔酣墨饱地讴歌生命的伟力和自然的造化,讴歌大西北的雄浑与苍茫,浩瀚戈壁上的黄沙,原本是无知无觉、无性无灵的。但它成了《悟沙》的抒写对象后,便幻化为西部的象征和语言。它不仅拥有刚柔相济的容貌和动作,而且还表现出性格上的热情与沉默,暴虐与缠绵,以及渴望让人听懂的永不消歇的倾诉。

(二)重点语句。

我把黄沙视作西部的语言,我陶醉于我的发现,我把它渲染得绚丽多姿,魅力无边。

解析:这正好说明在他心灵中,有着这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否则他不可能对于西部大自然的地貌残缺特征,欣赏到了这种程度,他竟这样强调:“我坚信,读懂了沙子就读懂了西部,读懂了柴达木。”刘元举先生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使刘元举先生才思得以激发,我们就知道他的心灵风貌,或者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什么的家伙,或者文雅一点说,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人格。

(三)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譬如,在本文中,元举的生命激情总是被目光里的恢宏、坚忍或崇高所唤醒、所牵动:“因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而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这种伟大魅力是来自一种群体意识。它足以震动天地万物,更能够震动人类。”首先是震动我的是他超越旅游景点的大跨度的思绪,从空间来说,有对于舒适生活对人消极作用的批判,还有西部的盐碱使得人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强悍和悲壮;从时间来说,有从二亿年前地壳变迁的很有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气概的想像;还有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他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还有他自身的内心景观,正因为这三种景观的自由组合,使得他的散文在如此广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广度上和心灵的深度上展开,在他写得最精彩的地方,颇具震撼的效果。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刘元举的散文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而是以他的心去作“精神的旅程”。如:“我固执地按着自己的逻辑解释它这生生不息的鸣叫。也许这很牵强,但是,很有意义。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倾听过它的呼叫,而如此感悟者,非我莫属。实为幸哉!”刘元举不但描述着这种情境,并且把它变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心灵熔炉来追求。他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楚楚心清如水,人淡如菊,能用第三只眼看世界,心中有清澈的山水与纯净的蓝天,因为,心中有一树菩提,超然,开着微笑的花。如:“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广。天空只像是草原的一件总不合体的蓝绸衣。草的长大在与天空赛跑,草赢了。绸衣接了又接,还是捉襟见肘。”楚楚的散文诗,不会像针贬时事的诗那样冷峻,一针见血,也不会填充着媚俗和铜臭,唯有凌空和精致,氤氲着禅意的诗情,才是她的真正特色。

第二题:“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高原,我的中国色》也是这样如:“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第三题:《悟沙》最后两段写了“我”的深情思索,但却似乎没有结论。表明他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有一种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作者回到了他体悟最深的生命哲学上来。《高原,我的中国色》的结尾:“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轩辕柏”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读这篇文章时的震惊如在波涛汹涌般的激情里,人才不会再为风花雪月而陷入本是虚无的忧伤,才会找回应有的凌云壮志。这个军人让我肃然起敬。让读者感慨良多。中国需要这样的人。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三

1.积累词汇,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3.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阅读、对比、仿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积累词汇,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细读欣赏文中描绘日出景象的句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加点字注音。

弥漫()绯红()诞生()。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四

首联岱……未了。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赏析:以设问统领下文,写惊叹仰慕之情,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耸入云,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未了:不尽。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昏晓。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两部分。赏析:“造……秀”,表现泰山景色神奇秀丽的特点。“钟”:集中、汇聚。用字精当,言简义丰,极富神韵。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拟人,用字精当,炼得极好,用词精准,言简义丰,极富神韵,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利剑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观的样子,从侧面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耸陡峭、挺拔险峻、高大雄伟的特点。该联虚实结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颈联荡胸……归鸟。译文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赏析:“荡胸……归鸟”,写细望,夸张,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现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生”“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会当……山小。译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显得矮小了。

赏析:“会当……山小”,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现诗人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五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

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

按照旧俗,我在三江看潮,实在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同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到了。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他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敢落后而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到的人惊恐的退开,跑到塘下躲避。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雁荡山瀑布像炮轰一样,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下来。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值炎炎夏日,如果我们走到路边看到一枝荷花、一片清新的荷叶,会感到丝丝清凉,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情思。历代文人咏荷诗词多不胜举,但周邦彦的《苏幕遮》清新淡雅,浑然天成,成为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味他的这首好词。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

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四、整体感知。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五、课堂探究分析上片。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明确:1.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燎呼窥举。

3.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找一个学生画出“雨后荷塘”图。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识记原文及翻译。

了解一些故事链接。

二、教学重点:

《论读书》识记原文及翻译。

三、教学过程:

一.读书三“有”

有志:立远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识:须知学问无尽,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学不断则无不成之事.

二.读书要“约”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会贯通。

曾国藩:每日读背诵之书十页,看涉猎之书六十页。

三。读书要“专”

读书不“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一人之书,则目见、耳闻、天地之间无别书也。

四。读书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五,读书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犹为重要,读书时圈点评注,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帮助记忆;读文以声调为本。刘大《论文偶记》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八

《日出》作者刘白羽,1916年生于北京。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小说集《早晨六点钟》、《政治委员》、《刘白羽小说选》及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及《刘白羽散文选》等。刘白羽是以一个革命战士的艺术理想与人格,把追随时代步伐、配合政治形势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自觉意识的。他的作品多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为素材,用战士的胸襟和眼光去回顾历史、瞻望未来,笔下总是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在艺术上,他的散文较多地透露出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热情的想象多于平静的观察,抒情议论穿插于形象的描绘之中,风格雄浑豪放,画面阔大瑰丽,时代精神强烈。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原文: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象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象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深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场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象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象一片红云了,象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象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象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象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象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象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3298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