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4:24:07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热门15篇)
时间:2023-12-14 04:24:07     小编:灵魂曲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增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在写读后感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用和借鉴,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原创性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和感受总结,或许能让你对书中的主题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一

二十年前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高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改革,如今,孩子们面对的又是另一种局面:得语文者,得的天下。

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步青,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作为一个知名数学家,他却坦言“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苏步青常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

语文好,阅读能力强的人,能够很快地理清数学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阅读能力差的人往往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强大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加强举一反三的能力。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好说到底其实是阅读能力强。很多人说,我每天都在阅读,也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是我的语文还是很差,阅读理解还是看不懂为什么呢?阅读不光是识字看书,《高分读书法》作者西冈一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复读两年领悟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五步之法,从而一举拿下日本京东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西冈一诚高考的时候复读两年,他的成绩一直是很差,所在学校也是一般的学校,很少能考上京大这样的名牌大学,这样的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反思自己为什么成绩提不上去。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被动的读书缺乏思考力和读解力。

于是作者研究东京大学考试试题,发现阅读能力很重要,作者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掌握了提升阅读的方法,从而在东大的入学考试中,考了全日本第四名,成功进入东大。作者把这个方法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实践整理成了这本《高分阅读法》。

读解力,即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读透彻的能力。理论思考能力,即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梳理书中脉络的能力。归纳能力,即用简单的话概括全书观点的能力。

客观思考能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应用能力,即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的能力。

阅读不光是识字消遣,更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只要掌握了装帧阅读法、采访式阅读法、整合阅读法、检验阅读法、议论阅读法这五种阅读方法,我们学习到的不光是书里面的知识点,更锻炼的是思考能力。

《高分阅读法》不光适合在校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也适合所有爱看书的书友们,有一句话说:不读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读书。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二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从第一句我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把自己也收拾清爽,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这是一种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需要一份怎样的心情去经营呢?君子的如水心态才能享有这样的安宁吧!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嫉妒是心灵的毒药,妒忌会蒙蔽了人智慧的双眼,永远也看不清真正的真谛所在。记得《爱的教育》中所讲的一个孩子,因为嫉妒心过强,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最终也没有能超过所嫉妒的人。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容纳百川,更可以包容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祸福是相倚的,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流传在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中,那些因他人失马而幸灾乐祸的人,因塞翁的儿子腿伤而叹息的人,最后也明白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些有喜幸心的人有怎能看到最后的结局,事情总是变化并发展的。况且,在别人受难时,自己更应该帮助,这才是做人该有的良知。

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正如那古诗所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物质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仍须大力提倡。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石油煤炭的储蓄量已所剩不多,更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使得人类的发展可以延续下来。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我就跟随着爷爷学习书法,儿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书法,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我清晰的记得爷爷教我横、撇、竖、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偷懒涂鸦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今,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拿起《中国书法》一书来阅读感慨万千!

首先说说遗憾。人的一生充满遗憾,书没写成是遗憾,官没当成也是遗憾,钱没赚到更是遗憾……由于人为了避免遗憾,于是就拼命写拼命爬拼命赚,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后者是俗事,但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着,于是拼命地爬和捞,这情景有点像蚂蚁爬树和过江之鲫;我呢?没有好好听爷爷的教诲而遗憾,没有认认真真跟随著名书法家邹永远、许正波、康建勋老师学习书法而遗憾,没有信心参加全国书法大赛错失良机而遗憾。二十多岁的我,现在想想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么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里面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我们要让眼睛慢下来,细细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听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经验之谈,想想刘炳森先生对我们的启示……加之弄风研墨,轻舟飞阁,并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荫访兰亭,所以,习书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懂得书法和人生的方圆变化,才能做到笔无常法出新机。这是何等快乐之事?其实,现在许多现代的东西都在寻求古代的营养,像周杰伦的歌要放进京剧的曲调,衣服要弄些唐装穿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书法元素都放进张艺谋的电影等等,时代在变,那么书法的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就势在必然,书法的队伍壮大了,其成分也就变化了。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四

我在现代教师读本中看到一篇《中国书法》的文章使我感到受益匪浅。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写"之所以在中国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乃植根于中国传统之思维方式。

在文学史上,题材决定论曾盛行一时,其偏颇乖谬终致遭到今人贬斥唾弃。然而,题材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坚硬地存在。它是作者观察历史与现实所选取的一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眼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国书法》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篇文章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周代是"篆书",对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僧怀素,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的解读,也可看到对苏轼等诗人的阐释,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唐的颜真卿颜体端庄雄伟,大家大概都很喜欢吧颜体就是颜真卿经过老师指点长期揣摩,临摹,并大胆修改创造出来的。

颜真卿学书法时,刻苦,认真,虽然他也恳求过老师教他诀窍,但是张旭教师的一席话却令他明白只有苦学才有成就。这是张旭老师对颜真卿的启示,也是张旭老师对我们大家的启示。可以说,颜真卿的成就离不开张旭老师。如果没有张旭老师的"诀窍",那颜真卿可能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学书法了,也许到现在也没有颜体呢!

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中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中国书法》的作者不仅深研书法作品,而且参究百科群书。《平复帖》:"从文字处理到书写,都是极其随意而且质朴无华的。字形的大小倾侧,笔画的粗放,流露着他未经雕琢的急切情绪,与《文赋》的精心和华丽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或者说,随心而出与深思熟虑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中,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无数的可能性。"他解说黄道周之书法精神:"书法是处于诞生状态的语言,自由的语言——所谓以笔墨悟道,它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内动力为根本的。它不为金钱而诞生,也不为谋取一官半职而诞生,只为自由的语言而诞生。"……一篇篇美文,亦一篇篇论文,那些评述里,有艺术的鉴赏,有道德的扬抑,有历史的反思,美学的,道德的与历史的'批判统一于作者的笔下。

《中国书法》所书写的那些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贵价值更为彰显。他写的那些人物"就凝结于这些笔墨之中,凝结于这些线条的时空之间",从中寻找他们,辨认他们,就可以留住文化,记住历史。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五

考上名校是许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事,然而真正能考上的却凤毛麟角。

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家境一般,长相一般,甚至智力一般。那考上名校的孩子,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呢,可以说,所有上名校的孩子都拥有超强的学习力和思考力。之前清华大学学生会曾发起“笔记大赛”,那些神仙笔记,除了整齐的排版,更重要的是条理而清晰的思路,让不少网友“献上膝盖”。

所以,学会活学活用知识,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才是学生的当务之急。《高分读书法》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改善阅读方法,读解力和思考力都可以拿下,进而实现名校梦想。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的西冈一诚,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差,高三时一万人里排九千多名,作者改善了阅读习惯,变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靠好的读书方法,最终成功逆袭,以全日本第四名的成绩,顺利考上了东京大学(相当于清华大学)。

作者提到要学会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这点真的很有感触,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被动的接收大量知识,如果没有思考能力,知识储备量再大也没用,背了大量的课文,刷了无数道题,也只是把知识搬运到了肚子里,没有真正掌握,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思辩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阶梯。

《高分读书法》的作者通过亲身经历,践行了能全面提高解读力和思考力的方法,这两大方法又细分为,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而每一种能力,如何实践,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非常推荐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和家长读。

读解力:快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书读透。

理论思考能力: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准确把握内容脉络。

归纳能力:用简单的话概括他人的观点。

客观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件事,对观点不同的人能够表示理解。

应用能力:在具体场合中应用所学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五种能力就是五个读书实践步骤,需要贯穿读书始末,最终实现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那么到底如何读一本书,学霸们都是如何读书的?读前获取线索闻一知十。作者认为书读不透,90%是因为没有提前准备好,东大的学生不是强在读解力上上,而是强在获取线索能力上。比如,东大学生做阅读理解时,不会先看文章,而是先看下面的问题。因为题干和文章内容有关,阅读时对内容也就掌握了八九不离十,还能有效提升阅读速度,提升准确理解文章的能力。

1.装帧阅读法。

拿起一本书,书名,书封面上的腰封,封底的推荐语中,就是一本书的精髓。以及作者介绍或者作者的创作背景,都能提供足够的线索,让你了解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能带给你什么样的帮助。

琪琪最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一直没读,我们睡前讨论,琪琪说是从雷锋的故事这本书里,看到雷锋在读,所以成为了《雷锋》之后的下一本书,而她一直没读的原因就是,看书名以为就是说炼钢铁的,于是我们就着这个标题,我跟她说了读书时,首先要看书名,继而看封面推荐语,名师导读等,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她表示太同意了。

2.做假设阅读法。

一边读一边问,和作者来一次深度对话。

1.采访式阅读。

带着记者的思维去阅读,与作者对话,边读边问,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是浮光掠影的信息。

2.求解阅读法。

阅读过程中,抱着怀疑心态,疑问可以用便签记录下来,并且在后续阅读中寻找答案。一边思考问题,一边探寻答案,非常有助于深刻理解书中内容,极大地锻炼我们的思辩能力。还是说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因为是继《雷锋》之后读的,琪琪说,在她心里,雷锋的品质和形象已然很高大了,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绝对不是个好学生,一开始就被学校开除了,琪琪就表示了怀疑,我就告诉她,这就是很好的一个问题,带着问题,你就能更深刻的了解,一个人是怎么样从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成长为一个拥有钢铁般的意志的高尚的人。

琪琪说她还特意关注了下,书中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提到了钢铁,这个细节也很好,说明孩子在带着脑子读书。

3.检验阅读法。

作者还提到了同时读两本书,可以增强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因为动了脑子,更有助于记忆。同一领域,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切入点,观点也可能大相径庭,同时读两本书,时刻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实现带着脑子读书啦。

同时读两本书,节奏还要差不多,这种体验,我试了试,的确能促使人更关注不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促使你去思考,去琢磨。

输出才是你能否活学活用书中知识的试金石,作者说,只有做到输出,才算没有白读一本书。读书后,只有把书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用自己的话有逻辑地表达感想,得出结论,才叫发表感想。

曾经要求琪琪读书后写读后感,但是这样读书就有了负担,作为小学生,真的很难执行下去。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怕只言片语,便签上随时写感想。还有一种方式也很有效果,看完书的当下,可以讲一讲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主人公有什么遭遇,以及自己的收获。

除了读书方法,作者还介绍了选书法,不能同意更多。

1.选择适合自己,能让自己收获满满的书;

2.要读畅销书,畅销书不仅让你获知当下热点,还让你明晰未来的方向;

3.选择专业领域大伽们推荐的书;

3.要读超越时代的经典,这些书经历时间考验,具有难以估量的阅读价值。

4.设立阅读主题,同一领域集中阅读。

在我来看,《高分读书法》中具体可操作的读书方法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汲取浩瀚书海中的知识为我们所用。而读书的过程,就是结网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获得良好的读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实现名校梦想也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六

近年来,小学统编教材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整,其中很重要的调整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记载和传承的文言文出现在了三年级教科书里,同时文言文的篇目数量从原来的四篇增加到了十六篇。

尽管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篇幅短小,内容较为简单,但对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在入学前提高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上学后孩子很可能就会掉队。

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纵观现在,高考中拉开学生成绩的还有语文!你没看错,确实是语文,因为阅读能力较弱,很多考试甚至连语文高考卷子都做不完!

其实无论考哪一门,解读及理解考题都是重中之重的事,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几乎所有的题目都需要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经表达了一个观点:这几年高考语文正在改革,命题的一个变化是注意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根据调查,每年大概总有15%考生做不完卷子,是这个概率。选拔性考试,有15%做不完也正常。

会阅读不仅仅是学生们需要的技能,在工作中更是其他技能的奠基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已是当前每个人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有这个一个人,他上了一所从来出现过东大(2020年,东京大学位于全球大学第22位)学生的无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突然有一天这个人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考东大!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他怎么努力,连续两年的复读均没能考上东大,他痛定思痛,不断一边不断自我反思,一边把东大的入学试题彻底分析了一遍,他注意到一个事实:要通过东大的入学考试并不是需要增加多大的知识量,而是学会将“符合最低标准的知识量”活学活用。

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我们能储备多少知识,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

《高分读书法》中介绍了如何锻炼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这五种主动读书的能力,同时作者西冈一诚也为我们介绍了六种简单却有效的选书方法,让我们不再为选书而烦恼。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七

关于读书,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跟我一样有着类似的困惑。读完整本书后,很快就忘记了;脑海里面记住的多数是细枝末节;遇到具体问题时,隐约回忆起好像在哪本书里看到过,却怎么也想不起书名......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络读书打卡的社群,靠着组织监督的力量鼓励大家多读书,其实让自己会读书才是打开读书世界的钥匙。只有你真正会读书了,找到读书的乐趣了,甚至会学以致用了。那么自然坚持读书就不是难事。因为这样的过程是满足的、有成就感的,我想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体验。

学会读书的秘密都在这本叫做《高分读书法》的书里面,作者是一个日本人,名叫西冈一诚。说来有点传奇,他自小成绩很差,在一所从来没有人考上东京大学的学校念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高考复读了两年,通过自己研究的改变阅读方法,渐渐获得了一种“把书读透”的能力,最终竟然以全日本第四的成绩考上了东京大学。读完大学后,他偶然发现原来东大的学生几乎都在使用跟他相似的读书方法,于是作者对这种读书方法愈发感兴趣并不断提炼总结该方法,进而后面有了这本《高分读书法》的诞生。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八

我喜欢读书,所以暑假里图书馆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因为喜欢书法,所以当我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书法有故事》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精美的纸质和插页的彩图让我爱不释手。

你看,周爷爷给儿童文学家秦文君创作的字画——“情种”,他把“情”字中的两个点和“種”字中的两个点处理成两对眼睛的样子,字就变得灵动了。“情种”是“秦总”的谐音,周爷爷称秦文君老师是儿童文学的“情种”,赞扬她几十年来对儿童文学情有独钟。

他给朱永新先生“量身定做”的字画——“新意点燃”,字中带画,非常巧妙!冲着“点燃”,周爷爷将“意”字中的“心中”一点画成一枚火焰状的新叶,考虑到朱先生儿子的“朱墨”名字的含义:红就是朱,红色的墨就是朱墨,便将叶脉用红色点上。

再如他写给表弟阿钢的“人生百炼”,“人”字看起来像是个驼背的老爷爷,因为他觉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炼”的最后一笔寓意“炼钢总要冒点烟”,希望表弟全家能够挺过困难,一切顺利。

书中关于这种有趣的故事和书法结合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看了周爷爷的这本《书法有故事》,我忽然觉得每天的练字好像没有那么枯燥了,甚至变得有趣起来。我想象着未来有一天也能用自己的笔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让大家都热爱书法。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九

相信很多人读书时候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有时候感觉太难了,根本读不懂;有时候读完就忘了,好像除了还记得书名外,书具体讲些什么内容完全记不清了;更多时候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说的:读了很多书,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呢?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以上难题,让我们的读书之旅不再难。正如很多朋友一样,我也遇到过以上困惑,也经常为感觉书读了不少,可不会将书中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起来而苦恼。

正好最近朋友推荐了《高分读书法》,书的封面赫然写着成绩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这句话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忍不住想拿起书来一看究竟。原来本书作者西冈一诚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代曾经还是学习垫底的学渣,连续两次报考东京大学均告失败,可第三年,他按照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科学读书,成绩得到大幅提升,逆袭为妥妥学霸,最终成功考入东京大学。通过作者亲身实践、现身说法从两方面即高分读书法五大步骤、六大选书原则告诉我们:学渣逆袭成为学霸考上东大,靠的就是这个阅读习惯即从掌握五大能力: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的养成。

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原来学霸的养成和我们想象不一样,不是天生就是会学习,而是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高效学习。我们要实现高效学习就首先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和书籍对话,和书辩论到底,要有怀疑精神学会自我思考,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深入学习。

书对于不同人来说,可谓千人千面,不同人读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我们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就是最好的书。畅销书不一定都是好书,可经典书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们是经历了时间的长河考验可以与时俱进,经久不衰。

而整本书读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只有学会与书对话,才能真正从我们传统的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东大学生都是主动读书者,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一本书的内容,而会主动和书“对话”或“辩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要实现与书对话,我们就得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和读解力。作者书中通过6大选书法则、57个读书要点,帮助我们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作者书中分步骤介绍了五种能力: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而让我最深刻的是以下三方面:

1、读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作者说东大学生不是强在读解力上,而是强在获取线索的能力上。为此,作者还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

大家不看封面也不看标题,随便选一本书,然后把书打开,任意选一页,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这一页内容,如果不能理解,那就先把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看一遍,然后再回看这一页,看看能否理解。这个实验结果证明如果我们在不了解书的基本信息和线索,直接去阅读书的内容会看不懂,可当我们返回看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信息后,却基本就能读懂这页内容了。

作者还将这个小技巧命名为“装帧阅读法”,关于这个方法的具体实践步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大家也可以试着运用这个小技巧来解读下这本书的线索哦!

2、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

那么什么是记者的姿势呢?我们如果看过记者采访的样子,肯定会想到他们都有有个共同点:对,就是身体前倾。是不是感觉很简单。作者还说如果我们把书当成受访者,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地靠近它,拉近我们和它的劜距离,同事别别忘了后背也要舒展开,不要蜷缩着身体,这样书才愿意对你知无不言。

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可能会有人在怀疑,那么就让我们亲自实践一下吧!用正确的“记者”姿势开启阅读之旅吧!

3、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法乎你让你获得真知的知识,而不知识浮光掠影的信息!

关于什么是边读边问,作者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比如我们听到“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会有什么反应呢?通过反应也会暴露出我们平时的读解力。有人会说:“哦,是吗?”有人会说“那我好想渐渐这个帅哥啊”当然,也有人会说:“帅就帅,跟有啥关系。”很遗憾的是作者告诉为我们如果我们是以上三种回答那么表示我们的读解力不怎么样。

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这些回答都暴露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全盘接受。而当我们会问出诸如“西冈君是谁”、“他到底是什么样人”、“谁认为他很帅”等问题,那么说明我们的读解力还是很强的,我们不会轻信冲进大脑的所有新鲜,拥有自己的筛选系统和质疑信息的能力。

我们读书时候要做的是对文中内容时刻保持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一定要像记者那样,带着疑问去“采访”一本书。

学会与书对话,相信我们也会实现从学渣大学霸的完美逆袭,尤其适合对于目前正处于学习困境、想实现名校梦想的朋友是不错的选择,不妨读读这本《高分阅读法》!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十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十一

日本作家西冈一诚在他的《高分读书法》中认为,我们读书实际上也是在和书对话。西冈一诚曾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里,成绩垫底的学生。连续两次报考东京大学均告失败。第三年,他深入分析了东京大学入学考试题后发现,东京大学看重的不是学生知识量的多少,而是能否活学活用“符合最低标准的知识量”,换句话说,就是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他调整复习思路,读书时多问“为什么”,不断地与书本对话,锤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成功考入东京大学。

读完《高分读书法》会发现,学渣逆袭不是梦,只要我们明白什么是主动读书,按照五步骤阅读,会有助于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在书中,我们还能学到5招选书技巧。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是读过书的就是学到的知识,书只是载体,是信息的一种呈现方式,我们只有获取了信息中的价值才会产生智慧。

被动读书的人,看书时通常会想着“哦,原来是这样啊”,更多的是单纯的接受,很难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从这本书里面获得什么。

卢梭就曾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主动读书的人,一边看书一边会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吗?”,读完后还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想,罗列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对一本书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而这就是与书对话的真正含义。

给世人留下了十部巨著。他就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每次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学会与书对话,跟书争辩,可以锻炼我们的解读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而这就是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的秘诀。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阅读是很简单的事,就像喝水一样,翻开书看就是了,大不了再记些笔记,写个感悟。其实阅读也是一门艺术,它从来就不是件简单的事,如果想从阅读中获得收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喜欢采用“总、分、总”三步读书法。先浏览前言、后记、编后以及目录,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阅读时特别注意书中的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相关的内容,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在《高分读书法》中,作者详细介绍了阅读的五步骤,利用装帧阅读、采访式阅读、整合阅读、平行阅读,以及议论阅读抓住书中要点,长久地记住知识。

第一、装帧阅读:出版商会把大量的信息压缩在书籍的书面、书腰、前言和目录上,而这些也是对这本书精华的提炼,判断一下这些内容能够获取什么信息,分别写在便笺上。读书读到某处一时中断时,或者遇到理解困难时,以及每读完一章时回顾一下,都会让你再度“咀嚼”看过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采访式阅读:在阅读时我们要像记者一样,对作者不时地提出质疑,必要时还要做笔记,如果有问题,就在书中相应的那页贴上便笺,假如发现了问题的答案,立刻在书中相应的那页贴上便笺。这个过程会唤醒头脑中很多想法,让读到的信息转化为脑中的知识。

第三、整合阅读:一本书就像一条鱼,可以分为鱼肉和鱼骨两部分,鱼骨是作者的核心思想,鱼肉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而创造的。当我们可以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才可以说我们读懂了这本书。而整合阅读就是把鱼骨和鱼肉分开的过程。

第四、平行阅读:选择两本有相关性的书,以同样的进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两本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完后逐一分析原因。平行阅读法能让你更为熟练地践行检验阅读法,真正做到从多角度客观思考,拥有思辨能力!

第五、议论阅读:只有和书对话,你才会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只有做到输出,才算没有白读一本书!所以我们读完书后,要和做的假设“对答案”,看看是不是同之前想的一样,并用自己的话有逻辑地表达感想。

现在媒体、网络各种信息混杂且繁多,新书出来,如果是大众化的书,总会有报道出来。书店里的纸书都挂上了腰封,动辄就写了一堆名人人名联袂推荐。

但是我们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我们花费时间来读,下述这五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那些能让我们收获满满的书。

第一招:阅读畅销书。

这本畅销书最受热议的话题是什么?在你总结之后,大可以上网查一查看是支持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作为旁观者,这会让你冷静地审视当下的风潮,保持自己的思辨能力。畅销书不仅让你获知当下热点,还让你明晰未来的阅读方向。

第二招:相信那些靠谱的推荐。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但这不是绝对的。很我情况下,别人为你推荐的某本书,甚至会改变你的一生。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搜索,或加入网上论坛等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发现靠谱的“荐书达人”。

第三招:超越时代的经典。

那些50年前、100年前的经典书籍,依然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书中的智慧能够使不同时代的人折服,而这些经典的书籍,也是我们思想的基石。

第四招:设立年度阅读主题,进行集中阅读。

书的分类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我们可以设立自己的年度阅读主题,比如经济学、心理学等具体领域的分类,每个年度阅读主题10本书。

第五招:直面让你犯难的书。

用横轴和纵轴分析自己的阅读偏好,然后填补自己的阅读空白,直面犯难领域。《高分读书法》通过五个步骤,详细介绍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和一本书对话,让难懂的文章也能理解透彻,同时还能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对于无论是想快速提高成绩的学生,还是不放弃追梦的成年人,都可以在清新舒适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有效的方法。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同时,专注力也成为这个时代越来越稀缺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浮躁。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领悟、成长,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一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我们读了什么样的书,我们是如何读的,有没有读进去忘却周遭纷扰,又有没有读出来历练出全新的自己。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十三

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书法技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邀请了书法技能高超的老师为我们培训,为教师们创造了学习硬笔书法的机会。此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去接触硬笔书法。

以前的我都不知道写字还有那么多讲究,还要讲究平衡以及笔法。通过培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字体存在不少问题。以前我总认为,写字要写方方正正、写工整,现在才发现写字还有很多讲究,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书法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演示了书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同时教给了我们正确的习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笔姿势。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横、竖的写法。每一个笔划都需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看似简单的笔划,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加以更多的练习。我们边听边加以模仿练习,老师为我们的字给出指导,帮助我们很好地明白应该如何标准地写字。

此次培训对于我的影响很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我感觉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会多加练习,我要学着去体会练字的技巧,扎实地练习。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十四

学渣想逆袭为学霸不是梦,有件秘密武器叫做通过阅读提升思考力。

他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学渣,学习成绩在10000名学生中排名9332名左右。但他却有一个远远超出实际能力的梦想:就是一定要考入全国最好的大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他非常努力,拼命学习,却两次落榜。逆袭的机会很渺茫。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千方百计找寻自己失败的原因。终于,复读第二年时,他的学习生涯出现了转机:他发现了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并且在学习中践行了这种读书法,这种读书法令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第三次高考时以全日本第4名的成绩考入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

因为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他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他叫西冈一诚,他将自己成功的读书方法总结著作成书——《高分读书法》。他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增加知识量,把教科书的知识一股脑装进脑袋里就万事大吉,你很难拿到高分,考入好的大学。与增加知识量相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学会、学懂知识。所以,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关键是你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思考力呢?改变阅读方法。

不管是谁,只要改变阅读方法,拥有主动读书的能力,就会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什么样的阅读方法能够提升思考力?作者西冈一诚将这种高分读分法详细分解为5个步骤。如果你学会用这5个步骤来读书,就能提升自己的读解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高分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步骤1、做假设让你的读解力飞速提升。

读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读书之前如果能提前做好准备,绝对可以轻松顺畅地阅读。想看一本书就看呗,还需要看前就做准备?赶紧了解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其实,会读书的人是带着“线索”开始阅读的,了解了文章大体想要表达些什么,然后再开始阅读,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的速度,还能够提升理解书中内容的能力。

那么,如何获取这些线索呢?作者总结了两个“准备”。

一个是装帧阅读法;另一个是提前做假设。

装帧阅读法就是通过书的装帧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封面、腰封、标题、勒口,这些地方所给出的关于书籍内容的介绍是对这本书精华的提炼,我们要好好利用,不能错过了解内容的这些线索。

提前假设怎么做呢?了解了书的主要内容,给自己定一个大概的阅读目标,然后边看目录边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阅读目标,在阅读目标后写下具体的方法。当然,实际阅读时的感受肯定会跟自己提前做的假设有出入,随时修改即可。如果说装帧阅读法只能获取从某个角度或某个部分理解该书的线索,而通过做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书的整体脉络。

阅读时如是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那么你理解的内容一定不会太多。如果你对书的内容保持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说?会让你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并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就像上课,我们只盯着老师看,知识并不会吸收,只有同时在脑子里面思考问题才能吸收进去。当读书不再是单纯地浏览信息,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提出疑问,信息才能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很多人读书都以“感觉自己读懂了”的心态来读完一本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读懂了一本书?如果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了什么,那就等于没读懂。

能不能用有限的字数总结出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这才是“读没读懂”的判定标准。

作者提出了“整合阅读法”,用以搞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他将一本书比喻成为一条鱼,有头、有尾、中间有一条线即鱼骨,首尾响应,鱼骨将所有观点串连起来。找到了“鱼骨”是什么,就等于搞清的整本书的脉络。

我看书的习惯多数是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很少同时读几本书,那样会有做事做一半的感觉。看过《高分读书法》之后,我才知道这是并不高明的读书方法。

真正高明的阅读方法叫“检阅阅读法“,就是同时读多本书,这样大脑会同时接受更多的信息,会避免被动读书,而且在阅读时掌握主动权,读书的效果会更好。

一听说同时读多本书,我们会感到很难:同时读多本书,书中的观点会不会互相打架?几本都读不完会不会产生焦虑心理?其实,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做过这种“检阅阅读法“。比如:读书时查阅字典;通过读一本简单的书,读懂了一本较难的书;同时听几个人在谈论对同一件事的观点等。

同时读多本书,我们可以选择“平行阅读法”或者“交叉阅读法”,阅读的同时记录便签或笔记,这样更容易比较并吸收所读到的内容,可以让自己获得从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也会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议论阅读法其实就是将阅读得来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读书是输入,将书中的内容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表达出来就是输出。

输出包括通过书的装帧推测书中的内容,向书中的观点提出疑问,用摘要法概括书中的内容……写感想和书评是更高级别的输出,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对此,我就有深刻的体会。如果带着要给一本书写书评的想法来阅读一本书,会在阅读开始就带着任务去读书,中间会做笔记,很快就会理清书的脉络结构,效率特别高。写出一篇书评至少需要读3遍,更是加深了对书的理解和记忆。

给书写感想的过程就是将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所以,读懂一本书,输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学会用《高分阅读法》中的这5个步骤来读书,你就可以获得5种能力:读解力,就是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读透的能力;理论思考能力,也就是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能够清晰地把握书中脉络的能力;归纳能力,也就是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他人观点的能力;客观思考能力,也就是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应用能力,也就是能在具体的场合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本领的能力。

具备了这5种能力,也就具备了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让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量,成为高分学霸不再是梦,考上名校水到渠成。

店小二的书法读后感篇十五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沪上名家黄宾虹。黄悉心教以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详解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精义。“余闻言,悚然大骇”.两年后,遵师嘱咐,“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虽然求艺学艺如此辛苦,林散之却也长期只在地方闻名,直至古稀之年,即年75岁时,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因编入《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才为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所识,“书名初震”.

传说启功先生当时正卧病在床,见到林散之作品后,为之一震,突然从床上跃起,后退三步,脱帽鞠了三个躬。赵朴初先生亦有诗赞曰:“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

日本书道界更对其推崇备至,“日本人来画店,偏找我的字要。”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团长、日本书坛巨x青山杉雨拜访林散之,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名由此传颂四方。

立足古人。

林散之声名大噪看似有点偶然,实则却是必然。这首先与其立下的“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的心志有关。林散之言:“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

正是因为有这种誓要与古人争风流的宏愿,林散之才能“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其苦练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比。略摘其所言,“我临的魏碑,《张猛龙》最多,有两部厨高”;“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1965年,我苦练一年(《礼器碑》)”.

学艺途中,幸遇名师指导是林散之书艺大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林散之深感“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我有点小成就,是因为遇到两位好老师,路领得正:首先是含山张栗庵・・・・・・后来又问学于黄宾虹。”正是有感于此,林散之在与后辈交流中,毫不吝于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教。例如“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专求形似,所以不能成功。”“学碑必从汉开始。”“两碑(指《张迁碑》《礼器碑》)虽同为方碑,但个性有别,同时临写,两败俱伤,不能逆规律行事。”诸如此类的经验之谈,对学书者不啻于醍醐灌顶。

林散之以草书成名,书家通过草书的淋漓书写,可以将书法的美质发挥到极致。但草书因为具有“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等的特点,功力不到写出来则易让人觉得“太怪,太狂”.因此,要写好草书,对书家既有很高的素养要求,同时,方法正确也很重要。林散之评价其入门老师“范(培开)先生・・・・・・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他自称:“我的主要精力在写楷书上,草书没怎么写。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自己十六岁开始学唐碑、魏碑,三十岁以后学行草,六十岁以后才写草书。”惟此,终使林散之达到书家的极高境界。

医俗最难。

林散之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医俗”最难(“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而草书因为写得快,更容易“滑俗”.林感叹:“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那么何谓“俗”?林却又难以对此加以明确定义,“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要医俗,在林看来,要有三条途径齐头并进。首先,在练书法时要“法乎上”:“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在被问到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时,林认为,他们“学的(起步)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其次,要多读书:“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总归有俗气。”“读书・・・・・・还要读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读书是为了“变换气质才能不俗。”第三,要游历广:“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但游历广是要在读书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不然“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

治俗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做人。林散之认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人品即书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多为真性情的人,书法史上的精品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并非偶然。如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等都是真情至性时的“偶得”.颜真卿的“《争座位》极为自然,系别人在字纸篓中获得・・・・・・《祭侄文稿》亦是至情挥洒,无拘无束,出神入化。”颜真卿是如欧阳修所言的“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因此可谓是书品与人品俱佳的典范。南宋宰相秦桧书法功力同样了得,但作为一代奸臣,大德有亏,其书法作品终难登大雅之堂。

突变则败。

在当下当代艺术泛滥,“人人可以当艺术家”,艺术被认为是不可定义的语境下,传统的艺术传承体系遭到极大冲击,追新逐异成为风尚。同样的,在书法领域,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如有书家追求古人书学时的状态,赤膊上阵,狂呼乱叫,挥就丑书无数。还有幼童,在大人们的鼓噪下,在大纸上龙飞凤舞,被人捧为书法神童。更有书家以高难动作来进行书法表演,生生的将书法艺术化为一种杂耍技艺。甚至商人也来凑热闹,写下不知所云的文字,并拍出高价,则更让人瞠目结舌。时下的急功近利,资本侵蚀带来的浮躁,资讯流动造就外界的各种巨大诱惑,正如林散之所感叹的那样,学书人现在要安下心来“做书奴都不容易。”

林散之并不反对艺术创新,“哪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他本人的艺术风格也多次发生变化:“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但书法之变“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突变则败矣。”林散之感言:“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书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

而今时代,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影响,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和大流通,凡此,都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对一些人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又是最好的时代。林散之说,要“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当前我们文艺界的多元混沌或许正是孕育时代大家的最好养料。

(此文获得上海宣传系统第二届职工读书节“优秀读书达人”奖)。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3323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