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5:15:04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4 05:15:04 小编:文锋

编写教案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以下是一些专业教师所编写的教案范文,希望可以为你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一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学生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

2、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三、单元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四、单元课时划分。

9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3的倍数特征(第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找因数(第8-9页)。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六、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文档为doc格式。

-->

-->。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二

硫酸厂接到一批订单,急需一批浓度为60%的硫酸1200吨.厂长高兴地叫来生产科长告诉他快去准备.可生产科长一听就发愁了,说:“我们还有一大批浓度70%和浓度55%的硫酸,却没有浓度60%的硫酸,如果现在生产恐怕时间来不及了.”厂长一听就火:“我们已经订了合同,又收了人家的钱,如果到期交不了货,还得赔违约金,搞不好,这个月连工资都发不了,快去想想办法.”

生产科长愁眉苦脸回到车间.技术员小张忙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听科长一说,小张想了想,又拿出纸笔算了算,高兴地说:“科长,我们可以用现有的两种硫酸去配制呀!”“对呀,怎么我没想到呢?快来,我们仔细算一算.”

那么你知道这两种硫酸各需多少吨,才能配制成浓度为60%的硫酸1200吨吗?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三

4.如果一个实数的平方根与它的立方根相等,则这个数是()。

a.0b.正整数c.0和1d.1。

答案:a。

解析:解答:0的平方根是0,0的立方根还是0,故只有0的平方根和它的立方根相等。

分析:考察特殊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注意0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5.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理数就是开方开不尽的数;b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c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d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答案:b。

分析:考察算术平方根的计算.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四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图4-1及相关问题,并由学生讨论完成题目.

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函数就是研究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函数的相关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师:层数n和物体总数y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给定层数,就能求出物体总数.

(2)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

师:在关系式t=t+273中,两个变量中若知道其中一个,是否可以确定另外一个?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时的函数值.

理解函数概念时应注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

(2)这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变量x取一个确定的值时,变量y的值就随之确定.

(3)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它对应,如在关系式y2=x(x0)中,当x=9时,y对应的值为3或-3,不唯一,则y不是x的函数.

师:上述问题中,自变量能取哪些值?

指出要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五

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

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据的读取与处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

2、由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和最小数据的差.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六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七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4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八

1.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方法化简二次根式,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九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实数.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提供了知识基础.当然,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后两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二、教材任务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形式;第二课时,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乘除的法则以及加减运算的法则,进而利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第三课时,进一步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并关注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明晰概念;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第四环节: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

1.能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能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并能通过估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掌握估算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1.能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训练他们的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通过估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说出咱们班男生和女生的平均身高.你又是怎样得出结果的呢?

(我猜的.)。

“猜”字的意思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估计得出的结果,它并不是准确值,但也不是无中生有,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估算的方法.

二.讲授新课。

问题:某地开辟了一块长方形的荒地,新建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已知这块荒地的长是宽的2倍,它的面积为400000米2.

(1)公园的宽大约是多少?它有1000米吗?

(2)如果要求误差小于10米,它的宽大约是多少?

(3)该公园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圃,它的面积是800米2,你能估计它的半径吗?(误差小于1米)。

(因为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且它的面积为40000米2,根据面积公式就能找到它们的关系式.可设公园的宽为x米,则公园的长为2x米,由面积公式得: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一

课件出示:师: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课件显示的是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案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的关系.

课件出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师: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2.探索勾股定理.

师:由刚才归纳发现的结论,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二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也能整体系统地审清题意,能从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中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也基本能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任务: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3、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读懂古算题;。

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典型例题;第三环节:闯关练习;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感悟和收获;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1:例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提问: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什么?\'下有九十四足\'呢?

(2)你能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吗?

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讨论对不对,有没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最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给出正确的答案.)。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三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四

一、你怎样理解这四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各用一句话概括。

二、“孤城”、“羌笛”、“杨柳”、“落日”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请你找出一些带有上述意象的诗句加以吟诵,说说这些意象在古诗中一般有什么意味。

_三、探究活动:你赞同以下说法吗?请你查找有关资料或网站,与同学展开辩论。

1、王之涣的《凉州词》首句有些版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有人认为后人广为流传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错误的,因为在凉州根本见不到黄河,只能见到黄沙。

2、有人说河西走廊距青海千里之遥,那里根本无法看到青海的云,王昌龄《从军行》把“青海长云”与“孤城”、“玉门关”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

3、对于“属国过居延”,课文注解“属国”是官名,指使臣。另一种说法认为“属国”指的是附属国,这句诗是“过属国居延”的倒装。

四、读了楚楚的《草原散章》,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答: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l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

难点:

l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被直线c所截.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内.

无理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篇十六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2、证明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二、讲授新课。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议一议。

利用这个公理,你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

想一想。

(2)你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3)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3494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