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编写的一种工具,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一
(根据作者手迹抄录)。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歌词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课文版(2014年)。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囚歌》课文原文。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二
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三
一、教学重点:品味文章幽默而轻松的语言。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教学步骤与过程:
1.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精读课文7、8和18、19这四个自然段。
3.思考,分组讨论作者“心底怅然“的原因。
4.品味文中幽默而轻松的语言。
有关资料。
这篇文章要和前面那篇《保修》联系起来,才能感受到比较深刻的意味。《保修》强调了高新科技给需要理发的人带来了苦恼和尴尬。无微不至的售后服务,表面上是为顾客服务,实际上却只是产品推销的圈套,没有一点人情味。而这一篇,异曲同工,强调的是旧式理发,手工技艺,在完成对头发的整理过程中,表现了敬业和自尊,其手艺之精致,待人之诚恳,洋溢着人情味,充满了诗意。
但是,文章又并不是一篇抒情散文,并没有用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甚至恰恰相反。如文章的标题,不叫做“理发师”,而叫“剃头匠”,显然不是求雅,而是突出其俗。由此引发出作者对于“剃头”这样的词语为什么要被“理发”所代替发生追问。又联想到“烹调”和“料理”、“做生意”和“理财”、“惩办”和“处理”(三者和“理发”一样有一个“理”字)之间的关系,类推出“斩首”为什么没有变成“理头”的疑问。行文的思路和王蒙的《东施效颦话词语》有共同之处。王蒙着眼于原本的语义和后来的意义之间的矛盾,这篇文章也一样(从理发想到理财、从理财想到理头),从司空见惯的词语中揭露出不和谐的、有点荒诞的语义。所用是随笔常用的方法,信笔写来,涉笔成趣。这种趣味,不是通常的情趣,因为有点怪异,不合常规,因而属于恢谐的趣味。
但是,这种以议论为主的方法,只是在文章开头第两段。到了第三段,就改用叙事的方法。当然,换了一种方法,在追求谐趣方面是一以贯之的。这种谐趣的特点,就是不把事情写得很有诗意,不把自己的心情写得很美好,而是相反,不美好,有点狼狈,有点“丑”。如果可以把抒情算成是诗化、美化的话,那么这种自我贬低,把自己写得尴尬,写得俗气,可以说是“丑化”。
这种自我贬低,自我“丑化”,并不是真正的“丑化”,而是心照不宣的“假定”。所写的丑事,不加掩饰,坦然暴露,表现出某种天真。如把妈妈给他理发的钱省下来,随便处理自己的头发,弄巧成拙,表现了儿童的单纯,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弱点。越是“丑化”,越是可爱。这是一种幽默的诙谐趣味,所以“丑化”二字,是要加上引号的。
文章用相当细致的笔墨写剃头匠的工作程序,很有谐趣。其中有一系列的内在的矛盾。一方面是“挨刀子”、头上的“疖疮”等等杀风景的情境,一方面又是用温吞水、大毛巾和花花绿绿的色彩等温馨的服务。理发师傅“聪明”到可以看出孩子头脑“里头的聪明”。虽然有一系列美丽的词语,透露着孩子气的夸张,不协调,但正是不协调中,有调侃的意味。
接下来的这一段相当精彩,强调理发师傅“功夫不在刀上,而在情意上。他殷勤地侍候你,教你觉得自己十分尊贵。”对于这一点,作者相当细致地展开了描写:
每当我路过剃头铺,总喜欢在那里逗留片刻,在那木转椅上旋转一周,和师傅闲聊几句。剃头铺子简直就是当地的新闻中心、舆论阵地,谁家的兴衰荣辱,是非曲直都可以从那里明访暗察;若说有能够反映民意的机构,我以为剃头铺便是。
这一段写得相当有感情,明明不是为了剃头,却乐意在那里逗留。有趣味,是因为剃头铺子的重要不在剃头,而在传播新闻和消息。这种趣味由于用语相当夸张,如“新闻中心”、“舆论阵地”、“兴衰荣辱”、“明察暗访”、“民意机构”等,都是很庄重的古典和政治性质的书面语词汇,这些词语又直截了当地和相当“俗气”的“剃头铺”联系在一起,趣味就带上了诙谐的性质。
但是,本文的谐趣和一般的调侃似乎又有些不同,主要是它并非一味调侃,同时对理发师傅也有一点美化。理发过程的描写充满欣赏的感情。细节显然有意繁琐,但在繁琐中显示情致。让你坐上高位,在脖子上绕上白纸,撒些白粉,轻轻地系上白围裙,所强调的就是体贴、认真、敬业:“手总是很柔软的,态度总是很温和的。”特别是:
落刀之前总要先在自己的手上试试刀锋。他们的剃刀……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
简直给人一种诗意的美化的感觉。诗意感觉,来自对理发师傅的美好感情。如果不是这样,写出来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这里隐藏着作者的风格追求。要真正体悟文章的三昧,有一句话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他(理发师)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梁实秋先生笔下的理发师的动作是什么样子:
理发匠并没有令人应该不敬重的地方,和刽子手屠户同样的是一种为人群服务的职业,而且理发匠特别显得高尚,那一身西装便可以说是高等华人的标帜。如果你交一个刽子手朋友,他一见到你就会相度你的脖颈,何处下刀相宜,这是他的职业使然。理发匠俟你坐定之后,便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随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就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头发是以剪为原则,但是附带着生薅硬拔的却也不免,最适当的抗议是对着那面镜子狞眉皱眼的做个鬼脸,而且希望他能看见。人的头生在颈上,本来是可以相当的旋转自如的,但是也有几个角度是不大方便的,理发匠似乎不大顾虑到这一点,他总觉得你的脑袋的姿势不对,把你的头扳过来扭过去,以求适合他的刀剪。
梁实秋先生对理发师傅显然是调侃的,把理发师和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这种类比是不。
伦不类的。但是,比喻的精致,产生抒情的趣味;而比喻的不伦,则构成幽默的趣味。陈震先生则是把理发师的剃刀比喻为“跟风吹过水面一样”,就有点诗意了。梁先生强调的是杀风景,陈先生突出的是体贴入微。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出于职业习惯,只对头发有兴趣,对人却没有兴趣(“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动作是机械的,对人是不尊重的;而另一个则恰恰相反,对人温文尔雅的,关怀备至,稍有失误便十分“抱歉”,甚至用极其夸张的语言:“他想像你是赶去做新郎或是出席一个盛宴”。更加精彩的是强调了效果,不仅是理发师单方面的文雅,而且也感染了顾客:
假如有一根发丝没有抖掉,使你不舒服,你就有理由发脾气;而你如果不发脾气,你就是一个既尊贵又客气的好人。
这一笔,很有深度,但不着痕迹,没有形容,信笔为之,风流蕴籍,情趣盈然,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其中仍然蕴含着可以觉察的诙谐。行文中,时而把理发师和刽子手相联系,如“他们的剃刀决不会落在你的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他俯首奏刀,好比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这里都微微隐藏着比喻的夸张和不伦,让你感到作者的含笑的眼光。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一般意义上旧式理发师,没有具体所指。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则是对一个童年时代理发师的怀念,语气既是赞美又是调侃。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师,已经逝去了,活着的也是越来越少了。作者在转向这样的人物时,满怀感喟:“他们即使还活着,又能做什么?年纪大,手脚笨,眼睛花,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行了。”但是,光是感喟,就不免伤感,作者要追求的风格是要有一点幽默的:
这是动刀子的职业,先生!如果他们拿的是屠刀而不是剃刀,也许还会神气点儿。可是他们并没有后悔说自己早年选错了刀,正在来不及啦!
这里有调侃,但是,调侃的是世道(杀人比为人服务更神气),而不是理发师,对于理发师更多的是同情和赞美其“卑谦”,实际上就是本分。但是,本分的理发师,却有某种本分以外的美德。他好下棋,在下得入迷的时候,来了顾客,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以认输结束棋局;但客人却尊重他的爱好,宣称自己不是来理发的,而是来观棋的,于是“他便递过一支烟来”。这种传统的民间人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贵在能于轻描淡写之间流露出情怀。这个理发师还有一定的医术,提供偏方,免费为人治疗疑难杂症,因而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所有这一切,既有情趣,又有谐趣,构成诗意与幽默的结合。
接下来的一段,主旨是与现代理发师的对比。科学技术发达了,商业性招徕服务增多了,本来对顾客来说,应该有更高的享受,但在作者笔下,恰恰相反,现代科技异化为获取利润的手段,理发师与顾客的关系就变得缺乏人情味了。作者的笔墨很精炼:
当我坐在皮革旋转高跷椅上时,理发师也高坐着看杂志,和我并列。从镜子里望去,见他手指上夹着香烟,好像等待理发的不是我,而是他。
淡淡几笔,没有太多的形容,具有某种白描的效果。这就不仅仅是幽默,讽刺的色彩溢于言表,而且越到后来越是明显:对方一次一次地推销理发的种种附加名堂,用语类似“审问”,作者一次次地“聪明地拒绝”,而且越来越发火。这就和前面的理发师在两个方面形成对比:第一是理发师的姿态,第二是顾客的心情。特别精致的是第二个方面。因为前面有过伏笔,可以发脾气而不发脾气,就是“尊贵”的客人,这就是说,理发师对顾客的尊重,提高了顾客的品位;而现在是,理发师对顾客的不尊重,不但破坏了顾客的心情,而且引发了顾客的抗拒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荡然无存。这一切,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特地在后面加上一段:现代化的装修,“茶色玻璃”、“彩灯”、“明星照”、“电帽子”、“喷雾枪”、“发胶滴注枪”,不但没有引起他的称赞,相反,字里行间,充满了反语讽刺。这就回归到开头的题意上去,逗起了他对老剃头铺子的怀恋:
那亲切朴素的老剃头铺子早已没有了任何影子,仿佛根本就不存在过。
写到这里,作者点明了自己“心底怅然”。这样的文字,很经得起玩味,原因是这里的意味不再简单地是讽刺,而且渗透着抒情的成份。
本文在幽默情趣方面,显然受到梁实秋《理发》的影响,但是,本文的怀旧感,对于旧式理发师的欣赏和抒情,是梁实秋的散文中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本文就可能沦为模仿之作,缺乏个性的创造了。
〔写作训练〕。
本单元课文的话题都比较新潮,很有意思,从选择的题材及切入角度看,显得很机智,把本来很可能是枯燥的事情写得趣味盎然。这种趣味不是一般抒情的趣味,而是和作者的机智联系在一起。建议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四
南帆先生的《蚂蚁》是很有趣味的哲理小品。作者通过描写蚂蚁运饼干这一细小的行为而启发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由蚂蚁幸福的“货真价实”感悟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深切的悲悯情怀。文章写得意味隽永、耐人咀嚼,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此,我们试作分析:
幽默风趣的语言。一只小蚂蚁一次非常寻常的觅食过程,一经作者叙写,就显得非常风趣,意味无穷。这首先是因为词语的选择上,如用“重大判断”“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等词用来刻画蚂蚁这种小动物,大词小用,显得不伦不类,从而产生一种幽默感。文章的幽默风趣还体现在修辞手法的绝妙运用。文中写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这个比喻把蚂蚁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惊恐情状描绘形象贴切,让人叫绝;写蚂蚁觅食后“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拟人化的手法把蚂蚁的兴奋和喜悦描摹的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精妙传神的描写。描写的精妙传神是因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能准确的捕捉到事物的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创意表达。当然,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还必须展开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才能使描写具有神采。文中写到阳光照射下的蚂蚁,晶莹剔透,极富美感;蚂蚁快捷径直地爬过桌面,的确给人决心已定、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的感觉;灵活转动的小脑袋和触须,确是左顾右盼的样子;突然见到食物而停下、打圈子、冲上去又退下来等动作,确使人以为它高兴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要晕过去;顶起比它大得多的食物,也确是蹒跚行走的样子。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对蚂蚁细腻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传神的表达。
深刻独到的思考。文章的高超之处还在于作者在对蚂蚁足够的描述、赞叹之后,捕捉到情理契合点,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作者写蚂蚁得到食物之后,“快乐得就要晕过去”,站在蚂蚁的角度,这当然是真的,因为蚂蚁并不知这难得的幸福顷刻间就可能被比它强大得多的人类毁灭。站在人的角度,蚂蚁的幸福却是如此渺小,甚至是虚无的。这句话使我们感到蚂蚁沉浸在自己认为的货真价实的幸福中,而毫不知道随时可能降临到它头上的危险。其实,站在更高的角度,人又何尝不是一只“蚂蚁”?正是这样,作者说“我实在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这种对蚂蚁的关爱和悲悯其实是对我们自己啊!
有人说,南帆的文章,有“深微的生命体验,在对生活真相和思想疑难的不懈追问中,有个体生命的真实刻度”,有人性的温情,《蚂蚁》就是这样的一篇美文。阅读本文,我们不仅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同样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五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
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朝,历集贤殿修撰,知渭州,进端明殿学士。徽宗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赏析】。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总结】。
这首咏絮词,上片写暮春季节,风吹柳絮的情景,下片写杨花四处飘落。通过拟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了离情。作者准确地把握物象,着意刻画,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词写得婉丽工巧,新颖别致,把杨花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绝唱。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六
1.品味诗意,体会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2.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3.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
导入。
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到:“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到祖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来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认识作者。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后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
小结。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
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练习。
就义诗。
杨超。
漫天风雪漫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愁。
1.默写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第一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悲壮寥廓。为悲壮和从容就义做铺垫和渲染。
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更加强烈坚定的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的革命精神。
4.三四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理想?
写作者死后还要继续革命,消灭敌人。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冯骥才()平庸()纯粹()嵌入()载体()。
了无痕迹()倒行逆施()黯淡无光()刻骨铭心()。
了无:侥幸:
倒行逆施:
个案:致力: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八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自己查字典解决。
2、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有关文学常识。
课程标准:1、比较学习,理解两篇文章内容。
2、认真阅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作者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4、学会多角度体验和感悟事物。
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任务:1、能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借助工具书,感知文章内容。
3、分析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写法。
4、通过阅读,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课件:黄土高原图片)同学们,看完图片你对黄土高原有怎样的感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养育了炎黄子孙,有人认为她是刚毅不屈精神的化身,学完此课,也许你会感同身受,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积累生字词。
北麓峁墚塬长髯逶迤褶皱飒然喑哑粗犷商贾。
甲胄玉辇剽悍膂力贫瘠锉刀曝热器械侃动辄。
呛纵横捭阖折煞窒息谛听豁谷高亢牵强逻辑。
嘶哑所向披靡荒冢影影绰绰缱绻。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章大意。
掌握依据对象表现的过程描写景物,并通过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绘润色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梳理文中白洋潮到来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有看潮的经历吗?如果有,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和心理的感受呢?
2、视频播放。
3、今天我们可以看视频,古代要记录涨潮,只能通过文字。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看一看白洋潮的壮观景象,学一学古代人是怎样通过文字表现汹涌澎湃的潮水的。
二、自主学习,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读音及解释,课堂交流。
遄、踵、擘、蹴、镞(簇)、飓、辟、礴、龛、赭、漱、湫、吊、故事。
2、朗读全文,感受作者笔下白洋潮的特点。
3、疏通文意。
三、学习写作手法。
1、作者以一百三十余字的短小篇幅,条理清晰地记录了看潮的经过,并绘声绘色的表现了白洋潮到来时壮观的景象,写作手法可谓高超,而其高超之处,便在于依照景物变化的顺序进行记录,并充分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得读者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2、出示学习目标:圈划标志性词语,梳理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顺序。
整理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在自学的过程中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4、小组合作完善,课堂交流修正。
5、熟读课文第三小节,加深印象,力争成诵。
四、总结与巩固。
1、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条理清晰又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写从万里无云到乌云密布的过程,要有清晰明显的变化过程,并运用尽可能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
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
按照旧俗,我在三江看潮,实在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同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到了。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他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敢落后而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到的人惊恐的退开,跑到塘下躲避。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雁荡山瀑布像炮轰一样,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下来。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一
《日出》作者刘白羽,1916年生于北京。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小说集《早晨六点钟》、《政治委员》、《刘白羽小说选》及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及《刘白羽散文选》等。刘白羽是以一个革命战士的艺术理想与人格,把追随时代步伐、配合政治形势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自觉意识的。他的作品多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为素材,用战士的胸襟和眼光去回顾历史、瞻望未来,笔下总是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在艺术上,他的散文较多地透露出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热情的想象多于平静的观察,抒情议论穿插于形象的描绘之中,风格雄浑豪放,画面阔大瑰丽,时代精神强烈。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原文: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象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象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深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场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象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象一片红云了,象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象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象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象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象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象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识记原文及翻译。
了解一些故事链接。
二、教学重点:
《论读书》识记原文及翻译。
三、教学过程:
一.读书三“有”
有志:立远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识:须知学问无尽,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学不断则无不成之事.
二.读书要“约”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会贯通。
曾国藩:每日读背诵之书十页,看涉猎之书六十页。
三。读书要“专”
读书不“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一人之书,则目见、耳闻、天地之间无别书也。
四。读书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五,读书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犹为重要,读书时圈点评注,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帮助记忆;读文以声调为本。刘大《论文偶记》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三
1.积累词汇,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3.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阅读、对比、仿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积累词汇,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细读欣赏文中描绘日出景象的句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加点字注音。
弥漫()绯红()诞生()。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四
这篇文章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开始笔酣墨饱地讴歌生命的伟力和自然的造化,讴歌大西北的雄浑与苍茫,浩瀚戈壁上的黄沙,原本是无知无觉、无性无灵的。但它成了《悟沙》的抒写对象后,便幻化为西部的象征和语言。它不仅拥有刚柔相济的容貌和动作,而且还表现出性格上的热情与沉默,暴虐与缠绵,以及渴望让人听懂的永不消歇的倾诉。
(二)重点语句。
我把黄沙视作西部的语言,我陶醉于我的发现,我把它渲染得绚丽多姿,魅力无边。
解析:这正好说明在他心灵中,有着这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否则他不可能对于西部大自然的地貌残缺特征,欣赏到了这种程度,他竟这样强调:“我坚信,读懂了沙子就读懂了西部,读懂了柴达木。”刘元举先生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使刘元举先生才思得以激发,我们就知道他的心灵风貌,或者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什么的家伙,或者文雅一点说,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人格。
(三)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譬如,在本文中,元举的生命激情总是被目光里的恢宏、坚忍或崇高所唤醒、所牵动:“因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而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这种伟大魅力是来自一种群体意识。它足以震动天地万物,更能够震动人类。”首先是震动我的是他超越旅游景点的大跨度的思绪,从空间来说,有对于舒适生活对人消极作用的批判,还有西部的盐碱使得人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强悍和悲壮;从时间来说,有从二亿年前地壳变迁的很有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气概的想像;还有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他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还有他自身的内心景观,正因为这三种景观的自由组合,使得他的散文在如此广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广度上和心灵的深度上展开,在他写得最精彩的地方,颇具震撼的效果。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刘元举的散文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而是以他的心去作“精神的旅程”。如:“我固执地按着自己的逻辑解释它这生生不息的鸣叫。也许这很牵强,但是,很有意义。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倾听过它的呼叫,而如此感悟者,非我莫属。实为幸哉!”刘元举不但描述着这种情境,并且把它变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心灵熔炉来追求。他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楚楚心清如水,人淡如菊,能用第三只眼看世界,心中有清澈的山水与纯净的蓝天,因为,心中有一树菩提,超然,开着微笑的花。如:“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广。天空只像是草原的一件总不合体的蓝绸衣。草的长大在与天空赛跑,草赢了。绸衣接了又接,还是捉襟见肘。”楚楚的散文诗,不会像针贬时事的诗那样冷峻,一针见血,也不会填充着媚俗和铜臭,唯有凌空和精致,氤氲着禅意的诗情,才是她的真正特色。
第二题:“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高原,我的中国色》也是这样如:“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第三题:《悟沙》最后两段写了“我”的深情思索,但却似乎没有结论。表明他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有一种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作者回到了他体悟最深的生命哲学上来。《高原,我的中国色》的结尾:“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轩辕柏”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读这篇文章时的震惊如在波涛汹涌般的激情里,人才不会再为风花雪月而陷入本是虚无的忧伤,才会找回应有的凌云壮志。这个军人让我肃然起敬。让读者感慨良多。中国需要这样的人。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五
1.走进作者:
星新一:(1926—1997),日本科幻小说家,他堪称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超短篇小说响誉世界。于1956年加入飞碟研究会,1957年和柴野拓美一起创办了日本最早的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为日本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个刊物培育了许多专业的科幻作家。除了科幻作品外,他还写了大量推理小说、幽默小说、散文及随笔。1976年他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科幻方面,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有撒旦的王国》、《最后的地球人》、《未来伊索寓言》、《恶魔天国》,长篇小说《声之网》《梦魔的标靶》等。
2.写作背景:
《保修》选自星新一的《一分钟小说选》,其特点是借助非现实笔法,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语言简练质朴,趣味盎然,富有教育意义。
3.知识链接:
保修:就是购买商品后,商家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免费修理。是现代社会商家针对顾客做出的一种售后服务保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分类,按其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微型小说: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或百字小说等。原属短篇小说范畴,后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微型小说三要素: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
写作上四字追求:微、新、密、奇。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4.学法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很重要哟!)。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时代性很强,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安排跌宕起伏,学习时要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重点语句加以勾画,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掌握文中“吝惜、悲鸣”等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揭示的社会现象。(重点)。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重点掌握下列字词(下面是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和重点的词语,你一定要掌握哦!)。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彬彬有礼:
先发制人:
吝惜:
饶舌:
噩梦:
称道: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六
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清风,也不如船行得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增、删、替、补、留”的翻译原则,同时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对语序进行调整。注意对句中关键词“自非”“亭午”“夜分”“曦”以及“虽”“奔”“御风”“以”的翻译。
9.每当春冬之季,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所呈现的意境的理解与表达。首先要明白该句所呈现的意境,“清荣峻茂”课文中一般翻译为“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答题时围绕这四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扩展呈现即可,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或运用一定的修辞,使描述更生动形象。注意描述的完整。
田园乐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篇十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15.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b项没有比喻,且“呼”并非描摹小鸟呼朋引伴的情态,“呼晴”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将由雨转晴。d项“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错,应为揣测语气,作者猜想朋友是否在想念自己。)(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满分5分;答三项及以上记0分。)。
15.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2分)。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此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1分)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五月家乡荷花开得正艳。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37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