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8:02:18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4 08:02:18     小编:JQ文豪

教案的编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案的编写还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生的参与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一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  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作业 。

1诵读。

2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作者邮箱: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二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别后——想象相思。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三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通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五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点拨: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这些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七、板书设计: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实)寓情于景。

伤别离别时——兰舟(实)。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虚)虚实结合。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六

1.完成上面知识链接部分的填空。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上阕主要写词人与有情人临别时的难舍情景;。

下阕:下阕主要写词人想象二人别离后的思念情景。

【合作探究】。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七

1、本课是本单元唐诗后的第二篇宋词,在整个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这首词,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理解作品“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c、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过程方法。

通过感受形象,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感情,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4、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

领会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一、导入。

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人是谁呢?他就是柳永。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柳永(约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出身儒宦家庭,却拥有着一身与之不兼容的浪漫气息和音乐才华的柳永,一生就在这二者之间奔波忙碌。他迷恋情场,却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乐章集》就是他周旋于二者间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与儿女柔情的结合。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为人放荡不羁,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婉约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与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朗读: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八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点拨: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这些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九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作业。

1诵读。

2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认认真真的听。

1、播放《雨霖铃》的视频朗诵,学生听了后谈初步感受。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三、反反复复的读。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4.学生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讨论: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仔仔细细的赏。

(一)体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读,找出词中表现作者离别心情、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以上词句都属于直接抒情。

2、示范鉴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3、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其他几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感情。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关键词:表现手法、虚写。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二)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义。

2、分析“寒蝉、长亭、晚、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

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情感。

“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意象、象征含义、表现手法、情感。

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丝柳,一寸柔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酒——。

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愁,酒醒——愁来。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开开心心的写。

1、概括本词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请引用名言佳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 霖 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三

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

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四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五

师: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具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归纳一下豪放词的特点:

(生归纳,幻灯片总结归纳)。

1、题材广泛:上至民族兴亡、历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奥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国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既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又关注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情感表达上以铺陈、直抒为主;气魄雄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多抒襟怀抱负、爱国壮志;多发时代感慨、怀古伤今。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多以自然山水、惊涛骇浪、金戈铁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词的另一类即婉约词,如果把豪放词比作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词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长江黄河,那么婉约词就是小桥流水。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约词就是山涧小溪。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词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说,与豪放词相比,婉约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与豪放词大相径庭:

1、题材狭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达上:宛转含蓄,缠绵悱恻,用典雅委婉的笔触,浓丽富赡的词藻,状相思,抒离情,伤春悲秋。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喜欢描写纤细柔美的景物,如:杨柳、晓风、细雨、落花等。

师:这些意象其实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果我们在鉴赏婉约词之前,对这些意象的古代蕴意和内涵十分熟悉,那么我们解读婉约词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婉约词,走进婉约词中的这些优美意象。

提示:

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提示1:寒蝉。

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自己就一再用过这个意象,如。

《引驾行》“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明确:蝉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是热闹嘈杂的,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关键在一个“寒”字含义丰富,首先,一个寒字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说明已是寒气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这一寒字,说明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字,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提示2、长亭。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因此,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兰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是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要开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而船夫却不解诗人此时的心情。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泪眼。

2、提示: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临别挥泪,在他们,恰如临别饮酒、临别折柳一样经常、一样普遍。如:第一单元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虽不是独为别离而流,感时忧国等亦可以使古代诗人词人涕泪纵横,但在别离的场合,泪却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正如,词中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满腹的哀伤,一腔的柔情,尽在这一双“泪眼”朦胧中,表情很是真挚感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

2、提示:“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蕴意和内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是一种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明确:本诗句中“烟波”这个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霭(傍晚的云气)这个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沉沉”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加上时值黄昏,眼前的景色越来越模糊了,离别的情绪也随之黯淡。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这个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烟波”和“沉沉的暮霭”却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与柳永“伤别离”主要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意象。

明确:清秋。

2、提示: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秦观《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是哪三个意象?请从诗句中找出。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

2、提示: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3、提示: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明确: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二)《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风。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雁。

2、提示: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诗人词者,看到雁之后,往往会引发思乡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黄花。

2、提示: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而在婉约词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纤细而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此外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而又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还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六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生齐背。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八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幻灯7:【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通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十九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案篇二十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3919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