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汇报与评估中,总结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写总结时,要注重形成层次清晰的结构,先总后分,先主要再次要,使得总结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以下是专家学者撰写的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一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将从这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六、教学过程。
前后联系:本节课中的内容与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是学好下节课的基础。
重要地位:整个第六单元都要求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基础课。
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生物圈及各类生物的知识的。
现状: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重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难点:
1、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下面说一下我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突出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是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幅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图片,创设教学情景,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利用图片或讨论加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安排了一个讨论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如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总结出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教学中采用“分角色、说联系”的课堂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
分析法: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各种生态系统成分进行讨论。
归纳法:师生共同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法:
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优美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这些环境中可能听到、看到哪些生物,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小至一块草。
生:(讨论)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
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生态系统?
生:(讨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构成生态系统?
1、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吗?
3、一个池塘中的水是生态系统吗?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头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板书、讲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能力。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知道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课外拓展。
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三
《生物入侵者》这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这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对于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我结合本文课型和单元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学习筛选信息。
3、多种方式读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赏析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和严谨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生物入侵,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另外还有理清的说明顺序;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也是教学中要关注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多单元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明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如何结合本文内容,准确的表述,灵活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课堂指导。此外,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来,适时激趣显得很重要。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我设计了学生大声读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文,梳理课文脉络;浏览文,筛选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及弄清主旨;跳读文,赏析批注,品读;齐读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科普作品的窗。“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板块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态度。在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吗?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过渡到结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学生心浮气躁,总不愿静下心来读文,给点台阶,留点思考,制点波折,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读文。课外“生物入侵者”的举例,旨在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和品味语言后学以致用的习惯。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无外乎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
(一)图片演示,谈话引入。
水葫芦入侵历程引入课题,穿插“侵”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学生大声读文。
谈读后初步感受,引导积累基础知识。
2、梳理脉络。
3、理清的说明顺序。
(三)理解课文,阐释主题。
1、出示问题,学生读文、思考、讨论问题。
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入侵知识。
2、明确作者写文意图。
(四)赏析语言,适时拓展。
1、赏析语言:从说明方法、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觉得文中解释生物入侵者的语句严密吗?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四
《细菌》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本节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学生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对细菌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了解细菌也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为后续学习真菌也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对于细菌,初二年级的学生其实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心理发育上还不是十分成熟,对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了生物模型和板画进行直观教学。想尽量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加深对于细菌的认识。
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能够区分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2.在对肉汤变质原因的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将本节重点内容设为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同时这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
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导入。首先借助多媒体依次呈现一枚图钉经过逐级放大的图片,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随即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此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具有什么其他形态特点?”“细菌的结构是什么?”以此顺利引出本节标题。
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顺利的展开后续的学习。
在新课教学环节主要进行三个知识点的讲解: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菌的生殖。
(1)细菌的发现。
对于部分的教学。我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对于巴斯德实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巴斯德设计了怎样的实验验证细菌的产生?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阅读,学生自己就能找出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教学,由于此部分知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首先出示学生常见的一粒大米粒,并运用类比的方式,说出大约十亿个细菌堆叠在一起才有一粒米粒一样大,类比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知到细菌形态十分微小的特点。接着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三种细菌的形态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以小组形式自主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分类和生活方式。对于细菌的结构部分的教学,我会将本班学生以生物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并提前给每个小组分发细菌的模型教具,组织学生结合教材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说出细菌具有哪些结构,并推测每部分的功能。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会以板画的形式将细菌的结构模式图绘制到黑板上,并提问学生到黑板快速填写出细菌的结构名称。接着我会组织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细菌与它们的异同点。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再与植物细胞的对比,说出细菌没有叶绿体,从而理解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顺势我会讲授的方式,说出细菌异养的营养方式。
像这样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结合教具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学会如何学习。
对于细菌生殖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会组织学生带着:细菌是什么方式进行增殖的?这一问题,观看多媒体所播放的细菌生殖的视频。从而共同总结出细菌是分裂进行生殖的这一知识点。将微观抽象的细菌的生殖方式,借助多媒体展示,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最后为了将本节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会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技能训练,计算细菌繁殖数目,数据使学生感受到细菌的生殖速度之快。并自发的认同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3.小结作业。
提问学生细菌为什么能无处不在,随后共同归纳总结出由于细菌具有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还会补充有些细菌还会形成芽孢,具有抵抗力强等特点。以这样的小结来深化本课知识体系,然后组织学生课下思考讨论如何正确洗手。这样开放性的作业,面向全体同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和其他同学遗传性状的异同,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图片资料、案例分析,参与情境活动以及教师指导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自己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希望学生能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千里寻亲”案例,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社会、他人服务的意愿。并通过分析“转基因克隆猪”资料,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状况,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寻找自己身上常见的遗传性状”活动,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于众不同的,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初二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3)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4)遗传图解的绘制和分析。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实践中,对“人的性状和遗传”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说教法。
(1)讨论法(2)提问法(3)多媒体展示法。
(4)案例分析法(5)讲授法等。
确定教法依据: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创设情境活动。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依据: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转向“我要学”,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约3分钟)。
(2)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案例分析——讨论一——讨论二——活动:约16分钟)。
(3)练习题(一)(2分钟)。
(4)共同揭开性状遗传的奥秘(讨论三——基因的显隐性讲解——遗传图解:约18分钟)。
(5)练习题(二)(3分钟)。
(6)小结与板书设计(3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课堂:我上课前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的现象。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活动。
(二)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
案例分析:千里寻亲(展示课件)。
让学生充当志愿者根据妇女a和妇女b以及小丽的一些外貌特征,去帮助小丽找到她的亲生母亲,并回答原因。
设计意图:以千里寻亲活动引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对性状遗传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性状遗传的认识,同时也能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切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人的性状和遗传。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学习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
讨论一:你能猜出他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遗传性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讨论二:生物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
展示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识别一些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下面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遗传。
活动:寻找自己身上遗传性状。
再展示图片资料,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
课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一些有关相对性状的题给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先举例,后分析判断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对性状,能活学活用,并加强巩固。
(三)共同揭开性状遗传的奥秘。
讨论三: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图片分析以及我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能进一步理解或者得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结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了解现有中国生物学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和讲解受精卵的形成图。
设计意图:可以说前面的知识都是学生能看到,能感受到的,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真正原因学生还不知道,这就需要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受精卵形成过程就把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了理性认识,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为后面写基因图解做铺垫.
展示遗传图解分析图。
设计意图:前面受精卵的形成和后面的遗传图解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它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先观察我的示范,再一起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基因图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基因图解的写法。这样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六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鱼》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鱼的外形与运动”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呼吸”,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重点问题,通过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特点。
投影仪幻灯片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提出问题: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
通过投影显示以上内容。
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播放视频:观察鱼鳃及鱼的呼吸。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提出问题: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展示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
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看书22页自学有关鱼的知识,思考。
观看鱼的呼吸视频,思考,回答。
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观看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思考,回答。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理解鳃的呼吸功能。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二,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回答与评价。
完成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指导交流与评价。
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学会总结,表达与分享。
板书。
设计。
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教学反思。
该课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多媒体手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实验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七
(一)知识目标:
1、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探究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归纳鸟的主要特征;
4、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对生物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重点难点。
1、鸟类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3教学过程。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教具(乒乓球(白色35个,黄色35个))媒体组合应用、游戏活动、生男生女的原理动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九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分类二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预防接种证。
学生: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预防接种证。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一
《生物的变异》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而本节内容是上节內容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下一章《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所以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活跃,易举一反三。学生可在课前先根据前面的内容的复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等内容。课前,学生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参与探究和讨论,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完成目标情况。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小结知识延伸。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归纳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总结: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1、巡视、指导2、讨论题(投影)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小结: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1、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结论: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过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简介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意义。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许多优良品种来源于中国(水稻、家猪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吸引学生去学习培育新品种的知识。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高产奶牛的培育。
2、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3、太空椒的选择培育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书上的内容,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学生代表归纳其中的科学道理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
1.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3.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人类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原理选育适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但是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p45练习1、2。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讲完了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分类二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预防接种证。
学生: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预防接种证。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三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四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如此花双倍或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只要我们把主要功夫下在课上,那么,课下的负担也就会减轻,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时间上也会更加充裕,这就是常说的事半功倍。所以,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
三、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着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刚刚学习完知识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一开始遗忘得较多,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遗忘的发展越来越慢,遗忘得也就慢了。根据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不要等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复习,那样,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由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复习得越及时越好。
四、总结。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五
《生物入侵者》这篇科普说明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本课属于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目标要求: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结合本课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打开通向科学殿堂的大门,让学生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心人。在认真阅读文本,吃透单元要求,领会课改精神的前提条件下,我准备采取对话式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我想经过默读、思考、研讨、评价等环节,最终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把握“生物入侵者”的特点;(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品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生物入侵者”的危害。(2)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入侵的有关情况,提高警惕,培养学生责任感,增强学生保护家园的意识。
重点:掌握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品析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点。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课程有机切分为四个板块:视频播放,引发兴趣;适时设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激发责任;体验反思,分组作业。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初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夯实语文基础很重要,我要求学生必须预习课文,并完成约定俗成的作业,即重点字词的收集,我喜欢的句段摘抄,读后感受一说为快。由于预习安排扎实,学生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生效率提高。
(二)导语设计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入课堂,我采取先声夺人的办法,模仿《有的人》的开头,设计了“有的生物,他活着,别的生物就不能活;有的生物,他活着,人类就不能好好地活,这绝非危言耸听,不信,请看一段视频。”的导语。
(三)视频选择网上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视频很多,我从入侵者的种类,入侵途径,危害程度等方面考虑,选择加拿大一枝黄(陆地植物)、火蚁(昆虫)、水葫芦(水生植物)三个视频。为了让视频有效发挥作用,服务教学,我将视频精心剪辑,为学生进入文本,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义,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点打好基础。
(四)课题展示如何将课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快速理解标题中的“入侵”?我将“入侵”做了细微变化,将“入侵”采用进入播放方式,简单动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很容易理解“入侵”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投影片展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由看视频的只可会意,发展到看课文又能言传的飞跃。
(六)课堂点拨学生回答问题一,我及时纠正点拨。
你认为“生物入侵者”有哪些特点?“生物入侵者”和“非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区别?(点拨:结合文段1、2相关信息回答)。
完成第二个问题,我主要纠正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要围绕体现生物入侵者的特点来组织。(点拨:点明名称、迁移地、迁移途径、带来危害)。
完成第三题,画出段首句,理清写作顺序。归纳小结,(第五张投影片)。
好的说明文,不仅有条理的介绍科学知识,而且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说明对象特点,会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第六张投影片)。
品味语言考考你。(打开第七张投影片)。
点拨:如“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用排比句刻画一个步步逼近,赶尽杀绝的“地头蛇”的嘴脸;“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一群拉帮结伙,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形象昭然若揭。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诸如此类的词句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七)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责任感,我选取三个图片,他们的名字让人毛骨悚然,危害触目惊心。让学生看后结合第四幅图,用一句话说出感受。(打开第八张投影片)。
人类为了利用生物谋取利益,结果引火烧身,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是饮鸩止渴。如何对待生物入侵者,生物学和生态学界有两种态度,一些学者主张“物竞天择”的法则,更多学者反对,认为自然调节过程太漫长,担心本土物种绝种,研究人员积极进攻。(播放视频二,即投影片九)此视频是开头两个视频的后半部分。采纳它既体现课堂首尾呼应的特点,又体现人类在扼制生物入侵者方面付出的艰辛,激发学生忧患意识。
(八)体验反思,分组作业生物入侵者和人类的这场战争看来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该怎么办?在我们身边是否也有生物入侵者?(打开投影片十一)。
近年在我国兴起草坪热,绝大多草种来自国外,这很让专家担忧,他们是否会成为入侵者?“三叶草”在县城绿化带,乡间道旁繁茂生长;这是我在县城周边麦田自拍一段录像。(打开视频三,即第十二张投影片)农民把它称作“毒麦”,(老师手拿采集标本,让学生看)我不能给你们,如果它是入侵者,你们随手乱扔,岂不成了它们的帮凶?为了让本课学习能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我设计了三个作业题,这些作业重在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文学成为通向生活天地、科学领域的桥梁,把课堂语文引向广阔的生活中。(打开第十三张投影片)。
设计意图:撷取身边事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增强学生责任感。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六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七
中学听了海南侨中吴晓艳老师的一节生物课。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12号选手,今天上午窗外瑟瑟寒风,窗内丝丝暖意,怀着期待的心情听完我队选手讲授的《苏州园林》第二课时,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团队作如下评课:
亮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正如叶老所说,这节课整体来看,充满了八年级学生初次学习说明文所需的乐趣。
”。前两关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后两关重点训练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四关一结合,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碰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导学形式激励机制的自如美。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说明文内容枯燥性的不足,本节课设计了苏州园林“文字一日游”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闯关的形式。第一关发现建筑之美,第二关赏析语言之美,这时利用视频小憩片刻,向最后一关发起挑战和冲刺,出色的完成最后一关完成景点介绍词拿到门票,最后可获奖励。这是一套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堂激励机制,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
3.课堂向生活的延伸美。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为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这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本身,运用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设计苏州园林的门票。既直击中考题型训练,又使得课堂的点向社会生活的.面延伸,这样学生将课内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巩固加深,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课堂教学的细节美。
这节课有很多处细节可圈可点。
(1)我们组的授课教师用“务必”和“总是”两个词点示了下一题中建筑美的几个方面,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
具有南方代表性的苏州园林的美,
又为后面的设计门票奠定了基础。
(3)板书设计得有创意,紧扣本节课主题,凝练概括。
5.课堂语言的亲切美。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节课上老师的课堂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如“你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开始”,“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不足:
再完美的玉璧也有瑕疵,尽管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反复锤炼,也架不住现场直播的课堂艺术留下遗憾。
课前预设:
1.课堂缺少质疑,没有质疑的课堂,应该是有缺憾的课堂,要给学生留出质疑的空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大胆的质疑。
2.缺少朗读,语文是包含语言和文学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必须渗入足够的朗读。本节课在鉴赏语言美的这个环节中,没有充分的朗读,致使该环节执行时缺少依托。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十九
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
b.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
c.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
d.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
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噬菌体b.乳酸菌c.酵母菌d.草履虫
3、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4、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a.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b.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d.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
5、细菌的.发现得益于()
a科学家的勤奋观察b观察者的细心c显微镜的出现d细菌分布十分广泛
6、细菌的发现者是()
a.法国科学家巴斯德b.荷兰人列文·虎克c.中国人李时珍d.英国人珍妮·左多
(二)非选择题
1、下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的【】_____________内没有叶绿体等结构,说明一般细菌的营养方式为_______。
(3)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表示的是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细菌。
2、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被证实引起疾病的细菌,严重的患者,细菌因进入其血液而导致死亡,请回答: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进行__________生殖。
(2)你认为影响细菌生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环境适宜时,它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请你计算一下,如果有人感染了100个炭疽杆菌,三个小时后他的体内将会有都少个炭疽杆菌?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控制炭疽杆菌的蔓延?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二十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二十一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略。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二十二
佳蓓老师的板书依然美观悦目,整个课堂依然井然有序,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收获多多,让我也受益多多。可谓是一节颇为成功的公开课。
1、思路清晰,环节明确。佳蓓老师从容老练、不动声色地讲各个知识点逐个击破,从整体感知到字词品读,节奏掌控张弛有度。既注重大环节的整体梳理,有照顾到小的知识点的落实。如赏析“啸聚山林”的`“啸聚”一词,有学生讲此词好在妙趣横生,佳蓓老师就及时抓住问题追根溯源,追问“为什么就能妙趣横生呢?”。还有一个学生赏析“在劫难逃”时说“没有原因,就是感觉好”,佳蓓老师趁机明确:感觉靠不住,赏析字词要讲道理。整个课堂就这样完全掌控在佳蓓老师心中,既完成预期的目标,又生发很多内容。
2、有方法指导,有对比练习。这节课既临渊羡鱼,又退而结网。在学生对问题疑惑,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而着急时,佳蓓老师适时地亮出解题方法,如概括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几种逻辑顺序等,让学生豁然开朗,并结合《苏州园林》一文,掌握说明文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说明的逻辑顺序。操作得当,使得学生很有收获。
优点很多,不再赘述。提几点建议。
1、下定义是否是一个难点?如果是的话,不妨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下定义,如何下定义,然后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尝试下定义。如记得美华老师讲《赵州桥》时导语让学生给讲台上的几个笔袋下定义;还有卫保老师讲下定义时,让学生给“我的同桌”下定义等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种差和属概念(记不清了,不知是不是这样讲)。
2、课后作业是“用两种以上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生物”,作业和说明文有关,但和这节课没有关系,因为学习课文过程中没提到说明方法。不如改成给某个生物下定义之类,或分析课文顺带点一点说明方法。
还有,两段视频,活泼有趣,但仔细一想和课堂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如第一段视频,放映后佳蓓老师说“这是一群来者不善的外来入侵者”,然后衔接到“速度全文,把握全文内容”,有些生硬,不如顺即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而第二段视频如果是为了宣扬“环境保护,警钟长鸣”,似乎有些多余,和这堂课不协调。不如让学生简单说一下说明方法(如若课后作业不变的话)或其他任务。
讲得比较仓促粗糙,希望不会给佳蓓老师造成困扰。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篇二十三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3.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42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