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素养,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总结要有所得和启示,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收获。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让我们的总结更有新意。
课后教学后记篇一
前两天听了本校青年教师的语文课《蝉》,感触很深。对于一个走上三尺讲台仅仅一个多星期的年轻人来说,能够把握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难点处理恰当,语言准确流畅,教态从容镇定已实属不易。最令人惊叹的是小黄老师的语文课充满了激情,她的教学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语文课上的激情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共同演绎生成的文化体验,是情感和智慧的交流。从黄老师激情四射的'讲解,可以看出她的满腔情感已沉迷于文本中,并把这种美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学环节逐步激活,“雨打芭蕉式”地点拨到学生的心田,再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字词进行品味与咀嚼,学生的感悟自然由浅入深,心灵的震撼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学激情不是教师个人有意的张扬,更不是课堂上华而不实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师基本功的外在表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使教师本人魅力四射,风采迷人,也会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智慧频发,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法效果。
课后教学后记篇二
新课标理念要求在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
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好自己的“路”。这样就要求老师在指导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设计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不少教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范文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习作技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
加强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鼓励多读多写,注意好的作品对写作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说加强联系,不是说一读就要写,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期,可以读讯、仿仿,到一定的时期,阅读跟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系,不可能一一对应,但又肯定相互影响。
口语交际有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作文,跟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可以相得益彰。
加强与其他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写作,如多阅读杂志,多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报道,留意热点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现在,有不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坚持让学生每天定点收看电视,如《焦点访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定选题,要写报告,列调查提纲等,动笔写作的机会很多,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意义的社区活动,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库,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作文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打破封闭式写作僵局,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品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作文就会变得有生机。
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生活的多元化,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课后教学后记篇三
作文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指写文章,这里的_作文_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此还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多指学生练习写作;二是指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这个_作文_是名词。现在通常讲_作文_大概就是指学生习作,_像不像作文_想来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我们现在教作文往往是就作而教作文,课堂上宣讲作文法,然后是出题目练作文,接下来是按作文规则评作文,有的地方还组织学生背作文选。总之,_学作文_、_像作文_的意识太强。一些学校写作教学搞得成功,或是通过读书来带动,或是通过自由创作来带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作文意识。
人们谈健身之道,重在营养和锻炼这两条。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也强调多读多写,与所谈健身之道暗合。目前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还不外乎大量的摄入与大运动量的操练这两个方面。不过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学生较普遍地患有语文营养不良、发育不正常之症。病根在哪里?恐怕在于补养与练功不得法。这些年来,我们根据_科学配方_,采用大剂量的按照_科学法则_提炼的补药加以喂养,丸散丹膏过量,瓜菜米面不足。现在许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虽有兴趣却苦于没有时间去欣赏,还有的学生则不敢萌发兴趣,在好些个中学里各种文学作品都成为违禁的书,仅有的阅读材料便是课本和作文选。另一方面,机械化的操作早已成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各门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教法学法,借一句练功的行话来说,属于意念太紧,训练不当,难免走火入魔。
为文当有法,然而并无定法,优秀的作文就在_有法_与_无法_、_像_与_不像_之间;教育须有模式,然而又不可死守定式,出色的教育大概也在有模式与无模式之间。规则有序的钟摆声和紊乱无序的噪声都不是音乐,优美悦耳的旋律总是存在于有序与无序的和谐配置之中。在即将迈进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正在呼唤_绿色食物_,呼唤产制绿色食物的_绿色工艺_,呼唤生长出绿色工艺的_绿色培育思想_。
课后教学后记篇四
“烦死了,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要写什么。”“要是语文课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每当我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时,心里总是很着急,压力很大。小学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常常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进行作文练习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互相诉苦说:“我最怕写作文了。”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消除对作文的畏惧情绪,让孩子们对写作文产生兴趣并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呢?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选材不恰当。譬如有些孩子写自己是开朗的孩子,可是他举的例子却是说自己是个马虎的孩子,选择的材料没有经过考量。
(2)词汇不够:形容“快乐”的事,通篇都是“快乐”,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孩子们经常是想到哪就说到哪,整句整段思维混乱。常常看完整篇文章后不知所云。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题不突出的毛病。譬如写“古诗朗诵会”的作文中,有不少同学就只重点写出了比赛的开始和比赛的结果,比赛过程中选手的神态啊,听众的反映啊......就寥寥几笔的带过。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自己很粗心的特点,但是却没有举例具体说明,只是一句简单的叙述。
(6)口头语特别多。有些孩子用书面语表述不清楚就干脆用“澂江方言”代替,让我经常哭笑不得。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这句话很明确的指出在写作文前必须对要写的事有一定的认识,在发现孩子们常常犯错的方面以后,我就做出了很多尝试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我在写作文之前进行了充分的素材收集甚至实地演示引导,让学生对所写之事没有距离感,而能确实写出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真人真事,同时让他们对每次作文课都充满了兴趣和期待。譬如有一次作文是要求写一次“古诗朗诵会”的活动,学生硬编肯定写不出,我就在写之前举行了一次生动的“古诗朗诵会”。孩子们在朗诵会上,情绪非常的高涨,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他们真正的经历了这样事情以后,再让他们写出此次活动的情形就没有像往常一样怨声载道,而是一个个欢欣雀跃,奋笔疾书了。
的性格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写一些生活中的真事。最后文章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很明确,所以问题不大。在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以后,孩子们就能很轻松的写出一篇写人的文章了。
孩子们写完一篇作文以后,我会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互相指出同学的文章中有哪些语句不通顺,哪些词语用的很“口语化”,哪些是错别字。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进行了很多字词、句子、段、篇章的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我的尝试,我希望学生们都会对写作充满了兴趣,也能准确、得心应手地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课后教学后记篇五
从工作到现在,对于作文这一块依然觉得很陌生。课好像很轻松: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收交批改。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我是学生的话,会很被动,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向我们同组的张老师取了经。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小组批改交流讨论的方法可能会激起同学的兴趣,同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
有了这样的热情还怕作文课枯燥吗?
课后教学后记篇六
走进缪亚林老师的课堂,听了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第一课时教学。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不是指他的第一本作品集,而是六七十年前刚入小学所用的第一本语文书。这本书可有特色了,与另一个买不起书的同学合用,一撕为二,每人半本。在另一所学校做教师的父亲得知这个情况后,替两个人把缺失的另一半补抄成书。
毫无疑问,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今日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巨大的距离,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吗?听课伊始,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而随着课堂的进展,疑问渐消,兴趣渐浓,终于,在学生最后的“爆发”中作为听者的我,也激动起来了。
这堂课有两个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整体感知,主要是阅读、复述,其目的是为突破预设的第二个目标作铺垫。
进入第二个目标后,缪老师说:“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围绕牛汉的‘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深埋心底的情愫。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下面请大家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的书’的形式来概括自己对文中‘第一本书’含义的理解。”
于是,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这时,课堂气氛已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
教师从四个大组中各找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出本小组的理解,教师补充说明:不必写完整的句子,只要写出“……的书”就可以了。
四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
生一:裁成两半的书。
生二: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生三:“我”的第一本国语书。
生四: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缪老师再作启发引导:
“刚刚黑板上写的这些都没有错,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一辈子忘不了这本书,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
学生继续上黑板板书。
生五:难忘的书。
生六:独一无二、意义重大的书。
生七:一生中最珍贵的书。
生八:给了我教育的书。
生九: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
生十: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缪老师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上黑板的情况。
生十一: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
生十二:用父爱装订的书。
生十三: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
生十四:打开人生中国的书。
生十五: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
生十六: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
生十七: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
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其实已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于是,就着黑板上学生的板书,缪老师作了如下的小结:
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中国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读至此,相信大家的情感也会被激动起来吧!
下课后,我对缪老师说:“听了你的课,我形成了一个认识:一堂课,总得给学生一次‘爆发’的机会!你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时有多人在座,似乎瞬息就有了同感。
睡状态的人愈来愈多,还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吗?
“爆发”自然不是平地惊雷,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试看这一堂课,不也是经过一次次启发,才出现“争着上黑板”的情况的吗?从教师来说,心中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一般说来,平时的课总不太可能火一点就着,需要不断加温才能最终燃烧。有时候,教师一问什么,学生就有出色回答,往往让人感到是出于事前准备,甚至曾经反复“彩排”,的确是在演戏,不见课堂教学本身之效果,那显然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此时此刻,任何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一堂课也就可以戛然而止了,如果此时恰好到了下课时间,真是再好不过。缪老师最后的总结,只是把学生的话连贯起来整合了一下,并没有另外多说什么,却会使学生倍受鼓舞,心灵上平添一份波澜:老师高度肯定我了。
课后教学后记篇七
1、紧扣文眼,首尾呼应。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18—30自然段),第一轮校级赛课时,我是以两条线。
2、多元化教学策略,“收放”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是语文本真的体现。在教学时,为了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中国具有特色的民间物品、名胜古迹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大胆放手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划,自悟,自己谈感受,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当然“放”需要一定的尺度,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并不相矛盾,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收放”自如。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抓重点词句相机引导,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图片展示,音乐,学生介绍,视频再现,教师解说等等,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探究!
3、把握人物心路历程,情感层层推进。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执教本课时,教师善于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剖析:维勒尼克的爸爸两次去中国,由对中国特色艺术物品、名胜古迹的喜爱——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痴迷——发自内心的对中国的热爱——把对中国的这一份爱传递给家人,孩子——萌发美好的心愿。把握住人物心路历程的这条主线,一步一步把情感推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的层次分明,内容丰满,激情一浪高过一浪,情感不断地升华到**!
课后教学后记篇八
每次听课都能向老师们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引发我对课文的思考,总是一边听课一边想着如果是自己这个环节会怎么处理,的确有助于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今天执教的张老师能看出为了上好这一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大量资料,把字理演变、词语典故揭示给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也是长春版教材编者设计意图之一。说明张老师对手中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解了教材编写的目的、内容、重点,这样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
《祝寿》一课属于韵文识字,生字的音、形、义与课文关联紧密,适合采用随文识字。张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在学习韵文的时候巧妙地将识字融合进去,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避免了随文识字不连贯性和顾此失彼的弊端。
同时,张老师特别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说说哪些读懂了,小组内交流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再予以引导和帮助。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当然,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再好的教者也会存在遗憾。
我个人认为张老师如果能在揭示课题前让学生说一说“给长辈过生日又可以称为什么”就好了,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祝寿”这个词的'用法。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随机应变,当课件图片太小,学生看不清的时候直接写到黑板上,而不是让前排学生一个人去读。课件的使用是为了方便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清晰。
张老师通过对各国老人节风俗习惯的介绍教育学生尊老爱老,但忽略了中国的老人节是重阳节这个常识的交代。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的原因,让学生增长传统民俗文化知识。
课后教学后记篇九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不是指他的第一本作品集,而是六七十年前刚入小学所用的第一本语文书。这本书可有特色了,与另一个买不起书的同学合用,一撕为二,每人半本。在另一所学校做教师的父亲得知这个情况后,替两个人把缺失的另一半补抄成书。
毫无疑问,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今日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巨大的距离,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吗?听课伊始,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而随着课堂的进展,疑问渐消,兴趣渐浓,终于,在学生最后的爆发中作为听者的我,也激动起来了。
这堂课有两个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整体感知,主要是阅读、复述,其目的是为突破预设的第二个目标作铺垫。
进入第二个目标后,缪老师说: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围绕牛汉的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深埋心底的情愫。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下面请大家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的书的形式来概括自己对文中第一本书含义的理解。
于是,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这时,课堂气氛已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
教师从四个大组中各找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出本小组的理解,教师补充说明:不必写完整的句子,只要写出的书就可以了。
四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
生一:裁成两半的书。
生二: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生三:我的第一本国语书。
生四: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缪老师再作启发引导:
学生继续上黑板板书。
生五:难忘的书。
生六:独一无二、意义重大的书。
生七:一生中最珍贵的书。
生八:给了我教育的书。
生九: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
生十: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缪老师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上黑板的情况。
生十一: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
生十二:用父爱装订的书。
生十三: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
生十四:打开人生中国的书。
生十五: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
生十六: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
生十七: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其实已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于是,就着黑板上学生的板书,缪老师作了如下的小结:
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中国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读至此,相信大家的情感也会被激动起来吧!
下课后,我对缪老师说:听了你的课,我形成了一个认识:一堂课,总得给学生一次爆发的机会!你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时有多人在座,似乎瞬息就有了同感。
睡状态的人愈来愈多,还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吗?
爆发自然不是平地惊雷,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试看这一堂课,不也是经过一次次启发,才出现争着上黑板的情况的吗?从教师来说,心中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一般说来,平时的课总不太可能火一点就着,需要不断加温才能最终燃烧。有时候,教师一问什么,学生就有出色回答,往往让人感到是出于事前准备,甚至曾经反复彩排,的确是在演戏,不见课堂教学本身之效果,那显然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此时此刻,任何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一堂课也就可以戛然而止了,如果此时恰好到了下课时间,真是再好不过。缪老师最后的总结,只是把学生的话连贯起来整合了一下,并没有另外多说什么,却会使学生倍受鼓舞,心灵上平添一份波澜:老师高度肯定我了。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
春天是美丽的,春天的色彩是缤纷的,春天的大地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我们的主题活动也随着春的款款而来而有序的开始进行了。这个主题是孩子身边的,上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怎样能更好地让幼儿从活动中更进一步地感受春天诗意的美,感受文字中的韵味,感受词语的美丽,欣赏文章所蕴含的文学美,领会文学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
课后反思周四的科学活动《春天的秘密》在一次让宝贝们领略到了春天的美丽及味道。在上一个活动《春天来了》的基础上,在进行这个活动,幼儿已经在心中都有了自己对春天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所以在进行此活动幼儿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春天的秘密》课后反思我没有直接引题,而是出示子卡“秘密”,请幼儿自己理解什么是秘密?玲宝贝说:“秘密”就是自己想说的话藏在心里。璐宝贝说:“秘密”就是小声说话,不让别人听见。涵宝贝说:“秘密”就是不说话。宝贝们的答案迥异。
但从孩子们踊跃的回答来看,孩子们其实都知道秘密的涵义,就是语言表达的不是很清晰。对于孩子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为了不至于孩子们模棱连可,也出于对文字的尊重我还是说了正确的答案,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更加理解了“秘密”的真正意义。
接着,我说:“我们有自己的秘密,春天也有自己的秘密。”你们闭上眼睛,细心地聆听春天的秘密是什么?孩子们听话的好奇地闭上红眼睛,我呢开始用好听的声音开始朗读诗歌。孩子们陶醉了,我自己也完全的沉醉于其中,当我读完时,孩子们说好美呀!美在哪里呢?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要求孩子用句中的话语说完整,孩子们都基本上说出了。如:“小河里的冰溶化了,河水哗啦哗啦地流着。”是“哗啦哗啦”吗?我这么一问有的宝贝说不是,但却说不出是什么。我出示子卡“淅沥淅沥”,孩子们才恍然大悟。我追问:什么是“淅沥淅沥”,可露宝贝说就是慢慢的流着。问:为什么不用“哗啦哗啦”而用“淅沥淅沥”,孩子们说好听,很美。一路说:因为河里的冰刚融化水流不快,所以用“淅沥淅沥”,多聪明的宝贝呀!当念到“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时,问:问什么是“嫩绿”而不是“翠绿”时,宝贝说:嫩绿是刚刚发芽,颜色很淡,还小呢!而翠绿颜色很深,已经大到了。听到宝贝们稚嫩的语言,我不得不走近她,亲她一下,我们的宝贝真的太可爱了。就这样的追问着,引导着,欣赏着,品读着。真的很佩服作者把春天描写的如此美丽,也感谢作者把如此有诗意的文章写给我们的幼儿,让我们的孩子能享受到如此有蕴含的诗歌。
循环句式的运用(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呢儿?----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把诗歌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让孩子们清晰明了。拟人化的句子更把孩子带到了诗情画意中,孩子们用心聆听着,聆听着诗歌的韵味美和言语美。
活动结束了,一看时间超时了。我自己没有觉得,孩子们也没有着急。看来我们都被这诗歌给深深的迷住了,完全沉浸在着美丽的景色中。
一个活动,孩子才是活动的主题。怎样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才是我要做的。把我的快乐给他们,把我的真爱给他们,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活动的快乐才是活动的本质所在,也是我所要努力完成的,加油。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一
在教学一二得二口诀时,我帮助学生编,帮助学生理解这句口诀的意思,当教学二二得四和3、4的乘法口诀时,我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引导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注意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有机的联系起来,认识口诀的结构,领会编口诀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对后续学习很重要。
1.口诀都是用文字写的,但是有部分学生用数字写口诀,虽然在书本练习中发现了他这样写是错的,但是在《补充习题》中还是用数字写得,似乎是成了习惯,这样的情况我觉得需要多加书写练习,才能克服这种惯性。
2.口诀中得字使用,少部分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用得,虽然在课堂上还拿出错例进行辨析了,但是练习时仍有学生犯这样的错误。
3.口诀中乘数小的在前面,大的在后面,譬如:43=12,使用的乘法口诀是( ),有不少学生会写成四三十二,可见,以上问题的出现,要克服他,我觉得还是要加强乘法口诀的书写训练。
虽然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在编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未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乘法口诀能够背出来,但部分学生对于口诀的理解却不是很好。譬如问:三四十二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部分小朋友答不上来,这部分小朋友中有已经会背的,也有不会背的,会背的答不上来。实际上学生对于口诀本身并不理解。因此我觉得要加强口诀与算式的练习。
不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1-4乘法口诀的背诵应用,他们对于1-4的乘法口诀掌握得不错。但是对于第9题,我给他们的要求是你能有序的把所有满足条件的算式写出来吗?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有序的写出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都没有把满足条件的所有算式写出来。这说明小朋友的思维能力尚需要提高和培养,在今后的课时中要注意思维的训练。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二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偏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商,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依照我们自身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方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和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溢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身的童年,对于自身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假如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身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三
在“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中,《我认识的水果》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孩子把蔬菜都说成了水果,他们有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的则跟着前面的孩子说。因此,在区分了水果和蔬菜后,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活动时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对水果和蔬菜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我开始思索自己对幼儿实际水平与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自己不适宜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小班的孩子刚来园2个月左右,他们在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就相对的少,从年龄特点上讲,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就相对的弱一些,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不够周到,没有根据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做适宜的调整。为此造成多数幼儿不理解,没有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孩子们日常吃到的食物都是经过成人加工过的。比如:水果经过了成人削皮切块。孩子们拿到手中的水果已经面目全非了。蔬菜是经过成人切碎炒熟的,孩子们进餐吃到的蔬菜也已经失去了原始的本色。而教师引导幼儿在图片中区分的水果和蔬菜是完整的,因此,孩子们很难做到正确区分水果与蔬菜。
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操作图片中,水果蔬菜种类过多、图片本身没有颜色,这也给孩子们的分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教师又忽视了这一点,所以,这也是没有较好达到教育目标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师以上几点的失误,给幼儿的学习造成了困难。虽然本次教育活动并没有因为教师的失误削减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但教育效果削弱了许多。记得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兴趣,也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唯有这样,幼儿才能够得到更科学、快速的发展。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四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理解诗题这一环节中,课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诗题目中有这样的词:子聿。学生为理解这个词,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个子聿。因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想到结果。课前我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来理解诗题中的示,自己认为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应该明白图上那个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想来,如果把对诗题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诗题时,抓住聿这个生字,就直接告诉学生子聿是作者陆游小儿子的名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全诗。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五
根据《纲要》“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精神,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融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这一个活动,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1.了解电池的特征、种类和用途。
2.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并尝试为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3.体验成功安装电池的快乐。
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并尝试为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多种型号的电池。(1号、2号、5号、7号及组扣电池等。)
2.每名幼儿从家中带一样需要装电池的小的电动玩具
一、开始部分:
(一)出示电动小玩具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二)教师播放幼儿操作视频,引导幼儿观察。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提问,幼儿相互探讨。
1.师: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二)播放教师操作视频,边操作边讲述。
(三)出示电池盒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的正负极标记。
(四)出示教师正确安装电池视频。
(五)出示生活中的小物品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三、结束部分:
(一)出示废旧电池回收标记
师:在生活中我们的电池使用完了,要做怎么处理呢?小朋友们请认清这个回收标志我们要将它们扔到指定的垃圾桶里,不能随意丢弃哦!
本次科学活动的教育资源来源于孩子们平时喜欢的电动玩具,作为大班的孩子,有他们的年龄特点,有意行为发展阶段,适应了科学活动提出的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结合《纲要》精神,体现“生活化、经验化、操作化”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挖掘电池潜在的教育价值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在活动中,通过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探索的时间、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电池,了解电池的外形特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安装电池,了解电池的安装方法及作用,并体验安装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材料的互动原则。教师的开放式提问,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经验也得到了积累;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通过操作、摆弄电池、探索电池。活动中我让幼儿了解了一些电池与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然后让幼儿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环保意识!经过我的讲解,我们班的不少男孩子都明白了电池有正负极之分的。接下来让幼儿观察电池盒里有什么?想想看电池该如何安装?反映快的小朋友很快就能正确地把电池装在电池盒中了,并能向其他小朋友讲解他是如何安装的!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编排体系看,归属于“走向世界”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感受。
1.选择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去感知、感悟。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可通过讲述来完成,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阐述。首先在教学导入时,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唱的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一个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关系。我和你就是我和你,就是由最简单的两个人的关系所构成最复杂的一个世界,如果我和你都能友好相处,这个世界就美好。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入手,比如肯德鸡、麦当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电器、手机、汽车、影视等,学生从身边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商品中,以及耳闻目睹的习俗、生活方式,深刻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明晰感知我国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海外。从教学效果看,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2.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发现、思考。《品德与社会》教学,特别是国情内容的教学,不应该是现象和材料的堆砌。如何让学生自己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是这课的一个难点。我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比如调查校门口家长的汽车品牌,调查我们平湖几家比较大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这种探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本。“外国品牌的手机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儿童服装基本上是国产品牌占大多数?”“为什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很多要用外国的品牌?”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择问题观察和思培养社会责任感。
3.在观察社会现象中指导、引领。教学结束后从大家的议论中,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现象有了重新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设计几个活动,比如讨论“我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等等。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所得,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出口总值图表的具体数据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的快速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让学生有顺序地了解“地球村”的支柱产业。
特别让学生了解平湖钟埭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合资企业。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去调查进入国门的外国品牌,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以及文化的交流等。课堂上再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感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七
幼儿对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大多数孩子都听到过这首歌曲,但是在旋律上还是有难点——一、三两句的最后一小节是“135”,二、四两句的最后一小节是“131”,孩子在学唱的时候常常会混淆这两小节,我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区分这两小节的异同,设计成:腰部—肩膀—头(135)和腰部—肩膀—腰部(131),用这种体验式的直观的方式来感受音高的不同,还可以配合以音阶图谱:
图谱上的简谱音符也可以用五线谱中的“小豆芽”音符来代替,这样教师就可以在音乐活动的时候根据活动的需要反复使用这个教学具,以帮助幼儿掌握音高,感受音符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
用“la”和“beng”进行模唱旋律的环节,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引导幼儿把这一个声音唱好,唱得好听,歌曲中的洋娃娃和小熊就是两个十分贴切这两个声音的形象,孩子们一下子就听出来“la”是洋娃娃在唱歌“beng”是小熊在唱歌“la”是轻快、跳跃的就像洋娃娃;“beng”是浑厚的,有质感的,富有弹性的就像小熊(也像一个实心的橡胶球,如果能事先准备好这样一只橡胶球对幼儿唱好“beng”肯定会有帮助),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口型、发声的方法,控制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更美,更好听。另外齐唱的时候同伴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尤为重要,控制自己的声音与同伴的声音相和谐也是在引导的时候需要强调的地方。
还有创编歌表演(两人合作舞蹈)的活动环节以及创编歌词并根据创编的歌再次创编歌表演的环节也很有充分展开的价值,但在一次活动的时间里难以充分展开,可以利用区域游戏、日常活动等时间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可以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收获。
课后教学后记篇十八
大家好。上周星期五,我上了《松鼠日记》,有幸得到叶老师和孙老师的点评、指导。课堂上,我激情投入教学,孩子们也十分地认真参与学习。然而,我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写字教学环节还没有进行,下课铃就已响起。
课后,叶老师针对我的教学,提出了三点宝贵的意见:
叶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我在教学上的最大问题,这也是我心里非常想解决的困难。叶老师简单明白地对我说,如果一位老师有了很强的目标意识,那么无论如何他都能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加强目标意识格外的重要。
孙老师则结合我的课,给了我许多实际有效的建议。孙老师针对我课堂时间的安排,提供了一个小方法,即把每节课的时间流程都设计好,如上午第一节课8点40到8点45导入新课,8点45到8点50初读课文等等。孙老师说作为一名新老师,要大胆尝试,不要怕犯错误,多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孙老师还提醒我,课堂上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我很感谢两位老师如此平易近人地跟我交谈,给了我这些宝贵的建议。我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所以只要有一颗学习钻研的心,有志者事竟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
1。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还可以在网上多看优秀的教学视频。2。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
3。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做一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语文老师。
谢谢大家,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44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