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好的教案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应该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好的教案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些经典教案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一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书课题。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二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三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很开心……)。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
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
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
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
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
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师:这样说来她们的表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她们拣麦穗的时候是一边拣一边想事情的。课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想”。那她“想”什么呢?生:想嫁人。(笑声)。
生1:不是。
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学生台下讨论)。
生1:她们很惨。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生2:性格懦弱。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我们通过蒙太奇就可以表现出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态了。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
第二组同学。
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
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
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
生3:可以看到是一群农村妇女在田地里劳作。她们看到小女孩也拣麦穗就跟她开玩笑。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
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生1:厌恶。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
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
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生1:“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生1:很形象、生动。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3:栩栩如生。她描写老汉的皱纹,不是单纯的描写它多,而是很形象的描绘出它在脸上的分布。写他的白发,是写到它的“齐颈”,“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忽闪着”。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她很关心他,每次他回去小女孩都回送他。并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小女孩还很担心有一天,他会早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
第四组同学。
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
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学生讨论很激烈)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2:我们可以拍女孩子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火红柿子。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生:她的眼睛很明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女孩的瞳孔,看到了那个火红的柿子。这样结局就不会太悲惨。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师: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导演,大家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再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二道题。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品位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四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五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
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六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拣麦穗》是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构成本单元的三篇基本阅读散文中的前两篇都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本文是唯一出自当代作家的作品。《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故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并能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二)教材内容: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使其中的一篇。文章前半部分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以及出嫁时这些美丽梦想的破灭。后一部分则是文章的主体,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我”对老汉的思念。文章暗示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的就放弃了。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
(三)教学目标:《拣麦穗》以细节描写和优美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因此学习本课应抓住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和对语言的鉴赏。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4、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分析细节描写,从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2、通过拓展阅读,帮助理解本文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五)重点和难点:对细节的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大特色,所以将对细节的分析作为重点。而对文章至真、至善、至美感情的体会以及对“往事”“童年”意义的理解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难点所在。
(六)课时安排:本课用二课时完成。
接着,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多数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体验情感等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能更好地掌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方法。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语言,形象,主题及隐寓层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方法。
第三,说教法和学法。
采用诵读法、对比分析协作讨论的方法。
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至关紧要的一步。整体感知文章时要朗读;品位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从情感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
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这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
1、课前朗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对“我”和“卖灶糖老汉”进行描写的语句。
(二)导入。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的趣事,而是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作者描述这些时,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的心情,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做梦、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另一个是“我”加入拣麦穗队伍后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这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可以看作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却有别样的“注脚”。这是文章的主体,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的情谊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思念。从这一部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淳朴善良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虽然“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令人心酸,但是“我”曾拥有的“朴素的疼爱”却引“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的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在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
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像已经懂了,但对各个人物性格思想体会不深,对文中所表现的淳朴的“爱”的主题,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课前先通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表现“爱”这一主题的词句、小故事及根据课文对话编演话剧,做优秀演员,使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这一课前准备能为学生深刻体会作品各个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思想感情奠定基础。这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疑问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教学目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
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感悟贯穿全文的淳朴的人性之美。课前准备:
一、收集一些表现“爱”这一主题的词句、小故事。
二、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能准确注音。
三、根据课文人物对话,设计一个短小的话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片断,引出“爱”的话题,引发学生对“爱”的向往和思考,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成果。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爱”的词句和小故事。
(二)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三)教师多媒体展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
(一)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二)课文已自然分成三部分,尝试给三部分拟上小标题。
要求: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完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辅之以鼓励。教师理解(供参考):
(一)姑娘们拣麦穗备嫁妆;“我”拣麦穗想嫁“老汉”。
(二)姑娘们拣麦穗/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卖灶糖的老汉去了。
或: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梦幻的破灭。
四、体会感情。
(一)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
(二)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确定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读出来,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三)先在同桌之间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欣赏。
五、问题探究。
教师多媒体展示张洁简介及其作品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
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室是同学们的地盘,同学们的地盘同学们做主,因而同学们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并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一起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分享成果,让课堂成为自己获得更多知识的场所。
(一)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推举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难题”。
(二)教师把学生的“难题”投影在屏幕上。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研讨解决。质疑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切入发问时,做示例之用,也可做课后的思维训练,教师可根据情况做机动处理)。
1.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能否删掉?教师理解(供参考):文章先讲述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2.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教师理解(供参考):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的梦不能实现而破灭。
3.小火柿子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我”在看到有喜盈盈感觉的柿子时,却哭了?
教师理解(供参考):“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爱在我心中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我”哭是因为老人的离开而哭,老人对‘我’的爱,那是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是让“我”永远追忆的,正因为其带给人美好,所以更为其失去而悲伤。
4.为什么“我”要找回那个烟荷包?这里的烟荷包又象征了什么?教师理解(供参考):因为烟荷包寄托了“我”童年的全部爱意,是“我”的爱的最好见证。“我”想要找回它表明“我”对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不灭的怀念和追求。
5.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道被我丢早哪里去。
了”,怎样理解?对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使文章传达的感情大打折扣?教师理解(供参考):“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它“早已不知道被我丢早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六、拓展延伸。
本文感动我们的不只是一群农村少女丢失梦想后的感伤,课文还有精彩的蕴涵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对话,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首先在同桌之间演练有关对话,然后推选两组同学来进行表演。要求:
(一)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两组同学表演的看法。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表演进行一些评价。
(三)教师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总结。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学习《拣麦穗》,我们一起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孤苦伶仃的“卖灶糖老汉”却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这份简单的爱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的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从文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和向往,也流露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也永远鲜红透亮。布置作业:写一段自身经历过的至真的情感。教学思考: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知——体会感情——问题质疑——拓展延伸四大板块。整个教学流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规律。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课前准备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思考讨论回答,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学生能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师说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标的课改精神。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教师较好的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八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味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
1、探讨爱的真谛。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一课时。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一、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实、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秀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祥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咳!
4、嘉宾与观众互动:
(1)观众向嘉宾提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通过搜集整理进行对话。)。
a、作品种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提示:“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多媒体显示资料: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观众与嘉宾互动交流。
提示: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
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观众或嘉宾可谈谈请大家谈谈曾经感受到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
嘉宾答:的确如此。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我”没有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2)嘉宾向观众提问。(嘉宾的问题,其实是在师生对话中得以启示,通过问题的设计,再让学生进行新的,更高一层的对话)。
观众可以多元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变化,都说明了“我”对爱的渴望、专注,并为了“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急切地期待,执著地追求。
b、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c、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丝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的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三、播放音乐。
1、张洁的长篇纪实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改编成一部电影。倘若有人要把《拣麦穗》搬上银幕,你会如何导演?把这篇作品改写成一部剧本,并为该剧谱写一首主题歌。
2、阅读张洁的散文,比较分析张洁的创作风格。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九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复习名言。
1、好多同学喜欢读名人名言,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你喜欢的名言。
2、名人名言都给人一定的`启示,让人感到回味。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一、出示麦穗,揭示课题。
评: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节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再选几节读出文中意思。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把这位圣人虽然已显老态但仍然声音洪亮要读出来。)。
4、简要概括课文。
三、寻找名言,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悟第7节。
1)读出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3、背诵积累。
1)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2)这一节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四、精谈收获,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试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2、总结: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摘下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麦穗。
五、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一)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二)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花落知秋时,落花去无意。
飘然随波去,已不红尘里。
朝雾浮彩霞,相思连天涯。
若问人之故,红颜花中花。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
2.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3.感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
1.重点:把握文章赞美、追求人间至爱的主题。
2.难点:理解“我”和姑娘们的梦及梦想破灭的涵义;
理解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的深刻涵义。
1课时。
(一)习作展示,温情导入。
念读学生有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段落。让学生说说感受。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拣麦穗,梦想,破灭)。
虽然我的梦想也同样破灭了,但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赏析品悟。
1、分角色朗读我与老汉之间的部分。
注意人物形象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答:天真无邪、懵懂纯真。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出于对“我”的怜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第三部分。
(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2)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火柿子象征着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3)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反衬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四)作者简介,探人间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x37年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
酷爱。
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二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四
《拣麦穗》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比较探究课文,本课放在以“童年梦痕”为主题的第一单元,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讲述了一个憨直、淳朴的小女孩和卖灶糖老汉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淳朴的人性美。同时也体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认真分析本文,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重点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人物的语言、个性;
4、明确本文故事线索,体会本文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淳朴的人性之美。
其中目标2、3、4是重点,目标4是难点。
本文是一篇比较探究课文,结构条理,内容简单。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自读预习,掌握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情景设置法我制作了有关主要人物的幻灯片,让学生直观认识,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3、师生互动法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先自主探究完成,有困难的合作讨论,老师引导点拨,板书要点。
4、比较探究法把本课和本单元已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语句,升华文章主题。
本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结合本文特点,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2、自主探究法稍有难度的的问题,学生先自己进行探究;
3、合作讨论法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展示,老师强调重点,学生识记有关知识。
1、导入新课阶段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中所反映的童年生活,导入本课学习。
2、明确任务阶段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
3、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利用练习册相关资料和字典,独立完成自主检测。有问题的地方可在文中圈点出来,有待探究。
4、激趣探究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2小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自主完成。(本文是以自然空行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美丽的梦及梦的破灭;第二部分讲“我”拣麦穗要嫁给卖灶糖老汉的故事,以及“我”渴望爱的梦幻破灭。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铺衬,第二部分是本课的正文。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小女孩和卖灶糖的老汉,主要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三题稍有难度,要求学生们说出本文的线索,本文有明暗两线:明线是“拣麦穗”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而暗线是本文的情感线,也就是“爱”。在老师引导分析下学生应该能够找出答案,至此,文章的主题就自然明确了。这个题可以让同学们先分析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加以点拨引导,最后归纳整理,板书要点。最后一题是结合本单元安排的对比阅读,学生通过回忆课文内容,用具体的事例阐述“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关爱。
5、巩固提升阶段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检测,又是对本文的拓展和延伸。我用填充的形式出了两道题。一是对本文主题的考查,二是跟前面课文的比较。学生可以展开想像,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文中童年生活的感受。
六、说板书。
板书是对本课教学的概括和总结,以便学生对本文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六
一. 教学目的: 。
1. 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 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 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 很开心 ……)。
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老师点名请一位同学)。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
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举手)。
师:好,那请这位同学再复述故事吧。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生:(思考)。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
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
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
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生:想嫁人。(笑声)。
生1:不是。
生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学生台下讨论)。
生1:她们很惨。
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
生2:性格懦弱。
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
(学生很兴奋)。
第二组同学。
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
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
(学生议论“特写镜头”)。
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
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1:厌恶。 。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
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
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
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
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
第四组同学。
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生:(思考)。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
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学生讨论很激烈)。
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
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教学后记:这一节课,以拍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能较积极融入课文中来,快速的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还能抓住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师生的配合都很有默契,老师的主导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力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合作拍电影的形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力。而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剖析,使到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能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有待研究、改进。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重点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人物的语言、个性;
4、仔细体会文中的细节,把握本文的主题,感悟文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性之美。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学方法:学生诵读老师提问老师解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语:刘文正一首歌中这样说:心中有一片纯洁的爱,就好像一片蓝色的海,为谁掀起浪花,不知为谁澎湃,心中有一片纯洁的爱,就好像园里朵朵花开,为谁吐露芬芳,不知为了谁寂寞的,寂寞的时刻等待,我要把这一份情,我要把这一份爱献给你,不管千年万载不要迟疑,不要等待,请接受我纯洁的爱。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张洁是怎么表达这种爱的。
1、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学生默读课文。
3、解读文中字词:穗埂贼月残星稀蹒跚。
4、接下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想想课文的结构,并且划分文章的段落(要求把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那篮子显得太大到结尾)“我”拣麦穗要嫁给卖灶糖老汉的故事,以及“我”渴望爱的梦想幻灭。(附上板书)。
第二课时。
上节课结束的时候让大家把全文划分为两个部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
1、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文章分为两部分,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二部分,文章中的“我”是怎么表达我对老汉的爱意的:
问题;(2)“我”对老汉的感情不仅通过事物的象征流露出来,“我”也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时候,请大家从文章第二部分找出几句:a、他真的疼我呢。b、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c、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d、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可爱,天真无邪。
老汉:至少六七十岁,经历了很多的沧桑,但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感觉他是个很不错的人)。
2.总结:全文的思想感情:《拣麦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表达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3、联系实际:点名让同学谈谈自己的对于爱或者感情、或者择偶标准的看法。我认为到底什么是爱,就不来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细体会。饥寒交迫之时,父母留给你的最后一个馒头便是爱;在暴风骤雨时,朋友愿与你同舟共济也是一种爱;你成绩屡屡在全班倒数,其他人都在讥笑之时,唯有老师默默鼓励你也是一种爱;在你身无分文疾病缠身时,那个他(她)仍然依偎在你的身旁,岂能说这不是一种爱吗?正如我们作者所说,爱,就要朴实的爱----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
4、小结:张洁的《拣麦穗》通过描写农村姑娘拣麦穗这样的事,表现了姑娘们对纯真的爱的追求,尽管结果事与愿违,梦想幻灭,但是没有任何的反抗,流露出作者对他们丝丝的同情。尤其是突出写“我”童年时候对卖灶糖老汉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对纯洁真挚的爱的一直的追寻,给处在物欲横流社会的我们以很感人的印象,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爱,从来无关风月,只在平淡的流年里变作永恒。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人间的真善美。
5、作业:请大家用朴实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写一段自己关于爱的小作文。附板书:
一:农村姑娘。
备嫁妆。
拣麦穗。
爱
二:“我”
嫁老汉。
烟荷包。
小火柿子。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感情的赞美。
3、品味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4、教育学生在交往中真情以待教学重点:品味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领悟真情的内涵、学会真情以待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歌声旋律中感受爱的召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条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促使人们要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走进张洁的《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真挚,优雅醇美。
二、研读赏析。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提示文章用空行的形式自然分为三部分,请学生描述各部分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美丽生活画面。提示:第一幅:月残星稀的清晨,姑娘们挎着空篮子走在田埂边的小路上拣麦穗;在夜雾腾起的黄昏,姑娘们趟着沾着露水的青草,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回家。
第二幅:一个懵懂的女孩,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大篮子跟在姑娘们后边,时而拣着麦穗,时而捉着蚂蚱和蝴蝶。
第三幅:一位小姑娘站在一棵柿子树下,翘首以盼,等待着疼爱她的人的到来„„。
2、根据画面归纳各部分内容(板书)。
拣麦穗。
“我”拣麦穗“我”和老汉的情谊。
以及对老汉的思念。
备嫁妆嫁老汉。
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研读赏析第一节。
1、姑娘们拣麦穗的愿望实现的结果怎样?提示;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是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要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
2、文章是写“我”与老汉之间的真情故事,而开头却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节拣麦穗缘由的交代,为“我”的出场作了铺垫,正是最单纯的动机才引发了最朴素的感情,也才有了第三节的情感依恋。
二、研读赏析第二节。
(一)、分析人物,理解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人性美。
1、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合作探究、思考讨论。
提示:天真、烂漫、单纯、朴实的小女孩。
(2)、你们喜欢卖灶糖的老汉这个人物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学生从外貌、神态、动作几方面来分析)提示:慈祥、善良、亲切、爱笑的老人。
(二)品味人物对话,进一步体味其中蕴涵的人情美。
文中老汉和“我”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体味这段对话,让学生谈谈感受。
(指明两名学生朗读)。
点拨:从年龄上和心理上来分析:从年龄上看,老汉站在长者的角度看“我”幼稚的想法,问话的口气也是长者对孩童的口气,如同一位长者在安慰一个小孙女,此时老汉心里更多的是对“我”所表现出的天真和淳朴给予了同情和怜爱,这是一种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我”,“天天吃灶糖”就成为嫁“我”的理由,多么简单,又是多么淳朴的愿望!一句“等我长大嘛”的哀求,充分表现了“我”纯净无邪的内心世界。这组对话,展示了人物内心深处所蕴涵的朴素情感,这是最原始的真情释放,是对健康美好人性的礼赞。
三、研读赏析第三节。
1、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合作探究、思考讨论。
(1)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萌生的那种感情也越来越浓,从文中找出哪些细节体现了“我”对老汉的那种依恋之情。
提示:“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梦想和对老汉纯真的感情,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的童年梦想的失落,老汉的去世也表明作者失去了一份真爱,作者想要找到它,表明作者一直追寻着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三、小结。
这篇散文题材上写童年的经历,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四、反思。
五、布置作业。
以《爱在明天》为标题,写一篇小短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45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