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报告(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8:00
最新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报告(3篇)
时间:2023-06-06 15:08:00 小编:zdfb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报告篇一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对农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必然的,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20xx年3月5日至3月11日,我们一行近50人在赵华副县长的带队下,“看”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真正体会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考察学习了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收获也大,思考也多。

一、对潍坊农业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产业各具特色。潍坊农业产业化,由农民自发自创,政府大力推动而逐渐形成“三大六小”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一是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即“企业+农户”。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开端模式,也是最早的订单农业模式。以诸城乐港集团为例,企业提供农户鸡苗、饲料、技术、防疫,农民负责饲养,成熟后,由企业收购、加工和销售,再由企业返还农民利润。二是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即“市场+基地+农户”。众所周知,暖冬大棚蔬菜是寿光的拳头产品和叫响全国的品牌。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聚集了天下农民和物流者无限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每天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销出去,为当地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了一批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实现了“建一个专业市场,带动农户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方区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寿光已成为全国蔬菜批发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平抑中心。三是以安丘为代表的出口外销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户”。主要靠出口加工龙头企业,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蔬菜基地,按照国外订单要求进行生产,然后加工包装外销。除三大模式外,还有“六小”模式:即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为代表的区域化种、养、加模式;以奎宁为代表的城市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以昌乐为代表队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寿光农业科技博览园为代表的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等。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潍坊市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在本行业独占鳌头,有的成为全国知名企业集团。以诸城市为例,20xx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00多家,带动85%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全市70%的工业企业是“农字号”,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率达50%以上。

三、市场体系日臻完善。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潍坊市重点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人就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地区。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在对比中感受差距,观摩中吸取经验,思考中激活思想。

一、正视差距。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与潍坊市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不仅差在发展速度、质量、规模、效益和起点上,更是差在发展理念,差在体制机制创新,差在狠抓落实上。

一是发展理念欠缺。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这是潍坊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最主要经验,也是我们最大的差距。潍坊市立足农业大市,将试验成功的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全市主导产业,在示范带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为了实现增效增收的目的,政府又出资建市场,引导帮扶企业,着眼提升竞争力,发展以高科技、标准化、无公害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升级转换。相比之下,我们还保守着传统农业经济,求高产、轻质量。

二是服务意识不强。潍坊市各级组织从市场规律出发,围绕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谋划发展。我们的干部群众则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三是缺乏胆识干劲。从自然条件看,寿光的北部是盐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是从1989年起,三元朱村支书王乐义硬是组织党员开展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享有中国“菜篮子”和“瓜果之都”的美誉;而安丘则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相比之下,我们还缺乏敢闯敢试的智慧和胆识,缺少“要干就争第一”的气魄和虎劲。

四是体制机制不活。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强力推进,这也是潍坊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验。

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乡镇与部门及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工作活力不足;项目资金分散使用,投资强度不大、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滞后,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激励扶持政策不完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等。

五是发展阶段滞后。从1979年起,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先后经历了起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战略经营、农业国际化竞争、新农村建设等五个阶段,目前该市农业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xx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406元,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

我县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渠道主要还是卖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难度大。20xx年底,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而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715元,仍处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二、几点思考

一是抓住关键,在思想理念上找转变。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潍坊,无论是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竞争,还是农村土地流转,都体现了超前的发展意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比如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前,潍坊市一些农民就开始尝试以出租、转让、土地经营股份公司等形式实行土地流转,有效地提高了农村资源配置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重点学习和借鉴。

二是要立足当前,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一是全力抓好示范点建设。整合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打造一批农业产业示范点。通过扶持原有示范点,创建新的示范点,帮助群众选对路子、学好技术、进入市场、见到收益,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引导“群众跟着干”;二是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优化区域布局。当前,我县要以核桃产业和标准化养殖提升为重点,加快建立优质核桃苗木繁育基地、优质核桃栽培示范园、特色养殖标准小区,形成优势产业带。可以在一个产业或区域内,先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扩大生产交流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三是培育我县农产品知名品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以主导产品为基础,推进同类品牌整合。以整合部门资源为保障,切实维护农产品品牌专用权。

三是扭住根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促创新。一是,要改变传统的组织设置形式,努力做到支部有产业,党员有项目。农村基层组织要把工作重心由上传下达和一般性服务,转向抓产业、建项目、促增收上,使村级组织成为服务群众、推进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村干部成为服务群众、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二是,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转业退伍军人、现任村干部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村后备干部或推荐为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坚持培训先行,提高农村能人素质,为我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走“能人强村”的发展路子。如何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我们指明了方法:一靠党的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好的致富带头人。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践表明,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至关重要。

2

页,当前第

1

1

2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报告篇二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菜篮子供给充足

2010年,广州实现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较2005年增长43.8%,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2005年增长96.8%,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1](表1)。

广州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78个、农产品35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20家,产品73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6家、产品232个,位居广东首位。2010年,广州蔬菜产量340万t、水果产量43万t、禽蛋产量3万t、牛奶产量5万t、水产品产量45万t、家禽出栏量1亿只,年均生猪出栏数260万头,生猪、水产品产量比2005年分别增长8.7%和13.7%,增城市成为全国养猪大县。“菜篮子”产品自给率和安全水平均居全国大城市前列[2]。

随着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2010年,广州农产品加工企业137家,比2005年增长2.5倍,工业总产值169.0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4.26亿元,利润总额9.1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5.2倍、4.7倍和9.0倍。实现农产品商品产值292.28亿元,比2005年增长66%[1]。

广州提出“玩农业”和“周末农业”的理念,着力打造农业的休闲功能。至2010年,广州拥有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园83个,湿地公园2个,第一批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12个;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049.82万人次,观光旅游总收入6.8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倍和3.4倍[1]。

1.2 产业化、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广州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2010年广州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组织1574个,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为9家、26家、80家,其中1家龙头企业已培育上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5家,其中部、省、市级示范社分别为1家、9家和12家[3]。通过一体化经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并逐步形成了从玉牌菜心、洲心牌马蹄粉、丰恒莲藕等66个省名牌产品,推进了农业的品牌化。

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和各地资源优势,广州以近、中、远郊“三个圈层”发展为基础,以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农林牧渔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优化。近年来广州以30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逐步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生产基地和20个蔬菜专业村、10个水果基地和20个水果专业村、5个花卉示范区和10个区域性产业基地、10个渔业基地、31个万头猪场、96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从2005年的15.7%提升到2010年的21.4%[1]。

1.3 以高科技支撑都市农业

广州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培育“彩霞”红掌、“广源占5号”水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85个,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等100多项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蔬菜安全生产、环保控释肥施用、果蔬减压保鲜等一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至2010年末,广州共有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和经济组织101家,生产高新技术农产品382个,高新技术农业总产值253.3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4.38亿元、畜牧业产值5.95亿元、渔业产值13.43亿元[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良种覆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7%、95%、58%[3]。

广州大力实施“青年农民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培训工程”,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助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讲座,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十一·五”期间培训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万多名,培训农业技术骨干6万多名[3],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1.4 农业机械化呈现良好态势

广州以“菜园子”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喷滴溉、农业加工机械等农业设施,稳步提升广州市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发展水平。到2010年,广州有温室大棚、喷滴溉等设施农业面积1万hm2,其中蔬菜设施大棚约133 hm2,蔬菜自动喷灌设施1133 hm2;水产养殖越冬棚约733 hm2,工厂化厂房养殖面积2.6万m2[2]。农机总动力207.29万千瓦,农业劳动力人均2.84千瓦[3],拥有联合收割机594台,节水灌溉类机械14385台套,机动喷雾机2414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6289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69.9%。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农机协会1个。

广州还重点加强了市、区、镇三级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集先进农机选型、引进、实验、示范、推广、培训、维修保养、社会化服务等“八位一体”的农机推广模式,强化番禺区国家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指导扶持各区、县级市建设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点,初步形成了以园艺生产机械化、渔业养殖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涵盖高、中、低端的现代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1.5 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形成

在“大市场、大流通”战略指导下,广州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先后建成黄沙水产、江南蔬菜、嘉禾生猪、广州花博园、江村家等5个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2010年,广州拥有61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市场经营面积94.12万m2,市场交易额305.91亿元,营业收入4.26亿元,净利润1.33亿元,上缴税金0.71亿元[1]。广州的蔬菜、水产品、观赏植物、生猪的交易价格已成为全国性的指示价格,进一步巩固了华南地区农产品流通枢纽中心地位。

为增强“菜篮子”快捷供应能力,广州大力扶持东升菜场、农艺菜场、华隆公司等一批实力强的农业生产企业向产销一体化发展,已建成蔬菜储备冷库约3万m3,可储存蔬菜1.5万t;积极推广农超对接等品牌化直销方式,发展连锁经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扶持建设了华南农产品交易网、绿色菜篮、优鲜生活、东升农产等多家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

1.6 都市型现代农业助推农民就业和增收

2.1 优势

(1)区位优势。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方,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是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拥有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被称为中国“南大门”,农产品贸易拥有广阔的国内与国外市场。

(2)自然条件优势。广州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土地类型多样,有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滩涂,适宜性广;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这些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果树、蔬菜、花卉、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

(3)技术优势。广州是华南文化中心和科研基地,拥有包括农业在内的各方面技术、管理人才,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先进,国内外交流频繁。广州可以就近与广大的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利用其技术优势,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如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提升白云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含量和地位;抓住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迁建南沙契机,支持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资源优势,分别在罗岗、从化、花都、番禺打造以果树、花卉、蔬菜为产业特色的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

2.2 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大。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广州农用地数量大幅减少。至2009末,广州常用耕地面积10.1hm2,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建设用地扩张过快,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化肥农药施用有增无减,环保投资力度不够及管理漏洞等原因,广州土地资源短缺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城市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尤其是大面积休闲农业用地困难,对农业发展形成约束。

(2)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多层次性,农、林、牧、渔构成一级产业结构。一般来说,传统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偏高,随着经济发展,其比重会趋于下降。广州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传统种植业比重远远高于林、牧、渔业,应进一步优化,尤其对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来说,需使牧、渔业比重迅速提高,使农业资源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转移。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报告篇三

一、农业改革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录入和建立了管理系统。

同时,我区积极做好“提升、培育、扶持”等三篇文章,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是提升壮大农业合作社,目前,全区现有农民合作社172家,同比新增33家。在此基础上,我区对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运行方式等方面加强指导培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培育专业种养大户,支持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全区专业种养大户新增16家,达328家。三是扶持创办家庭农场,出台专项方案,引导扶持成立家庭农场,并予以政策项目扶持,今年新增56家,达到149家。

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我区狠抓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等特色富民产业,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益进一步显现。

建设,目前四个基地均已通路、通水、通电,安装了滴灌设施,对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成立了区技术服务队伍,今年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工作,共组织技术培训10期,培训人员超过2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约3000份。 二是蔬菜产业设施化不断提升。全区新增连片绿色蔬菜种植面积730亩,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超7.5万亩,建立蔬菜大棚40万平方米,喷滴灌设施2000亩。一是积极举办技术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外出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区蔬菜大户、村委干部、乡镇区直单位干部等参加蔬菜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及农业电商培训,积极推广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蔬菜栽培技术及设施建设,实施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等建设,提高我区蔬菜先进水平。二是积极完成做好蔬菜项目,2017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项目建设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检查,2017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项目初步设计已上报至省市;积极完成了2017年省级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三大经济作物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及品种展示。

三、示范园区精心建设、活力迸发

历时3年的精心雕琢,在富滩镇建立规划面积3万余亩,总投资5.08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3万亩,园区核心区5000亩的水电、路网、沟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进一步加快了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省农业厅的部署 3

要求,重点推进了现代农业展示馆、物联网平台、科技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目前,现代农业展示馆已完成项目选址、申报、建筑施工图设计、图纸审查和项目造价财政评审、网上公开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9月10日左右开工,主体工程在12月10日左右完工。内部布展正在设计,预计9月底招标,10月底开工,元旦左右完工。物联网平台正在设计初稿,9月份可以公开招标,今年建设的`重点是远程可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终端操作系统以及展示体验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整个物联网系统将在12月底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标准农田及标准菜园项目已经确定项目选址,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已上报了实施方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已完成了100亩的土地流转工作,落实了经营主体,初步完成基地的路网、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熙龙生态农业种植省经作局推荐的新品种18个,裕兴葡萄引进了猕猴桃,金玉家庭农场引进了新品种香瓜西州蜜。预计到10月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初具规模。金丰火龙果基地农家乐餐饮项目已于6月28日正式开业,博海蓝莓基地正在建设农家乐餐饮项目。

《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520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