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细致入微,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编精选的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学内容,供教师们选择和参考。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一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二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三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四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五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六
1.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攀登能力,提高灵敏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勇敢、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和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
活动准备。
1.音乐:路上小心。
2.平衡木4,海棉垫2块、塑料弧形积木8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二、介绍活动器材。
教师提问幼儿:平衡木可以干什么用?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说出各种用途。)。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平衡木做各种有趣的活动好不好?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平衡木的各种玩法,并及时请幼儿示范有创意的玩法。
四、带领幼儿进行各种钻爬游戏。
1.爬过”地道。
平衡木横向间隔2米左右摆成一排,从平衡木下爬过。
2.爬过“暗道”
将平衡木并拢,从平衡木下爬过。
3.开“火车”
将平衡木横向间隔0.5米左右摆成一排,请幼儿肩搭肩从平衡木上迂回走过。
让幼儿自我选择从纵向放置的一个平衡木、两个并排的平衡木、两个并排但左右分开的。
平衡木上用各种方法走过“桥”。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5.将两个平衡木排放在一起,让幼儿走过桥,从桥上跳下。
然后从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6.教师将幼儿集中起来,示范从桥上往下跳的正确姿势,讲解方法和要领:
屈膝摆臂向上跳,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身体下蹲。然后幼儿继续练习。
7.将三个平衡木排起来并铺好海棉垫,让幼儿自己爬上平衡木走过“桥”并从“桥”上跳到垫子上。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起伏桥”上走回来。
8.视幼儿情况逐渐增加“桥”的高度,鼓励幼儿尝试从桥上走过并跳下。
五、活动结束。
1.教师对幼儿的表现作积极的评价,表扬幼儿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2.在音乐伴奏下跟老师做放松操。
快乐游戏课后反思。
上周,园名师组调研我们大班教研组,半日的调研,细致的剖析,全面的观察,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不少。
在这次调研中,我执教了一堂健康活动《一棒接一棒》。
每一次都恐于健康活动时孩子的收放,但我这次还是下定决心来尝试。因为我对《一棒接一棒》这个活动内容认真分析后,觉得挺有意思,孩子们应该喜欢,应该能吸引他们。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小棒,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以学本领、练本领来激发他们,树立信心,接着以检查本领学得如何来进行小棒操。孩子们都以非常认真、投入的表情与动作向我汇报:老师,看我的.本领学得多棒!
接着,我宣布本领练得非常不错,可以先进行几个方式的传棒游戏。传棒游戏一——前后传棒;传棒游戏二——左右传棒;传棒游戏三——上下传棒。游戏中,我比较注重孩子们游戏规则的养成与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萌发。把掌声送给获胜队的同时也不忘给其他队加油树信心。
最后,进行的是传棒接力赛。要求孩子们穿过小树林,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水沟,把棒传给下一个小朋友,以此类推,看那一队胜利。比赛前清点人数是比赛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两队相同的人数是比赛的前提,在孩子们的公正下,发现黄队果真少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办呢?最后一致认同,让李老师参加黄队的比赛。其实,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懂了,会了,发展了,快乐了。
这种健康游戏活动我很喜欢,相信孩子们也是。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七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八
1、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九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情境活动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一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8+68+8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7+6+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二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情境活动参与。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2、分析、评议。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体验儿童诗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独立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诗歌图谱(小猴、小鸭、小鹰、果树、池塘、大山)、配乐诗、山、池塘、树的场景布置,小猴、小鸭、小鹰、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的胸饰。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图谱引入诗歌名称,猜想诗歌内容。(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用诗歌中的语言回应幼儿)。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树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妈妈来到果树下,小猴想吃果子,他会对妈妈怎样说?(对了,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妈妈会怎么回答(妈妈说: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这样,小猴学会了什么本领?(暗示,爬树)。
师:老师把这几个故事编成一首诗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听动物宝宝们是怎样对妈妈说的?(让幼儿带着目的欣赏)。
2.再次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掌握动物妈妈和宝宝们的语言。
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对话。(老师分别出示小猴子、小鸭子、小鹰图片与幼儿互动)。
(1)学习动物宝宝对话。游戏一“看谁学得对”
指导语:你听清了动物宝宝对妈妈说的话吗?大家来玩游戏“看谁学得对”,你们来当小动物,老师当妈妈,我指着哪只小动物,你就变成这个小动物,还要用诗歌里的话对妈妈说。(这一环节老师可提示幼儿)。
小猴说……,小鸭说……。小鹰说……。
(2)学习动物妈妈对话。游戏二“我来当妈妈”。
指导语:你们太棒了,如果请你来当妈妈会吗?
幼儿当妈妈,教师当动物宝宝,在互动中完整欣赏诗歌。
三、表演诗歌。
1.尝试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
师:诗歌里的动物宝宝和他妈妈的声音一样?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示范一句)一起来学一学动物宝宝和它妈妈的声音,(完整朗诵诗歌)。
2.布置场景,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戴上胸饰,分别表演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对话。跟着配乐诗表演。
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森林里去玩,这是果树、池塘、大山,老师准备了动物宝宝和妈妈的胸饰,我们用诗歌里的语言表演一次,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宝宝和妈妈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互换角色表演诗歌。
师:现在我们换一下角色,刚才当动物宝宝换成当妈妈,当妈妈的换成当动物宝宝表演诗歌。
四、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自己学本领,不要依赖别人,要自己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延伸活动。
师:回家后请小朋友尝试一件新的本领,要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把它编到诗歌里或者画在画纸上。
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中,我虽然用心的组织教学,想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总会出现偏差。我的教学侧重点在小鸭学游泳这一自然段,通过初读、细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道理。
小百科:自己释义自身、本身。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五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边讲边实验。
实验探究、讨论式。
《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3fe+2o2fe3o4。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氧化反应。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成立。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钢铁的防锈。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反应物。
条件。
生成物。
反应类型。
铁与氧气。
点燃。
fe3o。
4
剧烈氧化反应。
铁与氧气等。
潮湿、常温。
铁锈(主要是fe2o3)。
缓慢氧化。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金属。
现象。
酸
镁
锌
铁
铜
hcl。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h2so4。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另附)。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作者:龙口市教委教研室高兆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铁在空气中呢?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由上。
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有无变化?为什么?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作者: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张荣汉。
2.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下学习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课堂效率。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的建立。
引言: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元素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将主要学习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说到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钢铁这个名词,可是钢并不等于铁,钢和铁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完这一章你就明白了,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铁。
按健,大屏幕显示。
那么,铁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按健,[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一节中,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一同学描述这一反应后,将实验录像投影在大屏幕上,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也便于与后面实验对比。
出结论。
按键:
演示实验铁跟硫酸铜反应也采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一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现象:1.铁丝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
2.蓝色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的feso4溶液。]。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讨论,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当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失去2个电子给铜离子,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铜,而铁转变成离子后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亚铁。由此可见,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说明了铁比铜活泼,也说明了在置换反应中,一定是活泼的物质将相对不活泼的物质置换出来。
(配录像画面)。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易生锈?(学生回答正确后,b点闪动几次)。
学生讨论解答后,电脑模拟两边烧杯气泡产生的量,并模似指针慢慢向产生气泡少的一边偏移(即盛有铁的一边),最后锌反应完,铁继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量比锌多,指针又慢慢向放有锌的烧杯一边偏移(右边)偏移。
注释:表示每按一次键,屏幕所显示的内容。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六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七
教
学
策
略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2、知识目标:
(1)认识液化现象。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知道液化现象。
液化的过程。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八
(1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
(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
(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提问]:
(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3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
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
(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十九
教
学
策
略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第一册过桥教案篇二十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54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