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热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5:27:02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热门13篇)
时间:2023-12-15 05:27:02     小编:雁落霞

读后感是作者阅读完一本书或者文章后,对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对所读内容进行评价、思考和沉淀的产物,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作者的观点和作品内涵。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触动和反思。通过书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和细节,提炼出深入思考的问题和观点。推荐以下几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一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对自己五十年教育生涯的回顾,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总结,更是对人生的感悟,细细读来,就如同一位长者与我交流对话,让我感同身受,茅塞顿开。我记住了于老师的“名片”:正面写着微笑,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反面写着负责,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于老师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践行着这样一张名片。

首先,要有如“甘草”般的心性和品格。教师的品格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对待一个个目光里充满好奇和懵懂的打量着这个新环境的小豆包们,我都尽最大的努力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帮助这些刚刚来到新环境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够缓解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逐渐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来,慢慢打开心扉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已经到来的小学生涯报以憧憬和期盼。于是我也成了大多数孩子和家长们眼中温柔的.王老师。当然,对于一些犯了小错误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会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在教育心理学上,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有限,老师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帮助爱动爱说话的孩子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让他们学会自省并改正。“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在书中于老师也为此做了总结: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做甘草,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方向和导引。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二

首先,要感谢xx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细细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并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着,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富有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对比。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亲其师而信其道”,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三

跟随叙事者十月份共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成人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总结了学生之所以喜欢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四

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只有老师自己非常喜欢玩,在课堂上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才能常常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在人们的印象中,课堂教学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会“玩”的老师的的课堂并非如此,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因为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才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而每一个精彩的活动都会留给孩子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能太像老师。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五

拿到两本共读书,两本著名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犹如学生捧着沉甸甸的作业。但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值!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辈子就做图画书,很精彩。我一辈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带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排除杂念,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对自己,对孩子,善莫大焉。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也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在不知不觉地相处中成长并收获了。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的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老师的心有多大,他的课堂就有多大。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把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习后的引导,孩子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习《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习《草》时,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与孩子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习。

学习语文,学生归根结底,是学语言,用语言的。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孩子们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孩子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读书,能从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体。于老师说:伸出的一只手,就代表着学生的差异。为什么硬要食指长得像拇指一样粗壮?难道因为小指细而短,总是长不过中指,便把它锯掉吗?引导后进生读书吧,后进生一旦喜欢读书,且会读书,就会踏上彻底改变的快车道。

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正树堂老师说:“我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于老师也说:“是呀,为什么教育这么难,非得人老了,才能对它有所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我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看法,真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真的想带着我的这些认识再去教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特别当读到《后记》中,于老师说这是他的“封笔之作”,并说“再版时——如果再版的话——我一定改正。”我想哭,为一代教育家的封笔之意,更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敬业、谦虚、执着与努力!

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忧伤着大师的忧伤。他——于永正,是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我们能读到这么真诚的书籍,是我们的幸运,孩子们的幸运。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六

我只知道甘草可以止咳,怎么和于永正老师联系起来了呢,仔细阅读这个章节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于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所以他与同事相处得好,学生也喜欢他,这不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做到的吗。

首先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就是一个温厚的人,在他的回忆中写到他儿时的几位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想想于老师的经历,在我们大动肝火时,多想想对学生的影响,让我们用一份冷静别样的心境来处理事情,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发展吗。

其次,甘草包容,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形容到老师身上,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人是易怒的动物,尤其是面对那些个别学生的时候,又如何能忍得住。但想一想我们从事的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是有句话形容我们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甘草能调和。我觉得于老师说得特别好,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还必须严,什么时候都要有度,不可执于一端,以至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老话说还打一巴掌揉三揉呢。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即使我们不能保证喜欢每一个学生,那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读了这个章节,让我感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定要有甘草的品格。

于老师就是愿意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温和的人,做宽容的人,做善解人意的人,做善待学生的人。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思考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平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平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八

于永正老师驾鹤西去已近五年,当再次翻阅这本书时,仿佛这个老头子还活跃在语文课堂。很遗憾,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亲临过现场聆听他的课堂,不过在录像课上,在教学实例中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永正老师也是我初入教坛后认识的第一位大师,第一位小学语文界、男性的、名师。

刚毕业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语文教学上,在书中我关注的是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再看于老师,学习的目光不光是聚焦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在于老师整个人身上,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诠释着如何才是为师之道。

从教时间长了,感觉自己已混迹于老教师行列多年,对于教学技巧的关注淡化了不少,更多地开始考虑怎样从育人入手。“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书中于老师引用了这句格言,我也一直信奉迪斯多惠的这句话,于老师在书中大篇幅的论证着这个教育观点。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教育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激励,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为便于掌握,于老师总结了使用激励的五条原则,在既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的指导,比如说最常用的是语言激励,简便易行,具有时效性,可以通过写纸条打电话的方式。

善于鼓励学生,是为师之道的不可或缺。关注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有时候甚至为后进生制造闪光点,同样是于老师在为师之道上为我们留下的启示。这种表扬和激励体现在平常的班级管理教学中,在他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激励性语言评价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你能行,我相信你,你的潜能很大”,“你好好练,准能超过他!”使用暗含期待时的谈话,采用个别谈话的形式,通过“相信和期待”去表达对学生关爱。

于老师年纪大了,在课堂上仍然拥有一颗童心,“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效果,在课本角色扮演女儿和妈妈时选择女儿,在小猴和老猴角色之间去选小猴。他围上头巾在大森林和孩子嬉戏,去做一个采蘑菇的老姑娘,他常常被孩子们围着,当一个真正的孩子王。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老师,心中有学生,他才做的这么好。

在刚毕业时还愿意带低年级,感觉自己的玩心和年龄与他们非常贴切,但是一进中年30多岁了,再在课堂上用儿童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或者一口一个生字宝宝。就仿佛自己有些不着调。有些在那里装,但是通过阅读于永正老师的事例,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位名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尚且在这条路上走得这样深,我们又怎能够感到难堪呢。我们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舒服不舒服。

读课外书和写日记,另外还有玩玩儿,当然是小学生的作业。一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是这样,那哪一位学生能够不喜欢哪一位家长,又是不又会不喜欢呢?如此多的家校矛盾,有很多是因为家庭作业的原因产生的,当我们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而又让学生和家长没有过多的负担,这希望必是人人都期盼的。但这种过硬的本领,肯定也是余老师在思考与摸索中积累起来的。平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当我们的目的是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上。在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上。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这种付出又是有用的值得的。

还记得在刚毕业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语文名师也就是于永正了。当时十几年前因为网络还不够发达,能够找到于永正的一些案例,也比较难得。当时遇到了一位教研室的史华老师,和她交流的时候经常提起要向名师学习。提到于永正,史老师专门给我找了他的相关资料,并送给我一本于永正老师的课案教学案例,那是一页一页复印的,至今还保存着。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九

首先,要感谢白云华附刘校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细细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并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着,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富有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对比。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

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亲其师而信其道”,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十

春节到一位朋友家去玩,发现她家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便随手打开。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成长。我便决定借回家利用闲暇时间好好阅读一下。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时不时地写下读书思考,沉浸其中。当我全部看完时,收获满满,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想跃于纸上!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没有老生常谈,也没有空空而谈,的确是于永正老师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传授了实践的方法!我总结了几点感受。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一好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专家型的大师。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成其为专家型的大师,也正因为如此。想想,作为教师的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书,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里,一定要多思考上课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的课堂。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

要想在课堂上能吸引住学生达到高效,需要智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爱是教育最好的別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太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太成熟抗压能力较差,都是一群爱玩又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有大人没有的烦恼。所以要给予他们最大的正面、积极地影响。于永正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

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都在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甚至对差生更加关注,这点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要继续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

我能读到这么好的真诚的能帮助到自己的书籍是我的幸运,学生们的幸运。做人做好人才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他一一于永正老师,是我、我们,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我一定践行着大师的步伐,继续努力。用爱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渐渐地在自己的教学中走向成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在启迪中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教育名著,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读后,引发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思考。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要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像于老师一样,必须具备教学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长交流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

于老师最重要的教育智慧在于他能把课上得有意思。有意思,“轻松”来自哪里?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于老师备课时,可能把课文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课堂上,不会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于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状况,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于老师的课有意思还来自游戏,因为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所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会时不时地与学生游戏一把,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体会、感悟。于老师课堂轻松来自他的幽默,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课堂使人精神轻松。

于老师语文教学可以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于老师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于老师说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仔细想想,于老师能做到如此,应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由此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至少要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什么,那就是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十二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于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听于老师慢慢谈话,于老师那些话如涓涓细流慢慢沁润着我的心灵,感触颇深,受益颇多。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怎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正在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并立即采纳吸收,付之今后教学中,仔细想想于老师能做到如此,应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初中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新成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收获颇多。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尊重、理解、宽容;负责、严格、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一方面,我们希望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孩子太亲近导致课堂气氛混乱。可能对于孩子们也一样,不论是男孩、女孩,高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能都会在孩子的内心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于永正老师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孩子,但要努力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不喜欢他,那么,无论你有多喜欢他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喜欢他,那么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这一点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这种推己及人,能让我们有了平静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智慧。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威”与“猛”,“恭”与“安”之间把握好“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

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他还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等等,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会再用时间认真去读这本书,我相信细读之后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586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