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术型论文(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6:32:10
传统学术型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5 06:32:10     小编:QJ墨客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珍宝,通过学习文学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独特魅力。另外,写总结时我们也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练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总结范文,给你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一

“儒法并用,德主刑辅”,亦称“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儒家将道德伦常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同时遵循“明德慎刑、大德小刑”思想的国家治理模式。

其“德治、仁政”的宗旨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标识。

然而,19世纪中英战争爆发、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之后,标榜“民主、宪政、法治”的西方法律相继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了国人的法制观、价值观。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二

还记得儿时妈妈让我背《三字经》、《弟子规》,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懂,只知死记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后来大些了,经过学习慢慢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觉得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就连那些晦涩的段落,也可以轻易记下。

这些国学金典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一定要去学习、去理解、去学会运用,它将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三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量,因为,它不光镌刻于岳飞光辉的一生,更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之中,镌刻在这五千年历史所铸造和积淀的民族心理之中。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公元前327年春天,郑国商人弦高赶着一群牛去做买卖,突然发现秦国军队正开过来偷袭。它知道郑国毫无准备,灵机一动,一面让人飞报国内,一面自称是郑国的使臣赶去求见。

秦军将领听说郑国使臣来了,大吃一惊,赶忙召见想探探虚实。弦高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国军听说贵军要来敝国,特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劳您。

秦将一听,以为郑国有了准备,只好撤军回国了。

这个故事,就叫“弦高犒师救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杰出爱国思想家顾炎武(1613年至1682年)的名言。“匹夫”,即弦高这样无官无贵的普通老百姓。顾炎武的名言,就是对历史上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高度概括。

在弦高所在的春秋时代,“国”与“天下”还不是一个概念。“国”是指周王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它们名义上都受周天子统辖。“国”字繁写为“國”,是“口”和“戈”被一个大方框封闭而成,“口”代表人口、人民,“戈”代表兵器、军队。不过,最早那个大框是在“口”和“戈”的外面,大概是城墙的意思;可见那时的“国”表示诸侯国,或其都城。后来,“方框”把“口”、“戈”封在里面,就有了边界的意思;这说明,“国”已经有了不可侵犯的含义,即现在所说的“主权”。反映这种变化,春秋时有个叫赵子文的说过“临患不忘国,忠也”,战国时又有“国军岂能无国”的说法,弦高犒师救国,就是较早的“爱”诸侯国的例子。《左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君主在军器库看到一个戴着南方式样帽子的囚犯,问他是谁,原来是郑国献来的俘虏。晋侯放了他,让他奏乐,“楚囚”只奏楚国乐曲。晋侯很感动,说他不忘故国,是个君子,就把他放了。

那时楚国偏出长江中游,走了一条与中原诸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王正的历史文献和图特的文化风俗。所以楚国人爱“国”情绪特别强烈。屈原(公园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出身楚国贵族,主张联合齐国,提抗当时强大的秦国侵略。被奸臣排斥后,有人劝他道别国去一展才华,他坚决拒绝,始终不离开楚国。他在长江以南流浪,写下了《离骚》、《国殇》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而且皆“书楚语、用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名《楚辞》屈原的作品是楚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家国同构”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特征。

爱国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思想情感,存在于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中,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但有这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独特的人文文化的特质。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咿呀学语起来就无数次重复过的两个常用词汇—国家、祖国—忠挖掘出来。

“家”,从字形上看,是代表屋顶的“宀”下面有一头猪(古作是豕);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农业家庭。“祖”是指祖先、祖宗,则属于“家庭”在历史方向上的追溯。“国”与“家”、“祖”与“国”的频繁连用以至成为现代最常用的合成词,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在中国,国与家之间,有着任何民族都难以比拟的最紧密的联系。

正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忠“家”与“国”存在着这种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所以,到战国时代,孟子等思想家就开始“国”“家”两词连用,并出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观念,由此发展处“家国一体”的独特的中国政治伦理。

“岳飞刺字”就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典型例子。

岳飞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很孝敬父母。当时国家有难,他立下报国壮志,练习武艺,研读兵书。参军前,母亲为了坚定他的斗志,用钢针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岳飞时时刻刻牢记着四个字,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我们知道,爱国主义贝莱是古今中外人皆有之的最朴素、最自然地情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长生于(和服务于)“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把这种朴素的情感伦理化、道德化,而且自幼培养,成为一条规范化的人生道路,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思维定式。着在世界各民族忠实第一无二的。所以没赢过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团结起来。”

家国一体,同祖同宗,成为五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她很早就形成民族大融合的大一统国家,而且分久必合、屡挫屡起,最深刻的原因就在这里。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沉重地压在炎黄子孙的心头,但是作为19世纪末唯一未被完全殖民化的古老民族,中国人的反抗和斗争,一次又一次打碎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梦想。中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整固不了、灭亡不了的。世界史上的这个奇迹,同样离不开中国爱国主义的独特传统和深厚根基。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四

项目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仅局限。

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

自美国在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应用了项目管理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从而风靡全球。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将传统管理项目的方法和经验重新加以总结,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较大规模的项目以及传统工业之外的新兴行业,并获得巨大成功。

这些方法和经验不断被总结和实践,最终形成为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项目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集成管理等九个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管理的建筑项目、工程项目和国防项目等狭窄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的项目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在日本管理界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有趣现象,在日本的高层管理者中,几乎人手一本来自中国的《论语》、《礼记》和《孙子兵法》等书。

我们可以这样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这些富有东方个性的并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代项目管理是我国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管理技术,其知识体系形成于国外,而中国的所有项目管理理论都是从国外的几大知识体系引进而来。

所以必然会出现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不适应的地方。

此时,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项目管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可以解决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面对的许多棘手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不应只是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现代项目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现代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

其释义为,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想做好一个项目,其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准备工作包括要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初步的项目可行性计划并进行相应评估,为决策层提供建议等等。

而作为一个项目领导者,还有更多的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必须准确了解所带的项目团队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各种物力资源。

然后根据每个项目组成员的能力和特性,分配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务,既在能力范围之内,又不过分轻松。

其次,还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出详尽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并根据项目的进行不断推进并及时作出调整。

充分的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其释义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的规程和行为准则。

而项目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而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奖惩和激励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好的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成功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释义为: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样,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领导者必须慎重其行为。

领导者本身的行为正当,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约束,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为,走上正道。

但是,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胡作非为,这样,即使定下了严格的法令、法律,人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同样,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者想要求项目成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自己首先必须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的项目管理者,其手下的项目成员才不会过于懒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自《论语》。

其含义为名正才能言顺。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你要想做一件本不属于你管的事请,或者说你并没有管这件事的权力,想顺利办好事情就会很不容易。

在项目组中,各项目成员应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力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如果名不正,别人不会甘心让你去领导,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状态甚至会影响项目进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

其释义为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

在进行项目管理时,一定要重视项目规划与评估。

在项目开始之初,就要做好详尽的计划与准备。

带领项目小组好比行军打仗,好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前期调研,才能为日后顺利完成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

其释义为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在项目管理中,要切记摆脱速成心理,只有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可能顺利如期完成项目目标。

凡事必须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会有质变,要戒骄戒躁,,如果越想急于完成项目,其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万不可急于求成。

做项目,做事,都是一样,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才是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髓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去进行现代的诠释,并为项目管理者所借鉴。

我们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思想有机结合,互为所用,达到融合,将会更有助于项目管理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苏东水.东方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3]张岱年.中国文化与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

[4]孙文鹏,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j].中国文化研究,(1).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五

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

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基础的影响。

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

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

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

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

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

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

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艺术泰斗们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到达了最为繁荣和鼎盛的一个时期。

14到16世纪间的人文主义是用来描述比较先进的思想,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在当时的社会,是人们对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识教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的时期,而要实现对于人文主义知识的尊重,就要联合起最不相同的人们:地主和穷人,艺术家和商人,贵族和知识分子。

他们不按社会特征区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财富而按照人文知识的态度来进行划分。

人文主义成为了他们拥有对自我征服现实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于人文知识的人文理想,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文精神,没有疲劳和懒惰的感觉,允许他们毫无保留的杰出的创造,从而意味着获得真正的高尚。

在当时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样,经过自己的学习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一起使得文艺复兴驰名。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三个主要系统:透视学、人体解剖和色彩学,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就是传统的艺术学徒制度,从此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到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美术学院,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波兰、德国、奥地利,一直到俄罗斯,都有美术学院的设立,并且基本都直属皇家管理,显示其艺术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

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艺术装饰的专业技工,从而衍生出各种工作室,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

到17世纪中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设立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专业设置,但是教育方法还是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室制度相似,还是以视觉描绘技法为主要训练目标,这种画室制度至今都在影响欧洲其他许多国家。

在19世纪中叶,因为皇室贵们族对艺术品、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艺术学院都增设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比如家具设计、室内装饰、园林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设计、编织和印染设计等等。

虽然教授艺术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拥有对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教育,对他们的艺术教育的实施负责,而这不仅仅是师教问题,教学问题和对学生们的教育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理论的领域上,还是在艺术教育方法的领域上,都创造了让人激动不已的巨大的价值。

丢勒,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伟大的古希腊画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普通认为的视觉的表像上,而是必须在依靠准确的科学知识上来进行理解和表现。

须要知道古代画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能真正画的好,就必须要很好地懂得绘画理论。

”丢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关于在平面绘画基础上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论,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认为绘画并不是像机械训练那样只是对照实物描绘,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学训练。

这个科学的艺术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后的米开朗基罗的话中:“用头脑去画,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丢勒的建议是从认识实物再到平面绘画上。

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腊艺术教育着手于学生们和拥护者们从主观观察自然,到归结为客观认识自然的景色,这也是艺术教育教法确立的初期,从只是对照实物绘画的基础上转变为真正的依据科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绘画。

这个新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伟大的建筑师弗罗列·布鲁涅列斯基和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完美性的寻找研究中,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在那里他们开始测量建筑的细节和绘制教堂的计划。

著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穹顶就是这位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归结为对自己这一研究的明确结论,并且认为这个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建筑就是他毕生所为之奉献的志向。

而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罗则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才多艺的天赋在欧洲立体艺术后面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多纳泰罗在关注建立浪漫派教会浮雕的基贝尔基的工作室教学,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始创立独立工作室。

多纳泰罗去罗马的旅行还促进了他对古代艺术的更深层的理解,也促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处于佛罗伦萨教堂讲坛中那些浮雕艺术的实现。

也许,古代欧洲的马克·阿弗列里亚的纪念碑,正是鼓舞多纳泰罗在意识上重新认识到艾拉茨莫·达那勒尼骑马的浮雕,这是位于巴杜阿教堂广场上的第一个骑马的布鲁涅列斯基纪念碑,它也是以后时期在欧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骑马的浮雕的始祖。

后来的本·罗基欧继续创作这个题材时,他的工作室就成为了运动解剖学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始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指导。

达·芬奇在其身后留下的诸多教学笔记和素描中,可以证实关于他的包罗万象的天才智慧。

《绘画论》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理论著作,这部未完稿的理论著作在素描艺术教育教法的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学的主张和展望来发展绘画艺术的教育,他努力寻找能够使人体运动协调的结构和规律性,依据科学理论研究出色彩关系和反射作用。

他像严肃看待科学的学科那样来看待素描绘画艺术。

然而达·芬奇指责阿里列勒基和丢勒借助于计算的绘画方法,他明确的回答这个绘画体系对学生有害,但这个绘画体系的发明是由那些不会独立绘画,只会用自己论述的观点和理论去进行艺术教育的人。

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使用懒惰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们是对自己智慧的危害,有这个的帮助任何时候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好作品。

如果能够继续按照知觉绘画的道路那样用稳固的训练方法来学习,就会有循序渐进的表现,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在达·芬奇的追随者和学生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在艺术天分上能够超越他的;在对艺术的独立看法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只能是表面上领会达·芬奇的艺术方式,真正的艺术精髓也许永远也无法有人能够领会。

而无论是丢勒还是达·芬奇,他们都是已知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从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向画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国土地漫游的丢勒吸收德国15世纪的艺术遗产,但是大自然还是成了他最重要的老师。

丢勒总结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议素描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

他建议在艺术教育开始阶段把造型结构训练看作是重要的基础部分。

对于现在来说,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个艺术教育师范教育和对学生的培养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

在达·芬奇的《绘画论》一书中提到:丢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的基础观点,按照这一点阐明如何实现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教育。

他写道,“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要好好地教导他们,然后一边告诉他们培养的方法,一边讲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语言,用赞扬或鼓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

”丢勒在确立的《音乐的改变》一书中,划分出了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他们不看见什么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东西来削弱他们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在美术学院以往的自身发展中获得的。

在依据科学理论的艺术绘画的领域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了巨大的.工作的伟大艺术家们,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他们在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许多无价的宝贵的成果,用这种形式在艺术教育领域为后辈们指出了正确的艺术道路。

阿里伯里特写到:“我向你坦白,如果向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学习和以那些人为榜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提升到如此高的艺术的知名度。

这些艺术赋予我们现在要倾尽所有的努力,无愧于这巨大的优秀之中。

这使得我们不需要任何指导者和任何模式就创立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和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化是迈向属于被它所创立的的理论和方法的世界之路。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六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七

大国泱泱,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见其深厚的底蕴,而我,做为一名中国人,每每想起那鲜艳而又精致的中国结或是生动有趣的皮影戏,还有那神奇的“变脸”……数不胜数的精华,都让我为之动容,为之骄傲!诗意中吐露芳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舞出了其别样而动人的舞步,奏响其魅力无穷的乐章!

在一个晴日的午后,品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翻开一本书,你为优美的语句所倾倒。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你伤感的来源。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那“回首何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如痴如醉。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还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现代的散文,小说。细细品味,便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珍奇所在,细想想,多少文人墨客创造了辉煌的篇章,瑰丽的诗篇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朽的瑰宝。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顿扬。书不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魅力无限,源远流长!”汉字像一只只神奇的精灵,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映照下,各种书法相映成群。当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出一曲曲动人的汉字之歌,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过笔尖,顿时,一篇佳作跃然纸上。汉字,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

一年的365天中,节日来临时往往是最欢腾的时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春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热闹的元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祭奠亲人的清明。“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穷,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这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盼望家人团聚的中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与老人相伴的重阳。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是节日,是节日中家庭的温情,是亲人之间感情的联系,佳节是中华人民不变的守候!

在文化中不变的,还有那些支撑我们前行的道德品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孝”字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义”字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坚强和正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勇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一个民族有多强大,可以从文化中体现,优良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基。

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有些文化已被冲刷尽了,但多数文化还是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先人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瑰宝,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应花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心血,将之完整的传承下去,这样,我们才不愧于祖先。中国人民有能力更有义务的让中国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八

作家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文学的奇迹——《红楼梦》,它向我们讲述一个庞大家族的繁荣与落没;一曲旷世的恋情;还有那十二朵令人怜惜的奇葩。迄今无一人敢说完全读懂了这部名著,可见其崇高的文化价值所在。我们理应去追捧,去热爱,去享受这些名著的,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说“看不了”。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我们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欣赏能力逐渐趋于恶俗化。渐而远之,祖国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九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最民俗的那就是——春节。

在我们中国,春节是我们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点火,不小心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

对联。

穿红衣服,又称春节为“过年”。

现在,春节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当过年时,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各个五花八门。街上的人们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这时候家里的妇女可要忙喽!她们要赶做年夜饭、包饺子。各家都传来酒菜的香气,其余的人都在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福”字有正着贴的,倒着贴的,装饰的家里别具一格,特有过年气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快乐地吃着年夜饭,在外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送走今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说一些吉祥的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孩子们就会拿着红包去买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大人们在那天会至亲戚家去拜年或是在家做饭迎接客人。到晚上,大家都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过去,不久就要迎接元宵节。

这就是我身边的民俗文化——春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

春联。

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习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倒着贴,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春节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谁第一个吃到钱饺,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就改为包糖了......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

就在暑期旅游时。我随着父亲来到北京游玩,在旅行的路途中我们二人到访了老舍茶馆。于是也就对这里的发展历程略有耳闻。老舍茶馆能够从一个经营困难的露天茶摊,逐渐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声名显赫的大茶馆。这样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凝聚了尹胜喜和尹志军两代人的伟大追求与刻苦努力,更是因为他们敏锐的跟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发现挖掘出了中囯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些,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历程。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顺应着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近几年来经济水平的不断上涨,许许多多曾经小众无人问津的事物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也与现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在前几年前还不算太流行的汉服,如今你甚至是可以在出门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人穿着长袍大袖,衣袂飘飘地漫步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中,这似乎也不违和。这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其中一种方式。同样的,也因为传统汉服过于繁琐厚重,众多商家们也抓住了时代发展潮流的商业契机,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加工,汉元素类服饰也应运而生。有些同袍们却是对汉元素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服饰装扮已经改变了传统,与历史真实的那样已经背离,变得是不伦不类。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汉元素类服饰与这样的老舍茶馆从某种意味上的程度上来看并无不同。二者都是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发展中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相互交融互补的关系,究其本质的初衷都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好事。汉元素保留了汉服的版型,款式,只是让它本身更加符合现代的日常生活罢了。若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去复兴汉服,不创新也不改革,只是守着历史物料墨守成规原样复制,这与复古又有什么区别呢?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传统文化也将会在将来的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好。毕竟,传统文化的复兴重点在一个“兴”字上,而不是单纯地生搬硬套。

曾经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了一个新闻,令我是啼笑皆非。某地一处有一所女德学院,说是要让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复兴,“三从四德”的教育理念要重新被提起来遵守。我对此不以为然,这完全就是违背了好时代的发展趋势。男女平等本来就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而像“女德”这种陈旧迂腐的思想早就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传统文化”是完全没有必要去复兴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时刻谨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复兴才有它本事存在的真正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是十分漫长的。我们要利用好其自身深厚的魅力,同时也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复兴是变得更好,而不是固守封建。

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将那些流传下来的美好的传统文化复兴传承下来吧!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一

新小说反对传统小说中以写人为核心的主要任务;反对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新小说的革命目标就是要颠覆传统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要求把客观世界还原为纯粹的外观,用一些没有确定性格与动机的“物”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罗伯—葛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繁琐的对物的描写,其中的人物就仿佛是一架缓慢移动的“摄影机”,毫无感情色彩地“摄下”它所看到的一切。萨洛特认为:“今天的新小说,人物只剩下一个影子,现代作家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描写人物的外表、手势、感觉等;因此用不着念念不忘地要创造一个使读者能感到的外在世界,也不必赋予人物必需的尺寸和体积。”虽然这一流派的作家对小说的主要任务意见不一,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被认为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不但往往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201411面目模糊不清,有时连姓名也没有,因为名字对现代的小说家来说也成了一种束缚。在新小说派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传统定义下的那种“人物”,但这绝不是说没有人物。其实作品中的每一行、每一个字都在写人。小说大量而又细致地描写“物”,其前提是有人的眼睛在看,有人的思想在审视,又有人的欲望在改变着它。与传统小说相比,现代作家对物质世界更敏感,使物更能具有“人性”。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新小说派的作家最关心的还是人和人在世界上的处境。他们认为对物的描写和对人的描写是一致的,写物就是写人。

(2)故事情节上———故事的解体。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传统小说杜撰出一个虚构的故事,缺乏“真实事物的丰富内容”,同时他们认为现实世界的变幻莫测,事物发展的难于预料,因此人们无法事先做出有头有尾的安排,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小说只叙述几个片断,大部分靠读者来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来完成。由于新小说派的作家不断地使用省略号来减缓阅读速度,使由句子构成的情节趋于解体,因而,新小说读到最后留在读者脑海中的可能只是一些片断的情节,这往往很难使读者从中理出个头绪。可以看出,新小说派的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以纯属虚构的人物、谎言的世界或作者强加的观点作为审美对象。正如萨洛特的《行星仪》中,事态的发展乱纷纷的出现,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一团,从而无法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情节。读者不知道事态的发展趋向何处,甚至就连作者写作的时候也不清楚。读者在阅读新小说的同时也是在参与小说的创作,这类作品在于表现无秩序的生活本身,形成一个开放的世界,无所谓起源与结束。因此,新小说以场景组合代替传统小说中的情节发展,不求完整的故事结构,意在用难以预知的事物发展来反映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这正是新小说的独特之处所在。

(3)语言上———词汇的丰富与新颖。

新小说派认为传统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得“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那些“内含的、隐喻的、魔术般的词汇”,认为这足以使描写的事物失实。他们主张采用“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明确的词汇”以及反映声音、嗅觉方面有着细致差别的词汇。至于句子,他们认为“轻装短束”的小句子已经不够应付,需要把它们连成长句。西蒙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他的句子能写成几页,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大量的使用现在分词,或者玩文字游戏,以表达时间、空间和精神的复杂结合,从而创造出“没有句法的语法”。按照罗伯—葛里耶的看法,就是冷静的、准确的,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葛里耶还认为,“现今的文学语言存在着大量的人格化的隐喻,比如说山岭“威严”,说烈日“无情”等等,这些隐喻并不能提供关于物本身的精确知识,而只会使人产生一种舒服地占有世界的幻觉,这完全是人对语言造成的污染。因此,要想精确地描写物,就必须对文学语言进行清洗,驱除那些人格化的隐喻,采用一些描写性的词语。”综上所述,新小说派的作家们认为:词汇比语法更加重要。小说需要创造出更新颖的词汇,它们可以是搜集来的,也可以是作家自己创造出来的。除此之外,新小说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词汇,因为它是一部作品最基本的构成。总而言之,新小说派作家力图改进语言工具,采用一些新颖的描绘性的词语,从而使他们的作品独具一格。

(4)结构上———打破时空观念的反逻辑性。

在结构方面,新小说派作家主张破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式的限制,不同意把现实整理得有条不紊,以用合乎逻辑的方式明白地叙述出来,而是要求用新的形式来描写客观的社会、生活和人,从而表现出人与世界之间的新型关系。他们主张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原有面目、生活的节奏与变化,反对作家介入社会问题和描写社会的场面,反对在作品中正面宣扬作者的人生观。因此他们认为新小说不必遵守时间顺序和囿于空间的局限,作者有自由“重新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还认为人生不过存在于“一瞬间”,过去、现在、将来可以同时存在。现实、想象、幻觉、记忆、梦境往往互相交错或重叠。格里耶的小说《橡树》,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技巧,使其整体结构先肢解后重组,整个事件错综迷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抛弃了对意义的`追求,用局部的、孤立的、表面的和个体的事物来构筑小说的整体。萨洛特的《变》是表现时空观念千变万化的典型作品。作理论视野40品的主人公在乘坐从巴黎到罗马的列车途中,逐渐放弃了原先的计划———抛弃妻儿,与情人一起生活;在二十多个小时里,二十多年的生活片段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从现在到往昔,从现在到未来,从巴黎到罗马,回忆与计划,真实与想象,思考与梦幻杂糅在一起;人物的活动在这节车厢里的三角空间中进行着,真实的空间与意象的空间相互重叠。这种时空颠倒的写法反映出了客观存在的世界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这样更符合人们回忆时的思维方式。总之,新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中时间顺序的限制,在空间上也有了更大的自由。虽然新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过去和现在的相互渗透与重叠的手法,但其重点仍在于表现“现在”的一刹那,时间跨度十分短暂,目的在于形成前后互相并不连贯的艺术结构。

(5)选题上———从生活中的琐事着手。

新小说派的某些作家对文学作品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刻意义的体裁不感兴趣,而仅仅着意于形式上的革新。罗伯—葛里耶认为,“新小说不应该再继续为某种政治事业服务了,即使那是正义的事业。”因此,新小说的作家们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着手,意在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世界。比如,罗伯—葛里耶在《妒嫉》一书中,通过墙上的一个斑点的变化来揭示物质世界的魔力。萨罗特在《向性》中借用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所反映出来的倾向性,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喻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原始的、朦胧的内心活动。西蒙在《佛兰德公路》中通过对战争经历的回忆,把读者带入了纷乱而嘈杂的炮声中。布托尔在《变》中,通过主人公在21个小时的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及所悟,来揭示现实生活的变化多端。因此,新小说派在选题上的独辟蹊径,也是它与众不同之所在。

(6)内容上———分散性。

新小说派的作家不要求在一部或一套小说中把什么都写得面面俱到,并且毫无遗漏的将一个时代写尽;他们主张要着重描写一个方面。在这一点上,新小说派的作家似乎早就有所分工。比如,葛里耶偏重于描写事物的表面现象,小说《嫉妒》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观点。萨洛特偏重于描写人物的潜意识,像他的小说《向性》。布托尔则侧重于描写相对的时空观念,见他的小说《变》。新小说派的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所进行的新的实验与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文艺创新的要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但是由于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创作风格反差太大,其作品在现实生活中也缺少明确的社会意义,因此导致了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拥有一定范围的读者。总之,不管其命运如何,但就新小说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创新艺术而言,它也是成功的。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二

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看《来自星星的你》时;突然发现自己偶像都是欧美或日韩的明星时;突然发现和朋友们的聊天都变成明星八卦时,我心里也莫名的百感交集。回想起往日的种种,似乎只是一个个空洞的躯体在行尸走肉般的话看。在这个极速的时代里,不容停歇,一旦如此,那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我们都似乎只能麻木地从众,寻找并沉浸在那所谓的娱乐里,僵硬的活着,丧失了自己的灵魂。直到——一个个红白相间的田字格,和一股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清风拂进我的心底,我“清醒”了许多。它带来的警示和启发引我深思。

“汉字听写大会”一炮而红,甚至远超以往所谓的“大热”的娱乐节目。但我不希望人们只是因为随波逐流,或是三分热度地去关注汉字。像“癞蛤蟆”这样常见的字却只有30%的人写对,这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简单地提笔忘字这样的普遍现象,更暗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缺失。而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绝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的延续的,因此我认为,莫让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方格内的横竖撇捺,也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满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炎黄子孙的血液,沉淀着民族的精魂。作为国人,不会写中国汉字是理应去警醒的。或许你会说,这提笔忘字不就是现在科技化国际化的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弊端吗?但是请你谨记,汉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分不开,斩不断。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魂,这样一个承载着我们的根的灵魂,怎么可以被舍弃?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怎么可能被人记住,被人敬佩?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活动及时为我敲响了警钟,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传统文化。

其实,我觉得我是幸运的,练习过书法的我更能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墨的沁香环绕身旁,提笔印下或端正或潇洒的汉字。我爱那方正有致的楷体,飘扬舒展的行书,圆润协调的隶书,洒脱不羁的草书。我置身于那一撇那一横长中,心中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中华民族的结晶包裹下,我深陷其中,带给我不一样的欢愉。

关注传统文化不仅利于民族发展和传承,更是文化复兴,国家振兴不可丢失的存在。与其过多地崇洋媚外,看什么韩剧美剧,听什么外文歌曲,不如放下手中的iphone,拿起身边的“孔孟老庄”,端起一杯青茗,细细品尝。

所以,不要让外文垃圾再侵蚀我们的灵魂了,让我们回归传统!书写我们自己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靠你我,让我们并肩前行,莫让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评语:很好!文章取得了长足进步,开篇“排比列举”引材,而后打开思路,从汉字与文化,汉字与民族,汉字与爱国等角度谈生意,危害,有力论证,接着联系自身实际谈汉字之美,结尾发出倡议,点题,能将堂上所讲方法迅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很好地达到了训练目标。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三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能够真正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教学;创新教学。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习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任教师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但它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教学创新活动的发展。学校长时间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二、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实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优化课堂结构。这就要切实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二)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下形成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致使课堂形式单调,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注意锻炼好身体,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发展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对美的认识。而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地强调了学生的身体锻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学。

(一)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创设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篮球的学习课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定游戏的规则,让他们在自己的规则中去学习,享受体育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体育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会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练习中,将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技术学会、学活,转化成自身的基本技能。与其他学科比,体育课更具形象性,它是“身体语言”固化为形象思维,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身体在对运动实践之前,最好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来帮助记忆的持久性。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来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内容创编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创编,发挥集体智慧,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以此提高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体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原理的运用,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可以在学生打比赛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坚持能力,对坚持能力较差的同学特别强化。在团体比赛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结论: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学适应了时代和教育改革的形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兰.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7).

[2]孙玉薇.浅谈体育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农村.2010.(11).

[3]李小伟.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四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是我喜爱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传说,平定“诸吕之乱”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元宵节是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我真期待下一个元宵节赶快到来呀!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五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从“民间工艺”对人类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用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事例真实,极富说服力。结尾段的议论深化了中心论点,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六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授,我对古代神话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神话故事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夸张的虚构了一些诸如创世的神仙、破坏人间的鬼怪之类的形象,并且把自然力拟人化。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神话则是严密体系,而中国神话是零散体系。中国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具有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还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的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渊源关系。同样,不少神话故事直接引发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素材。同样,艺术家们诸如《精卫填海》《白蛇传》《嫦娥奔月》之类的历史神话传说作品问世,也能更好的宣传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道德情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样也积淀了代代传承的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不仅有对艺术家的灵感的启迪引导,同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由此可见,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以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为例,分析中国神话传说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愚公移山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励志神话故事。它宣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通过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为真、善、美献身的精神。我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茅盾就曾说过:“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愚公的精神坚定不屈,坚持不懈,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坚信神话中愚公精神的现实存在,这也引发了正处在抗战时期的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源泉。

《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在印度,他创作了3幅《愚公移山》。徐悲鸿之所以钟情于愚公移山这个传说,可以说这是源于他的抗日情结。几幅《愚公移山》的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是想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因为徐悲鸿相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经过艰苦奋斗,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做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不一,或瞠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动态都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老翁似乎正语重心长的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愚公移山这个古代神话故事不仅激发了画家家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灵感,而且在戏剧上也给众多艺术家很多创作灵感。

“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流传久远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过去从未在戏曲舞台上有所呈现,豫剧《愚公移山》恰好填补了这一不该空缺的空白。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的力量,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今年8月,《愚公移山》又参加了“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于8月20日、21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两场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豫剧《愚公移山》的艺术家们驰骋想象的翅膀,运用寓情于理、寓真于幻的手法,对寓言的情节格局、人物关系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和非凡的改造,设置出坚实而鲜明的戏剧冲突,确立了最高任务、总体悬念和鲜明的动作线。全剧没有停留在是“移山”还是“搬家”之类的概念层面的争论上,甚至没有多少移山场景的正面展现,而着重于展示描摹移山过程中以愚为主的各类人物的心灵、精神、情感、命运的图景,编织出冲突强烈、情感沸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好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艺术创作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为依托,使得艺术作品通俗明了,增添内在精神气质,并适时宣扬自古积淀的传统美德,以激励他人。同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借当代艺术的创作更为世人所熟知并发扬光大,成为神话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七

摘要:

系统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传统茶文化中继承和创新。本文是在结合时代要求,全面地分析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茶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价值,也探讨了如何在工业设计产品当中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

传统学术型论文篇十八

每一笔都冥思苦想,每一字都方正漂亮,每一次开口都令观众汗颜,每一次关于文化的节目都深得人心。

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各种高端手机竞相推出新产品,各种输入法也是层出不穷,人们日常对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不用看键盘就能盲打出想要的字,对于一些日常挂在嘴边的字,竟然提笔就不会写,这一切,也许都是对中国汉字的陌生化与疏离感。

同时,汉字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曾经有一个将军说过:“如果想征服中国,光靠杀人是没用的,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说日语,写日语,把大和民族的文化放入他们的心中,才能够真正地征服这里。”是啊,在“国外风”充斥人心的现在,有几人能够读出“直挂长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有几人能够在国画的淡墨寥寥几笔品味出宁静淡雅?有几人能在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品出古老的人体全息和以柔克刚的民族思想?又有几人能够在《昆曲牡丹亭》浅浅几句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日漫控”连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都不知道,那些“欧美控”连向基督祷告的顺序都不了解,如此之国人,何等悲哀!

从今开始,喜欢中国的汉字吧!品读中国文化吧!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微开小轩,任月光流淌,摆一纸熟宣,执一杆毛笔,磨一方淡墨,写我们的文字,写我们的文化,看月光照亮,微风拂面,墨香四溢。

从一个“汉字听写大会”映射出如此感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写汉字,多读文化,意境无穷。

已等不及写一纸我们最珍贵的灵魂了。

评语:文字写得颇为精彩,主旨鲜明,中心突出,引题析因后,运用比喻论证,排比,反问进行深入剖析,议论说理有力度,后半部分更是渐入佳境越写越美写出了作者的独立思考与真情实感,很好地完成了训练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6018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