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怎样学习和掌握词语是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能积极阅读这些范文,并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其中的经验和技巧。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一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二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8页与第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先前“方向”这一知识的补充与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空间观察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
首先出示例4校园地图,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
接着呈现做一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然后通过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最后呈现做一做,1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材力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与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根据一个方向有条理的推断别外七个方向。
鉴于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以校园为背景让学生说说各个方向有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复习以前所学的方向知识,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进行新的方向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1、通过问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什么地方?
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目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情感的整体参与。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3)师生交流想法。(4)说说食堂在校园的位置。说说本校这四个方向各有什么。(5)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做一张方向盘。
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深刻。
2、做一做。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师生交流想法。旨在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3、创设情境去动物参观,不知道该怎么走?让学生借助动物园导游图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看8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创设情境,乘公共汽车去外面走走。来尝试做一做,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旨在巩固学生对8个方向的所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体现注重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云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与他们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合作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分小组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写);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体位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习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板书设计东南西北北(上)西(左)东(右)南(下)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四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
1、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认识
面积的含义。
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
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别。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我放手让孩子带着问题自学,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再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他们,并形成表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形象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一、激趣定标
二、学生自主活动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定标
我首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面积单位”,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数学活动中来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时,我直接点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紧接着展示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是学生自主活动
在这环节我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我借助多媒体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我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接着我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我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并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步、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其次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最后是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主要设有填空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叫做它们的面积。
封面图形的大小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个环节: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五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教材中只给了两名同学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出了竖式,又强调了竖式中没一步的算理。
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之后,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学生通过预习例题,家长提前辅导都能利用四句乘法口诀顺利地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
以往模式是重算法,忽视算理,本节课我设计时重点在于重算理,明算法。给学生点子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2、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拉近算式与生活的联系,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本节课我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领学生不断探索。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节课我主要利用点子图这一研究工具,为学生创设了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努力使数学计算课堂换发新的生命力。学生通过预习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如何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我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学生能直观感悟计算的道理。开始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教师给学生提供点子图,让学生把一本书看作一个点在图上分一分,算一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本,学生操作过程中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效果,不会算的学生他们无意识的在14×12的点子图中进行划分,计算出各个部分的结果之后进行累加,算出结果。
3、试做竖式,探究算理
而对于会计算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划分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只要计算出一部分的结果通过乘份数方式就可以达到计算出结果的目的,预设方法同学们没想到比如3个4套的分法。或4个3套的分法,学生们都是分的两部分。有横着分两份的,有竖着分两份的。还有一部分同学有意识地在14×12的点子图中结合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划分——就是2个14与10个14。这样的学生是在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基础上能够自主探索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我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探究时间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这些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说出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先分后合”,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由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先放后收方式进行。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再进行引导反思,教师让学生试着竖式计算,找计算正确学生板演,说说是怎样算的,应用4句口诀。
4、解疑算式,深化算理
教师再重复强调竖式书写方法。这里也是本节课重点,学生在应用一四得四这句口诀时4还容易写在个位。重点讲解。然后引领学生将竖式与点子图进行结合看哪种方案与竖式计算过程相吻合。此时所有学生从无意识思考到有意识思考,教师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会很容易找到与竖式匹配的方案。再让学生将竖式计算过程与点子图相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又探索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了。最后引领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口诀算式进行完善,学生又进一步思考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才是由掌握算法转向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
(三)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四)课堂小结,思想升华。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六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七
1、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中第一教时。p100~101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本课内容包括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这部分内容是小数初步认识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为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数及货币单位元、角,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了解多于米与分米,而且对小数也有所接触,为此教学一开始以一些商品的价格引入,不回避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反而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对教材稍作修改,先学小数的读写法,再通过学生的合作、自学、讨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再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教学中的关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物品的价格,把你收集到告诉同学。
多请几位学生说说一些商品的价格。
二、实践讨论,学习新知.
1、读、写小数。
(都有小圆点,都有零)指出,小数中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怎样读?怎样写?
2、理解小数的含义。
分三方面进行。
a以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b认识以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c借助分数的意义认识小数。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练习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自然数、整数及小数是由哪几部组成的。
三、自学“你知道吗?”。
通过“你知道吗?”来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首先起源于人类的需要,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八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结合学生积极进行少科院研究,引出买书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解决买书中的数学问题:24×2,24×10,24×12并引导学生解决,既复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讲算法。(转化为加、拆数——连乘、乘加、乘减、笔算这几种)。
3、呈现算法,突破难点。
学生的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首选了这样的算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联系实际,理解算理。
结合复习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是旧知,我就一笔带过;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到是几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从而突破难点。第三次联系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然后通过个别说,同桌互说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45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闯关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关:填空我能行。
第二关:计算我能赢。
第三关:错题我来改。
第四关:问题我来解。
第五关:拓展我最行。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扶到放,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回顾,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九
20xx年xx月xx日下午观摩了xx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印象很深。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茅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茅老师能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小猴采桃、小猴请大象喝矿泉水”等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以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在教学20×3时,让学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学的表内乘法,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课堂上茅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现最优的算法,并让更多的学生去说,去讲,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及时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茅老师能及时给出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最优的方法。并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当然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让小朋友说出20×3是怎么想的,可以再学生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解决问题。将传统的数学内容“应用题”表述为“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有价值的知识观带来的重大变化。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简单更换,而是价值观的现代转型,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连乘解决问题”,它位于人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它是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第二课时学习连除解决问题和今后的综合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复杂了,如何指导学生从复杂(隐藏)的数学信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1、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以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有不用的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播放国庆仪仗队表演一分钟。
一个个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天安门官场走来。提问:同学们可以想一想,除了在大阅兵上看到方阵,咱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遇到有关方阵的问题?这时同学们可能会回答:校运会开幕时的方块队,广播操比赛的方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阵。
2、创设情境: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到来了,你们看每个年级选出来的同学组成了一个方阵,一次三个年级,正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广播操。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次比赛共有多少个同学呢?在幻灯片上出示例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你们能自己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吗?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给学生准备学习卡片,每组三张,动手摆一摆,再算一算,求出共多少人。(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请同学上台利用实物投影,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何算的。大致有三种方法:(方法不分先后)第一种方法:先求出一个方阵的人数,10(是每份数)×8(表示先算出一个方阵的总人数)再×3算出3个方阵工240人学生边汇报边板书,问学生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同样方法的,也来说说思考问题,再请两到三组说说思考过程,还有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同样也请同学上来利用实物投影,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何算的。第二种方法:先求三个方阵每一行人数:10×3(算出三个方阵每一行的人数)再×8算出8行一共240人,问学生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同样方法的,也来说说思考问题,再请两到三组说说思考过程,还有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引出第三种方法,提醒学生写答语。本环节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方阵图来说明解题思路和方法,借助空间想象和直观演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3、小结比较。
观察三种方法,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清况,想不想再尝试一下。
(三)联系生活,优化方法,拓展深化,
在传统的连乘应用题教学中侧重单纯从乘法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所以学生觉得枯燥,而在课程下,突出现实背景,从解放军的方队到学生广播操的方阵,从买矿泉水到运矿泉水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再到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二
3、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个情境,前水果交换大会和跷跷板游戏突出了等质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而快乐的餐厅则是等价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下面做具体的说明。
情境二:跷跷板游戏。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跷跷板,跷跷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质量和1只猴子的质量,然后,直接引出问题:2只熊猫要和几只兔子玩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在这里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缺少条件,也就是熊猫和猴子的关系。接着教师随着学生提出的建议,补充条件“4只小猴子的质量和1只熊猫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用比较简捷的方式,体现等量代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学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让学生演示代换的过程,清晰明了,并标注算式,将演示过程抽象出算式,指导今后的学习。
总之,在跷跷板游戏的过程中,一是重点突出,让学生寻找、补充缺失的条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代换,体会中间量在等量代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换的全过程,从不同等量关系入手进行等量代换,展示出学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重视语言表达、推理说明,通过语言,将操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建构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打下基础。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进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我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题,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以上是我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由于水平有限,讲得不好,请各位原谅,但我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学习,所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谢谢!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四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五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三年级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61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