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馆有感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9:01:05
参观校史馆有感大全(21篇)
时间:2023-12-15 09:01:05 小编:碧墨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应该学会慎重考虑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总结时要注重实事求是,不要夸大或缩小自己的成就。这里有一些优秀的总结模板,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参考。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一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20xx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二

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日麓山以我为荣,校史馆观后感。

———题记

秋意正浓的十一月,随

班级

参观了校史馆。校史馆中资料详尽真切,使我大开眼界,麓山

校园

的故事如幻灯片似的一点一滴进入了我的眼睛。这里,展示了麓山的风采,麓山的生机勃勃,麓山的伟大……从建校到发展再到闻名遐迩,学校只用了10余年的时间。我是第一次如此真切的了解麓山,并为之感到自豪,心地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麓山人,我为麓山荣。”

“麓山”—国以史明鉴,校以史明志

麓山的校训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理念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目的为“做豪迈的中国人”!校徽也以旧改新:由字母ls组成,是麓山的缩写,球内三色象征枫林、山地、蓝天。表达着“学海无涯,麓山有路”。这是不是说来到麓山便成功呢?当然不是!进入优秀的学校只代表着你有一个好的平台,至于你将来想飞多高,飞多远,完全取决与自己的求学态度。成功者不是轻易地成功,而是经过考验和磨难才登达胜利的顶峰,正所谓韩愈先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且麓山人觉得,不能死读书,只有全面发展才所谓优秀。这正是校志的精华所在!

朴实沉毅无所图,万千桃李报春芳

没有园丁便没有花朵,麓山的老师用种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

学习

,以学习为乐。

我从

小学

一年级便在麓山就读,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教我的每个老师,他们个个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学为乐,乐而学。看着校史馆中张张园丁的照片,心里觉得敬佩万分,是他们造就人才,培养精英,使祖国的花朵儿变成了祖国的栋梁。他们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了许多荣誉,让麓山硕果累累,誉满三湘。他们是这所学校的顶梁柱,是学生的好老师,是我们求知路上的护航者,领路人。他们鼓舞学生们带着梦想翱翔在蓝天,一个个从懵懂的孩子变成有用之材,如:杨铱姐姐,湖南卫视和娱乐频道的主持人,多播经典动画的配音主角。教她的老师是邓老师,可算元老级学校人物,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从这里走进清华北大,走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人才比比皆是,这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想到这些我倍感自豪,同时也促使着我的进取心,这些令我羡慕的学哥学姐们都给我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他们那令人“垂涎九尺”的奖杯,奖状和大学所在地,让我觉得现在自己取得的一点儿成就,相比较就是“小巫见大巫”。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怯步,我们应“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将他们作为自已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麓山18年的成就,造就了一批批卓越精英。我们是麓山的一员,绝对不能给麓山丢脸,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天麓山以我为荣!

思源怀德,麟凤其人;千寻百尺,崇德生根;物事人非,华典当录;谨辟此馆,明志立行!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三

上午第三节课后,我们年级四个班级的同学有条不紊地随着老师去南校区参观校史室。

等待片刻后,我们便进入了这个不大但明亮干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校史历史。大略浏览一遍后,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他为我们介绍了储能中学的建校、师资、获奖情况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储能中学的前身是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由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享誉上海,培养了一批革命烈士和爱国人士。1946年6月,储能与新建中学合并,1956年又与新民、新联两校合并,易名为成都中学,1983年恢复“储能”校名,储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达尔文著作《天演论》翻译为中文。其中有一句话叫“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储能中学由此而来。此外还有许多名人在储能教书,段力佩是储能的第一任校长,周建人――鲁迅的弟弟和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储能当教师。,龙门中学并入直至今日。1989年学校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短短1节课的时间,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储能的历史信息,储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真是受益匪浅啊!作为储能学子,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f,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再进去,看到的一扇很有当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门,据说现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在一幅描绘学校过去规模的宏图上,可以看到众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厅,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以及校办思晏堂等等。学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建筑群。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还住过这么老的建筑啊。”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慨,学校走过百年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确实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的参观了其他的展厅。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说;“我们学校的历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满了作为上海理工学生的荣誉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校……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读到的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对学校由衷的热爱。

参观校史馆在陈设有学校模型图的大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先前的一个校区,先后在向南北拓宽,去年又收购了原水产大学作为如今的南校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断的扩大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定位高远。百年沧桑,华夏巨变;兴衰存之,与国同运;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爱国敬业,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前,全班同学在大厅里合影留念这次意义深远的校史馆之旅。

xx月xx日,哈尔滨阳光明媚。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张欣老师的组织下,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图书馆旁边的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在学生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东北林业大学是当时十分有声望的著名学府,毕业生学识丰富,在社会上倍受重用。学校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发扬光大,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东北林学院革命委员会经多次更名组建,发展为如今的东北林业大学,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东北林业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东林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东林的辉煌与不凡!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16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种类8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和5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批准的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学校已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6760人,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受聘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

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资源生态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42个研究机构;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9个校内实习基地和175个校外实习基地。

以来,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8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3项,省部级奖励41项,获国家专利69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5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十五”期间,聘请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合作研究、访问和考察。

学校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和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被评为“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学校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东林精神,继续坚持和丰富办学特色,到2032年(建校80周年)把东北林业大学建成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大学。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里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科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东林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东林人的骄傲,是东林人的荣耀。是他们给东林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东林戴上了美丽的光环。与此同时,东林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参加一些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我从馆里的一些材料还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与外国一些大学的交流。数字显示,东林每年都会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且,东林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促进了科大的进步与发展,使东林成为一所真正名牌大学。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东林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科大新的篇章。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四十分钟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重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东林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佼佼者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为把东林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生。

作为传承上东北林业大学百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四

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五

参观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校史馆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上午第三节课后,我们年级四个班级的同学有条不紊地随着老师去南校区参观校史室。

等待片刻后,我们便进入了这个不大但明亮干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校史历史。大略浏览一遍后,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他为我们介绍了储能中学的建校、师资、获奖情况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储能中学的前身是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由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享誉上海,培养了一批革命烈士和爱国人士。

1946年6月,储能与新建中学合并,1956年又与新民、新联两校合并,易名为成都中学,1983年恢复“储能”校名,储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达尔文著作《天演论》翻译为中文。其中有一句话叫“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储能中学由此而来。此外还有许多名人在储能教书,段力佩是储能的第一任校长,周建人——鲁迅的弟弟和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储能当教师。1997年,龙门中学并入直至今日。1989年学校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短短1节课的时间,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储能的历史信息,储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真是受益匪浅啊!作为储能学子,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六

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同学们各个庄重严肃,准备着接受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我们小心迈上台阶,踏上颜色比砖红略深的木地板,它开始吱呀吱呀唱起时代的歌,慢悠悠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百年的文化积淀令得六中的校园满溢着学问的味道,有些涩,却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七

上周一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在这小小的房间里,记录玉桥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玉桥的风采。

我们刚走进门,就看见一面墙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杯,既有体育竞赛的,也有知识竞赛的。得到这些奖杯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依靠团结的力量。我们虽然不是获得者,却也为身为玉桥的一员而骄傲。我们更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也能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另一面墙上贴着学校活动的照片。专注研究问题的师生,大扫除时忙碌的身影,为烈士扫墓时的庄严,植树时的热情……丰富多彩的。

校园生活。

使我们茁壮成长,一切都那么和谐又美好。

再往前走,就贴着优秀教师获得的奖项。“春华杯”,“秋实杯”,多有诗意的名字,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了,老师们却在这神圣的岗位上,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小小的屋子满载着玉桥中学的荣誉,引领我们扬帆起航;闪亮的奖状证明着玉桥中学的实力,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历史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新的未来还在等待我们开创。带着憧憬,带着希望,我们在路上,愿玉桥再创辉煌!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八

是我在哈理工大学生活学习的第五年,为了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母校,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党支部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史馆,我对自己的学校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

一、我校是一所黑龙江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教育,稳步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二、学校现有四个教学区,总占地面积19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42亿元;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约4万余种。现有专任教师1396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副教授以上人员710名;在校全日制学生26898名。

三、学校设有18个学院、4个教学部和4个教学实践中心,49个本科专业,5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技术实验室”被列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学校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的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组建起44个科研机构。从“九五”至现在,共承担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951项,取得科研成果900项,获奖项目183项,其中“新型本征半导电高分子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770余篇,出版专著386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契机,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在校区内建立起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开展了全面合作。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但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建设,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水平,而且也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此学校荣获黑龙江省振兴经济一等奖、二等奖和哈尔滨市科技兴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九

今天,我们去了校史馆,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那里肯定会有我们学校的历史。作为一名羊坊店中心小学的同学,如果连自己学校的历史都不知道,那么就太可惜了。

刚进去,进入我们眼线的是一个个金色的大奖杯,多的数不胜数。讲解员首先给我们讲了我们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目标和口号之类的。然后,我们又看了以前的数任校长,从中,我知道了我们学校是1945年建立的。我们学校还被称为“奥林匹克示范校”——老外说:“你们这并不会出现什么奥林匹克运动员,但是你们有着奥林匹克精神,希望你们能够越建越好!”没错,能不能当运动员不是大事,主要的是我们要有着奥林匹克精神。之后,我还看见了国安队的签名,有郎铮的,有侯森的,有邵佳一的……最让我敬佩的是邵佳一,他以前有去过德甲的俱乐部,但是由于伤病的困扰,最后还是回到了中国,他坚强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哦……我们学校的金鹏论坛也被展示了,我就是金鹏论坛组的,一个人至少写2000字论文,难度可想而知,被展出的都是获奖的。

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名誉和声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这种精神,就像邵佳一一样。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

4月2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2.电影刮痧观后感。

3.国学小名士观后感500字观后感。

4.电影《火云端观后感》观后感。

5.活着观后感。

6.龙猫观后感。

7.电影龙猫观后感。

8.战狼观后感。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一

xx月xx日,哈尔滨阳光明媚。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张欣老师的组织下,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图书馆旁边的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在学生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东北林业大学是当时十分有声望的著名学府,毕业生学识丰富,在社会上倍受重用。学校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发扬光大,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东北林学院革命委员会经多次更名组建,发展为如今的东北林业大学,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东北林业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东林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东林的辉煌与不凡!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16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种类8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和5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批准的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学校已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6760人,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受聘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资源生态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42个研究机构;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9个校内实习基地和175个校外实习基地。

以来,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8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3项,省部级奖励41项,获国家专利69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5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十五”期间,聘请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合作研究、访问和考察。

学校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和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被评为“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学校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东林精神,继续坚持和丰富办学特色,到2032年(建校80周年)把东北林业大学建成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大学。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里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科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东林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东林人的骄傲,是东林人的荣耀。是他们给东林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东林戴上了美丽的光环。与此同时,东林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参加一些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二

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日麓山以我为荣。

——题记。

秋意正浓的十一月,随班级参观了校史馆。校史馆中资料详尽真切,使我大开眼界,麓山校园的故事如幻灯片似的一点一滴进入了我的眼睛。这里,展示了麓山的风采,麓山的生机勃勃,麓山的伟大……从建校到发展再到闻名遐迩,学校只用了10余年的时间。我是第一次如此真切的了解麓山,并为之感到自豪,心地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麓山人,我为麓山荣。”

“麓山”—国以史明鉴,校以史明志。

麓山的校训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理念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目的为“做豪迈的中国人”!校徽也以旧改新:由字母ls组成,是麓山的缩写,球内三色象征枫林、山地、蓝天。表达着“学海无涯,麓山有路”。这是不是说来到麓山便成功呢?当然不是!进入优秀的学校只代表着你有一个好的平台,至于你将来想飞多高,飞多远,完全取决与自己的求学态度。成功者不是轻易地成功,而是经过考验和磨难才登达胜利的顶峰,正所谓韩愈先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且麓山人觉得,不能死读书,只有全面发展才所谓优秀。这正是校志的精华所在!

朴实沉毅无所图,万千桃李报春芳。

没有园丁便没有花朵,麓山的老师用种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爱上学习,以学习为乐。我从小学一年级便在麓山就读,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教我的每个老师,他们个个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学为乐,乐而学。看着校史馆中张张园丁的照片,心里觉得敬佩万分,是他们造就人才,培养精英,使祖国的花朵儿变成了祖国的栋梁。他们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了许多荣誉,让麓山硕果累累,誉满三湘。他们是这所学校的顶梁柱,是学生的好老师,是我们求知路上的护航者,领路人。他们鼓舞学生们带着梦想翱翔在蓝天,一个个从懵懂的孩子变成有用之材,如:杨铱姐姐,湖南卫视和娱乐频道的主持人,多播经典动画的配音主角。教她的老师是邓老师,可算元老级学校人物,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从这里走进清华北大,走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人才比比皆是,这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想到这些我倍感自豪,同时也促使着我的进取心,这些令我羡慕的学哥学姐们都给我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他们那令人“垂涎九尺”的奖杯,奖状和大学所在地,让我觉得现在自己取得的一点儿成就,相比较就是“小巫见大巫”。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怯步,我们应“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将他们作为自已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麓山的成就,造就了一批批卓越精英。我们是麓山的一员,绝对不能给麓山丢脸,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天麓山以我为荣!

思源怀德,麟凤其人;千寻百尺,崇德生根;物事人非,华典当录;谨辟此馆,明志立行!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三

8月21日,我迈入了雅礼系之中雅的大门。那片不大的操场,那座不新的教学楼,那簇不大的灌木丛,在这其中,最亮眼的却是那一抹独一无二的雅礼蓝。

初识“雅礼蓝”,是在雅礼的校服上。这片蓝,有天空明亮清澈的湛蓝,也有大海神秘浑厚的深蓝,有纯正坚毅的海军蓝,也有乐观积极的牵牛蓝。它给人力量,给人以胸怀,给人以责任,更给人以骄傲。妈妈说,它叫“雅礼蓝”。对于那时刚入校的我来说,这仅仅只是一种颜色,但,当我于校庆之际参观完雅礼校史馆之后,“雅礼蓝”在我的理解中又多添了一笔特别的色彩。

进入雅礼校史馆,里边不大,却运转着岁月的年轮。从耶鲁的初建“雅礼大学”,枫树山的风正帆悬,雅礼踏着一路风雨艰程走来,直至今日。满墙的照片与图画似乎都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同一种精神,它是什么?我,在寻找。我看到了大片大片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而都出自雅礼的名人,记忆中的那四段历史立即被唤醒。

目光第一个扫入了柳直荀的故事,柳直荀于雅礼毕业,参加中国共产党,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后遭陷害,行刑前依然忠于共产党,将坚持“公”道的精神发扬了一生。

接着,我的记忆会转到了陈能宽的人生中。陈能宽于雅礼毕业,参加“两弹一星”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率领队伍于实验室奋战好几年,失败上千次,弘扬了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勤”奋精神。

看到“中国的希德勒”使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外交大使何凤山。他于雅礼毕业后,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两万多个犹太人。被外国人称为“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而这背后,熠熠闪光的却是那至“诚”精神。

这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中国第一哲人”——金岳霖,走出雅礼后,金岳霖在美国得到了颇高待遇与地位,但他毅然回国,用《论说》、《逻辑》、《知识论》三本手写书体现了“朴”实低调的作风。

从回忆中挣脱而出,我望望身上穿着的雅礼蓝,忽觉其中多酝酿了些什么,对!是“公勤诚朴”的精神透入的`雅礼蓝,使其多了一种传承的能量,四种不同的人生,传承了百年雅礼的精神,“公勤诚朴”已化作了一根短短的接力棒,经过了几万人之手,如今它继往开来地传递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手中,我们,也要传承“公勤诚朴”,学习上、生活中都应以这四字为本,秉承它,为它的发扬而倾尽全力,直至交于下一接棒人手中。

雅礼蓝,是一种用颜料调不出的色彩,因为它的每一色点里,都蕴含着一个个莘莘学子为“公勤诚朴”而做出的努力。但它不能干,不能等待时光将它冲淡,它需要无限扩大,无限渲染,这,便需要每一个雅礼人积少成多的贡献。秉承“公勤诚朴”,我们脸上都洋溢着雅礼蓝。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四

学校从当初几间低矮的平房,一二百名学生的规模,发展到现在建起了四栋五六层高的教学楼,二千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

尤其是近几年,学校确立了“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教师品味精彩的人生”的办学理念和“科学规范,严格程序,依法管理,创办特色”的管理理念,坚持“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科研强校,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不断规范学校管理,着力教师队伍建设,扎实进行教育科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办人民满意学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逐步配套完善了现代教育设施,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多媒体制作中心和班班通等设施。在教育教学上,学校以全面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第一生命线,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常规监控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紧抓主阵地不放松,真抓实干,取得骄人的成绩。

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要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我们实验小学,我看到了学校这棵大树上的硕果累累,看到了大树上的果实,看啊!那果实一天一天长大,对,那果实就是我们,我们长大了一定要为实验小学争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五

下午,陈老师带领我们作文兴趣班的同学去参观学校的校史馆。我知道了校史馆就是保存、展现我们学校历史的地方。

来到校史馆,我一眼就看见一张大宣传板,仔细地看了又看,上面写的全都是我们学校的历史。原来,我们学校以前的名字叫“南京市六合夫子庙小学”,学校是19创建的。呵呵!算一算,还有3年我们学校就100岁了啦!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学校!你知道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会叫夫子庙小学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是这样的:我们学校以前在一座寺庙里,名叫孔庙。孔子又称孔夫子,所以我们学校就取名为“夫子庙小学”。

接着我们又看了学校的小模型,旁边还有一些古老的房子,真是古色古香啊!陈老师讲这就是原来的'夫子庙小学,我们都惊呆了!这个还没有我们现在学校的一半大,而且只有一个主教学楼,其他的只是一些矮小的小房屋。我问陈老师他们为什么就一个教学楼,难道,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小楼里上课吗?陈老师指着那些矮小的房屋讲这就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我又问陈老师,那他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呢?校长、老师的办公室在哪呢?那些空地就是上体育课的地方,至于校长、老师办公室吗,也在那些矮小的屋子里。屋子旁边有个像宝搭一样的建筑,它叫“大成殿”,也跟校史馆差不多,都是储存学校历史的地方。

参观了校史馆我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简直不能比!如今的学校既漂亮又宽敞,真舒服!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六

记得在我们刚入学没多久的时候,年级就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带领我们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另外,通过学习校史。我还了解到我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养出诸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十分优秀。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贡献吧,可以从许多方面: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载入校史,给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

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3周年,历史十分悠久。并且我校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的关心时,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七

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顽强?一种拼搏?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这里面就有我们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复员,可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只能白白看着,确实使不上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王震将军马上组织建立了八一农大,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学校诞生了!

我们的学校在各位校长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从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刘西科到我们的女校长徐梅,再到包军,他们各位的英明领导让我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

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人才强校,桃李芬芳,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大学。自建校起,办学区位条件差就一直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学校迁入有发展的潜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全力将学校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20xx年1月5日开始动工建设新校,10月20日同学们就进入新学校开始上课,只用了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迁入大庆市就顺利完成。学校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将学校发展的更加辉煌!

我们学校已经从“垦区黄埔”发展成为一所全面的现代化大学,现在的八一已经具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学校的环境氛围更是让每一个八一人为之骄傲,自豪。身为八一人,我感到如此自豪,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用我们年轻的心去建设我们的母校,用我们的一切去建设我们美丽的母校,用我们的汗水去书写八一新的篇章。用努力让人们看到美丽的八一,强大的八一,更加向上的八一。我的母校,我为你自豪!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八

初识“雅礼蓝”,是在雅礼的校服上。这片蓝,有天空明亮清澈的湛蓝,也有大海神秘浑厚的深蓝,有纯正坚毅的海军蓝,也有乐观积极的牵牛蓝。它给人力量,给人以胸怀,给人以责任,更给人以骄傲。妈妈说,它叫“雅礼蓝”。对于那时刚入校的我来说,这仅仅只是一种颜色,但,当我于校庆之际参观完雅礼校史馆之后,“雅礼蓝”在我的理解中又多添了一笔特别的色彩。

进入雅礼校史馆,里边不大,却运转着岁月的年轮。从耶鲁的初建“雅礼大学”,枫树山的风正帆悬,雅礼踏着一路风雨艰程走来,直至今日。满墙的照片与图画似乎都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同一种精神,它是什么?我,在寻找。我看到了大片大片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而都出自雅礼的名人,记忆中的那四段历史立即被唤醒。

目光第一个扫入了柳直荀的故事,柳直荀于雅礼毕业,参加中国共产党,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后遭陷害,行刑前依然忠于共产党,将坚持“公”道的精神发扬了一生。

接着,我的记忆会转到了陈能宽的人生中。陈能宽于雅礼毕业,参加“两弹一星”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率领队伍于实验室奋战好几年,失败上千次,弘扬了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勤”奋精神。

看到“中国的希德勒”使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外交大使何凤山。他于雅礼毕业后,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两万多个犹太人。被外国人称为“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而这背后,熠熠闪光的却是那至“诚”精神。

这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中国第一哲人”——金岳霖,走出雅礼后,金岳霖在美国得到了颇高待遇与地位,但他毅然回国,用《论说》、《逻辑》、《知识论》三本手写书体现了“朴”实低调的作风。

从回忆中挣脱而出,我望望身上穿着的雅礼蓝,忽觉其中多酝酿了些什么,对!是“公勤诚朴”的精神透入的雅礼蓝,使其多了一种传承的能量,四种不同的人生,传承了百年雅礼的精神,“公勤诚朴”已化作了一根短短的接力棒,经过了几万人之手,如今它继往开来地传递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手中,我们,也要传承“公勤诚朴”,学习上、生活中都应以这四字为本,秉承它,为它的发扬而倾尽全力,直至交于下一接棒人手中。

雅礼蓝,是一种用颜料调不出的色彩,因为它的每一色点里,都蕴含着一个个莘莘学子为“公勤诚朴”而做出的努力。但它不能干,不能等待时光将它冲淡,它需要无限扩大,无限渲染,这,便需要每一个雅礼人积少成多的贡献。秉承“公勤诚朴”,我们脸上都洋溢着雅礼蓝。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十九

来到x大学后,来接待我们的是研究生吴燕姐姐,这次参观与以往别的的参观不相同的是,以前是由导游或老师带着我们参观,而这次吴燕姐姐“抛”出七个问题,让我们带这问题自身去寻找答案,当吴燕姐姐的问题一提完,同学们便如离弦之箭一般,“射”进了校史馆。

我也随着人流冲进了门。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丽的墙壁上有一块巨大的玻璃,玻璃上印着x大学的校风和校训,我马上抄了下来。再低头一看,地上有一块玻璃,玻璃下记载着x大学的创立日期和创立人。一下子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找道了,我心中十分高兴。接着我又站在资料室门口向四处浏览了一会儿,才发现了我要找的资料,那是x大学五位校长的名字和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位牙科毕业生的名字。

接着,我又到了二楼,一到楼口,我就看见了一艘较大的船,船边有很多桨。原来这些桨上的字记录了x大学历年来更名的`名字和意义。最后,我又找到了介绍著名文人郭沫来到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一年了,去年入学教育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时常想起当时校长给我们讲的关于大连理工那些已经埋在历史的记忆中的往事,一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被津津乐道的事情也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我也经常想什么时候可以在听一次这样的讲座,听几个关于母校的老故事。

终于在学期过半的时候我又等到了这样的一次的机会,班里组织团建活动去参观校史馆。可以说去的时候,心情还是有一点激动的。终于可以去更深的了解母校了。在讲解员简单的介绍之后,大家踩着历史的足迹,开始参观这大约七百平方米的校史馆。在讲解员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解下,每走一步,我们都被一段段历史所震撼。大家无论是对“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还是“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顾着过往大工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子的事迹,如:钱令希教授、李士豪教授等,听着讲解员说到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等各种高科技项目的研发设计中,都凝聚着大工人的聪明才智,大家无不感到自豪与骄傲。

校史馆的另一侧,陈列了各种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从汽车发动机到“米格15”战斗机涡轮,再到汽轮动力机组;从老一馆的大门,到屈伯川老先生的遗物。斑驳的锈迹,尘封的笔迹,无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这一路,我们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感受着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这一路,怀想过往大工人带来的感动,且行且感悟。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二十

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同学们各个庄重严肃,准备着接受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我们小心迈上台阶,踏上颜色比砖红略深的木地板,它开始吱呀吱呀唱起时代的歌,慢悠悠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百年的文化积淀令得六中的校园满溢着学问的味道,有些涩,却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书法家舒同先生说:“你们是完全中学,也是钢铁中学”。不错,百年历程,岂会一路无阻,顺行至今?上世纪六十年代,尽管我不曾经历,却仍能想象出那时黑暗的云,昏暗的天,还有那些心灵流离的学者。但是,我们是钢铁中学,是拥有钢铁意志的中学,是拥有钢铁意志的人。那时的六中学子知道,教育的发展本应方兴未艾,于是,六中人执著着,坚定着,用涅而不缁的行动和心志诠释着六中的百年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他们的刚正不阿,他们的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感动了一代一代六中人,并将继续被我们发扬光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我们六中经历的诸多艰难困苦,仍涌现出一批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有归功于六中始终恪守着的“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现在的六中,早已成为了德育为先,文体兼美的重点中学,秉持着“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六中精神,辛勤培育着祖国未来的栋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踏进六中大门,成为六中学习一员起,我便深深折服于六中的伟大。

参观过后,穿越带有温暖书卷气的长廊,我暗想:莫见乎隐,莫见乎微。身为六中一个元素,便须践行六中之精神,从一做起,从细节做起,将来的校史册上必有我们辉煌灿烂的一笔。馆内的地板还在吱呀的唱歌,我们却已听不见,此时的我们已变成了作曲人,谱一曲慢悠悠的时代之歌。

参观校史馆有感篇二十一

4月2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记得在我们刚入学没多久的时候,年级就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带领我们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另外,通过学习校史。我还了解到我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北京、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养出诸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十分优秀。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贡献吧,可以从许多方面: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载入校史,给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

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3周年,历史十分悠久。并且我校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6366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