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11:12:17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5 11:12:17     小编:HT书生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知识和思想。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借鉴其他人的观点和思路,但要保持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表达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完《红楼梦》后,我深深被贾宝玉的人生哲学所触动,他对虚幻与真实的思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对于坚持和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保尔的奋斗精神令我深感敬佩。读完《1984》后,我对于权力和自由的争夺有了新的思考,小说中细腻刻画的极权统治让我震撼不已。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一

在一个学生受教育的十几年时间里,会遇到多少个老师呢?粗略估算下,少说也有几十位吧。能被他记住的能有几个?这些老师是什么原因留在了他的脑海里?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了一把的,那些在他迷茫时指引方向的,那些在他无助时投以信任目光的。那些有智慧的有个性的,或是温柔或是严厉的老师,像一盏一盏的灯,在他的童年世界里成为了最难以忘记的画面。

直到今日我依然感谢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周芳老师,在我犯了严重错误时没有喊家长,也没有当同学面批评我。只是把我叫到走廊上轻言细语的把利弊向我分析。谢谢她能够原谅我一时的不慎,保护好了我柔弱的自尊心。之后这么多位老师,有的学识渊博,有的才华横溢,但是对于我来说周老师才是那盏给我温暖的灯。今天,我又一次从吴非老师的笔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灯的教育内涵。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六十个不同的老师经历的教育故事。这六十个小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从不同的角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直白而朴实的文字像灯光照亮读者的心。在这些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与我们类似的教育经历,让我有所触动的有很多。

这里想分享其中一篇叫《小志的石榴》。文章中的小志长得憨憨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在班上应该是那种不起眼的小孩。潘老师很爱吃石榴,有一天潘老师刚进教室,小志就笑容满面的递给他一个黑乎乎的塑料袋。里面是半个石榴,可能掰开很久了,皮打着卷,上面一层石榴子干瘪瘪的,像被啃过。潘老师看到脏兮兮的,伸手一推,笑笑说:谢谢,老师有好多,你自己吃吧。到了中午,潘老师分完饭后,小志又走到面前说:老师,你中午没有水果,吃石榴吧。看到经过半天揉搓挤压更黑更烂的石榴,潘老师尴尬的推开了石榴。小志看看他,走了。到了下午的写字课,小志又上台来送石榴。这次其他同学嚷了起来,“老师,你吃吧,他早上就带来了,一直在手里握着,上课还抓着呢。谁都不让碰。哪个老师都不给,就给你。”原来前一天晚上家里吃石榴,小志特意留了半个,还藏在被子里没让妈妈知道。看着眼前腼腆的小志,潘老师愣住了,这哪里还是石榴,分明是小志送给他的一颗鲜活纤弱的心。他却一直在嫌弃推开这颗心。潘老师剥了几颗放进嘴里又放了几颗在小志嘴里。小志开心的笑了。

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想到平时有很多热情的学生们也会时不时送个小零食送个自己做的小玩意给我。我一般会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自己吃吧,你们留着玩吧。下意识觉得小孩子的东西不好意思吃,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好玩的东西我们大人觉得没意思。他们通常也是回答:哦,好吧。不会像小志这么执着。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拒绝他们是否正确。看了文章之后,我有点后悔了。当他们兴高采烈的拿着自己以为最好吃最好玩的东西送给老师时,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他们一定是喜欢这个老师的,希望老师能欣然接受并且与分享他们的快乐。被拒绝时,这份欣喜变成了失落,也许下一次就不爱与人分享了。

吴非老师是这么总结的:面对儿童用双手捧过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不要漠然视之,因为那上面有人间最纯真的爱,爱护他们的纯真,不拒绝学生的心意,有时,教师必须蹲下来和他们对话。我想下一次再有学生送我东西,我一定会蹲下来微笑的说声谢谢。

先贤有言,当一名学生毕业后,把学校教给他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反思,我们的行为在孩子眼中是什么样。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灯,作这样一盏最亮的明灯,点亮孩子的世界,点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二

暑假期间,忙里偷闲之中,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规律起来,但是心里仍不得安静,却不知原因,我也懒得追究。我决定看些修心养性的书籍让自己的心灵能安静下来。我不是一个特有耐性的人,长篇的和中篇的书籍都不会适合我去阅读。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这书里面是一个又一个四五百字左右的小故事,却在故事中透露出一个又一个朴实的人生道理。

《点一盏心灯》里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那里面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做梦的少女、历经风霜的老兵和艰苦奋斗的商人以及作为一般人代称的老张、老王、小王,都可以被替换为自己,这里面的故事就仿佛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情。这故事当中也夹杂了战争、灾难的故事,因为这就是人生,生活中除了有喜剧的欢愉,我们也该接受悲剧的洗礼,从试炼中提升,在痛苦中领悟。

在这本书里面的点题之作就是《点一盏心灯》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在尼姑庵里,一个小尼姑问她的师傅:“为什么您不点灯也不觉得黑呢?”她的师傅告诉她因为在她的心里有一盏心灯。参禅了多年后,小尼姑逐渐变老,但她自己的心里始终得不到不平静。但当她快死之前,她的弟子在她身边想要给她点灯,想给她多一点的光明与温暖时,她的心却得以平静豁然开朗,因为她的心里有了一盏心灯。

曾经以为出家当尼姑了就会四大皆空,心无杂念,不因世俗之事而困惑,不为七情六欲而烦恼。但是这可能是我想得太理想化了,而且这似乎也不太可能实现。我只是希望自己能生活得幸福美满的同时,也希望平静的生活中有一点儿的小波折,让我们不会感觉到生活的过于平淡,也可以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情趣。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所规定的评价标准,那么美与丑、对与错等等看似对立的事物在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有时候人也不能太固化,适当地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既顺应了事物本身发展的一种规律,也保留了自己内心的一份执着,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然而且美丽的。

所以,有时候做人不必在意太多东西,不必太过看重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或许能让我活得轻松些。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人生哲理在里面。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三

穷游书海,收获的,铭记的,感动过的,有许多:或是刻骨铭心的教益;或是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例;或是时时用,天天见的百科知识。

自打二中的“小蓝鲸”书屋成立以来,我和同学便以此地作为我们的据点。每逢书屋开放日,我们都会带上自己的书卡以及那个蕴含真理的笔记本。

有一天,我无意间与他相会,便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总是与他的同伴藏在了书柜的犄角旮旯,披着朴素的披风,披风上面便是造就了他的人以及赋予给他的那个神圣的名字——《点一盏心灯》。

从此,我便向他学习,向他请教,求知,求实以及求学。他总是向我介绍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些奇人怪事,好人好事,当然更多的则是向我诉说自己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向我分享,和我一同进步。

可是有一天,他却不在为我倾诉,为我分享,和我一同感悟。也许,他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给我的,却只有对他的不断思索,不断品味,以及在回忆中感悟,在成长中发现了吧!

当我和他分离之际,我闭目思索:是否,我应该在空闲之际,闲暇之余,重翻他的历史遗迹,品味他的心灵意境。接着,我做了,我带上了我的心灵,同他一起,走上了心灵深处的旅行。

并且在这期间,我也认识到了,我也学习到了: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因失去而后悔,而要学会在失去中收获,吃亏是福。再同别人交往时,要学会奉献;站在他人的立场,换位思考。也许,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有寻找他的另一些足迹。

“点一盏心灯”用书籍照亮前进的道路,用知识填平其中的坎坷,铭记失败的经历,寻找成功的方法,在成功中进步,在失败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一生一个追求,只为踏上人生心灵的旅程。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四

党组织

生活

开展的读书月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动力,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地静下心阅读过一本书,好好地平抚一下近期忙乱波动的

心灵

。而且我发现自己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增加了不少,心里也不得安静。这一次的读书我相信会给自己一份精神支持,从而助于我理清思路,总结一些心得。

结合读书月方案,我精心选择了这样一本书《点一盏心灯》。一串又一串的四

五百

字的小故事透露出一个又一个朴实的人生道理的,虽然和近期

学习

没有多大联系,但是着实给我一份心灵的感动。阅读《点一盏心灯》,我觉得是一次心灵的熏陶,我可以找到源于心里的那一份支持。

这本书的内容很真实平凡,所述说的源于生活的小故事,折射出的人生道理却给我很大的体会。一个个很淳朴的主人公: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这些生动地蕴含着106个人生大道理,很多很多都给了我一定的心灵洗礼。但是最难忘的莫过于老尼姑说的那一句话:“心里有一盏灯”。即使是在黑暗的地方,她都不会觉得黑,反而会更加的平静,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思考。

想想自己常常因为各种人与事的.困扰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身体将会被我们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很有必要在自己无助难堪的时候找寻心中的那一盏灯,用它来支持你摆脱困惑。相信这种时候,心灯往往比外界的支持来得重要可靠,因为它完全是属于你的动力。结合自己的学习,我真心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想想自己面临的压力,虽然很多很大,但这已经是事实,前面是很迷糊,但是生活还是继续,这时我们不妨让心灵保持平静,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既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别人。

看过《点一盏心灯》一书的人都会知道里面还有一则重要的小故事,即盲人拿灯走夜路。试想想一个看不见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盲人的一番话使我备受启发:”我虽然看不见,但可以为别人照明,也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倒我了。我看不到他们,但我照亮他人,帮他们指引了路,也让他们减少一些挫折,也不会撞到我,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我想说这是一份智慧,应该好好领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重要,为他人多着想对自己也是一份回报。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读完《点一盏心灯》的感受,我会想到六个字:成人即是成已。一方面我们要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之光驱散浓重的黑暗,照亮脚下的人生路,自己找寻心灯;另一方面是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要知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书的题记说道:我们都希望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也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惟有点一盏心灯。”我想这一句话已经足以概括我的心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了。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五

“我们都希望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发现身外成就再高,灯再亮,也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惟有——点一盏心灯。”这是本书作者刘墉笔下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小尼姑通悟时的感悟,这使她明白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

“身外成就再高,灯再亮,也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这是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呀!它道出了许多人一生的困惑:有了名气,有了成就,有了许多别人渴望得到的东西。但心仍好像有一处是空着的,想找样东西来把它填满。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人生的旅途,照亮自己的一颗心,烘托出良知与才华。

这本书中,作者的许多观点都是真真确确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造就与迷失》写道:“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去跟随,在这改变中,某些人迷失了,不但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那些曾被他造就的人。面对造就与迷失,作者强调的是在自己创造事业时,同样也给予别人机会。也许你的事业是吸引人的闪光点,但由于又盲目追从别人而使得闪光点消失而变得暗淡。这就是心境的问题,这时,我们该为自己点上一盏心灯,用炽热的光照去杂念。

朋友,为自己点上一盏心灯吧,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六

故事中的我,是一个坏小子,经常捉弄盲人陈大爷,直到有一天黑夜,陈大爷为我照路回家。他说照亮别人也是照亮自己,不至于让别人碰到他。自打那儿以后,我再也没有捉弄过陈大爷,反而热心帮助陈大爷了。

为什么“我”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因为陈大爷说他不怪我,在黑暗中,所有人都是盲人,他能点上一盏灯,去照亮别人,不让别人碰到他,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呀!太多太多的人其实都需要点上一盏灯呀!那盏灯,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我小时候也经常给家里惹乱子,妈妈经常给我讲道理,告诉我要懂事,要做一个好孩子。所以我才从以前不听话、淘气幼稚的“坏”小孩,变成了现在懂事明理,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妈妈的教育就是在我心头点燃的明灯,使我不迷失方向。

人人都要学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刻帮助别人,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刻,你才会发现--有人在帮助你。

在心中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七

那天无意中走进书店,在刘墉专柜里的一本书十分显眼。我将它翻开,简洁的语言、短小的故事、深刻的哲理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书中细细品味,才发现在这之中最令我深思的也便是《点一盏心灯》这一篇小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在尼姑庵里一个小尼姑问她的师傅:“为什么您不点灯也不觉得黑呢?”她的师傅告诉她因为在她的心里有一盏心灯。参禅了多年后,小尼姑由小变老,但自己的心里始终不平静。但当她快死之前,她的弟子在她身边想要给她点灯,给她多一点的光明与温暖时,他的心得以平静豁然开朗,因为她的心里有了一盏心灯。

读了好几遍,始终读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这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是心里有了一盏心灯就会温暖。小尼姑到老心中才有了一盏心灯,我想是她的徒弟对她的'关爱使她温暖。一个人当他感到心里平静时他的心会被一种感觉填满,那就是温暖。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温暖带给别人,让他们的心里亮起一盏心灯。关心、体贴、爱护别人,自己的心中同样也会亮起一盏心灯。远离尘世的尼姑庵中小尼姑所残破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在这个我们身边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不够明亮,让我们点亮起一盏心灯,去试图将它照亮。“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句所想我们阐述的也是诗人要试图寻找照亮这个世界的方法。而《点一盏心灯》这文章却告诉了我们这方法是若人人都用一盏灯将心点亮,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世界中感到黑暗。这一盏灯亮也容易,灭亦容易。如果人们都衍变成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那么这盏灯将会因没有了能量而用灭不燃,因为这盏灯所需要的就是温暖与关心。它没有高高的火焰,没有灯的大小形态,所有的就只是一颗闪亮亮的心,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也只能用心去感受。

就这样将书合上。一本书合上了,它的意韵却回荡在心。一盏灯将心点亮,它的温暖始终让心难忘。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八

阅读《点一盏心灯》一书,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这本书不是什么经典的小说,也不是什么优美的散文,而是通过一百零六个真实平凡源于生活的小故事,折射出的人生道理。书中一个个淳朴的主人公: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人物的描写,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串又一串四五百字的小故事,着实给了我一份又一份心灵的感动。

书中有一则“盲人拿灯走夜路”的小故事特别触动人心。试想想一个看不见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盲人的一句话使我备受启发:“我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为别人照明,也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我看不见而撞到我了,帮他们指引了路,也让他们减少一些挫折,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作者笔下的这段看似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却充满着智慧,蕴含着哲理,让我醍醐灌顶,反复体味。

我时常想,为什么“五粮液、茅台、宝马和奔驰”,从各类品牌的酒和车中脱颖而出,双双成为世界名酒和世界名车?这绝不是运气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五粮液从来不说茅台,茅台也从不说五粮液,它们相互扶助,共同发展,而双双成为世界名酒;奔驰从不诋毁宝马,宝马也从不诋毁奔驰,它们互相合作,共同进步,而双双成为世界名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为各种人与事的困扰,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调节,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身体将被我们弄的疲惫不堪,让我们的人生陷入彷徨、迷茫、甚至绝望之中。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君子成人之美。如果你总看别人不顺眼,说明自己的修养还不够,人生路有千万条,其实并不拥挤,心有大格局,万事则皆成。因为“成人即是成己”,寻一盏心灯,一方面我们要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之光,驱散阴暗之云,照亮自己脚下的人生路;另一方面,要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要知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当我们无助难堪的时候,不妨让心灵保持平静,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既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别人。

“点一盏心灯,将会使你更加热爱生活和人生,点一盏心灯,就会使你皎然澄澈,心无挂碍,得到属于自己的趣味和结论。”我想这句话已经足以概括我的心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了。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九

妈妈向我推荐阅读刘墉的《点一盏心灯》。我随手翻阅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什么经典的小说,也不是什么优美的散文,更不是什么有着完美的结局的情节书,这只不过是一本不起眼的“道理故事书”,但是在本书里却隐藏着106个人生的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这话说来不假。《点一盏心灯》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什么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其中还有语文课上常提到的第三人称,什么老王、老温、老曹……,可以被替换为每一位读者,仿佛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此外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寓言形式的童话故事、禅玄趣味的对话,乃至令人莞尔的幽默小品。其中有一则我很喜欢。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长辈,以爱吃鱼头闻名,每逢家里吃鱼,子女们总把鱼头先夹到他的碟子里;朋友们聚餐,大家也必然将鱼头让给他,只是在外面她比较客气,常婉拒大家的好意。

不久前,她去世了,临终,几位好友到医院探望他,有位太太还特别烧了个鱼头带去,那时她已无法下咽,却非常艰苦地道出了一个被隐藏了十几年的秘密:‘谢谢你们这么好心,为我烧了鱼头,但是,到今天我也不必瞒你们了,鱼头虽然好吃,我也吃了大半辈子,却从未真正爱吃过,只是家里环境不好,老婆孩子都爱吃鱼肉,我吃,我吃他们就少了;不吃,他们又过意不去,只好装作爱吃鱼头。我只一辈子。只盼望能吃上鱼身上的肉,哪曾真爱吃鱼头啊!’如今,每当听到说有人爱吃鱼头,总会多看他几眼,心想:他真是‘爱吃鱼头’呢?抑或‘吃鱼头为了爱’?”不难回答,答案就是后者。母爱无言啊!但它却是最诚挚、最洁白无暇的。

妈妈是一位偏胖的人,每当餐桌上有我爱吃的鸡翅、龙虾、排骨的时候,她总是含笑地看着我吃,每每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不吃?”得到的答案都是“我胖,不能再吃了。你瘦,你多吃点。”久而久之,一切我喜欢吃的东西在餐桌上,我都会毫不客气地大快朵颐,心中也默念:妈妈不能吃的,她太胖了。

家中的活,一切都是妈妈在承担,我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妈妈得多运动,她太胖了。

殊不知道,“我太胖了。”不正是爱的表现吗?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不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让受爱者享受的坦然,接受的心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爱,我们将如何担当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如同空气一样无影无形的爱,用爱将自己的人生装点得充实而无憾!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

: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无情依然无法使这个人低眉折腰事权贵,它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样,渴望社会安定,安居乐业,于是他便借一个武陵渔人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世外桃源。在内心深处给自己点一盏心灯,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且表达当时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照亮自己的心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中不会缺少困难挫折,伤心失意。所以在阴天的日子里,和漆黑的夜晚,想方设法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用自己心中的灯,照亮自己的心路。不管现实多么黑暗。我们的心中有光。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一

此次“智青春、慧梦想”沙龙推荐读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初闻题目,让我想起了冰心笔下那有着温暖、希望、光明、胜利的象征意义的小桔灯,怀揣着一份希冀我打开了“这盏明灯”。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淌,思考从一个个案例中产生,智慧从一段段经历中生成。

书中收集的六十个故事就是六十盏明亮的小灯,每一则故事都是真情流露,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细品一个个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班级中总会遇到一些思维慢,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我们能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给他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而不是一味追求优秀的成绩,比赛的名次,那么,你就能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些孩子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书中的故事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特殊学生,常一味的催促,想想真不应该,甚至我因为他的慢”而漠视他大扫除时积极的身影,大课间时他飞奔的身影.我不止一次抱怨因为他我很痛苦,却不曾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也很痛苦。我应该多激励他,多给他机会,对他多一些耐心,和他一起进步,为他点滴的进步喝彩,増强他的自信,接下来我要和他一起品尝学习中的喜悦。“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不一样的“阿慢”》,一个慢节奏的后进生:《开在角落里的花》,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窗帘钩成了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精灵。这些不同的孩子需要我们用心呵护,耐心等待一个孩子的人生道路很漫长,每一阶段或许都需要有盏“灯”,为他们指明方向,我们这是一小段路上的一盏灯,能力不能,光亮也不同,但无论多少都能为孩子照亮一点点路,为了不给孩子们指错方向,我们也要不断被照亮,不断充实自己。

化用《石桥禅》中的“我愿化作石桥,忍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五百年日晒,只求你从桥上走过。”我愿化作明灯,忍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五百年日晒,只求你走向光明。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二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盲人点灯的故事。在漆黑的路上,一个盲人正打着灯笼前行。因为这盏灯光的照耀,夜行的人们看清了道路和方向。有人好奇地问,既然自己看不到一丝光亮,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呢?这位盲人说道:我在黑夜里行走,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盲人点亮的这盏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一盏灯,温暖人心。

当我们在黑夜里前行,如果有一盏灯在前方隐约地点亮,我们就会看到希望;当我们在辛勤的劳作之后返回家中,看到窗口那柔和的灯光,立刻就会品味到幸福的滋味……而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午休时间,一个电话让周键老师睡意全无。“你是周老师吗?你的学生王露在我们超市偷东西,被我们抓住了。”赶紧跑过去,看到王露站在保安办公室的一角,面前放着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塑料玩具。看着保安气愤的样子,周老师赶紧说:“这玩具多少钱,我来付吧。”两人一前一后回到了学校,周老师满肚子的怒气也慢慢地消失了,该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周老师一下子还没有想好,只好盯着王露看。过了几分钟,王露憋不住了:“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偷超市里的东西。”听到孩子嘴里说出“偷”字,周老师心里一震:“你……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东西带出超市的时候竟没有付钱。”王露低着的头一下子抬了起来,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后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快上课了,你去吧。”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周老师再也没有提起过。直到毕业典礼之后,王露过来,将一支钢笔郑重地送到周老师的办公室,说了一声:“老师,谢谢您!”

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让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

一盏灯,指引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一盏灯,照亮自己。

吴非先生说: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随着孩子们离开学校,和任课教师渐行渐远,那些所教过的课程会逐渐被学生所淡忘,但老师们的职业精神,对学科的热爱和好奇心,在教育领域的进取心和学习态度,不断反思的专业习惯等等,都会放射着永恒的光芒,照耀着学子们前行的道路。这是因为,每一盏灯,照亮的首先是自己。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曾做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日亮老师,在学校里一做就是52年的时光。他以一直不停地学习的姿态和习惯,告诉学生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他一直坚持读书,不仅每天要挤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周末还是自己雷打不动的读书日。他还养成了动笔写作的好习惯,通常会在口袋里装着一个本子,随时摘记点什么;外出排队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一番;发现了什么新鲜的词语,立刻记录下来。还随时记录读书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他还注重说话的锻炼,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建言献策更加准确简练、从容得体。

一个好教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已经积累够用一辈子了。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三

读完《一盏一盏的灯》后,稍有一些心底发虚的感觉。回想我自己教育孩子和管理学生的方法:当儿子捣蛋的时候,我基本做的首先就是大喊一声“石头不准这样!”或是“石头你再这样就揍你屁屁了!”甚至当儿子玩的时候跟我想的玩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也要干涉一下;再比如在班里当我发现学生调皮时,很多时候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

结合我这一个多学期以来的工作,我觉得有一些东西需要我去认真反思和总结:

董理同学从入班的时候就很内向,每天默默无闻,很少与同学交流,上课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就把头低下。偶然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发现董理同学在跳高上很有天赋,运动会的时候在我再三劝说下,答应参加跳高项目的比赛。运动会前的练习中,班里同学陪董理练习,有的同学还帮忙上网查跳高的动作要领并且整理出来送给董理,每天练习得不亦乐乎,董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运动会跳高比赛结束后,董理和两个同学快速跑到我面前,脸上掩不住的兴奋还带着点不好意思“老师我跳了第三名”。慢慢的董理和几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上课好多时候也跃跃欲试的去回答问题,自信心有了成绩也有了起色。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就是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才能展现自己卓越的一面,才会有自信,才能不让他们自闭和迷失。

有一部分同学很“能”,从手机到电脑,从漫画到扑克,看起来什么都会的样子。从书中60个故事中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就要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该做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从这些故事中去借鉴和学习。

新课标中不断强调的就是学生要通过探究,去体验探究的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蒙氏教学”如此流行了,蒙氏教育的理念就是不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中几个重要的要素“自由、真实、自然,秩序”其实也暗合了这60个故事的内涵。本属于孩子天性的调皮捣蛋在进入学校这个规范体系后就被一点点消融、化解,最后,每个孩子都被打磨成了一个模样,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是我们本应该要避免的却也是在不断去做的,不得不说是一个矛盾的事情。怎样去达到一个平衡,既能让孩子“自由、真实”而又有“秩序”,这需要我们当成一个课题去寻找适合我们实际的解决之道。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四

寒假有幸看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书中一两个故事,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在这本书中的收集了60多篇教育名师的教学随笔,故事都是平常的生活事,却又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以现实中平凡的故事,去触摸哪教育中的精髓,去感受教育中“美”“爱”与“责任”。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是美丽的爱与微笑,第二辑是为了人,第三辑先照亮自己。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身,来自对理想的追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盏灯更实在,更深入人心。它不光照亮了我们的梦想,也开启了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大门。这盏灯让我回忆起以前教育学生的点滴,也指明将来的道路。

这书中的第一二个故事便让我深有感触,一个《是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一个是《开在角落里的花》。《我想听你把话说完》首先点明了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而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的作者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文中作者描述的那位教师一样,呵护我们孩子柔弱的自信,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育孩子也就不那么难了。

《开在角落的花》是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她患有自闭症,她时常被人们忽视在角落里,然而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存在美和爱。教育的价值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老师更应该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的脚步太过匆忙,我们总在错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而清清在她的世界里寻找到了美。也许,你在感慨上帝的不公,为何将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不能像我们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其实不然,她的心里其实不需要你的怜惜。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秋日湛蓝的天空,秋日的碎金般的阳光,而清清,这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却能看到花坛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能懂得欣赏花的美,甚至能勇敢而直接地亲吻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为她感到震撼!而对于清清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很少细心地去观察孩子,很多时候在对他们说教,其实原来孩子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重,只有在的爱的环境里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此时在我心中对于这盏灯的理解有很多,它可以说是理解,可以说是尊重,更可以说是爱!源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爱……这些故事的来源,这一切都源于爱。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五

(一)。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只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任教的是体育,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就是“玩”,我崇尚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我就是他们的头,他们离不开我,我是他们的榜样,即使累点也值得的。小学教师的爱心更是特别要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是无微不至的: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我爱天真烂漫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用我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快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而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三来年的教学,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每个学生都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因此我平时能严于律己,处处检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老师们,让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这学期我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感受颇深。品读这本书中的60个教育故事,从序言到后记,让我一次次的感动。

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我,来自理想,来自人性的本质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她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学生,远比所有眼前可以争取到的功利都来得长远与珍贵。这“一盏一盏的灯”,能点亮我们的记忆,点燃教育的灯芯,更能照亮学生未来的路,也是我们自己前行的动力。在这些故事中,我最爱的是《开在角落的花》。

《开在角落的花》是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她在角落被人们时常忽视,然而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存在美和爱。教育的价值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老师更应该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的脚步太过匆忙,我们总在错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而清清在她的世界里寻找到了美。也许,你在感慨上帝的不公,为何将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不能像我们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其实不然,她的心里其实不需要你的怜惜。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秋日湛蓝的天空,秋日的碎金般的阳光,而清清,这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却能看到花坛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能懂得欣赏花的美,甚至能勇敢而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欢喜!看到这样的孩子,内心是一次的震撼!

我班的'赵艺同学是智障儿,不会写一个字(包括名字),整天用水彩笔在自己的脸上涂鸦,有时还放声的装哭,看见老师来了就用一张白毛巾一边擦眼泪一边大笑,把眼睛擦得红红的,惹得老师哭笑不得,有时把同学的本子淋湿后再撕坏,把老师用的田字格撕得不成样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两个小动作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次是我用抹布抹窗台,他快速的来到我身边,“老师,我来抹。”他话没说完,我还没回过神来,我手中的抹布已经被他一把抢过,认真地抹起窗台来,()我的心莫名的痛了一下,有多少个优秀的好孩子在我身边,对我抹窗台熟视无睹,他们玩的好开心,而赵艺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当时他是怎么想的,抑或他根本什么都没想,他就那样说了,并且那样做了。记得第十三周星期二,医院来我们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叫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小会议室,我班的赵艺同学在我的带领下,刚走到操场,他一看见那么多陌生人站在小会议室外面的走廊上,立即躲在我的身后拉着我的衣角,跟着我进了小会议室,健康检查的最后一项是抽血,我抚着他的肩,连声说:“不痛、不痛、不痛……一点都不痛……”他也跟着我反复着说:“不痛……不痛……”并且不断地摇着头。抽血刚一结束,我弯下腰正准备去叫他跟我一起回教室,没成想这孩子一下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走。”说完,抬脚就走出了小会议室。这一瞬间,我的心又一次感动,他居然晓得叫老师走。我在他后面慢慢吞吞的走,心里一边感动着,步子就走的慢了些。谁知他走到操场上,转头看见我走得很慢,又叫了一声“老师,走快点,跟紧我,别丢了。”说完他就放慢了脚步,真的害怕我走丢了,这个时候的我,心灵再一次震撼(其实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谁说智障儿没有情感?他们也有情感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只是他们平时不容易表露,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和认同,他们的智商不高,情商确是惊人的高。他们就像是开在角落的花朵,需要我们细心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美。面对赵艺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内心是一次又一次很大的促动,让我知道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重,让他们在的爱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仅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其实,有时候孩子的一个举动也能够点亮老师的心灵,让每一盏灯,照亮彼此前行。

最近细细地品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感受颇深。品读这本书中的60个教育故事,从序言到后记,让我一次次哽咽,一次次感动。

在所有对教师的比喻中,也许“灯”是最好的一个。我同意吴非老师的观点。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我,来自理想,来自人性的本质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她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学生,远比所有眼前可以争取到的功利都来得长远与珍贵。这“一盏一盏的灯”,能点亮我们的记忆,点燃教育的灯芯,更能照亮学生未来的路。

《开在角落里的花》,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窗帘钩成了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精灵;《老师,你很天真》,一位心灵纯净的好老师;《因为我当年的微笑》,老师的笑有永恒的力量;《不一样的“阿慢”》,教育就是慢慢的艺术,慢慢的等待……我最爱的是《我想听你把话说完》。

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的作者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文中作者描述的那位教师一样,呵护我们孩子柔弱的自信,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育或许会简单很多。

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

但愿我就是这样的一盏灯,一盏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踏实的明灯!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六

近段时间以来,按照学校的要求,我认真阅读了王非老师所编写的《一盏一盏的灯》。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之后,我的心情越来越难以平静。看着一位位同行所讲述的自己从教的故事,我感慨良多。是啊,他们所点燃的一盏一盏的明灯,或明,或暗,但都为他们的学生照亮了前行的路。

从诸多的小故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爱。正是用爱点燃的心灯,指引着学生们不断前行。

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学者、诗人用他们热情的笔触对“教师”二字进行了诠释: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些,都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行业极高的赞誉。但是,我个人认为,用王非老师所说的灯来进行比喻则更为恰当。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引领学生走过人生中的某一段路,每个学段的教师均是如此。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至于怎么走,这全靠学生自己。在这一条路上,不可能永远一路坦途,这其中会有荆棘,有坎坷,有暗流,有波涛。学生们途经险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心生恐惧,甚至退缩,而我们教师若是能用爱点燃心灯,那将能使引路之光更亮,更温馨,让学生有更足的勇气迈步前行。

这一点,其实在近年来就得到了验证。现在我任教的班级里面有一名学生赖某非常特殊,由于小时候他受伤的缘故,他的智力大概保留在七八岁的水平,自制能力极差,偷窃、撒谎、旷课、钻女生厕所……身上毛病一大堆。初一年刚入学的时候,他一有违纪行为,我就打电话向其家长投诉,并对该学生严厉训斥,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收效为零,而且还将自己的心情搞得乱七八糟。后来我转念一想:“对这样的学生我何必太过较真呢?只要他能够按时来到学校,能够好好地坐在教室里,又何必再强求他做到什么呢?”一放宽对他的要求,我发觉他身上的毛病似乎少了不少。有一次,班里有几位同学要欺负他,我狠狠地批评了其他几位同学,并在班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欺负他。他居然对我心存感激,并经常主动打扫讲台桌的卫生,班里的脏活累活他也抢着干。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几次表扬之后,除了学习之外,在其他很多方面他做得越来越好了。我对他也多了几分关爱,并同他几番交谈之后,他的自我约束能力似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初二年以后,虽然他身上还有不少的毛病,但是我惊喜地发现,很多老师以及班上所有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很讨厌他的,甚至有时还会觉得他很可爱。我很庆幸,一年多以前我对他没有选择放弃,那些许的耐心,那些许的关爱,正在使他一点一点地转变。

是啊,如果在对待所有学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关爱,那结果或将大不一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愿我们都能用爱来点燃心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七

《一盏一盏的灯》共分“美丽的爱与微笑”、“为了人”、“先照亮自己”三个部分。书中收录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六十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阅读着这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我忽然有种熟悉的感觉,感觉它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者身边。许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书中道出,碰撞中得以升华。是啊!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走得远一点。

一盏灯,首先照亮的是自己。想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自己应该更得更好,更亮。一个知识渊博、上课生动有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欢,有了兴趣之后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如此,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他的"教"才能体现出价值来。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教师,必定能让他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一个商人所说,如果你不善于去捕捉商机,去抓住机遇,你将被无情的商海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在夹缝中提升自己,终有一天将会被教育所抛弃,沦为平庸。这些话,我用来告诫自己。平时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或看教学视频,或欣赏现场课堂,或品味优秀书籍,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语,借鉴他们的一招一式,锤炼自己,希望让自己远离平庸,让自己与梦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有身上有了光,宽容地把光撒到学生身上。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上一整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间给他的爱和温暖。而想要做到这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吝啬了。小学的工作显得繁琐许多,可这是一种伟大的繁琐。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上去也许是那么不起眼,可这里面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价值。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将这些琐碎的细节不断累积起来的人。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个学科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我们自己的中充满光明。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八

这学期我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感受颇深。品读这本书中的60个教育故事,从序言到后记,让我一次次的感动。

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我,来自理想,来自人性的本质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她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学生,远比所有眼前可以争取到的功利都来得长远与珍贵。这“一盏一盏的灯”,能点亮我们的记忆,点燃教育的灯芯,更能照亮学生未来的路,也是我们自己前行的动力。在这些故事中,我最爱的是《开在角落的花》。

《开在角落的花》是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她在角落被人们时常忽视,然而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存在美和爱。教育的价值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老师更应该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的脚步太过匆忙,我们总在错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而清清在她的世界里寻找到了美。也许,你在感慨上帝的不公,为何将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不能像我们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其实不然,她的心里其实不需要你的怜惜。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秋日湛蓝的天空,秋日的碎金般的阳光,而清清,这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却能看到花坛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能懂得欣赏花的美,甚至能勇敢而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欢喜!看到这样的孩子,内心是一次的震撼!

我班的赵艺同学是智障儿,不会写一个字(包括名字),整天用水彩笔在自己的脸上涂鸦,有时还放声的装哭,看见老师来了就用一张白毛巾一边擦眼泪一边大笑,把眼睛擦得红红的,惹得老师哭笑不得,有时把同学的本子淋湿后再撕坏,把老师用的田字格撕得不成样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两个小动作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次是我用抹布抹窗台,他快速的来到我身边,“老师,我来抹。”他话没说完,我还没回过神来,我手中的抹布已经被他一把抢过,认真地抹起窗台来,()我的心莫名的痛了一下,有多少个优秀的好孩子在我身边,对我抹窗台熟视无睹,他们玩的好开心,而赵艺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当时他是怎么想的,抑或他根本什么都没想,他就那样说了,并且那样做了。记得第十三周星期二,医院来我们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叫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小会议室,我班的赵艺同学在我的带领下,刚走到操场,他一看见那么多陌生人站在小会议室外面的走廊上,立即躲在我的身后拉着我的衣角,跟着我进了小会议室,健康检查的最后一项是抽血,我抚着他的肩,连声说:“不痛、不痛、不痛……一点都不痛……”他也跟着我反复着说:“不痛……不痛……”并且不断地摇着头。抽血刚一结束,我弯下腰正准备去叫他跟我一起回教室,没成想这孩子一下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走。”说完,抬脚就走出了小会议室。这一瞬间,我的心又一次感动,他居然晓得叫老师走。我在他后面慢慢吞吞的走,心里一边感动着,步子就走的慢了些。谁知他走到操场上,转头看见我走得很慢,又叫了一声“老师,走快点,跟紧我,别丢了。”说完他就放慢了脚步,真的害怕我走丢了,这个时候的我,心灵再一次震撼(其实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谁说智障儿没有情感?他们也有情感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只是他们平时不容易表露,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和认同,他们的智商不高,情商确是惊人的高。他们就像是开在角落的花朵,需要我们细心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美。面对赵艺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内心是一次又一次很大的促动,让我知道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重,让他们在的爱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仅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其实,有时候孩子的一个举动也能够点亮老师的心灵,让每一盏灯,照亮彼此前行。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十九

寒假期间阅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我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吴非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人交谈心事,敞开心扉,畅谈未来。正如吴非老师所说,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

教育是一项伟大崇高而智慧的事业,更是一项琐碎辛劳而平凡的工作。作为老师,社会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每天都要跟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扮演了引路人,或者是“推一把”的角色。教师这盏灯的光虽很渺小,但能照亮他们求知的心灵,启开了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黑暗中不会摔倒,享受了在思考和领悟中得到的快乐。正如吴非老师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我们并非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吴老师的文章没有能够在闪烁的镁光灯下熠熠生辉的文字,没有吸引眼球的字词,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迈,只是平平淡淡踏雪无痕,“闲不住的是笔停不下的是思绪汩汩流淌的是情感”这就是教育,优质的教育,回归到一个公民情怀视野的教育,无所谓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么,至于做得意义如何当接受学生的评说。

教育就是从呵护一个生命成长历程开始,到呵护好一个生命成长结束,平心静气,一派从容,不能没有气度,更不能没有学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我们在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色,却未曾像吴老这般将“本色”二字铺染得如此淋漓尽致。

每天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天一天地进步,真的很欣慰。我想:有烛有灯有亮的照护,孩子们会走得更稳、更准,有灯有亮的地方,就会有爱,有温暖,有希望。让我们把握光亮,绽放人生绚丽的篇章。

点一盏心灯的读后感篇二十

我相信,老师们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或多或少一定发生过一些感人的故事。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就记录了许多和教育教学有关的,和学生有关的故事,这本书的题目叫《一盏一盏的灯》。看着题目,就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灯,照亮夜行者的路。灯,温暖夜行者的心。这灯,就是老师,一盏一盏的灯,就是学生在求学路上遇到的一位又一位老师。

这本书里,记录了60个小故事。翻看这本书,你一定会产生共鸣,这个故事好像我也经历过。读着这些故事,你会觉得故事中这个调皮的学生,怎么这么像我们班上的那个小王啊!是的,这些故事发生在校园,在课堂,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盏灯下走过的人也是不同的。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智慧的,有的是关于爱心的,有的是关于自信的,有的是关于公平的。

《小志的石榴》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小志的孩子,把半个石榴拿给老师,是怎样的半个石榴呢?可能已经掰开很久了,撕开的皮打着卷,都锈黑了;上面一层的石榴籽,要么缺损,要么干瘪,像被啃过、摔过似的,看起来脏兮兮的。一开始,老师不想要,就婉言谢绝了。可这个孩子非常的固执,早上给了一次,午饭后又给,傍晚还给,老师终于明白,孩子捧给他的不仅仅是半个石榴,而是一颗鲜嫩纤弱的心。原来,这石榴是前一天的晚上,妈妈给孩子的,孩子觉得很好吃,就留了半个悄悄地放在被窝里,第二天送给他最亲爱的老师。

我很庆幸,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是最纯洁、最透明的。我们班也有这么一个孩子,叫夏彤。有一天早上,她来到我办公室门口,我问她有事吗,她进来塞给我一个小芒果,我说你自己吃吧,她不肯,跑了,我只好把芒果放在办公室桌子上。吃好中饭,她又跑到办公室门口,头往门里张望,问我:“老师,芒果甜不甜?”我抱歉地笑笑,“哎呀,我忘吃了。”“老师,你一定要吃,很甜的。”说完又跑了。我小心地剥开芒果尝了尝,果然很甜的,比蜜还甜。下午,我到班里上课,下课的时候经过夏彤的座位,我轻轻告诉她:“芒果非常非常甜。”她望着我开心地我笑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可能老师们也会有感触。说的是一个骨干老师借班上课,那个班有四十九个孩子,可这个老师只要四十个,因为人少好组织。这就为难了原班级的班主任:从四十九个孩子中去掉九个,怎么去?她绞尽脑汁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让另外一个班的老师挑九个孩子,说邀请他们去另一个班讲故事做游戏。当那九个孩子排成一队,骄傲地跟班主任说再见的时候,这个班主任的眼泪都滴下来了。后来,那九个孩子也知道了别人去上公开课了,一些孩子觉得不公平,哭了;可有的孩子觉得他能被选中讲故事,也是一种荣誉。但在这个班主任的心中,永远都有对他们的愧疚。

扪心自问,我们有过不公平地对待孩子的地方吗?我们有过不让很调皮的人不去上公开课吗?我们有过上公开课的时候,训练孩子们怎么举手、怎么回答问题吗?我们有过打心底里厌弃那些成绩不好、衣着邋遢的孩子吗?当然,老师不是圣人,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是,别忘了,你更是老师。一盏灯,首先得先照亮自己,才有能力去照亮别人。

书中的60个故事都很短,可能半天时间你就能把它看完。但每个故事都能触动你心底的那根弦,我可以像故事里的老师一样去对待我的学生吗?答案是肯定的。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一盏灯,一盏一盏的灯串联起一条明亮的大道,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这些灯中有你,有我,希望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勤奋,用我们执着的信念,让灯发出更明亮的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66725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