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小论文(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8 13:32:04
科学的小论文(实用13篇)
时间:2023-12-18 13:32:04 小编:BW笔侠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的小论文篇一

今年二月份,我家来了两位新客人——两只小乌龟,一公一母。它们很可爱,绿绿的身体,小小的脑袋,龟壳直径大约有4厘米。我很喜欢这两只小乌龟,想和它们玩玩儿。可是,这两只小乌龟可不愿意“搭理”我,它们时常把脑袋缩在龟壳里,只有当我用手敲它的龟壳时,它才探出脑袋来,一露头,马上又缩回去了。而且脑袋一缩就是大半天。刚开始,我以为是这两只小乌龟认生,不敢见人,时间长了就好了。可令我奇怪的是,它都来到我们家一个星期了,一点东西也不吃,而且似乎也不动。

我去问妈妈,妈妈说:“还是你自己去找答案吧!”我猜想,是不是小乌龟怕冷,在冬眠呢?于是,我就开始从书中找答案。可家里的几本介绍动物的书中,都没有提到乌龟的。我决定上网查一查。没想到,和我有同样疑惑的人很多呢!他们也都不知道为什么乌龟不吃不喝不动。经过我的查找,终于知道了乌龟原来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而变化,当室温低于25摄氏度时,它们就会进入冬眠期,不吃不喝不动。

知道了这些,我就不用担心它们饿死了,而是天天给它们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温度,让它们在我家的客厅里冬眠。

大约到了四五月份,小乌龟开始活动了。我和奶奶去集市上问卖龟人小乌龟喜欢吃什么,准备给它们备好食物。卖龟人向我们推荐了“巴西龟饲料”,我们买回家想看看小乌龟喜不喜欢吃。你猜怎么样?它们吃得可欢了,尤其是那只雄乌龟,特别贪吃,它吃的食物是那只雌乌龟的三倍!

随着气温越来越暖和,小乌龟的食量越来越大。我们也把小乌龟从客厅移到了阳台上。有时我去阳台拿东西,它们都会翘起脑袋跟我要吃的,脑袋翘得高高的,两只前脚都直立起来了,那样子特别可爱。每当这时,我就会给它们撒一些龟食,它们就会饱餐一顿了。

经过半年多的饲养,我家的小乌龟长大了不少。那只雄乌龟明显看出大了一圈,龟壳直径得有5厘米了,雌乌龟也长了,我心里真高兴!

现在,我家的小乌龟又进入了冬眠期。我知道了它们的这一习性,再也不用担心了。

科学的小论文篇二

我原以为植物都是通过阳光、水分、土壤来汲取营养的,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植物还可以以食肉为营养的来源。

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其中有500多种食肉植物。为什么这些植物会食肉呢?这与植物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食肉植物多生长在泥塘沼泽及附近的潮湿土地或浸水的土地上,这种低盐性的沼泽地中,富含水分的土壤大都呈强酸性,那些能够将铵基和亚硝盐所含的氮转变成植物所需的硝酸盐的土壤细菌几乎无法生存。所以,这些植物便只有通过将自己转变成肉食性植物的方式,捕捉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消化它们体中的蛋白质来满足自身对氮的需求。

食肉植物因为它周围恶劣的环境,而改变了它的生活方式,自己能够在这样缺少营养的情况下依然生活着,正是因为它知道改变自己,使自己接受这样的环境,改变吸收营养的途径。这种精神使我敬佩不已。

这些食肉植物还十分地聪明,知道怎样引诱食物,从而捕捉食物并吃掉食物。它一般是以自身鲜艳的色彩与蜜汁来引诱昆虫落入陷阱,然后再运用它的捕虫技巧。食肉植物捕虫的技巧大致有三种:陷阱式,等待昆虫掉进捕虫叶袋后将其捕住;粘虫式,用叶上分泌的黏液粘住昆虫;圈套式,包括合拢叶片夹住虫子和在水中将昆虫吸入捕虫叶袋里两种。

我们人类通过食肉动物的这种奇特的生存方式与特性得到了有益的启示。既然这种食肉植物是以食虫为生的,那么如果人类利用食虫植物的这种特性来捕捉臭虫、苍蝇、蚊子和蟑螂等害虫,就可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减小传染病的发病几率。

我想,人类可以试着人工饲养食肉植物,把这种植物引进世界各地,使人们摆脱因害虫引起的传染病。

我们应细心观察,利用一切大自然具有的事物特性来更加丰富、改进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科学的小论文篇三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科学的小论文篇四

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是我国民族的瑰宝之一,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步转变,戏曲艺术越来越重视其审美的情绪。就我国传统的戏曲理论而言,戏曲是属于表演类的,可见,戏曲的基本特征就是表演。

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同时,戏曲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映。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的逐步完善,戏曲逐渐从反映生活转变为鉴赏艺术,为此,戏曲艺术的审美显得尤为重要。

一、戏曲表演形式和审美的联系

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戏曲也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方式来表演,最为明显的就是表演角色的变化,以往角色主要是按照戏曲的内容来变化,而现在角色主要分为五种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未、丑,为此,在进行编写戏曲的时候,就会把全部的人物角色分为这五大类,从而造成了戏曲表演的角色逐步采用固定的方式来表演。

同时,当戏曲内容提及某一些道具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无实物模拟的形式,从而促使了文化特征十分的生动突出。就实际情况来看,戏曲表演的形式已经逐步固定,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欣赏每个角色。然而,由于演员的生活经验以及表演经验都不一样,从而造成演员不能够对戏曲的认识以及理解达成一致,同时,演员在扮演同一个角色的时候,对角色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戏曲鉴赏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鉴赏一定要有生活阅历来诠释,从而才能促使戏曲表演越来越生动形象。总的来说,戏曲表演形式已经趋向一致,而审美就会因为主体的不一样,从而所产生的认识也不一致。而且,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审美有着这种妙不可言的关系,人们对于这种艺术审美行为更加的喜欢。

二、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

(一)舞台

对于戏曲表演来说,舞台是必备的,在戏曲的创作过程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为此,紧跟着戏曲表演的不断发展,幕表制在戏曲的特色中尤为突出。在幕表制中,创作的情节以及对象都要具备一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条件。

比如,锡剧的音乐就是曲牌板腔综合体,同时,男女分腔这个特征也十分的明显,而且,创作主体的意识并不是固定的,是会紧跟着戏曲内容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的。

然而,戏曲主题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为此,将会导致戏曲表演以及创作更加困难。在安排戏剧的情节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把所有的环节都安排在舞台中,从而才能够促使舞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戏曲中的情感。在观众的严重,完美的融合戏曲和舞台,更能够展现出戏曲之美。在舞台上,戏曲的合理展示能够体现出表演更具有空间性,同时就时间来说,更加倾向于主观化。就如同《珍珠塔》,其表演舞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同时,就具体的时间来说,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戏曲的场景以及人物,特别是《方卿羞姑》,能够入木三分的对势利小人进行讽刺,能够在舞台空间中体现出人心的险恶。同时,为了突显空间的虚拟性,戏曲一般都会采用道具,以往都会把道具称作为砌末,而紧跟着戏曲的发展,这些道具都能够在戏曲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会附带实践性以及空间性,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有效的利用该特征,促使戏曲表演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

(二)程式

程式实质上就是舞台动作,但是程式要经过一定的加工以及提炼,从而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人物的特性,并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好的创造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角色,最大可能的为观众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对于戏曲程式来说,和表演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程式是以表演技巧为前提基础的,不管是做、打还是念、唱都需要具备程式,特别是对于锡剧来说,主要讲解的是勇气、行腔以及咬字,同时要按照剧本的特征利用不同的方言。锡剧主要发源于上海一带,主要是由常州、无锡这一带的东乡小调逐步发展而来,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江南民间的多种舞蹈,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锡剧独特的美。对于锡剧来说,主要擅长于抒情,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江南特色以及情趣,一般情况下,都会在上下句之间添加比较短或者比较长的清版,其中唱腔主要是曲牌板腔综合体,男女分腔十分明显,而曲调主要是簧调。就这些特征来看,剧种的发展以及形成和该地方的方言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对于剧本来看,语文不单单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世界的审美情趣。剧本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真实性,同时,表达方式也一定要真实,从而才能够为审美特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前提。

同时,戏曲艺术特别重视舞台性,为此,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有武术来辅助,就动作角度来说,戏曲是逐步从武术演变而来的,是经过加工的武术。而且,艺术要求有效的统一形式以及内容,比如,就锡剧来说,其发展的颠峰时期就是百花齐放的时期,通过锡剧,能够体现出社会百态。在欣赏戏曲作品的时候,形式是首要的鉴赏对象,同时,戏曲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程式,从而能够为审美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脸谱

脸谱能够充分的把角色的种类表现在演员的脸上,而且,脸谱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一般情况下,脸谱艺术都会采用比较明显以及漂亮图案,通过脸谱,能够体现出脸部化妆艺术的变化。就实际情况来看,观众对角色的第一印象都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从而观众能够初步认识该角色,而且脸谱也能够古往今来我国对美学的认识。就明清时期,脸谱艺术很完善了,不管是勾画还是人物个性,都能够体现出戏曲艺术的发展。同时,脸谱能够促使戏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促使观众更加轻易的认识和理解戏曲的内容,进而能够更加好的在民间普及戏曲艺术。就演员而言,脸谱能够帮助演员更加好的体现出戏曲美,同时也能够促使演员的表演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四)行当

古往今来,戏曲表演都会把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行当是角色的综合,就实际情况而言,行当是戏曲表演经过漫长发展的产物,在唐代的时候,参军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行当了,当到了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区分的十分清楚了。比如,就锡剧来说,其角色行当是有分工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粗略。例如,在对子戏的时候,男角称作上手,而女角将会称为下手,而紧跟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角色行当正逐步发展为花旦、老旦、滑稽、老生以及小生。一般情况下,戏曲表演主要是源于生活,与其他艺术相比较,戏曲表演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就锡剧来说,每一个角色行当由于表演的需要,演员一定要根据表演的要求进行表演,同时,成功的戏曲一定要统一表演形式以及内容,不能出现僵硬等情况。为此,行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行当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戏曲表演戏曲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紧跟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为此,在发展戏曲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融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推陈出新,促使戏曲的审美特征更好的满足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燕,董琳.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1)。

[2]郑兆雨.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j].东方青年・教师,(22)。

科学的小论文篇五

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了社会上的人人注重的话题。我们是资源有限的国家,人人都应该保护环境和资源。

比如塑料制品,现在我国的塑料制品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塑料购物袋就是“白色污染”的一种,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而且中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对此也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限塑令”——使用环保袋就是控制“白色污染——塑料袋”的一个办法。

使用环保袋有很多好处,比如:使用寿命比塑料袋长;。可以循环利用;价格低廉,易于推广等等。

现在人们去超市、商场购物大多都使用环保袋,从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更好的保护环境。但是现在很多的环保袋都是用纸制品做成的。比如牛皮纸袋、塑料纸袋都是用纸做的。我认为这样也不是很环保,因为纸也是用树木制成的,而现在人类砍伐树木用来做环保袋,所以这样的环保袋也是破坏绿化,不够环保。我认为使用环保袋,应该选用更加环保的材料,比如无纺布袋,帆布袋,棉布袋等等。这些材料都是非常环保的。

无纺布袋(也叫不织布袋),是很合适的环保袋,因为这种袋子不仅造型美观,很耐用,而且透气性好,可以重复使用。从限塑令发布开始,塑料袋将开始逐渐退出物品的包装市场,也有一部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反复使用的无纺布购物袋。无纺布袋较之塑料袋而言更容易印刷图案,颜色表达更鲜明。加上能够反复使用的这一特点,陆续被许多市场、超市、商店选用。

虽然无纺布袋很环保,也被各个商家选用。但是这种袋子也存在着一种问题——价格比塑料贵,这对业主来讲,却增加了经营成本。比如,业户售出一公斤青菜,利润可能只有1角钱,用普通的塑料袋几乎不用计算成本,但如果使用环保的无纺布塑料袋,差不多就不挣钱了。因此,降低使用成本是关键。所以现在的环保袋上,很多商家都在“环保袋”上印刷广告,以广告费来抵消使用成本。

最重要的还是人类应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塑料的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的小论文篇六

今天,我去钓龙虾,我带着钓竿和钓饵去一条混浊的沟里钓。没一会儿,我就钓到了10只龙虾,正当我兴高采烈的回到家准备红烧时,发现小龙虾的壳上沾满了污泥,一开始我以为沟里的小龙虾脏一些,少一些,于是我又到一个清澈的塘里去钓龙虾。结果一只也没钓到,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小龙虾喜欢在混浊的水里生活。

既然猜测了,我就要想尽办法来证明这一点。我立马行动起来,我找来两只桶,一只桶装浑浊的水,一只装纯净水,并在桶里各放了5只龙虾,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浑浊的水里的龙虾仍然生龙活虎,而在清水里的小龙虾已奄奄一息,这证明了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仍然把一只桶里装浑浊的水,一只桶里装清水,各放进5只龙虾,但这次实验我并不求小龙虾喜欢浑浊的水还是清水了,我是在求小龙虾吃什么,我不去管浑浊的水里的小龙虾,我天天喂食给清水里的小龙虾,但喂的是一些被我切得小得不能再小的鱼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过了5天后,浑水里的小龙虾和清水里的小龙虾一样生龙活虎,这个实验证明了小龙虾吃小得不得了的微生物。

现在我终于知道小龙虾为什么喜欢浑水了,由于水里有极小的鱼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而这又是小龙虾的最爱,所以小龙虾就喜欢浑水了。

经过这次实验,我心里十分高兴,由于我又知道了一个科学知识,希望大家也常做这类科学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多了解科学知识,增长见识。

科学的小论文篇七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是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的生成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立联系和表征特点这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概念建构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其次给予学生思维与表达支持,使学生对概念产生获得性理解。

概念教学;建立联系;表征特点

概念是科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基本类型为归纳形成概念或生活概念。教学设计时,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建构,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行行重行行,千锤突泉得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特别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怎样的运动叫振动,另一个是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报告,对学生自主探究振动、振动和声音的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起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笔者试图从以下探究报告设计的改变,解读教学中概念建构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不见森林不见树木——迷雾重重。

上述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对学生实验的观察没有指导意义,对概念的形成没有指导性,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做很好的关联性观察。

反馈交流时,学生得不出概念,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还存在疑虑。

第二次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遮遮掩掩。

此次实验的观察设计,重视了单独的、多角度的观察,如“对钢尺的观察和对声音产生的独立观察”,但却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进行观察,也没有找到概念生成的突破口。

第三次设计: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懵懵懂懂。

此次实验的设计,关注了整体关联性,即钢尺振动和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如“钢尺运动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是怎样的?”“声音消失时,尺子是怎样的?”但忽视了对钢尺运动变化的观察,以及钢尺运动变化和声音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设计: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豁然开朗。

本次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既关注了钢尺运动和声音产生的观察,又关注了钢尺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声音变化以及声音变化与钢尺振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你知道钢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这样的思考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更易归纳、概括出概念。

二、唧唧复唧唧,引线穿针得概念——表征特点形成概念

1、演示特点,抓住关键词理解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钢尺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会让学生注意观察钢尺是怎样运动的。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特点,然后总结归纳什么叫“振动”。观察后,学生反馈:

生:钢尺在动。

生:钢尺动的很快。

生:钢尺动的时候,有时看不清。

生:钢尺是上下在动。

生:钢尺动的时候,开始快,渐渐慢慢,最后停下来了。

生:钢尺运动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生:我发现钢尺运动时,它的振幅在变小。

学生的反馈有个特点,即片段式或是挤牙膏式,一点一点挤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重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振动”的理解。

师:你能用“手”来演示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吗?

生演示。明显手运动的速度不够。

生再演示

全体学生都来演示,钢尺的运动方式:快速—渐慢—停止。

在学生演示的同时,教师板书关键词:快速、往返,同时顺势破题:像钢尺这样快速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2、归纳现象,用不同表达方式突破概念。小学科学课的课堂实验常常用以解释或验证现象,带有探究的趣味。简单的归纳推理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研究钢尺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是研究皮筋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第一个实验后,得出结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

第二个实验后,得出结论: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教师接着引导:

师:还有什么物体通过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生:xx振动产生声音。

师:我们把钢尺和皮筋等统称为物体的话,上面的话可以怎么说?

生: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如果我们把“声音”和“物体”两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做个交换,可以怎么说?

师引导: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什么在探究了钢尺振动产生声音和皮筋振动产生声音后,概念描述时需要将“声音”一词放在句首,描述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呢?本课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概念的主语,在概念的描述上往往要将“声音”放前面。

3、正反论证,在否定中强化概念。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清它在振动,或是肉眼根本就看不见物体在振动。

在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在讲台前准备了一个大鼓)

师问:我们会用什么样的办法让这鼓发出声音来?

生答:拍、敲、打……

生答:听不到、听不清、没有。

师问:你们对鼓施加的力,引起鼓的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听到了声音?(提示课题)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反证实验,轻轻敲击音叉,肉眼看不清音叉的振动,但是可以用手感知它的振动;或是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插入水中,眼睛能看到水花四溅,水面出现波纹,跳动的水珠等现象。实验告诉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方法去验证物体的振动。

是……

生: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鼓面的振动吗?

生:把手放到鼓面上

生:在鼓面洒些小纸片、细盐、面粉……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概念——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证明物体在振动。

4、课堂延伸,在应用中强化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到课程的理念: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习科学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里的现象,鼓励学生对生活熟知现象的观察与探究,建构生活现象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具体体现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这一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时,可以与生活现象联系,设计如下探究问题强化概念:

问题2:根据声音传播的特点,科学家们通过科技创新发明,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

至此,一个完整的概念建构过程就结束了,学生的概念水平得到了新的发展。“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科感情和师生感情),一定离不开好教师和好课。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3(12).

[5]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

科学的小论文篇八

邪教是什么?邪教是一种组织,它摧残着我们的生命,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它使更多的人沦陷于此。

对此,我们要勇敢的对邪教说“不”因为这个不应被邪教这个“魔鬼”所控制。在历史的长河中,邪教酿成了多少令人胆颤的悲剧,残害了多少无辜的性命。那天安门自焚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它使我们悲恸,使我们怜惜儿童的.生命。

邪教提倡升天便可快活,正因为此许多努力拼搏的人信仰邪教后整天无所事事,一心只想升天。久而久之,不是身心健康被毁,就是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多么美丽的世界怎会被邪教所吞噬,我珍叹那些因邪教丧失宝贵生命的人儿,他们不应该这么痛苦的死去。

面对邪教,我们不能退缩,哪怕远方是一片荆棘,我们也要奋勇前进。为了解脱正在苦海中的人,为了阻止更多的人掉入这个陷阱,我们必须勇敢,努力。自古以来,邪不压正,邪恶的力量终将被科学摧毁。

科学的小论文篇九

儿科学是本校的卫保专业和护理助产专业的重点课,笔者长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备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1钻研、处理教材

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明确本章,本节教材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提出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对重点,难点的个人看法,提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措施、方法。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常常对教材进行处理。

1.1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较长,特别是医学类的教材,往往我们使用的教材落后于最新版教材几年,而医学科学的发展较快,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对一些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有所了解掌握,才能适应教学需要。

1.2如何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既不受其束缚,又不能完全脱离它。应源于它又高于它,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减,移。

1.2.1增就是结合儿科学专业特点增加有关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现在使用的中专儿科教材,从内容上看和大专本科教材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改动,对一些内容作了删除和压缩。在备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有所增加,以便教学讲述,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新生儿黄疸时,可以把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整个代谢途径讲通讲透,这部分是中专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成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减就是减去书中不需要完全讲授或者根本不必要讲述的内容,我们现在使用的中专教材,有些课程的数量和难度与大专甚至本科相当,而课时较少,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要适当降低难度,突出重点,对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要少讲,讲法上要浅显易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取舍。例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钙剂的补充原来的观点认为先补钙一周注射30万单位的维生素d3再补钙一周,现在观点认为可以先注射维生素d30万单位再补钙,所以对原来书上的观点可以一代而过。

1.2.3移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是章节调整,也可以是局部调整。由于教材往往采用顺向思维的方式编排,而在讲述时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样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讲述时可以将头围与胸围放到一起比较讲述,一周岁内头围大于胸围,满一周岁二者相等,一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二者相差数值等于年龄的周岁数减一。又如在讲述小儿液体疗法时可以将腹泻小儿和肺炎小儿以及营养不良小儿三者的液体疗法放在一起比较讲述,既有利于学生对液体疗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同时又灵活运用,针对不同小儿疾病又不完全相同。

2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期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所有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研究当前所讲述的内容对学生产生的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人课时计划中。

近年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下降,一部分学生初中学习的有关知识欠缺,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在备课前首先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相关情况,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开放一些,对于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可以讲述以后让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可以对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作出判断,指导学生再学习改进,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教法

针对儿科教学的特点,对不同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有些是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些可以选择实验内容,如:如何给婴儿沐浴洗澡、更换尿有、配制奶方,如何配制常见的4:3:2及3:2:1溶液,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加深记忆,更有利于掌握。还有些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到医院儿科病房参加学习,象各种不同小儿疾病的皮疹类型,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等等,这些往往是课堂上讲述很多,却不如学生亲眼目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特征表现一目了然记忆深刻。另外,要巧用病历引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场介绍一个典型小病历,语言生动、形象,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小论文篇十

此外,还有当时的工匠传统或实践传统——这种传统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进化为实验传统或实证精神。这是近代科学的两个主要的源头。对此,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具有远见卓识:“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我之见,人们无须惊讶,中国的贤哲没有迈出这两步。令人惊讶的事情是,这些发现全都被做出来了。”怀特海也英雄所见略同:“科学之河有两个源头:实践之源和理论之源。实践之源在于使得我们的行动直接获得预定的目标。……理论之源则在于求知欲。”

理论传统和实践传统归根结底是人的传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穷源推本是人的精神,因此人在科学的起源中扮演中心的角色——在此我们并不否认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自然界所起的作用。事实上,追求科学的萌芽也许很早就在人的心中萌发了——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是无意识的。面对日出日落、月亮盈亏、繁星有序、四季交替、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植物枯荣、动物生灭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具有本能求知欲和认知需要的人岂能无动于衷?正是人在漫长岁月与自然相互作用——认知、探究、参与、适应、改造——的过程中,才逐渐出现促使近代科学诞生的两种传统,并进而孕育出近代科学。珀尔曼在一一列举人的因素在科学诞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科学不是呆板的命题。它不光是技术。它也不仅仅是被一小群有学问的人创造的或为其服务的方程组。它是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他理解、参与和处理自然事件的尝试。科学起因于我们生存的努力、我们天然的好奇心和我们对于表面上任性的和敌意的世界中的秩序的探索。像艺术和政治一样,科学也是反映人的事业。”

在考察科学的历史时,我们也注意到近代科学起源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当然不一而足,不过我们仅想列举几个自以为有趣的。

其一是,科学的起源必须以温饱、闲暇以及兴趣为前提条件。

马赫开门见山:“观察和发明的思索以某种程度的福利和闲暇为先决条件。从原始人起,这就意味着相对有利的生活条件。”他进而表明,原始人为了生存通过观察收集各种经验。“可是,这些观察全部或大部是偶尔进行的,或者为了对他自己有益的某些应用进行的。这些相同的原始观察结出各种各样的科学种子。但是,只有当物质牵累的解除产生足够的自由和闲暇,智力通过使用成长得足够强大,以致像这样的与应用无关的观察获得充分的兴趣时,科学本身才能够出现”。

其二是,人在认识到自然有规律可寻之后,能够借助理性洞察自然的奥秘,借助理性的批判形成科学知识。

赖兴巴赫表示,理性概括在科学起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知识的本质是概括,发现的艺术就是正确概括的艺术。为求概括有效而必须提及的,那就是有关系的。把有关系的因素从无关系的因素中分离出来,即是知识的开始。概括是科学的起源,也是解释的本质,解释就是概括。波普尔在谈到作为西方文明一部分的认识论的乐观主义时说,科学即关于隐蔽的实在世界的实在知识,尽管要获得它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却仍然可以得到。人能够发现隐蔽在现象世界背后的实在,他能凭自己的批评的'理性力量发现它,而无须神的启示的帮助。瓦托夫斯基充分肯定批判的理性或理性的批判在常识向科学转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由于理论推定与常识之间、为回答思辨理智问题而构造的假设与日常知道怎么做的实际知识及观察明白的事实之间的张力,产生一种更为复杂的批判。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在考察科学思想的起源中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为这标志着非批判性的常识向批判性的、理性的科学思想的根本转变。”

其三是,科学是从哲学、宗教和巫术等非科学和伪科学(从今日的观点看)中分化出来的。

马赫明确指出,在原始水平上,宗教、哲学和自然观不能分开,即使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宗教和哲学与科学也是纠缠在一起。“在这里,哲学和自然科学迄今还是一个东西:头一批哲学家是天文学家、几何学家、物理学家,一句话是科学家。与他们暧昧的世界观并行,如果他们成功地把自然的较小断面的样态转化为能够经得起批判的较好形态,那些样态便收到和得到比较普遍的赞同,从而形成科学的开端”。孔德的断言也许使人感到意外,但却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天文学出自占星术,化学出自炼金术。他在反诘中申明自己的观点:“要是没有占星术的那些诱惑人心的妄想,没有炼金术的那些言之凿凿的欺骗,试问我们会从何获得必要的恒心和毅力,去收集大量的观察和经验,作为后来为这两类现象建立初步实证理论的基础呢?”

近代科学是在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而没有在更早的东方文明中出现,其原因何在呢?这是一个诱惑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难有定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等人在前面已经从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等角度给出部分答案。伊利英和卡林金深入探讨在东方未出现近代科学的缘由。其一是,古代东方文明在农业、手工艺、战争技术和商业方面最先进,也创造出某种知识本体。然而,知识本体的存在并不构成科学。知识是由生产新知识的目标取向的活动决定的,在古代东方没有这样的活动。知识在东方是自发地变化的,评价知识发生的批判和反思活动不存在,知识只是作为现成的活动处方起作用,显示出功利的、实践的和技术的特征。其二是,古代东方科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非根本性。科学不是制造处方、技术图式和技术活动,它是分析理论问题或“为知识而知识”的活动。然而,古代东方科学基本上只涉及应用任务的解决,不像古希腊,把天文学视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结构的理论科学。其三是,古代东方科学在该词的充分意义上是不合理性的,这也是由古代东方民族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东方社会生活的反民主精神不能不反映在理智生活中:偏爱总是给予公共权威,而不是给予证据。其四是,特定问题的解决主要涉及特殊的、非理论本性的计算等,从而使得科学不系统。这在东西方的几何学的差异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古代东方文化和东方意识还不能造成下述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基于推理,而不是基于惯例、教条和预言书;基于民主的讨论、来自理性根据的立场的争论,而不是来自社会偏见和权威力量的立场的争论;基于证实,而不是基于作为真理保证的启示。因此,东方文明没有发展出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也有人在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的不同上寻找原因。我认为,最要害的也许是,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实用理性过于强烈,纯粹理性欠缺: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纠葛和实用技术十分关注,对玄远的自然奥秘留心不够;缺乏自古希腊以来的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思想而思想、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传统。

科学的小论文篇十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成长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区角游戏正是以小组为形式的区域活动,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自发性。这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及与同伴交往的需要。但幼儿的游戏如果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对幼儿的发展也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所以游戏中教师是否能够适时、适宜地指导,对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充足的自由活动、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自由选择游戏项目及游戏同伴,老师不要加以干涉,以保证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境下游戏,体验游戏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体验成功与失败带来的不同感受。

1、自由选择游戏。

在幼儿游戏中,为了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思维的活跃与情感的投入,为了激发幼儿的主动意识,我们应尽可能满足幼儿的意愿,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游戏的自由,真正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王国”里尽情玩乐。

月月特别喜爱表演,只要学会故事,她就会带领几个伙伴按故事中的情节进行角色表演,别的孩子总是对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园检查区角游戏的开展情况,老师为了保证游戏的效果,安排月月继续玩表演过的故事《小猴邮递员》,没想到月月却说她已经约好伙伴玩跳棋了。老师虽然担心其他的孩子表演不够精彩,但考虑到要尊重孩子,就没有再勉强月月。结果让老师意外的是,没有了月月的参与,其他的孩子竟然表演的同样精彩。这让老师非常感慨:不要让个别孩子的`光芒遮住自己的视线,要善于发现被隐藏的亮光。

2、自由选择同伴。

区角游戏中有许多都是需要幼儿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但如果老师给他们安排了他们不愿合作的伙伴,幼儿在游戏中就不能有很好的发挥和创造,不能够更好的分享合作带来的快乐。有了自己乐意合作的伙伴,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就会很享受与同伴一起合作的乐趣,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随时抓住适宜的指导时机,恰当、灵活的介入游戏,指导幼儿。我们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1、当幼儿不愿参与操作活动时。

如在小超市游戏中,老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幼儿自己制作加工的环节或指导幼儿搞一些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以此吸引幼儿的参与,并注意把握操作活动难易程度,用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激起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

2、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他一些帮助,孩子不仅会印象深刻,还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这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可能带来影响。

3、当孩子不能完全投入时。

不完全投入有这几种情况:孩子在游戏中操作马虎,不能反复尝试操作,甚至游离活动等。

婷婷一会到理发店当理发师,一会到小医院当医生,一会又跑去玩积木。等她再次游离时,老师便以病人的角色介入游戏,“哎呀,我的肚子好痛,哪位医生能帮我看看?婷婷,你是医生吗?”婷婷一听,连连点头:“我是。”婷婷一边说着,一边赶紧扶着老师到小医院里坐下,又是询问,又是听诊,又是拿药,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及时对婷婷的热情、认真和专业的诊断给予评价。婷婷越听越开心,越听越起劲,又接着看了好几个“病人”,一直到游戏结束,婷婷再也没有离开过小医院。

4、当幼儿不能独立思考时。

这常常发生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由于受同伴操作方式或操作过程的影响,不能独立思考,此时老师可以用语言进行引导,打开幼儿的思路。

如,在创意区进行太阳的光芒想象画时,有的幼儿总是照着同伴的作品模仿,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太阳的光芒还可以变成什么样?以此拓展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想象,同时多给予关注,再根据幼儿具体的作品给予指导。

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

此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真诚而准确的表扬与鼓励,不是“你真聪明!”“你真棒!”的泛泛之谈。

6、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教师应根据情况灵活、巧妙地化解矛盾,或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情境中,促使游戏继续进行。

《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因此,游戏中教师的身份要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灵活变化:当幼儿对活动缺乏热情时,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幼儿对游戏的玩法、规则、内容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进行指导;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纠纷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

总之,教师的介入要根据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境,要根据观察、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介人的结果是促使幼儿的游戏不断向进一步的方向发展。

通常情况下,老师在按照幼儿的兴趣或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区角时,都会一次性地投放非常丰富的材料,有效的增加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利用材料表现自己的思想、创造。但老师在投放材料时还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同时保证材料的鲜活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1、根据既定计划,逐步丰富。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的思维。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注重提供符合阶段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和探索。同时为保证区角活动深入的开展,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提供充足的新鲜、生动的游戏材料,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拓展区角活动的内容。

如小班进行分类游戏时,刚开始是给同一颜色同一形状的卡片按大小分类,接着是给不同形状的卡片按大小分类,再接着给圆形图片按颜色分类,再进一步是按颜色与形状分类等等。

2、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

预先投入的区角活动材料随着幼儿游戏的深人与情节的拓展,已不能够满足幼儿实际活动的需要,这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

在建筑游戏中,当幼儿已不再对单纯的积木搭建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幼儿提供平面的材料或易拉罐等柱状材料供幼儿创意使用,会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建筑游戏的兴趣。

3、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变化。

游戏结束要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要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而不断变化、调整游戏材料及学习内容,以此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讨论智力游戏小动物找家中,有一个幼儿提到蚯蚓身体断了还能存活时,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老师抓住了这一切入点,及时提供了蚯蚓,和幼儿一起为蚯蚓造了一个家,供幼儿饲养,并提供图片资料,供幼儿研究。

因为孩子多、游戏项目多、材料多,因此每一次游戏都有可能发生很多问题,如在游戏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同伴间的争执、规则的遵守等方面。游戏结束后,老师通常会把这些情况做一个小结,但大多数是教师讲、幼儿听,而游戏的主人幼儿却很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其实,区角活动后的游戏评价可以推动区角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提供机会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游戏的过程,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

在交流中,幼儿不仅可以体验得到成功、满足的快乐,还可以感受到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同时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出失败的原因,便于下一次的再尝试,这种经历了失败后的成功幼儿会更珍惜,更有成就感。在这样的交流中,游戏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吸引力。

此外,教师在聆听了幼儿的感受和心声后,也应该及时进行分析和反思。一是游戏材料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宜,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增加活动的生命力,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科学的小论文篇十二

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某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同时,“实验室”强调科学方法运用概念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如“色盲测试———形成一个关于男女色盲的普遍性的假说”,还有利用互联网、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强调了科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实验室”实验14个,平均分布于七章,每章两个。具体的14个实验是:测量皮肤的面积、利用互联网、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颗粒大小与吸收、心脏如同一个泵、自主设计———血型反应、肾的结构、模型和发明、提升反应时间、自主设计———皮肤敏感度、解释插图、改变身体比例、微生物和疾病、自主设计———有抵抗作用的唾液。在这些实验中,无一例外地都是先提出现实世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再提出实验目标,提供备选的实验材料,按照提供的实验过程来进行操作,然后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因为这套教材对应的是美国初中阶段的学生,所以大多数“实验室”中的实验并没有对学生有实验方案设计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实验的结论和应用,已经蕴含着一定的理科思维,将实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其结论和应用一是比较所检测的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二是推测为什么维生素c的含量有差异?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实验室”中有部分实验是“自主设计”,如《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14个“实验室”实验中有“自主设计”实验4个,在这些“自主实验”中,一般的流程是:现实世界的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结论和运用。很明显,“自主实验”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实验室”实验,已经有了实验方案设计上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旨在通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导航实验属于学习前实验,由学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实验属于学习中的实验,大多由学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学校完成;实验室实验由于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完成。而“家庭实验室”则是在书末单独列出,是来自厨房、装废品的抽屉或者庭院的实验设计,明确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实验室在每册书中通常有4~7个,这些实验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示科学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它不仅仅用于课堂,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命科学人体》中共有家庭实验室7个:测量黑色素、维生素调查、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领、辨识碘、酸性防护。从实验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应用。从实验内容上看,有的是调查和数据收集(如维生素调查),有的是测量(如测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拟实验(如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等)。作为上述3类实验的补充,“家庭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实验的各种类型,但实验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实验过程更加简单直观,实验结论更加清晰明了,实验应用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家庭实验室”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最后的“结论和应用”,也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生物教材强调在实验中体验学习,体现了“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中实验栏目的设计,从引领学习,进行实验后批判性思考的“导航实验”到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的“迷你实验”,再到通过完整的实验流程,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的“实验室”,然后以“家庭实验室”作为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凸现了生物学科的理科性,培养了学生的理科思维。所以说,该教材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及时修正错误概念,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这些实验设计的理念与操作,对中国中学生物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科学的小论文篇十三

一、目标:

以地理教学新课标为依据,以现行初中地理课本为依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取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情况分析

1、学科教学要求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1.加强新课标的学习,适应课改要求。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各年级都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把课标要求或大纲要求落实到学生的体验中去,落实到学生的参与中去。

3.加强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地图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绘图的能力。

4.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研质量。面对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076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