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0 10:50:06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模板11篇)
时间:2023-12-20 10:50:06 小编:纸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材中所节选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篇目,但节选使小说中的别里科夫、科瓦连科、华连卡等原本立体鲜活的“圆形人物”都变成了性格特点单一的“扁平人物”。也是因为节选,教材中提及的厨房中发出的“不祥的叹息声”让人感到困惑,不知是谁发出的,在伤及了情节完整性的同时反增添了不必要的悬疑色彩。节选本在删改情节的同时也必然对原作的主题表达带来影响。基于以上诸问题,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决定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本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层面,考虑到原本篇幅较长,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先把教材的节选本作为引子,让学生阅读后概括节选本中别里科夫、科瓦连科、华连卡的人物形象。在对节选本中人物形象做初步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再补充全本中对华连卡、科瓦连科姐弟这“小说中的一抹亮色”的形象“不利”的部分文字,来引发学生阅读原本探究人物形象的兴趣。在实现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后,第二课时的教学就可以展开对原本情节、人物、主题的探究。在情节探究上,我选定教材中未选人的别里科夫在斋期吃牛油煎鲈鱼的情节作为切人点,以此来引领学生深化对主要人物的认识。在人物探究上,我倡导学生对小说中的全部人物做出评价,以此为探究小说主题做准备。在主题的探究上,我通过设计语言活动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思考主题。在课后作业部分,我引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视角来重新讲述故事,体会小说的叙事艺术。想法未必“合法”,做法也未必能赶得上想法,但至少引领学生阅读原本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学习收获。我以为,回归原典,识真面目,这些都是学生应得的权利。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归纳小说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节选本和全本的比较阅读,深化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读这篇小说感觉有趣吗?大家随便谈谈。

参考:小说中的别里科夫的存在方式充斥着滑稽感,作者对他不断挖苦讽刺,并在情节设计上对他频施戏谑。

2、别里科夫为何被称作套中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别里科夫被称作套中人是因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须臾未曾离也。依据教材选文,有形的套子是他古怪的生活、行为方式,包括他的穿着、居家、用具、出行乃至于希腊语教师的职业,无形的套子是他偏执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表现为思想封闭、胆小、怀旧、偏执、古怪、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最后一点是其性格特点的核心。

3、科瓦连科和华连卡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依据教材选文可以概括为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是昏暗社会的一抹亮色。

4、融入你对华连卡性格特点的理解,朗下面两段选文,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读。

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由青变白。他站住,瞧着我。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明确:可见“纯净”的华连卡还有庸俗甚至猥琐的婚姻观,似乎对生活不抱希望。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优缺点鲜明。

明确:在姐姐的婚姻大事上科瓦连科体现出了麻木、冷漠,人物形象也是立体的,优缺点鲜明。

7、作业:要想更好地了解人物、把握主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未节选本(下发原文),思考这篇小说中有几个套中人,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明确:在全本中别里科夫在斋期开荤吃牛油煎鲈鱼的细节,是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最大胆出格的举动。这一情节的设定,有利于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由此能看出别里科夫本质上也和全城其他人一样有庸常的欲望,有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他被思想上的“套子”禁锢得实在无法自拔,只好做出这种边缘化的选择(因为吃牛油煎鲈鱼虽然是破戒开荤的行为,但这种颇具创造性的食物并没有被列入斋期禁食菜单内),反映出其生活的乏味与个性的卑琐与虚伪。这个情节还能和别里科夫恋爱的故事相映成趣,所谓“食色,性也”,作者从人性本能的角度设计情节,原始本能也无法松动别里科夫的精神枷锁,使他的形象更为生动、立体的同时,也使人物的悲剧性更为深刻。

2、小说中还有套中人吗?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依据文本,可对全本中的人物做出基本评价。)

明确:科瓦连科虽有反抗意识,但还是选择逃避,要回自己的田庄去,而他的家有五品文官(较高级文官)的家庭背景,家庭的生活状态不见得比学校更宽松自由,逃避是没有出路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姐姐的婚姻大事上体现出了麻木、冷漠的一面。

华连卡在可爱的表象背后有难掩的庸俗。

布尔金是一个虽然讨厌别里科夫但对改变社会现状丝毫不感兴趣的人,是“在黑暗中看不见他”的人。

马芙拉“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她夜晚才敢出来走动的情节,也与别里科夫的故事相呼应,让人感到诡异、窒息,乃至绝望。

校长太太一类人是出于无聊,“干了无数不必要蠢事”的生活无意义的人。

阿法纳西是个醉鬼,作为别里科夫雇佣的厨子,口头禅是“现在像这样的人还不少呢?”,和别里科夫别无二致。

伊凡伊凡内奇有反抗意识,但他只是个兽医,是无法医治人们的精神病状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布尔金就对他提及的社会现状的病根问题毫无兴趣。

除了伊凡伊凡内奇外,其他人都是套中人,伊凡伊凡内奇的孤独存在恰恰是作者在表达对绝望的套中人社会的反抗。

明确:本题具有开放性。语言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与主题的理解为指导和依归,小说中别里科夫的一句“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其实是所有套中人的精神共相。人们习惯了被落后的体制奴役,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人们如果不敢或不愿反抗落后的体制,宁愿处在绝望、受虐、破坏且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之中,就都是套中人,都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没有超越能力的单面人,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作业:请以“校长太太”的口吻,围绕《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情节,重构小说。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总结:

1.别里科夫是不幸的可怜的“小人物”:

( 1)无社会地位——某男子中学的一个希腊文教师,生活也不富裕;

(2)生活中忧心忡忡,疑虑重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战战兢兢”,“满心害怕和憎恶”;经常“没精打采”,“闷闷不乐”,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3)没有家庭生活:他四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经人怂恿撮合,差点结了婚,但喜事本来可能促成别里科夫的生活发生转机,但因他忧虑无穷,拖延不决,后来也果真“惹出麻烦来了”。他经受不了那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麻烦”,由难堪而慌乱而恐怖,终于在女人的哈哈笑声中吓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2.别里科夫这种变态心理是白色恐怖吓出来的,是专制政治压出来的。小说有一段刻画别里科夫的心理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第二课时:情节结构艺术

小说结构是小说情节建构艺术的主要表现。小说的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立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从情节的组合方式看,可以把结构分为“板块式”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等;从情节间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铺垫式结构、因果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从情节的时空关系分类,情节可分为顺序式结构、倒叙式结构等。

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说别里科夫的死,再回忆别里科夫生前的一系列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主体部分由四板块(四个场景)组成:

1.别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场景。(装扮、行为、语言,以别里科夫同事的视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场景下的状态)

3.非常规场景新旧思想的对决。别里科夫面对刮擦总是放心不下,决定去找华连卡谈谈。作者偏偏又设置另一非常规场景,即非常规场景中的非常规场景,让他没有碰到华连卡,而是碰到本来就很讨厌他的华连卡的弟弟,新旧对决马上开始。“我上您这儿来,是为了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别里科夫说。可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却“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实质碰撞开始了,别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学、校长、上司;威胁开始了——“报告校长”。柯瓦连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领,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本来别里科夫安然无恙,可是想到这件事将会传到校长、督学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个奉命退休,想到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让他结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间的生活。

4.别里科夫死后的社会场景,本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尔金回到家里,却发现“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像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见这些套子的牢固、顽强,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顽强的敌人,它给人们制造的恐惧是多么的强大。

第一板块常规生活场景已经是让别里科夫套上了许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却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一次恋爱,这样的人竟然能够谈恋爱,本身就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尤其是作者竟然还为他建立了非常规场景的两个板块,把别里科夫置于其中,这两个板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从新旧刮擦到碰撞,对一个总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怕出乱子,结果自己却出了乱子,这怎么能不把别里科夫送上断头台?别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强大。

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3)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师: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鲜活,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对保守拘泥于旧规矩的人普遍反感。从他们厌恶的对象自然援引到课文上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对研讨对象――别里柯夫产生厌恶的感情基调,这种反向进入的方式也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整合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小说的情节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从梳理情节入手,可以很自然很顺畅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扣“套子”概括表述的要求,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这为学生进一步探查别里柯夫这一形象特征的内在意蕴作了必要的铺垫。而在这基础上的深入研讨就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整体感知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也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

(一)合作探究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请分组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并写出本案的“结案报告”

(二)交流整合:

1、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2、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3、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年月:某年某月某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4、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真心相爱吗?

答: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思想守旧、心理古怪、言行怪异,我们缺乏相爱的基础,但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他确实是一个可笑的典型,他的所作所为太有讽刺性了,他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正表明了他的可悲、可怜与可笑。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他俨然是一个皇家警察,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人都怕他呢。

5、结案报告

本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组裁定,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更新观念,走出套子的怪圈,明眼看世界,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者、发动者、支持者。真正的生成主体是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之所在,就在于“感觉”即“掌握”。由谁来“感觉”,就由谁来“掌握”。别里柯夫之死专案调查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重对话,不断加深“感觉”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生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设计墓联,拓展延伸

别里科夫死了,但生活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学校决定为别里科夫立一块墓碑,为了警示后人,现征集墓联。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所有获奖者的作品均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要求:形式上,墓联要符合对联特征。

内容上,符合别里科夫形象的主要特点,能体现设计者的态度与感悟,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附墓联:

1 、守旧必死,创新乃活。

2 、因循守旧老套子,鼎新革故新路子。

3 、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4 、拘守老套子死路一条,树立新思想前途无量。

5 、老调子老套子老顽固,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类。

6 、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7 、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

激发学生的潜能,点亮他们智慧的火把。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3)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师: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鲜活,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对保守拘泥于旧规矩的人普遍反感。从他们厌恶的对象自然援引到课文上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对研讨对象――别里柯夫产生厌恶的感情基调,这种反向进入的方式也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整合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小说的情节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从梳理情节入手,可以很自然很顺畅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扣“套子”概括表述的要求,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这为学生进一步探查别里柯夫这一形象特征的内在意蕴作了必要的铺垫。而在这基础上的深入研讨就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整体感知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也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

(一)合作探究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请分组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并写出本案的“结案报告”

(二)交流整合:

1、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2、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3、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年月:某年某月某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4、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真心相爱吗?

答: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思想守旧、心理古怪、言行怪异,我们缺乏相爱的基础,但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他确实是一个可笑的典型,他的所作所为太有讽刺性了,他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正表明了他的可悲、可怜与可笑。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他俨然是一个皇家警察,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人都怕他呢。

5、结案报告

本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组裁定,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更新观念,走出套子的怪圈,明眼看世界,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者、发动者、支持者。真正的生成主体是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之所在,就在于“感觉”即“掌握”。由谁来“感觉”,就由谁来“掌握”。别里柯夫之死专案调查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重对话,不断加深“感觉”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生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设计墓联,拓展延伸

别里科夫死了,但生活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学校决定为别里科夫立一块墓碑,为了警示后人,现征集墓联。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所有获奖者的作品均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要求:形式上,墓联要符合对联特征。

内容上,符合别里科夫形象的主要特点,能体现设计者的态度与感悟,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附墓联:

1、守旧必死,创新乃活。

2、因循守旧老套子,鼎新革故新路子。

3、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4、拘守老套子死路一条,树立新思想前途无量。

5、老调子老套子老顽固,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类。

6、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7、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

激发学生的潜能,点亮他们智慧的火把。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结合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渗透教育:

使学生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调查分析别里科夫人物的死因

教学难点:

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方法及手段: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疑难字词,找寻课文资料,把握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自杀?他杀?请学生思考。

成立“别里科夫之死“专家组调查报告

18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3月,大同一中高一265班学生特组织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二、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结案报告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调查报告。

要求学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

时间十分钟,然后小组组织发言。

总结归纳:

(一)案发背景

社会: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个人: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

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日期:年月日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结案报告

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自杀范畴: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

他杀范畴: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三、通过调查,已经清楚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了,下面来进一步分析别里科夫的套子。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础展开思考。

行为套不成体统

孤僻思想套

在华耳生活套伞禁止正

连卡人

取笑辖制眼套中人衣君

声中别里科夫怀疑子

病死脸刀表

慎重摇头

结束婚事怕出乱子

上述套子有如中国百姓在旧社会所受的三座大山压迫一样,这是一个平面图,如果立体化,整好套住了别里科夫全身,可见沙皇统治之大,影响程度之深,别里科夫接受之彻底。

四、讨论分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1.请学生先来发言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2.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典型意义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的。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语,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五、介绍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造活动中,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附:板书设计:

行为套不成体统

孤僻思想套

在华耳生活套伞禁止正

连卡人

取笑辖制眼套中人衣君

声中别里科夫怀疑子

病死脸刀表

慎重摇头

结束婚事怕出乱子

课后作业:

1.本课优化设计

2.课外阅读作品

《小公务员之死》

《第六病室》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归纳小说的思想主题。

通过节选本和全本的比较阅读,深化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读这篇小说感觉有趣吗?大家随便谈谈。

参考:小说中的别里科夫的存在方式充斥着滑稽感,作者对他不断挖苦讽刺,并在情节设计上对他频施戏谑。

2、别里科夫为何被称作套中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别里科夫被称作套中人是因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须臾未曾离也。依据教材选文,有形的套子是他古怪的生活、行为方式,包括他的穿着、居家、用具、出行乃至于希腊语教师的职业,无形的套子是他偏执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表现为思想封闭、胆小、怀旧、偏执、古怪、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最后一点是其性格特点的核心。

3、科瓦连科和华连卡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依据教材选文可以概括为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是昏暗社会的一抹亮色。

4、融入你对华连卡性格特点的理解,朗下面两段选文,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读。

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由青变白。他站住,瞧着我。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明确:可见“纯净”的华连卡还有庸俗甚至猥琐的婚姻观,似乎对生活不抱希望。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优缺点鲜明。

明确:在姐姐的婚姻大事上科瓦连科体现出了麻木、冷漠,人物形象也是立体的,优缺点鲜明。

7、作业:要想更好地了解人物、把握主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未节选本(下发原文),思考这篇小说中有几个套中人,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明确:在全本中别里科夫在斋期开荤吃牛油煎鲈鱼的细节,是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最大胆出格的举动。这一情节的设定,有利于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由此能看出别里科夫本质上也和全城其他人一样有庸常的欲望,有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他被思想上的“套子”禁锢得实在无法自拔,只好做出这种边缘化的选择(因为吃牛油煎鲈鱼虽然是破戒开荤的行为,但这种颇具创造性的食物并没有被列入斋期禁食菜单内),反映出其生活的乏味与个性的卑琐与虚伪。这个情节还能和别里科夫恋爱的故事相映成趣,所谓“食色,性也”,作者从人性本能的角度设计情节,原始本能也无法松动别里科夫的精神枷锁,使他的形象更为生动、立体的同时,也使人物的悲剧性更为深刻。

2、小说中还有套中人吗?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依据文本,可对全本中的人物做出基本评价。)

明确:科瓦连科虽有反抗意识,但还是选择逃避,要回自己的田庄去,而他的家有五品文官(较高级文官)的家庭背景,家庭的生活状态不见得比学校更宽松自由,逃避是没有出路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姐姐的婚姻大事上体现出了麻木、冷漠的一面。

华连卡在可爱的表象背后有难掩的庸俗。

布尔金是一个虽然讨厌别里科夫但对改变社会现状丝毫不感兴趣的人,是“在黑暗中看不见他”的人。

马芙拉“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她夜晚才敢出来走动的情节,也与别里科夫的故事相呼应,让人感到诡异、窒息,乃至绝望。

校长太太一类人是出于无聊,“干了无数不必要蠢事”的生活无意义的人。

阿法纳西是个醉鬼,作为别里科夫雇佣的厨子,口头禅是“现在像这样的人还不少呢?”,和别里科夫别无二致。

伊凡伊凡内奇有反抗意识,但他只是个兽医,是无法医治人们的精神病状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布尔金就对他提及的社会现状的病根问题毫无兴趣。

除了伊凡伊凡内奇外,其他人都是套中人,伊凡伊凡内奇的孤独存在恰恰是作者在表达对绝望的套中人社会的反抗。

明确:本题具有开放性。语言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与主题的理解为指导和依归,小说中别里科夫的一句“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其实是所有套中人的精神共相。人们习惯了被落后的体制奴役,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人们如果不敢或不愿反抗落后的体制,宁愿处在绝望、受虐、破坏且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之中,就都是套中人,都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没有超越能力的单面人,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作业:请以“校长太太”的口吻,围绕《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情节,重构小说。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本单元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标,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生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因此,由课文本身的特点可知,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围绕着别里科夫的生活历程做纵向的分析,联系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做横向的分析,以此自然引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必修3中小说单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有较活跃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知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受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人和事的外在表现,而不能就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作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失之于死板的弊病。因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力求将学生引入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研读文本为最终目标。

五、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引起争议,以此导入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围绕着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人物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完成课文教学的基础上,以应用文写作练习进行升华拓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古代周厉王钳住万民之口,自己捂紧耳朵,老百姓“道路以目”,这是周厉王用“套子”把老百姓“套”住了。

今天也有一些人思想不解放,作茧自缚,自己套住自己,以诗为证: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不接受新事物。诗人希望这些人解放思想,别老捧着那老黄历不放。这是中国的“套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外国的“套子”是啥样的,请大家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略,因初中已介绍过)

背景:这篇小说写作于19世纪末(即1898年)的俄国,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统治者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言论。

同学们先来看看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个什么结构的短语?(偏正)中心词是什么?(人)

那么,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别里科夫)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现在大家说说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在以往,人们分析这部作品时,往往忽视“套子”而偏重于人物,即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可是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这部作品主要价值在于写出“套子”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套子”的深刻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条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没有“套子”就没有别里科夫,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对“套子”的印证。

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二:

1、学习课文,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2、不被高考的“套子”套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立志成为一名既遵纪守法,又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

(一)学习1-4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l、别里科夫到底被什么套子套住了呢?

(1)生活套子(晴天撑雨伞、塞耳朵、坐车……)

(2)思想套子(政府告示、维护旧法令、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2、别里科夫的这一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别里科夫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在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这样的性格的,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分组讨论,进行抢答,分数多的组可获得奖品)

(二)学习5-倒数第3段,然后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l、小说里说到别里科夫跟华连卡结婚吗?(没有)为什么不能结婚?(因为别里科夫死了)为何而死?(因为华连卡姐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乱套”而气死)

2、如果别里科夫不死,他会与华连卡结婚吗?(会或者不会,能自圆其说即可)为什么?(会,别里科夫可能用套子套住华连卡,进一步讨论:会套得住吗?不会,性格不和,一个代表新的先进的事物,一个是代表腐朽落后的事物……)

3、如果别里科夫能够结婚,他的婚后生活会怎样的?婚姻是否会改变他的性格?(华连卡来自俄国南方的乌克兰,那里气候宜人,阳光灿烂,那里的人性格豪爽,快乐活泼,小说中这样形容: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是新生事物的代表,别里科夫是旧事物的代表,他的婚后生活不会幸福,即使他用婚姻这一套子套华连卡,但华连卡终将匣坏这个落后、反动的套子。总而言之,新事物最终战胜旧事物,别里科夫最终会失败,会走上死路一条。)

板书:

1、从以上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落后的“套子”会把人套死,同时落后的“套子,终将会像被套死的人一样永远消亡,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有)这些套子把我们套死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合理的套子)

2、应试教育是否把你“套”住了呢?老师布置作业是否是应试教育的套子?如何正确对待老师布署的作业?有些同学认为老师布署作业是“套”子,其中有一位同学把老师布署的作业描写得比别里科夫的套子更形象,他模仿苏轼的水调歌头写道: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

不知北京时间,今夕是几点。

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

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

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

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

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

但愿天开颜,从此无作业。

3、现实生活中没有“套子”行吗?你是如何理解“套子”的现实意义的呢?

(明确:不行。人一生下来,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套子”之中,各个部门、各行各业都必然产生“套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倘若社会没有“套子”,天下的人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一切乱套,社会混乱不堪,局面不可思议,不可收拾。)

归根结底,《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除了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外,还有极为重要的认识意义。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所以要求同学们要立志做一个既遵纪守法,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青年。

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受文体,字数等“套子”的限制。

附:教后反思

1、教法上有所创新:

抛开传统的小说教学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法,本课采用分析造成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环境,即所谓“套子”,这就是分析环境法。

2、注意教与学的互动:

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问题的设计,既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课后思考题的同时解决。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抛开一切思想包袱,不受高考、作业等应试教育的“套子”的束缚,深入理解“套子”的现实意义,立志成为一个既遵纪守法,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的青年。

4、不足之处: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相脱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一课时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1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 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1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

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

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

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

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

愚蠢的沙俄大衣,

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笔者每次教学此课都有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但又总是感到一些不惬意。比如对小说中别里科夫以及华莲卡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小说的主题及情感基调的认识,对小说构思及其结构安排的把握等,我常感到解答这些问题有些牵强附会。我知道这与课文的删节有关。契诃夫万字左右的小说原作,课文删节竟达到了三分之一!删节后的课文尽管叙述简明了,主题集中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小说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契诃夫原作本旨的。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契诃夫。于是我将此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即先用一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在体悟品赏;再用一定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探究课文与原作的异同,体会原作佳妙之处,重在升华认识,锻炼思维,培养怀疑和探究精神。整个教学以自学探究为主,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教师在预习课上印发自读提纲及其他参考资料,布置学生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里未作删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以作比较阅读之准备。

一、整体感知,体悟品赏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提问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词语最耐人寻味?

明确:套子。

明确:课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的。(投影一)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活上的套子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提问3: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投影二)时代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显然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皇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使他胆战心惊。因此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之中。

明确:这是内心深处的奴性使然;怕的总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因为当时沙皇专制严酷,人们内心都充满着恐惧;这正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明确: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外表、爱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口头禅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揭示别里科夫害怕生活,害怕新事物;逃避现实,维护现存秩序,竭力缩进“套子”里去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进一步刻画其既竭力逃避现实,又抗拒不了现实生活诱惑的复杂矛盾心理。“点”的渗透更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虚伪腐朽和其必然灭亡的可鄙下场,使别里科夫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小说选材可谓独出心裁。作者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紧紧束缚在“套子里”的僵化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不能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不能将他从“套子里”召唤出来呢?课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让主人公在古往今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原形毕露,无情地揭露了别里科夫的可鄙可悲,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试想,一个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一个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一个连“该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在这里,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实在是意味深长啊!这个满脑子套子思想,满嘴巴套子论调,时时处处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曾经使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曾经辖制了全城十五年之久,该是强大的吧,然而在爱情的试金石前,却是多么的腐朽脆弱啊!难怪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使他一命呜呼了,他实在是一个早就失去了生存权利的人!

提问6: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情绪变化?

明确:别里科夫死了,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空气的希望,因而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活着,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着,恐惧和奴性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故“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说明别里科夫现象是当时沙俄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只要诞生别里科夫现象的土壤没铲除,生活就还会是“旧样子”;这也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明确:印象最深的还有幽默讽刺手法。小说自始至终采用幽默讽刺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来嘲讽“套中人”的丑陋与可憎。如写别里科夫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套子,就令人生憎,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说“套中人”“辖制”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了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过程的描写,就富有戏剧化,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小说还时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压得人们战战兢兢不得安宁,而晚上他却躺在被子里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而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两者一朝气蓬勃,敢说敢为;一没精打采,终日惶惶,对照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

二、整合评价,审美判断

提问7: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它有何现实意义呢?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作家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写法,从衣着用具到生活起居,从职业选择到语言习惯,从思想影响到婚姻闹剧,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被无所不在的“套子”套起来的可憎可鄙的丑恶嘴脸。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与恐惧,缩进了“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那个社会。所以课文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此,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别里科夫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实在的,当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这个小城不过是其缩影罢了。总之,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与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灭亡。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现实生活的腐朽,进而起来改变现实;它帮助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和批判自身的弱点,以便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别里科夫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话题。这“套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也会有。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比如虚荣是一个套子,名望是一个套子,金钱是一个套子,考试是一个套子,升学率是一个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是社会的人,都与别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中。然而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套子,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值改革的攻坚阶段,别里科夫的阴魂尚存,正如斯大林所说:“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害怕一切超乎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因此,改革与守旧,进步与倒退必将进行殊死较量,只有彻底肃清别里科夫遗风,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三、比较鉴赏,探究拓展

(投影三)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契诃夫的小说原作与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升华认识,养成深入探究、创新致用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一)为便于比较阅读,可先简介有关比较阅读的常识。

投影(四):比较阅读方法

1、选择比较对象:a原稿与删节稿b单元课文之间c单元与单元之间……

2、确定比较角度:a文体特征b构思选材c主题情感d人物形象

e情节结构f环境描写g表现手法h语言特点……

3、对比分析法:a同与异b优与劣c深与浅……

(二)根据以上认识,联系课文,可确定以下几项比较内容

投影(五):比较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契诃夫的小说原作

1、从小说构思看,原作比课文更见匠心

2、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揭示的主题看,原作比课文开掘更深

3、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上看,原作比课文更有艺术感染力

学生分组讨论,见仁见智,形成书面结论。

首先说构思和结构。删节后的课文只是给我们展示了点面结合的构思技巧。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则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这一特殊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对其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看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点面结合的写法虽然使小说情节叙述集中明确,不枝不蔓,强化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部分内涵;但构思显得单一化,缺少意蕴;而且故事的叙述缺乏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读起来终究不如原作那样具有生活的质感和艺术的真实性。

而原作采用的是故事里套故事的写法,即在猎人的故事里包含着别里科夫的故事,猎人们月下闲谈是个完整的故事,他们谈到的别里科夫的故事,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开头写两个猎人——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在月下闲谈,谈到了他们过夜的村长家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上种种怪人怪事以及寄居蟹或蜗牛的“壳”,进而把“壳”和“套子”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怪”,于是别氏故事自然融入猎人故事中;小说结尾又写到玛芙拉“吧嗒”“吧嗒”的轻轻的脚步声,呼应篇首,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篇首的引入和结尾的议论与描写都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小说构思和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仅文中人物别里科夫及其他人物身上具有形形色色的套子及“套子式的论调”,就是小说的结构也是“套子式的”,极大地强化了小说题目中“套子”的意蕴,拓深了小说的主旨内涵。钱理群先生将其称为“《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可谓一语破的。

玛芙拉这个形象看似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小说里也仅被提到两次,着墨不多,文中说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而且“近十年一直守着炉子坐着,只有到了晚上才上街走一走”,可以说,她实在就是另一个孤僻古怪的“套中人”。作者还借猎人布尔金之口分析道,“像玛芙拉这样的人并不是稀有的现象”,玛芙拉以及别里科夫都是“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而类似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布尔金还认为“内缩”现象是一种“隔代遗传”,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作者在开头对玛芙拉的交代具有引题和点题作用,而结尾对她的再次提及则不仅照应开头,使行文更严谨,而且强化了小说主题意义。因此玛芙拉在情节结构与主题开掘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对造成作品所渲染的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两个猎人的描写在构思和行文线索上也非常巧妙,他们既是别里科夫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在场的角色,是别里科夫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他们的出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造成了一种亲切动人的艺术真实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说人物和主题。如果我们仅根据课文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就有可能理解片面甚至出错。课文结尾说别里科夫死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跟先前一样流着,跟先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这是说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活着,恐惧情绪和奴性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去了。这表明作者不是把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把他作为当时社会上这一类人的代表来写的,那么作品中都有哪些人染上了别里科夫习气呢?这些重要内容课文却一概删去了!给人展示的情调是沉闷、压抑、黯淡的,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真实、主题先行的感觉,以为别里科夫只是观念化、概念化的产物,缺乏生活经验的深度和生活的质感;这不仅削弱了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原文的思想意义,片面地理解甚至错解原文主旨。

事实上,小说中那个像幽灵一样出现的玛芙拉,那群仅为无聊才去游说婚姻解闷的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太太们,甚至那个见怪不怪的别氏故事的讲叙者中学教师布尔金等等,他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别里科夫的气味吗?正因为这样,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达十五年之久,起到那么大的反动作用。这些人是别里科夫生存的社会基础,如此别里科夫形象就有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作者的笔触直指生活本身,这正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刻性所在。小说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说道:“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全城人都怕别里科夫的注脚:人们庸庸碌碌、平安无事地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里,不愿惩恶扬善,甚至甘愿受一个精神变态者的摆布。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主题: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空气,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小民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卑琐、丑恶的奴性人格。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套子”现象。文章通过柯瓦连科的议论和两个猎人的议论,更进一步说明:在沙皇专制下,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沙皇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套子,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打破,人民就不能解放,生活就不能前进。因此,作者才那么热切地呼唤自由:“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并借伊凡·伊凡尼奇之口严正地喊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表现了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否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从而把作品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作品呈现出激进昂扬的情感基调。契诃夫以卓越的艺术典型向人们证明着:别里科夫们的命运应该结束了,革命的变革就要到来!这正是契诃夫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的思想意义。

最后,小说还注意描写典型性格必不可少的典型环境。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小说中,别里科夫周围的人们,包括玛芙拉、布尔金在内,都是死板的装模作样的。他们烦闷无聊,尽干蠢事;他们容忍虚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屈从于沙皇的高压政策。窒息保守停滞的社会生活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使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真切感人。而课文对这个典型环境描写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这可从原作中柯瓦连科和伊凡·伊凡尼奇的议论中比较出来。

同时,原作中还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远远地伸出去,大约有五俄里长。一切都浸透在深沉而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人甚至不能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人在月夜看着宽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恬静。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得那么温和、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大地上不再有坏人坏事,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在作者笔下,午夜的月色,安息的村庄,温柔的星星,浸透月光的旷野……一切都显得那么温和、凄凉、美丽而富有诗意。这一切,既为故事讲述者制造了一种狩猎的环境,又以美好、皎洁的月色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课文则多了此一层缺憾。

总而言之,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开掘、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环境描写等,都较删削后的课文高明得多。一块美玉被如此的人为残损,实在可惜。还是读原作的好!

四、迁移训练,课外延伸(选做一题,此一步也可不要)

1、以《别里科夫的遗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投影六)

衣着上外表

面的铺写

用具上

职业上内心

套己(幽默讽刺)

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套子生活上

思想上影响

语言上

婚姻上

套人

点的细绘(对衬——华莲卡兄妹)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笔者每次教学此课都有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但又总是感到一些不惬意。比如对小说中别里科夫以及华莲卡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小说的主题及情感基调的认识,对小说构思及其结构安排的把握等,我常感到解答这些问题有些牵强附会。我知道这与课文的删节有关。契诃夫万字左右的小说原作,课文删节竟达到了三分之一!删节后的课文尽管叙述简明了,主题集中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小说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契诃夫原作本旨的。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契诃夫。于是我将此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即先用一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在体悟品赏;再用一定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探究课文与原作的异同,体会原作佳妙之处,重在升华认识,锻炼思维,培养怀疑和探究精神。整个教学以自学探究为主,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教师在预习课上印发自读提纲及其他参考资料,布置学生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里未作删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以作比较阅读之准备。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提问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词语最耐人寻味?

明确:套子。

明确:课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的。(投影一)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活上的套子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提问3: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投影二)时代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显然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皇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使他胆战心惊。因此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之中。

明确:这是内心深处的奴性使然;怕的总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因为当时沙皇专制严酷,人们内心都充满着恐惧;这正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明确: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外表、爱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口头禅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揭示别里科夫害怕生活,害怕新事物;逃避现实,维护现存秩序,竭力缩进“套子”里去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进一步刻画其既竭力逃避现实,又抗拒不了现实生活诱惑的复杂矛盾心理。“点”的渗透更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虚伪腐朽和其必然灭亡的可鄙下场,使别里科夫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小说选材可谓独出心裁。作者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紧紧束缚在“套子里”的僵化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不能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不能将他从“套子里”召唤出来呢?课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让主人公在古往今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原形毕露,无情地揭露了别里科夫的可鄙可悲,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试想,一个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一个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一个连“该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在这里,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实在是意味深长啊!这个满脑子套子思想,满嘴巴套子论调,时时处处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曾经使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曾经辖制了全城十五年之久,该是强大的吧,然而在爱情的试金石前,却是多么的腐朽脆弱啊!难怪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使他一命呜呼了,他实在是一个早就失去了生存权利的人!

提问6: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情绪变化?

明确:别里科夫死了,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空气的希望,因而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活着,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着,恐惧和奴性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故“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说明别里科夫现象是当时沙俄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只要诞生别里科夫现象的土壤没铲除,生活就还会是“旧样子”;这也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明确:印象最深的还有幽默讽刺手法。小说自始至终采用幽默讽刺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来嘲讽“套中人”的丑陋与可憎。如写别里科夫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套子,就令人生憎,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说“套中人”“辖制”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了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过程的描写,就富有戏剧化,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小说还时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压得人们战战兢兢不得安宁,而晚上他却躺在被子里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而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两者一朝气蓬勃,敢说敢为;一没精打采,终日惶惶,对照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

提问7: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它有何现实意义呢?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作家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写法,从衣着用具到生活起居,从职业选择到语言习惯,从思想影响到婚姻闹剧,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被无所不在的“套子”套起来的可憎可鄙的丑恶嘴脸。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与恐惧,缩进了“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那个社会。所以课文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此,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别里科夫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实在的,当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这个小城不过是其缩影罢了。总之,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与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灭亡。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现实生活的腐朽,进而起来改变现实;它帮助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和批判自身的弱点,以便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别里科夫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话题。这“套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也会有。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比如虚荣是一个套子,名望是一个套子,金钱是一个套子,考试是一个套子,升学率是一个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是社会的人,都与别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中。然而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套子,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值改革的攻坚阶段,别里科夫的阴魂尚存,正如斯大林所说:“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害怕一切超乎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因此,改革与守旧,进步与倒退必将进行殊死较量,只有彻底肃清别里科夫遗风,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投影三)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契诃夫的小说原作与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升华认识,养成深入探究、创新致用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一)为便于比较阅读,可先简介有关比较阅读的常识。

投影(四):比较阅读方法

1、选择比较对象:a原稿与删节稿 b单元课文之间 c单元与单元之间……

2、确定比较角度:a文体特征 b构思选材 c主题情感 d人物形象

e情节结构 f环境描写 g表现手法 h语言特点……

3、对比分析法:a同与异 b优与劣 c深与浅……

(二)根据以上认识,联系课文,可确定以下几项比较内容

投影(五):比较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契诃夫的小说原作

1、从小说构思看,原作比课文更见匠心

2、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揭示的主题看,原作比课文开掘更深

3、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上看,原作比课文更有艺术感染力

学生分组讨论,见仁见智,形成书面结论。

首先说构思和结构。删节后的课文只是给我们展示了点面结合的构思技巧。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则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这一特殊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对其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看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点面结合的写法虽然使小说情节叙述集中明确,不枝不蔓,强化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部分内涵;但构思显得单一化,缺少意蕴;而且故事的叙述缺乏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读起来终究不如原作那样具有生活的质感和艺术的真实性。

而原作采用的是故事里套故事的写法,即在猎人的故事里包含着别里科夫的故事,猎人们月下闲谈是个完整的故事,他们谈到的别里科夫的故事,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开头写两个猎人——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在月下闲谈,谈到了他们过夜的村长家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上种种怪人怪事以及寄居蟹或蜗牛的“壳”,进而把“壳”和“套子”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怪”,于是别氏故事自然融入猎人故事中;小说结尾又写到玛芙拉“吧嗒”“吧嗒”的轻轻的脚步声,呼应篇首,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篇首的引入和结尾的议论与描写都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小说构思和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仅文中人物别里科夫及其他人物身上具有形形色色的套子及“套子式的论调”,就是小说的结构也是“套子式的”,极大地强化了小说题目中“套子”的意蕴,拓深了小说的主旨内涵。钱理群先生将其称为“《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可谓一语破的。

玛芙拉这个形象看似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小说里也仅被提到两次,着墨不多,文中说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而且“近十年一直守着炉子坐着,只有到了晚上才上街走一走”,可以说,她实在就是另一个孤僻古怪的“套中人”。作者还借猎人布尔金之口分析道,“像玛芙拉这样的人并不是稀有的现象”,玛芙拉以及别里科夫都是“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而类似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布尔金还认为“内缩”现象是一种“隔代遗传”,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作者在开头对玛芙拉的交代具有引题和点题作用,而结尾对她的再次提及则不仅照应开头,使行文更严谨,而且强化了小说主题意义。因此玛芙拉在情节结构与主题开掘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对造成作品所渲染的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两个猎人的描写在构思和行文线索上也非常巧妙,他们既是别里科夫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在场的角色,是别里科夫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他们的出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造成了一种亲切动人的艺术真实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说人物和主题。如果我们仅根据课文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就有可能理解片面甚至出错。课文结尾说别里科夫死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跟先前一样流着,跟先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这是说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活着,恐惧情绪和奴性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去了。这表明作者不是把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把他作为当时社会上这一类人的代表来写的,那么作品中都有哪些人染上了别里科夫习气呢?这些重要内容课文却一概删去了!给人展示的情调是沉闷、压抑、黯淡的,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真实、主题先行的感觉,以为别里科夫只是观念化、概念化的产物,缺乏生活经验的深度和生活的质感;这不仅削弱了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原文的思想意义,片面地理解甚至错解原文主旨。

事实上,小说中那个像幽灵一样出现的玛芙拉,那群仅为无聊才去游说婚姻解闷的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太太们,甚至那个见怪不怪的别氏故事的讲叙者中学教师布尔金等等,他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别里科夫的气味吗?正因为这样,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达十五年之久,起到那么大的反动作用。这些人是别里科夫生存的社会基础,如此别里科夫形象就有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作者的笔触直指生活本身,这正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刻性所在。小说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说道:“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全城人都怕别里科夫的注脚:人们庸庸碌碌、平安无事地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里,不愿惩恶扬善,甚至甘愿受一个精神变态者的摆布。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主题: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空气,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小民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卑琐、丑恶的奴性人格。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套子”现象。文章通过柯瓦连科的议论和两个猎人的议论,更进一步说明:在沙皇专制下,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沙皇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套子,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打破,人民就不能解放,生活就不能前进。因此,作者才那么热切地呼唤自由:“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并借伊凡·伊凡尼奇之口严正地喊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表现了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否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从而把作品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作品呈现出激进昂扬的情感基调。契诃夫以卓越的艺术典型向人们证明着:别里科夫们的命运应该结束了,革命的变革就要到来!这正是契诃夫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的思想意义。

最后,小说还注意描写典型性格必不可少的典型环境。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小说中,别里科夫周围的人们,包括玛芙拉、布尔金在内,都是死板的装模作样的。他们烦闷无聊,尽干蠢事;他们容忍虚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屈从于沙皇的高压政策。窒息保守停滞的社会生活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使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真切感人。而课文对这个典型环境描写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这可从原作中柯瓦连科和伊凡·伊凡尼奇的议论中比较出来。

同时,原作中还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远远地伸出去,大约有五俄里长。一切都浸透在深沉而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人甚至不能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人在月夜看着宽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恬静。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得那么温和、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大地上不再有坏人坏事,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在作者笔下,午夜的月色,安息的村庄,温柔的星星,浸透月光的旷野……一切都显得那么温和、凄凉、美丽而富有诗意。这一切,既为故事讲述者制造了一种狩猎的环境,又以美好、皎洁的月色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课文则多了此一层缺憾。

总而言之,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开掘、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环境描写等,都较删削后的课文高明得多。一块美玉被如此的人为残损,实在可惜。还是读原作的好!

1、以《别里科夫的遗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投影六)

衣着上 外表

面的铺写

用具上

职业上 内心

套己(幽默讽刺)

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套子 生活上

思想上 影响

语言上

婚姻上

套人

点的细绘(对衬——华莲卡兄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218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